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第八单元单元核心素养提升——历史的源头在过去历史的生命在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提升课(八)课件岳麓版
A.废除“中立法案”
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立即对日本宣战
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解析 美国废除“中立法案”是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而罗斯福首次就任总统是 在1933年,故A项错误;罗斯福强调美国遭受入侵时期总统拥有发动战争的权力, 不是为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故B项错误;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对日宣战, 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 ——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 授予我的权力”表明罗斯福强调运用非常规权力模式保证新政提案的顺利通过,故 D项正确。 答案 D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视角2 历史趋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点拨】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围绕着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而逐步 形成的。一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模式到“新经济政策”;二是“斯大林模式”确立, 逐步建立起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建立强有力的国防为目的,以社会生活政治化、 经济生活高度集中化为内容的斯大林模式。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考题例证3】 (2013·课标全国Ⅰ,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 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 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视角3 主流思潮——国家干预与宏观调控 【知识点拨】 国家干预与宏观调控的经济思想,是凯恩斯主义的运用,也是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的核心,是20世纪30~70年代资本主义自我调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一种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要内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必修2课件:8 单元复习课
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 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20世纪70 年代到80年代后期,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1.时期、原因及概况
时期
战后初 期至20 世纪70 年代
原因
①欧洲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 普遍衰落的时期。 ②两次世界大战中,美 国大发横财,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经 济占绝对优势
代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一般认为,全球化包括各 个领域的内容。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巨大,且 是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因此备受关注。
——摘自《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史料论述了学术界有关全球化起源的不同观点。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起源”问题选 择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在商业革命和价格 革命推动下,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对外殖民扩张 道路,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 展。
同意第二种观点: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说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全球化开始 的标志。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建立 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 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签订客观
A.是发达国家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 B.本质是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 C.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峻挑战 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巨大的机遇
【解题指南】 (1)关键信息:“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 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隐含知识: 发达国家在新形势下的资本扩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精品课件 第8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整合
单元整合
历史
内容索引
知识网络 系统构建 时空构建 归纳整合
知识网络 系统构建
时空构建 归纳整合
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时空构建:1945—1955年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时期,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蓬勃发展,欧洲国家经济逐渐恢复,东欧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逐渐 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
2.核心知识 (1)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逐渐由战时同盟 关系演化成冷战对峙,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西欧的控 制,同时苏联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 极格局正式形成。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强 了对经济的干预,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西欧经济逐渐恢复。各国普遍建 立了较为完善的福利制度,阶级矛盾逐渐缓和,社会趋于稳定,科学技术得 到新发展。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陷入停滞, 社会矛盾逐渐积累,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取得了巨大的成 就。 (4)民族解放运动继续发展:新兴的民族国家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继续奋斗, 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中东的产油国出现了“石油繁荣”, 拉美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亚非拉国家为建立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 序继续努力。
三、苏联战略进攻下的美苏争霸 1.时空构建:1973—1985年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苏联处于相对优势的地 位,美国进行战略收缩。西方国家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一次 经济危机,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和经济政策。同时,世界格局的 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中国成为国际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2.核心知识 (1)世界格局: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再加上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被迫 进行战略收缩,从越南撤军,与中国缓和外交关系。苏联则加大了在全球范 围内与美国争夺的力度,1979年,苏联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变化:1973年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普遍进入 “滞胀”阶段,这迫使各国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削减社会 福利开支,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各国经济逐渐走出“ 1.时空构建:1985—1991年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美国重新加强了对苏联 的遏制,苏联则进入全面收缩的阶段,最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 最终瓦解。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
2020版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二课件:8.阶段复习课
答案速填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 ②世界银行 (或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③北美自由贸易区 ④经济全球化
主题 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一 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 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 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 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 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史料解读】史料一论述了欧洲联合对美国的影响,经 济区域集团带有排他性,导致国际竞争加剧,美国的资 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遇到“竞 争”和“挑战”的原因。
提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已经赶 上或超过美国,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构成挑战。
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发育不完备,经济结构 相对脆弱,资金匮乏,技术比较落后,人才流失严重等, 很容易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产生国内经济波动。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史料解读】史料二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 的影响。它表明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实质 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史料应用】 (2)根据史料二,概括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及原因。
提示:影响:民族经济面临巨大冲击,对发达国家依附性 增强。 原因:发展中国家因被动受制于国际经济规则而在经济 发展中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不稳固,市场 不完备,资金匮乏,技术落后,人才流失,缺乏竞争力。
史料二 随着全球贸易和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 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 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 性也不断增大。一方面,发达国家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 主导者和推动者,把握着主动权,而且现存的国际经济 规则大部分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制定的,有些规则则是 在发展中国家缺席的情况下制定的。另一方面,由于发
2020年高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复习提纲:必修二专题五到八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阶段】(注意时间和阶段特征)时间对应课时历史事件阶段特征15C末~16C初5-1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手工工场阶段16C初~19C初5-2早期殖民掠夺世界市场拓展;殖民扩张,海外掠夺19C中后期5-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自由主义;大机器生产↔大工厂制度19C末20C初5-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垄断资本主义5-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新航路的开辟】1.原因:①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需求。
③直接原因:传统商路受阻。
④技术条件: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⑤精神动力:思想根源(文艺复兴强调挑战,冒险,追求现实幸福)和宗教根源(传教热情)⑥西葡王室支持2.影响:①“商业革命”“价格革命”→西欧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商贸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 价格革命:金银增多→货币贬值、社会分化)②世界开始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③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从属于西方④冲击了封建神权理论5-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一)殖民主体与殖民活动国家主要活动时间活动及特点西班牙、葡萄牙15C、16C重点在美洲荷兰17C海上马车夫;造船业、对外贸易发达;忽视本国工业发展。
英国17C-18C以北美为主、注重发展海军重商主义殖民争霸过程西、葡荷兰法国英国1588西班牙无敌舰队英荷三次英荷英法七年战争英国18世纪被英打败战争建立起“日不落帝国”(二)殖民掠夺评价(主体评价法)①对殖民国家:掠夺资本、原料。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进一步对外扩张。
②对殖民地:[破坏性(主要是破坏)]:原料、资金、劳动力被掠夺,日益贫困落后。
[建设性(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③对世界市场:推进了世界市场形成,促进了世界一体化。
5-3 “蒸汽”的力量(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时间18C60S~19C40S2.原因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确立条件:①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②劳动力:圈地运动③技术:手工工场经验积累④市场:圈地运动→国内市场、“日不落帝国”→国外市场3.成就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富尔顿-汽船;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经济: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世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新人教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单元整合探究升华课件ppt版本
纵向梳 理
横向比 较
核心考点分层突破
-7-
2.第二次 (1)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 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3)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4)结果: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 跃局面。
31.女性建 设社会主义
Ⅲ
30.中共
31.乡镇企
卷
八大
业的发展
-16-
核心考点分层突破
考情分 析
真题试 做
全国卷考点分布
试题 年份
晚清中国经 济结构的变 动和民族工 业的兴起
民国时 期民族 工业的 曲折发 展
20 世纪 50 年 改革开放以来
代至 70 年代 的社会主义建
探索社会主义 设和社会主义
关闭
晚清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与“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不符,故A项错误;“服饰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当今
服饰A.复旗古袍”是与材新料潮中女长性期的的永“旗恒袍时的尚变化”不符,故C项错误;人们的审美观
念发B.生服重饰大有变较化强,女的性政服治装色开彩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 关闭
A.外商主动向华商传授经商经验
关闭
“中BC国..华 外人商商学为企会中业了外国超国经越人了济无的外形商发中展在教华做给出企他业了的巨生意大经贡”献,而非外商主动向华商传授 经商D.经华验商,故逐A渐项成错为误在;华华商外企商业逐的渐有成力为竞在争华者外商的最有力竞争者,但整
体实力仍然没有超越外商在华企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外商为中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单元整合探究升华课件新人教版
中国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是由地主阶 级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资产 阶级在这一过程中作用甚小,民 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导 权
中国的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 民族资本主义则是在外商企业 刺激、洋务企业诱导下出现的, 缺少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金 严重不足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 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
-12-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近代西方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
西方工业化
西方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 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虽 发 然有来自封建势力的阻碍,但 展 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推动了西 进 方工业化的进程。资产阶级代 程 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 更是大大加快了西方工业化的 进程
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 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 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3-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经济 形态
产生条件
洋务 经济
第二次鸦片 战争之后, 清政府面临 着内忧外患 的局面
民族 资本 主义 经济
中国自然经 济逐渐瓦 解,外商企 业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 诱导
发展概况
自然经济在其他经济形态发展中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 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 争夺
-9-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三、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 民族工业 的曲折发 展
20 世纪 50 年 改革开放以来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人民版讲义:必修二专题十专题核心素养提升含答案
一、把握“主题·主线”——41题考什么·怎么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的冷战时代的结束,人类进入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生态全球化、法律全球化时代。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等现象的出现,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方面的演变,给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作为目前国际上的一种主要潮流,它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的交流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它导致了国际法中国家主权在全球化浪潮下的部分让渡以及新的国际法问题的产生。
如何认识和应对全球化,并尽量充分地实现国家经济主权,维护自身应有的权利,是摆在发展中国家之中一员的中国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典例感悟——怎样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全球化的起源与推动力量的历史解释上,目前在西方存在两类不同的见解。
沃勒斯坦认为,“现代世界体系”16世纪发端于欧洲,后来逐步把世界其他地区纳入其中,直至覆盖全球,中国直至19世纪才被纳入这一世界体系。
贡德·弗兰克则认为,早在18世纪以前,甚至“地理大发现”之前,已经存在着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经济体系或“全球经济”,只不过当时在全球经济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亚洲,特别是中国,而欧洲则居于这个体系的边缘地位。
只是由于从美洲得到了大笔金钱,“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才能参与到亚洲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和劳动分工”中来,并最终在18世纪以后取代了亚洲在世界体系中的“火车头”位置。
——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材料二在之前的20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多的是向世界“借力”的过程,与世界经济接轨成了当时中国坚定的选择。
无论是引进外资,搞活市场经济,设立开发区,改革国有企业,还是加入WTO,展开自贸区谈判,等等,都沿袭了这一基本思路。
这一思路保障了中国经济20多年接近两位数高速增长,于是中国顺理成章地变身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高望《中国改革发展,从向世界“借力”到“给力”》材料三2015年8月29日,“2015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在重庆举行。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全套)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必修二专题(全套)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全套)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
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中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中国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四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专题一专题核心素养提升含答案
一、把握“主题·主线”——41题考什么·怎么考(一)制度自信——古代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制度自信是国家得以成长和巩固的精神基础与政治基础,决定着国家的内聚力与竞争力,进而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命运。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从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制度选择、制度建构和制度建设,以制度的有效性来促进制度的合理性,在制度创造发展中逐步确立起人们对制度的自信。
中国制度自信根植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独特的基本国情、历史命运和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国制度。
这种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表现在许多方面。
比如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
探究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制度源流、沿革,对于坚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断完善和发展政治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典例感悟——怎样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秦与西汉时期,御史大夫作为监察长官,同时又是丞相的副职,受到丞相的统制,因此,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或由丞相决定,或由丞相参预其中。
隋代废除(御史台)台主任命御史台官署的制度,改由三省长官推荐。
唐高宗永徽年间后,监察御史“多是敕授”。
到了宋仁宗时,规定宰相所荐举的官吏及宰相的亲故不得出任御史,而由皇帝亲自任命或掌握,直接对皇帝负责。
职权上,秦汉时监察官无权处置违法失职的官吏,只有上奏或呈报丞相或州郡长官查处。
隋唐时监察官渐次有了部分的直接处分权。
宋代御史台有权传讯违法失职官吏,复审大理寺审理案件。
明代巡按御史可“小事立断”。
——摘编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材料二(古代希腊的)斯巴达尽管采取奴隶主贵族的专制,但行使司法权的监察官形成了对最高权力享有者“王”的有效制约,在任何一个王出征的时候,都有两个监察官跟随着他,监视着他的行踪。
高中人教版历史一轮必修2 第6-8单元总结(共25张PPT)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 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 烈的竞争,促使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 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与国家政 权结合在一起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 ①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 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 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②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 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 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 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 新的变化。
易争夺
加速工业资本主义的 发展;加紧对商品市 推动战后资本主 场、原料和投资场所 义各国经济的飞 的争夺,促使资本主 速增长 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五种主要经济思想和模式
时期
工场手工 业时期
自由资本 主义时期 垄断资本 主义时期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
阶 段
18世纪末~ 16~18世纪 20世纪30年
代初
20世纪 30~70年代
核 心 内 容
发鼓易金展励,银工对多商外储业贸备,自自自由由由经竞贸营争易、、
政府从信贷、投 资、生产、销售 等各方面干预经 济
实 践 措 施
鼓 拓 极励展抢建海占立外殖手贸民工易地工,场积,资消本除家关自税由壁经垒营,加理风地强,险推对 政工 行经府业国济直,有的接不化宏投同政观资程策管高度
名称 比较
苏俄新经济政 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不
背景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温习历史人教版讲义必修二第八单元单元核心素养提升——历史的源头在过去历史的生
一、把握“主题·主线”——41题考什么·怎么考中国梦的基石——社会主义工业化[热点解读——什么缘故考]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中国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成立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使机械大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使社会主义国家由掉队的农业国转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中国贫困掉队的状况,使中国尽快由掉队的农业国转变成先进的工业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工业化建设。
毛泽东总结各国经济建设的体会教训,坚决地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讨,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道路的实质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处置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三者的关系。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不管关于那时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仍是今天走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典例感悟——如何考]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制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打算,优先进展重工业。
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
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超级手腕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在工业化初期时期上,其资金积存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人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太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钱剪子差的方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这是一种以捐躯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进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进展模式。
材料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线路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大体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咱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预备以20年时刻建成中国的工业化……可是第一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进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必需优先进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把握“主题·主线”——41题考什么·怎么考中国梦的基石——社会主义工业化[热点解读——为什么考]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中国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使机器大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使社会主义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使中国尽快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工业化建设。
毛泽东总结各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坚定地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道路的实质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处理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三者的关系。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无论对于当时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还是今天走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都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典例感悟——怎样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
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
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发展工业化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故从重工业、经济体制、农业、外援等方面与材料一苏联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得出异同点。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1953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工业化模式与材料二“《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1956年苏联经济、政治相关史实和材料二中体现出的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总结即可。
答案:(1)相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走社会主义道路。
不同:①苏联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
②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
③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
(2)变化: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
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的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主线梳理——归纳备考]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①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②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①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②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③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①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②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③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深化认知] 1.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转变的教训发展工业,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改革和变革生产关系要遵循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原则,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道路。
2.新时期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1)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尽快使它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
(2)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力争在关键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以打破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
(3)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强大动力。
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坚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同时,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二、突出“个性·见解”——42题考什么·怎么考[热点解读——为什么考]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之后前29年的经济建设日益成为当今的热点,而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对其中计划经济体制的看法。
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同时也在全党形成了反对教条地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思想传统。
这种好的思想传统,加上中国的国情与苏联有很大的不同,就决定了我党在怎样搞社会主义建设、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等问题上,不可能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
而建国后前七年我党逐步探索和建立起来的经济体制,虽然在总体上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经济理论、基本参照苏联模式,但又明显地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自己的若干特点。
正是这些特点为我国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做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
[典例感悟——怎样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覆盖的范围中,农村是计划较薄弱的环节,在“大集体”下存在着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
……当我国开始启动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时,自留地、自由市场等“小自由”必定成为改革的先导。
——摘编自《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自由市场的历史考察》材料二陈云指出,“必须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大、各地情况不一样这个事实”,要求中央对地方、地方对工商企业的权力“集中不能过分”,“扩大地方的职权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企业的管理权要下放,财务要下放,利润也要下放”。
——人民网《陈云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卓越贡献》材料三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人为构建起来的一种体制。
政府是这一体制的构建者,也是计划者,因此,政府是整个体制的主体。
……一方面,政府必然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保护者,另一方面,政府必然又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者。
——摘编自赵凌云《1949~2008年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演变与转变的内生逻辑》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及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
本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
本题属于观点评述题,解题时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材料中的观点表明态度,观点要明确,紧扣题干信息,围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制定论题;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言之成文。
答案:示例:论题: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决定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了1979年以来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
论证: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包括:农村中存在农村集市、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地方和企业具有一定的职权;政府是体制的主体。
这些因素的存在决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了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
农村中的“小自由”成为改革的先导,经济体制改革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地方和企业具有一定的职权,有利于提高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改革是自下而上推进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企业改革。
政府是体制的保护者,也可成为改革者。
中国改革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
[鉴史明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计划经济的彻底否定。
正如有学者指出:“任何留恋计划经济体制的想法都缺乏理论与事实根据,任何试图恢复计划经济体制的做法都违背绝大多数人民的意志。
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就错了,几十年来对计划经济的探索就毫无意义了;更不意味着计划经济只有束缚经济活力的弊病而没有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巨大作用,只有凭主观意志办事的失败教训而没有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成功经验。
”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不应该简单地“肯定”和“否定”,而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从正反两方面客观地分析当时的经济体制,才能对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