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 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 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 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在当 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 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 “愁”的深沉博大。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 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 不满的情 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 全篇,用这样一句 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 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 耐人寻味。
“顾左右而言他”。 • C 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D 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2、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 这一叠句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两个“爱上层楼”各有什么作用?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 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 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 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 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 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 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 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 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 1、对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A 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而又有愁难
吐的心情。 • B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作者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
• 辛弃疾《丑奴儿》全篇写愁,上下篇用了 三个“愁”字。《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中上阕里的愁和下阕里的愁有何不同?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 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 “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 起的哀愁。
• 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作者不言愁苦 反言天气,有什么作用?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 字,有什么作用?
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 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 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 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 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作者为什么会“欲说还休”?
词中“欲说还休”实际上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 救国的言论。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 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
想说却最终没 有说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 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深研透析,入木三分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上片写少年登高远望,气壮如山,不知愁为何物。
2.“而今”一词,反映出了什么?
“而今”二字,不仅显示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 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 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背景介绍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 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宋 光宗绍熙三年(1192)间。辛 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 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 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 己却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 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 了这首词。
朗读诗词,初步体会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走近诗人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 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的美称。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 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 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 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 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各题。(6分)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 壁
• (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什么字。(2分)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 “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4分)
• (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什么字。(2分)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少年“识尽”了什么?
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4.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些多而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 “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道“天凉 好个秋”。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 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
这首词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 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 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 的讽刺与不满。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疏通诗意
词牌名,又称 采桑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高楼
竭力,极力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极力说愁。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 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 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 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 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 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顾左右而言他”。 • C 本词主要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
D 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2、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 这一叠句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两个“爱上层楼”各有什么作用?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 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 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 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 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 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 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 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 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 1、对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A 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而又有愁难
吐的心情。 • B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作者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
• 辛弃疾《丑奴儿》全篇写愁,上下篇用了 三个“愁”字。《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中上阕里的愁和下阕里的愁有何不同?
上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 指闲愁,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的 “愁”是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 起的哀愁。
• 词尾以“却道天凉好个秋!”结尾,作者不言愁苦 反言天气,有什么作用?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 字,有什么作用?
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 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 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 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 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作者为什么会“欲说还休”?
词中“欲说还休”实际上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 救国的言论。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 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
想说却最终没 有说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 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
深研透析,入木三分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上片写少年登高远望,气壮如山,不知愁为何物。
2.“而今”一词,反映出了什么?
“而今”二字,不仅显示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 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 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背景介绍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 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宋 光宗绍熙三年(1192)间。辛 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 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 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 己却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 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 了这首词。
朗读诗词,初步体会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走近诗人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 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的美称。与苏轼合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 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 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 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 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各题。(6分)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 壁
• (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什么字。(2分)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 “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4分)
• (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什么字。(2分)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少年“识尽”了什么?
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4.理解“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些多而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 “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道“天凉 好个秋”。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 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
这首词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 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 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 的讽刺与不满。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疏通诗意
词牌名,又称 采桑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高楼
竭力,极力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 为写一首新词,极力说愁。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 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 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 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 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 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