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配置系统的市场化进程
中国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
中国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中国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是中国近几十年来的一项重大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其独特的方式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中国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推动。
首先,中国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核心是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主要依靠计划经济模式运行,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力度较大。
然而,这种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因此,中国开始推行市场经济改革,逐步放开了对经济的控制,允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一改革举措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中国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重要特点是逐步实施市场化改革。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逐渐放开了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形成。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建立了完善的金融体系,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这些市场化改革措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
第三,中国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成功离不开对外开放的推动。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中国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同时,中国也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第四,中国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成功还得益于政府的积极作用。
中国政府在经济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引导经济的发展。
政府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推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最后,中国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未来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仍然依赖于出口,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
资源配置在市场化进程中的效应研究
资源配置在市场化进程中的效应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资源配置在市场化进程中的效应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资源的配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福祉。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资源配置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市场经济加速资源配置的效应市场经济是指由市场调节、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实现商品和服务的交换的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非由政府的强制性指导。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效率提高。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企业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会竭尽全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2.资源分配的效率提高。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分配由市场机制来实现,通过价格调节,优质资源将得到更多的配置,而低效率的资源将逐渐被淘汰。
3.资源利用的效率提高。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为了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会更加关注资源的利用效益,采取更多的节约措施,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经济体制,对于资源的配置,是由市场自主调节的。
然而在市场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资源配置不公平。
由于市场竞争的特殊性,一些资源价格过高或过低,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公平,一些人无法获得应有的资源和服务。
2.资源浪费。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
例如,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可能增加广告投入;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企业面对经济利益的压力,往往忽略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
3.资源过度开发。
在市场经济中,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企业往往过度开发资源,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三、市场化进程中资源配置的优化市场化进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效应,需要结合市场化进程的特点和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优化。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是中国近几十年来取得巨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开放国内市场,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并探讨这一进程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经济改革旨在解放生产力,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调整资源配置。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决定放开农村集体经济,允许农民自主经营农田,并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
随后,中国逐步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私营企业的发展,吸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这一改革措施为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其次,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也涉及金融体制改革。
1984年,中国设立了第一家由农村信用社转型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开创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
随后,中国大力发展城市银行业,引入外资银行,并逐步实施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
这些举措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中国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全球资本的跨境流动提供了便利。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逐步降低了外商投资准入门槛,减少了关税壁垒,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这些改革举措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同时,中国也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为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还在土地制度、社会保障、企业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中国不断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确权与流转,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保障。
中国实施了城镇化战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中国还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深化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市场化进程对中国和世界经济都带来了深远影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水平,减少了贫困人口,提高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问题分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问题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配置问题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推进和资源分配机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何有效进行市场化进程。
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市场定价和供需双方的自由协商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逐步完善市场机制,推进价格改革,并加强价值规范体系的建设,以提高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同时,需要加强对市场竞争、垄断行为的监管,防止资源配给过程中出现不当干预,使资源配置过程更加公正合理。
二、资源配置中的公平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公平。
公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分配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平等现象。
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解决资源配置公平问题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这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能力,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
三、资源配置中的均衡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均衡。
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保证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均衡资源配置包括产业结构的均衡、区域发展的均衡以及经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等方面。
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均衡,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引导资源向经济发展后期、技术密集型、创新型等领域倾斜,同时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的平衡分配,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
四、资源配置中的环保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需要注重环保问题。
资源配置的环境影响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资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
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国家对经济体制进行深刻变革的过程,而市场化进程则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使得中国的经济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过去,中国的经济主要由国有企业垄断,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动力不足。
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国有企业的垄断,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为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私营企业的快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其次,市场化进程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高效。
市场作为一种自发的机制,能够根据供求关系自动调整资源的配置,增强了经济活力。
市场的引入使得企业面临激烈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市场化进程也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动力,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此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由于改革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部分国有企业依然存在垄断地位,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
另一方面,市场化进程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平的加剧。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进程,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市场化进程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由市场决定。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同样重要。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
政府也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市场失灵和出现金融风险。
最后,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也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推进对外开放,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企业也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总之,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它们使得经济活力得到释放,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并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
2024年探索资源配置市场化新路子工作总结范本(2篇)
2024年探索资源配置市场化新路子工作总结范本一、引言____年是我国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在过去几年的努力下,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旨在总结____年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措施。
二、工作进展和成效____年,我国在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和成效。
1. 深化改革措施:我国进一步深化了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比如,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资源配置,推动完善市场化价格机制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 市场监管机制不断完善:我国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监管机制。
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督,保证市场公平、透明、有序运行。
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 促进创新发展:我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和有效。
4. 区域协调发展:我国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引导,促进资源配置在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
同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地区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5. 外贸发展成效明显:我国积极推动外贸发展,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扩大外贸规模,优化出口结构,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这些措施为我国资源的配置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在____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国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1. 市场监管不到位:目前我国市场监管还存在一些问题,监管力度不够,主体行为不规范等,导致市场秩序不够理想。
同时,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严重,信息透明度有待提高,影响了市场的有效运行。
2. 公平性问题突出: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公平性。
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影响与问题
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影响与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市场竞争和市场规则,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效率和公平。
然而,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市场经济强调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配置,也就是说,资源配置的效率取决于价格机制的有效性。
在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中,市场经济体系不成熟,市场信息不透明,垄断寡头经营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很多资源配置不够有效。
例如,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仍然跟着政策而走,资源配置效率很低,很多市场上存在的竞争不够激烈,在价格和利润上形成了固定且高昂的“价格地带”。
这都是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高所导致的问题。
二、对贫富分化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机会。
但是,市场化的进程也会加剧贫富分化。
在中国,很多农村、山区和城镇贫困地区因为市场化的发展而失去了传统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很多人的生计和社会地位因此受到影响。
有些行业由于技术进步,失去了再就业和转行的可能。
同时,物价的上涨和信贷政策的合理性也对消费者的利益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市场化经济体制的不平衡和产业结构的单一。
三、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市场化的进程会促使企业的竞争变得更加充分。
然而,在中国,很多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降本增效的手段,难以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特别是在各类行业中,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这些企业的竞争力不够强大,往往面临着财务状况不稳定、经营效益低下和职工队伍管理难题等困难。
四、对市场信用的重视市场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有高度的市场信用。
在中国,市场信用度和市场的竞争水平仍然不高。
在商业交易中,经常出现欺诈、虚假广告和假冒伪劣等问题,引发了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含量低、信誉度欠佳、追逐短期利润等问题。
这些因素缺乏了市场竞争的公正性和健康性,带给了消费者严重的损害,并且严重地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效果评价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效果评价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这一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被探索和尝试,有许多时代性的历史事件和经济政策成为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代表性标志。
本文将探讨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果和问题。
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1978 年,"开门政策" 初步推进,通过引进技术和投资并注重出口导向来获得外汇资产,以应对贸易逆差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对外贸易带来了实质性改变,人民生活水平和人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入的新阶段。
1980年代,中国开始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改革。
这两项改革都被认为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大幅缩小国有企业规模和范围,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市场资源有效地配置。
农村改革则主要涉及土地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将村民的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人,实现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90年代,中国开始推进金融、价格等市场化改革,引入了外资和国际市场,加快了贸易和金融改革的进程。
21世纪以来,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新的市场模式已经占据了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
二、市场化改革的成果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成果很显然,不仅在国内,也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经济走出了原有的封闭状态,让外国人、公司和资本可在中国经济市场中自由起来,在不断的互动和竞争中,中国经济呈现了历史性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2008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 30 万亿元,超越日本成为亚洲第一经济大国。
2010 年中国 GDP 增长速度为 10.3%,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中国实现了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村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等显著的改善。
此外,市场化改革也让中国企业海外扩张步伐加快,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市场化进程与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
51
方军雄 : 市场化进程与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
而产生的成本非常巨大( Kamerschen, 1966) 。而这种垄断行为得以产生、 持续 ,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产 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非竞争性 , 只要提高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竞争性和流动性( 这正是经济市场 化提高的重要方面) , 那么潜在的竞争者就会根据真实灵敏的价格信号进入该行业 , 从而按照竞争 更加充分的价格提供更多的产品, 最终导致资本配置的优化。此外, 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 一个 重要的方面就是价格信号更加真实和灵敏, 能够及时地反映行业的供求关系, 从而更好地引导资本 在行业之间的转移调整( Wurgler, 2000) 。Wurgler( 2000) 对 65 个国家的研究发现 , 股票市场 同涨同 跌 程度越低, 即股价中所包含的个性化信息越多 , 资本配置效率越高。何旭强、 高道德 ( 2001) 对中 国市场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结果, 他们考察了我国证券市场价格信号对上市公司产业转移的影响 , 结果发现我国证券市场价格信号在引导上市公司产业转移方面具有正向效应, 虽然这种引导作用 存在着一定的时滞。因此 , 我们不难预见, 经济市场化的提高, 通过更加真实、 及时的价格信号和更 加流动的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 , 使垄断行为受到制约, 甚至瓦解 , 最终使得资本更加便利、 有效地转 移, 即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 恶性增资( escalation) 是导致资本配置失效, 进而使得企业走向失败的重要因素。国内外研 究发现, 恶性增资在企业当中普遍存在 , 典型的案例包括 Shoreham 核能发电站、 铱星公司卫星电话 项目。对中国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调查 , 同样发现恶性增资也是国有企业广泛存在的现象 ( 周齐武 等, 2000) 。根据现有的研究 , 周齐武等 ( 2000) 总结出产生恶性增资的原因, 包括组织原因、 与项目 有关的原因、 心理原因和外部环境 , 其中 , 只有负责项目的管理者知道失败项目的未来预期业绩不 佳 和 负责该项目的管理者可以通过隐瞒或拖延披露有关失败项目的信息而获益 是两个重要的 组织原因。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 尤其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完善 , 使得关于项目的信息更加充 分、 及时, 从而对上述两个因素加以制约 , 进而减弱恶性增资的倾向。此外 , 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 发展大大便利了资本的转移, 使得失败的项目得以清算, 束缚于其上的资本得以解放 , 进而转移到 相对高效的项目 , 从而实现资本配置的优化。 转轨经济学也为市场化进程与资本配置效率改善提供了理论支持。按照转轨经济学, 经济市 场化程度的提高 , 从市场微观基础 企业的角度看, 一方面体现为非公有制企业份额的增加 ( 樊 纲、 王小鲁 , 2004) , 另一方面体现为原有公有制企业预算约束的硬化以及政府管制的放松 ( 陈钊 , 2004) , 这样就可能引导企业经营目标开始逐渐转向利润最大化, 进而使得企业的行为发生转变 , 最 终导致企业重构 的发生 , 或者通过裁减冗员提高效率 , 或者通过资本行业间的重新配置改善绩 效( 陈钊, 2004) 。市场化还可能通过经理市场 ( 要素市场) 的形成与完善对企业资本配置产生影响 ( 陈钊 , 2004) , Barbereis et al( 1996) 针对俄罗斯 452 家企业私有化之后的绩效的调查发现 , 新经营者 的进入提高了企业进行重构的可能性, 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新的经营者具 有更高的积极性和更强的能力 ( 刘德强 , 2002) 。 大量的实证研究为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经验证据 , Falcett i et al( 2000) 发现 , 随着东欧经济转轨国家经济自由化和产权改革的深入 , 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显现。 哈勒根、 张军 ( 1999) 以世界银行提供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同样发现在包括东欧、 前苏联和蒙古在内的 26 个国家当中, 以世界银行公布的 标准化市场自由指数 衡量的改革速度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 大约为 1 97。
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中国的价格改革与市场化进程
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中国的价格改革与市场化进程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是指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的形成不再由政府主导,而是由市场的竞争和供求关系决定。
中国的价格改革与市场化进程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
中国的价格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开展改革开放的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开始摒弃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引入市场经济的因素。
价格改革成为当时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一步。
中国的价格改革首先体现在农产品市场。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产品的价格由政府指导,农民的收入受限。
而价格改革后,农民可以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行决定价格,实现了农民个体户的市场化经营。
这一改革措施促进了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随后,中国逐步推进了其他领域的价格改革,如工业品、能源、交通等。
价格的市场决定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市场也更加活跃。
在工业品的价格改革中,中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实现价格的形成,从而促进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改善。
价格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取消了政府对商品价格的干预。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往往通过定价来调控市场,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
而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使得价格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自主调节,从而提高了市场效率。
市场化进程也推动了价格改革的深入。
中国逐步建立了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了市场竞争机制和价格监管体系。
通过市场化的竞争,中国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也获得了更好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中国的价格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市场化进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善和稳定。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监管机制,以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秩序。
另一方面,价格改革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物价上涨、收入差距扩大等。
为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不断调整和改进价格监管政策,以平衡市场和社会的利益。
总而言之,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中国的价格改革与市场化进程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体制上的一大特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本文将从历程、现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程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将原来的计划经济逐步转向市场经济。
到1992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向。
此后,中国开始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机制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早期改革阶段(1978-1992年)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开始进行市场化的探索,取消了一些计划经济的限制,允许一部分企业自主经营,实行了“包产到户”的土地改革,鼓励农民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1985年,中国开始实施“双轨制”,而且开始鼓励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2.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1992-2010年)在这个阶段,中国加快了市场化进程,推行了“企业内部结构改革”,使企业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也实施了国有企业改革,加强了宏观调控能力。
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和对外开放步入了新的阶段。
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关系被进一步加强。
3.现代化建设阶段(2010年至今)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GDP增长国家。
中国积极探索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化市场化改革,推进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二、现状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在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等方面保持着较高水平。
1.稳增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99.09万亿元人民币,GDP增长率为6.1%,人均GDP达到了9990美元,同时也实现了较好的就业和消费增长。
中国市场化进程及其特点
中国市场化进程及其特点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主持人:欢迎收看本期的《财经大讲堂》。
自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了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那么如今已经走过了27年的历程了。
在这27年当中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又面临着什么问题,今天我们就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先生来给我们谈谈这个话题,他给我们演讲的主题就是“中国市场化进程及其特点”。
好,有请刘院长。
一、衡量市场化进展的标准围绕这个问题我下面先讲第一点,就是衡量市场化进展的标准。
第一个问题,关于衡量市场化进展的标准。
我们知道从理论上来说,衡量一个社会的市场化进程也就是体制变迁的过程,从一个非市场制度转入一个市场制度,它的历史进展的程度。
一般包含什么呢?包含这样几个层次的考察,或者这样几个层次的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这是微观的。
主要包括商品市场化的程度,要素市场化的程度等等。
第二个方面就是宏观方面,宏观方面包括什么呢?包括政府从经济生活当中的退出程度,以及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尤其是政府宏观干预经济的决策机制和政策传导机制,以及政府的经济职能变化程度。
第三个方面观察的变化是什么呢?观察这个社会经济基础,也就是这个社会的财产制度。
它的国有制比重下降的情况,它的各种非国有经济,包括外资,包括私人资本等等它的发育情况,它们在资产上占的比重,这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情况。
它们在GDP的结构当中占的比重的变化情况,它们在支配整个社会资源占的比重的变化情况。
这就是所有制的变化。
一般我们说观察一个社会转型,从制度变迁的理论层面上看主要是这三个层面。
那么在实践当中,观察一个社会是不是市场经济国了,或者朝着这个目标进展到什么程度了,我们说通常不是出于理论和制度分析的需要,是出于什么呢?是出于国际贸易关系的处理,主要五个方面的指标。
一个叫做政府行为的规范性,也就是政府直接的微观配置活动当中退出的程度,以及你行为的法制化程度和程序化决策的程序化程度。
中国市场经济的历程和特点
中国市场经济的历程和特点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体制。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特点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
本文将从历程和特点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历程中国市场经济的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垄断并集中调控经济活动,市场自由度被严重限制。
但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中国开始探索市场经济的道路。
1.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中国正式启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此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仍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在探索中逐渐开放了一些特定的经济领域,如农村集体经济和特殊经济区。
2.深化改革阶段:进入1990年代,中国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吸引外资,建立起一批自由贸易区和经济特区,推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
国有企业改革和私有化改革也逐渐推进,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市场经济建设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
市场经济的体制建设不断完善,产权制度逐渐健全,竞争的市场环境日益形成。
二、特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中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始终发挥着引导和监管的作用。
政府扮演了市场经济的监管者和公共服务者的角色,通过宏观调控保持市场的稳定。
2.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中国市场经济注重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和竞争的加剧,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断提高。
市场对价格、供需的调节作用逐渐显现。
3.企业主体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主体变得多样化。
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市场竞争的格局。
不同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企业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社会保障的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
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市场化进程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
市场化进程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市场化进程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资本市场也随之发展壮大。
然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本文将从市场化进程以及资本结构动态调整两个方面探讨如何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市场化进程的演变市场化是指一国经济体中市场力量的自然作用成为决定经济发展和政策举措的主导力量。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市场经济也在逐步成熟。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进金融市场的合规化和国际化,加快证券市场发展等。
同时,也加强了对市场独立性的保护,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自由贸易。
市场化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淘汰落后的企业和技术,引导经济朝着更加高效、透明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它也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市场,扩展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活力,进而促进产业的发展。
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随着市场化的进程,资本结构动态调整也变得日益重要。
这就是说,资本结构必须随时适应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要,以达到更高效的经济利益。
在此过程中,需要将资本注入更加发展前景看好的领域,并提高扩大市场规模、带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因此,需要调整资本的组成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
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也表明需要对金融体系的规范化和改革。
逐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方向性调控,加强市场化监管、强化信息披露、完善合法渠道等,能够更好地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市场化进程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关系市场化进程是资本市场动态调整的基础。
市场化的进程需要更加透明、公开、规范和自由的市场环境,并建立更加健全和有用的监管、保护、力量调控机制,以实现资本市场的公正分配和有序生长。
动态调整资本结构,需要根据市场规模、需求和策略来决定资本的组成方式。
同时,调整资本的组成也能够提高市场的风险抵御能力,做到全面的资产组合和协调的资本架构,利于更加健全的投资策略和投资决策。
综上所述,市场化进程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是相辅相成的,并彼此促进。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以中国最为关键的市场经济转型为目标,各省市区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在不同地区呈现出相对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进行概述和分析,以便进一步了解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全貌。
1.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东北地区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然而,相对于其他地区,东北的市场化进程仍然较为滞后。
主要原因是该地区经济结构过度依赖于国有企业和传统重工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制度和结构上的限制。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市场化改革还需加强。
2.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领跑者之一,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
这些地方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积极探索市场经济路径,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市场体制建设、企业改革等方面,华东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该地区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进程,提高市场化机制的透明度和效能。
3. 华南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增长极,华南地区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广东、福建等地均成为中国最为发达的经济实力强省之一。
市场化改革已经深入各个领域,市场主导的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然而,在更加深层次的市场化改革中,华南地区仍然面临挑战,比如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4.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薄弱环节,相对滞后于东部地区。
这主要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传统产业占比较高的问题。
然而,近年来,中部地区积极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注重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尤其是湖南、湖北等地,通过依托中部崛起战略和自贸区建设,逐渐加快了市场化改革进程。
5. 西部地区中国西部地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也是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对象之一。
西部地区通过加强市场化改革,破除行政限制,吸引外资和技术投入,推动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现状、问题与前景
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现状、问题与前景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现状1.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经济转型步伐,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了市场体系,特别是新增加了许多市场主体,包括股票、债券市场,积极推进资源价格市场化,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化,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了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提高。
2. 市场经济规律开始起作用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规律开始起作用,市场竞争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
物价波动、资金流动更加频繁、资源配置得到了大规模优化。
3. 经济决策逐步由政府转向市场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权力和角色会逐渐被市场所取代。
具体表现为政府逐渐削减对市场经济的微观调控,转向在市场环境中发挥宏观调节作用,从定向调节向引导调节转型。
4. 价格政策的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在市场经济系统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价格机制是重要的基础性机制,它联系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尽管我国的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在价格机制的市场化上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领域的价格仍存在政府过多干预的问题。
5. 金融市场化改革尚待突破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一个基础,它的发展对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尽管我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但金融体制改革上的局限性仍然存在。
目前,金融业的竞争程度尚不高,市场化程度亦有待提高。
二、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面临的问题1. 转型期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市场化进程的转型期,由于政策的调整、产业升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些企业的效益低下,出现了大量的“僵尸企业”。
2. 市场环境不完备在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尚未完全建立起健全的市场环境,其中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尤为明显。
以地方政府为代表的政府干预经济的现象依然存在。
这样不仅影响行业的公平竞争,还会影响企业的市场定位和早期的市场竞争。
论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我国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一、政府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价值分析1.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解决人才流动现实困境的时代呼唤。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公务员人才资源配置上主要是由党的各级组织通过各种行政手段和组织措施进行分配和调剂的。
这种单一配置方式导致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公务员队伍的管理方法僵化,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嫉贤妒能、求全责备、裙带关系、论资排辈、滥竽充数等现象严重,人才机制缺乏动力与活力,限制过多,比如受身份、地域、户籍限制,职称评定等缺乏竞争机制,人才资源的总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针对性差,冗员过多,素质偏低,高、精、尖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人才资源的布局不合理……这些都明显滞后于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因此,在我国政府人力资源配置上必须寻求和建立一种高效、动态的配置机制,来代替计划经济体制僵硬的统包统配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各种资源,推动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2.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实现政府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在人才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政府面对数以亿计的人才资源和数以百万计的用人单位,要达到对人力资源的全面、合理、有效的配置,是一项极其庞大复杂的社会工程。
历史上有不少国家企图以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来完成这项工程,但效果并不理想。
事实证明,市场机制是一种最为节约、最为有效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
这种以供求双方为主体、以人力资源市场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为调节手段的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对于政府人才的优化配置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它有利于扩大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行政系统可以通过市场获得丰富的人力资源以满足政府职位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
另一方面,它可以给予公务员充分的择业自由,有效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
3.政府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是回应公务员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
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2023年的今天,资源配置市场化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有效配置成为了各国追求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课题。
市场化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分配的方式,具有灵活性、高效性和公平性等优势,而这些优势也将继续推动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发展。
市场化资源配置将在2023年进一步深化。
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是放开价格自由形成、通过供求关系决定资源分配的机制。
在这一机制下,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自发地寻求资源配置的最佳方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便捷,市场竞争将进一步激烈,有效资源配置将得到更好的实现。
市场化资源配置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过去,市场化资源配置主要集中在金融、土地、劳动力等领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技术的应用,新的资源领域也将纳入市场化资源配置的范围。
例如,新兴的数字经济领域将成为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新热点,、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带来海量资源的高效配置。
另外,市场化资源配置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随着资源稀缺性和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市场化资源配置将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资源配置中,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生态保护将被平衡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将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将加强监管和政策引导,促进市场化资源配置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此外,市场化资源配置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协同效应。
在市场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创新将是提高效率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企业和机构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通过创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协同效应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配置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推动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改革旨在通过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优化和可持续性。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下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化。
一、价格机制变革在计划经济时期,资源的配置由政府主导,价格由政府制定。
然而,这种模式存在着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开始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实行市场调节。
这一改革使得市场能够更好地反映供求关系,价格能够更准确地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从而优化了资源的配置。
二、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对于资源配置有着重要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逐步推行了产权制度改革,赋予了非公有制经济更多的发展空间。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会,资源配置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市场准入的自由化过去,中国的市场准入对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壁垒。
然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逐步打破了市场准入的障碍,使得更多的企业有机会参与市场竞争,资源配置更为灵活和高效。
市场化的准入制度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力量和竞争力量,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
四、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体制是资源配置的重要保障和支持。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金融体制也得到了重要的改革和优化。
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加快,资金流动性得到提高,为资源的配置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此外,中国还逐步放开了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吸引了更多的外资流入,进一步优化了资源的配置。
五、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随着改革的推进,中国制度的优势将进一步彰显,资源的配置将更加合理和高效。
同时,要注重改革的协同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相互支撑,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发展与市场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发展与市场化进程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大转折。
自1978年以来,中国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和市场化进程。
在改革开放的框架下,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本文将就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进程进行深入探讨。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着许多经济问题,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的本质是建立一个能够自主调控供求关系的市场机制,使市场能够自主配置资源、调整价格、寻求最优结果。
通过市场化,中国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经济环境,提高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在经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进行了土地、农村、城市和企业等方面的重大改革。
其中最突出的是农村改革。
改革前,中国农民的土地利用权丧失,种田受到限制,导致农民收入低下,农村发展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交给农民,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农村改革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使中国农村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除了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企业改革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改革方面,中国实行了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农民工在城市落户,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城市规划体系,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了城市的生活质量。
在企业改革方面,中国推行了国有企业改革,鼓励企业家精神,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这些改革措施使中国的企业更具活力,加强了市场竞争,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逐渐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
中国的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尤其是一些高科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中国经济结构逐渐向高端转型。
加快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同时,市场化也导致了一些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资源配置系统的市场化进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十几年的艰难探索,现在已进入了构造市场资源配置系统的深层次改革阶段。
深层改革的顺利推进,不仅需要寻求解决若干个别具体的改革难题的办法,更需要一种能够系统解决这些难题的战略思路。
本文试图说明:深层次改革应选择以拓展资本产业为中心,建立市场资源配置系统的综合配套改革战略。
一正确的深层改革战略,首先必须建立在对作为改革目标的市场经济体制系统结构科学而准确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
因此,有必要对市场经济体制系统结构进行再认识。
对成熟健全的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新考察和分析,得出以下一些结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自动配置经济资源、组织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学生活的自组织系统,从总体构架上考察,是由三个内部子系统构成的。
它们分别是:(1)商品生产系统;(2)资本配置系统;(3)金融服务系统。
此外,这三个内部系统分别与相应的外部系统相联系。
它们分别是:(1)与商品生产系统相联系的生活消费系统;(2)与资本配置相联系的自然资源系统;(3)与金融服务系统相联系的政府货币发行与管理系统。
上述三个内部子系统与三个关联的外部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的自组织系统。
此外,为弥补市场自组织系统的功能缺陷,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中,还需要在该自组织系统之外存在相应的政府宏观调控系统和社会保障系统作为该系统存在和有效运作的外部条件。
市场经济结构内部的三个子系统不仅各自有其内部独立的结构,而且各有其特殊的生产过程,从而可以将它们分别视为不同的产业部门。
在资本配置系统中存在的是专门从事资本运作的企业。
其中大部分以投资集团的形式存在,这些企业从事的经济活动是投资活动,所以可称之为投资企业。
这些企业的总和,我们称之为资本产业。
这是我们在企业的资本经营实践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在金融服务系统中存在的是专门从事金融服务的金融企业。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企业事实上包括两个性质和职能不同日金融企业。
其一是专门从事信贷业务和资金融通的金融企业,其典型形式是商业银行与信托投资公司。
其二是专门从事投资活动的金融企业,其典型形式是投资银行。
按照我们的分类,后一类金融企业属于资本产业,处于资源配置之中,只有前一类金融企业属于金融产业,处于金融服务系统之中。
在金融服务系统中专门从事资金融通的金融企业的总和,我们称之为金融产业(把本文所述的金融产业包括在资本产业之中,或者将两类金融企业合在一起称为金融产业,在理论上也是成立的。
但基于我国目前金融部门两类金融企业职能混乱的现状,在理论上有必要采取本文的分类方法)。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自组织系统是由商品产业、资本产业和金融产业这三个产业部门构成的。
这三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功能耦合关系是:(1)资本产业通过竞争性的投资活动,使社会物质资源合理分配于商品产业的不同部门和企业。
社会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资本产业总产出。
资本产业通过对商品产业的资本投入,一方面使得投入的资本得以保值,另一方面获取以资源的稀缺和资本的时间价值为基础的资本增值,或资本收益。
(2)商品产业以资本产业的资本投入与生活消费系统提供的劳动力资源投入为前提,形成其生产资本,从事最终进入生活消费过程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
商品产业的产出,一方面表现为最终提供生活消费品和劳务,另一方面表现为使资本投入的资本得以保值增值。
(3)金融产业既为商品产业也为资本产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而商品产业和资本产业通过其经营活动使金融产业提供的资金得以保值并使金融产业获得以利息为主要形式的金融服务收入。
市场经济的三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功能藕合关系是通过相应类型的市场间接实现的。
金融市场的功能是在资本产业与商品产业的不同企业间进行货币资源的分配。
在金融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是货币资金(不是资本)的占用权。
金融产业所属的各企业是这种“商品”的出卖者,而资本产业和商品产业所属的各企业则是这种“商品”的购买者。
资本市场的功能是在商品产业所属的各企业间通过资本的配置分配种类社会经济资源(除劳动力资源),在资本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是资本的占用权。
资本产业所属的各企业是这种“商品”的出卖者,而商品产业所属的各企业则是这种“商品”的购买者。
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一个最基本的市场。
在商品市场上,流通的商品是一般意义的商品和劳务。
商品市场上的商品出卖者是商品产业所属的各企业,而商品市场上的商品购买者则区别为两个类别。
其一是以生产消费者出现的商品产业所属各企业;其二是以各种身份出现生活消费者。
根据商品购买者的类别,商品市场区分为生产资料商品市场与生活消费品商品市场。
生产资料商品市场的功能是在商品产业所属各企业间重新分配作为流量的物质生产资源,而生活消费品市场的功能则是在整个社会以各种身份出现的生活消费者之间分配最终生活消费品和劳务。
此外,市场经济还存在一个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商品产业所属的各企业间分配劳动力资源。
二市场经济总系统是由三个内部子系统与相应的三个产业部门构成的。
显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和任何一个产业部门,市场经济都不可能具有自动导向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组织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生活的自组织功能。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集中考察其中资本配置系统和资本产业在市场经济总系统中的特殊功能。
人类的经济活动,从其过程考察,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资源的配置活动。
撇开人类对生活消费的直接资源分配不论,人类的生产活动,自始至终都必须以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为前提或条件。
在非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是凭经验和常规完成的;而在社会化生产的条件下,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配置的任务,必须依靠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去完成。
在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中,社会经济资源在不同部门和企业的配置,毫无例外地必须依靠一个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才能正常运作的极其复杂的系统结构来完成,而绝非是物质生产部门能够自我解决的。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这两大经济形态之间的根本区别,正在于各自完成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任务的方式不同。
前者通过庞大的政府经济管理系统运用行政方式去完成,而后者则主要通过市场自组织系统运用市场方式去完成。
作为物质生产手段(如机器设备、不动产)存在的那部分物质生产资源,这部分物质生产资源才是企业真正的资本。
这部分作为资本的物质生产资源在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和企业间的合理配置则必须通过资本市场才能顺利完成。
因此,确切地说,资本市场的功能是导向作为物质生产手段从而作为资本的那部分社会物质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因为只有在资本市场上,“商品”才能作为资本对待。
资本市场的简单定义也就是进行资本配置的市场。
各物质生产部门和企业间的资本配置自然也可以通过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企业介入资本市场的方式获得部分的解决。
然而,要使资本从而作为物质生产手段存在的物质生产资源合理而高效地配置于整个社会的各物质生产部门和企业,就必须有专门从事这种经济活动的特殊企业存在。
这种专门从事资本配置的特殊企业,直接以资本作为经营对象,专门从事企业财务和资产的重组,对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各种形式的产权、权证、股权等等交易和投资设立新企业的大型投资活动。
在市场经济中,唯有出现和成长起一批这样一种类型的特殊企业,才能使已有企业资本存量的重新配置与新的资本增量的投入合理而高效。
我们所说的资本产业,广义的说,指的是包括商品产业部门所属的企业介入其中的整个社会的资本配置这种经济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说,指的就是直接以资本为经营对象的特殊企业从事的社会资本配置活动的总和。
除特别指明外,本文所说的资本产业是狭义的资本产业。
我们看到,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中,资本产业是一个规模巨大的产业。
资本产业与商品产业相比,企业数量不多,但资本规模巨大,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专门从事资本经营的企业(在经济文献中称为财团或投资集团)的资本经营活动构成市场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轴心。
资本产业的兴起,是在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规模分离基础上发生的市场经济内部新的产业分工。
这一产业分工产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于:唯有专门从事资本经营和投资活动的资本产业的存在,才能超越直接从事商品生产企业的狭隘眼界,在不同的部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和国家从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合理而高效地配置资本。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用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生产系统取代计划经济下的产品生产系统,而且要用市场经济下的配置系统与政府宏观调控系统取代计划经济下的政府经济管理系统。
现在我们尚未完成但必须完成的是更具有本质意义也是最困难的从政府经济管理系统配置物质生产资源向资本配置系统配置物质生产资源的过渡。
唯有完成这后一个过渡,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当前深层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构市场经济的核心部件;资本配置系统;推进当前深层改革的正确战略应是为构建这个核心部件而拓展资本产业。
我们应该抛弃绕开资本配置系统的建构,企图在商品生产系统之上直接建构政府宏观调控系统的早期改革幼稚病,把拓展资本产业与建构资本配置系统作为深层改革的中心任务去完成。
三当前,积极拓展我国的资本产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拓展资本产业是推进我国深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已经明确并已得到广泛认同的当前深层改革应完成的任务有五项:(1)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2)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3)以把国有专业银行改造成商业银行为主要内容的金融体制改革;(4)改革社会保障制度;(5)重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我们必须进行的上述五大深层改革,就其实质和目标而言,都是为了构造自动导向社会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资本配置系统。
而这只是拓展资本产业的同义语。
第一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其实质是把国有资产变为资本并进行规范化运作,而这正是拓展资本产业的主要内容。
第二项,即建立和发展资本市场,其实必须以资本产业的拓展为基础,因为所谓资本市场无非是资本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竞争性关系的总和。
第三项,即以把国有专业银行改造成商业银行为中心内容的金融体制改革,其实质也是为拓展资本产业和为资本配置系统的正常运作创造金融条件。
第四项和第五项,即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与重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在性质上则属于外在于市场经济自组织系统的相应配套改革。
因此,拓展资本产业与进行五大深层改革并不矛盾。
相反,拓展资本产业这一命题的提出,倒是进一步明确了深层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中心内容,从而使进行五大深层改革的具体举措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二)拓展资本产业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关键举措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好转。
但发展资本产业不仅不受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状况的制约,反而恰恰是能使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从根本上得以好转的关键举措。
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紧张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结构与企业产权结构的极端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