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课时检测:(九)元明清时期的经济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九)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含答案编辑版.doc
课时检测(九)元明清时期的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成书于元朝的《农书》列举了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等田制,前五种行于滨江海湖泊之地,后一种行于多山丘陵之域。
这反映了当时( ) A.人地矛盾突出B.土地所有制变化C.水旱灾害频繁D.传统犁耕受冲击解析:选A材料中“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等”表明是对边角地块的农业开发利用,体现了土地资源相对短缺、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故A项正确。
2.(2018·哈三中验收考试)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
这一措施便于( )A.抑制土地兼并B.发展商品经济C.调和阶级矛盾D.强化社会控制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措施便于加强对人口和家庭的控制,从而达到强化社会控制的目的,D项正确;土地兼并主要是地主兼并农民土地,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加强对人口的控制不利于发展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调和阶级矛盾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3.(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明万历《同安府志·物产》记载,福建同安县“往时市肆绸缎纱罗绝少,今则苏缎、潞绸、杭货、福机行市,无所不有者”。
由此可知,当时( )A.长途贩运比较发达B.同安县是福建商贸中心C.福建丝织业发展快D.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解析:选A材料反映出当时的福建同安县市场上充满苏杭等外地的绸缎,可知当时商品长途贩运发达,商品可以运销各地,故A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出同安县有各种商品,不能说明其是福建的商贸中心,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苏杭等地丝绸在同安县销售,不能反映出福建丝织业发展快和当地的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故C、D两项错误。
4.(2018·洛阳期中)明代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纺织业。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2023·山东省滨州市期末考试]《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
”这一政策( )A.放松了国家对人身的控制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解决了人多与地少的矛盾D.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2.[2023·山东省滨州市期末考试]《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典型形象,他们蔑视功名富贵、权势利禄,希望过自由的生活,得到情投意合的爱情。
作者意在( )A.抒发浪漫主义的情怀B.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C.迎合贵族的文化需求D.凸显儒家的思想理念3.[2023·黑龙江省龙西北地区八校联考]京剧中的水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
曹操、赵高、严嵩等形象在京剧表演中属于水白脸。
随着京剧的流传,逐步固化了曹操、赵高、严嵩等人在民间的形象。
这种现象( )A.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目B.有利于在民间普及历史知识C.进一步强化了传统价值观D.提高了京剧在戏剧中的地位4.[2023·辽宁省锦州市期末考试]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它们的问世反映出( ) 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5.[2023·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联考]明代中后期,产生了一大批以神仙故事、历史公案、言情咏物和日常生活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代表作有《三宝太监下西洋》《西游记》《醉醒石》等。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B.正统思想的演变C.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D.市民文化的发展6.[2023·青岛黄岛区期中]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
”该材料表明( )A.清朝政府已经放弃海禁政策B.宁波成为新的对外贸易中心C.海关税收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D.清朝曾经推行过有条件的对外开放7.[2023·辽宁省六校期中]明清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B.这些思想是时代的产物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D.冲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8.明代万历年间,浙江嘉兴濮院镇改土机为新式纱绸机,“制造尤工,擅绝海内”,“两京、山东、山西、湖广、陕西、江南、福建等省,各以时至,至于琉球、日本,濮绸之名几遍天下”。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 课时强化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
如图寓意( )A.“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B.“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C.“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D.“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2.明代中后期出现一批要求冲破“天理”教条束缚的思想家,其中罗汝芳以人之“赤子之心”来诠释“良知”,肯定人性中正常情欲的合理性。
深受罗汝芳影响的戏剧家汤显祖在作品《牡丹亭》中彰显一个“情”字。
这说明( )A.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强烈冲击B.文学创作迎合市民需要C.心学的发展影响到戏曲创作D.宋明理学统治地位动摇3.针对学校教育中充斥的压抑儿童的现象,王守仁评论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唯督之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由此可知,王守仁( )A.提倡个性自由B.反对封建专制C.主张“经世致用”D.奉行“有教无类”4.清初,顺治帝谕工部:“畿辅之地,乃天下根本,必加意安养,使民生乐业,方能自近及远,渐致太平。
”顺治、康熙、雍正时期,朝廷多次免除畿辅受灾州县的田赋,兴修水利。
乾隆时期直隶总督孙嘉淦任职不足三年,设治所属河淀工程共计523处。
材料旨在说明清政府( )A.推行减免钱粮政策B.重视发展水利事业C.注重维护京畿稳定D.践行以民为本思想5.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6.据史料记载,清代,皖南地区宣城、南陵二县姜的品质优良,植姜面积较广,姜类非常畅销,“宣城、南陵姜利最大,宣城黄渡产者无筋……上农夫家亩可数十石,计一乡可得数万石”。
这表明,当时皖南地区( )A.经济作物开始大量种植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D.区域间的贸易较为活跃7.下表为清代江南地区竹枝词(摘录)。
统编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一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第四单元 课时规范练9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规范练9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湖南岳阳月考)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披寮蓬以待箐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俾为锄植,而征其租者也。
箐民者……汀、上杭之贫民也,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佣值。
这反映了当时( )A.雇佣关系开始出现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经济作物大量入市D.农业生产关系调整2.(湖南雅礼中学二模)据统计,清朝乾嘉年间,河南各地有山陕会馆32处,山西会馆32处,江西会馆6处,湖广、湖北各5处,福建会馆4处,江浙、四川会馆各3处,江南、山东会馆各2处,江宁、湖南、两江会馆各1处。
这反映出当时( )A.河南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区域性的商人群体较为活跃C.河南商品生产居于全国首位D.陕西和山西地区以经商为主3.(福建福州二模)1567年,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
有学者考证,从1567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同时期全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这表明当时中国(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B.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C.外贸在世界市场占据优势D.有效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4.(广东东莞二模)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妇借此养育者……余若丝绸牙行,若炼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乎是”。
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5.(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明朝万历年间,有学者根据吴中风俗总结经验:“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贩盐之获利五而无劳,豪猾之民为之。
”由此可以推知( )A.资源重新配置的趋势增强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C.特色地域分工已初步形成D.重利轻义成为社会风尚6.(湖南衡阳二模)明末清初,上海县城隍庙地区形成了“以节引客”的传统习俗,如城隍神出巡,远近商贩云集,摊点林立,官民参与,百戏杂呈,许多原本赶庙会的“行商”逐渐“沉积”下来,成为“坐商”,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区。
(十八)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检测试题--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十八)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1. (本题4.0分)结合所学,分析图表。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A.统一时期粮食总产量大于总需求量B.分裂对峙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C.生产力停滞使明清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D.明清高产作物引进未改变粮食紧张状况2. (本题4.0分)史学界一般认为,明代玉米传入中国。
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用下列材料探究玉米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下列推论正确的是()来源成书时间关于玉米的记载河南《襄城县志》嘉靖三十年(1551年)“玉麦”甘肃《平凉府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番麦”、“西天麦”(明)田艺衡(文学家)《留青日札》序作于1572年“御麦出西蕃,旧名蕃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
”(明)兰茂《滇南本草》(药物学专著)最晚成书于1476年“玉麦须(玉米雌蕊花丝),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A.《襄城县志》、《平凉府志》为官方记载,完全准确可靠B.《平凉府志》的记载晚于《襄城县志》,故可信度较低C.《留青日札》是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D.《滇南本草》作为史料,应注意与其他史料互相印证3. (本题4.0分)明朝中后期,雇人经营并亲自管理农业生产的土地所有者越来越多。
生活于松江府的潘允端,在其拥有的一两千亩土地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雇工经营的。
在其日记中,关于垦田、莳秧、种麦等工序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
据此可知,当时A.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C.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D.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4. (本题4.0分)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农事必知天地时宜,则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无不遂矣。
高三历史(人教版通史版)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1板块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答案
第9讲⎪⎪元明清时期的经济知识点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成就制瓷业①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②清代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③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丝织业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城镇商业繁荣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增强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对外贸易发展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丝织业中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①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2.开放与海禁(1)明朝时禁时开:益,终因徒耗钱粮,于国无益而成绝响海禁仁宗即位之日就下诏禁止下西洋诸蕃国宝船,宣德年间,不仅不再建造远洋巨舶,下西洋的档案也被销毁松弛嘉靖中后期戚继光平息倭患后,海禁政策才又有所松弛,私人出海贸易得到默许,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使民间海上活动成为明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②思想上:统治者愚昧自大;③军事政治上: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表现清朝初年,清政府将沿海居民内迁。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课时检测:(六) 唐宋时期的经济 Word版含解析
课时检测(六)唐宋时期的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如图是绘制于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第23窟的壁画《雨中耕作图》。
该图主要的史学价值在于()A.个体农业的形成B.耕作技术的进步C.农民生活的艰难D.庄园经济的发展解析:选B古代中国的个体农业最早形成于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通过图中的一人一牛的耕作方式不难看出,这是古代中国耕作技术的又一大进步,故B项正确;简单的农耕图并不能直接体现农民阶级具体的生活状况,故C项错误;图中很明显是规模简单的个体农耕而非大规模的庄园经济,故D项错误。
2.(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唐代《独异志》(卷下)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赚钱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
’”这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B.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C.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D.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解析:选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种植桔树可以成为生计来源,不能说明粮食产量已经满足社会需求,故B项错误;在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之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北方黄河流域,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李衡种桔“赚钱收其利”“当终身衣食”,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现象明显,故D项正确。
3.读唐代长安商业分布图,它反映了该时期长安城()A.除东、西两市之外设立更多的“市”B.全城均衡分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对城中的“市”已经不再直接监管D.商业活动呈现突破空间限制的趋势解析:选D根据分布图可知该时期长安城除东、西两市之外,没有设立别的“市”,故A项错误;根据分布图可以看出东市周边饮食服务较为集中,而西市周边较少,全城的饮食服务分布不均衡,故B项错误;宋以前对市场交易进行了严格限制,材料也无法体现城中的“市”不受直接监管,故C项错误;根据分布图可知7世纪前手工业店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附近,而7世纪后手工业店、饮食服务不仅数量大增,而且广泛分布在长安城各处,并不局限于东、西两市,商业活动呈现突破空间限制的趋势,故D项正确。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学案: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7讲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17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商业的发展1.(2017·课标全国Ⅰ,27)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影响2.(2017·课标全国Ⅱ,24)春秋战国之际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3.(2017·课标全国Ⅱ,26)唐朝时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4.(2015·课标全国Ⅰ,26)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5.(2015·课标全国Ⅱ,27)明朝前期对商品发展的影响6.(2014·课标全国Ⅱ,26)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7.(2013·课标全国Ⅱ,26)明朝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2017·课标全国Ⅱ,41)清雍正时期的经济政策2.(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土地政策3.(2014·课标全国Ⅰ,27)清代对外贸易与商品经济的发展4.(2013·课标全国Ⅰ,40)中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和政策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材补充『历史概念』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一条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其中青藏线兴于唐朝,发展较早。
『史论观点』宋朝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材补充『历史概念』1.朝贡贸易:主要指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通史版历史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模块1第5单元第12讲明清时期的经济
模块一第五单元第12讲明清时期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安徽宣城高三上学期期末)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
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
这说明洪武年间()A.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B.闭关锁国已经形成C.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解析:选C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民间的对外贸易,洪武年间,对海禁严厉申谕,说明洪武年间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故选C项;海禁政策是严禁民间对外贸易,并没有排除官方贸易,排除A项;闭关锁国已经形成是在清朝,排除B项;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2019届广西桂林、贺州二模)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周边乡村的大部分自耕农,对农业并不重视,他们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反映出当地()A.传统生产模式的解体B.市民群体的发展壮大C.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D.新兴生产关系的发展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可知,明中叶以来江南地区的自耕农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而不是以农业为主业,说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造成经济结构的变动,故选C项;中国古代传统生产模式是小农家庭个体生产,材料未体现家庭生产模式的解体,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明中叶以来江南地区农民的生产主业的变化,农民未脱离农业生产,因而与市民群体是否壮大无关,排除B项;明中叶以后的新兴生产关系是指雇佣与被雇佣的资本主义萌芽,这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D项。
3.(2019届云南昆明高三复习诊断)永乐三年,郑和开始远航。
据不完全统计,在永乐年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其中尼八刺(今尼泊尔)、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等六个国家的国王多次访问中国。
材料说明,明朝在郑和开始下西洋后()A.注重平等外交B.中外交往非常频繁C.废除海禁政策D.形成朝贡外交体系解析:选B据材料“在永乐年间,有60个国家245次访问中国……等六个国家的国王多次访问中国”可知,中外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外交流频繁,而不是平等外交,排除A项;依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推进海禁政策,并未废除,排除C项;朝贡外交体系在明朝以前早已形成,排除D 项。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习卷+--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1.[2024·山东卷]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
这是因为明清时期( )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2.[2024·新课标卷]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
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3.[2024·湖南长沙市高三一模]王阳明认为:“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知行合一,方为至人”。
这一思想体现王阳明( )A.力图挽救社会危机以正人心B.纠正程朱理学空谈心性之弊C.继续挑起圣人匡时济世重担D.重视思想感悟提升实践效果4.[2024·淮安市高三一模]李贽认为,追求和占有财富的势利之心是人们努力从事生产等经济活动的原动力,破除封建礼教施加的掩饰和扭曲,使人率性而为、自由发展,自然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一思想( )A.推动了儒学向基层渗透B.冲击了程朱理学主流地位C.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D.反映了工商业发展的要求5.[2024·十堰市高三二模]顾炎武树起“经学即理学”的旗帜,与“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的理学相对抗,提出“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君子以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传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该思想( )A.意在抨击君主的专制统治B.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C.继承了王阳明的批判精神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6.[2024·苏州市高三二模]明中后期,除下层文人外,士大夫阶层中的一些人加入通俗文学的创作队伍中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课时检测:(九) 宋元时期的经济 含解析
课时检测(九)宋元时期的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表明宋代()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田产交易法令详细,但改变不了土地买卖、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的现象,故A项错误;租佃关系是指农民租种地主土地,与材料中的田产交易法令详细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体现了经济立法活跃,但反映不出宋代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对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可知当时土地买卖现象频繁,私有化程度高,故D项正确。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
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该记载反映了当时()A.草市已经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B.商业活动因不受官吏监管而异常繁华C.乡村庙会集市虽定时一聚但百货齐全D.市已突破空间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东京城呈现出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业区与居民生活区融为一体的面貌,说明市已突破了空间限制,故D项正确。
A、B、C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这些举措说明()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解析:选B由题干中的“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等信息可知,这里的皇帝诏书是要减少对商业活动的部分税收,减少商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选B项;题干没有提到坊市的问题,故排除A项;北宋政府依然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故C项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减少商业税收会减少政府财政收入,而不是增加,故D项排除。
专题复习9+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复习9: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
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2.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
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
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经济社会多元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朝廷放松社会控制D.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3.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夫《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
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 )A.无为而治B.经世致用C.再续《春秋》D.中体西用4.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
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
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承续华夏传统B.倡导疑古辨伪C.弘扬程朱理学D.保存历史文献5.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
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小说和诗词曲赋丛编《万锦情林》封面局部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6.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的记载有相似之处。
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
这一现象表明(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7.清中叶时,出现了大量专论某种农作物、蚕桑或兽医的专业农书,如方观承的《棉花图》、陈世元的《金薯传习录》、蒲松龄的《农蚕经》和傅述凤的《养耕集》等。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单选题)1.明人王丹丘在《建业风俗记》中记载:嘉靖十年以前,富厚之家,多谨礼法,居室不敢淫,饮食不敢过……嘉靖末年,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这反映出当时()A.百姓之家易染奢靡之风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秩序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政府改革放松社会控制2.据记载,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共计人口7780余万,雍正八年(1730年)全国人口增至8051万左右,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则骤增至近3亿口,道光十五年(1835年)更突破4亿大关。
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有()①摊丁入亩后人口瞒报现象减少②人均耕地面积增加③高产作物传入使粮食产量增加④社会局面比较安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17世纪的一些儒家学者把注意力转向了农工商兵、田制赋税、财计货币、为治大法等“当世之务”,提出“使封域之内常有千万财用,流转无穷”“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等主张。
这些主张反映了明末清初()A.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B.士绅阶层的利益要求C.经世致用的务实特点D.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4.明代民歌《时尚劈破玉歌》唱道:“做生涯委实直堪羡,走燕齐经楚粤,天涯海角都游遍,江湖随游荡,万金腰系缠。
四海为家,四海为家,到处随消遣。
”这反映了当时()A.工商业市镇的兴盛B.长途贩运贸易兴起C.拜金逐利观念盛行D.传统思想受到冲击5.黄宗羲指出,天以仁生万物,必不会让人被私情所蔽,流于自私自利而最终导致祸乱争夺,所以天生“聚一团生气”的人为圣为王,使之治理天下,使民皆各得其所,各得其利,万民也会归顺他,这便是君主的起源。
黄宗羲认为()A.专制制度是社会一大毒瘤B.人可以拥有合理的私欲C.君主设立目的是兴利除害D.物尽其才才能社会安定6.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论,荀子提出“君舟民水”论;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呼吁:“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据此可知,黄宗羲()A.否定了封建君主制度B.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C.总结了历史发展规律D.冲破了儒家思想禁锢7.1602年欧洲人在中国绘制并刊印了一幅世界地图,由于当时地理学知识有限,图中误将大作为和南极同两片大动经为一体。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通史版课时检测:(八)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 Word版含解析
课时检测(八)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元朝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总理全国政务,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各一人,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领百司。
这一政策措施有助于()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B.防止丞相专权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缓解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其政策措施是对中央官制的调整,调整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没有起到防止丞相专权的作用,反而出现相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三省归一,精简了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项正确;相权的扩大,会激化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故D项错误。
2.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
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解析:选A材料中“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表明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行省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但没有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行省制发展了秦朝推广的郡县制,故C项错误;秦朝时全面确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故D项错误。
3.《元史》记载,元成宗大德七年,御史台官员上奏“行省官久任,与所隶编氓联姻,害政”。
对此,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设立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B.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C.元大都周边地区由中书省直辖D.采取省官互迁的形式加以控制解析:选D御史台官员上奏“行省官久任,与所隶编氓联姻,害政”强调因为任职久容易与当地联合,威胁中央集权;为解决在地方官“久任”产生的弊端,省官互迁是一个有效的办法,故D项正确。
(通史版通用)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3单元 第6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
第6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291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
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
”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 )A.权力过于分散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权加强D.君权空前强化A[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出现那种“事难画一,缓急不辨”局面,究其原因就是“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导致的权力过于分散,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明太祖罢丞相所导致的是行政效率的低下而非提高,故B项错误;明朝罢丞相之后出现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明朝废丞相后确实出现君权空前强化的局面,但这在材料中却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2.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
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
该历史现象表明(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B.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D.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B[材料并没有涉及历史发展的区域差异,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故A项错误,B项正确;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出,虽然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但具体的管辖归属是有差异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3.科举考试中,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
宋代正式举行殿试,并规定考试合格者在殿前由皇帝亲自召见并唱名赐及第,及第进士遂成天子门生。
此后,元、明、清各朝因之。
这主要是因为可以通过殿试来( )A.笼络士人,巩固统治B.防止营私舞弊,取舍不公C.抑制权贵,奖拔寒俊D.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A[材料中特别提到了“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因此,宋朝采取的包括殿试的一系列措施是为了笼络士人,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殿试防止营私舞弊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奖拔寒俊,故C项错误;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是正确的,但是与本题无关,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明清经济史模拟试题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明清经济史一、选择题1.(2019·广东肇庆二模题)明朝中后期, 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 提高了粮食产量, 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 “不产米, 仰食四方”。
由此可知, 当时()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 抑商观念发生改变C.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 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答案】 C【分析】本题通过明朝中后期农业种植作物的变化, 考查了学生对明朝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 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经济作物种植更加普遍。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 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 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 ‘不产米, 仰食四方’”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 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 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 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衡水一中高三上学期分科综合考试试题)有学者指出, 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 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 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
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主要是()A. 工商业发展的冲击B. 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 自耕农经济占主导D. 劳动力的密集投入【答案】 D【分析】本题通过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工具革新的相对停滞, 考查了学生对明清时期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 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标通史版夯基提能作业本:第11讲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Word版含解析
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7辽宁师大附中期中)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
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
这样()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B.内阁辅臣拥有对国家大事的部分决策权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D.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2.依据相关知识判断:六部最高首长的官阶由正三品提高到正二品,六部成为平行的帝国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应发生在()A.秦朝“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唐设官分职,实现政务机构多元化C.明裁撤中书分庶务,“君相合一”D.清代内阁之外别设军机处掌理政务3.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
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B.解决军粮供应问题C.发挥地方上的自主性D.加强对“三司”的管理4.下图为某朝皇帝的宫城局部示意图,该皇帝是()A.明太祖B.明成祖C.康熙D.雍正5.(2017广东茂名一调)清朝前期的君主对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但同时也明确规定:这些王公须在京城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方便满洲贵族参政议政B.消除君主制的潜在威胁C.尊重少数民族原有传统D.减少清政府的财政开支6.(2017甘肃平凉一模)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二、非选择题7.(2017河北保定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单元 第2讲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全国卷Ⅲ)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某某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 C解析清乾隆时期,随着江南租佃关系的发展,佃农普遍存在。
而佃农也属于小农,仍然是个体经营,C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佃农只是通过租佃方式获得了土地使用权,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农业生产利润的问题,B项错误;农业的商品化生产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2.(2019·某某某某高二期末)据史料记载,明代某某省的农民往往“外如石工、缝工、木工”“非习之不熟者,亦皆以力穑之家,兼营其业”。
这折射出明代()A.政府对经商政策放宽B.社会各阶层变动频繁C.传统经济政策被动摇D.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亦皆以力穑之家,兼营其业”可知,明代某某省的农民在耕作之余外出从事手工业工作,折射出农民通过手工业与市场紧密联系,故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从事手工业而不是经商,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阶层变动问题,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经济政策问题,C项错误。
3.(2020·某某某某一中适应考)清代中期,棉加工业等“低端”产业大多从某某市区迁往郊区市镇,但其产品仍主要供应市区消费;某某市区只保留了印刷业等“高端”产业,其原料大多来自郊区市镇工业。
这说明此时的市镇()A.经济独立性日益削弱B.区域分工更加明显C.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D.产业结构出现倒退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市镇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市区消费,并给市区提供原料,说明市镇依附于城市,经济独立性有所削弱,故选A项。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市镇经济依附于城市,并不是区域分工明显和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故排除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变化的问题,故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九)元明清时期的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成书于元朝的《农书》列举了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和梯田等田制,前五种行于滨江海湖泊之地,后一种行于多山丘陵之域。
这反映了当时)A .人地矛盾突出B. 土地所有制变化C •水旱灾害频繁D. 传统犁耕受冲击涂田、沙田和梯田等”表明是对边角地块解析:选A材料中“围田、柜田、架田、的农业开发利用,体现了土地资源相对短缺、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故A项正确。
2. (2018哈三中验收考试)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
这一措施便于()A •抑制土地兼并B.发展商品经济C •调和阶级矛盾D •强化社会控制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措施便于加强对人口和家庭的控制,从而达到强化社会控制的目的,D项正确;土地兼并主要是地主兼并农民土地,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加强对人口的控制不利于发展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调和阶级矛盾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3. (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明万历《同安府志物产》记载,福建同安县“往时市肆绸缎纱罗绝少,今则苏缎、潞绸、杭货、福机行市,无所不有者”。
由此可知,当时()A •长途贩运比较发达B.同安县是福建商贸中心C •福建丝织业发展快D •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解析:选A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福建同安县市场上充满苏杭等外地的绸缎,可知当时商品长途贩运发达,商品可以运销各地,故A项正确;材料仅反映出同安县有各种商品,不能说明其是福建的商贸中心,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苏杭等地丝绸在同安县销售,不能反映出福建丝织业发展快和当地的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故C、D两项错误。
4. (2018洛阳期中)明代中叶以后,江南湖州的农民大部分种桑养蚕,山东、河南许多农民种植棉花,湖广一带的农民则以种粮为主,苏州、福州、松江等地的人多从事纺织业。
这种现象()A •说明了南北经济的差异B.推动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 •加速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区域性种植,并未说明南北方的经济差异,故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我国仍是传统的粮食、棉花等种植为主,并未改变农业经济结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地区的产品不一样,这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长途贩运的发展,故D项错误。
5. (2018昆明一中检测)西洋眼镜在明末每副四五两银,清顺治后,每副不过五六钱,苏杭一带低至七八分,几乎人人可得。
据研究,瓦楞鬃帽、罗绮绸缎等也有类似情形。
这些现象()A •说明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B.反映了人们消费观的变化C •促使中外贸易进一步扩大D •说明钱贵银贱的趋势明显解析:选B 西洋眼镜是西方工业品,和手工业技术无关,故A项错误;西洋眼镜等越来越便宜,和人们的消费观念有关系,故B项正确;仅凭这些现象无法得出促使中外贸易进一步扩大的结论,故C项错误;钱贱银贵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现象,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6. 明代对各国朝贡物品如国王、王妃等附搭的货物,先抽50%的货物税,余者由官府付款贸易收购;其他货物,船进入港口后,全部封舱,待抽20%的货物税后,才准开舱贸易。
这反映出()A .当时的海禁政策已大大放宽B.朝贡贸易已经考虑到经济利益C •高关税保护了国内小农经济D •中外协定进口货物缴纳的税款解析:选B明代对海外朝贡国家实行开放政策,鼓励他们来华朝贡,以求输入大量的海外物品,这种特殊的贸易形式也被称为“朝贡贸易”,海禁是指禁止国人擅自驾船到海外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中“先抽50%的货物税,余者由官府付款贸易收购” “待抽20%的货物税后,才准开舱贸易”,表明当时朝贡贸易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贸易形式,已经考虑到经济利益,故B项正确;朝贡物品主要是各国的土特产品和中国稀有的物品,不会对国内小农经济造成冲击,故C项错误;货物税是由明政府定的,不是由中外协定的,故D项错误。
7•下表为清代中期记载的不同年份的垦荒耕地数额(单位:亩)。
对表中垦荒耕地数变化的原因,分析较为合理的是()A •社会垦荒能力下降B.人口数量不断减少C •重农政策有所改变D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解析:选D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是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时代,垦荒能力应该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口增减的数据,故B项错误,古代的农业政策中没有限制垦荒的政策,故C项错误;垦荒数量不断减少,此时社会经济却在不断发展,这是由于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给粮食增产提供了保障,故D项正确。
8.明初,景德镇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很快衰落下去。
到清代,官窑仅6座,民窑的规模和产量远胜官窑。
这反映出景德镇制瓷业中()A. 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落后B. 雇佣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C •官私手工业的地位发生变化D .民营企业采用标准化生产解析:选C 材料说的是景德镇制瓷业中官窑和民窑数量在明清两代的变化,没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雇佣劳动的信息,故A、B两项错误;景德镇制瓷业中官窑和民窑数量在明清两代的变化,表明官私手工业地位的变化,没有民营企业采用标准化生产的信息,故C 项正确,D项错误。
9•有学者曾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
”结合下面图片,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明祈时期(鸦片战爭前)的苏杭地区A •太湖地区的丝织业始终居全国之首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C .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海港集聚地D •该地区已经成为新的经济贸易中心解析:选B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故A项错误;根据“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并结合图片可知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故B 项正确;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海港集聚地不符合史实,广州也是当时著名的港口,故C项错误;材料虽提到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但不足以说明苏杭地区成为新的经济贸易中心,故D项错误。
10. (2018石家庄模拟)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织作在城东,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估计有织机12 000台。
据此可知,当时苏州民间丝织业()A •超过官营手工业B.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C .专业化特征明显D .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解析:选C 材料仅涉及苏州民间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未提供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的结论无从得出,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清朝时苏州民间丝织业规模较大,未体现出现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清朝时苏州民间丝织业规模较大,说明苏州丝织业实现了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丝织业的海外贸易情况,故D项错误。
11. (2018安阳一模)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
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
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A .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B.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C .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D.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租佃制度的普及与广泛是明清时期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的一种表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土地所有制形式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即使在永佃制之下,土地的所有权依旧归属于封建地主阶级,并没有发生土地所有权的实质性改变,故C项错误;永佃制并不涉及土地所有制的转移,故D项错误。
12. (2018辽宁重点高中联考)有史料记载,在1840年之前,西方人不能带军器进入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
这反映当时清政府()A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B.禁止发展中外贸易C •坚持维护国家安全D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解析:选D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清朝开放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活动,故B项错误;从材料“’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可知,清政府防止外国人进入广州是防止其在广州长期生活,不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故C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采取措施限制和外国的交往,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 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明内在结构的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
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凑,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
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材料二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
双林镇“俗皆织绢。
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
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
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
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材料三明清中叶之后,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
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
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 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
(8分)(2) 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
(10分)(3) 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市镇所引发的农村社会变革。
(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商贾骈集,物货辐萃”“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得出农业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商船倭舶,岁常辐凑”得出海外贸易的兴盛。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双林镇’俗皆织绢。
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得出出现专业化市镇,据材料二“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得出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据材料二“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得出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得出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据材料二“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至成为主业”得出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