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辨证论治文件.ppt

合集下载

发热的辨证论治PPT医学课件

发热的辨证论治PPT医学课件
临床上不可见热就清热;邪在表时,如果用 清凉抑遏,反使表邪不易透达而传里。
《内经》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必须注意,发汗能损伤津液,并且过分发汗 能使汗出不止,造成亡阳等不良后果。
发汗法应用时,一方面应掌握适当剂量, 一方面必须考虑患者的体质。
《医学心悟》论汗法,提出了对当汗不汗, 不当汗而汗,当汗不可汗,以及汗不得法 等见解,说得相当具体,可资参考。
身热肢厥:见于热陷心包证。 发热夜甚:为热灼营阴,或热瘀胶结证。 夜热早凉:为余邪留伏阴分的征象。 低热或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肝肾阴虚,
邪少虚多,多见于温病后期。
中医认为,发热是人体正气驱邪的表现。在 病变的不同阶段,人体正气(气血津液阴阳) 的耗损是不同的,祛邪的能力不同,也就有不 同的临床表现。
叶天士称“辛胜则汗”,微微汗出,以疏通 表气,促使“邪随汗并”而外解 。
温病初起,在辛散表邪的同时,常配合解毒、 和胃的药物,针对温邪“从口鼻入”,肺胃 受邪的特点,一方面能及时清解热毒,另一 方面能调和胃肠功能,以减少胃肠道的不良 反应。
2、解表清暑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 夏月感受暑湿蕴阻于内,复感寒邪袭表,症
见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无汗、口渴、 心烦等表寒里热证,以辛温芳化清凉之品, 外解肌表之寒束,清化在里之暑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香薷辛温发汗以散寒、芳化表湿、并能宽中 理气;扁豆花健脾利湿、涤暑透邪;厚朴苦 温燥湿;银花、连翘辛凉清解、轻清泄热。
若湿邪较甚者,可加藿香、佩兰等;若暑热 较甚者,可加荷叶、青蒿、西瓜翠衣等。
竹茹、半夏:燥湿化痰; 陈皮、枳壳:行气降逆; 甘草:健胃和中。 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
药物,随证加减。

温热类温病证治课件

温热类温病证治课件
(一)秋燥的辨证要点
1、辨燥邪的寒热属性 2、审燥热的所在部位 3、察燥热阴伤的轻重主次
41
(二).秋燥的治则治法
治则-滋润
初期-邪在肺卫 -辛凉甘润 中期-燥热已炽,津伤尤甚 -清养并施
燥热化火,内陷营血 -清营凉血 后期-肺胃阴伤-甘寒滋养肺胃
邪入下焦,耗伤肝肾之阴-滋培真阴
42
关于“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
34
(四)秋燥与现代医学疾病的关系
发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及 某些肺部感染等疾病可归属于秋燥范围
35
二、病因病机
(一)秋燥的病因
外因--秋季燥热病邪 内因--肺卫不固,素体津伤。
36
(二)秋燥的病理变化
1.秋燥以肺经为病变重心 2.初起邪在肺卫出现肺卫证候,同时见有津液干燥
征象 3.邪传气分,最易侵犯肺、胃(肠)而形成燥热阴
吸微弱、抽搐、面色苍白、脉细微等症状的发生。 辨气阴耗伤程度
28
治则:清暑泄热
暑温在气分各阶段治疗大法:
初用辛凉——指初起暑邪径入阳明,
用辛凉重剂白虎汤;
继用甘寒——指继则见暑伤津气 证用甘寒生津之王氏清暑益气汤 ;
再用酸泄酸敛——酸敛指津气欲脱
用甘酸敛津之生脉散;酸泄指后期余热波 及心肾用酸苦泄热之连梅汤。
辨证环节
)辨析肺经证候(肺邪之轻重;热势之高低;肺 热、痰壅、气闭之侧重)
)重视肺经与相关脏腑的病变 注意证侯的演变(顺传、逆传、昏、脱等变)
8
治疗原则
初期:邪在肺卫--辛凉宣解以驱邪外出 中期:邪传气分--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
内陷心包--清心开窍 后期:邪热已退而肺胃阴液未复--甘寒清
等处干燥表现; 3、病变中心在肺,病情较轻,传变较少,以伤肺胃之阴为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PPT课件
李氏在《内外伤辨惑论》里,对内伤发热 与外感发热的鉴别作了详细的论述。
7
编辑版ppt
元代朱丹溪
对阴虚发热的认识更为深入,如《格致余 论·恶寒非寒病恶热非热病论》云:“阴虚则 发热,夫阳在外为阴之卫,阴在内为阳之 守。精神外弛,嗜欲无节,阴液耗散,阳 无所附,遂致浮散于肌表之间而恶热也。
实非有热,当作阴虚治之,而用补养之法 可也”,强调保养阴精的重要性,对阴虚 发热宜养阴降火之法,而不宜过用苦寒。
有人指出此处所谓之“阴虚内热”,实为 气虚发热。
4
编辑版ppt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以小建中汤治疗虚劳手足烦热,可谓是后世甘温除 热治法的先声。
太平圣惠方·第二十九卷》 治疗虚劳烦热的柴胡散、生地黄散、地骨皮散等方
剂,在处方的配伍组成方面,为后世治疗阴虚发热 提供了借鉴。 《小儿药证直诀》 提出了五脏热证的用方,钱氏并将肾气丸化裁为六 味地黄丸,为阴虚内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 剂。
2
编辑版ppt
【定义】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 调,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的以发热为 主的病证。
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 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但有时可以是高热。
3
编辑版ppt
【医论】
早在《内经》即有关于内伤发热的记载, 其中对阴虚发热的论述较详。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 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
13
编辑版ppt
【范围】
西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 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
病。 部分慢性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发热。 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 在有内伤发热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
节辨证论治。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发热(fever)是邪毒内侵,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或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反映到临床的病理症候。

发热是许多发热性疾病的共有特征,一般来说,热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并且是验证治疗效果的标准。

常见病因(一)感染性发热1.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

2.细菌性感染,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心内膜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猩红热、菌痢、丹毒等。

3.支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氏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5.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回归热。

6.真菌感染,如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7.寄生虫感染,如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阿米巴肝病。

(二)非感染性发热1.变态反应与过敏,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2.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

3.组织坏死与血液吸收,如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塞、内出血、肢体坏死、大面积烧伤。

4.血液病、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癌肿、肉瘤。

5.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重度脱水。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

7.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神经官能症。

中医学认为,外邪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正衰邪盛、营卫失和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由“毒”致热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理因素。

所以,近年来静脉滴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治疗外感热病,显示了多相药理作用的优势。

①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打破了激活环节;②直接进入血液,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粒细胞激活内致热原;③中药静脉滴注可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对抗其毒素;④能调节机体对病原体入侵所产生的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反应,使过高的体温降下来;⑤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性渗出。

临床思维应详细询问发热过程、发热类型与规律性,是否伴有寒战或出汗,并了解各系统的症状,以及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居住生活史等。

产后发热ppt演示课件

产后发热ppt演示课件
原则。 临床以感染邪毒最急最重,按卫气营血传变。
外感发热可按伤寒六经传变。中暑发热病情较 重,威胁生命。 产后发热中感染邪毒发热可导致盆腔炎、腹膜 炎、胸膜炎、盆腔血栓性静脉炎以及后遗产后 身痛、关节痛等病证.,退热后仍需追踪随访30 ,
.
31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
.
24
辨证论治(外感暑热)
证候: 主症:发热; 兼症:汗多,口渴心烦,倦怠乏力; 舌脉:舌红少津,脉虚数。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清暑益气汤。
.
25
辨证论治(血瘀)
证候: 主症:热型:乍寒乍热 腹痛:拒按 恶露:不下或少 舌脉:舌紫黯,或瘀点淤斑,脉弦涩。
方药:八珍汤
.
20
辨证论治(感染邪毒)
证候: 主症:热型:发热恶寒或突然寒战高热 腹痛:拒按 恶露:色紫黯,质如败酱,臭秽 兼症: 舌脉: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解毒活血汤;五味消毒饮合失笑
散。
.
21
辨证论治(感染邪毒)
热盛伤津:白虎加人参汤 热结在里:大黄牡丹皮汤 热入营血:清营汤 热陷心包:安宫牛黄丸、紫雪丹、醒脑
.
7
病因
感染途径 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
病原体 需氧菌 厌氧菌 支原体与衣原体
.
8
生殖器官感染途径
图1 粘膜上行性感染
图2 淋巴性感染
图3 血循感染
.
9
临床表现
外阴伤口感染 急性阴道、宫颈炎 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 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 急性盆腔腹膜炎及弥漫性腹膜炎 血栓性静脉炎 脓毒血症及败血症
褥感染首先出现的症状并不是发热。据国外报 导44例死于阴道分娩的败血症患者,首先出 现的症状是恶露异常,接着才出现的症状是发 热;死于剖腹产后败血症的患者,首先出现的 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减弱等腹膜炎症状。”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ppt课件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ppt课件
清热泻火法重在清泻火毒,作用在于三焦。通过苦 寒药物,直折火热,清降邪热于下。
精品课件
21
运用清解气热法时还应注意:
本法主治气分无形邪热,若邪热已与有形实邪相结, 如湿邪、燥屎、食滞、痰浊、瘀血,必须祛除实 邪才能解除邪热。
热邪未入气分者不宜早用,以免寒凉冰伏邪气。
素体阳气不足,不可过用之,应中病即止,防止寒 凉过度而伐伤阳气。
作用——适用于温病热盛血分,迫血妄行, 热瘀交结之证。证见灼热躁扰,甚则昏狂 谵妄,斑疹密布,各种出血,舌质紫绛或 有瘀斑等。
代表方——犀角地黄汤。
精品课件
44
(三) 气营(血)两清 定义——用清营或凉血法与清解气热法互
相配用,双解气营或气血之邪热。
作用——适用于温病气分与营(血)分的同 病证,即气营(血)两燔证。
透化湿邪。
作用——适用于湿温病初起,湿中蕴热,湿 遏表里气机的证候。证见身热不扬, 午后 热甚, 或微恶寒,汗出不解,胸闷脘痞, 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濡缓。
代表方——三仁汤。
精品课件
30
(二) 燥湿泄热 定义——用辛开苦降之品疏通中焦气机,
祛除湿热邪气。
作用——适用于中焦湿热遏伏,湿渐化热, 遏伏中焦的证候。证见身热而汗不解,口 渴不多饮,脘痞腹胀,泛恶欲吐,舌苔黄 腻,脉濡数等。
吴又可说:“大凡客邪贵乎早逐,乘人气 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 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 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 病根为要耳。”
精品课件
4
2.卫气营血证候的治疗大法
叶天士根据卫气营血病机演变,提出不 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 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 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内伤发热PPT课件
31
结语
四、注意祛邪不要伤正,补虚要兼顾祛邪; 扶正主要是调养脏腑,补益气血阴阳,祛邪 重在理气解郁,活血化瘀。
五、大部分内伤发热可治愈。少数患者病情 缠绵,需经一定时间的治疗方能获得明显疗 效。而兼夹多种病证及体质极度亏虚的患者, 则疗效及预后均较差。
32
Thank You ! 不尽之处,恳请指正!
9
2.饮食劳倦
由于饮食失调,劳倦过度,使脾胃受损,水 谷精气不充,以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而引起发热。 若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以致痰湿内生,郁
而化热,进而引起湿郁发热。
10
3.情志失调
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 或恼怒过度,肝火内盛,导致气郁发热。 情志失调亦是导致淤血发热的原因之一。每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具有益气升 阳,调补脾胃的功效,适用于气虚发热证, 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
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
既能升举清阳,又能透泄热邪。
25
4.阳虚发热证
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储言,头晕嗜卧, 腰膝酸软,纳少便搪,面色恍白,舌质谈胖,或有齿疽,苔 白润,脉沉细无力。
26
5.气郁发热证
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 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纳食减少,舌 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代表方: 丹桅逍遥散加减。本方由逍遥散加丹皮、栀子而成,具 有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的功效。
常用药: 丹皮、栀子清肝泻热;柴胡、薄荷疏肝解热;当归、白 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培补脾土。气郁较甚, 可加郁金、香附、青皮理气解郁;热象较甚,舌红口干, 便秘者,可去白术,加龙胆草、黄芩泻肝火;妇女若兼 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温病学课件PPT风温

温病学课件PPT风温

温病学教研室

兼胸膈痞满、痞闷、呕吐,为风温夹湿,加藿香、 郁金。

发热较甚而小便短少,用甘苦合化阴气法,银翘散 加黄芩、知母、玄参、麦冬 祛热痰,加瓜壳、贝母

讨论:白痰是寒痰,黄痰是热痰,对吗?
温病学教研室
何西池(何梦瑶)云:
辨痰之法,古人以黄稠者为热,稀白者为寒,此 特言其大概,而不可泥也。以外感言之,伤风咳嗽, 痰随嗽出,频数而多,色皆稀白,误作寒治,多致困 顿。盖火盛壅逼,频咳频出,停留不久,故未至于黄 稠耳?迨火衰气平,咳嗽渐息,痰之出者,半日一口, 反黄而稠。缘火不上壅,痰得久留,受其煎炼使然耳。 故黄稠之痰,火气尚缓而微;稀白之痰,火气反急而 盛也。此皆当用辛凉解散,而不宜于温热者,推之内 伤亦然。孰谓稀白之痰,必属于寒哉?总须临证细审, 更参以脉,自可见也。
一、概述 (一)风温的涵义 病因——风热病邪 内涵 初起证候——肺卫表热证 季节——多冬春 外延:急性外感热病
(新感温病)
卫受邪郁:发热, 微恶寒,口微渴 肺气失宣:咳嗽 温病学教研室
(二)临床特点
1、初起以肺卫为病变中心。 2、可有逆传心包。
3、后期以肺胃阴伤为主。
4、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温病学教研室
(三)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与春温: 2、与感冒:
3、与肺痈:
温病学教研室
1、与春温鉴别

共同点:二者均发生在春季。 风温 春温
温热病邪 热自里发
病因 发病
风热病邪 邪犯肺卫
初起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身灼热、烦渴、苔黄,甚 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 则神昏、痉厥、斑疹等里 热证 白欠润、脉浮数等肺卫表 病情重,变化快 热证
桑菊饮方解

小儿发热推拿PPT幻灯片课件

小儿发热推拿PPT幻灯片课件
外感风热见恶寒轻,或恶风,发热汗出,咽喉肿痛, 口渴,舌质红,脉浮数。
治法:祛风散邪,透热达表。
8
外感发热
基本方重点操作清肺平肝,清天河水。加 掐揉二扇门(2-3分钟,开宣腠理,发汗解 表),掐揉小天心(3揉1掐,约1分钟,疏 通经络,发汗解表),拿风池(1-2分钟, 祛风发散,风寒风热均宜),拿肩井(1-3) 分钟,升散之力强,发散在表邪气)
3.辅助检查 血常规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 胞可增高,或血中培养出致病菌。
5
四、治疗 (一)治法 调整阴阳为发热的基本治疗原则。 “热者寒之”和“壮水之主以治阳
光”为发热治疗的基本方法。
6
(二)基本方
清肺平肝(1-3分钟)
水底捞月(先揉内劳宫约20圈,后以拇指指腹从患儿 小指根,经小鱼际至小天心,再经大鱼际内侧进入 掌心,环形运至内劳宫,一拂而却,操作10次左右)
病程长,常反复发作,为虚证; 此外饮食积滞,郁久而发热;情志不遂,肝
气郁结,气郁可发热。
4
三、诊断要点
1.体温超过正常标准 腋温37.5-38℃为低热, 38.1-39℃为中热,39.1-40℃为高热,高于 41℃为超高热。
2.小儿体温虽正常,但自觉局部或全身灼热。 或医生触摸其体表感觉发热,或见五心烦热, 面部潮红。
清天河水(2-3分钟)
推天柱骨(先以手掌从上至下轻拍,继则下推至局部 潮红)
推箕门(先以手掌从下至上轻拍,继则从下至上推,
令局部潮红) 摩涌泉(约1分钟)
涌泉:位于足掌,前1/3 与中1/3交界处的凹陷中。
7
五、辨证论治 1.外感发热
外感风寒为恶寒重,发热亦重,头身疼痛,无汗, 头昏,脉浮紧;
小儿发热推拿
眉山市彭山区中医医院针灸科 朱丽莎

中医辨证论治湿温病发热

中医辨证论治湿温病发热
仑、 照海 、 山 、 白 。 承 隐 例2 习惯 性流产 : 某原 兵 团汽 二 团家属 。该患 者 习惯性 流 陈
产 。 人体 质虚弱 , 于 16 本 曾 99年孕 五月 而 小产 。 90年第 二胎孕 17 后六 月而小 产 。9 1 又怀孕 后 近七月 而 流产 。 9 1 下半 年找 17 年 17 年 祖父 治好 了肺结 核及 肾炎 等病 。17 年元 月 份怀 孕后 , 月不 问 92 每
茯 苓 9、 g 炙甘 草 6、 黄 芩 9 、 地 9 、 断 9 、 仁 9 紫 苏 g蜜 g生 g川 g砂 6 寄生 9 、 g当归 9 、 g白芍 9 、 g川芎 6。 g 针灸 穴位 : 三里 、 足 内关 、 冲 、 太 内庭 、 中脘 。 例3 不孕 症 : 赵某 : ,5 , 山煤 矿职 工 。该 患 者 曾住 某 女 3岁 南 医院数月 确诊 为 “ 干血痨 ” 。治疗 无效 。结 婚 十几 年无孕 ,92年 17 来 找祖父 治疗 。自述闭经 已好 几年 。 症见 白带较多 , 腹痛 、 吐 , 呕 食 不 进 , 蒸发 热 , 无力 , 如干 柴 , 骨 四肢 瘦 面色 苍 白 , 治疗 服 药先 后 经 三次。 配合针灸 , 即来 , 当年 十二 月份月经 已较 为正常 。 93 经水 至 17 年 怀孕 , 孕后 因妊娠 强烈 , 症给 予 紫苏 和气 饮 加 减 , 随 同年 生一胖 儿 子后 又怀孕 因怕 妊娠 反应 而人 工流 产 。现母 子 身心健 康 。 孕前 常 以健脾 强 胃 、 和血 为 主 , “ 珍汤 ” 症加 人香 附 、 调气 用 八 随 元 胡、 坤草、 、 、『 密芩 丹皮 J 牛膝、 】 丹参等。 针灸 常 以足三 里 、 中脘 、 中极 、 阴交等 穴 。 三 例 4 性 肾炎 : 慢 王某 , , 二三 团医生 。该 患 者 因慢 性 肾炎 女 一

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

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


2.夏季热 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其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 夏季6、7、8月,临床以长期低热、口渴多饮、多尿、汗 闭为特征,秋凉后好转。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急性起病,发热,咽峡炎, 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10%),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即可诊断,EBV特异性 血清学检查,如:EBV的IgM抗体阳性,或动态观察IgG 抗体滴度明显上升可确诊为EBV引起的IM。 4.其它 如乳蛾、肺炎喘嗽亦可出现发热,但乳蛾可见 喉核肿大或红肿疼痛;肺炎喘嗽伴明显咳嗽、喘急、鼻煽 等。
3
• (二)外感风热 • 主证: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微汗出,头 痛,鼻塞,鼻流黄涕或浊涕,喷嚏,咽喉 红肿疼痛,口干而渴,苔薄黄,脉浮数, 指纹红紫。 • 治则:疏风解表,清热宣肺。 • 处方:清天河水,退六腑,推三关,清肺 经,清板门,清大肠,掐总筋,掐揉少商 ,拿风池,肩井,运月斗肘。
• 二、阴虚发热 • 主证:午后或夜间潮热,或手足心热,两 颧发红,心烦盗汗,少眠,形体瘦削,口 干唇燥,食欲减退,大便干,小便黄,舌 质红或有裂纹,无苔或苔少,脉细数,指 纹淡紫。 • 治则:滋阴清热。 • 处方:分手阴阳,补肺经,揉二马,清天 河水,水底捞明月,清肝经,揉涌泉。
• 三、脾胃积热 • 主证:发热腹胀,腹痛拒按,嗳腐吞酸, 恶心呕吐,口渴引饮,纳呆便秘,舌苔黄 腻,脉弦滑数。 • 治则:导滞清热。 • 处方:清胃经,推脾经,推五经,清大肠 ,运内八卦,水底捞明月,退六腑,摩腹 ,拿天枢,推下七节骨。
鉴别诊断
• 1.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以高热、皮疹为特点 的疾病,多发生于春秋季,无性别差异,发病多在2岁以 内,尤以1岁以内最多,潜伏期一般5~15天。人类疱疹病 毒6、7型感染是引起幼儿急疹的病因。临床特征起病急, 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以上,伴有烦躁、咳嗽、呕吐、 腹泻及咽红,在高热时可出现惊厥;发热3~4天后,在降 温或退热后出现皮疹 ,呈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为该病 的特征;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轻度肿大;末梢血淋巴细胞明 显增高,可达70%~90%。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主要采取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烦躁 及惊厥时可用镇静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中医关于伤后发热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伤后发热的辨证论治

中医关于伤后发热的辨证论治伤后发热主要是指受伤积瘀或感受邪毒而生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者。

(一)病因病机1.瘀血热伤后脉络破裂,离经之血瘀滞于体腔、管道、皮下、肌腠之中,气血壅遏不通,郁而发热。

2.邪毒热皮肤破损后,若污浊之物染触伤口而致外邪侵入机体,可产生发热;或因伤后气滞血凝,经络壅塞,积瘀成痈而发热。

如创伤感染、开放性骨折感染、血肿感染引起的发热,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引起的发热,均属于邪毒热范围。

3.血虚热若外伤以及血证时出血过多或长期慢性失血,而致阴血亏虚,阴不制阳,虚阳外越而成血虚发热。

(二)辨证论治1.瘀血热一般在伤后24小时后出现,体温常在38~39℃,无恶寒,并有心烦、夜寐不宁、不思饮食、口渴、口苦等证候,舌质红有瘀点、舌底静脉迂曲、颜色紫暗,苔白厚或黄腻,脉多弦数、浮数或滑数。

损伤轻者,热度低,可持续1周左右;损伤重者,发热较高,可持续1~2周。

瘀血热亦可出现自觉发热而体温不高或脉证不一致的现象,如《金匮要略》所说:“病人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

”对新伤瘀血发热,并有局部肿胀、疼痛、皮肤瘀斑者,治宜祛瘀活血为主,瘀去则热自清,用肢伤一方加牡丹皮、栀子;对伤后瘀积发热,热邪迫血妄行而有咯血、呕血、尿血者,治宜清热凉血祛瘀,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小蓟饮子或圣愈汤;对瘀血积于阳明之府的实热证者,有胸腹满痛、大便秘结等,治宜攻下逐瘀泻热,用桃仁承气汤;对瘀血积于胸胁,证见两胁胀痛、呼吸不舒者,为肝经瘀血,治宜祛瘀活血、疏肝清热,用丹栀逍遥散。

2.邪毒热初起证见发热、恶寒、头痛、全身不适,苔白微黄,脉浮数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用银翘散;如病势进一步发展,毒邪壅于肌肤积瘀成脓者,见局部焮红、肿胀、灼热、疼痛,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溃坚,用仙方活命饮;若脓肿穿溃,流出黄白色稠脓,伴有全身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等症时,用透脓散;若伤部疼痛日益剧烈,体温较高,口渴、大汗、烦躁,苔黄脉洪大者,为阳盛实热证,治宜清热解毒泻火,用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加味;若大便秘结的实热证,可用内疏黄连汤或栀子金花丸;若身热滞留,一身重痛,口渴不欲饮,胸脘满闷,呕恶便溏,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泄湿毒,用龙胆泻肝汤;若热入营血,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夜间尤甚,烦躁不安、夜卧不宁或出现斑疹,舌质红绛或紫暗、脉细数或滑数者,治宜清营凉血,用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或用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发热的辨证施治有着丰富的经验,从 发热的不同证型,判断其病之浅深、病情之 轻重、预后之好坏、等等。
最新.课件
3
发热恶寒并见:邪在肺卫的征象。 寒热往来:邪郁半表半里。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邪正剧争,里热炽盛。 日晡潮热:热结肠腑、下焦蓄血。 身热不扬:湿热内郁,湿蕴热蒸的表现。
最新.课件
如,痄腮治以普济消毒饮加减,乳蛾治以甘 桔射干汤加减,赤眼、牙痈治以翘荷汤、泻 黄散加减等。
最新.课件
22
于此可见,治疗外感热病初起,掌握发汗 退热的原则,再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加减运 用,是一个重点解决的问题。
假如见到感冒不分风寒和风热,选择方剂 也不分辛温和辛凉,或者把某些成药当作 特效药,显然是不对的。
发热的辨证论治
福建中医药大学 陈锦芳
最新.课件
1
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一般分为感染性 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临床上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如各种病原 体所致的急、慢性全身性感染,或急、慢 性局部感染。非感染性发热诊断有时比较 困难,常伴见于各种疾病。
最新.课件
2
发热常以持续的时间、发热的缓急、热势的 变化(热型)和伴随症状(如恶寒、皮疹、淋 巴结肿大、感染部位的炎症……)等作为诊 断的重要依据。
不同时期的发热机理,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病
理,历代医家在认识和治疗外感热病中积累
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最新.课件
6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绝大部分以温病的治 法为指导,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性、病 程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有许多临床报道,运用温病的辨证论治理论 治疗各种西医所谓的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包 括新病和久病,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最新.课件
12
2、解表清暑
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 夏月感受暑湿蕴阻于内,复感寒邪袭表,症
见恶寒发热、头痛、身形拘急、无汗、口渴、 心烦等表寒里热证,以辛温芳化清凉之品, 外解肌表之寒束,清化在里之暑湿。
最新.课件
13
香薷辛温发汗以散寒、芳化表湿、并能宽中 理气;扁豆花健脾利湿、涤暑透邪;厚朴苦 温燥湿;银花、连翘辛凉清解、轻清泄热。
辛凉发汗法:具有辛味疏泄作用的且其性 属凉性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取其发汗中有 清热的功效,以祛除风热邪气的解表法。
最新.课件
11
叶天士称“辛胜则汗”,微微汗出,以疏通 表气,促使“邪随汗并”而外解 。
温病初起,在辛散表邪的同时,常配合解毒、 和胃的药物,针对温邪“从口鼻入”,肺胃 受邪的特点,一方面能及时清解热毒,另一 方面能调和胃肠功能,以减少胃肠道的不良 反应。
泄热,给里湿以出路;
最新.课件
16
4、疏卫润燥
代表方剂:桑杏汤 燥热病邪伤于肺卫,症见发热、咳嗽少痰、
咽干喉痛、鼻干唇燥、头痛、舌边尖红、苔 薄白欠润等,以辛宣凉润之品,解除卫表燥 热之邪。
最新.课件
17
桑叶、豆豉:轻宣透热解表; 杏仁、贝母:宣肺止咳; 栀皮:清上焦邪热; 沙参、梨皮:生津润燥; 共奏疏表润燥之效,符合“温者宜凉、燥
最新.课件
20
5、辛凉解表合清热解毒
因温邪变化最多,常郁而化毒,热毒壅结, 能引起多种伴有发热的病证,如痄腮(耳前 耳后漫肿疼痛)、乳蛾(咽喉红肿、咽饮梗痛)、 赤眼(目红、迎风流泪)、牙痈(牙龈肿痛化 脓)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最新.课件
21
温毒初起,治疗常采用辛凉解表配合清热解 毒的方法来表里双解内郁的热毒。
者宜润”的原则。
最新.课件
18
综上所述,外邪中风热、暑热、湿热、燥 热、风寒等均可引起发热,虽然邪之性质 和临床表现不同,用药有所区别,因其同 属表证发热,故治疗原则仍为解表发汗为 法;
最新.课件
19
注意:温病表证之汗解,是指疏泄腠理, 解除在表的郁滞,以不发汗的方法达到汗 解的目的;具体用药均不离开辛温和辛凉 两大法则的“随证变法”。
发汗法应用时,一方面应掌握适当剂量, 一方面必须考虑患者的体质。
最新.课件
25
《医学心悟》论汗法,提出了对当汗不汗, 不当汗而汗,当汗不可汗,以及汗不得法 等见解,说得相当具体,可资参考。
最新.课件
7
一、发汗退热法
发汗退热法适用于外感邪气所致的发热, 即治疗病在表的发热(称为表热)。
通过发汗来疏散表热,又称为 “疏表法” 或 “解表法”,是临床上最为常用退热法。
最新.课件
8
外邪种类不一,性质不同,不同邪气导致 的发热,应用发汗解表的方法不同。
也就是说,发汗仅是一个基本法则,具体 应用上必须诊断是哪一种外邪,然后选用 哪一类方剂。
若湿邪较甚者,可加藿香、佩兰等;若暑热 较甚者,可加荷叶、青蒿、西瓜翠衣等。
最新.课件
14
3、宣表化湿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 湿热病邪侵袭卫表,症见恶寒微热、头重如
裹、身重肢倦、胸脘痞闷、苔白腻等,以芳 香辛散、燥湿理气药物来疏表透卫、宣化表 里湿邪。
最新.课件
15
藿香、淡豆豉辛散疏表; 蔻仁、厚朴、半夏芳香化浊、燥湿理气; 杏仁宣肺疏表,“气化湿亦化”; 配以猪苓、赤苓、薏苡仁、泽泻淡渗利湿
最新.课件
9
1、辛散表邪
辛温发汗剂:如麻黄汤、香苏饮; 辛凉发汗剂:如银翘散、桑菊饮; 在温病中,运用这类方剂并非单纯用辛温
或辛凉性质的发汗药,而是配合宣肺、疏 泄、清头目等药物在内。
最新.课件
10
辛温发汗法:具有辛味发汗作用的且其性 属温的药物组成的方剂,取其发汗中有祛 寒的功效,以祛除风寒邪气的解表法。
最新.课件
23
凡是外邪引起的发热表证,初起均有恶寒, 即使热势甚炽,仍然怕见风寒,不欲揭去衣 被,此时治以发汗为主。
临床上不可见热就清热;邪在表时,如果用 清凉抑遏,反使表邪不易透达而传里。
最新.课件
24
《内经》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必须注意,发汗能损伤津液,并且过分发汗 能使汗出不止,造成亡阳等不良后果。
4
身热肢厥:见于热陷心包证。 发热夜甚:为热灼营阴,或热瘀胶结证。 夜热早凉:为余邪留伏阴分的征象。 低热或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肝肾阴虚,
邪少虚多,多见于温现。在 病变的不同阶段,人体正气(气血津液阴阳) 的耗损是不同的,祛邪的能力不同,也就有不 同的临床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