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概论

社会问题概论
社会问题概论

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论

一 . 社会问题的概念:(社会问题,也称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阻碍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 . 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1. 社会病态论:主要受到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其一,社会问题是违背社会道德期望的现象,或者社会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社会。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其三,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早期社会病态论者多半侧重于从社会道德的重整以及个人品德的陶冶方面来解决社会问题。

2. 生物社会论:其一,强调人的自然的、生物的和机体方面的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强调人的先天生理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其二,试图从生物和人类的生理方面来解释社会问题的成因,认为人们行为上的千差万别是由人的生物或生理本能决定的,一些人先天的生理因素使其行为造成社会问题,换言之,社会问题即由一些人先天生理因素所导致的某些行为现象。

3. 社会解组论:其一,社会解组就是传统秩序的解体,也就是说社会生活“规矩乱了”。其

二,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而社会解组的原因在于社会缺乏规范。其三,社会解组论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4. 文化失调论:(奥格本)其一,社会问题就是文化失调的问题,是文化变迁中由于文化

的各部分变化的速度不一致而产生的文化失调现象。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速度不一致的社会文化变迁。

5. 亚文化论:亚文化论认为,社会问题的实质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问题。当社会中

存在的某些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即产生社会问题,或社会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即是社会问题。

6. 价值冲突论:其一,社会问题即是某些群体之间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会状况。其二,

当代社会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冲突是社会的常态。其三,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其四,价值冲突论主张以三种方式来解决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和价值的分裂状况,即交涉、达成协议和使用权力。

7. 群体冲突论:冲突理论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平等角度考察社会

问题,认为社会问题是和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只要社会上存在着利益冲突,就会有社会问题存在。

8. 偏差行为论:(罗伯特·默顿)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偏差行

为并非完全是价值冲突的结果,也不是由社会解组造成的,而是社会为其成员所提供的达到其个人目标的机会不均等的结果。第二,偏差行为虽受社会解组的影响,但根本上是不恰当的社会化的结果

9. 标签理论:标签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问题是社会的主观定义,即人们对某些人、某

些行为、某些现象所作的主观性社会反应。标签理论认为,统治集团出于统治的需要,将某些标准和规范强加到其他群体身上,把一些行为贴上了异常和偏差的标签,社会问题就这样被人为地制造出来。

第二章社会控制与社会问题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广义)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与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其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二、社会控制的构成要素:社会控制主体、社会控制对象、社会控制目标、社会控制工具

第三章社会秩序与社会问题

社会秩序的概念:社会秩序是指社会运行中表现出来的社会结构合理、社会功能协调以及社会生活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定的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也即所有社会成员都被纳入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系;各种社会规范得到正常的遵守和维护;无序和冲突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第四章社会失范与社会问题

社会规范的概念:社会规范是协调人们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与社会共同生活,调节人们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规矩与准则。(它主要有习俗、道德、宗教、纪律与法律五种基本类型)

第六章社会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

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自然环境的变化:一是自然灾害;二是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

(二)人口增速的影响:人口增速不当和人口素质低下

(三)经济方面的原因:不合理的经济制度、新旧体制的冲突和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四)政治方面的原因: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仍在探索中,政治体制不健全,容易滋生腐败、经济犯罪等问题

(五)社会文化的变迁:盲目吸收外来的社会思潮,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六)社会问题的产生尚有价值观根源:社会转型时期,原来占主导地位的就有价值观体系逐渐瓦解、重组,并将最终让位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价值观体系,这一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滞后于社会发展、暂时混乱、局部失序的情况,从而加剧了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产生和蔓延。

第七章人口问题

人口老龄化

1.人口老龄化概述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对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未来趋势,许多研究机构和学者都做出了预测。国家人口和计生委的预测(2003)表明,2050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亿,老龄化程度将达到%~%。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在表述形式上没有什么不同,其重要原因在于生育率的下降。但是,由于我国和发达国家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口环境截然不同,政府制定的人口方针政策不同,从而使人口老龄化在形成的时间、过程及社会经济后果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争论

如何看待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综合起来不外乎两种观点:

一是中国超前起飞的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期”,或称“人口红利期”,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是老龄化的过快推进,尤其是未富先老的情况,会导致劳动力短缺,抚养指数升高等难题,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老龄化速度快: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龄化的平均速度,也快于我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中国只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百余年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二)老年人口规模巨大: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亿以上,约占我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世界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三)未富先老现象突出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3.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

(一)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老龄人口作为被抚养人口,其数量的增加和比重的提高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加重劳动人口的负担。

(二)对传统家庭模式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波动以及社会保障缺陷等社会性的影响,也会给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带来变化,传统的家庭模式在老龄化的冲击下,必然会产生变动。

(三)对现有产业结构的影响

针对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服务的老年产业,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八章失业问题

1、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2、失业问题的治理方法:

(一)实行积极的政策措施,促进就业

第一,通过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最大限度吸纳劳动力就业,防止失业的恶化。

第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信息产业,将其转变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市场。

第三,利用税收政策促进就业,减少劳动者税收负担,以更加有利于就业,提高就业积极性。

(二)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服务,提高失业者的再就业能力

(1)、加大失业者再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

(2)、重视在职培训

(3)、加强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

(三)改革失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就业保障制度

实现从消极被动的失业治理向主动的失业治理政策转变。

(四)鼓励劳动力流动和迁徙,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

第九章贫困问题

1.贫困问题的概念: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该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

2.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特点:

(一)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致贫原因进一步复杂化

(三)农村返贫率高

(四)受市场化、全球化影响日益增强

(五)贫困人口呈现多元化特征

3.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特点:

(一)城市贫困类型:相对意义上的绝对贫困

(二)城市贫困主体:贫困职工

(三)城市贫困的实质:失业性贫困

(四)城市贫困的产生机制:再生性贫困

4.贫困测量的方法:

(一)宏观测量

(1)基尼系数:即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等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2)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3) 贫困发生率:贫困发生率是指贫困人口占全部总人口的比率.

(4) 贫困差距:也称贫困缺口,是用来衡量贫困者收入低于贫困线程度的指标。

(5) 贫困度测量的森指数(阿玛蒂亚·森)

(二)微观测量

(1) 市场菜篮法

市场菜篮法首先要求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的清单,内容包括维持为社会所公认的最起码的生活水准的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根据市场价格来计算拥有这些生活必需品需要多少现金,以此确定的现金金额就是贫困线,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2) 国际贫困标准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在1976年组织了对其成员国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后提出了一个贫困标准,即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线,这就是后来被广泛运用的国际贫困标准。

(3)生活形态法

生活形态法是指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生活形态”入手,提出一系列有关家庭生活形态的问题;然后选择若干剥夺指标,即在某种生活形态中舍弃某种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根据这些剥夺指标和被调查者的实际生活状况,确定哪些人属于贫困者;再分析他们

被剥夺的需求、消费和收入,从而计算出贫困线。

第十章犯罪问题

1、毒品犯罪

一、毒品犯罪的特点

(一)新型毒品扩散化

(二)毒品犯罪日趋国际化

(三)毒品犯罪方式多样化

(四)毒品犯罪人员职业化

(五)毒品犯罪范围扩大化

二、毒品犯罪的根源

(一)毒品造成身心依赖

(二)高额利润的驱使

(三)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处罚力度不够

(五)贫困人群的参与

三、我国毒品犯罪的防治对策

(一)加强国际合作,增强缉毒能力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社会舆论

(三)加强戒毒管理,建立防控体系

(四)促进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

(五)重视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禁毒

2、黑社会组织犯罪

一、黑社会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一)黑社会组织的概念

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指“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组织。

(二)黑社会组织的特征

(1)是组织结构比较紧密,人数较多,有比较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有较为严格的组织纪律;

(2)是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3)是通过贿赂、威胁等手段,引诱、逼迫国家工作人员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或者为其提供非法保护;

(4)是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范围内,以暴力、威胁、滋扰等手段,大肆进行敲诈勒索、欺行霸市、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

二、黑社会组织产生的原因

(一)帮会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传统的帮会文化为其产生提供了历史基础。

(二)价值观念的转变

从价值观念角度来看,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现实主义与功利主义逐渐成为许多人价值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问题的互相影响

一是市场经济的竞争导致闲散人员增加,为黑社会组织犯罪提供了人员。

二是腐败导致官方与黑恶势力相互勾结,为黑社会组织犯罪提供了生存土壤。

三是境外犯罪组织的渗透,对我国境内的黑社会组织犯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是政府的管理机能弱化,导致黑社会组织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

三、黑社会组织犯罪的防治对策

(一)加强多部门合作

(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三)实行有效的教育政策

(四)大力惩治腐败

(五)加强国际合作

第十一章生态环境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的不足:

(1)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治理与保护任重道远

(2)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影响深远,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缺乏文化支撑

(3)现代化模式落后,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可持续动力不足

(4)公民社会建设薄弱,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社会参与机制尚待完善

(5)农村投入不足,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城乡差距显著

(6)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部门协调合作机制亟须

二.中国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路径

(一)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重新解读社会发展的宗旨,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改变消费行为的取向,倡导生态消费

(四)强化全社会的环境责任,倡导和促进公众参与

(五)关注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城乡生态环境保护无差别对待。

(六)健全环境制度,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制度保障

第十二章弱势群体问题

老年人问题

一、老年人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老年人健康保障不足

1老年人医疗资源紧张

2农村医疗保险亟待完善

3老年人精神健康状况较差

(二)老年人养老问题突出

1家庭养老功能退化

2机构养老供应不平衡

3社会养老条件不成熟

二、老年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老年人问题产生的生理原因

(二)老年人问题产生的心理原因

首先,老年人退休后闲暇时间充足,但是老年人的日常交往圈较小,日常生活较单一,因此,老年人容易感到孤独、寂寞。如果平时生活中有人陪伴则可以消减老年人的孤独感,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健康。

(三)老年人问题产生的家庭原因

随着核心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老年人生活上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多。

如果子女责任心较差,经济状况较差甚至需要父母在经济上支持的话,那么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就比较差,老年生活质量不高。

(四)老年人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老年人的身体抵抗能力相对较差,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也会提高某些老年人慢性疾病发病率。

(五)老年人问题产生的经济原因

三、解决老年人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政府要加大对老年人养老、医疗的资金投入

(二)不断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

(三)倡导尊老尽孝的优良传统,发挥家庭养老功能

(四)鼓励老年人社会服务业发展

(五)完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妇女问题

一、妇女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妇女就业问题

1.就业难

同等条件下,女性要比男性难就业。一方面,女性大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型劳动,另一方面,高知识女性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2.晋升难

首先,妇女在单位内部与男性同事相比,获得的晋升机会、培训学习机会相对较少,其次,我国的退休年龄制度对女性的晋升造成了很大的歧视。

3.增收难

4.再就业难

(二)妇女教育问题

1.妇女文化素质还需继续提高并巩固加强

2.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地区女性教育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3.在职业教育阶段,男女性别的差异仍然较大

4.在高等教育阶段,存在性别隔离

(三)妇女健康卫生问题

1.女婴生存权没有保障的情况仍然存在

2.妇女健康状况和保健质量处于劣势

3.妇女艾滋病感染率在上升

(四)妇女政治参与问题

1.妇女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人数比例较低

2.妇女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不够高

妇女虽然参与政治,进入国家事务管理的官僚系统,但是妇女所在的职位多为副职,所在部门多为社会政策影响力较小的部门,因此发挥的政治影响力不够高。

3.妇女的政治参与多为被动的政治参与

(五)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1.留守妇女日常劳动强度较大

2.留守妇女自主意识较淡薄

3.子女教育压力较大

4.留守妇女精神压力较大

5.婚姻质量受到影响

6.留守妇女缺乏必要的安全感

(六)妇女家庭权益受侵害问题

1.妇女的家庭财产权益难保障

2.妇女人身权益受侵害严重

妇女由于弱势地位,在家庭中易因家庭暴力造成妇女权益受侵害。

3.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无保障

二、妇女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相关法律法规难落实

首先是缺乏完整的法律执行体系。

(2)传统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男权文化的影响仍然很深,传统的性别分工“男主外女主内”仍然有市场。

(3)妇女危机救助手段缺乏

我国目前缺乏妇女危机干预的救助组织和程序。

三、解决妇女问题的基本对策

(1)完善司法工作体制,切实落实妇女的合法权益

(2)利用政策调节,促进男女平等

(3)加强社区组织与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建设,关注妇女权益

(4)加强宣传,切实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第十三章异常群体社会问题

吸毒问题

一、吸毒问题的特征

1.吸毒人口的年轻化问题突出

2.吸毒者的构成向多元化发展

3.单独吸毒与团伙吸毒相混合

4.毒品流向呈现西高东低之势

二、吸毒问题的社会应对

(一)加强预防教育,提高禁毒意识

应该重点对待那些易染毒的高危人群,将预防作为常规工作抓,实现毒品宣传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

(二)强化社区控制,创建无毒社区

社区是戒毒工作的终端,强化社区控制,创建“无毒社区”,是深入开展禁毒工作的有效载体。

(三)建立民间组织,发挥戒毒作用

(四)发挥各种力量,加强综合治理

青少年越轨问题

一、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界定

青少年越轨是指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偏离社会化轨迹而导致对抗社会规范的行为。

二、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类型

1.青少年校园越轨

2.青少年吸毒问题

3.青少年性越轨

4.青少年网络越轨

5.青少年犯罪问题

三、青少年越轨问题的特征

1.青少年越轨具有群体性

2.青少年越轨具有盲目性

3.青少年越轨种类具有多样性

4.青少年越轨具有模仿性

四、青少年越轨问题的治理

(一)强化家庭教育

首先,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

其次,改变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内容。

再次,家长改进教育方法。

(二)改革学校教育

首先,要发展先进的校园文化,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占领青少年的业余时间,减少他们与不良亚文化接触感染的机会。

其次,学校需要恢复其作为青少年核心社会化场域的角色功能,并丰富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教学内容。

再次,学校要对青少年进行有针对性的生理教育。

(三)创新公共政策

首先,提高社会规范的完善程度。

其次,必须建立社会主流文化,净化社会风气。

再次,加强制定青少年政策,切实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

社会问题概论 自考复习资料 自考

社会问题概论 00275 一、单项选择题 1.杜尔凯姆认为,利己型自杀的主要原因是【 C 】 A.期望过高B.价值观紊乱C.个人主义D.团体的压力 2.一般而言,社会问题对广大社会成员来说是【 B 】 A.积极的B.消极的C.落后的D.敏感的3.通过对病人的指导、保证、劝解、疏导、培养兴趣、调整环境等方法以恢复病人对环境的适应平衡属于【 A 】A.支持疗法B.行为疗法C.精神分析法D.催眠法 4.社会问题具有【 C】A.不可改变性B.恒定性C.可改变性 D.非恒定性 5.第一次将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的社会学家是【C 】 A.奥杜姆B.墨顿C.杜尔凯姆D.兰迪士6.以弗洛伊德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心理分析技术为治疗方法的心理治疗是【C 】 A.支持疗法B.行为疗法C.精神分析法D.生物反馈疗法 7.富勒和麦尔兹在《社会问题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所有社会问题都经过三个阶段,即警觉、政策决定和【 C 】A.解决B.消失C.改革D.变异 8.决定着青少年犯罪预防系统的质量和运转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指挥系统是【 C 】 A.家庭预防 B.学校预防 C.政府预防D.社区预防 9.家庭暴力的基本原因是受男权文化和夫权文化思想的影响、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偏低以及 A.社会宽容的助长B.男女生理体力上的差异 C.男女感情不和谐D.男女经济地位不平等10.1969年召开的第24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了“老年人”问题的代表来自【 A】 A.马耳他B.马尔代夫C.印度D.法国11.当代婚姻脆弱的主要原因来自【 C 】 A.观念的转变B.人性的变化C.社会变迁D.经济的发展 12.人口老龄化实际上是指【 D】 A.人口年龄变化过程B.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C.人口年龄的增龄过程D.人口年龄结构的增龄过程 13.社会问题是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 B 】 A.社会退步现象B.社会失调现象C.社会焦点现象D.社会机能退化现象 14.按照一定标准把研究对象总体的各单位排列编码,然后随机确定一个起点后按固定的顺序间隔抽取样本的方法,称为【 B 】 A.单纯随机抽样B.等距抽样C.分类抽样D.个别抽样 15.提出隐功能概念的社会学家是【 D 】 A.米尔斯B.马克思C.沃斯D.墨顿16.在研究分析社会问题时,把社会问题放在社会整体中去看,将影响社会问题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的方法和观点,称之为【C 】 A.客观性观点B.透视性观点C.整体性观点D.群体性观点 17.社会学经典著作《街角社会》使用的主要经验研究方法是【 C 】 A.重点调查B.非参与观察C.参与观察 法D.社区考察 18.社会问题预警的三个因素指标包含有 警源、警兆和【 C 】 A.警级B.警度C.警情D.警报 19.解释性研究的功能是回答【 B 】 A.社会问题是怎样的B.社会问题为什么 会这样 C.社会问题应该怎样D.社会问题将会怎样 20.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的特点主要有交错 性、复杂性和【 A 】 A.伴生性B.群体性C.绝对性D.综合性 21.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和获得合法权益的 最大障碍是【 D 】 A.多数残疾人难以接受普通教育B.残疾 人的康复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 C.残疾人不能顺利地组织家庭D.社会对残 疾人的态度 22.观察法包括参与观察和【 B 】 A.现场观察B.非参与观察C.追踪观察 D.实地观察 23.社会问题预警系统的首要功能是【 B 】 A.监测功能B.预见功能C.警示功能 D.预 防功能 24.预测性研究的功能是回答【D 】 A.社会问题是怎样的 B.社会问题为什么 会这样 C.社会问题应该怎样D.社会问题将会怎样 25.目前,我国的吸毒活动的倾向是【 C 】 A.集团化B.分散化C.小群体化D.扩散 化 26.我国吸毒问题总体上是【 C 】 A.农村严重于城市B.城乡吸毒者比例大 致相同 C.城市严重于农村D.城市农村差异性不明 显 27.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就在于家庭教育的 偏差、社区交友的偏差和【 C 】 A.学校教育偏差B.社会交流偏差C.社 会学习偏差D.社会实践偏差 28.不良青少年走向犯罪的一般轨迹中,第 五阶段是【 A】 A.犯罪团伙B.越轨群体C.犯罪集团 D.劣 迹群体 29.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网络中,属于宏观预 防的是【 A 】 A.政府预防B.社区预防C.学校预防 D.家 庭预防 30.吸毒的主要原因是【 D 】 A.贫困B.心理压力C.暴利D.好奇与被 诱惑 31.每年6月26日是【 B 】 A.世界环境日B.世界禁毒日C.世界地 球日D.世界无烟日 32.解决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 B 】 A.控制人口增长B.降低劳动参与率C.建 立健全劳动力市场D.经济增长 33.社会问题研究模式中的第二个阶段是 【 A 】 A.实施阶段B.调研阶段C.准备阶段 D.分析阶段 34.衔接整个青少年预防犯罪系统的结合 部是【 C】 A.政府的立法B.学校的教育C.社区的教 育管理D.家庭的教育 35.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社会问题和关注 的社会问题不同,这说明了社会问题具有 A.时代性B.文化差异性 C.群差性 D.绝对性 36.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杀的主要类型属 于【A 】 A.利己型自杀B.利他型自杀C.失范 型自杀D.服毒性自杀 37.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是【 B 】 A.智能化犯罪B.团伙犯罪C.暴力犯 罪D.突发性犯罪 38.当代婚姻脆弱的主要原因来自【C 】 A.观念的转变B.人性的变化C.社会变迁 D.经济的发展 39.人口老龄化实际上是指【D 】 A.人口年龄变化过程B.老龄人口在总人 口中所占的比例 C.人口年龄的增龄过程D.人口年龄结构 的增龄过程 40. 第一次将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 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的社会学家是【C 】 A.奥杜姆B.墨顿C.杜尔凯姆D.兰 迪士 41.家庭暴力的基本原因是男权文化和夫权 文化思想的影响、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偏低 及【B 】 A.男女生理体力上的差异B.社会宽容的 助长 C.男女感情不和谐D.男女经济地位不平等 42.社会问题预警系统的首要功能是【 B 】 A.监测功能B.预见功能C.警示功能 D.预防功能 43.在研究分析社会问题时,把社会问题放 在社会整体中去看,将影响社会问题的各种 因素联系起来分析的方法和观点,称之为 【 C 】 A.客观性观点B.透视性观点C.整 体性观点D.群体性观点 44.科学的预测的基本原则,有连贯原则和 【A 】 A.类推原则B.客观性原则C.科 学性原则D.主观性原则 45.中国高自杀死亡率的重点群体是农村人 口、女性和【A 】 A.20—24岁的青年B.老年C.中年D.残 疾人 46.社会工作要面对三大“社会病人”,一 是异常群体,二是越轨群体,三是【 C 】 A.残疾人群体B.老年人群体C.弱 势群体 D.青年人整体 47.访谈根据调查对象的多少可以分为两 种,一种是个别访谈,另一种是【 A 】 A.座谈会B.集体访谈C.深度访谈D.当 面访谈 48.中国第一家预防自杀的专业性的危机干 预中心与1991年7月1 日建立于【 B】 A.北京B.南京 C.上海D.广州 49.目前,我国吸毒活动具有的倾向是【 C 】 A.集团化B.分散化C.小群体化D.扩 散化 50.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矫治吸毒的预防 模式是【 B 】 A.政府监控B.社区监控C.家庭监控 D.公众监控

社会问题概论1

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论 一. 社会问题的概念:(社会问题,也称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阻碍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 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1. 社会病态论:主要受到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其一,社会问题是违背社会道德期望的现象,或者社会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社会。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其三,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早期社会病态论者多半侧重于从社会道德的重整以及个人品德的陶冶方面来解决社会问题。 2. 生物社会论:其一,强调人的自然的、生物的和机体方面的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强调人的先天生理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其二,试图从生物和人类的生理方面来解释社会问题的成因,认为人们行为上的千差万别是由人的生物或生理本能决定的,一些人先天的生理因素使其行为造成社会问题,换言之,社会问题即由一些人先天生理因素所导致的某些行为现象。 3. 社会解组论:其一,社会解组就是传统秩序的解体,也就是说社会生活“规矩乱了”。其 二,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而社会解组的原因在于社会缺乏规范。其三,社会解组论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4. 文化失调论:(奥格本)其一,社会问题就是文化失调的问题,是文化变迁中由于文化 的各部分变化的速度不一致而产生的文化失调现象。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速度不一致的社会文化变迁。 5. 亚文化论:亚文化论认为,社会问题的实质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问题。当社会中 存在的某些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即产生社会问题,或社会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即是社会问题。 6. 价值冲突论:其一,社会问题即是某些群体之间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会状况。其二, 当代社会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冲突是社会的常态。其三,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其四,价值冲突论主张以三种方式来解决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和价值的分裂状况,即交涉、达成协议和使用权力。 7. 群体冲突论:冲突理论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平等角度考察社会 问题,认为社会问题是和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只要社会上存在着利益冲突,就会有社会问题存在。 8. 偏差行为论:(罗伯特·默顿)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偏差行 为并非完全是价值冲突的结果,也不是由社会解组造成的,而是社会为其成员所提供的达到其个人目标的机会不均等的结果。第二,偏差行为虽受社会解组的影响,但根本上是不恰当的社会化的结果 9. 标签理论:标签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问题是社会的主观定义,即人们对某些人、某 些行为、某些现象所作的主观性社会反应。标签理论认为,统治集团出于统治的需要,将某些标准和规范强加到其他群体身上,把一些行为贴上了异常和偏差的标签,社会问题就这样被人为地制造出来。

对于沿街乞讨问题的看法观点

对于沿街乞讨问题的看法观点 内容提要:笔者在阅读了不少有关乞丐的文献和专著后发现,就全国范围而言,虽然乞丐在行乞原因、乞讨方式、生活状态以及乞讨收益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城市乞丐还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看到的乞丐是这么一类群体,他们放下尊严伸手向路人索要财物,不管其对过路人乞讨态度如何行为如何、不管他们丢掉自尊背后所承受的各方面压力的大小如何、压力真实性如何,他们选择乞讨这种行为方式将自己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定程度上是价值观的沦丧。当然乞丐之所以成为乞丐,不是单一的因素造成的,其背后的压力包括社会转型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影响或个人家庭的变故等等,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才有利于我们有效解决乞丐问题。本文主要从乞讨这种行为方式的选择,对乞丐的价值观做一尝试性探讨,并由此提出的一些想法和对策。 关键词:乞丐问题“人的问题” 社会价值导向社会控制机制 一、城市乞讨者现象的分析 1 、城市中的乞讨者数量较多。从我们的问卷答案可以得知,有将近7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经常在城市中见到乞讨者。就从北京的情况来看,乞讨者主要而且经常出现在城市的天桥、商场、车站等地方,同学们游玩、逛街等都能发现城市乞讨者的身影。

最近几年,各种媒体也广泛关注城市中乞讨流浪者等社会问题,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城市乞讨者问题的严重性。 2、人们对城市乞讨者的关心和关注程度。调查发现,大约有77.3%的同学在碰到这些乞讨者时会偶尔去施舍他们,而且大约有72.7%的同学认为施舍他们的主要原因是同情他们。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对这些城市乞讨者还是充满了悲悯和同情之心,积极地关注他们。 3 、城市乞讨者的欺诈行为以及人们的态度。上面第2点提到大约有77.3%的同学去偶尔施舍,而不是经常,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城市乞讨者中存在着许多乞讨欺诈行为,他们充分利用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心和关爱来骗取广大人民的钱财。从我们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大约有77.3%的同学认为不去施舍他们的主要原因是认为他们是骗子。近几年,我们也从各种媒体的相关报道中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乞讨欺诈行为,甚至还有不法分子或者犯罪集团利用城市流浪儿童的乞讨谋取暴利。这些行为多么让人气愤啊,难怪大约81.8%的同学认为网上的关于乞讨者好多都是为了钱而装出可怜,甚至是有的利益集团为了钱财而租来一些伤残人为其乞讨的事件深信不疑。 4 、出现大量城市乞讨者的主要原因。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大约有54.5%的大学生认为造成真正乞讨者的原因是国家保障制度的问题,主要是国家的责任。有一部分人认为是乞讨者个人

社会问题概论

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论 一 . 社会问题的概念:(社会问题,也称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阻碍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 . 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1. 社会病态论:主要受到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其一,社会问题是违背社会道德期望的现象,或者社会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社会。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其三,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早期社会病态论者多半侧重于从社会道德的重整以及个人品德的陶冶方面来解决社会问题。 2. 生物社会论:其一,强调人的自然的、生物的和机体方面的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强调人的先天生理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其二,试图从生物和人类的生理方面来解释社会问题的成因,认为人们行为上的千差万别是由人的生物或生理本能决定的,一些人先天的生理因素使其行为造成社会问题,换言之,社会问题即由一些人先天生理因素所导致的某些行为现象。 3. 社会解组论:其一,社会解组就是传统秩序的解体,也就是说社会生活“规矩乱了”。其 二,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而社会解组的原因在于社会缺乏规范。其三,社会解组论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4. 文化失调论:(奥格本)其一,社会问题就是文化失调的问题,是文化变迁中由于文化 的各部分变化的速度不一致而产生的文化失调现象。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速度不一致的社会文化变迁。 5. 亚文化论:亚文化论认为,社会问题的实质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问题。当社会中 存在的某些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即产生社会问题,或社会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即是社会问题。 6. 价值冲突论:其一,社会问题即是某些群体之间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会状况。其二, 当代社会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冲突是社会的常态。其三,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其四,价值冲突论主张以三种方式来解决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和价值的分裂状况,即交涉、达成协议和使用权力。 7. 群体冲突论:冲突理论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平等角度考察社会 问题,认为社会问题是和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只要社会上存在着利益冲突,就会有社会问题存在。 8. 偏差行为论:(罗伯特·默顿)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偏差行 为并非完全是价值冲突的结果,也不是由社会解组造成的,而是社会为其成员所提供的达到其个人目标的机会不均等的结果。第二,偏差行为虽受社会解组的影响,但根本上是不恰当的社会化的结果 9. 标签理论:标签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问题是社会的主观定义,即人们对某些人、某 些行为、某些现象所作的主观性社会反应。标签理论认为,统治集团出于统治的需要,将某些标准和规范强加到其他群体身上,把一些行为贴上了异常和偏差的标签,社会问题就这样被人为地制造出来。

社会学参考文献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参考文献 社会学的性质和对象 1、乔?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华夏出版社 2、刘豪兴:《社会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1、袁方:《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陈向明:《质的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3、范明林:“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比较谈”,《社会学》(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11期 社会与社会要素 1、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 社会化与行为导向 1、刘豪兴:《人的社会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M?米德:《文化与承诺》,浙江人民出版社 3、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 社会关系的群体层面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2、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3、滕尼斯:《共同体和社会》,商务印书馆 4、波普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5、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大学出版社 社会结构 1、富永健一:《社会学原理》,浙江人民出版社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制度

1、波普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景熙:《欧美现代社会学说新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文化 1、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艺术出版社 2、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 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1、杰?道格拉斯:《越轨社会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 2、朱力:《社会问题概论》,社科文献出版社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D?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商务印书馆 2、A?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教育创新问题

教育创新问题 0912851 薛瀚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主席对创新的深刻认识。思想、制度、科技的创新是一个因果环,教育创新的问题是让这个环得不到壮大良性循环的根本原因。 关键字:思想创新、教育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助学贷款、义务教育、高校教育。 从战国思想创新的百家争鸣,到秦汉的制度创新,以及后来的四大发明为我国在世界历史上的一骑绝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思想的解放与创新直接导致了制度与生产技术的创新,从而使生产力急速发展,中国就此成为几个仅有的伟大的文明古国之一。宋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顶峰,此后科举制把我们的读书人带人了一个死巷子,为了博得一官半职,中国的读书人在这个死巷子里面狠狠的奋斗了近千载。这亦为中华民族近代一百多年的被奴役埋下伏笔。至此我们可以看出创新是人类文明的助推器,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必然走向衰弱。中华民族的历史仔细来看,无非就是创新走走停停所导演的。 在古代中国思想创新出自于圣人,制度创新来自于统治阶级,而科技创新则大多来自于民间。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竟是一个全民创新的国度,这虽有夸张但也是事实。所以说创新不仅仅是现代狭义上科学家的事,而是整个民族的事,是事关整个民族存亡的大事。 思想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个人认为是创新的三大方面,那么他们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且看个人的如下分析。 教育是创新的主体。在现代社会一些在思想创新方面卓有成效的“思想家”大多都有某某大学教授的名号,国家以及各省市致力于制度创新建设的智囊团们大多为教育工作者,科技创新同样根植于高校,此外那些中科院的院士们大多也为某些名牌大学的教授,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创新无不例外都是由教育主导的,从而教育创新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根基。 先说思想创新,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曾在分析当代思想创新的困境时这样描述过:每个社会中都有一些社会群体,他们承担着为这个社会提供一种对世界解释的专门任务,我们称之位“知识阶层”。社会越静止,这个阶层就越有可能在社会中获得明确界定的身份和地位,为了维护这种身份和地位,他们会有意无意的维护社会的静止。我们称之为“固定知识阶层”,然而思想创新的主导者称为自由知识阶层他们的主要特征是:1、来自不断变动的阶层,2、来自不断变动的生活环境,3、思想方式不再受到类似等级组织的支配。那么自由知识阶层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自杀问题

异常群体社会问题 第一节、自杀问题 一、自杀是一种社会病 1、自杀的状况 人类自诞生而来就在为自己的生存和生存的更好而努力着。人们在想尽各种办法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延长自己的生命。例如,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来提高生活质量,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来保持健康,用法律制度来保护生命的权利不受侵犯。然而世界上却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死亡来放弃自己的生命,在一些过死于自己手里的人甚至超过了死于他人手里的人。例如,1977年美国杀人案的受害者有2万人,而自杀者却有3万人。在某些发达国家自杀成为一种最常见的死因,柏林15—44岁年龄阶段的人中,各种死亡自杀是第一位,比利时、丹麦、日本、加拿大、奥地利、瑞士和瑞典自杀居第二位我国每年的自杀死亡人数为20万—25万,是世界自杀死亡人数的1/3。要是单以人数死亡人数计算,中国的自杀死亡人数占第一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社会都有特定的自杀倾向,这种倾向的相对程度是通过自杀死亡总数与总人口之比来衡量的。这个比率称为自杀死亡率,通常以十万分之几来计算。一般每年自杀死亡率在9.0以下者,可以归类于自杀率较低的国家;在10.0与18.0之间者,可以归类到中度自杀率国家;而超过19.0者,可以列为高自杀率国家。自杀率和自杀死亡率是不同的。

自杀是行为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某种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涂尔干认为,自杀即由死亡者本身完成的主动或被动的行为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结果。自杀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即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身亡。自杀从形式上分为暴力与非暴力两种行为方式。暴力形式有炸药自爆、撞车、跳楼、自我枪击、自焚、自刎、用锐气或钝器自毙、切腹等。非暴力形式则有服毒、绝食、拒绝治疗等。天津市对自杀的调查发现,自杀的方式主要有:社会问题概论149页的表6—1 自杀的方式城乡是有差异的,这取决与自杀时的物质条件是否具备。自杀方式前三位城市组自溺占24.7%,服药服毒占14.9%,跳楼和开煤气占14.1%。农村组服药服毒占41.7%,自溺占19.2%,自缢占15.1%,却没有跳楼和开煤气的。城市组以服镇定安眠药为主,农村组以服农药、灭鼠药为主。男性多选择自缢、跳楼、自焚、爆炸、触电、剖腹等激烈方式,而女性多选择服药服毒,自溺等较温和方式。 自杀不仅仅是一个单个体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自杀,从一出现就表现为有生命、有理智的个体心理与外界社会环境的不和谐。因此,自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健康的程度,以及该社会的居民精神、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这个角度说,自杀是有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 2、自杀的特征

社会问题概论提纲

社会问题考试重点 辨析题2题20分 (1 )社会问题界定的条件p6-9 1 客观的事实依据。(人口膨胀、贫困) 2影响相当数量人的公共麻烦(成千上万人失业) 3违背社会的主导价值原则(贫困、离婚) 4 与人的道德抉择有关(吸毒贩毒、杀人抢劫) 5 社会问题具有可改变性(污染、贫困、人口膨胀) (2)透视性观点 透视性观点指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要透过表面的、虚假的、复杂的现象,掌握社会问题深层的、真实的、本质的现象,最终获得社会问题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性。 一要看到社会问题的隐功能重点 二要透视社会的内幕 三要看到社会的另一个侧面 四要透过社会生活的多重本质 (2)整体性观点 是指在恩熙研究社会问题时,要把社会问题放在社会整体中去看,要将影响社会问题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 一社会是一个整体 二任何社会现象只有把它放到社会整体中,才能得到准确的解释。 三社会整体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四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简答题3题30分 (1)社会问题的特征 1 社会问题时普遍的社会现象 2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社会问题 3形成社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 4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不同的。 (2)越轨青少年的原因 1 家庭教育偏差 A家庭过分溺爱 B家庭教育放任自流 C家庭破裂创伤 D冷漠家庭氛围 2 社区交友偏差 3社会学习偏差 (3)简答贫困的理论 文化贫困论 哈瑞顿的贫困传递。 哈瑞顿强调贫困文化的永久性格,他说穷人是一个稳定的、不思也不可能变迁的群体。他们一旦投入卑微父母的怀抱,进入一个落后的国家或地区,选择一个错误的工作场所,一个被歧视种族,或误入一个伦理环境,就只能耳濡目染,成为那种环境中赞美的道德和抑制的楷模。哈瑞顿的话语里含有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的观念。 瓦伦丁:情景适应理论 如果环境改变,穷人可以有新的选择,而放弃贫困文化。许多穷困阶级的年轻人正在努力改变环境。面对结构的变迁及新的结构机会时,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调整、适应的问题。贫困的黄精对人们的人格及心态所造成的影响的表现之一,便是人们对贫困的麻木。改变贫困的环境是改变贫困的基本问题。 素质贫困论 王小强、白南风认为中国的贫困地区存在着令人震惊的富饶资源和令人震惊的贫穷的矛盾现实。贫困的本质规定,不是资源的匮乏、不是产值的额高低、也不是发展速度的快慢和收入的多少,而是人的素质差:指人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素质。他们吧人的素质量化为进取心量表进行测量,贫困的特征被描述为:创业冲动微弱、独立性、主动性差、难以打破传统、安于现状。 与英格尔斯共同的观点是。不发达的国家应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提高个人的现代性,以适应工业化进程的要求。 材料题1题15分 用风险社会理论分析蚁族产生的社会背景 论述题2题18分+17分35分 第九章性越轨问题 现状当前性交易活动的主要特点 1 当前活动区域的泛化与重点化。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农村。 2 人员结构的职业化与多元化。 3 活动地点的多样化与半公开化。 4活动方式的组织化。 原因: 买房市场分析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大纲 Social Security Introduction Syllabus 课程名称:《社会保障概论》 总学时(学分):48(3学分),其中讲授44学时,自修4学时。 面向专业: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社会保障思想的起源可以说是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的,过上有保障的、幸福的、安定的生活是人类社会建立以来就一直存在的追求。而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则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具体说来产生于十九世纪,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无论是社会福利还是社会保障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社会保障概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课程结合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际情况,从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入手,探讨社会福利思想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影响,并尽可能从理论与实例上阐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社会保险等概念,并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项目,以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内容进行具体讲解,旨在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能对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状况有基本的框架理解。 前续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问题概论、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后续课程:社会政策与法规、社会行政、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本课程总学时48,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实践、自学学时4学时,共3学分,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概论》的理论渊源、历史发展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现实状况。 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社会保障思想的历史演进,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了解社会保障水平及其测定,以及社会保障管理。 2、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保障的历史发展,社会保障所涉及的理论思考,社会保险中基本的四种险种;了解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事业的相关知识。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情况解决和分析现实问题。 三、教学内容((以“理论讲授+课程讨论+小组任务”为主)) 第一章:社会保障导论: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4学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分别的内涵、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节、社会福利的涵义 一、社会福利的内涵:福利与社会 二、目标与实施:社会福利状态与社会福利制度 三、定义:广义的社会福利与狭义的社会福利 第二节、社会保障的涵义(重点)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与功能 三、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节、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教学重点:社会保障的涵义与特征、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第二章:社会保障及其思想的历史演进(4学时) 教学要求:从古代社会福利思想渊源入手,介绍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流派,以及现代适合保障思想的三个主要流派。介绍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国家制度从萌芽到发展的历程,希望学生了解适合保障制度发展历程中四个阶段的背景、代表性事件和时代意义。 第一节、社会保障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启蒙 1、西方:宗教思想;乌托邦思想;空想社会论

中外社会学经典著作

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 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 埃米尔·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奥古斯特·孔德论实证精神 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 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 帕累托普通社会学纲要 托斯丹·本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 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伊曼努尔·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 艾尔·巴比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目的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第八版) 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伯纳德·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 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册)

布赖恩·特纳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 查尔斯·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查尔斯·赖特·米尔斯权力精英 查尔斯·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 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第2版) 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册) 弗里德里希·克拉默混沌与秩序----生物系统的复杂结构杰弗里·C·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 杰弗里·C·亚历山大新功能主义及其后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拉尔夫·达伦多夫现代社会冲突 雷蒙·阿隆阶级斗争--工业社会新讲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 刘易斯·A·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 刘易斯·A·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