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社会问题概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全套课件
4.举例说明如何进行P PS 抽样。
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 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节 社会结构和社会运 行 第三节 社会类型
第一节 社会及其构成
一、社会的本质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 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 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践活动。
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学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学主要研究方 法 第四节 社会指标 第五节 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学科,社会 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和积累了相对独立的、 系统的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正是依托这些系 统方法,社会学的特殊视角逐渐形成,学科 理论和知识得以不断积累和拓展。
社会学在20 世纪30 —40 年代产生,决定 性的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二、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如果结合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实际,就能够把社 会学的对象问题说得更清楚。
三、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首先表现在它跟中 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社会运行的 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学术传统长期以 来看待社会历史的角度的影响,这个角度就 是注重考察社会的治乱兴衰。
二、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社会学不仅有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理 性—科学功能,而且还有增促社会进步、减 缩社会代价的人文—价值功能。
三、构建和谐社会
在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进程中, 社会学研究将会提供理论的支撑。
思考问 题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2 .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3 .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
社会问题概论 自考复习资料 自考
社会问题概论 00275一、单项选择题1.杜尔凯姆认为,利己型自杀的主要原因是【 C 】A.期望过高B.价值观紊乱C.个人主义D.团体的压力2.一般而言,社会问题对广大社会成员来说是【 B 】A.积极的B.消极的C.落后的D.敏感的3.通过对病人的指导、保证、劝解、疏导、培养兴趣、调整环境等方法以恢复病人对环境的适应平衡属于【 A 】A.支持疗法B.行为疗法C.精神分析法D.催眠法4.社会问题具有【 C】A.不可改变性B.恒定性C.可改变性 D.非恒定性5.第一次将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的社会学家是【C 】A.奥杜姆B.墨顿C.杜尔凯姆D.兰迪士6.以弗洛伊德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心理分析技术为治疗方法的心理治疗是【C 】A.支持疗法B.行为疗法C.精神分析法D.生物反馈疗法7.富勒和麦尔兹在《社会问题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所有社会问题都经过三个阶段,即警觉、政策决定和【 C 】A.解决B.消失C.改革D.变异8.决定着青少年犯罪预防系统的质量和运转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指挥系统是【 C 】A.家庭预防 B.学校预防 C.政府预防D.社区预防9.家庭暴力的基本原因是受男权文化和夫权文化思想的影响、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偏低以及 A.社会宽容的助长B.男女生理体力上的差异C.男女感情不和谐D.男女经济地位不平等10.1969年召开的第24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了“老年人”问题的代表来自【 A】 A.马耳他B.马尔代夫C.印度D.法国11.当代婚姻脆弱的主要原因来自【 C 】 A.观念的转变B.人性的变化C.社会变迁D.经济的发展12.人口老龄化实际上是指【 D】A.人口年龄变化过程B.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C.人口年龄的增龄过程D.人口年龄结构的增龄过程13.社会问题是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 B 】A.社会退步现象B.社会失调现象C.社会焦点现象D.社会机能退化现象14.按照一定标准把研究对象总体的各单位排列编码,然后随机确定一个起点后按固定的顺序间隔抽取样本的方法,称为【 B 】 A.单纯随机抽样B.等距抽样C.分类抽样D.个别抽样15.提出隐功能概念的社会学家是【 D 】 A.米尔斯B.马克思C.沃斯D.墨顿16.在研究分析社会问题时,把社会问题放在社会整体中去看,将影响社会问题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的方法和观点,称之为【C 】A.客观性观点B.透视性观点C.整体性观点D.群体性观点17.社会学经典著作《街角社会》使用的主要经验研究方法是【 C 】A.重点调查B.非参与观察C.参与观察法D.社区考察18.社会问题预警的三个因素指标包含有警源、警兆和【 C 】A.警级B.警度C.警情D.警报19.解释性研究的功能是回答【 B 】A.社会问题是怎样的B.社会问题为什么会这样C.社会问题应该怎样D.社会问题将会怎样20.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的特点主要有交错性、复杂性和【 A 】A.伴生性B.群体性C.绝对性D.综合性21.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和获得合法权益的最大障碍是【 D 】A.多数残疾人难以接受普通教育B.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C.残疾人不能顺利地组织家庭D.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22.观察法包括参与观察和【 B 】A.现场观察B.非参与观察C.追踪观察D.实地观察23.社会问题预警系统的首要功能是【 B 】A.监测功能B.预见功能C.警示功能 D.预防功能24.预测性研究的功能是回答【D 】A.社会问题是怎样的 B.社会问题为什么会这样C.社会问题应该怎样D.社会问题将会怎样25.目前,我国的吸毒活动的倾向是【 C 】A.集团化B.分散化C.小群体化D.扩散化26.我国吸毒问题总体上是【 C 】A.农村严重于城市B.城乡吸毒者比例大致相同C.城市严重于农村D.城市农村差异性不明显27.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就在于家庭教育的偏差、社区交友的偏差和【 C 】A.学校教育偏差B.社会交流偏差C.社会学习偏差D.社会实践偏差28.不良青少年走向犯罪的一般轨迹中,第五阶段是【 A】A.犯罪团伙B.越轨群体C.犯罪集团 D.劣迹群体29.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网络中,属于宏观预防的是【 A 】A.政府预防B.社区预防C.学校预防 D.家庭预防30.吸毒的主要原因是【 D 】A.贫困B.心理压力C.暴利D.好奇与被诱惑31.每年6月26日是【 B 】A.世界环境日B.世界禁毒日C.世界地球日D.世界无烟日32.解决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 B 】A.控制人口增长B.降低劳动参与率C.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D.经济增长33.社会问题研究模式中的第二个阶段是【 A 】A.实施阶段B.调研阶段C.准备阶段D.分析阶段34.衔接整个青少年预防犯罪系统的结合部是【 C】A.政府的立法B.学校的教育C.社区的教育管理D.家庭的教育35.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社会问题和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这说明了社会问题具有A.时代性B.文化差异性C.群差性 D.绝对性36.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自杀的主要类型属于【A 】A.利己型自杀B.利他型自杀C.失范型自杀D.服毒性自杀37.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是【 B 】A.智能化犯罪B.团伙犯罪C.暴力犯罪D.突发性犯罪38.当代婚姻脆弱的主要原因来自【C 】A.观念的转变B.人性的变化C.社会变迁D.经济的发展39.人口老龄化实际上是指【D 】A.人口年龄变化过程B.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C.人口年龄的增龄过程D.人口年龄结构的增龄过程40. 第一次将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的社会学家是【C 】A.奥杜姆B.墨顿C.杜尔凯姆D.兰迪士41.家庭暴力的基本原因是男权文化和夫权文化思想的影响、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偏低及【B 】A.男女生理体力上的差异B.社会宽容的助长C.男女感情不和谐D.男女经济地位不平等42.社会问题预警系统的首要功能是【 B 】A.监测功能B.预见功能C.警示功能D.预防功能43.在研究分析社会问题时,把社会问题放在社会整体中去看,将影响社会问题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的方法和观点,称之为【 C 】A.客观性观点B.透视性观点C.整体性观点D.群体性观点44.科学的预测的基本原则,有连贯原则和【A 】A.类推原则B.客观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主观性原则45.中国高自杀死亡率的重点群体是农村人口、女性和【A 】A.20—24岁的青年B.老年C.中年D.残疾人46.社会工作要面对三大“社会病人”,一是异常群体,二是越轨群体,三是【 C 】A.残疾人群体B.老年人群体C.弱势群体 D.青年人整体47.访谈根据调查对象的多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个别访谈,另一种是【 A 】A.座谈会B.集体访谈C.深度访谈D.当面访谈48.中国第一家预防自杀的专业性的危机干预中心与1991年7月1 日建立于【 B】A.北京B.南京 C.上海D.广州49.目前,我国吸毒活动具有的倾向是【 C 】A.集团化B.分散化C.小群体化D.扩散化50.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矫治吸毒的预防模式是【 B 】A.政府监控B.社区监控C.家庭监控D.公众监控52.不良青少年走向犯罪的一般轨迹中,第五阶段是【A 】A.犯罪群体B.越轨群体C.问题青少年D.劣迹群体53.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和获得合法权益的最大障碍是【 D】A.多数残疾人难以接受普通教育B.残疾人的康复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C.残疾人不能顺利地组织家庭D.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54.老年人问题的时代背景有人口老龄化和【 A 】A.社会政策环境B.生育观念的变化C.家庭结构的变迁D.人口流动性的增强55.《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第三次修订的时间是【 B 】A.2000年B.20XX年C.20XX年D.20XX 年56.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将社会问题定义为【 B 】A.个人麻烦B.公共麻烦C.个人困扰 D.公共情况57.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社会问题和关注的社会问题不同,这说明了社会问题具有 A.时代性B.文化差异性C.群体性D.绝对性58中国的人口老化的三个突出特点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老年人口数量大及A.人口老化速度快 B.老年人口所占比例高C.老年人口年龄趋高D.老年人经济上有困难59.在研究社会问题时,要透过表面的、虚假的、复杂的现象,掌握社会问题深层的、真实的、本质的现象,最终获得社会问题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性。
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述
课程简介一、教材简介(共分四个部分)(一)理论与方法部分(二)异常群体社会问题(三)越轨群体社会问题(四)弱势群体社会问题二、教学思路(一)社会问题的界定与研究视角(取向与方法)(二)社会问题的讨论(起因、影响与解决)(三)社会问题的专题(包括社会热点)三、参考书目(一)社会问题概论朱力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当代社会问题(第四版)[美]文森特.帕里罗等著华夏出版社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述第一节社会问题界定第二节社会问题界定的过程第三节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社会问题界定一、什么是社会问题(一)界定:社会问题是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失调现象。
(二)社会问题的四要素1、对社会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害、影响社会成员的利益或生活。
2、触犯了社会的主导价值标准。
3、持续很长时间。
4、解决方案难成一致。
讨论:你所认同的社会问题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具备什么要素?性别比失衡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口问题性别比为何居高不下?专家认为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现代医学、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技术条件,例如运用B超等医疗科技早期鉴定胎儿性别,进行性别选择,提高男婴受孕比。
其次,出现选择胎儿性别问题的症结还在于群众的观念。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具有浓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色彩。
海南省是个海岛,过去出海打鱼是主业,重男轻女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
一些传统习俗更加强化了这种观念。
比如,有些农村规定没有生男孩的妇女不能出席婚礼;岳父、岳母平时可以到女儿家居住,但一旦生了病,必须把他们送回家。
性别比为何居高不下?其次,出现选择胎儿性别问题的症结还在于群众的观念。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具有浓厚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色彩。
海南省是个海岛,过去出海打鱼是主业,重男轻女的观念更加根深蒂固。
一些传统习俗更加强化了这种观念。
比如,有些农村规定没有生男孩的妇女不能出席婚礼;岳父、岳母平时可以到女儿家居住,但一旦生了病,必须把他们送回家。
第一章 社会问题概述
霍布斯
洛克
卢梭
维科(1668—1744)
历史三阶段论
人本阶段
英雄阶段 神学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
黑格尔(1770—1831)
国家首先和更重要的是一 种“理念”上的实体
市民社会更主要的是现存 的经济、社会生活领域
<二>、社会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1.巨大的社会变革
工业革命
法国大革命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 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 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 大。” ——恩格斯
长兴学社学科分类
义礼
考据
群学
经世
文章
政治原理学
严复
群学肄言
“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 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肄言 何?发专科之旨趑,究功用之所施,而 示之以所以治之方也。”
——《群学肄言》
一、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
1.西方社会学的传入
设立社会学课程及派出留学生
展开社会学调查 发表论文专著
社会学
选用教材
郑杭生
参考教材
推荐阅读书目
社会学的 深层理念
增促社会进步
减缩社会代价
增促社会进步——就是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
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全 面发展。 减缩社会代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保 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 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就是实 实在在的"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促进社会和谐。减缩社会代价,另一层意思 就是指社会代价尽管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 可以研究如何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 到最小范围的途径和办法。
教材目录
1 2 3
社会运行概述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社会问题
这名韩国男生16日上午7时在弗吉尼亚工学院一宿 舍楼开枪,打死2人,打伤多人。约两个小时后,他在 工学院教学楼内开枪打死30人、打伤10多人后自杀。
凶手右手拿的格洛克19型自动手枪
学生在校园绿地举办象征 性旗帜展,悼念遇难者
学生悼念校园枪击遇难者
学生悼念校园枪击遇难者
受害者
校园枪击案多少造成了亚裔学子内 心的忧虑
第 二章 社会问题的特征和类型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特征和类型
一、普遍性特征
(1)时代性 (2)复杂性 (3)文化差异性
二、相对性特征
1、时间差异性 2、国情差异性 3、群体差异性
三、社会问题的类型
1、结构性社会问题 2、变迁性社会问题 3、越轨性社会问题
第二节、社会问题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问题和社会学 二、社会问题和社会工作 三、社会问题和其他学科
第三,吸毒者以低文化群体为主。 低文化素质群体对抵制毒品的能力较弱。广东省 戒毒劳教所1995年7月以来收容戒毒的1136名人员中, 高中文化的96人,占8.49%;初中文化的573人,占 50.395;小学文化以下的467人,占41.12%。
第四、吸毒活动有小群体化的趋向。
根据统计,深圳市1993年查获的吸毒青少年中, 属于团体性吸毒的占到82.6%。广州市1994年查获的 青少年吸毒案件中,绝大多数吸毒人员是在固定地点 就合在一起吸毒。小群体的不良压力 ,是青少年吸毒 的一个重要诱因。吸毒变为小群体亚文化的重要标志。
社会热点
社会问题
十八大热点词汇
几个重要工程: 希望工程、扶贫工程、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 温饱工程、京九工程
热点词汇: 教育公平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基本医疗保险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家电下乡Home appliances going to the country 城乡差距 rural-urban divide 司法公正 judicial justice 贫富差距 wealth gap 就业问题 employment 医疗改革 medical reform 民主监督 democratic supervision 养老保险 pension insurance system 反腐倡廉 anti-corruption bid 依法拆迁 lawful housing demolition and relocation 调控房价 housing prices control
第一章_《社会问题概论》汇总
社会问题 的特征
历史性 变异性
持久性
复杂性
普遍性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类型
按发生的可能性
偶发性社会问题 必发性社会问题
按产生的主要原因
源于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 社会观念或社会心理的,及生 存自然环境等各种社会问题。
产生于社会存在的状态 其产生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结构性社会问题 非结构性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界定
如何界定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 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构成社会问题的条件
1. 起源具有社会性 2. 内容与表现形式具有社会性 3. 结果具有社会性 4. 责任具有社会性 5. 解决具有社会性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特征
推荐阅读书目 孙本文 《现代社会问题》 商务印书馆
第一章 社会问题 概述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社会问题的内涵
也称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 常或社会失调。
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人和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出现社会问题,将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阻碍社会的协 调发展。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为什么会出现社会问题?
社会发展变迁 社会平衡被打破 社会结构失衡 社会问题
第四节 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病态论 二、生物社会论 三、社会解组论 四、文化失调论 五、亚文化论 六、价值冲突论 七、群体冲突论 八、偏差行为论 九、标签理论
课后思考的问题
1、判断一种社会现象是否成为社会问题的条件是什么? 2、社会问题的特征? 3、社会问题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4、社会解组是如何分析解释社会问题的?
社会问题概论教案
社会问题概论教案第一章:社会问题的概念与分类1.1 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问题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社会问题的分类及特点。
3. 理解社会问题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1.2 教学内容1. 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生存、发展、权益保障等方面遇到困难或危机的现象。
2. 社会问题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问题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
3. 社会问题的特点: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点。
4. 社会问题与社会的关系: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社会稳定等密切相关,社会问题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概念、分类及其特点。
1.4 教学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教材,了解社会问题的具体案例,并结合实际生活思考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第二章:社会问题的成因与影响2.1 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问题成因的基本理论。
2. 掌握社会问题的主要成因。
3. 理解社会问题对个体、群体及社会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1. 社会问题成因的理论:如经济理论、社会结构理论、文化理论、心理理论等。
2. 社会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家庭、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3. 社会问题对个体、群体及社会的影响:社会问题可能导致个体权益受损、群体矛盾加剧、社会稳定受损等后果。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
2.4 教学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教材,了解社会问题的具体案例,并结合实际生活思考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第三章:社会问题的测量与评估3.1 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问题测量与评估的基本方法。
2. 掌握社会问题测量与评估的主要指标。
3. 学会运用测量与评估方法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
社会学:社会问题
2、贫富差距问题
(1)测定贫富差距的方法
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 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国际上一般以基尼系数来测算贫富差距程 度,基尼系数介于0与1之间,0为“完全平 等”,1为“极端不平等”。
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居民 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表 示“相对平均”;0.3-0.4,表示“比较合 理”。
社会问题
主要内容
社会问题的含义、要素、特征、分类 社会问题的理论 我国当前的主要社会问题
一、含
社会问题
义
——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并长期影响着社 会全体或者相当一部分人的正常生活,以至 影响整个社会进步与发展,因而受到公众普 遍关注的问题。 教材P197页二、构ຫໍສະໝຸດ 要素1、公共性 2、危害性
3、犯罪问题 (1)我国当前的犯罪 现象 建国以来我国犯罪现 象的高峰期: “两个阶段四次高 峰”。
(2)当前我国犯罪现象呈现的特点:
a、从犯罪的组织化程度来看,组织性越来越强; b、从犯罪的主体来看,出现了多元化倾向; c、从犯罪的手段来看,利用高新技术和最原始的 手段实施犯罪并存;
d、从犯罪的后果来看,恶性案件越来越多。
(3 a)当前人们关注的 、单位犯罪; 几种犯罪: b、网络犯罪;
c、黑社会性质犯罪
4、失业问题
(1)失业的定义
失业——一般把它规定为对以下三个条件的 满足,即:在对象上,指有劳动能力者;就 主观而言,具备就业意愿;在实际状态上, 当前没有工作。
2003年5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出台了新的判断“就业”与“失业”的标 准。
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 “警戒线”,而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6,表明 该国家就有发生动乱的潜在危险,因此又有 人称0.6为“动乱线”。
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一章、第二章 教案
人口条件
□ 基础条件 □ 现代适度人口论的主要代表是著名的法国 人口学家索维,他在1952年出版的《人口 通论》中,认为适度人口是介于人口过剩 和人口不足之间最适宜的人口。
根据国家普查项目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开展第六次全国 人口普查。此次人口普查标准时点为11月1日零时,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 的基本情况,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 、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 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境内居住的自然人。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发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已上报户口)的全国总人口为 1339724852人。
郑杭生提出以下观点
□ 把全部社会科学分为一般、特殊和个别三 个层次 □ 一般——历史唯物论这样的哲学科学 □ 特殊——社会学、历史学这样的综合科学 □ 个别——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专门社 会科学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 对象不同 □ 层次不同 □ 作用不同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
□ 特殊和个别
1892一1979,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 家、社会心理学家。1918年北京大学哲 学系毕业。1925年获纽约大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复旦公学教授,中央大学 教授、系主任、教务长、师范学院院长, 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1928年与吴泽霖、吴景超等发起成立 “东南社会学会”。1930年,发起成立中国 社会学社,任理事一职,并主编《社会学刊 》。1928年国立中央大设社会学系后,孙 本文任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他长期在南京大学任教,1979年2月21日 逝世 。
□ 自然科学的发展 □ 社会调查的兴起 □ 各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 包含的社会思想。
社会问题专题第1讲 社会问题概论:理论与方法
三、转型期社会问题的凸显
我国当前阶层分化现状:中国十大阶层 (职业分层)
一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二是经理人员阶层。 三是私营企业主阶层。 四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五是办事人员阶层。 六是个体工商户阶层。 七是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八是产业工人阶层。 九是农业劳动者阶层。 十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1,什么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 是社会学研究的传统领域,指社会关系失调, 影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 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还是人们主管 构造的产物,是被人们感知,察觉到的状况, 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 以解决的状况,是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 之间的差距。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1,异常群体社会问题 2,越轨群体社会问题 3,弱势群体社会问题 4,边缘群体社会问题
三、社会学、社会工作与 社会问题的关系
社会学是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技术与措施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工作 的任务
四、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与方法
1,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2,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
1,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
一是社会规律性原则 二是社会规范性原则 三是社会公众性原则 四是社会效益性原则 五是社会进步性原则
2,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
一是政策调控 二是法规调控 三是传媒抨击 四是社区基层力量的化解 五是专业机构的介入
2,界定社会问题的要素
一、是否使社会运行失调 二、是否影响多数人的利益或生活 三、是否符合社会的主导价值和规范标准 四、解决途径是否必须通过集体行动
社会工作概论第一章导论精品PPT课件
第二节 社会工作相关概念辨析
一、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 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1、主体:国家和社会 2、特征:依法保障 3、对象:社会成员 4、目标:保障基本生活 5、功能:维护社会稳定
(二)社会保障体系构成
1、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社会保险指的 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形成专门的消费基金,对劳动者及其家属在暂时或永久丧失 劳动能力以及失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提供物质帮助的社会保 障形式。
社会工作概论
• 教材
•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年版。
• 参考书目 • 1、 李迎生主编:《社会工作概论》,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2、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6年版。 • 3、 万仁德主编:《社会工作导论》,华中科技
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 4、O•威廉姆•法利、拉里•L•史密斯、斯科特
6、按主办机构的性质或经费来源进行分类
(1)由政府或国家机关主办的社会工作(公办) (2)由私人社团或民间团体主办的社会工作(私立) (3)公私合办的会工作 政务性社会工作 专业性社会工作
8、综合式分类
为了方便,不少国家、地区、国际组织采用 一种多维的或综合的标准来对社会工作进行 分类,其所用的维度涉及对象、领域、方面、 部门、区域等。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 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 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 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充分发挥他们在 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 系调适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对解决社会 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 要基础性作用。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word文档良心出品)
第一章社会有机论:斯宾塞(英)。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英)。
他认为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是有机的或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进化定律的支配。
第二章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预测性功能:和描述、解释功能相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目标是预测功能。
规范性功能(规范性研究),是确定预定社会目标以及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使用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 [美]D·波普诺著:《社会学》(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3.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4.宋林飞著:《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5.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6.北京大学社会学编写组编,《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出版。
7.孙立平主编:《社会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8.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第四版,中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9.风笑天编著,《社会学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一、教学内容要求社会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一,在此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教学目标;同时,课堂讲授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点,以及难点和复杂问题的剖析,同时布置有针对性的复习思考题,使学生比较系统和准确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实务;在课程讲授中,密切联系我国实际,作到在忠实于学科规范体系原貌的前提下,重点使学生对我国的现行社会学运行机制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社会学课程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通过规范的制度文本解读、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实用性和制度熟练运用的目标。
一是系统的、有历史沿革的制度文本解读;二是社会学实施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达到启发式教学效果;三是社会实践和课程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理论与制度的结合点,了解其运行的基本程序。
在讲解重点内容时,应结合我国社会学制度改革中引发的理论和实施难点,发动同学对我国目前社会学学术状况和改革对策的思考与讨论。
社会问题概论1
社会问题概论1第一章社会问题概论一 . 社会问题的概念:(社会问题,也称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常或社会失调。
)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阻碍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 . 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三.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1. 社会病态论:主要受到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
其一,社会问题是违背社会道德期望的现象,或者社会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社会。
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
其三,关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早期社会病态论者多半侧重于从社会道德的重整以及个人品德的陶冶方面来解决社会问题。
2. 生物社会论:其一,强调人的自然的、生物的和机体方面的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强调人的先天生理因素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其二,试图从生物和人类的生理方面来解释社会问题的成因,认为人们行为上的千差万别是由人的生物或生理本能决定的,一些人先天的生理因素使其行为造成社会问题,换言之,社会问题即由一些人先天生理因素所导致的某些行为现象。
3. 社会解组论:其一,社会解组就是传统秩序的解体,也就是说社会生活“规矩乱了”。
其二,社会问题源于社会解组,而社会解组的原因在于社会缺乏规范。
其三,社会解组论认为,解决社会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4. 文化失调论:(奥格本)其一,社会问题就是文化失调的问题,是文化变迁中由于文化的各部分变化的速度不一致而产生的文化失调现象。
其二,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速度不一致的社会文化变迁。
5. 亚文化论:亚文化论认为,社会问题的实质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问题。
当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即产生社会问题,或社会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即是社会问题。
6. 价值冲突论:其一,社会问题即是某些群体之间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的社会状况。
其二,当代社会是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冲突是社会的常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如何界定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 在社会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构成社会问题的条件
1. 起源具有社会性 2. 内容与表现形式具有社会性 3. 结果具有社会性 4. 责任具有社会性 5. 解决具有社会性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特征
第一章 社会问题 概述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社会问题的内涵
也称社会病态、社会解组、社会反 常或社会失调。
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人和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 出现社会问题,将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阻碍社会的协 调发展。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
为什么会出现社会问题?
社会发展变迁 社会平衡被打破 社会结构失衡 社会问题
历史性
社会问题 的特征
变异性
普遍性
持久性
复杂性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类型
偶发性社会问题
按发生的可能性
必发性社会问题
按产生的主要原因
源于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 社会观念或社会心理的,及生 存自然环境等各种社会问题。
结构性社会问题
产生于社会存在的状态 非结构性社会问题 稳定性社会活动 其产生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过程性社会活动
第四节 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病态论 二、生物社会论 三、社会解组论 四、文化失调论 五、亚文化论 六、价值冲突论 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群体冲突论 八、偏差行为论 九、标签理论
课后思考的问题
1、判断一种社会现象是否成为社会问题的条件是什么? 2、社会问题的特征? 3、社会问题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4、社会解组是如何分析解释社会问题的?
推荐阅读书目 孙本文 《现代社会问题》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