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_5-藏象-五脏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医学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医学课件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壮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
02
中医藏象理论
1
藏象理论的基本概念
2
3
藏象是人体内在脏腑机能和外在生理表现的统一。
藏象理论总结了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整体观念
中医基础理论注重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辨证论治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器官、组织和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表现,并通过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平衡。
藏象学说
03
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包括外邪、内伤、病理产物等多种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中医六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促进中西医结合
中医六腑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进程,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六腑理论在现代医学中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六腑研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六腑理论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为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使用具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鳖甲、穿山甲、丹参等。
肝硬化
中药治疗
针灸肝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缓解肝硬化引起的症状。
针灸治疗
限制蛋白质摄入,避免硬食和刺激性食物,多吃软食和清淡食物。
饮食调理
针灸治疗
针灸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位,改善胃癌引起的症状。
中药治疗
使用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作用的中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等。

藏象五脏肾-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

藏象五脏肾-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
一般症状 面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无力
肾主水
相关器官的调节作用
1、肾中阴阳对整个津液代谢过程
以及控制膀胱的气化与开合 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对人体津液代谢起着主持和调节的作用《素问.逆调论》 “肾者水脏,主津液”
2、肾阳的气化功能直接关乎到尿液的生成
肾主水
水谷
津液
外达皮毛 向上--呼气 向外--汗
04
肾精亏损,髓海不足--听觉减退
05
或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06
耳实证从肝胆论治,
07
虚证从肾论治
08
二阴 前阴(外生殖器),排尿和生殖的器官
01
后阴(肛门),排泄粪便的通道
02
肾开窍于前阴
03
肾主生殖
04
膀胱贮尿和排尿的功能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实现
05
肾的气化功能正常,膀胱就能适时开合及排尿
06
2
肾的位置:
肾的形态结构
肾有两枚,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肾有二,精之居也,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医贯》)。
肾有两枚,外形椭圆弯曲,状如豇豆。
肾的位置形态
1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2
“腰者,肾之府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
01
02
03
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
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
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布出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无味的阴阳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

《藏象五脏》PPT课件

《藏象五脏》PPT课件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明〃李梴《医学入门》提出心有 “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以来,一般 认为血肉之心主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 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1)涵义: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促进 血液的生成、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 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 而为血(浊气归心) 主血─ 心主 血脉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 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
脏 腑
五 脏
形态结构
功能特点
六 腑
奇恒之腑
化生贮藏精气; 实体性脏器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受盛传化水谷; 中空性脏器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中空性脏器
藏精汁
《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 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 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 不能满也。”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 “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中医基础理论
藏 象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来自理论教研室乔文彪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藏象学说概论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 的生理特点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 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 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 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的器官。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 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 得。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2024/11/12
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 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
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
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 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
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藏象学说(五脏)ppt课件

藏象学说(五脏)ppt课件

(2)心在窍为舌(即心开窍于舌) 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 血脉和主神的功能。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 血脉和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态。 生理: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柔软, 运动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病理:心阳不足:青质淡白胖嫩; 心阴不足:舌质红、瘦薄; 心血不足:舌体瘦薄,舌色少华; 心火上炎:舌质红赤,甚则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异常:舌卷、舌强、失语。
Function 2: Housing spirit (2)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首先,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在脏腑组织中居于首位,起主导作用。人体五 脏六腑、形体官窍只有在心的主宰和调节下,才能共 同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失去 主宰和调节作用,则可出现“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活动。“心者,君主之官,神 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 危”(《素问·灵兰秘典论》)。
other functions?
1.3、System connections of heart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 其华在面是指心脏精气的盛衰可以从面部的色 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光泽。 病理:若心之气血不足,则可见面色晃白、晦 滞;血瘀则面色青紫。脉虚、细、结代、涩、数。
心主血脉的生理与病理 生理: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 腑机能正常。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面色红润,舌 色淡红,滋润而有光泽,脉道通利,脉和缓有力。 病理: 心火旺盛:面赤舌红,舌尖深红起刺,脉数。 心气不足: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 心脉瘀血: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 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而不流利,有时出现结代脉。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医学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医学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医藏象理论的临床应用•中医藏象理论的现代研究与未来发展•中医藏象理论与其他医学体系的比较与交流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1中医藏象理论的概念23指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

藏象指脏腑器官,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等。

藏指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表现,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象03成熟中医藏象理论在秦汉时期逐渐成熟,并成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中医藏象理论的历史与发展01起源中医藏象理论起源于古代医家对人类生命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殷商时期。

02发展中医藏象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理论。

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性揭示生命奥秘中医藏象理论揭示了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理解人类生命现象的本质。

传承中医文化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指导临床实践中医藏象理论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指导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02中医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心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

主疏泄、主藏血,与胆互为表里,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主运化、主统血,与胃互为表里,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主气、主宣发、主肃降,与大肠互为表里,其华在皮毛,开窍于鼻。

主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与膀胱互为表里,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五脏肝肺肾脾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大肠传导和排泄糟粕。

胃受纳和腐熟水谷。

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津液。

小肠受盛和化物,主液。

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六腑奇恒之腑髓充养骨骼。

脑藏髓,主神明。

骨藏骨髓,主骨生髓。

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脉运行血液。

03中医藏象理论的临床应用中医藏象理论可用于辅助诊断疾病。

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理论,医生可以判断出病变的脏腑,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最新药学本中医学基础藏象五脏-PPT文档

最新药学本中医学基础藏象五脏-PPT文档
• 生理:是肺的功能所反应的情志变化;同时,体现了人对悲哀的承受 能力。

肺本身功能失调,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力下降
• 病理


——易产生悲忧的情绪
悲忧过度,易耗伤肺气,使肺气消散,“悲则气消” ——精神不振,消沉,少气懒言等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
(2)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相互为用
活动 五体:体、形体 皮、脉、筋、肉、骨——人身的形体组织 五窍:窍、孔窍、苗窍 耳、目、口、鼻、舌——人头面部的官窍 五液:汗、泪、唾、涕、涎——五种分泌液
一、五脏
❖ (一)心
2. 系统连属
(1)在志为喜
生理
心脏功能正常 气血充足
正常的喜乐
欣喜、乐观、愉悦的情绪
意志调畅,使人气血调 畅血脉流通
一、五脏
❖ (二)肺
2. 肺的系统连属----(4) 在液为涕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之液。 生理:涕由肺精所化,可润泽鼻腔(但不外流) 病理:涕的变化可反映肺之病变,以助辨病性
肺热——鼻流黄浊涕 肺寒——鼻流清涕 肺燥——鼻干 肺络伤——鼻衄 肺在窍为鼻,在液为涕, 故鼻之病变,多从肺论治。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脏 腑—内脏的总称。
脏:心、肝、脾、肺、肾
脏腑
腑:胆、胃、小肠、大肠、 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
第一节 概述
❖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化生和贮藏精气
《素问.五脏别论》: “所谓五脏者,藏
精气而不泻也,故
❖ (一)心
1. 心的生理功能—(2)心 主神志

中医学藏象学说之五脏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学藏象学说之五脏完整版ppt课件

主血脉;主藏神 主疏泄;主藏血 主运化;主统血
为阳脏
为刚脏, 主升发;
脾气主

气之本,魄之处也
主气,司呼吸;主行 水;朝百脉,主治节
华盖; 热;主
PART
05
五脏系统表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PART
01
五脏之心—简介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 包卫护。在五行属火,血之主、脉之宗、神 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 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与
02
五脏之脾—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 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脾对营养 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 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吸
PART
03
五脏之脾—生理功能
脾主生血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 1、主生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 2、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 于脉外的功能。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
中医藏象学说与西医学的区别: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
PART
03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脏 腑
五脏
六腑

肝、心、 脾、肺、肾
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小肠、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概念和脉络,包括中医理论概述、中医经 络系统、中医脏腑系统、中医经络与脏腑的关系、中医五行理论、中医诊断 方法和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阴阳五行学说,它形成了中医思维的基本框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病因病机
中医注重病因病机的分析,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失调导致的,治疗应以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为出 发点。
综合诊疗
中医基础理论注重整体观察与治疗,综合运用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等多种诊断方法,以及中药、针灸等多种治 疗方法。
中医经络系统
1
经络介绍
中医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通过这些经络,气血得以流通,调节身体的阴 阳平衡。
中医的标志性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用针刺激经络来调整脏腑 功能和平衡阴阳。
中药治疗
中医典型的治疗方法,通过使 用草药、植物、动物等材料来 调理身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推拿按摩
中医运用手法在经络和穴位上 施加力量和压力,以调整气血 循环和舒缓身体疲劳。
脏腑调理
中医通过草药、食疗等方法 来调理脏腑,以达到平衡和 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1 相互联系
中医认为经络和脏腑之间 有密切的联系,经络作为 脏腑的运行通道,与脏腑 的功能息息相关。
2 相互调理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达到 对脏腑的调理,从而平衡 身体的阴阳和五行。
3 检测与诊断
中医通过触诊、脉诊等方 法来检测经络和脏腑的状 态,以诊断病情和制定治 疗方案。
2
经络定位
中医确立了十四个主要的经络,每个经络都与特定的脏腑和器官相关联。
3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2
脾的生理特性
3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三、脾
藏象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括。
01
部位形态
02
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03
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在志为忧(悲)
01
生理:
02
肺气充足,宣降有度 → 悲忧适度
03
病理:
04
肺气不足 → 易悲善忧
05
悲忧过度 → 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06
涕 --- 鼻粘膜的分泌液。
生理:
肺之精气化涕,润泽鼻腔。
病理:
肺阴不足 → 鼻干
肺寒 → 鼻流清涕
肺热 → 鼻流黄浊涕
在液为涕
与秋气相通应
02
病理:
04
(二)心的生理特性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 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 华 ---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 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

藏象五脏课件【72页】

藏象五脏课件【72页】
• 治疗:
• 肌肉病变,如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进 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 从脾胃治 疗
• 2、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 (1)含义: • 脾开窍于口,是指食欲口味等与脾的运化
功能密切相关。
• 脾其华在唇,是指口唇色泽形态的变化可 反映脾的功能正常与否。

消化
• (2)口的生理功能:辅助发音
特性:主升;主动;体阴用阳;喜条达恶 抑郁;肝为刚脏
别称:“将军之官”、“罢极之本”、 “刚脏”
属性:阴阳属性为阴中之少阳,五行属性 为木
(二)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泄 (1)含义:是指肝气具有疏通、调畅全
身气机的功能。
(2)体现:五个方面
调畅精神情志
气血为精神的物质基础, 气血和调,则精神愉悦

辅佐呼吸

产生食欲
• (3)机理:
• 脾开窍于口
• 解剖结构上:口是消化道的最上端 • 经络联系上: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 生理功能上:咀嚼是完成消化的第一步
• 脾其华在唇 • 口唇为口腔的起始部分,由肌肉组成,而脾主肌
肉 • 口唇要依靠脾运化水谷精微而化生气血以滋养
• (4)意义:
• 生理:
以行其疏泄之性,害怕受到阻遏压抑,以致气 滞、血瘀、津停。
(四)肝的系统联系
体 筋 ,“肝为罢极之本” 华 爪,“爪为筋之余”
肝在
窍目
(五轮学说)
液泪
瞳子为水轮,应肾;黑睛
为风轮,应肝;白睛为气 轮,应肺;胞睑为肉轮, 应脾;两眦为血轮,应心
志 怒,“怒则气上”
时 春,为阴中之少阳
• 1、在体合筋
润泽口腔 保护和清洁口腔 湿润和溶解食物

脏腑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脏腑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多尿 少尿 无尿 血尿
乳廉尿 尿液混浊 尿滴满 尿潴 留
舟状高 阴垄包皮
贝亡藏 主 排 泄 小、 便
龟头 尿道外 口
本佛固 以记战
水道
输 尿 管 、膀 胱 、 大肠一
主通利渡便
及 时下传 出而不纳


血 经
脉 络


输布 全 身
上焦如
肺 吸入清气 营气
真气
营气
元气
饮 食 经脾 胃 腐 热 运 化
纳差 恶心 腹胀 便 清 内脏下垂脱肛
水谷精微
清养
其 中津液
脾主运化
脾主肌 肉
头晕 目眩 血压下降
血管平滑肌
-脾与 胃相表里
脾气不升或下陷
经脾运化至
脾失健运
4
C
排出
各种 出血 (脾失统血)
水湿潴留、
胸水 腹水 浮肿
痰饮
泄泻


脆性
通遗性
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 (抗体+)
中 央动脉 白髓
淋 巴小结
产生淋 巴细胞
(1)在志为惊恐:惊恐令人气下气乱,影响肾"藏"的功能。 (2)在液为唾:唾液中较为稠厚的部分。 (3)在体合骨、其华在发:肾藏精,精生髓,髓充骨,齿为骨之余,脑 为髓海。精血互化,发为血之余。 (4)开窍于耳及二阴:生殖、二便

)
野上 腺 肾纤维膜 肾脏 肾筋膜
皮质 质
肾脂肪囊
上腺-
肾 的切面和被膜
专指对于水液的吸收、转输与布散作用。 脾脏——肺脏—— 肾脏。水液停留则生痰湿。脾为生痰之源。
脾胃是后天之本,在防病、养生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起也"。保护脾胃对于健康和长寿十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生之本
神之舍
心脏
心主神志之“心”
中国古代的思维器官
2、脑为元神之府说
精神之府—精细明察,审视判断 生命主宰—脑不可伤 思维器官—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 脑为元神之府
3、五脏藏神说
五神为神、魂、魄、意、志的统称,分 别为五脏所藏,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 五脏有密切关系。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2)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助心行血
肺助心行血
结构基础——肺朝百脉 功能基础——肺主气
血非气不运
3、肺主宣肃:肺主宣发和肃降的合称
(1)肺主宣发
向上宣发 向外布散
排出浊气 输布精微和津液 宣发卫气
(2)肺主肃降
肺气清肃 向下通降
吸入清气 输布精微和津液 清肃异物
气、 血、 水
4、肺主行水
含义:疏通水道,调节水液代谢。肺为水之上源。
1、肝喜调达而恶抑郁
条达
木之本性
条畅、通达、舒展

气机调畅
抑郁
抑制、遏制、郁滞 肝 气机郁结
木性条达、舒畅 肝属木
肝之性条达舒畅——气机条畅
2、肝为刚脏:
刚强急暴
将军之官

刚强之性
其气主升主动,易亢易逆
为五脏之贼
3、体阴而用阳
肝居膈下,其位属阴
体阴
血、静、阴

肝主藏血,血属阴
肝主疏泄,其性属阳 用阳
下安,全身各脏腑功能协调
二、肺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马上派精兵部队 卫 气作为先锋到边防
先抵御敌人
敌人 来了
(一)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 藏 象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乔文彪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藏象学说概论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脏腑的分类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藏象与藏象学说
“象”,是这五藏的生理现象、病理征象及 外在物象,其涵义有三: 一是指脏腑的解剖形象;
二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现象、病理征象;
三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 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切 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方法。
五脏 藏─具有不同活动 ─ 六腑 规律的内脏 奇恒之腑
肺主通调水道的临床意义
肺的通调水道正常,保证了人体津液 代谢的正常;若肺的宣发肃降失司,则可 引起人体津液代谢紊乱,轻则形成胸闷咳 痰(故称“肺为贮痰之器”),重则发为 水肿、小便不利, 故《素问〃汤液醪醴 篇》提出治疗水肿的方法为“开鬼门,洁 净府”。
4、朝百脉,主治节
(1) 肺朝百脉 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 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 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藏象
象─内脏的 外现表象
内脏的解剖形象 内脏的生理现象 和病理征象 内脏与自然界相 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学说,是采用“以象测脏”
的方法,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 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 系,脏腑与体、华、窍、志、液, 以及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学说。它 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 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核心部分。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 (二)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三)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四)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 实践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 内脏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司外 揣内、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 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 括、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藏象 理论正是古人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观推 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而构筑的理论体 系。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 心 主 血 而为血(浊气归心)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
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 脉主
指心气鼓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 脉管的舒缩,推动血液运行。
(2) 血液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
心、血、脉三者密切相连,血液在脉中 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心与血 — 心行血,血养心; 心与脉 ─ 构成闭合系统 , 心气鼓动脉搏 ; 血与脉 ─ 脉为血府,血养脉; 心气—推动;心血—濡养; 心阴—制约;心阳—温煦,激发。
(2)机理:心生血、行血
血者, 神气也
血生神、养神、藏神
血 主宰和调控人体的精神活动。 养 脏
心藏 神
神御脏
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3)心藏神的表现
心藏神的正常与否,常通过精神状态、 睡眠、意识思维、情感反应以及语言等反 映于外。
心气虚-精神不振;心血虚-失眠,健 忘,头晕;心阴虚-心烦失眠;心阳暴脱 -神志模糊,昏迷; 痰蒙心包-神志淡 漠,喃喃独语,或痴呆,或发为癫痫;热 扰心神-神昏谵语,或成狂证。
心推动血 液在脉中 运行
(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主要反映在 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齐)、面色(红 润光泽)、舌质(舌体红活荣润)、胸部 感觉(舒畅)。尤其虚里部位是其功能最 集中反映的部位。其病理表现也多反映于 以上各部。 此外,心率、心律、心力亦为反映其 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
津液:肺气 宣发 肃降 治理和调节全身水液的 输布和排泄
(二)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 上,位臵最高,称华盖。可宣发卫气于体表,具 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 2、肺喜润恶燥。 3、肺为娇脏: 皮毛 外邪 口鼻 内伤 病因 气血津液 失调
息道
肺失 宣肃
(三)肺与体、窍、志、液的联系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 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 “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 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 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 机体的器官。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 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 而获得。
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的解剖形象及 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与自然界相通 应的物象。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 (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 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 髓、骨、脉、胆、女子胞)。由于五脏是所 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 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宣 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与 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等 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
影响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
藏象的概念和结构源于古代 的解剖观察 内脏的部分直观功能源于其 形态学的认识 内脏的复杂功能通过整体观察 而赋予 藏象概念由临床验证不断得到 修正和完善 藏象概念的确立得益于 哲学思想的渗透
藏象学说
的形成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 脏腑通过经络联系和功能配合,构成整体。 2. 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精气血津液与五脏密 切联系。 3. 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联系-“五神藏” 心藏脉,脉舍神,在志为喜; 肺藏气,气舍 魄,在志为悲; 脾藏营,营舍意,在志为思; 肝藏血,血舍魂,在志为怒; 肾藏精,精舍志, 在志为恐。 4. 五脏通过体窍、精神与外环境密切联系。

华 窍 液

毛 鼻
功 能
防御外邪,调节津液代谢, 调控体温,辅 助 呼 吸, 感觉功能。
肺在
喉为肺之门户

金实不鸣 金破不鸣

第二节
五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 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 又称为六脏。
本节主要内容:
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五脏与形、窍、志、液的联系。
一、心
位臵:位于左侧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外在联系:在体合皮,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其华 在毛,在志为悲。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
别称:肺为“娇脏”、“气之本”、“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特性-肺喜润恶燥
经络: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宣发、肃降 (1)肺主宣发是指肺气有向上升宣、向外 布散的特点。具体包括: 通过肺的宣发,呼出体内浊气
肺气助心行血: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 促进血液运行。 全身血液
肃降 宣发
宣发
肺 清浊之气交换
肃降
贯心脉以行气血
肺生成的宗气
(2)肺主治节 肺可治理调节全身之气、血、津液的代谢。
宣发 肺主呼吸:肺气 肃降 调节 维持呼吸,保证体 内外气体交换
肺 主 治 节
全身气机 :调控气的升降出入,保证气机条畅。 肺朝百脉 血 液:辅佐心脏,推动调节血液的运行。
(二)具有时空观念的结构功能模型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 用,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观、 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重宏观思维(轻微观研究) 重功能联系(轻结构探索) 重外象推测(轻内脏实质) 重整体联系(轻局部差异)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其华在面,在志为喜。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 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明〃李梴《医学入门》提出心有 “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分以来, 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血液运行,而神明之 心主宰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1)涵义: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促进 血液的生成,并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在脉 中运行的作用。
(4)心主血脉的病理表现
心气虚-心悸(鼓动无力),脉虚、面色 淡白、舌淡,自汗。 心血虚- 心悸(心失所养),面、唇、舌 色淡,脉细弱。 心阳虚-心悸,胸闷或痛,形寒畏冷,舌 淡胖或紫暗,脉弱或结代。 心阴虚-心悸,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 津,脉细数。
2、心藏神(心主神明)
(1)含义:心藏神,是指心有调节全身 各脏腑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主宰和调控人 的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 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 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 维、情感活动以及性格倾向等。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 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 狭义之神。
(二)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体——脉——其华在面;脉为血府
手少阴心经别络通舌
心在
窍——舌—
心行血以濡养舌体 舌功能与心主神相关
液——汗——“阳加于阴谓之汗” 志——喜,“喜则气缓”(涣散)
二、 肺
位臵: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为 “华盖”。
形态:肺叶白莹,虚如蜂窠。 外应:胸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