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PPT

合集下载

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第二章 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及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第二节 植物的演化与传播
第三节 植物的分类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及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1、植物的起源 2、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3、几种主要作物起源中心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
现代栽培的植物都是过去不同历史年代,在人们对野生植 物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采集、移栽、驯化、选择、杂交和 培育等一系列过程逐渐演变进化而来的。那么,它们的原 产地在哪里,祖先分布及其构成如何,最初是如何由野生 植物驯化为栽培植物的,这些问题都是植物起源研究的基 本内容。 关于植物的起源,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历程:“特创论” 和“进化论”。
线索,有助于明确考察和搜集种质资源的方向和
地区,对开展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和育种工作都 具有指导意义。
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
小麦
属于禾本科(Gramineae), 小麦属(Triticum)。 原产地在西亚和中亚,一般认为,北从土耳其斯
坦通过新疆、蒙古,南经印度通过云南、四川传
入我国。
玉米
属于禾本科(Gramineae),玉米属(Zea)。 玉米原产于墨西哥或中美洲,传入的途径, 一说由陆路从欧洲经非洲、印度,传入西藏、四 川;或从麦加经中亚细亚传入中国西北部,再传
(2)有些栽培植物有几个起源中心,起源中心还可分为原 生中心和次生中心。原生中心是指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 原产地,次生中心则是指从其他地区引进后经过变异和杂 交又形成许多类型的地区。这两者可根据显性基因的多少 来区别,次生中心往往在原生中心的周边,是由隐性等位 基因控制的多样性新区
原生中心 原生中心也叫初生中心 (primary origin center)是指 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原产地(作物最初始的起源地), 意为当地野生类型被驯化的区域,一般有4个标志: ①有野生祖先; ②有原始特有类型; ③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雄花的苞片 雌花的苞片 花被 心皮
雄花的小苞片消失,剩下雄蕊 雌花小苞片退化剩下胚珠
假花说由恩格勒学派的韦特斯坦(Wettstein)建立。 现代被子植物的原始类群是单性花的葇荑花序类植物, 有人甚至认为,木麻黄科就是直接从裸子植物的麻黄
科演变而来的原始被子植物。
11.6 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
1 恩格勒的分类系统
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
于188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一书中发表。 把植物界分成13门, 而被子植物是第13门中的一 个亚门,即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并将被子植 物亚门分成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二个纲,将单
子叶植物放在双子叶植物之前。
修订后,1964年第12版 分62目344科。
的门类齐全。
11.3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志留纪和泥盆纪化石表明:松叶蕨、石松、楔 叶以及原始蕨登陆成功。
一 苔藓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1 绿藻起源说 费氏藻
(Fritshiella tuberosa )
藻苔 Takakia lepidozioides
A. 植物体(1. 茎;2. 颈卵器;3. 叶;4. 鞭状 枝); B. 茎的横切面; C. 叶(示3深裂);D. 叶 的中部; E. 叶的尖部; F—I. 叶的横切面; J. 叶基和茎的一部分(示粘液细胞)
生殖方式: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同配→ 异配→卵配);受精需水→花粉管→双受精 生活史: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核相交替(合子或配 子减数分裂)→世代交替(孢子减数分裂)(同形世代 交替→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发达的异形世代交替, 配子体独立生活→寄生在孢子体上) 种子:无(仅具孢子)→裸露种子→具包被种子 生境:水生→陆生;狭幅→广幅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第二十七页,课件共90页
2.起源于裸蕨类
认为苔藓植物由孢子体占优势的裸蕨类植物退化而来。其理由主要有以下 5个方面。
.裸蕨类中的角蕨属和莱尼蕨属(Rhynia)没有真正的叶和根,只在横
生的茎上生有假根,这与苔藓植物相似。
.裸蕨类中的角蕨属、孢囊蕨属的孢子囊内,有1中轴构造,此点与角 苔属、泥炭藓属、黑藓属的孢子囊中的蒴轴相似。
第十七页,课件共90页
1996年在辽宁北 票市发现的被子植 物化石辽宁古果 ( Archaefructus liaoningensis ) 地 质 年 代 为 1.25 亿 年 前的早白垩世。
第十八页,课件共90页
2003年在辽西找到被子植物化石十字中 华古果(Sinocarpus liaoningensis),地 质 年 代 为 1.22~1.25 亿 年 前 , 是 目 前 最 无 争议的中国早期被子植物化石。
第二十四页,课件共90页
元古代晚期至古生代志留纪是藻类植物急剧分化、发展和繁 衍的时期。藻类植物的三条演化路线:
第二十五页,课件共90页
苔藓植物的起源 1.起源于绿藻
认为苔鲜植物起源于绿藻的主要观点有以下7方面证据。
.苔藓植物的叶绿体与藻类的载色体相似,具有相同的叶绿 素和叶黄素。
.角苔具有蛋白核,储藏物为淀粉,与绿藻中的相似。 .苔藓植物生活史中的原丝体与丝藻很相似。
距今年数百万年优势植物新生代第四纪现代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草本植物进一步发育被子植物更新世25第三纪晚25经过几次冰期后森林衰退由于气候原因造成地方植物隔离草本植物发生植物界面貌与现代相似早65被子植物进一步发育占优势世界各地出现大范围的森林中生代白垩纪晚90被子植物得到发展早136裸子植物衰退被子植物渐渐代替裸子植物裸子植物侏罗纪190裸子植物中的松柏类占优势原始的裸子植物渐渐消失被子植物出现三叠纪225乔木状蕨类植物继续衰退真蕨类繁茂古生代二叠纪晚260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银杏类针叶类繁茂早280木本乔木状蕨类植物开始衰退蕨类植物石炭纪345气候温暖湿润巨大的乔木状蕨类植物如鳞木类芦木类石松类等遍布各地形成森林造成了以后的大煤田同时出现了许多矮小的真蕨类植物种子蕨类植物进一步发展泥盆纪晚360裸蕨类渐渐消逝中370裸蕨类植物繁茂种子蕨出现但数目小苔藓植物出现早390为植物由水生向陆生演化的时期在陆地上已出现了裸蕨类植物有可能在此时期出现原始的维管束植物藻类植物仍占优势藻类植物志留纪435奥陶纪500海产藻类占优势其它类型植物相继发展寒武纪570初期出现真核细胞藻类植物后期出现了与现代藻类相似的远古代5701500太古代15003500生命开始出现细菌和蓝藻出现原核生物warrawoonawarrawoonabeckspring在新西兰温泉池中的光合作用细菌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释放氧气由于藻类植物群在海洋中的大量繁衍它们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放出大量氧气大气成分发生改变使海水中的含氧量提高有利于海洋动植物的生存

植物地理学第一章-PPT课件

植物地理学第一章-PPT课件

②种名、变种名、亚种名
而种加词一般是形容词,用以形容植物的 外部形态、颜色、气味、生境特征和被发 现或主要分布的地点。 对于变种,则须再加上变种名,如蟠桃是 桃 的 变 种 , 它 的 拉 丁 名 为 Prunus persica.var. compressa, 其 中 var. 是 varietas(变种)的缩写,compressa(扁 的)是蟠桃的变种名。亚种与变型的命名 与变种类似,它们的缩写分别是 ssp. 和 f. 。
双名法
属名(名词)+种加词(形容词)+命名人
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 桃曾经被定名为Amygdalus persica L. persica 表示产于波斯,实际上是西方学 者的误解,桃的原产地在我国西北地区。
①属名
(1)拉丁文古老的名字,如Rosa(蔷薇属); (2)希腊文古老的名字,如Cycas(苏铁属); ( 3 )反映该属特征的名词,如 Trifolium (三叶草 属); ( 4 )纪念某个名人;如 Tsoongiodendron (观光木 属)系纪念我国植物学家钟观光的; (5)植物产地,如Fokienia(福建柏属); (6)改造某一属或另加前缀和后缀形成,如 Pistacia (黄连木属)可以换位成 Tapiscia (银 鹊树属) (7)方言拉丁化,如Litchi(荔枝属)是广东方言 荔枝的音译。
3. 分类等级与分类单位
中文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拉丁文 Regnum Divisio Classis Ordo Familia Genus Species 英文 kingdom phylum(division) class order family genus species -ales -aceae -phyta 词尾

物种起源变异ppt课件

物种起源变异ppt课件
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为研究物种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有助于深入探究生物演化的过程和机制。
物种变异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1 2
物种变异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某些变异可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能力,进而影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种变异影响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某些变异可能会改变生物的习性或能力,进而影 响其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作用。
的生活方式。
人类的进化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出 了更加聪明的大脑和更加灵活的 身体,同时也形成了复杂的社会
结构和文化传承。
人类的迁徙
人类在历史上曾经散布到世界各 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和种 族。这些文化和种族之间相互交 流、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人类文
明。
植物的起源与进化
植物的起源
植物的进化
植物的分类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物种之间通常存在明显的生殖隔离,即使进行人工杂交,也无法产生可育后代。
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为环境变化、基因突变等原因产生变异,形成新的物种 。
物种的分类
物种可以根据其形态、遗传、 生态等特征进行分类。
分类系统通常采用生物分类学 的方法,将生物界分为界、门 、纲、目、科、属、种等七个 等级。
对于不同等级的物种,可以采 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和标准。
和自然选择的过程。
物种起源与生物演化的关系
物种起源是生物演化的结果
物种起源是生物在演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等因素而产生的新的 物种。
物种起源与生物演化相互促进
物种起源为生物演化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而生物演化又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形成和生态 系统的平衡。
现代生物技术对物种起源与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多肉植物简介PPT

多肉植物简介PPT

水分管理
总结词
多肉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不高,要避免过度浇水造成根部腐烂。
详细描述
多肉植物的叶片和根部都有储存水分的能力,因此它们对水分的需求不高。浇水时要注意适量,避免 过度浇水造成根部腐烂。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叶片积水,以免影响植物健康。在干燥的环境下,可 以适当增加浇水次数,但在湿润的环境下,要减少浇水次数。
龙舌兰科多肉植物
龙舌兰科多肉植物是原产于美洲 的多肉植物,其特点是叶子呈剑 形或线形,表面有灰色或绿色的
斑纹。
常见的龙舌兰科多肉植物包括龙 舌兰、雷神、金边龙舌兰等,它 们在园艺中常被用于盆栽、花坛
等。
龙舌兰科多肉植物的养护需要充 足的光照和排水良好的土壤,生
长速度较慢,但寿命较长。
仙人掌科多肉植物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
多肉植物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如蚜虫、红蜘蛛、白粉病等。为了预防和控制病虫 害,需要定期检查植物,一旦发现病虫害,应立即采取措施,如使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等方法进行防治。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如利用瓢虫、草蛉等捕食性天 敌来控制蚜虫等害虫的种群数量。
03
水分控制
适当减少浇水量和频率,使多肉植物的根部保持干燥状态,避免过度生
长和徒长。同时需要注意不要过度干燥或浇水过多,以免影响植物的正
常生长。
其他常见问题
其他常见问题
多肉植物还可能遇到其他一些问题,如生长缓慢、开花问题等。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合理施 肥、修剪等。
生长缓慢问题
多肉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需要耐心等待和养护。为了促进生长,可以合理施肥和浇水,并提供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 生长环境。
徒长问题

植物分类概述ppt课件

植物分类概述ppt课件

2021精选ppt
31
四、我国种子植物分类简史
解放前,主要是外国人做中国的种子植物分类,从16
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约在英、美、日等六国200余人来中
国进行标本的采集。我国首推钟观光教授(1918-1921,
走遍南方11省,采集15万号标本)。有关植物研究所:
1922,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 1927,北平研究院植物
第八章 植物分类概述
2021精选ppt
1
植物分类学的含义
植物分类学 (plant taxonomy) 是一门对植物进行准确描述,命名,分群归
类,并探索不同类群的起源、亲缘关系远近和 进化发展规律的基础科学。是所有与植物有关 学科的基础。(杨、柳、松、月季) 药用植物分类 应用植物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有药用价值的 植物进行鉴定、研究和合理利用(例大黄、柴 胡) 。
2021精选ppt
20
双命名法举例
1.荔枝 Litchi chinensis Sonn
(属名)(种名) (定名人姓名缩写)
2.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
(属名) (种名) (定名人的缩写)
3.桔梗 Platvcodon grandiflorum A.DC.
(属名) (种名) (定名人的缩写)
5、颈卵器植物—指植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配子体上产生精 子器和颈卵器,主要包括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6、维管植物—指植物体具有维管系统,从蕨类植物到被子植 物门。
2021精选ppt
26
黄瓜霜霉菌
2021精选ppt
27
第五节 植物的分类方法及系统
一、人为分类系统时期(18世纪
初1518—1593 ) 人为地根据植物的经济用途和实用

植物学pptPPT课件

植物学pptPPT课件

01
节、节间、叶痕、芽等
茎的主要功能
02
支持叶、花和果实、输导水分和养分、贮藏有机物质
茎的变态类型
03
地上变态茎(如茎卷须、叶状茎等)、地下变态茎(如块茎、
根状茎等)
13
叶的结构与功能
2024/1/26
叶的基本结构
叶片、叶柄、托叶
叶的主要功能
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等
叶的变态类型
苞片、鳞叶、叶状柄等
2024/1/26
02 03
植物的进化历程
经历了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进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逐渐发展出了多样化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适 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
植物进化的驱动力
包括自然选择、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着植物不断向着更高级、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2024/1/26
16
植物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形态分类原则
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进行分类,如根、茎、叶、 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的特 征。
系统发育原则
根据植物的亲缘关系和演化 历程进行分类,通过比较基 因组、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揭 示植物间的亲缘关系。
居群分类原则
根据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 环境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强 调植物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 。
现代植物学
现代植物学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 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对植物 生命现象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5
植物学的研究意义
揭示生命本质
保护生态环境
植物作为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 植物有助于揭示生命的本质和演化规律。
植物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植物学研究有助于制 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

《蔬菜的起源与分类》PPT课件

《蔬菜的起源与分类》PPT课件

h
5
1.蔬菜的起源与演化
一、蔬菜植物的起源中心
二、中国蔬菜的来源
原产我国的蔬菜 从国外引进的蔬菜
三、蔬菜植物的演化
h
原产中心器 中:官 国大 中型 心化
- 芥菜、形 印萝态 度卜变-、缅异甸的中多心样性 - 韭菜、生 印大长 度葱习-、马性来改西变亚中心 - 丝瓜、生 中瓠理 央瓜适 亚、应 细性 亚改中变心 - 落葵、种 近冬子 东寒发 中菜芽 心、整蕹齐菜、茼蒿、紫苏、
第一章 蔬菜的起源与分 类
h
1
本章是整个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性知识,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后续章节内容理解。因此, 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本章的基本概念和基本 内容,了解蔬菜的起源在栽培上的意义,掌 握蔬菜常用的分类方法及特点,认识到农业 部规划的全国蔬菜重点区域以及各区域的目 标和主攻方向等,为学好蔬菜栽培学打下良 好的基础。
茎菜类:
肉质茎类:莴笋、茎用芥菜、球茎甘蓝等 嫩茎类:芦笋、竹笋、香椿等 块茎类:马铃薯、菊芋等 根茎类:姜、藕等 球茎类:芋、慈姑、荸荠等
h
11
(二)食用器官分类法
叶菜类:
普通叶菜类:小白菜、叶用芥菜、菠菜、茼蒿等 结球叶菜类:结球白菜、结球甘蓝等 香辛叶菜类:大葱、韭菜、芫荽、茴香、芹菜等 鳞茎类:大蒜、洋葱、百合等
h
18
(三)农业生物学分类法
4、葱蒜类 包括洋葱、蒜、葱、韭菜等。
叶鞘基部能形成鳞茎,所以也叫做“鳞茎类”。其 中的洋葱及大蒜的叶鞘基部可以发达成为膨大的鳞茎; 而韭菜、葱等则不特别膨大。性耐寒,除了韭菜、大葱、 细香葱外,到了炎热的夏天地上部都会枯萎。在长光照 下形成鳞茎。该类要求低温通过春化。可用种子繁殖 (如洋葱、大葱、韭菜等);亦可用营养繁殖(如大蒜、 分葱及韭菜)。以秋季及春季为主要栽培季节。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志留纪 Silurian

距今年代/(百 万年前)
晚石炭世
325
早石炭世
345
晚泥盆世
360
中泥盆世
370
早泥盆世
395
430
优势植物
蕨类植物兴起, 苔藓及裸子植物发生 简单维管植物,最早的蕨类
奥陶纪 Ordovician
500
藻类植物繁盛
元古代 太古代
寒武纪 Cambrian
前寒武纪 Precambria
?中生代—裸子植物时代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恐龙灭绝、昆虫和 有花植物分化
?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第三纪:昆虫与被子植物继 续繁盛分化、出现鸟类和大 量哺乳动物 第四纪:灵长类一支进化为 人类
11.2 真核藻类的起源与演化
① 单核丝状蓝藻,与现代的颤藻属 (Oscillatoria ) 和念珠藻属 (Nostoc )相似;(原核藻类 ) ② 细菌(原核); ③ 真核真菌; ④ 真核绿藻。
裸蕨类
刺石松
石松类植物
裸蕨类
古芦木、海尼蕨
木贼类植物
裸蕨类
小原始蕨、古蕨属
真蕨类植物
11.4 裸子植物的发生与演化
古生代最显著的标志是:早泥盆世 2500万年时间 里由纤弱的维管草本发展出了森林乔木,二叠纪 4500 万年时间里的物种大灭绝。 有花植物的孕育在三叠纪开始 。
白垩纪是第三个快速进化时期, 原因:气候和地质 的巨大变化,虫媒传粉盛行。
n
570 570-1500 1 500~5 000
细菌及蓝藻
高 等 植 物 演 化 的 地 质 年 代 表
生物进化的历史进程
?前寒武纪 —— 34亿年前:单细胞原核生物 20亿年前:单细胞真核藻类 8亿年前:多细胞生物

植物分类学教学课件

植物分类学教学课件

• 2.细胞分类学对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比较研究。染色•Fra bibliotek 平行式检索表
1.植物体无根、茎、叶的分化,没有胚胎…………………………低等植物2 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胚胎……………………………高等植物4 2.植物体为藻类和菌类所组成的共生体…………………………地衣植物 2.植物体不为藻类和菌类所组成的共生体……………………………… 3
一、植物分类学的目的、任务
近代植物分类学的目的、任务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 、“种”的记述与命名 对于植物个体间的异 同点进行比较研究,以类似的各个体归为“种”一 级分类群,编定其学名,并加以记述,这是植物分 类学的第一任务。 人参 Panax schin-seng Nees. 橘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2 、建立自然分类系统 根据种间的亲缘关系研 究确定属、科、目等大的分类等级,进而建立反映 客观实际的植物自然分类系统。 3、探索“种”的起源与进化 通过生态学、植 物地理学、古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实验探索“种” 的起源与进化,从而推断属、科等大的分类群的系
3.系统发育系统时期
达尔文(Ch.Darwin)《物种起源》(Origin of Species )1859 生物 进化论——任何生物有它的起源、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物种是变化 发 展的,各类生物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系统发育系统
• • • • • • • •
德国 艾希勒(A.W.Eichler)系统 德国 恩格勒(A.Engler)系统 英国 哈钦松(J.Hutchinson)系统 苏联 塔赫他间(A.Takhtajan)系统 日本 田村道夫系统 美国 柯朗奎斯特系统 瑞典 诺。达格瑞系统 美国 佐恩系统
3.植物体内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藻类植物

《植物分类》PPT课件

《植物分类》PPT课件
属名加种名就是这个生物的生物学名。
二、植物命名法
双名法—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 Linnaeus)创立
每一种植物的种名,都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 第一个词是属名,相当于“姓”,词性:名词 第二个词是种加词,相当于“名”,词性:形容词 学名后面加上最早给这个植物命名的作者名的缩写 完整学名: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缩写
虾青素,叶黄 素等
绿藻门 无叶绿体内质
Chlorophyta 网膜,2~6条类 a, b
囊体形成一束
α、 β
虾青素,叶黄 素,菜黄素等
藻胆素
轮藻门
Charophyta 同上
a, b
无叶绿体内质
红藻门 网膜,类囊体 Rhodophyta 单条,不成束
a, d
β、γ、番茄
红素

α、β
蒲公英黄素、
叶黄素等
门、甲藻门、金藻门、裸藻门
蓝藻门(Cyanophyta)
• 藻体形态—单细胞,非丝状群体,丝状体。不具鞭毛 • 细胞结构—原核, 周质中有膜状片层系统 • 光合色素—
叶绿素a, b和 蓝藻黄素,藻胆素
• 光合产物—蓝藻淀粉、
蓝藻颗粒体、脂质颗粒等
异形胞—丝状蓝藻细胞列中的一种特殊细胞(壁厚,颗粒
本相同的一群生物。 自然条件下,同种生物结合可产生有生殖能力的
后代,不同种生物之间不能相互结合,即使结合也不 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即生殖隔离。
同种生物具有共同的进化祖先,亲缘关系相近的 种构成另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 属(genus)。
• 各级单位下还可再分成亚级
• 种: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具有相似的形态、 结构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能育的正常 后代,并有一定的分布区。

被子植物的起源.ppt

被子植物的起源.ppt
• 3.本内铁树目着生孢子叶的轴很长,木栏目 的花轴也是伸长的
• 4.具有伸长的花轴,心皮多数而离生的两性 整齐花是原始的类群(木栏目)
(二)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系统
• 1.恩格勒系统 • 2.哈钦松系统 • 3.塔赫他间系统 • 4.克郎奎斯特系
一、恩格勒系统

这一系统是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和柏兰特(Prantl)在1892年公布的。他们认为被
• 木本或草本。单叶,稀为羽状或掌 状复叶。花常单性,组成柔荑花序 或否,通常无花瓣或常缺花被,多 半为风媒传粉;雄蕊2(偶1)至数 枚,稀多数,花粉粒2或3核;雌蕊 心皮分离或联合,边缘胎座、中轴 胎座等,胚珠少数,倒生至直生, 常具双珠被及厚珠心,柔荑花序类 各目常合点受精。

植物体一般多少含有丹宁,通
• 2.裸子植物是雌雄异株,风媒传粉的单性花柔荑花 序植物也大都如此;
• 3.裸子植物的胚珠仅有1层株被,柔荑花序类植物 也大都如此;
• 4.裸子植物是合点受精的,这也和大多柔荑花序植 物是一致的;
• 5.花的演化趋势是由单被花进化到双被花,由风媒 进化到虫媒类型.
2.毛茛学派-真花学说
• 被子植物的花是一个简单的孢子叶球,它是 由早已绝灭的本内铁树目,特别是拟铁树的 两性孢子叶的球穗花进化而来的;

关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亲缘关系,哈氏认为明显地表现
在单子叶植物中的花蔺目(Butomales)和泽泻目(Alismatales)
上。这两目和双子叶植物的毛茛目有密切关系:(1)都有离生心皮
的雌蕊;(2)通常都有多数雄蕊;(3)花蔺目中有蓇葖果,泽泻目
中有瘦果,又象毛茛目中的果实。因而哈氏认为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
恩格勒系统为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植物的起源、演化与分类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及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 说
第二节 植物的演化与传播 第三节 植物的分类
1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及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
1、植物的起源 2、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3、几种主要作物起源中心
2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
现代栽培的植物都是过去不同历史年代,在人们对野生 植物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采集、移栽、驯化、选择、杂交 和培育等一系列过程逐渐演变进化而来的。那么,它们的 原产地在哪里,祖先分布及其构成如何,最初是如何由野 生植物驯化为栽培植物的,这些问题都是植物起源研究的 基本内容。
13
(3)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作物间在遗传性状上存在着一 种相似的平行现象 如地中海地区的禾本科作物都表现为植株繁茂、穗大粒 多、粒色淡、高产、抗病,而我国的禾本科作物则生育期 短、植株矮、穗粒小、后期灌浆快,多为无芒或勾芒。 最重要的栽培植物开始发展的地带在北纬 20°~45°之间,常和大山脉的走向一致。栽培植物起源 均在其野生种自然分布区域内,由于沙漠、海洋和高山的 阻隔,也由此产生了植物区系和人群的独立发展。
瓦维洛夫
前苏联著名植物学家瓦维洛夫(Nikolai I. Vavilov)
是研究栽培植物起源最著名的学者,瓦维洛夫从1923-
1931年,对世界60多个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搜集了
25万份植物种质资源,通过对这些种质资源进行综合分析,
并做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发现了物种变异多样性地理分布
的不平衡, 1926年出版了《栽培植物起源中心》,提出
9
(2)有些栽培植物有几个起源中心,起源中心还可分为原 生中心和次生中心。原生中心是指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 原产地,次生中心则是指从其他地区引进后经过变异和杂 交又形成许多类型的地区。这两者可根据显性基因的多少 来区别,次生中心往往在原生中心的周边,是由隐性等位 基因控制的多样性新区
10
原生中心 原生中心也叫初生中心 (primary origin center)
14
(4)绝大部分栽培植物起源于世界的东方,特别是中国和 印度,这两个国家几乎提供了一半的栽培植物。其次为西 亚和地中海地区。
(5)栽培植物具有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规律。如从喜马 拉雅山往西到地中海一线,可以发现植物种子和果实有逐 渐变大的倾向,而生长在阿拉伯也门山区的全部植物都有 早熟类型。
15
关于植物的起源,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历程:“特创 论”和“进化论”。
3
第一节
植物的起源
特创论
18世纪及以前的时代,基督教所支持的“特创 论”,也即“神创论”占统治的位。瑞士著名分类学 家林奈(Linnaeus,1707-1778)是特创论和物种不变 论的忠实捍卫者。近代植物地理学家的创始人――德 国的哈姆布特(Humbuldt)也认为栽培植物的起源地 和年代是及其神秘的。
5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19世纪以后,许多植物学家开展了广泛的植物调查,并 结合植物地理学、古生物学、生态学、考古学、语言学和 历史学等综合研究,先后总结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 心理论。分别是德坎道尔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瓦维洛夫栽 培植物起源中心,勃寂尔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达林顿栽培 植物起源中心,茹考夫斯基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哈兰的栽 培植物起源分类。
①无野生祖先; ②有新的特有类型,如高粱,初生中心在 非洲,但是在中国 形成糯质高粱,中国即为次生中心; ③有大量的变异; ④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12
初生中心 次生中心
① 有野生祖先 ② 有原始特有类型 ③ 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④ 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无野生祖先 有新的特有类型 有大量的变异 有大量的隐性基因
瓦维洛夫提出了8个起源中心
瓦维洛夫根据上述5个要点,用地理分区法,从地图 上观察调查植物种类和变种的分布情况,先将全世界栽培 植物起源中心划分为5个,后来逐步补充完善,1935年提 出了栽培植物八大起源中心学说。
16
1、中国中心 2、印度缅甸中心 2a、马来西亚补充区 3、中亚西亚中心 4、近东中心 5、地中海中心 6、埃塞俄比亚中心 7、墨西哥南部和中美中心 8、南美中心 8a、智利中心;8b、巴西-巴拉圭中心
是指某栽培植物种或变种的原产地(作物最初始的起源 地),意为当地野生类型被驯化的区域,一般有4个标志:
①有野生祖先; ②有原始特有类型; ③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④有大量的显性基因。
11
次生中心
次生中心(secondary origin center ),也叫次生 基因中心 ,是指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当到 一定范围时,在其边缘地区又会因作物本身的基因突变、 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许多变异类型、由隐性等位基 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也有4个特点即:
6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德坎道尔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德坎道尔是研究世界栽培植物起源最早的学者,出 版了《世界植物地理》(1855)和《栽培植物地理两 部著作》(1882),考证了247种栽培植物,他指出 栽培植物最早被驯化的地方可能是中国、西南亚、埃 及和热带亚洲。
7
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瓦维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4
植物的起源
进化论
19世纪以后,拉马克(J.B. Lamark,1744-1829)和达 尔文(C.R. Darmin,1809-1882)进化论先驱的生物进化 思想普及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起源, 现存的多种多样的生物都是在与其生存环境以及自身细胞、 组织、器官和个体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系统随时间 和空间变化而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尤其是1859年 达尔文发表的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标志着进化论的崛 起。进化论认为现代栽培植物都是由古代以来野生植物在 不同的时期经人们培植物起源中心理论
瓦维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五个要点)
(1)世界上某些地区集中表现一些栽培植物的变异。凡是 集中分布一个物种大多数变种、类型的地区,就是这个物 种的起源中心。起源中心有两个主要特征,即基因的多样 性和显性基因频率较高,所以起源中心又可称为基因中心 或变异多样化中心(center of divers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