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制超全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娘”。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三)通过诗词学习、识记、理解。 如:1、宋代柳永不第后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 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 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 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科别
内容
项目
考场 主考人 参加者 中者名称
日期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院试
府、县 各省学政 童生(儒生) 生员(秀才) 三年之内两次
案首 - -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朝廷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
举人
贡士
进士
子、卯、午、酉年八月, 乡试次年三月, 会试同年四月
个出上联“如夫人”,另一个就对“同进士”;一个又把上联加为“如 夫人洗脚”,另一个就对“同进士出身”;一个再加“替如夫人洗脚”, 另一个再对“赐同进士出身”……两人正对得高兴,突听屋子里一声爆 响,接着就见总督大人铁青着脸从里面出来,拂袖而去。两个幕僚莫名其 妙,去问老幕僚。老幕僚一听,忙说:“你们二人赶紧收拾行李走人吧。 哪壶不开提哪壶——你们不知曾大人就是‘赐同进士出身’?”二人一 听,马上收拾家当逃之夭夭——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权倾天下的曾大 人居然也就是一个“同进士”!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
察举 汉代确立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由地方长 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 官职。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 举孝子廉吏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 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例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 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 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钦宗。 D.太子指土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 儿子。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三、学习方法探究 (一)通过课文理解、识记。 如:《范进中举》:“次日,范进少不得拜拜乡邻。魏好古又约了 一班同案的朋友,彼此来往。因是乡试年,做了几个文会。不觉到 了六月尽间,这些同案的人约范进去乡试。” 同案:中国明清两代称同一年进学的秀才为同案。
(二)通过课外文言小说阅读理解、识记。 如:1、你我虽则隔省同年,今日天涯相聚,便如骨肉 般。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同年: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 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 “同年”。 2、原来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比 如童生进了学,不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 岁,也还称“小友”。就如女儿嫁人的:嫁时称为“新娘”,后来称 呼“奶奶”“太太”,就不叫“新娘”了;若是嫁与人家做妾,就到头 发白了,还要唤做“新
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带来了他人生路上一大波折。据 传说,柳永善作俗词,而宋仁宗颇好雅词。有一次,宋仁宗临轩放榜时 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 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他。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 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 的寄托。 启示: 1.金榜:殿试揭晓的榜。 2.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 3.了解科举制度有助于理解诗人生平思想和诗歌感情。
桂榜
杏榜
金榜
解元
会元
状元


榜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探花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一)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 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才有资格“入泮”(进 官办学校)学习。 (二)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 做官资格。第一名称“解元”。 (三)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 士”。第一名称“会元”(或“会魁”)。 (四)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 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 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 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 地。
【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 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 变化,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 生。
— —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卷I语文试题 答案:D(选项中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误,封建君主时代只有 皇位的下一任继承人才能称太子。)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古代学校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
的场所。
【庠xiáng】周代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殷商学校的名称
【庠序】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 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 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到了明朝、清朝“孝廉”这个称呼变成了对举人 的雅称。 如: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四)科举制度之前选拔官吏的相关常识 征辟 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 除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如:《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 太史令。”
一甲:三名,叫“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 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赐同进士出身”。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桂榜: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 称桂榜。 杏榜:为公布会试考中者而发的榜。因为当时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 放,故称“杏榜”。会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 金榜:殿试揭晓的榜。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 书写,故而称金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四)通过成语学习、识记、理解。 如:1、独占鳖头
在皇宫前面的石阶的正中,铺上一大块雕刻着巨鳌的长方形巨 石,象征皇帝的宫殿如同被巨鳌支撑着,永远巍然屹立,而且有如 神仙世界。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结束后宣布名次时, 及第者都要站在皇宫前石阶下面的两侧恭候。名次宣布完毕后,主 持仪式的官员引领着分别站在东西两边最前面的状元(殿试第一名) 和榜眼(殿试第二名)向前走到雕有巨鳌的石阶的下面,而状元还 要再向前跨,站在雕有巨鳌的石阶上,迎接殿试榜。因此,把中状 元称为”独占鳌头”。现在,该成语泛指名列第一或居于首位。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童生试 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 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 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厅)试与院试三个阶 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 则为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
(五)通过名人故事学习、理解。 如:曾国藩,一位在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却有一个终生的遗憾,那
就是自己获得的功名层次太低。 曾国藩23岁入县学,列第17名;24岁中举人,列第36名;28岁中进士,
殿试三甲第42名,得赐同进士出身。
徐珂的《清稗类钞》有记载: 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时,有一天,两个幕僚无聊时对对联玩。一
(四)通过成语学习、识记、理解。 如:2、蟾宫折桂 《晋书.郗诜shēn传》记载,晋武帝有一次在东堂接见郗诜,问他: “卿自以为何如?”郗诜回答说:“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 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在这个故事中,郗诜以稀世的珍宝 比喻出众的才华。因为流传着月亮中有桂树、月亮是广寒宫的神话, 所以,此“桂林一枝”的“桂”被认为是月亮上的桂树。又因为神 话中说月亮中有只金蟾,月亮也被称为蟾宫,因而古代科举考试中 进士也称登蟾宫。于是,后来就形成了“蟾宫折桂”这个成语,用 来比喻应试得中。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国子监 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 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在元、明、清三代国子监也是国家管 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
注: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 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 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沈钧儒先生曾参 加这次殿试,是新中国国家领导人中惟一的清末进士。公元 1905年,全国掀起兴办新式学校、废除科举的浪潮,慈禧迫于 时势,下诏停止科举,而光绪三十年的殿试,便成为中国历史上 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 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 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 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 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在我国封建社会 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四)通过成语学习、识记、理解。 如:3、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时乡试(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 一名称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 称会元,殿试(在皇宫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级别的考试,考中的称为“进 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 获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现用来比喻在一项考试或比赛中接连取 得三科或三次优异成绩,或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获得优胜。
古代文化常识之
(一)科举制度的概念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 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 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 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 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bai1904年)在经过礼部会试后,有 273名贡士参加殿试,直隶考生刘春霖参加了殿试。按考试成绩 他排在最后,应为最后一名进士,但当考宫把殿试名单按成绩排 列拿给慈禧看时,慈禧看到刘春霖的名字,因姓与“留”谐音, 名字有春雨降临之意,很是高兴,便把他提到榜首。这样,刘春 霖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如:《聊斋志异·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 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三)与科举有关的内容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 国子监学习的监生。 如: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贡生 在乡试中,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读书的称 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贡士 贡士不同于贡生,举人经会试而被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贡士 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也就是说,贡士比举人高一级,比贡 生差不多高两级。 监生 是国子监学生的统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 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荫 生亦称荫监。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