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捅马蜂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捅马蜂窝
(第九册)
青浦区庆华小学孙俐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自主认识本课生字,并在具体语言情景中理解“迟疑”、“胆怯”等词语。
⒉读懂文章充满情趣的语言,了解“我”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
⒊结合自身体验,理解作者的感受,拓展作文的选材。
【教学重点和难点】
⒈了解“我”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
⒉结合自身体验,理解作者的感受,拓展作文的选材。
【教学准备】
老师:相应的课件。
学生:
⒈读通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蜇”、“迟疑”、“胆怯”等。
⒉查找资料,了解关于马蜂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马蜂。
⒈交流课前搜集资料,说说对马蜂的了解。
⒉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并出示:
马蜂是一种昆虫,是以小飞虫作为主食的捕食性蜂类。雌蜂腹部6节,末端有螫针,上面连着毒囊,会分泌毒力较强的毒液。不过,一般马蜂不会主动伤人,因为马蜂的攻击是自杀式的,一旦使用了蜇针,马蜂不久就会死亡。但是当他的生活区域被侵入,马蜂就会牺牲自己,以死相拼,猛烈袭击。而且一旦被一只马蜂蛰了,就会很快遭到成群马蜂的围攻。
⒊小结:马蜂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形成对马蜂的初步认识。
说明:
马蜂对于久居城市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为了使孩子了解这种虽不起眼却很厉害的小昆虫,要求孩子在上课以前就搜集相关的资料,导入课文,同时学生搜集的资料是无序的,零星的,教师在针对课文的需要针对马蜂的蜇针、用途以及使用后果来了解这种小动物,从而形成对马蜂的初步认识,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对人物产生初步印象。
⒈揭示课题,齐读
⒉轻声读课文,根据对课文的了解,概括地说说捅马蜂窝事件。
⒊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叙事要素进行归纳,梳理文章脉络,了解事情的发展顺序。说明:
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是有条理的写清一篇文章的基础,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种常用写作手法,设计这样的针体感知目的有二,其一是梳理文章的脉络,说情故事的梗概,其二是渗透写作手法。
⒋学习课文第一节,了解马蜂窝。
⑴马蜂是群居的动物,所以马蜂集聚的蜂巢,就叫马蜂窝。它的威力一定比单个的马蜂更大,课文的第一节中用了这样一个词语来形容它。(壮观)
⑵出示第一节,学生自读,指导抓住“无数”、“百十只”,“比喻句”理解壮观。
说明:
在了解马蜂这种小动物的基础上,结合第一节,抓住关键词语“无数”、“百十只”,“比喻句”理解“壮观”,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马蜂窝的概念,一方面也为后面的捅马蜂的严重后果打下伏笔。
⒌引读课文第六节,了解被蜇的痛苦。
⑴马蜂窝使爷爷不敢开窗,生怕那个冒失鬼一头闯进来,被马蜂蛰真有这么厉害吗?关注变红的词语,读第六节。
⑵出示第六节,变红字:枣大、轮番、没能、七八天后、这么长、不敢、生怕
⑶学生自读谈感受,教师小结:不但是吃了皮肉之苦,连心理上也是蒙上了一层阴影。但这还算是有惊无险,根据记载最毒的马蜂毒性甚至可至一头牛死亡。这小小的马蜂还真厉害得很。
说明:
根据被蜇的结果,抓住人物切实的感受来体会马蜂的厉害。由于这一段不作重点研读,只要关注变红的字,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就能体验到马蜂的威力。
⒍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回忆童年时写的。这件事一定令他记忆犹新,无法忘怀,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三、研读2---5节,走进人物内心,理解情感变化
⒈对于捅马蜂窝这件事,家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再读课文的2—5小节,找出家人对于捅马蜂窝各自的态度是怎样的?
●爷爷:捅不得,会蜇死人的。(学习生字“蛰”抓读音、字形、词义理解。)
●奶奶:生气请人来捅
●妹妹:害怕
●我:有趣、渴望、
⒉我对捅马蜂窝产生了截然不同想法,联系其他家人的态度,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为什么我
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吗?
⑴语言训练:
因为,我心里涌起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多方搜集信息,可结合A给奶奶解决难题,B因为爷爷的话产生好奇真有这样厉害吗?C在胆小的妹妹面前逞英雄等方面为依据进行归纳,教师最后要求学生整合信息)
⑵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子?
(归纳梳理学生的随机发言1、淘气、单纯。2、好奇心极强、喜欢探险、敢于尝试)
说明:
文章读到这里,可能大多数孩子都会对“我”的做法有更深层次地认识,感受到“我”产生“捅马蜂窝”的想法是合乎情理的。这里主要采用语言训练方法,表达的灵活度较高,答案多元,有利于形成对人物性格的全面了解。
⑶梳理引读2---4小节
对于这个壮观的马蜂窝,奶奶总为他生气,时常埋怨道——,爷爷却连连摇手,警告说——,我站在一旁,心里却——。
⑷你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吗?(寻找情感认同)
⑸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说明:
抓住学生的生活经验,寻找情感的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再来有感情地读好我的内心感受。
⒊引读:第4小节相关内容,了解“我”在捅马蜂窝前的准备
⑴当我被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自己也是全副武装——,并配备了武器——,最后还和妹妹有了约定——。
看来我也是有备而来,对捅马蜂窝这件事是志在必得。
⑵带着这种雄心壮志,再来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⒋小结:这种遇事的好奇、冲动,至今令成年的作者印象深刻,回忆起来还是这样的有滋有味,那年少的鲁莽,遇到什么都要试一试的胆气,那儿时的冒险,探索的冲动至今历历在目,所以,作者写下了,----读课题。(通过再读课题,理解作者儿时的冒险勇敢)
说明:
理解作者捅马蜂窝的初衷,和做这件事的准备。一个单纯、好动,却有富有冒险精神的孩子跃然纸上,通过引读,梳理出作者捅马蜂窝前的准备,带着雄心壮志再来读好这一段,初步感受作者选择这样一件事情来写的原因。
⒌再读课文的第五小节,学习捅马蜂窝的过程。
⑴刚才我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通过抓住人物内心的感受,了解了我捅马蜂窝的起因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