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第八单元单元核心素养提升——历史的源头在过去历史的生命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把握“主题·主线”——41题考什么·怎么考

中国梦的基石——社会主义工业化

[热点解读——为什么考]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中国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使机器大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使社会主义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使中国尽快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工业化建设。毛泽东总结各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坚定地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工业化道路的实质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处理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三者的关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无论对于当时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还是今天走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典例感悟——怎样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必须处理好。”《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发展工业化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从重工业、经济体制、农业、外援等方面与材料一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得出异同点。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1953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工业化模式与材料二“《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1956年苏联经济、政治相关史实和材料二中体现出的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总结即可。

答案:(1)相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

不同:①苏联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②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③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

(2)变化: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

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主线梳理——归纳备考]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①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②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

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①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②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③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①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②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③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深化认知] 1.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转变的教训

发展工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改革和变革生产关系要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道路。

2.新时期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

(1)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尽快使它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

(2)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力争在关键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以打破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

(3)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大动力。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同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