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概论
当代社会问题
当代社会问题第一章 社会问题概述1.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 1)是否使社会运行失调2)是否影响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或生活3)是否符合社会的主导价值标准和规范标准)2.社会问题的界定条件1) 客观性的事实依据:社会问题具有客观意义,这种客观事实必然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即一种现象、一个事件或者一种行为,而且是十分具体的。
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是以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某种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社会现象为客观依据2) 影响相当数量数量人的公共麻烦:共公问题往往是由社会的结构失调、行为规范失范和社会运行失控引起的。
它的产生并不是少数人的责任它的解决也要通过广大的社会成员的集体努力,因而具有群体性。
社会问题威胁或者触犯了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社会现象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现象有问题。
3) 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将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定义为社会问题,是因为社会上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这种现象或行为有悖于社会的主导价值和主导规范。
对社会现象的界定正好反映出公众的价值观念和认识的标准。
社会规范是社会主导价值的体现,社会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表现为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4) 与人的到的抉择有关:社会有一种倾向,即当某一问题越是与人的行为选择中的导读价值有关,具有鲜明的道德意志抉择的特征,并且直接与众所公认的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所冲突、对立,就越是容易激起人们的道德情感,越易被视为社会问题5) 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人类改变社会的能力提现在人类可以不断提高认识;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警觉阶段 决策阶段 改革阶段)1) 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2) 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唤3) 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媒的宣扬和推动4) 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5) 社会权利集团的认可和支持6) 解决社会问题开始4.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要求理解能用于案例分析)1) 社会病态论2) 社会解组论3) 价值冲突论4) 行为偏差论5) 标签论6) 建构主义理论7) 风险社会理论8) 社会冲突论第一章 社会问题的特征和类型1. 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1) 社会问题是普遍发社会现象:没有一种社会形态、没有一种社会制度不存在社会问题,它具有无国界、无制度性的特征2)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在时间上具有特殊性,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3) 形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它的起因常常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社会问题往往和别的社会问题相关联,问题的关联性和复杂性是社会问题的一大特点4)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不同的:同样一种社会现象,在某种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社会问题,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却并不认为是社会问题2.社会问题的分类1)二分法:默顿和尼斯贝特:偏差行为,包括犯罪、精神病、吸毒、自杀等;社会解组,包括世界人口危机、种族关系、社区解组、都市交通问题等洪雷:现性社会问题;隐性社会问题2)三分法:杨国枢和叶启政:社会性问题包括人口、贫穷等;制度性社会问题包括家庭和婚姻、老人和福利等;个人性社会问题包括少年犯罪、自杀等3)四分法:奥杜姆:个人病态问题;社会病态问题、经济病态问题、社会制度病态问题4)五分法:兰迪士:个人失调的失败;社会结构的缺憾;个人对适应的失败;政治和经济问题;社会政策和制度的失调3.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指导方针:1) 坚持国家、社会和群众力量相结合的方针2) 坚持物质昂住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针3) 坚持整体协调、综合治理的方针五个原则;1) 社会规律性原则2) 社会规范性原则3) 社会公众性原则4) 社会效益型原则5) 社会进步性原则解决路径:政策调控、法规调控、传媒的抨击、社区基层力量的化解、专业机构的介入第二章 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1.社会转型的概念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和全面的社会类型的过渡,它的内涵是指社会由传统的走向现代化的过渡期2.社会结构的概念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体系各成分之间,由阶级和其他社会集团的相互关系、劳动分工以及社会利益的性质所决定的、稳定的、有条理的关系网络。
第十六章 社会问题概述1
范式: 范式: 对象选择——文化 文化变迁; 文化、 对象选择——文化、文化变迁; 事实选择——社会各个部分文化变迁速 事实选择——社会各个部分文化变迁速 度不一致的现象, 度不一致的现象,某些部分文化变迁速 度过慢的现象, 度过慢的现象,文化不协调的现象 概念选择——文化变迁 文化落后、 文化变迁、 概念选择——文化变迁、文化落后、文 化堕距、文化失调等 化堕距、 方式选择——因果分析方法 因果分析方法, 方式选择——因果分析方法,假定前提 为各个部分文化同步发展形成文化协调
2、生物社会论 人们行为上的千差万别是由人的生物或 生理本能决定的, 生理本能决定的,一些人先天的生理因 素所导致的某使其行为造成社会现象。 素所导致的某使其行为造成社会现象。 范式: 范式: 对象选择——行为的生理本能 行为的生理本能; 对象选择——行为的生理本能; 事实选择——特殊生理本能现象 特殊生理本能现象, 事实选择——特殊生理本能现象,特殊 的行为方式和倾向 概念选择——生理本能 概念选择——生理本能 方式选择——因果分析方法 因果分析方法, 方式选择——因果分析方法,假定前提 为生理本能是天生不可改变的, 为生理本能是天生不可改变的,生理本 能的差异决定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的差 异。
范式: 范式: 对象选择——社会价值观 对象选择——社会价值观 事实选择——多元社会价值观现象 多元社会价值观现象, 事实选择——多元社会价值观现象,群 集团之间价值观矛盾、冲突现象, 体、集团之间价值观矛盾、冲突现象, 社会思想准则混乱现象; 社会思想准则混乱现象; 概念选择——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 概念选择——社会价值观、群体价值观 价值冲突、思想准则混乱; 、价值冲突、思想准则混乱; 方式选择——因果分析方法 因果分析方法, 方式选择——因果分析方法,假定前提 为社会价值观影响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
社会问题概述
.
.
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的目的 有四个方面:
第一,科学解释社会问题 第二,引导对社会问题达成共识 第三,寻求对社会问题的对策 第四,引导和加强对社会的认识
.
.
四、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一)普二遍、性社特会征问:题绝的对特性征
客观性
复杂性
(二)特殊性特征:文化差异性
时代性
群差性
普遍认同的有:1、普遍性和差异性
2、复杂性和周期性
3、破坏性和集群性
.
4、客观性. 和社会性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问题概述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
我国社会学家孙本文认为可以归纳为四种:
第一种是从社会变迁和文化失调的角度来解释社会问题 的产生;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问题并无特殊内容,无 论什么社会情况,只要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的注意,并且 需要社会集体采取行动来调整和补救的,就是社会问题; 第三种是社会学中的社会心理学派的观点,认为社会问 题不仅是一种见得到的现象,而且主要是人们的一种心 理状态,是一种价值判断;
社会制度病态问题
• 五分法:
.
.
社会问题的类型
1、按社会问题产生的范围划分,可以将社会 问题分为全局性社会问题和局部性社会问题 2、按社会问题的内容划分,可以将社会问题 分为人口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就业问题、犯 罪问题、贫困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 3、根据社会问题涉及的社会结构划分,可以 将社会问题分为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大众文 化问题等 4、按照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划分,可以将社 会问题分为制度性社会问题和行为性社会问题
.
.
三、社会问题的类型划分 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包括三条:社会 性、紊乱性和破坏性
中国社会学家大多从四个方面来考 虑社会问题的构成: 第一类指自然环境问题 第二类指人口问题 第三类指社会组织问题 第四类指社会理想问题
社会问题概论心得体会800字
社会问题概论心得体会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的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由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在我的心得体会中,我发现社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经济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就业困难、消费升级等。
政治问题:比如权力腐败、政治流氓等。
法律问题:比如法律执行不均、法律解释不一致等。
社会文化问题:比如少数民族歧视、性别歧视、宗教冲突等。
环境问题:比如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
在我看来,社会问题的产生往往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比如,贫富差距的产生可能是由经济制度的不均衡造成的;政治腐败的产生可能是由权力的滥用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产生可能是由工业发展的过度造成的。
因此,要想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就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因素,找
到问题的根源。
这需要我们加强社会制度建设,改善经济制度,完善文化制度,规范权力运行等方面的工作。
此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使社会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这需要我们加强社会公众的监督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成为社会问题监督的参与者。
同时,社会问题的解决还要借助于各方的协作。
比如,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作用。
要想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就必须建立合作共赢的机制,让每个社会方面都为解决问题做出贡献。
总之,社会问题是复杂的,解决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但只要我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素,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促进各方的协作,就一定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问题归纳
社会问题归纳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正常和不利于社会稳定与繁荣的现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社会问题进行归纳,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贫富差距问题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富裕和贫困两个极端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平等和公正,也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冲突。
造成贫富差距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主要原因之一。
发达地区的经济不断蓬勃发展,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却很难迎头赶上。
其次,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富人能够得到更多的教育、医疗和资源,而穷人却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限制。
要解决贫富差距问题,首先需要改善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社会救助和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力度。
同时,必须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穷人的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
最重要的是,加强监管,防止富人的不当获取和利用财富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二、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工业化、城市化和大规模农业等活动导致大量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环境污染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人类的不良行为和无视环保的态度。
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大规模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改变,都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和管理力度。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和制裁。
其次,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废弃物和能源的浪费。
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最重要的是,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大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三、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造成压力,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许多挑战。
社会学概论第九讲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 也有助于个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 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 的压抑。提倡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避免社会 失控或社会过控。
社会失控——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 自由散漫性提高。
社会过控——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一面,忽视 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社会学概论第九讲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概述
1.概念 广义: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
狭义: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指由 于社会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 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 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 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 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人口素质低下已引起严重的社会劳动问题,我国职工 队伍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择业竞争上岗能力不强,不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口文化素质低下,制约了道 德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整个国民素质处在一种较低的 发展水平,国民素质低下是民族精神不振、社会道德 滑坡、低级文化流行、社会丑恶滋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调查,国有企业职工努 力程度仅为0.548分,显然其能力发挥水平较差。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
1。控制领域:经济控制、政治控制、思 想、文化控制
2。控制对象:对社会组织的控制、对社 会成员的控制
3。控制性质: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 4。控制强度:硬控制与软控制 5:控制主体:内控制与外控制
三、社会控制的手段
1)法律 2)政策 3)纪律 4)舆论 5)道德 4)民俗 5)宗教
社会解组三种形式:无序状态——社会生活没有 一套统一的合适的社会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动; 文化冲突——社会生活中至少存在两种对立的价 值规范和规则使人无所适从;价值崩溃——社会 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完全混乱
第一章_《社会问题概论》汇总
社会问题 的特征
历史性 变异性
持久性
复杂性
普遍性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类型
按发生的可能性
偶发性社会问题 必发性社会问题
按产生的主要原因
源于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 社会观念或社会心理的,及生 存自然环境等各种社会问题。
产生于社会存在的状态 其产生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结构性社会问题 非结构性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界定
如何界定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 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构成社会问题的条件
1. 起源具有社会性 2. 内容与表现形式具有社会性 3. 结果具有社会性 4. 责任具有社会性 5. 解决具有社会性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特征
推荐阅读书目 孙本文 《现代社会问题》 商务印书馆
第一章 社会问题 概述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社会问题的内涵
也称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 常或社会失调。
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人和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出现社会问题,将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阻碍社会的协 调发展。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为什么会出现社会问题?
社会发展变迁 社会平衡被打破 社会结构失衡 社会问题
第四节 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病态论 二、生物社会论 三、社会解组论 四、文化失调论 五、亚文化论 六、价值冲突论 七、群体冲突论 八、偏差行为论 九、标签理论
课后思考的问题
1、判断一种社会现象是否成为社会问题的条件是什么? 2、社会问题的特征? 3、社会问题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4、社会解组是如何分析解释社会问题的?
社会问题概论
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论一. 社会问题的概念:(社会问题,也称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
)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阻碍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 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三.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1.社会病态论:主要受到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
其一,社会问题是违背社会道德期望的现象,或者社会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社会。
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
其三,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早期社会病态论者多半侧重于从社会道德的重整以及个人品德的陶冶方面来解决社会问题。
2.生物社会论:其一,强调人的自然的、生物的和机体方面的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强调人的先天生理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其二,试图从生物和人类的生理方面来解释社会问题的成因,认为人们行为上的千差万别是由人的生物或生理本能决定的,一些人先天的生理因素使其行为造成社会问题,换言之,社会问题即由一些人先天生理因素所导致的某些行为现象。
3.社会解组论:其一,社会解组就是传统秩序的解体,也就是说社会生活“规矩乱了” 。
其二,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而社会解组的原因在于社会缺乏规范。
其三,社会解组论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4.文化失调论:(奥格本)其一,社会问题就是文化失调的问题,是文化变迁中由于文化的各部分变化的速度不一致而产生的文化失调现象。
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速度不一致的社会文化变迁。
5.亚文化论:亚文化论认为,社会问题的实质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问题。
当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即产生社会问题,或社会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即是社会问题。
6.价值冲突论:其一,社会问题即是某些群体之间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会状况。
其二,当代社会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冲突是社会的常态。
社会问题总结
社会问题总结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类不良现象、矛盾和疑虑。
它们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福祉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环保、贫富差距和虚假信息四个方面对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总结。
一、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的培养问题成为了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悬殊。
其次,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另外,教育过程中的学霸文化也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环境保护问题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一直困扰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次,过度使用化石燃料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乱伐乱采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濒危物种面临着生存的威胁。
三、贫富差距问题贫富差距是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富豪的财富不断增加,而贫困人口的数量也在增加。
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导致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贫富差距也引发了社会犯罪率的增加,社会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
四、虚假信息问题虚假信息的传播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社会问题。
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使得虚假信息更加容易传播,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虚假新闻、谣言和不实广告给人们的生活和思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也阻碍了公众对真相的了解。
虚假信息对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信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结语社会问题的存在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挑战,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惑。
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积极努力去解决它们。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
以上所述,仅为社会问题的一个概要总结,当然还有其他与社会问题相关的课题和观点。
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关注,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稳定和美好。
社会问题归纳总结
社会问题归纳总结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和困扰。
这些问题涵盖了人们的工作、教育、医疗、环境、社会公平等各个领域。
社会问题的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解决它们。
一、教育问题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但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一些困扰。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
此外,学校教育过度应试导向,注重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另外,学生之间的竞争压力过大,心理健康问题时有发生。
二、就业问题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稳定和个人生活的重要关切。
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时刻变化,尤其是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许多人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此外,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问题和融入问题亟待解决。
三、环境污染问题随着人口和工业的不断增长,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空气、水质、噪音等各种类型的污染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引发的自然灾害不断增加,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迫切需求。
四、社会不公问题社会不公问题是指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和不公平现象。
贫富差距的加大、教育性别歧视、社会福利的不完善等都是社会不公问题的表现。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社会内部的矛盾和紧张,也是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
五、医疗问题医疗问题是人们关注度很高的社会问题之一。
在一些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医疗费用过高,导致了看病就医的困难。
另外,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医德医风不够规范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六、老龄化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人们的寿命延长,养老负担加重,社会对于老年人的照顾和关爱不足。
在老年照护、养老制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社会问题,实际上社会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积极思考和行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社会问题专题第1讲 社会问题概论:理论与方法
❖ 精神文化的弱化和教育的缺失,加剧了追星行为。 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变动,使得人们的道德价值体系 发生改观,一些人产生了迷茫,追星成为他们的一 剂生活麻醉剂。
❖ 非理性的追星只会让人麻木,并不能治愈疾病, 反而会使生活更加偏离正常轨道。也许,杨丽娟的 家庭惨剧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因为,这已不 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一种亟待治疗的社会病。
社会问题专题
The Topics of Social Problems
课程主要内容
❖ 第一讲 社会问题概论:理论与方法 ❖ 第二讲 自杀问题 ❖ 第三讲 青少年问题 ❖ 第四讲 残疾人问题 ❖ 第五讲 婚姻家庭问题 ❖ 第六讲 游民问题 ❖ 第七讲 失业问题 ❖ 第八讲 贫困问题
第一讲 社理论(Risk Society Theory)
❖ 风险社会这一概念是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 希·贝克(Ulrich Beck)在《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
❖ 在贝克看来,风险社会是现代化不可避免的产物,所谓风险, 就是“一种应对现代化本身引致之危害和不安全的系统方 式”,“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 风险的社会生产”。现代工业化文明在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 科技手段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处处产生和遗留了不可胜数的 “潜在的副作用”,当这些副作用变得明显可见,并将当代 社会置于一种无法逃避的结构情境时,风险社会也就登上了 历史舞台。
2,界定社会问题的要素
❖ 一、是否使社会运行失调 ❖ 二、是否影响多数人的利益或生活 ❖ 三、是否符合社会的主导价值和规范标准 ❖ 四、解决途径是否必须通过集体行动
社会问题总结
社会问题总结1.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2.问题:是指不符合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的公共生活中的麻烦。
3.构成社会问题的条件:(1)社会问题的起源具有社会性(2)社会问题内容和表现形式具有社会性社会问题的后果具有社会性,它能对社会的大多数成员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构成障碍(3)社会问题的责任具有社会性(4)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社会性。
4.社会问题的特征:普遍性、复杂性、持久性、历史性、变异性。
5.社会场: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成分,它是由各种文化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种社会环境,它即通过舆论监督、道德约束等机制照成无形的压力,迫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又通过社会成员的规范内化与自省实现内在控制与自我控制。
6.硬控制:是指运用强制性手段,如政权、法律、纪律等迫使社会成员去遵守既定的社会规范的社会控制。
又称为强制性控制或统治。
7.软控制:是指运用非强制性手段,如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引导社会成员去认同遵守规范的社会控制。
又称为非强制性控制或制约。
8.社会控制的度则: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的制约程度。
9.社会控制的度包括:控制力度、控制网络致密度和控制刚度。
10.规范真空:是指社会转型过程中,旧的社会规范已经被社会否认并失去其社会功能,而新的规范却不能立刻发挥其社会功能。
11.规范迷乱:是指在社会转型期,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传统社会规范及其价值观念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规范及其价值观念杂然并存、共起作用,导致人们无所适从。
12.规范软化:是指形式上合法的显规则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被潜规则所取代,失去对社会个体的约束力和对社会整体的整合力。
13.社会秩序的生成途径:社会秩序的自发生成和理性构建。
14.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失序的表现:(1)政治领域的失序,行政低效、权力失控(2)经济领域的失序,市场主体混乱、市场行为混乱(3)思想文化领域的失序,价值体系崩溃、道德观念沦丧(4)社会生活领域的失序,犯罪数量剧增、青年犯罪突出、有组织犯罪严重。
社会问题的总结
社会问题的总结社会问题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和矛盾,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
社会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1. 贫富差距: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社会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富人越富,贫困人口越多,这种不公平现象激化了社会矛盾,并可能引发各种社会动荡。
2. 就业问题: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进,许多传统行业岗位消失,而新兴行业的发展无法对所有人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使得大量人口陷入失业和贫困的困境。
这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凸显。
3. 人口老龄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老龄化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老年人口增加对社会养老和医疗保健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影响了劳动力市场和家庭结构,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
二、政治领域的社会问题1. 腐败问题:腐败是一种严重侵蚀社会治理和公共信任的现象,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官员贪污、权力滥用等行为使得政府无法有效履行职责,破坏了社会的良好秩序。
2. 政治权力过度集中: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政治权力过于集中在个别人物或政党手中,导致民主和公平的缺失。
这种情况下,公众的意见和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社会问题的解决难以取得有效进展。
3. 民族和宗教矛盾:民族和宗教问题是一些多民族国家和宗教多元社会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
由于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原因,不同民族和宗教群体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给社会稳定和和谐带来了挑战。
三、文化领域的社会问题1. 教育不公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受限。
教育不公平加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对社会流动性和人才培养造成严重影响。
2. 价值观念多元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社会中出现了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
个人主义、消费主义、道德沦丧等现象可能导致社会道德规范的淡化,进而引发社会不稳定和道德危机。
第八讲社会问题
三、社会问题的特征
普遍性-特殊性 客观性-主观性 破坏性-建设性 复杂性-持久性
四、关于社会问题的几种理论观点
社会整合论 社会解组论 社会病态轮 文化失调论 价值冲突论 标签论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
一、人口问题 二、失业问题 三、贫富差距问题 四、环境问题
一、人口问题
龄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学历 歧视、身体歧视 4、新的失业现象——知识人群失业
(三)治理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
1、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 2、控制劳动力的供给 3、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保
障体系 4、建立健全失业监督预警系统
三、贫富差距问题
(一)贫富差距问题及其测定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三)贫富差距拉大的后果 (四)贫富差距的治理
(三)贫富差距拉大的后果
制约居民消费需求,阻碍经济正常发 展
引起群众不满,影响劳动积极性,对 社会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社会各领域出现“马太效应”,从而 加深和引发新一轮的贫富差距
(四)贫富差距的治理
1、发展经济,改革分配体系,完善税收制 度,以缩小个人收入差距;
2、加快推进城市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整顿市场秩序,打击行业垄断,缩小行
业差距 4、调整地区经济政策,切实贯彻西部大开
发战略,缩小地区差距 5、惩治腐败
四、环境问题
我们在提出并探讨“环境问题”时,实际 上暗含着承认以下四个前提:(1)环境承 载力是有限的,(2)技术的有限性,(3) 尊重人类的价值,特别是生命的价值,4) 通过人类行动改善环境的可能。
环境问题
(1)土地资源严重流失, 荒漠化面积越来越大;
(一)失业的定义、种类与测量
1、失业的定义 一般都把它规定为对以下三个条件的满足:在对
第十六章 社会问题及其调适 《社会学概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这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 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一种既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又保持资源、环境、文化的协调,使社会永续地发展。
二、人口问题
数量方面:人口数量过大、增长快
质量方面:
德(人生观/价值观)、智(文化素质)、体(身心健 康) 结构方面:
性别--男女比例失调、年龄--人口老龄化、地 区--人口分布不合理
贫困线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 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
2008年,中国绝对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纯收入为785元以下。
云南西盟佤族的一户人家
第四节 社会问题的调适
社会问题的调适过程是人们按一定的管理目标对社会问题产 生的环境、条件进行改造的过程,即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
独特的时代背景:
①社会转型的目标是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
②社会转型的主要形式是改革开放;
③社会转型的速率大大加快;
④社会转型是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价 值观念的全方位转换。
社会转型期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主要特征:
1.交织性。 2.突发性。 3.多面性。
四、社会问题的类型
划分依据
1.依社会问题发生、 发展的趋势或可能性
2.确立合理的社会价值参照系
(1)完善社会分配制度 (2)及时调适人们的社会心理 。
3.健全外在的社会控制网络
(1)形成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2)加强基层组织的社会控制功能。 (3)提高执法立法机构的地位,加强它们的作用。
拓展社会学的视野
犯罪中的成本分析
社会问题的本质
社会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失调,包括社会结构、社 会制度、社会控制、社会功能、社会活动、社会关系、 社会利益、社会心理、社会观念等诸方面的失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论一 . 社会问题的概念:(社会问题,也称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
)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阻碍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 . 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三.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1. 社会病态论:主要受到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
其一,社会问题是违背社会道德期望的现象,或者社会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社会。
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
其三,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早期社会病态论者多半侧重于从社会道德的重整以及个人品德的陶冶方面来解决社会问题。
2. 生物社会论:其一,强调人的自然的、生物的和机体方面的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强调人的先天生理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其二,试图从生物和人类的生理方面来解释社会问题的成因,认为人们行为上的千差万别是由人的生物或生理本能决定的,一些人先天的生理因素使其行为造成社会问题,换言之,社会问题即由一些人先天生理因素所导致的某些行为现象。
3. 社会解组论:其一,社会解组就是传统秩序的解体,也就是说社会生活“规矩乱了”。
其二,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而社会解组的原因在于社会缺乏规范。
其三,社会解组论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4. 文化失调论:(奥格本)其一,社会问题就是文化失调的问题,是文化变迁中由于文化的各部分变化的速度不一致而产生的文化失调现象。
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速度不一致的社会文化变迁。
5. 亚文化论:亚文化论认为,社会问题的实质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问题。
当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即产生社会问题,或社会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即是社会问题。
6. 价值冲突论:其一,社会问题即是某些群体之间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会状况。
其二,当代社会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冲突是社会的常态。
其三,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
其四,价值冲突论主张以三种方式来解决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和价值的分裂状况,即交涉、达成协议和使用权力。
7. 群体冲突论:冲突理论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平等角度考察社会问题,认为社会问题是和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只要社会上存在着利益冲突,就会有社会问题存在。
8. 偏差行为论:(罗伯特·默顿)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偏差行为并非完全是价值冲突的结果,也不是由社会解组造成的,而是社会为其成员所提供的达到其个人目标的机会不均等的结果。
第二,偏差行为虽受社会解组的影响,但根本上是不恰当的社会化的结果9. 标签理论:标签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问题是社会的主观定义,即人们对某些人、某些行为、某些现象所作的主观性社会反应。
标签理论认为,统治集团出于统治的需要,将某些标准和规范强加到其他群体身上,把一些行为贴上了异常和偏差的标签,社会问题就这样被人为地制造出来。
第二章社会控制与社会问题一、社会控制的概念:(广义)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与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其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二、社会控制的构成要素:社会控制主体、社会控制对象、社会控制目标、社会控制工具第三章社会秩序与社会问题社会秩序的概念:社会秩序是指社会运行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结构合理、社会功能协调以及社会生活相对稳定的状态。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定的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也即所有社会成员都被纳入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系;各种社会规范得到正常的遵守和维护;无序和冲突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第四章社会失范与社会问题社会规范的概念:社会规范是协调人们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与社会共同生活,调节人们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规矩与准则。
(它主要有习俗、道德、宗教、纪律与法律五种基本类型)第六章社会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一)自然环境的变化:一是自然灾害;二是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二)人口增速的影响:人口增速不当和人口素质低下(三)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合理的经济制度、新旧体制的冲突和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四)政治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仍在探索中,政治体制不健全,容易滋生腐败、经济犯罪等问题(五)社会文化的变迁:盲目吸收外来的社会思潮,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六)社会问题的产生尚有价值观根源:社会转型时期,原来占主导地位的就有价值观体系逐渐瓦解、重组,并将最终让位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价值观体系,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滞后于社会发展、暂时混乱、局部失序的情况,从而加剧了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产生和蔓延。
第七章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1.人口老龄化概述(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对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未来趋势,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做出了预测。
国家人口和计生委的预测(2003)表明,205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亿,老龄化程度将达到%~%。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在表述形式上没有什么不同,其重要原因在于生育率的下降。
但是,由于我国和发达国家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口环境截然不同,政府制定的人口方针政策不同,从而使人口老龄化在形成的时间、过程及社会经济后果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争论如何看待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综合起来不外乎两种观点:一是中国超前起飞的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期”,或称“人口红利期”,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二是老龄化的过快推进,尤其是未富先老的情况,会导致劳动力短缺,抚养指数升高等难题,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一)老龄化速度快: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龄化的平均速度,也快于我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中国只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百余年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二)老年人口规模巨大: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亿以上,约占我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世界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三)未富先老现象突出(四)区域发展不平衡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一)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老龄人口作为被抚养人口,其数量的增加和比重的提高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
(二)对传统家庭模式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波动以及社会保障缺陷等社会性的影响,也会给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带来变化,传统的家庭模式在老龄化的冲击下,必然会产生变动。
(三)对现有产业结构的影响针对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的老年产业,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八章失业问题1、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2、失业问题的治理方法:(一)实行积极的政策措施,促进就业第一,通过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大限度吸纳劳动力就业,防止失业的恶化。
第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将其转变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市场。
第三,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就业,减少劳动者税收负担,以更加有利于就业,提高就业积极性。
(二)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服务,提高失业者的再就业能力(1)、加大失业者再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2)、重视在职培训(3)、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三)改革失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就业保障制度实现从消极被动的失业治理向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转变。
(四)鼓励劳动力流动和迁徙,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第九章贫困问题1.贫困问题的概念: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该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
2.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特点:(一)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二)致贫原因进一步复杂化(三)农村返贫率高(四)受市场化、全球化影响日益增强(五)贫困人口呈现多元化特征3.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特点:(一)城市贫困类型:相对意义上的绝对贫困(二)城市贫困主体:贫困职工(三)城市贫困的实质:失业性贫困(四)城市贫困的产生机制:再生性贫困4.贫困测量的方法:(一)宏观测量(1)基尼系数:即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等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2)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3) 贫困发生率:贫困发生率是指贫困人口占全部总人口的比率.(4) 贫困差距:也称贫困缺口,是用来衡量贫困者收入低于贫困线程度的指标。
(5) 贫困度测量的森指数(阿玛蒂亚·森)(二)微观测量(1) 市场菜篮法市场菜篮法首先要求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的清单,内容包括维持为社会所公认的最起码的生活水准的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市场价格来计算拥有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多少现金,以此确定的现金金额就是贫困线,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2) 国际贫困标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在1976年组织了对其成员国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后提出了一个贫困标准,即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就是后来被广泛运用的国际贫困标准。
(3)生活形态法生活形态法是指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生活形态”入手,提出一系列有关家庭生活形态的问题;然后选择若干剥夺指标,即在某种生活形态中舍弃某种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根据这些剥夺指标和被调查者的实际生活状况,确定哪些人属于贫困者;再分析他们被剥夺的需求、消费和收入,从而计算出贫困线。
第十章犯罪问题1、毒品犯罪一、毒品犯罪的特点(一)新型毒品扩散化(二)毒品犯罪日趋国际化(三)毒品犯罪方式多样化(四)毒品犯罪人员职业化(五)毒品犯罪范围扩大化二、毒品犯罪的根源(一)毒品造成身心依赖(二)高额利润的驱使(三)地理环境的影响(四)处罚力度不够(五)贫困人群的参与三、我国毒品犯罪的防治对策(一)加强国际合作,增强缉毒能力(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社会舆论(三)加强戒毒管理,建立防控体系(四)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五)重视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禁毒2、黑社会组织犯罪一、黑社会组织的概念和特征(一)黑社会组织的概念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指“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组织。
(二)黑社会组织的特征(1)是组织结构比较紧密,人数较多,有比较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有较为严格的组织纪律;(2)是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3)是通过贿赂、威胁等手段,引诱、逼迫国家工作人员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或者为其提供非法保护;(4)是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范围内,以暴力、威胁、滋扰等手段,大肆进行敲诈勒索、欺行霸市、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