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区解剖位置关系图及临床.讲解学习
基底节区脑出血ppt参考课件
☻高血压脑出血的其他好发部位为:丘脑出 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脑 室出血等等。
8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脑解剖图
9
Company Logo
10
Company Logo
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计分
睁眼反应
语言反应
运动反应
4 - 自发睁眼
5 - 正常交谈
6 - 按吩咐动作
3 - 语言吩咐睁眼 2 - 疼痛刺激睁眼 1 - 无睁眼
4 - 言语错乱
3 - 只能说出(不适 当)单词 2 - 只能发音
1 - 无发音
5 - 对疼痛刺激定 位反应
4 - 对疼痛刺激屈 曲反应
3
Company Logo
概述
❖ 基底节(又称基底神经节)是指从胚胎 端脑神经节小丘发育而来的神经核团, 是大脑的中心灰质核团,包括杏仁核、 纹状体和屏状核。纹状体又分为:尾状 核和豆状核,豆状核又可分为:壳核和 苍白球。壳核是高血压脑出血好发部位 。
基底节区出血:壳核和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个 最常见部位
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 (3)嘱患者严格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督促患
者按时、按量,口服降压药,保持血压稳定; ❖ (4)鼓励患者多吃粗纤维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
易消化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泄剂, 并嘱患者注意预防感冒、咳嗽; ❖ (5)保持病室安静,限制探视,集中治疗护理操作, 并做到四轻,保证患者充足睡眠。
❖(2)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18AA复方氨基 酸和维生素补液药物治疗
基底节区脑出血
Company Logo
概述
❖ 基底节(又称基底神经节)是指从胚胎端 脑神经节小丘发育而来的神经核团,是大 脑的中心灰质核团,包括杏仁核、纹状体 和屏状核。纹状体又分为:尾状核和豆状 核,豆状核又可分为:壳核和苍白球。壳 核是高血压脑出血好发部位 。
基底节区出血:壳核和丘脑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两个 最常见部位
❖入院时查体T36.6度,P84次/分 R21次/分 BP170/100mmhg,神志嗜睡,被动体位, 淡漠表情,精神欠佳,急性病容。双侧瞳 孔等大等圆,约2.5mm,光反应迟钝。右 侧肢体肌力为4级,左侧肢体肌力为3级。
❖入院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分:50分 跌倒 坠床评分50分 压疮危险因素评分17分
型,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50%以上,其出 血是由于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枝破裂造成; 分为外囊出血和内囊出血两类;
☻高血压脑出血的其他好发部位为:丘脑出 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脑 室出血等等。
8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脑解剖图
9
Company Logo
10
Company Logo
3 - 异常屈曲(去皮 层状态)
2 - 异常伸展(去脑 状态)
1 - 无反应
Company Logo
15
辅助检查
CT检查
.
MRI检查
Company Logo
16
病史简介
❖患者 张厚新 男性 汉族 60岁 农民 于3月 12日平车推入。急诊查CT示右侧基底节区 脑出血。
❖主诉: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2小时。
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患者长期卧床不能自行活动有关
❖1 评估患者皮肤受损的原因,皮肤弹性肢体 活动受限的程度 。
基底节
苍 白 球 的 苍白球红核纤维:自苍白球下端,直接或通过红核前区至红 核,自红核又发出红核延髓束、红核脊髓束和红核网状束 传 出 纤 苍白球黑质纤维:苍白球 黑质 苍白球,形成一环路 维 苍白球网状纤维:苍白球 脑干网状结构。后者再发出 网 状脊髓束和网状延髓束
基 底 神 经 节 的 纤 维 联 系
基 底 节
神经内3科
代晓杰
基
底神经节的解剖
基
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损害表现
基
底神经节的解剖
基
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损害表现
基底节
又称基底神经节、基底核,是埋藏在大 脑白质深部的灰质核团,位置靠近脑底。
狭义的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杏仁核。
最外囊
屏 状 核
其内侧的白质称为外囊。
外 囊
其外侧的白质称为最外囊。 内 囊
杏仁核:因其不是一个单独的核团,而是由许多亚
核组成,故现在称为杏仁(复合)体。
位于海马旁回钩的深处,大部分靠近侧脑室下角 前端的上方,小部分位于下角顶部的上方。 外邻屏状核,内邻梨状皮质,背邻豆状核,腹侧邻
海马旁回钩的皮质,前邻前穿质,后下部与尾状核
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
舞蹈样动作
壳核 尾状核 丘脑底核
手足徐动症
偏侧投掷动作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震颤麻痹
苍白球、黑质
小
结
纹 尾状核 状 豆 壳核 体 状 内 核 外苍白球 旧纹状体 屏状核
新 纹 状 体
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调节躯体运 动中起重要作用
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 枢,与调节内脏活动 和情绪的产生有关。
基底节解剖PPT课件
47
脉络膜前动脉细小,在蛛网膜下腔行程较长,易发生 闭塞。闭塞可能造成对侧偏瘫(大脑脚底供血不足)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内囊下2/5丘脑皮质束供血不足 ),偏盲(内囊下2/5视放射供血不足)。症状出现与 否取决于侧支吻合情况。 48
大脑前动脉 中央支 从大脑前动脉远侧段起始端发出的中央支 左、右 各一条。称为内侧纹状动脉 medial striate artery、内侧前穿动脉 medial anterior perforating artery、或Heubner返动脉。相当 于前交通动脉水平从大脑前动脉发出后,又折 回大脑前动脉起点附近的前穿质入脑。此动脉 是供应中央核团(基底核区域)重要而恒定的 血管,内囊膝部核后肢前部也接受它一部分血 液供应。 从大脑前动脉近侧段远端发出的中央支 每侧2~3 小支,供应丘脑下部的视上区、胼胝体膝和透 明隔。 从大脑前动脉近侧段起始端发出的中央支 每侧3~ 4小支,供应尾状核前部。
29
已知基底神经节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苍白球内部和黑质 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发出轴突终止于脑干多处部位,包 括前腹侧核(VA)、腹外侧核(VL)、腹内侧核(VM)等,丘 脑核团及上丘、中脑-桥脑上部被盖。 与基底神经节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主要有多巴胺、乙酰 胆碱、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 内囊膝部损失,主要表现为面部和舌体无力,有时伴有 肌无力;定向障碍、勾音障碍、记忆障碍、语言障碍、 行为改变也可发生。内囊后肢内穿过的神经纤维较多, 此处病变表现的临床症状较多,主要为对侧偏瘫、感觉 障碍、视觉障碍等。
4
5
纹状体: 解剖结构:①尾状核是由前向后弯曲的圆 柱体,分为头、体、尾三部,位于丘脑背 外侧。 ②豆状核分为壳和苍白球,其中壳 和尾状核合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称旧纹 状体。 功能:纹状体是椎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节躯体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发现 苍白球作为基底前脑的一部分还参与机体 的学习记忆功能。
基底节
已知基底神经节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苍白球内部和黑质 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发出轴突终止于脑干多处部位,包 括前腹侧核(VA)、腹外侧核(VL)、腹内侧核(VM)等,丘 脑核团及上丘、中脑-桥脑上部被盖。 与基底神经节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主要有多巴胺、乙酰 胆碱、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 内囊膝部损失,主要表现为面部和舌体无力,有时伴有 肌无力;定向障碍、勾音障碍、记忆障碍、语言障碍、 行为改变也可发生。内囊后肢内穿过的神经纤维较多, 此处病变表现的临床症状较多,主要为对侧偏瘫、感觉 障碍、视觉障碍等。
大脑中动脉中央支
外侧豆纹动脉
内侧豆纹动脉
大脑后动脉的分支:
后内侧中央支 posterior central branches 分为头侧群和尾侧群 ,头侧群供应丘脑下部的垂体,其中丘脑穿动脉供应丘脑前部 和内侧部。尾侧群供应下丘脑乳头体区和底丘脑部。 后外侧中央支 poaterolateral central branch 或称丘脑膝状体动 脉,供应丘脑尾侧大半,包括膝状体和大部分脑外侧核团。
大脑前动脉中央支
Heubner回返动脉
Heubner返动脉阻塞:额性共济失调(内囊前肢缺血), 如果优势半球侧出现此动脉闭塞,可能出现智力障碍。
大脑中动脉
中央支 内侧豆纹动脉 medial lenticulistriate artery 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算起,在10mm以内发出的中央支,称为内侧豆纹动脉。 外侧豆纹动脉 lateral lenticulistriate artery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算起,在10~20mm之间发出的中央支,走行时稍向内行,称为 外侧豆纹动脉。 内外侧豆纹动脉供应范围主要有:壳核、尾状核、内囊前支、 内囊膝的背外侧和内囊后肢的背部区域。
基底节区脑出血ppt课件
脑出血最常见出血部位
☻出血的部位以壳核区最常见,表现最为典 型,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50%以上,其出 血是由于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枝破裂造成; 分为外囊出血和内囊出血两类;
☻高血压脑出血的其他好发部位为:丘脑出 血,脑叶出血,脑干出血,小脑出血,脑 室出血等等。
脑解剖图
典型可见三偏体征
Title
重型重型 高热、昏迷、瞳孔改变 呕吐咖啡色样物(应激性溃疡) 丘脑膝状动脉和穿通动脉破裂所致
☻外囊出血:由于其对内囊的传导纤维影响小,临床上可
以不出现偏瘫症状。
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计分
睁眼反应
语言反应
运动反应
4 - 自发睁眼
5 - 正常交谈
6 - 按吩咐动作
3 - 语言吩咐睁眼 2 - 疼痛刺激睁眼 1 - 无睁眼
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
神经外科
基底节区脑出血
1
概念
2
病因 临床表现
3
护理问题
4
护理措施
概述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出血,常见的病因是因长期 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某一硬化的动脉破裂所致, 临床上以内囊区小动脉出血最为常见。55岁以 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男性比女性高,其表现起 病急、发展快,早期出现偏瘫、意识障碍等。病 残率、死亡率均较高,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疾 病之一。
防止并发症
维持机体功能
病史简介
❖ 20床,李勇,男性,60岁,住院号:1003780。因“突发 右侧肢体偏瘫两小时”,被送至当地医院救诊,行CT检 查提示“左侧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系统”为求进一步诊 治,急诊拟“颅脑外伤”收住入院,医嘱予以止血、营养 神经、脱水、护胃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保守治疗。
个人史:生居于原籍,否认长期外地居留史,否认血吸虫疫水接触史, 否认工业粉尘及毒物接触史,预防接种随社会进行,无烟酒嗜好。
基底节区及内囊培训课件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二)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皮肤 粘膜
周围突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中枢突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脑桥核
• 椎体外系损害定位较困难,且无实际意义。一般来说:
• 1、苍白球和黑质损害 主要有震颤麻痹,苍白球损害愈重,肌张力增高愈显。
• 2、壳核及尾状核损害 主要表现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肌张力 增高或多变。
• 3、齿状核和下橄榄核损害 出现肌阵挛。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三偏综合征及原因
•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是丘脑腹后核至中央后回的纤维束,传递皮肤、肌和关节 的感觉,如损害此区,则有对侧躯体感觉障碍。
•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损伤。 皮质核束是从中央前回下行到脑干各躯体运动核,皮质脊 髓束是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发纤维到脊髓前 角运动核的纤维束,下行至延髓锥体交叉,其中大部分纤 维交叉至对侧。所以出现对侧偏瘫。
和情感调节有关。 3、外侧核群:其中腹侧核群包括:
腹前核调节躯体运动。 腹外侧核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协调有关。 腹后外侧核传导躯体和四肢的感觉。 腹后内侧核传导头面部的感觉和味觉。 靠近丘脑枕腹侧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也属于丘脑 特异性投射核团。内侧膝状体参与听觉冲动的传导。外 侧膝状体与视觉有关。
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 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重于浅感觉; 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 可有深感觉障碍所导致的共济失调; 感觉异常; 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疼痛部位弥散,不固定;
基底节区和内囊
汇报人:
日期:
目
CONTENCT
录
• 基底节区概述 • 大脑内囊概述 •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相互关系 •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损伤影响 •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研究前景 • 相关临床案例分析
01
基底节区概述
定义和位置
定义
基底节区是大脑深部的一组神经核团,主要包括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杏仁体和视丘等。
基底节区
位于大脑深部,主要包括纹状体、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
内囊
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主要包括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和内囊膝等部分。
功能联系
信号传输
基底节区和内囊是大脑内部信号传输的重要区域, 它们通过神经纤维连接大脑各部分,实现信息的交 流与传递。
运动协调
基底节区对身体的运动协调起着重要作用,内囊则 与感觉信息的传输和处理有关。
03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如抗癫痫药物、 抗抑郁药物等来减轻症状 或控制疾病的发展。
物理治疗
通过物理疗法如电刺激、 针灸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和 减轻疼痛。
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 疗法、心理教育和支持等 来改善情绪和认知能力。
05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研究前景
解剖学研究
01
02
03
04
总结词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解剖结构与 功能关系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 要研究方向。
行为表现变化
情绪不稳定
损伤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增大, 表现出易怒、焦虑、抑郁或情 绪低落等症状。
认知能力下降
内囊损伤可能导致注意力、记 忆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下 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表现 。
社交能力受损
由于行为表现变化,患者可能 难以与他人正常交往,沟通困 难,出现社交障碍。
16种基底节区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文理清!
16种基底节区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文理清!基底节解剖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内包埋有一些灰质团块,称为基底神经节。
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核。
因为尾状核头与豆状核前端相连,在横断面上,灰白质交错呈纹状,故又将尾状核和豆状核称为纹状体。
基底节对缺氧、中毒、感染、缺血、代谢异常等有害刺激反应最敏感,许多疾病常首先引起基底节的改变,或以基底节病变为主要表现。
因此,基底节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图1:基底节区示意图一、基底节变性疾病1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氏病(Wilson),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环。
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对称性,豆状核、尾状核头部的大部分受累。
脑干以桥脑和中脑病变为主,少见小脑病灶。
对称性基底节异常信号同时伴有脑干病灶是Wilson的影像特征。
图2:肝豆状核变性影像2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综合征)Leigh综合征是一种线粒体病,由呼吸链中ATP产生异常导致,常见症状包括中央性肌张力低下、眼肌麻痹、呼吸和延髓功能障碍、共济失调。
影像学表现双侧对称性T2/FLAIR高信号:纹状体(壳核>尾状核>苍白球)、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下丘脑、脑桥背侧、小脑。
Leigh综合征常伴有微出血,SWI序列上可表现出低信号。
下图:A.轴位T2WI示双侧豆状核T2高信号、略肿胀,注意壳核内可见局灶性未受累组织,不均匀受累较常见。
B.大脑脚T2高信号,这是Leigh综合征另一常见受累部位。
图3:Leigh综合征影像3Kearns-Sayre syndrome(KSS)属于线粒体脑病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为包括进行性眼外肌麻痹、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心脏传导阻滞。
CT平扫可见双侧基底节呈低密度,T2加权高信号。
病变也可见于丘脑、齿状核、大脑白质和小脑。
颅脑基本解剖医学PPT课件.ppt
28
29
30
松果体
31
正常解剖 垂体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
凹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
不同的标准,称之为“6, 8, 10, 12”(mm)原
则
后叶较小,通常为T1WI高信号(脂肪抑制后仍 为高信号),反应正常抗利尿激素功能的完整
性(下丘脑、漏斗及垂体后叶轴)
环池:包绕中脑大脑脚外侧面
61
正常解剖 脑池
四叠体池:位于中脑四叠体背面与小脑上蚓前 缘之间
62
正常解剖 脑池
鞍上池:位于蝶鞍上方,前界为额叶直回, 后界为桥脑基底部前缘,两侧界为海马旁回 钩。池内有视交叉、视束、基底动脉环、颈 内动脉、垂体蒂、动眼神经、鞍背等。
63
64
正常解剖 脑池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位 于颞叶与额、顶叶之间)
可见明显流空血管影(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中回
和颞下回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回等
6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半球纵裂:将大脑半球分为两侧半球,与位于 中线的鞍上池和四叠体池相延续
正常解剖
端脑(大脑) 间脑 中脑 桥脑 延脑 小脑
脑的组成
1
2
端脑(大脑)
3
正常解剖 区分端脑各叶的主要沟和裂
中央沟: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 的一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外侧
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额下
回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基底节区解剖位置关系图及临床
壳
内侧苍白球
屏状核为一薄层灰质,位于壳与岛叶皮质之间,其内侧面与壳之间借外囊相隔,外侧面平坦,随岛叶内的回旋而起伏,岛叶皮质和屏状核之内的白质称最外囊。
屏状核
杏仁核
杏仁核,是海马旁回沟棘方的灰质团, 位于侧脑室下角的前方。
杏仁核
内囊 位于 豆状核、尾状核和丘脑之间
←
内囊
内囊
在大脑半球的水平断面上,可见内囊呈横置的“V”字形,尖端指向内侧。
+
屏状核
+
杏仁核
基底核
=
基底神经节
=
202X
+
豆状核
汇报日期
尾状核
尾状核为一“弓”型的灰质团块,其全长始终伴随着侧脑室。
尾状核的前端膨大,称为尾状核头
突入侧脑室的前角
尾状核中部稍细,称尾状核体
→
沿丘脑的脊外侧缘伸延
→
尾状核更细,称尾状核尾
→
靠近侧脑室的外侧壁,继而弯向下方,沿侧脑室下角的顶壁向前进入颞叶,抵下角前端,再接近杏仁核。
豆状核
在岛叶深部,全部包埋于髓质中,它在位置上与侧脑室并互关联,其外侧面较平坦,与屏状核隔以外囊,内侧面隔内囊与尾状核与丘脑相分隔。
豆状核
在水平断面上,可见豆状核略呈三角形,其尖端指向内侧。豆状核被垂直的内外髓板分为三份:
最外侧部称为壳,内侧两部合称苍白球, 原的前端与尾状核头相连,向后被内囊纤维所分隔。
内囊一般可分为三部: 前方的称内囊前脚,较短,位于豆状 核与尾状核头之间; 后方的称内囊后脚,位于豆状核与丘 脑之间,较长; 前、后二脚在尾状核头与丘脑之间以钝角相连,称内囊膝。
内囊后脚
内囊膝
内囊前脚
基底节区功能
基底节区功能
基底节区是大脑的一个重要结构,位于脑干和大脑之间的灰质核团,主要由若干神经核团组成,包括苏木素节核、小脑边界节核、红核、丘脑、脑下垂体、中脑蓝斑、伏隔核等。
基底节区在大脑的功能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具体的功能如下:
1. 运动调节:基底节区对运动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参与了意志运动、姿势调节以及运动的计划和执行等过程。
当我们发出运动指令时,基底节区会对运动进行调节和协调,使得身体可以准确地完成所需的动作。
2. 运动学习:基底节区也参与了运动学习的过程。
当我们学习新的运动技能时,基底节区会对运动进行分析,并通过记忆和反馈来不断调整和改进运动的执行方式,从而使得我们的运动变得更加熟练和准确。
3. 情绪和动机调节:基底节区还参与了情绪和动机的调节。
它可以通过调节多巴胺的释放来影响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从而影响我们的情感状态和动机行为。
当我们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时,多巴胺的释放会增加,而当我们处于压力或者焦虑的情绪状态时,多巴胺的释放则会减少。
4. 认知功能调节:基底节区还参与了认知功能的调节。
它与大脑皮层之间有着丰富的连接,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来影响认知功能的执行。
基底节区特别在注意力、工作记忆
和执行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与多种精神疾病如帕金森病、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有关。
总之,基底节区在大脑的功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参与运动的调节、运动学习、情绪和动机的调节以及认知功能的调节等多个方面。
研究基底节区的功能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还能够为一些与基底节区有关的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放射冠和半卵圆中心 基底节区的区别
放射冠和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的区别在神经解剖学中,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和基底节区是大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对于医学专业人士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放射冠和半卵圆中心以及基底节区之间的差异。
一、放射冠放射冠位于大脑白质内,是由从大脑皮层向深部白质延伸的神经纤维束组成。
这些纤维束主要起自大脑皮层的运动和感觉区域,负责传递运动指令和感觉信息。
放射冠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1.前放射冠:主要包括额叶的投射纤维。
2.上放射冠:含有顶叶的投射纤维。
3.下放射冠:含有颞叶和枕叶的投射纤维。
二、半卵圆中心半卵圆中心位于大脑的深部白质,是大脑皮层与脑干、小脑等部位之间的主要传导通路。
它主要由上、下两个卵圆球组成,分别称为上卵圆中心和下卵圆中心。
半卵圆中心内含有大量的纵向神经纤维束,负责传递运动、感觉和认知信息。
三、基底节区基底节区位于大脑深部,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白球)、伏隔核等结构。
基底节区主要负责调节运动功能、学习、记忆和情感等生理过程。
此外,基底节区还参与大脑的奖赏和惩罚系统。
四、区别1.位置:放射冠位于大脑白质内,起自大脑皮层;半卵圆中心位于大脑深部白质,是皮层与脑干、小脑等部位之间的传导通路;基底节区位于大脑深部,包括多个核团。
2.功能:放射冠主要负责传递运动指令和感觉信息;半卵圆中心主要负责传递运动、感觉和认知信息;基底节区主要负责调节运动功能、学习、记忆和情感等生理过程。
3.结构组成:放射冠由从皮层延伸的神经纤维束组成;半卵圆中心主要由纵向的神经纤维束组成;基底节区包括多个核团,如尾状核、豆状核等。
综上所述,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和基底节区在位置、功能和结构组成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内囊基底神经节间脑的解剖
③结节区:内有下丘脑内侧核群的腹内侧核和背内 侧核及漏斗核,腹内侧核是位于乳头体之前视上核 之后的卵圆形灰质块,与性功能有关;背内侧核居 于腹内侧核之上、第三脑室两旁及室旁核腹侧.与 脂肪代谢有关。 ④乳头体区:含有下丘脑后核和乳头体核,下丘脑后 棱位于第三脑室两旁,与产热保温有关。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皮质下中 枢,下丘脑的某些细胞既是神经元又是内分泌细胞。 下丘脑对体温、摄食、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进行 调节,同时也参与情绪活动。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完全性内囊损害 内囊聚集了大量的上下行传导束,特别是锥体 束在此高度集中,如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 征,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2、部分性内囊损害 由于前肢、膝部、后肢的传导束不同,不同部 位和程度的损害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 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 失语中的1~2个或更多症状。
4、下丘脑视前区与后区网状结构损害可产生 睡眠觉醒障碍。下丘脑视前区与睡眠有 关.此区损害可出现失眠。下丘脑后区属网 状结构的一部分,参与上行激活系统的功能, 与觉醒有关。损害时可产生睡眠过度、嗜睡, 还可出现“发作性睡病”。
5、下丘脑腹内侧核和结节区损害可产生生殖与性 功能障碍。腹内侧核为性行为抑制中枢,病损时失 去抑制,可出现性早熟、智力低下等。下丘脑结节 区的腹内侧核是促性腺中枢,损害时促性腺激索释 放不足,有时病损波及相近的调节脂肪代谢的神经 结构,常同时出现向心性肥胖,性器官发育迟缓, 男性睾丸较小,女性原发性闭经等,称为肥胖性生 殖无能症。
6、下丘脑的后区和的区损害可出现自主神经功 能障碍。下丘脑的后区和前区分别为交感神 经与副交感神经的高级中枢,损害时可出现 血压不稳、心率改变、多汗、腺体分秘障碍 及胃肠功能失调等,还可出现严重的胃肠功 能障碍,有时可导致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基底节区和内囊
运动障碍性疾病
基底节区和内囊也与运动 障碍性疾病如肌张力障碍 、震颤等有关联。
04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病变表 现
运动障碍
锥体外系症状
基底节区病变可导致锥体外系 运动障碍,表现为肌肉紧张、 震颤、流涎等症状,影响患者
的运动协调和姿势维持。
肌张力异常
基底节区病变可能导致肌张力升高 或降低,使肌肉的柔软度和硬度发 生变化,从而影响运动功能。
定义和位置
定义
内囊是大脑内的一组神经纤维聚集区,连接大脑的不同部分 ,并参与多种认知和运动功能。
位置
内囊位于大脑皮质下方,沿着神经纤维连接大脑的各个部分 ,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结构和功能
结构
内囊由多个纤维层组成,包括前肢、膝部和后肢,其中膝部是内囊中最容易受损的部位。
功能
内囊在大脑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参与多种认知和运动功能,如注意力、记忆、语言、思维和动作等。
认知和情感障碍
注意力不集中
基底节区和内囊病变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使患者难以专注于 任务并保持警觉。
记忆力减退
基底节区和内囊病变可能导致记忆力减退,使患者难以回忆过去的 事件和信息。
情绪不稳定
基底节区和内囊病变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表现为焦虑、抑郁、易 怒等,影响患者的情感表达和社交能力。
05 基底节区和内囊的疾病诊 断和治疗
神经递质
基底节区和内囊都涉及到多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如多巴胺、乙酰胆碱等,这些神经递质对于神经信号的传 递和调控具有重要作用。
疾病中的关联
神经退行性疾病
基底节区和内囊是神经退 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 尔茨海默病等的主要病变 部位之一。
脑血管疾病
内囊是脑血管疾病的好发 部位之一,如内囊出血等 。
基底节区和内囊讲义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一)视觉传导通路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神经元
节细胞
视神经 视交叉视束 外侧膝状体
内囊后肢
距状沟两侧
视辐射
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 的纤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
螺旋器(Corti器) →双极细胞(换元)→蜗神经 →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换元) →脑桥内形成斜方体交叉至对侧 →外侧丘系→中脑被盖的背外侧部 →下丘(换元)→下丘臂 →内侧膝状体 (换元)→听辐射 →内囊后肢→大脑皮质的听区颞横回
丘脑解剖
1、前核群与内脏活动有关。 2、内侧核群为躯体和内脏感觉的整合中枢,亦与记忆功能
和情感调节有关。 3、外侧核群:其中腹侧核群包括: 1. 腹前核调节躯体运动。
腹外侧核与锥体外系的运动协调有关。 腹后外侧核传导躯体和四肢的感觉。 腹后内侧核传导头面部的感觉和味觉。 靠近丘脑枕腹侧的外侧膝状体和内侧膝状体也属于丘脑 特异性投射核团。内侧膝状体参与听觉冲动的传导。外 侧膝状体与视觉有关。
•对侧偏瘫: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损伤。 皮质核束是从中央前回下行到脑干各躯体运动核,皮质脊 髓束是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发纤维到脊髓前 角运动核的纤维束,下行至延髓锥体交叉,其中大部分纤 维交叉至对侧。所以出现对侧偏瘫。
•对侧偏盲:视辐射受损盲称为同向性偏盲。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上部 疑核 副神经核
眼外肌 咀嚼肌 面肌(额肌、眼轮匝肌) 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躯体运动、 大 感觉区 —————————→ 新纹状体 脑
皮
苍白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侧苍白球
屏状核为一薄层灰质,位于壳与岛叶皮质之间,其内
侧面与壳之间借外囊相隔,外侧面平坦,随岛叶内的回 旋而起伏,岛叶皮质和屏状核之内的白质称最外囊。
屏状核
杏仁核,是海马旁回沟棘方的灰质团,
位于侧脑室下角的前方。
杏仁核
← 内囊 内囊
位于 豆状核、 尾状核和 丘脑之间
内囊
在大脑半球的水平断面上,可见内囊 呈横置的“V”字形,尖端指向内侧。
内囊一般可分为三部: 前方的称内囊前脚,较短,位于豆状 核与尾状核头之间; 后方的称内囊后脚,位于豆状核与丘 脑之间,较长; 前、后二脚在尾状核头与丘脑之间以 钝角相连,称内囊膝。
内囊前脚 内囊膝
内囊后脚
尾状核头 苍白球 壳核
内囊前肢 内囊膝
内囊后肢
胼胝体
尾状核
内囊
壳
屏状核 外囊
外侧苍白球 内侧苍白球
基底核 = 基底神经节 =
尾状核 + 豆状核+屏状核 + 杏仁核
尾状核为一“弓”型的灰质团块
称为尾状核头
突入侧脑室的前角
尾状核中部稍细,称尾状核体
沿丘脑的脊外侧缘伸延
尾状核更细,称尾状核尾
靠近侧脑室的外侧壁,继而弯向下方, 沿侧脑室下角的顶壁向前进入颞叶,
抵下角前端,再接近杏仁核。
豆 状
←
核
豆状核
在岛叶深部,全部包埋于髓质中, 它在位置上与侧脑室并互关联,其 外侧面较平坦,与屏状核隔以外囊 ,内侧面隔内囊与尾状核与丘脑相 分隔。
在水平断面上,可见豆状核略呈三角形,其尖端指向 内侧。豆状核被垂直的内外髓板分为三份: 最外侧部称为壳,内侧两部合称苍白球, 原的前端与尾状核头相连,向后被内囊纤维所分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