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而设置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兴趣,养成—巩固良好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学习;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及目标要求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问题意识敢于尝试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设置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解读第一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2000 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才正式确定的课程名称,它脱胎于原来的计算机课程。
那么,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其课程体系发生了那些变化,这些变化又是如何发生的呢?我们不妨从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历史谈起。
一、中小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发展历程在我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历史上,制定过四个版本的计算机“教学大纲”,因此,根据计算机教学目的和容的演变,计算机课程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1-1986)1981 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由于受原联学者伊尔肖夫“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观点的影响,我国的五所大学附中和华夏基金会支持的试验学校在高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计算机课程试验,从此拉开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序幕。
1983 年,当时的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制订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其中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容: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3.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课时规定为45-60 个小时,其中要求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课时保证上机操作。
推进课程发展的两个重要事件:1983年,同志给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来未来。
”1984年2 月16日,同志在观看两位少先队员进行电子计算机表演,摸着其中一个学生劲的头说,“计算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作为当时国家核心领导人,这一句高瞻远瞩的话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也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国计算教育发展的一个最高指令。
第二个阶段(1986-1991)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本次会议由于受1985 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工具论”观点的影响,在83 年制订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三个应用软件的容,即:文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课程的目的也相应地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部分。
(完整word)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成。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兴趣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布局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布局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信息处理、存储、传输的基本原理。
2. 了解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
3. 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的基础语法和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信息检索、筛选、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2. 独立操作常用软件,进行文档、表格、演示文稿的制作和编辑。
3. 运用编程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其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善于探究。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信息素养,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特点: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事物充满兴趣,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1. 信息技术基础- 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基础知识- 信息处理、存储、传输基本原理- 信息安全及伦理道德2. 常用软件应用- 文档处理软件(如Word)- 表格处理软件(如Excel)- 演示文稿软件(如PowerPoint)3. 编程基础- 编程语言(如Python)基本语法- 简单程序编写与调试- 计算思维与算法基础4. 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 信息检索与筛选- 数据整理与分析-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参照教材章节进行组织。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第一学期:- 信息技术基础(第1-4章)- 常用软件应用(第5-7章)第二学期:- 编程基础(第8-10章)- 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第11-13章)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操作技能。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简述
教材 教学——教学建议30条 评价——学业质量标准(四年级、八年级) 德育——学科渗透德育纲要(小学、初中、高中) 课程标准(纲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高中选
修课程指导纲要 资源——网站、光盘、学科基地(审读基地)
27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29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三、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发展 ——综合课程
30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三、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 ——技术带来的变革
31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课堂教学五段论
导入 讲练结合 反复强化 总结归纳 意义拓展
32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模块
(略)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和劳动与 技术教育相衔接,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 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普 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中,技术是一 个基础的学习领域。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魏雄鹰 weixiongy@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一、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界定
课程地位与性质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基[2001]28号 )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 育。
33
©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一、导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信息素养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的目标、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以期提升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二、目标设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原理,并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在信息社会中做出独立的、合理的信息选择,并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知识、创造价值。
三、课程内容设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设置应根据教育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发展情况,包括基础知识、应用实践和创新拓展三个层面。
1.基础知识层面: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原理、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网络与通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能够独立完成电脑的基本设置和维护工作。
2.应用实践层面:包括办公软件的应用、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应用等方面的实践操作。
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水平。
3.创新拓展层面:通过课余拓展活动、学科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应用和深入研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具体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验、案例分析、项目导向、探究式学习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思考能力。
2.实验法:设立实验环节,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思考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项目导向法:设计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项目,鼓励学生在团队合作和自主探究中学习和创新,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概述
六、信息技术课程的展望
1.信息技术课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信息 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
2.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独特的课程价值及内容, 例如,算法、人工智能、数据管理方法等信息 技术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等是不可取代的。
3.即使是发达国家,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很高,学 生可以在家庭和社会上规范学习信息技术,而 且信息技术教育发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高 度融合的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会消亡, 而是更趋成熟和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概念(功能)
信息技术是能够扩展人们的信息功能的 技术,是人类感知觉器官、认知器官的延伸。 它主要包括: 传感技术--扩展人类器官采集信息功能 通信技术--扩展人们的神经系统和传递信息功 能 计算机技术--扩展人们的思维器官存储、分析 、加工、处理信息功能 缩微技术--扩展人类有效存储信息功能
关于信息技术的内涵
1.广义的观点:图书馆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 术和电子通讯等所谓的全信息信息技术
2.狭义的观点:仅指计算机信息技术(IT技术)
目前颁布的课程标准(指导纲要)是表述 信息技术的广义定义,但内容实质还是局限于 计算机信息技术范围。
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文化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知识 •信息技能 •信息道德
1.能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确定信息需求,选择合 适的途径获取信息,并甄别信息的质量。
2.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体验信 息技术在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 方面的优势。
3.能够对信息作品做出较为合理的评介,反思自 己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初步形 成规划与管理信息作品创作过程的意识。
五、对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认识
课程资源是课程教材设计、编 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 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 的总和。
7—9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标准
7—9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标准初中阶段内容标准以日常信息活动中所需要的技术为主线,包括计算机使用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网络应用接触、字处理及应用、电子表格处理及应用、多媒体制作及应用、程序设计基础七大部分。
描述了对信息技术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要求,并在各部分知识技能的描述中渗透了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目标要求。
7-9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参与“信息活动”,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增进的对大众信息技术的把握,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规范,感受和领悟信息文化现象。
1、信息技术与社会初步了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内容标准:(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例1 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例2 信息社会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作用。
例3 电话、电视的使用对社会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2)现代信息技术简介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展望例1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例2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计算机技术、传感、测量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例3 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网络的使用,数字电视的应用,多媒体的应用等。
2、计算机基本操作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功能,并能够熟练应用。
1.内容标准(1)知道计算机主要部件及其作用,合乎规范地使用计算机。
例1 常用的计算机部件主要有主机、键盘、显示器、鼠标、磁盘驱动器、光驱、音箱等。
例2 计算机通过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输入命令或数据信息;通过主机中的CPU进行加工运算处理信息,通过软盘、硬盘、光盘等存储设备存储信息,或从这些存储设备中读取信息;计算机根据用户输入要求进行工作,并把执行的反馈信息输出到屏幕或打印机等输出设备。
例3 合乎规范的使用磁盘以及进行开关、重启计算机等操作。
例1 了解计算机对防尘、防潮、稳压、防静电等方面的要求。
(2)熟练掌握正确的鼠标和键盘操作,养成良好的操作和使用习惯。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课程类别:学科必修课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考核方式:笔试总学时、学分: 48学时 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32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是在了解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运用系统的方法,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能根据教学对象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诸要素进行合理有序的安排,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方案,并能有效实施。
二、课程教学要求以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为出发点,通过不同的案例观摩,为学生提供导向和参考。
注重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来收获经验,强调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思考教学问题,使学生既能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相关策略方法,又能领悟其内涵。
三、先修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科学与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等相关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特点、方法、内容、设计及评价方式。
课程难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设计和评价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和原则( 4 学时)1.教学内容(1)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3)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2)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原则的落实第二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6 学时)1.教学内容(1)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概念与模式(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原则(3)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内容(4)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5)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编写(6)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7)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原则,教学设计的内容,教学设计方案的编写(2)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第三章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2 学时)1.教学内容(1)讲授法(2)任务驱动教学法(3)讨论法(4)基于问题的学习(5)范例教学法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流程,优缺点和适用性(2)教学难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教学流程和适用性第四章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2 学时)1.教学内容(1)理论课的教学(2)技能课的教学(3)作品制作课的教学(4)实验课的教学(5)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常见问题与对策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信息技术课程的常见课型,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方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注意事项(2)教学难点:信息技术课不同内容分类及特点第五章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2 学时)1.教学内容(1)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概述(2)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措施(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法(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实施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评价的发展、分类、原则,各种评价工具的特点、适用性,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2)教学难点:各种评价工具的特点、适用性,评价的实施七、实践教学内容实践项目(一) 撰写教学设计方案(12学时):(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1.了解教学设计的目标编写、设计原则和评价标准;2.吃透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加工和处理;3.选取不同类型的课进行教学设计并撰写相应的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背景及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因此,信息技术教育无疑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初中阶段是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阶段,本计划将围绕此目标展开。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信息素养、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
信息技术教育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重视实际应用,注重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善于从海量信息中获取、筛选、应用和创造信息。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做出贡献。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该培养以下信息素养:1.信息获取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快速、准确地从网络或其他途径获取所需的信息,包括数字信息和文字信息。
2.信息判断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判断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合法性。
3.信息筛选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在大量信息中筛选出优质的信息,并适当地加以整理和应用。
4.信息交流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包括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和社交网络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该掌握以下信息技能:1.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操作系统的使用、文件管理、网络应用等。
2.网络安全技能,包括常见的网络攻击、防范措施和处理方法。
3.数据处理技能,包括常见的文本处理、表格处理功能的使用以及数据查询分析等。
4.多媒体技能,包括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文件的播放和编辑等。
培养学生的信息创新和应用能力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该培养以下创新和应用能力:1.创新和探究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计算机技术问题,并能够提出创新的设计和方案。
2.应用和实践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1. 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培养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
通过研究本课程,学生将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2.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提供必要的网络安全教育。
3. 教学内容3.1 基础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操作系统、网络等。
- 数据库基础:数据库的概念、关系模型、SQL语言等。
- 程序设计与算法:基本程序设计思想、流程控制、算法的基本概念等。
3.2 实践操作- 办公软件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巧。
- 图像处理和多媒体制作:Photoshop、Premiere等软件的基本操作和设计技巧。
- 网络应用与安全:网络浏览、通信工具、信息搜索和网络安全常识。
- 数据库应用开发: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SQL语言的运用、数据查询与报表制作等。
4. 教学方法- 组织课堂讲授,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 组织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工具和软件的运用。
- 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实践,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合作精神。
5. 教学评估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评估方式:- 知识测试: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的小测验,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 实践操作评估:通过实际操作项目或考试,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技巧。
-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提问和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
- 项目评估:评估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表现和成果。
6. 课程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活动,本课程将提供以下资源:- 电子教材和研究资料:提供课程内容的电子版教材和研究资料。
完整的初三信息技术课程大纲
初三信息技术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 课程性质初三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基础学科,是初中阶段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后续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不仅涉及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等领域的知识,还与数学、科学、语文等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课程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操作系统、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水平。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和项目学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图像编辑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中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正确、合法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课程(教学)的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如开关机、鼠标和键盘的使用、文件管理等。
熟悉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 等,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如窗口操作、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
掌握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网络的分类、拓扑结构等,能够熟练使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浏览、下载和上传,掌握网络通信工具的使用方法,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
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档的编辑、排版和打印,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数据处理方法,能够使用图像编辑软件进行图片的处理和编辑,了解动画制作和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本方法。
面向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设计
面向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设计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For The Core Quality Of Junior Middle SchoolXIEYilin1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应回归到现实信息系统问题发现与解决实践中去[1]。
吴江高级中学的卜娟芳等探析了信息技术教育与核心素养融合,建议利用当前社会的热点实践将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融入课堂,培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将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等开展了面向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建构,但也仅是设想未付诸实践验证[3]。
张海燕等结合几节信息技术课例,分析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尚未开展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实践[4]。
作者根据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于 2016 年至 2018 年的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构建积累了一套课程体系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希望给广大教师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一、面向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作者所在的初中学校共开设七年级和八年级两学年共四学期的信息技术课程。
其中必修课每个学期 16 个课时,全年级各班均开设。
选修课考虑到学生的精力和兴趣爱好,仅在七年级开设一个班的课程,每学期 8 个课时。
作者根据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块——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计算思维,设计了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并在 2016年至 2018 年两学年开展了教学实践验证。
1.课程体系面向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必修课课程体系如表 1 所示。
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学科节项目化驱动课程模块,子主题任务化驱动课时教学。
其基本思想是在情境中创造成果,通过体会、理解、内化,以形成自身的能力。
该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策划本领(计算思维)和责任感(信息社会责任),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引导学习者主动捕获相关信息(信息意识),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掌握与项目相关的知识技能(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贯穿于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原则(简称新课标)已由专家组起草完毕。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旳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旳新规定而设立旳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旳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重要目旳,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性旳指定学习领域。
在国家规定旳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规定旳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养目旳、学时安排等方面有一定旳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旳总体价值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旳有效实行可以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终身学习旳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旳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旳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旳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旳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旳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旳课程目旳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旳爱好,养成—巩固良好旳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旳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解决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多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旳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解决、体现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旳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旳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以及运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解决工具解决信息旳一般过程;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积极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旳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立和选择原则一、小学、初中、高中旳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旳信息技术教育基本完毕应用软件旳学习;初中旳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不再是零起点。
有关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旳内容及目旳规定旳衔接,参照下表:爱好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爱好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旳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敢于质疑旳问题意识敢于尝试旳创新精神↓↓↓↓↓初中巩固爱好发现特长拓展+提高初步具有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运用创新能力培养,改善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和发展爱好自选门类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旳设计、制作、发明二、以爱好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旳设立内容。
初中信息技术课本
初中信息技术课本1. 简介初中信息技术课本是针对初中生开设的一门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课本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应用软件等多个方面,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为他们未来学习和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2. 内容概述本课本包含以下主要内容:2.1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硬件组成•输入设备与输出设备•操作系统介绍•文件管理•计算机网络基础2.2 网络基础•网络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网络拓扑结构•网络通信协议•防火墙与网络安全2.3 应用软件•Microsoft Office套件•编程语言基础•图像处理软件•数据库基础3. 学习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本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计算机硬件组成、操作系统和文件管理等内容,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常用操作技巧,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提供基础。
3.2 掌握网络基础知识通过学习网络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方式以及网络通信协议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管理能力。
3.3 熟练使用应用软件通过学习Microsoft Office套件、图像处理软件和数据库基础等内容,学生可以掌握常用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巧,提高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处理能力。
4. 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课本时,应采取以下学习方法:4.1 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和网络基础知识时,应注重实际操作,通过实践掌握相关技能。
4.2 多媒体辅助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学习,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直观。
学生可以利用电子教材、网络视频等资源,辅助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
4.3 课外拓展学习对于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适当进行课外拓展学习。
可以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班或者自学一些进阶的技术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
5. 评价与考核初中信息技术课本的评价与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5.1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是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完整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一、课程理念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该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基本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的应用到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
概括来讲,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让学生奠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素养,将所学应用与实践中。
二、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
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背景四:现行教材的不足之处
新课程理念还需要进一步体现 学段衔接上的问题 硬、软件发展带来的问题 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问题
7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一、教材修订依据:相关政策和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基〔2001〕17号)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在原有教材基础上推陈出新,优化原有教材。
10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三、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整体设计
年级
七上
内
容
说 明
初小衔接,网上信息获取、文字处理作为过渡, 表格数据处理为研究性学习打基础 以演示文稿为基础,初步接触多媒体世界的精 彩,学习图像处理的基本技能 网页制作作为信息表达的方式之一 以Flash动画制作为基础,掌握多媒体作品创 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设计简述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魏雄鹰 weixiongy@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背景一: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教育
பைடு நூலகம்2000年以后
向信息技术教育转折
1991-1999年
发展阶段 计算机工具论
1986-1991年
启蒙阶段 计算机文化论
1981-1986年
9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二、教材修订原则
在不增加各册教材篇幅的基础上,调整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
做好与小学、高中的双向衔接, 对初中教学内容作了重新规划和分布,去除或减弱一部分在小学阶段学生已 掌握得较好的内容,加强或新增部分适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
调整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电子小报、图像作品、网页作品、动画作品和程序作品等五个明确的教学模 块 以教师作品作为教学范例,教学范例即要体现相应操作技能内容的教学,又 是以计算机各方面的知识为情景背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习相 应的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及作业安排中,则是鼓励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个 性化作品,让学生在制作作品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18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七下与八下:
明线 (任务线) 七下 制作电子杂志 交流、共享、发布 暗线 (技能线) 合作技能 设计能力 信息收集、整理、加工 等 文字处理:编辑、排版 自主合作意识 表达能力 多媒体信息处理 表格数据处理 目标
巩固七上习得 能独立完成较复杂 的文字处理 为八上学习打下基 础 初步具备较强的设 计能力 较强的信息技术应 用意识 为高中学习打下基 础
15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五、教材使用建议
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过渡应灵活处理 教材内容可根据课时安排和学情适当调整 教学范例与学生练习要有机结合 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有创新
16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教材建设是一项充满遗憾的工作 教材建设是一项不断自我否定的工作 教材建设是一项具有高度挑战性的工作 构建适合我省实际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需要各方的支 持与努力
©
八下
制作有主题的多媒体 演示文稿
19
8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行方案
2002年浙江省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课程改革 (小学、初中同时推进),制定了浙江省义务教育 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指导意见
小学:3—6年级,每周1课时 初中:7—9年级,每周2课时
2006年浙江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方案:高一完成4个必修学分,高 二、高三完成若干个选修学分
2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背景二: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发展
1996年以前,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所用教材没有统一版本,由 教师自由选择。 1994年:省教研室开始研究依据国家教学大纲编写中学计算 机教材,1996年出版第一套中学计算机教材 2002年开始,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重新设计, 改为5册 至2008年,改为政府买单,5册教材作了“瘦身”,缩减了 30%的篇幅 2011年,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开始全面修订
3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背景三:现行教材的特点分析
现行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是在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成功 经验,深入调查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编写 的 它符合当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适应社会和 学生的发展需求,能扎实有效地推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的改革,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一套求实务新的信息技术 实验教材。
获取信息,文字处理,数 据处理 多媒体基础(图像,音视频 等),图像处理初步,演 示文稿制作 网络技术基础,信息交流 与表达,网页制作 二维动画制作技术
七下 八上 八下
九年级
算法与程序设计初步,智 能机器人技术
九年级改为目前各册统一的单元、课形式。教 师根据初三信息技术教学的特殊性,选择面向 对象的程序设计或机器人两部分内容中的一部 分进行教学,教材体现其灵活性。
Text 小学
高 中
13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四、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
技术: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熟练
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养成,合作、探究、自主等综合能力的 提高
情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学习的兴趣
14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四、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
1.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 作和社会的影响。 2. 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 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 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 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 完成各种任务。 4. 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 确性和相关性。 5. 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 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5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背景三:现行教材的特点分析
在教材体系编排上,每册安排三到四个单元,共20课左右, 以课为单位构建。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引导和鼓励学 生亲身经历和体验。 在模块设计上,五册教材共包括信息搜索、文字处理、数据 处理、多媒体处理、网页制作和程序设计等模块。学生分模 块学习,每个模块重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一种能力,各模块 间横向关联、纵向递进,螺旋式上升,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 素养的综合提升。
©
1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三、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整体设计
软件的选择:
操作系统:Windows 7 应用软件:
Office 2010 Xara3D、GoldWave 、会声会影 PS Flash VB 。。。
12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各学段的衔接:
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文 字处理、网上信息获取、演 示文稿制作 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 音视频处理 了解:信息的概念、电子表 格数据处理、动画概念、简 单图像处理、信息技术概念 初 中 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 文字处理、网页制作、网上 信息获取、演示文稿制作 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 念、电子表格数据基本处理、 音视频简单处理、图像基本 处理、简单动画制作 初步掌握:算法与程序设计 基本知识
4
©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
背景三:现行教材的特点分析
起点:以网络为基础,兼顾零起点 两条线:
明线:以任务为主线, 一般在每课一个小任务基础上,合成一个单 元的任务 暗线:以螺旋上升式安排操作技术,在应用中学会技能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除了常规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更注重设计、规划、合作 等技能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在做中学,强调过程,注重方法,如在合作过程中,学 习基本的文字处理、多媒体作品制作方法,领会合作学习的基本方式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 惯,审美观与鉴赏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