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投资美国运通的经典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菲特投资美国运通的经典案例
前言:原文的标题是“美国运通:别人恐惧时要贪婪的经典案例”,这很容易给阅读者造成误解:只要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就行了,而忽视文章中巴菲特在危机来临、别人恐惧时对运通公司所做到深入、细致、刻苦的调查,以及在危机之前巴菲特对运通公司的长期关注和跟踪;缺乏这两点,简单地说什么“别人恐惧时贪婪”或
“别人贪婪时恐惧”都会令人误入歧途。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巴菲特出手当时深陷危机中的高盛
公司,当时我就有一个念头:美国的投行那么多,为何巴菲特选择了高盛,而不是选择其它---摩根士坦利、摩根大通、黑石等,这篇文章给了启示:这是巴菲特长期跟踪研究这些投行的结果,绝不是拍脑袋的决定。
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和哲学有75%来自于格雷厄姆、25%来自于费雪。很多原本属于恩师版权所有的着名思想(片断)和不
朽警句,经过其爱徒不经意的反复“忽悠”和传
诵之后,世人普遍当作是巴菲特发明创造。“当别人贪婪时要恐惧,别人恐惧时要贪婪”,就是其一。美国运通公司案例就是巴菲特践行这一铁律的经典之作。
1963年后期,美国运通牵涉到所谓的“迪·安杰利色拉油丑闻案”。该案的主角之一是大宗商品交易大户迪·安杰利斯。1950年代晚期,他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色拉油经纪商,并找到了利用色拉油致富的“捷径”。他以色拉油为担保向银行贷款,由于他的特殊霸主地位,竟然没有人能够真实的知道他的仓库中究竟有多少库存量。安杰利斯凭借“手段”任意夸大油料的库存量,然后在市场上出售这些凭证、或者向银行骗出更多的贷款。当时的贷款银行多达51家,前提是安杰利斯只要完全“搞掂”美国运通的仓库检查人员即可。1963年9月,一个赚大钱的机会终于不期而至。那一年,前苏联的向日葵欠收,市面上盛传苏联将有大笔的采购订单。安杰利斯企图垄断色拉油市场,威逼苏联向其高价购买。他为此向经纪商豪普特大肆借款买入现货囤积。哪曾想,美国政府对这笔巨额交易说“No!”。顷刻间,色拉油价格立马崩盘,市值损失1.2亿美元。
市场上一大批持有安杰利斯“仓单”的债权人拿到的就是一张一文不值的废纸,随即向出具凭证及担保的美国运通追索1.5亿美元以上的高额损失。两天后,又恰遇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纽约证交所随即爆发股灾。美国运通的股价在此前后经历了一场罕见的巨幅暴跌,股价从之前的65美元暴挫到35美元,几乎腰斩,各类投资人纷纷大
举抛售该股,避之唯恐不及。
此时的巴菲特没有放过有关美国运通的任何新闻报道,因为
他持续关注美国运通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了。这一次的
“丑闻”事件是否会影响顾客对该品牌的信任?巴菲特需要实地调研来找到准确答案。
为此,他亲自造访以前经常光顾的罗斯牛排餐馆和接受美国
运通信用卡及旅行支票的其他场所,并派出“铁杆
”调查员布兰特深入调查。布兰特向旅行支票使用人、银行职员和主管、餐厅、旅馆、信用卡持有人广泛交谈、打探消息,以评估美国运通和竞争对手表现的差距、以及美国运通旅行支票和信用卡的使用率是否下降,最后整理成一英尺
高的调查报告。看过报告后,巴菲特的判断是,顾客依然喜欢使用美国运通的产品,这一次的色拉油“丑闻”案并未影响一般大众。
有了这些翔实的调查报告来作支撑,有了这么多恐惧而疯狂
的投资人为巴菲特所提供的罕有投资机会,真的是就像天上
掉下馅饼一样。他在市场最为恐慌的时刻以最快的速度大举买入美国运通股票,在不抬高股价的情况下买进所有能买到
的股票。到了半年多后的1964年6月底时,他已投入300万美元在这只股票上,成为他合伙事业中最大的一笔投资。到了1966年时,他已在该股持续投入了1300万美元,单只股票已经占到他合伙事业40%的比重,买下了美国运通公司5%的
股份。
股市是一个知易行难的典型场所,各大师有关恐惧、贪婪与愚蠢的警句格言,相当通俗,极易理解与熟记。但能否在真正下
单的关键那一刻,落实到市场贪婪与恐惧的极端之处,则肯定
是一个可遇而难求的小概率事件,否则就会有太多的投资人
因此而一夜暴富。
从美国运通案的前后过程来看,巴菲特在这个经典案例的演
绎中,的的确确透露出一种充满理性、睿智与远见卓识的光芒。这其间,并非单靠简单的胆量和勇气,也不是靠一种背诵经典
语录式的机械与教条,更不是靠一种不顾一切的志在必得与
“豪赌”,而是在事前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和大量
的调查,经过了客观而理性的分析论证,加上勇气和眼光、再
加上十二分的耐心等待和充足的资金准备等,最后才一步一
步的逼近“机会”的垂青与厚爱。有一句格言是这样说的,机会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头脑。美国运通一案,
再一次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