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工艺、设备-连铸坯凝固与传热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垢沉积在铜壁表面形成绝热层,增加热 阻,热流下降,导致铜壁温度升高,加速 了水的沸腾。所以,结晶器必须使用软水。 要求其总盐含量≯400mg∕l,硫酸盐≯150 mg∕l,氯化物≯50mg∕l,硅酸盐 ≯40mg∕l,悬浮质点<50mg∕l,质点尺 寸≯0.2mm,碳酸盐硬度≯1~2°Dh, pH 值为7~8。
④ 铸坯切割后大约还有40%热量放出来,为 了利用这部分热量,节约能源,成功地开 发了铸坯热装和连铸—连轧等工艺。
来自百度文库
二.连铸坯凝固是沿液相穴在凝固温度区间把 液体转变为固体的加工过程
铸坯在运动中的凝固,实质上是沿液相穴 固—液交界面潜热的释放和传递过程。也 可看成是在凝固温度区间(TL→TS)把液体 转变为固体的加工过程。在固—液交界面 附近,存在一个凝固脆化区:
下过程: ⑴钢水向坯壳的对流传热; ⑵凝固坯壳中的传导传热; ⑶凝固坯壳与结晶器壁传热; ⑷结晶器壁传导传热; ⑸冷却水与结晶器壁的强制对流传热,热量
被通过水缝中高速度流动的冷却水带走。
结晶器内钢水热量传给冷却水的总热阻可表示为:
1 1 em 1 eCu 1
式中 h h1 m h0 Cu hW h—总的传热系数; hl—钢水与坯壳的对流传热系数,估算hl= 1W∕cm2·℃; em—凝固坯壳厚度。坯壳内温度梯度可达 550℃∕cm; λm—钢的导热系数;
第三章 连铸坯凝固与传热 §3—1 连铸坯凝固与传热特点
一.连铸坯凝固过程实质上是热量传递过程,也是一 个强制快速冷凝的过程。
钢水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放出的热量: 钢液→固体+Q
1.单位重量钢水放出的热量Q包括: ⑴过热:从浇注温度TC冷却到液相线温度TL放出的热
量,Cl(TC - TL); ⑵潜热:从液相线温度TL冷却到固相线温度TS放出的
C=ΔTβ×100%
B.结晶器长度的影响
结晶器内钢水热量导出给铜壁,上半部占 50%以上,当气隙形成后,结晶器下部导 出热量减少,结晶器下部主要起支承坯壳 的作用,结晶器长度以不增加拉漏为原则。 通常为700~900mm。
C.结晶器铜壁厚度的影响
铜壁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对传热影响不大。 方坯结晶器铜壁厚度在8~15mm范围,热 流变化很小,板坯结晶器铜壁厚度由40mm 减薄到20mm时,热流仅增加10%。
h0—坯壳与结晶器间传热系数。它取决于坯 壳与铜壁的接触状态,若形成了气隙,热 阻显著增大。气隙中的传热系数h0 =0.2 W∕cm2·℃;
eCu—T铜壁厚度;
λCu—铜的导热系数;
hw—强制对流时水的传热系数。研究表明, 当水流速达6m∕s时,传热系数hw=4 W∕cm2·℃;
可见,最大的热阻是来自于坯壳与结晶器 壁之间的气隙。气隙热阻占总热阻84%以 上。因此坯壳的生长决定于气隙形成动力 学,而气隙的大小是决定于坯壳的收缩和 坯壳抵抗钢水鼓胀的能力。结晶器断面气 隙的形成是不均匀的,由于角部是二维传 热,冷却最快收缩最早,产生气隙后向中 心面扩展,结晶器宽面气隙宽度比角部小, 角部坯壳厚度最薄,常常会出现角部裂纹, 甚至造成漏钢。
零强度温度TRN:强度σ=0的温度。 零塑性温度TDN:断面收缩率φ=0的温度。 在TRN和TDN温度区间是一个裂纹敏感区。
钢高温性能示意图:
TRN =TS+(20 ~30℃) TDN =TS-(30 ~50℃)
固—交界面的糊状区晶体强度和塑性 都非常小,(临界强度1~ 3N∕mm2,,由变形至断裂的临界应 变为0.2% ~0.4%)。当作用于凝固 坯壳的外部应力(如热应力、鼓肚力、 矫直力)使其变形超过上述临界值时, 铸坯就在固—交界面产生裂纹,形成 偏析线裂纹。
铜壁局部区域处于高温状态,靠近铜壁表面过热 的水层中,有水生成蒸汽并产生沸腾。在这种情 况下,结晶器与冷却水之间热交换不决定于水流 速,而主要决定于铜壁表面的过热和水的压力。
c.膜态沸腾:
温度超过某一极限值时,靠近铜壁表面的 水形成蒸汽膜,热阻增大,热流减小,导 致铜壁表面温度升高,造成结晶器损坏。
热量,以LP表示; ⑶显热:从固相线温度TS冷却到环境温度TO放出的
热量,CS(TS-TO)。
2.连铸机的三个传热冷却区 ① 一次冷却区。 钢水在水冷结晶器中形成足够厚均匀的坯
壳,以保证铸坯出结晶器不拉漏; ② 二次冷却区。 向铸坯表面喷水以加速铸坯内部热量的传
递,使铸坯完全凝固; ③ 三次冷却区。 铸坯向空气中辐射传热,使铸坯内外温度
C.结晶器润滑的影响
结晶器润滑可以减小拉坯阻力,并可由于 润滑剂充满气隙而改善传热。通常敞开浇 注时用油做润滑剂。油在高温下裂化分解 为C—H化合物。它充满气隙对传热有利。 采用保护浇注时,保护渣加在结晶器钢液 面上,形成液渣层,结晶器振动时,在弯 月面处液渣被带入气隙中,坯壳表面形成 均匀的渣膜,既起润滑作用,又由于填充 气隙而改善传热。
铸坯在连铸机中从上到下运行,在二 冷区接受喷水冷却,已凝固的坯壳不 断进行线收缩,坯壳温度分布的不均 匀性,以及坯壳的鼓胀和夹辊的不完 全对中等,使凝固壳容易受到机械和 热负荷的间隙性的突变,也易使凝固 坯壳产生裂纹。
为了保证得到良好的铸坯质量,应从 铸机的设计和维护方面,尽可能保证 铸坯在运行过程中凝固壳不变形原则; 从传热方面,就是要控制铸坯在不同 冷却区热量导出速度和坯壳的热负荷 适应于钢高温性能的变化,因此,控 制铸坯的传热是获得良好铸坯质量的 关键操作
实际生产中,正常情况是处于第一种情况, 应尽力避免第二种情况发生,绝对禁止第 三种情况发生。
结晶器水流速一般在6~12m∕s范围,进出 水温差应控制在5~6℃,不大于10℃。结晶 器最大供水量,对于板坯和大方坯,每流 为500~600m3∕h,对于小方坯为100~150 m3∕h。
B.冷却水质的影响
⑵操作因素对结晶器传热的影响
A.冷却水流速和流量的影响
单位时间内通过结晶器水缝中的水量,对其传热 有重要影响。冷却水应保证迅速地将钢水凝固所 放出的热量带走,使铜壁冷面上没有热的积累。 冷却水与铜壁的界面上,有三种传热状况:
a.强制对流:
热流与铜壁温度呈线性关系,水流速增加,热流 增大。
b.核沸腾:
二.结晶器坯壳生长规律 结晶器内坯壳的生长规律服从平方根定律:
ek t k l v
e:凝固层厚度,mm t:凝固时间,mink:凝固系数,mm∕min1∕2 l:结晶器有效长度,mm v:拉坯速度,mm∕min K值代表了结晶器的冷却能力,其大小对凝固坯壳厚
度有重要影响。
铸坯表面组织的形成:
结晶器内气隙的形成过程:
接近紧密接触区的部分坯壳,实际上是处于气隙形 成和消失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只有当坯壳厚度达到 足以抵抗钢液静压力的作用时,气隙才能稳定存在。
坯壳急剧收缩是导致结晶器最大热流减少的 原因
A.弯月面区域冷却强度太大,局部坯壳“过 冷”引起过度收缩;
B.随温度下降,坯壳发生δ→γ转变引起局部 收缩最大(0.38%);
钢液与铜壁弯月面的形成:
在弯月面的根部,钢液与水冷铜壁接触, 立即受到铜壁的激冷作用,初生坯壳迅速 形成。良好稳定的弯月面可确保初生坯壳 的表面质量和坯壳的均匀性。当钢水中上 浮的夹杂物被保护渣吸附时,会降低钢液 表面张力,弯月面半径减小,从而破坏了 弯月面的薄膜性能,弯月面破裂,这时夹 杂物随同钢液在破裂处和铜壁形成新的凝 固层,夹杂物牢牢地粘附在这层凝固层上 而形成表面夹渣。带有夹渣的坯壳是薄弱 部位,易发生漏钢。
一.结晶器内坯壳的形成 1.坯壳表面与铜壁之间的接触状况 ⑴钢液弯月面区; ⑵坯壳与铜壁紧密接触区; ⑶坯壳收缩与铜壁脱开产生的气隙区。
2.弯月面的形成 由于钢液与结晶器铜壁的润湿作用,钢液与铜
壁接触形成了一个半径很小的弯月面。其半径:
r =5.43×10-2 m
m
式中 σm—钢液表面张力; ρm—钢水密度。
D.结晶器材质的影响
正常通水情况下,结晶器内壁使用温度为 200~300℃。特殊情况时,最高处可达 500℃。要求结晶器材质导热性好,抗热 疲劳,强度高,高温下膨胀小,不易变形。 纯铜导热性最好,但弹性极限低,易产生 也就变形。所以多采用强度高的铜合金, 如Cu—Cr,Cu—Ag合金等。这些合金高 温下抗磨损能力强,使结晶器壁寿命比纯 铜高几倍。
结晶器传热示意图: 1—冷却水; 2—结晶器; 3—气隙; 4—渣膜; 5—坯壳; 6—钢液; 7—保护渣
结晶器横向气隙的形成:
2.影响结晶器传热的主要因素
⑴结晶器设计参数对传热的影响
A.结晶器锥度的影响
结晶器热量传递过程中,气隙热阻最大, 占总热阻的70~90%.结晶器设计为上大下小 具有合适的倒锥度,可以减小下部气隙厚 度,改善传热。锥度应按钢种和拉速来选 择。结晶器断面尺寸的减小量应不大于铸 坯的线收缩量。线收缩量C可根据从弯月面 到结晶器出口处坯壳温度变化ΔT和坯壳收 缩系数β来确定,即
C.S、P显微偏析最小,高温坯壳强度较高而 能抵抗钢水静压力。
减轻弯月面区坯壳过度收缩、减少凹陷的 形成的措施
A.结晶器采用弱冷却,以降低局部热流,延 缓弯月面附近坯壳生长
B.在弯月面区域镶入低导热性的材料(如不 锈钢)组成复合热顶结晶器;
C.整个结晶器高度上镀层以降低导热性;
D.稳定浇注,如减小结晶器液面波动、结晶 器液渣层稳定等。
在液相穴下部液体的流动主要是坯壳的收 缩和晶体下沉所引起的自然对流,或者是 由于铸坯鼓肚所引起的液体流动。
液相穴内液体流动对铸坯结构、夹杂物分 布、溶质元素的偏析和坯壳的生长有重要 作用。
四.在连铸机内运行的已凝固坯壳的冷却可看 成是经历“形变热处理”过程
1.从受力的方面看,铸坯承受热应力和机械应 力的作用,使坯壳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
3.紧密接触区
弯月面下部的初生坯壳由于不足以抵抗钢液 静压力的作用,与铜壁紧密接触。在该区域 坯壳以传导传热的方式将热量传输给铜壁, 愈往接触区的下部,坯壳也愈厚。
4.气隙的形成、稳定及角部气隙
已凝固的高温坯壳发生δ→γ的相变,引起坯 壳收缩,收缩力牵引坯壳离开铜壁,气隙 开始形成。由于气隙的热阻很大,气隙的 形成使坯壳向铜壁的传热迅速减少,离开 铜壁的坯壳回热升温,甚至凝固前沿部分 初生坯壳重新熔化。
2.从冶金方面看,随着温度的下降,坯壳发生 δ→γ→α的相变,特别是二冷区,坯壳温度 的反复下降和回升,使铸坯组织发生变化, 就相当于“热处理”过程。同时由于溶质 元素的偏析作用,可能发生硫化物、氮化 物质点在晶界沉淀,增加了钢的高温脆性, 对铸坯质量有重要影响。
§3—2 钢液在结晶器内的凝固与传热
由于坯壳温度的回升,其强度降低,在钢 水静压力作用下使其再次帖紧铜壁,传热 条件有所改善,坯壳增厚,于是又产生冷 凝收缩,牵引坯壳再次离开铜壁,这样周 期性的离合2~3次,坯壳达到一定厚度并完 全脱离铜壁,气隙稳定形成。
结晶器角部区域,由于是二维传热,最先 形成坯壳,收缩力大,随后形成的气隙也 最大。由于钢水的静压力无法将角部的坯 壳压向铜壁,因而角部一开始就形成了永 久性的气隙。所以初生坯壳形成后,角部 区域地方传热变得比边部更差,角部成了 坯壳最薄弱的部位。
a— 坯壳与铜壁紧密接触;b—坯壳产生气 隙
促进结晶器坯壳均匀生长的操作注意事项 ⑴低的浇注温度; ⑵水口注流与结晶器断面严格对中; ⑶结晶器冷却水缝中水流均匀分布; ⑷合理的结晶器倒锥度; ⑸结晶器液面的稳定性; ⑹防止结晶器变形; ⑺坯壳与结晶器壁之间均匀的保护渣膜。
三.结晶器传热与热阻 1.结晶器热阻 结晶器中钢水沿周边即水平方向传热有以
三.铸坯凝固是分阶段的凝固过程 在连铸机内铸坯的凝固经历三个阶段: 1.钢水在结晶器内形成初生坯壳,出结晶器下
口的铸坯安全厚度应足以抵抗钢液的静压 力的作用; 2.带有液芯的坯壳在二冷区稳定生长; 3.临近凝固末期的坯壳加速增长。
液相穴上部为强制对流循环区,循环区高 度决定于注流方式、浸入式水口类型和铸 坯断面。
均匀化。
连铸坯冷凝示意图:
3.连铸机热平衡
① 钢水从结晶器→二冷区→辐射区大约有60 %热量放出来铸坯才能完全凝固。这部分 热量的放出速度决定了铸机生产率和铸坯 质量
② 铸机范围内主要依靠结晶器和二次冷却系 统散热,其中二冷区散出热量最多。
③ 通过结晶器在一分钟内要散出的热量,最 高时可占总需散热量的20%左右。可见保证 结晶器有足够的冷却能力十分重要,它对 初期坯壳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④ 铸坯切割后大约还有40%热量放出来,为 了利用这部分热量,节约能源,成功地开 发了铸坯热装和连铸—连轧等工艺。
来自百度文库
二.连铸坯凝固是沿液相穴在凝固温度区间把 液体转变为固体的加工过程
铸坯在运动中的凝固,实质上是沿液相穴 固—液交界面潜热的释放和传递过程。也 可看成是在凝固温度区间(TL→TS)把液体 转变为固体的加工过程。在固—液交界面 附近,存在一个凝固脆化区:
下过程: ⑴钢水向坯壳的对流传热; ⑵凝固坯壳中的传导传热; ⑶凝固坯壳与结晶器壁传热; ⑷结晶器壁传导传热; ⑸冷却水与结晶器壁的强制对流传热,热量
被通过水缝中高速度流动的冷却水带走。
结晶器内钢水热量传给冷却水的总热阻可表示为:
1 1 em 1 eCu 1
式中 h h1 m h0 Cu hW h—总的传热系数; hl—钢水与坯壳的对流传热系数,估算hl= 1W∕cm2·℃; em—凝固坯壳厚度。坯壳内温度梯度可达 550℃∕cm; λm—钢的导热系数;
第三章 连铸坯凝固与传热 §3—1 连铸坯凝固与传热特点
一.连铸坯凝固过程实质上是热量传递过程,也是一 个强制快速冷凝的过程。
钢水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放出的热量: 钢液→固体+Q
1.单位重量钢水放出的热量Q包括: ⑴过热:从浇注温度TC冷却到液相线温度TL放出的热
量,Cl(TC - TL); ⑵潜热:从液相线温度TL冷却到固相线温度TS放出的
C=ΔTβ×100%
B.结晶器长度的影响
结晶器内钢水热量导出给铜壁,上半部占 50%以上,当气隙形成后,结晶器下部导 出热量减少,结晶器下部主要起支承坯壳 的作用,结晶器长度以不增加拉漏为原则。 通常为700~900mm。
C.结晶器铜壁厚度的影响
铜壁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对传热影响不大。 方坯结晶器铜壁厚度在8~15mm范围,热 流变化很小,板坯结晶器铜壁厚度由40mm 减薄到20mm时,热流仅增加10%。
h0—坯壳与结晶器间传热系数。它取决于坯 壳与铜壁的接触状态,若形成了气隙,热 阻显著增大。气隙中的传热系数h0 =0.2 W∕cm2·℃;
eCu—T铜壁厚度;
λCu—铜的导热系数;
hw—强制对流时水的传热系数。研究表明, 当水流速达6m∕s时,传热系数hw=4 W∕cm2·℃;
可见,最大的热阻是来自于坯壳与结晶器 壁之间的气隙。气隙热阻占总热阻84%以 上。因此坯壳的生长决定于气隙形成动力 学,而气隙的大小是决定于坯壳的收缩和 坯壳抵抗钢水鼓胀的能力。结晶器断面气 隙的形成是不均匀的,由于角部是二维传 热,冷却最快收缩最早,产生气隙后向中 心面扩展,结晶器宽面气隙宽度比角部小, 角部坯壳厚度最薄,常常会出现角部裂纹, 甚至造成漏钢。
零强度温度TRN:强度σ=0的温度。 零塑性温度TDN:断面收缩率φ=0的温度。 在TRN和TDN温度区间是一个裂纹敏感区。
钢高温性能示意图:
TRN =TS+(20 ~30℃) TDN =TS-(30 ~50℃)
固—交界面的糊状区晶体强度和塑性 都非常小,(临界强度1~ 3N∕mm2,,由变形至断裂的临界应 变为0.2% ~0.4%)。当作用于凝固 坯壳的外部应力(如热应力、鼓肚力、 矫直力)使其变形超过上述临界值时, 铸坯就在固—交界面产生裂纹,形成 偏析线裂纹。
铜壁局部区域处于高温状态,靠近铜壁表面过热 的水层中,有水生成蒸汽并产生沸腾。在这种情 况下,结晶器与冷却水之间热交换不决定于水流 速,而主要决定于铜壁表面的过热和水的压力。
c.膜态沸腾:
温度超过某一极限值时,靠近铜壁表面的 水形成蒸汽膜,热阻增大,热流减小,导 致铜壁表面温度升高,造成结晶器损坏。
热量,以LP表示; ⑶显热:从固相线温度TS冷却到环境温度TO放出的
热量,CS(TS-TO)。
2.连铸机的三个传热冷却区 ① 一次冷却区。 钢水在水冷结晶器中形成足够厚均匀的坯
壳,以保证铸坯出结晶器不拉漏; ② 二次冷却区。 向铸坯表面喷水以加速铸坯内部热量的传
递,使铸坯完全凝固; ③ 三次冷却区。 铸坯向空气中辐射传热,使铸坯内外温度
C.结晶器润滑的影响
结晶器润滑可以减小拉坯阻力,并可由于 润滑剂充满气隙而改善传热。通常敞开浇 注时用油做润滑剂。油在高温下裂化分解 为C—H化合物。它充满气隙对传热有利。 采用保护浇注时,保护渣加在结晶器钢液 面上,形成液渣层,结晶器振动时,在弯 月面处液渣被带入气隙中,坯壳表面形成 均匀的渣膜,既起润滑作用,又由于填充 气隙而改善传热。
铸坯在连铸机中从上到下运行,在二 冷区接受喷水冷却,已凝固的坯壳不 断进行线收缩,坯壳温度分布的不均 匀性,以及坯壳的鼓胀和夹辊的不完 全对中等,使凝固壳容易受到机械和 热负荷的间隙性的突变,也易使凝固 坯壳产生裂纹。
为了保证得到良好的铸坯质量,应从 铸机的设计和维护方面,尽可能保证 铸坯在运行过程中凝固壳不变形原则; 从传热方面,就是要控制铸坯在不同 冷却区热量导出速度和坯壳的热负荷 适应于钢高温性能的变化,因此,控 制铸坯的传热是获得良好铸坯质量的 关键操作
实际生产中,正常情况是处于第一种情况, 应尽力避免第二种情况发生,绝对禁止第 三种情况发生。
结晶器水流速一般在6~12m∕s范围,进出 水温差应控制在5~6℃,不大于10℃。结晶 器最大供水量,对于板坯和大方坯,每流 为500~600m3∕h,对于小方坯为100~150 m3∕h。
B.冷却水质的影响
⑵操作因素对结晶器传热的影响
A.冷却水流速和流量的影响
单位时间内通过结晶器水缝中的水量,对其传热 有重要影响。冷却水应保证迅速地将钢水凝固所 放出的热量带走,使铜壁冷面上没有热的积累。 冷却水与铜壁的界面上,有三种传热状况:
a.强制对流:
热流与铜壁温度呈线性关系,水流速增加,热流 增大。
b.核沸腾:
二.结晶器坯壳生长规律 结晶器内坯壳的生长规律服从平方根定律:
ek t k l v
e:凝固层厚度,mm t:凝固时间,mink:凝固系数,mm∕min1∕2 l:结晶器有效长度,mm v:拉坯速度,mm∕min K值代表了结晶器的冷却能力,其大小对凝固坯壳厚
度有重要影响。
铸坯表面组织的形成:
结晶器内气隙的形成过程:
接近紧密接触区的部分坯壳,实际上是处于气隙形 成和消失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只有当坯壳厚度达到 足以抵抗钢液静压力的作用时,气隙才能稳定存在。
坯壳急剧收缩是导致结晶器最大热流减少的 原因
A.弯月面区域冷却强度太大,局部坯壳“过 冷”引起过度收缩;
B.随温度下降,坯壳发生δ→γ转变引起局部 收缩最大(0.38%);
钢液与铜壁弯月面的形成:
在弯月面的根部,钢液与水冷铜壁接触, 立即受到铜壁的激冷作用,初生坯壳迅速 形成。良好稳定的弯月面可确保初生坯壳 的表面质量和坯壳的均匀性。当钢水中上 浮的夹杂物被保护渣吸附时,会降低钢液 表面张力,弯月面半径减小,从而破坏了 弯月面的薄膜性能,弯月面破裂,这时夹 杂物随同钢液在破裂处和铜壁形成新的凝 固层,夹杂物牢牢地粘附在这层凝固层上 而形成表面夹渣。带有夹渣的坯壳是薄弱 部位,易发生漏钢。
一.结晶器内坯壳的形成 1.坯壳表面与铜壁之间的接触状况 ⑴钢液弯月面区; ⑵坯壳与铜壁紧密接触区; ⑶坯壳收缩与铜壁脱开产生的气隙区。
2.弯月面的形成 由于钢液与结晶器铜壁的润湿作用,钢液与铜
壁接触形成了一个半径很小的弯月面。其半径:
r =5.43×10-2 m
m
式中 σm—钢液表面张力; ρm—钢水密度。
D.结晶器材质的影响
正常通水情况下,结晶器内壁使用温度为 200~300℃。特殊情况时,最高处可达 500℃。要求结晶器材质导热性好,抗热 疲劳,强度高,高温下膨胀小,不易变形。 纯铜导热性最好,但弹性极限低,易产生 也就变形。所以多采用强度高的铜合金, 如Cu—Cr,Cu—Ag合金等。这些合金高 温下抗磨损能力强,使结晶器壁寿命比纯 铜高几倍。
结晶器传热示意图: 1—冷却水; 2—结晶器; 3—气隙; 4—渣膜; 5—坯壳; 6—钢液; 7—保护渣
结晶器横向气隙的形成:
2.影响结晶器传热的主要因素
⑴结晶器设计参数对传热的影响
A.结晶器锥度的影响
结晶器热量传递过程中,气隙热阻最大, 占总热阻的70~90%.结晶器设计为上大下小 具有合适的倒锥度,可以减小下部气隙厚 度,改善传热。锥度应按钢种和拉速来选 择。结晶器断面尺寸的减小量应不大于铸 坯的线收缩量。线收缩量C可根据从弯月面 到结晶器出口处坯壳温度变化ΔT和坯壳收 缩系数β来确定,即
C.S、P显微偏析最小,高温坯壳强度较高而 能抵抗钢水静压力。
减轻弯月面区坯壳过度收缩、减少凹陷的 形成的措施
A.结晶器采用弱冷却,以降低局部热流,延 缓弯月面附近坯壳生长
B.在弯月面区域镶入低导热性的材料(如不 锈钢)组成复合热顶结晶器;
C.整个结晶器高度上镀层以降低导热性;
D.稳定浇注,如减小结晶器液面波动、结晶 器液渣层稳定等。
在液相穴下部液体的流动主要是坯壳的收 缩和晶体下沉所引起的自然对流,或者是 由于铸坯鼓肚所引起的液体流动。
液相穴内液体流动对铸坯结构、夹杂物分 布、溶质元素的偏析和坯壳的生长有重要 作用。
四.在连铸机内运行的已凝固坯壳的冷却可看 成是经历“形变热处理”过程
1.从受力的方面看,铸坯承受热应力和机械应 力的作用,使坯壳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
3.紧密接触区
弯月面下部的初生坯壳由于不足以抵抗钢液 静压力的作用,与铜壁紧密接触。在该区域 坯壳以传导传热的方式将热量传输给铜壁, 愈往接触区的下部,坯壳也愈厚。
4.气隙的形成、稳定及角部气隙
已凝固的高温坯壳发生δ→γ的相变,引起坯 壳收缩,收缩力牵引坯壳离开铜壁,气隙 开始形成。由于气隙的热阻很大,气隙的 形成使坯壳向铜壁的传热迅速减少,离开 铜壁的坯壳回热升温,甚至凝固前沿部分 初生坯壳重新熔化。
2.从冶金方面看,随着温度的下降,坯壳发生 δ→γ→α的相变,特别是二冷区,坯壳温度 的反复下降和回升,使铸坯组织发生变化, 就相当于“热处理”过程。同时由于溶质 元素的偏析作用,可能发生硫化物、氮化 物质点在晶界沉淀,增加了钢的高温脆性, 对铸坯质量有重要影响。
§3—2 钢液在结晶器内的凝固与传热
由于坯壳温度的回升,其强度降低,在钢 水静压力作用下使其再次帖紧铜壁,传热 条件有所改善,坯壳增厚,于是又产生冷 凝收缩,牵引坯壳再次离开铜壁,这样周 期性的离合2~3次,坯壳达到一定厚度并完 全脱离铜壁,气隙稳定形成。
结晶器角部区域,由于是二维传热,最先 形成坯壳,收缩力大,随后形成的气隙也 最大。由于钢水的静压力无法将角部的坯 壳压向铜壁,因而角部一开始就形成了永 久性的气隙。所以初生坯壳形成后,角部 区域地方传热变得比边部更差,角部成了 坯壳最薄弱的部位。
a— 坯壳与铜壁紧密接触;b—坯壳产生气 隙
促进结晶器坯壳均匀生长的操作注意事项 ⑴低的浇注温度; ⑵水口注流与结晶器断面严格对中; ⑶结晶器冷却水缝中水流均匀分布; ⑷合理的结晶器倒锥度; ⑸结晶器液面的稳定性; ⑹防止结晶器变形; ⑺坯壳与结晶器壁之间均匀的保护渣膜。
三.结晶器传热与热阻 1.结晶器热阻 结晶器中钢水沿周边即水平方向传热有以
三.铸坯凝固是分阶段的凝固过程 在连铸机内铸坯的凝固经历三个阶段: 1.钢水在结晶器内形成初生坯壳,出结晶器下
口的铸坯安全厚度应足以抵抗钢液的静压 力的作用; 2.带有液芯的坯壳在二冷区稳定生长; 3.临近凝固末期的坯壳加速增长。
液相穴上部为强制对流循环区,循环区高 度决定于注流方式、浸入式水口类型和铸 坯断面。
均匀化。
连铸坯冷凝示意图:
3.连铸机热平衡
① 钢水从结晶器→二冷区→辐射区大约有60 %热量放出来铸坯才能完全凝固。这部分 热量的放出速度决定了铸机生产率和铸坯 质量
② 铸机范围内主要依靠结晶器和二次冷却系 统散热,其中二冷区散出热量最多。
③ 通过结晶器在一分钟内要散出的热量,最 高时可占总需散热量的20%左右。可见保证 结晶器有足够的冷却能力十分重要,它对 初期坯壳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