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
大连中石油5起事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大连所属企业五起事故简要情况自2010年7月以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辽宁大连的所属企业接连发生5起事故,分别是:2010年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中石油储运公司)“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和“10·24”火灾事故,2011年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7·16”火灾事故和“8·29”爆炸火灾事故,2013年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6·2”爆炸火灾事故。
调查认定,这5起都是责任事故。
一、大连中石油储运公司“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一)事故简要经过。
2010年7月16日,在油轮向原油库卸油过程中,上海祥诚公司的作业人员通过输油管道放空阀加注“脱硫化氢剂”(过氧化氢)。
13时,现场人员在得知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将剩余的22.6吨“脱硫化氢剂”加入管道。
18时02分,靠近加注点东侧的立管低点处发生爆炸,导致罐区阀组损坏、大量原油泄漏,引发大火。
(二)事故原因。
直接原因:上海祥诚公司使用含有强氧化剂的“脱硫化氢剂”,违规在输油管道上加注“脱硫化氢剂”,并在得知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加注,造成“脱硫化氢剂”在管道内局部富集,发生强氧化反应,导致油管爆炸、火灾、原油泄漏,造成污染。
间接原因:一是大连中石油储运公司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整个罐区管理混乱,层次较多,直接将原油脱硫化氢作业承包给上海祥诚公司,以包代管。
二是忽视变更管理,当改变脱硫化氢剂时,没有事先进行风险分析。
三是大连中石油储运公司监管不力,未及时制止承包商违规加注行为。
四是储罐根部阀设计有缺陷,当电控阀门无法操作时,手动操作用时过长。
二、大连中石油储运公司“10·24”火灾事故(一)事故简要经过。
2010年10月24日16时,在施工人员切割事故储罐浮盘的顶板及桁架时,T103号储罐罐壁与浮盘间隙冒出黑烟,随即产生明火,火势迅速扩大,81台消防车先后投入灭火,至25日凌晨1时才扑灭明火。
大连7.16爆炸着火事故
管目标
8
7月17日,火势已基本扑灭。当日10时,大连市政府召开新闻 发布会,宣布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现场储油罐的所有阀门全 部关闭,火势基本扑灭,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管目标
9
管目标
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后海面上大片的油污(7月17日摄)
10
管目标
2010年7月17日,海上清污作业。
11
安监总局、公安部关于“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情况的通报
应急能能力是否适应?
●供电系统是否稳定可靠?
否紧急关闭,消防系统电动阀门能否远程打开?
●是否所有操作均已制订操作规程?
管目标 ●关键设备、阀门的维护保养是否到位?
●承包商管理是否存在漏洞?
●变更管理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有无海上溢油的应对能力,现有围油栏能否适用,所在港区有无溢油回
收装备及能力?
24
18
安监总局、公安部关于“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情况的通报
(四)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提高重特大事故的应对与处臵能力。 要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厂区和储罐区消防设施的检查,进一步改进管道、 储罐等设施的阀门系统,确保事故发生后能够有效关闭;进一步加强应急管 理,加强专兼职救援队伍建设,组织开展专项训练,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定 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政府、部门与企业间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确保 预案衔接、队伍联动、资源共享;加大投入,加强应急装备建设,提高应对 重特大、复杂事故的能力。 各类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要认真研究分析本单位重大危险源情况,建立 健全重大危险源档案,加强监控和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控系统,确保一 管目标 旦发生险情,能够迅速响应、快速处臵。与此同时,要加强应急值守,完善 应急物资储备,扎扎实实做好应急管理各项基础工作,切实提高应急管理水 平。
大连石化7.16事故
起因7月16日14时25分,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厂区内100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换热器发生泄漏并引起大火。
截止记者发稿时,中石油对外发布声明称,明火已被扑灭,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未造成环境污染。
据大连石化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事故发生后,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关闭进料阀门。
截至18时时,大连石化公司消防支队和大连市消防局已投入数十辆消防车全力扑救,控制火势,周边目前尚没有引起爆炸的因素。
事故现场浓烟滚滚[1]结果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坐落于大连市甘井子区甘井子街道,位于大连市区东北角。
事发当时,从大连市区看过去,东北部天空布满灰色的浓烟,火灾现场周边曾一度实施交通管制。
编辑本段处理情况今天是2011年7月16日。
在2010年7月16日,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大连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
今年发生火灾的地方与去年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仅隔着一道海。
事故善后上次中石油炼化装置事故发生在2011年1月19日上午9时25分,中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石油二厂也曾突然发生爆炸,并引起大火。
抚顺石化认定爆炸原因系重油催化装置稳定单元发生闪爆所致,爆炸导致1人死亡、2人失踪。
事故现场[2]中石油称,目前,大连石化现场明火已被扑灭,火情得到完全控制,正着手展开清理工作。
中石油第一时间成立事故处置领导小组,采取一切措施确保现场人员安全,确保消防水不流入海,确保不发生次生事故。
中石油副总经理沈殿成已率相关人员赶赴现场。
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生产新区2008年建成投产以来,实现首次开工连续运行3年不检修的长周期运行纪录,当时还赢得了中石油集团“开得起、稳得住”的评价。
事故地情况有炼油厂人士称事发车间刚刚经过检修。
2011年4月份,中石油部分炼厂安排春季检修,包括东北的哈尔滨石化、大连石化,华北的大港石化、呼和浩特石化以及华北石化等;中石油大连石化一个日加工能力200800桶的原油蒸馏装置因停产检修关闭至2011年6月底,每日20万桶炼油装置结束检修,也于2011年7月初重启。
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四起火灾爆炸事故案例
四起火灾爆炸事故案例学习一、2011年发生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7·16”火灾事故(一)事故简要情况7月11日至14日,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上海祥诚公司大连分公司和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石油储运公司的工作人员共同选定原油罐防火堤外2号输油管道上的放空阀作为“脱硫化氢剂”的临时加注点。
16日13时,油轮停止卸油。
上海祥诚公司和天津辉盛达公司现场人员在得知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将剩余的约22.6吨“脱硫化氢剂”加入管道。
18时02分,靠近加注点东侧管道低点处发生爆炸,导致罐区阀组损坏、大量原油泄漏并引发大火。
(二)事故的直接原因使用含有强氧化剂过氧化氢的“脱硫化氢剂”,违规在原油库输油管道上进行加注“脱硫化氢剂”作业,并在油轮停止卸油的情况下继续加注,造成“脱硫化氢剂”在输油管道内局部富集,发生强氧化反应,导致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引发火灾和原油泄漏。
二、2010年发生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10·24”火灾事故(一)事故简要情况2010年10月24日,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在拆除“7·16”事故损毁的103号储罐过程中又发生火灾事故。
(二)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施工人员违反拆除方案要求,擅自切割储罐浮船底板,引燃浮船底板下残留的油污等可燃物,导致储罐内起火。
(三)事故的间接原因1、制定的拆除施工方案存在缺陷,且未按拆除方案要求进行作业,安全措施不落实;2、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监理工作不到位;对作业过程安全监管不力。
三、2011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1000万吨/年常减压蒸馏联合装置减压蒸馏塔塔底换热器泄漏引发火灾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7.8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
(一)事故的直接原因换热器管箱法兰检修更换的垫片不符合设计要求,且垫片安装不正,经7月13日、14日2次紧固后,垫片局部被“压溃”,造成原油泄漏。
泄漏的原油流淌到泄漏点下方的换热器高温表面被引燃。
大连7.16事故
一、事故单位基本情况
国际储运公司是中国石油大连中石油国际事业公司 (80%股份)与大连港股份公司(20%股份)的合资企业, 成立于2005年9月,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国际储运公司
原油罐区的日常运营和检维修工作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
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负责。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内 建有20个储罐,库存能力185万立方米;周边还有其他单位
21
安监总局7月23日“大型原油储罐安全运行研讨会”有关内容
参会代表,广开言路,提出有关建议措施如下:
●各类化学品的采购,必须提供MSDS; ●加剂操作:必须对“剂”本身、剂对油品质量影响、运行安全等
进行安全评价,对加剂流程、加剂方案进行审查,要有完善的计量、 联锁措施; ●储罐根部阀门的定期开关,以保证灵活好用; ●消防泵:国外一般是一电一柴,双电源并不可靠,建议采用:电 动泵作为主泵,柴油泵作为备用; ●消防水量应考虑加大(此次事故消防水用量达7万立),沿海地 管目标 区应考虑海水作为消防应急水源; ●相邻油库的消防水管网联网,有利于事故状态时的消防水互供; ●海上溢油回收船的配备; ●关键阀门配备贮气罐; ●依地形采用“下沉式罐组”,防止事故扩大;
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
限公司(以下简称辉盛达公司)负责加入原油脱硫剂作业。 辉盛达公司安排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管目标 大连分公司(以下简称祥诚公司)在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
区输油管道上进行现场作业。所添加的原油脱硫剂由辉盛 达公司生产。
13
安监总局、公安部关于“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情况的通报
管目标
8
7月17日,火势已基本扑灭。当日10时,大连市政府召开新闻 发布会,宣布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现场储油罐的所有阀门全 部关闭,火势基本扑灭,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辽宁“7.16”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爆炸火灾事故处置战例
2010年度公安消防部队灭火应急救援战例研讨班资料辽宁“7·16”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火灾扑救战例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2010年7月16日18时12分,大连市公安消防支队接到报警,位于大连市大孤山新港码头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输油管线爆炸起火。
大连市公安消防支队立即调集37个公安消防中队和4个企事业专职队的128台消防战斗车辆、1000余名消防官兵赶赴现场。
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跨区域增援预案,按照省公安厅长李文喜和总队长王路之的指示要求,迅速调集了全省13个公安消防支队、14个企业专职消防队的220台消防战斗车辆、1380余名消防官兵前往大连增援。
同时在全省范围内调集泡沫液900余吨;报告部局后,朱局长又以陆运、海运、空运方式从吉林、河北、天津、黑龙江、山东等地调集泡沫液460余吨运往现场;省政府协调沈阳空军调用直升飞机运送包括院士在内的11名专家到场,为火灾扑救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经消防官兵15个小时的艰苦奋战,17日8时20分火灾得到有效控制,9时55分大火被全部消灭,成功保住了罐区20个总储量185万立方米原油储罐以及临近2个单位的56个总储量为560万立方米原油、成品油储罐和51个12.45万立方米二甲苯、苯等易燃易爆有毒危险化学品储罐乃至整个大连地区的安全。
这场特殊的战斗,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参战消防官兵的英勇行为得到了高度赞誉,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周永康书记和孟建柱部长、刘金国副部长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张德江副总理、公安部刘金国副部长、部消防局陈伟明局长、辽宁省公安厅李文喜厅长、刘乐国副厅长、部局战训处魏捍东处长等领导在火灾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火灾现场,在视察火场,听取汇报后,靠前指挥,科学决策。
一、基本情况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以下简称为中联油大连储备库)位于大连市大孤山半岛新港码头。
2010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大孤山新港码头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
海洋污染影响水域100平方公里大连市安全生产监督局副局长孙本强昨日表示,对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起火事故的原因,辽宁省政府18日上午已经成立调查组开始启动调查,目前还不能对事故原因做出判断,需要调查、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孙本强是在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起火事故的现场接受集体采访的。
他说,辽宁省政府成立的调查组已经开始向事故现场的值班人员、操作人员调查,同时与事发时正进行卸油作业的外籍油轮进行登船接触。
他说,此前媒体所说的爆炸原因只是根据表现形式所做的初步判断,要做技术上的分析才能做出进一步的判断。
事故的责任到底是在油船方还是中石油,现在还不能判定。
事故现场罐体浓烟变淡基本安全大连新港爆炸事故现场的浓烟自昨日14时以后开始变淡,大连市公安局副局长宁民表示,经专家评估现场已基本安全。
大连市在17日 10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宣布事故现场明火已基本扑灭,此后绝大部分时间现场浓烟不断冒出但未见明火。
不过在18日凌晨,有的地方出现了明火,在消防部队采取措施后被扑灭。
18日14时,消防部队调集80条水枪对仍在冒烟的罐体发动一次总攻,之后罐体冒出的浓烟明显变淡。
记者下午在事故现场看到,冒烟的罐体已经变形,有的地方还出现了破损。
宁民和大连市消防局局长丛树印都表示,罐体内的原油应该没剩多少,同时原油流淌火已经消灭。
丛树印说,现在扑救工作进入尾声。
海洋污染影响范围达100平方公里辽宁海事局有关负责人称,目前,大连新港海域油污重点水域达10平方公里,污染水域达50平方公里,影响范围达100平方公里。
记者了解到,辽宁海事局在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的组织协调下,紧急从其他省市调运清污应急物资。
目前,从秦皇岛调来的2000米围油栏、2吨消油剂,已于17日晚抵达大连。
从青岛和北京调运的30吨消油剂预计在18日晚之前全部运抵大连。
同时,大连海事局又增派26名监督员,协调指挥清污船作业。
目前,海事部门已组织了20余艘清污船舶,在最大范围内对海上形成的50多平方公里的油污开展清除作业。
安全工程事故案例分析
E4 E3 E2 E6 E7
T:火灾事故 E1:原油泄漏 E2:油管爆炸 E3:各阀门无法关闭 E4:脱硫剂过量 E5:电力系统失效 E6:脱硫剂管没有及 时关闭 E7:工作人员未发现 E8:意外停止卸油 E9:未得到关闭信息
E5
X1
E2
E8
E9
X6
X2
X3
X4
X5
2018/11/3
X1:安全设计 不合理 X2:操作失误 X3:机器故障 X8 X4:信息传达 X7 中断 X5:信息传达 系统不完善 X6:疏忽大意 X7:安全意识 不够强 X8:监管制度不完善
(二) 、确定顶事件和基本事件
一、油管爆炸是由于具有强氧化性的原油脱酸剂在管道 内发生化学爆炸。 二、油轮暂停卸油作业,但注入脱硫剂的作业没有停 止,导致大量脱酸剂囤积过量,超过安全值。 三、大量脱酸剂囤积后,没有安全检查及意外情况检查 过程。所以没有发现这个隐患。 四、爆炸导致各阀门无法关闭,原油泄漏,导致火灾的 蔓延和附近水域的污染。 五、阀门的分布和设计不当影响爆炸后阀门的控制。 六、没有严密的安全防范措施,导致在事故发生后,事 故不能得到有效的减缓和控制,任其发展。
(三)事故树
原油泄漏
火灾事故
油管爆炸
脱硫剂过量
各阀门无法关闭 油管爆炸 脱硫剂管没有及时关闭 工作人员未发现
电力系统失效
安全 设计 不合理
油管爆炸
意外停止卸油
未得到关闭信息
疏忽 大意
安全 意识 不强
监管 制度 不完善
操作 失误
2018/11/3Fra bibliotek机器 故障
信息 传达 中断
信息 系统 不完善
T
E1
E2
大连湾溢油事故调查报告
大连新港起火爆炸事故和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调查报告船舶与海洋工程温国平2015085223062 2010 年7 月16 日,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库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引发大火并造成大量原油泄漏,导致部分原油、管道和设备烧损,另有部分泄漏原油流入附近海域造成污染。
事故造成作业人员 1 人轻伤、1 人失踪;在灭火过程中,消防战士 1 人牺牲、1 人重伤。
由于1000 多吨原油泄漏流入大海,导致事故现场附近50 多平方公里海域受到污染。
据统计,事故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为22330.19万元。
该起事故发生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辽宁省大连市的所属企业又连续发生了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2010 年“1024”火灾事故和大连石化分公司2011年“716”火灾事故、“829”爆炸火灾事故等 3 起责任事故。
【造成的危害与损失】虽然716 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没有造成一个人伤亡,在各方努力下,事故的损失已经降到了最低,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感到庆幸。
毕竟,事故留给我们一片飘满油污的大海,不仅涉及物质财富损失,而且给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环境、居民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首先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油污染造成的物质财富的直接损失和减轻污染损害所花费的间接费用相当惊人,而政府当局为消除损害采取行动花费的费用更大。
大连市已经调集了150 桶消油剂和350 包吸油毡,并组织了500 艘渔船进入污染海域,配合专业船舶展开拉网式海上清污。
二是破坏海洋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海水油污染后使得海洋生物数量锐减,面临灭绝的危险,而且海水一旦污染很难恢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受到极大破坏,海里漂上来的海带都被染成了黑色。
三是对沿海旅游业带来负面影响。
在距离爆炸现场最近的海域,海边密密麻麻储油罐,海面上泛起了大片的油污,海边的岩石也被浸成了黑色,岩石缝隙里存满了泄漏出来的原油。
四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威胁。
海洋生物被油污染后,人再食用这些海洋生物,其中的有毒物质就可能损害人体健康。
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特别重大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调查报告
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特别重大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调查报告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特别重大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调查报告2010年7月16日18时许,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
导致部分原油、管道和设备烧损,另有部分泄漏原油流入附近海域造成污染。
事故造成1名作业人员轻伤、1名失踪;在灭火过程中,1名消防战士牺牲、1名受重伤。
事故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为22330.19万元。
一、事故单位基本概况(一)事故单位概况。
国际储运公司是中国石油大连中石油国际事业公司(80%股份)与大连港股份公司(20%股份)的合资企业,成立于2005年9月,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
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的日常运营和检维修工作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负责。
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内建有20个储罐,库存能力185万立方米;周边还有其他单位大量原油罐区、成品油罐区和液体化工产品罐区,储存原油、成品油、苯、甲苯等危险化学品。
(二)事故当天原油卸送情况。
事故当天,新加坡太平洋石油公司所属30万吨“宇宙宝石”油轮在向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卸送最终属于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控股的下属子公司)的原油;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辉盛达公司)负责加入原油脱硫剂作业,辉盛达公司安排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以下简称祥诚公司)在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上进行现场作业。
所添加的原油脱硫剂由辉盛达公司生产。
二、事故发生经过及救援情况(一)事故发生经过。
2010年5月26日,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与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合署办公)签订了事故涉及原油的代理采购确认单。
在原油运抵大连港一周前,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得知此批原油硫化氢含量高,需要进行脱硫化氢处理,于7月8日与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辉盛达公司)签订协议,约定由天津辉盛达公司提供“脱硫化氢剂”,由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祥诚公司)负责加注作业。
大连新港石油事故课件
06
未来防范措施建议
加强安全监管
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管机制
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政府应加强对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监 管,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监管制度 ,确保企业严格遵守。
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提高应 急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确保在事故 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强化日常巡查和专项检查
加大对石油化工企业的日常巡查力度 ,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及时发现和整 改安全隐患。
01
02
03
04
输油管道爆炸起火
1000立方米油罐爆炸起火
附近10个10万立方米油罐受 威胁
大连市遭受严重污染
02
事故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
操作失误
在油罐注水过程中,操作员未能 准确执行操作规程,导致输油管 线破裂,大量原油泄漏。
设备故障
事故发生时,油罐区的自动控制 系统出现故障,未能及时报警或 采取紧急措施。
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
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 细致的评估,找出潜在的安全隐患。
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定期检查 设备、维护保养、更新安全设施等, 从源头上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 救援队伍、救援设备和救援程序。
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的演练和评估,确保预案的有效性和可 行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更新和完善。
03
事故后果及影响
对环境的影响
海洋污染
事故中泄漏的石油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污染,威胁海 洋生物的生存。
空气质量恶化
燃烧石油产生的烟雾对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增加了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中国石油.doc“7.16”输油等4起事故调查通报
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大连所属企业“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等4起事故调查处理结果的通报安委办〔2011〕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委员会,国务院安委会各成员单位,有关中央企业:2010年7月16日,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库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引发大火并造成大量原油泄漏,导致部分原油、管道和设备烧损,另有部分泄漏原油流入附近海域造成污染。
事故造成1名作业人员轻伤、1名失踪;在灭火过程中,1名消防战士牺牲、1名受重伤。
事故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为22330.19万元。
其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大连地区的企业又相继发生了3起火灾事故,即2010年发生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10·24”火灾事故、2011年发生的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7·16”火灾事故和“8·29”爆炸火灾事故。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务院事故调查组提出的对该4起事故的调查处理意见,认定这4起事故均为责任事故。
其中,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以下简称“7·16”事故)是一起特别重大责任事故。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以下简称《国务院通知》)关于“事故查处结案后,要及时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的要求,现将事故调查处理结果通报如下:一、“7·16”事故简要情况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在大连保税区的原油库建有20个原油储罐,总库容185万立方米。
2010年5月26日,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与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合署办公)签订了事故涉及原油的代理采购确认单。
在原油运抵大连港一周前,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得知此批原油硫化氢含量高,需要进行脱硫化氢处理,于7月8日与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辉盛达公司)签订协议,约定由天津辉盛达公司提供“脱硫化氢剂”,由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祥诚公司)负责加注作业。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
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百科名片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2010年7月16日晚间18时左右,大连新港附近中石油一条输油管道起火爆炸。
经过200 0多名消防官兵彻夜奋斗,截至17日上午,火势已基本扑灭。
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大连附近海域至少50平方公里的海面被原油污染。
针对此次事故,辽宁省政府18日上午成立调查组,调查了事故现场的值班人员、操作人员,同时与事发时正进行卸油作业的外籍油轮进行登船接触。
目前还不能对事故原因做出判断。
事件概况事故追踪胡锦涛温家宝对大连输油管爆炸事故作批示官方通报近40年全球严重石油泄漏事件事故反思事件概况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时间:2010年7月16日晚18时50分左右地点:大连市大连新港事件:一艘30万吨级外籍油轮泄油引发输油管线爆炸,并引发原油泄漏。
事故起因:货轮在卸油的过程当中,发生操作不当引发的爆炸。
伤亡:暂无人员伤亡情况报道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导致部分原油泄漏入海。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16日立即连夜赶赴大连,现场指挥海上油污应急处置工作。
2010年7月16日18时20分,大连新港输油管线发生爆炸,引起火灾,并导致部分原油泄漏入海。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立即组织专家组连夜赶赴大连,现场指挥交通系统所属力量开展消防、清污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海上油污应急处置。
李盛霖17日10时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目前,“海巡021”“海巡028”“海巡0200”“海巡0202”等4艘海事执法船已赴现场,监控油污情况、布设围油栏;交通运输部救捞局的专业救助船“北海救113”“北海救198”及大连港14艘消防拖轮和1艘消防艇已在起火海域铺设围油栏、喷洒消防泡沫,以控制海上火势和油污染。
大连新港附近的海面上大面积的油污清晰可见到17日9时,事故附近海面仍有原油泄漏入海,辽宁海事局正在抓紧组织海上油污清除和消防工作。
交通运输部还协调河北、天津、山东海事局调集围油栏、消油剂、吸油毡等清污设备火速支援大连。
“7·16”大连保税区油库特大爆炸事故原因调查
“7·16”大连保税区油库特大爆炸事故原因调查摘要:笔者作为7.16爆炸事故现场勘验主持人,调查工作结束不久,本文便已脱稿,囿于工作纪律,国务院安委办未发布事故调查处理通报前,不宜发表,因此搁置了一年多。
本文对爆炸原因的分析与此前各方面发表的分析结论有所区别,作为一家之言,以供商榷。
关键词:7.16 油库爆炸现场勘查原因调查中图分类号: v351.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起火单位基本情况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由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港合资,由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建设,是我国石油储备工程四个基地之一,设计年通过能力1500万吨,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水位最深的现代化深水油港,油库一、二期共设20个原油贮罐(17个10万立方米储罐,3个5万立方米储罐),总储量为185万立方米。
此次爆炸事故发生在油轮卸油过程中,该批次原油产自委内瑞拉,由新加坡籍的30万吨级“宇宙宝石”号油轮运至保税区卸油码头,于2010年7月15日20时开始卸油。
该批次原油为高硫原油,出具的检测报告提供硫含量为1800ppm(经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实际测定为5900ppm),为降低原油中的硫含量,中石油委托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对本批石油进行除硫作业,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则转委托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公司实施。
上海祥诚公司派员在天津辉盛达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下,采用油轮向储油罐卸油过程中,在输油管道部分使用防爆螺杆泵,把除硫剂注入主输油管道内进行除硫的工艺(此种除硫工艺是该公司第一次使用),按计划添加除硫剂88桶(每桶1吨)。
二、爆炸起火扑救情况2010年16日18时12分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输油管线爆炸起火,随后,爆炸沿输油管线向码头方向传递,又发生两次大的爆炸,引起大范围燃烧。
大连支队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后,启动重大灾害事故应急预案。
16日18时19分,开发区大队3个中队和海港专职消防支队4个中队第一批战斗力量相继到达现场。
辽宁“7.16”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爆炸火灾事故处置战例
2010 年度公安消防部队灭火应急救援战例研讨班资料辽宁“ 7·16”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火灾扑救战例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2010 年 7 月 16 日 18 时 12 分,大连市公安消防支队接到报警,位于大连市大孤山新港码头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区油库输油管线爆炸起火。
大连市公安消防支队立即调集37 个公安消防中队和 4 个企事业专职队的128 台消防战斗车辆、 1000 余名消防官兵赶赴现场。
辽宁省公安消防总队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跨区域增援预案,按照省公安厅长李文喜和总队长王路之的指示要求,迅速调集了全省13 个公安消防支队、14 个企业专职消防队的220 台消防战斗车辆、1380 余名消防官兵前往大连增援。
同时在全省范围内调集泡沫液900余吨;报告部局后,朱局长又以陆运、海运、空运方式从吉林、河北、天津、黑龙江、山东等地调集泡沫液460 余吨运往现场;省政府协调沈阳空军调用直升飞机运送包括院士在内的11 名专家到场,为火灾扑救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经消防官兵15 个小时的艰苦奋战,17 日 8 时20 分火灾得到有效控制,9 时 55 分大火被全部消灭,成功保住了罐区 20 个总储量 185 万立方米原油储罐以及临近 2 个单位的 56 个总储量为 560 万立方米原油、成品油储罐和51 个 12.45 万立方米二甲苯、苯等易燃易爆有毒危险化学品储罐乃至整个大连地区的安全。
这场特殊的战斗,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参战消防官兵的英勇行为得到了高度赞誉,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周永康书记和孟建柱部长、刘金国副部长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张德江副总理、公安部刘金国副部长、部消防局陈伟明局长、辽宁省公安厅李文喜厅长、刘乐国副厅长、部局战训处魏捍东处长等领导在火灾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到火灾现场,在视察火场,听取汇报后,靠前指挥,科学决策。
大连7.16火灾事故
救助打捞部门在此次清污行动中作用巨大。为确保完成“不入渤海、 不入公海”目标,北海救助局的3艘救助拖轮和打捞局的“德港”轮 不计成本,不讲条件,一直坚守在风浪较大的开阔海域作业。尤其是 在天气不利情况下,溢油进入老铁山水道,其他船舶都无法开展作业, 救捞船舶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3、海上清污行动
3.1 海上溢油监测预测 3.2 海上清污行动
清污方案 清污行动
3.3 海上清污效果
3.1 海上溢油监测、预测
监测
卫星监测 航空 航海 红外、雷达 清污船与过路船报告 岸线巡测
预测
3.1 海上溢油监测、预测
卫星监测 中国海事局烟台溢油应急技术中心 定制 Radarsat-2卫星图片(共11幅)
调集了长江以北几乎全部应急力量参加,共组织46艘专业清污船舶和 1300多艘渔船。国务院批准的水上安全规划提出在大连规划建设大型 溢油设备库,该工程相关应急设备并未采购到位,没能发挥作用
大量使用可能带来二次污染的消油剂,分散了油膜,并未将有毒物质 从水中清除,又加入了新的污染物质。势必对海域生态环境产生长久 不良影响,还需要开展长期的监测与评估工作
建议国家继续支持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大溢油应急技术 研发力度,并研究制定相关产品准入认证制度
4 启示与建议
此次应急清污的成功,一方面受益于我国 近年来不断加强溢油应急能力建设的综合 成效,但另一方面仍凸显出当前溢油应急 能力与水域安全风险之间的仍存在严重的 不适应
尽快启动国家和地区级水上溢油能力建设 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分析当前我国海域 面临的溢油污染风险,科学确定应急能力 建设与储备的合理目标和实施方案
大连湾溢油事故调查报告
大连新港起火爆炸事故和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故调查报告船舶与海洋工程温国平 2015085223062 2010年7月16日,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库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引发大火并造成大量原油泄漏,导致部分原油、管道和设备烧损,另有部分泄漏原油流入附近海域造成污染。
事故造成作业人员1人轻伤、1人失踪;在灭火过程中,消防战士1人牺牲、1人重伤。
由于1000多吨原油泄漏流入大海,导致事故现场附近50多平方公里海域受到污染。
据统计,事故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为22330.19万元。
该起事故发生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辽宁省大连市的所属企业又连续发生了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2010年“1024”火灾事故和大连石化分公司2011年“716”火灾事故、“829”爆炸火灾事故等3起责任事故。
【造成的危害与损失】虽然716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没有造成一个人伤亡,在各方努力下,事故的损失已经降到了最低,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感到庆幸。
毕竟,事故留给我们一片飘满油污的大海,不仅涉及物质财富损失,而且给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环境、居民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首先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油污染造成的物质财富的直接损失和减轻污染损害所花费的间接费用相当惊人,而政府当局为消除损害采取行动花费的费用更大。
大连市已经调集了150桶消油剂和350包吸油毡,并组织了500艘渔船进入污染海域,配合专业船舶展开拉网式海上清污。
二是破坏海洋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海水油污染后使得海洋生物数量锐减,面临灭绝的危险,而且海水一旦污染很难恢复,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也受到极大破坏,海里漂上来的海带都被染成了黑色。
三是对沿海旅游业带来负面影响。
在距离爆炸现场最近的海域,海边密密麻麻储油罐,海面上泛起了大片的油污,海边的岩石也被浸成了黑色,岩石缝隙里存满了泄漏出来的原油。
四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威胁。
海洋生物被油污染后,人再食用这些海洋生物,其中的有毒物质就可能损害人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2010年7月16日18时许,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大连保税区的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发生爆炸,造成原油大量泄漏并引起火灾。
一、事故单位基本情况及事故简要经过
国际储运公司是中国石油大连中石油国际事业公司(80%股份)与大连港
股份公司(20%股份)的合资企业,成立于2005年9月,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
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的日常运营和检维修工作由中国石油天
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负责。
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内建有
20个储罐,库存能力185万立方米;周边还有其他单位大量原油罐区、成品油罐区和液体化工产品罐区,储存原油、成品油、苯、甲苯等危险化
学品。
事故当天,新加坡太平洋石油公司所属30万吨“宇宙宝石”油轮在向国
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卸送最终属于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控股的下属子公司)的原油;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辉盛达公司)负责加入原油脱硫剂作业,辉盛达公司安排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以下简称祥诚公司)在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上进行现场作业。
所添加的原油脱硫剂由辉盛达公司生产。
7月15日15时30分左右,“宇宙宝石”油轮开始向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卸油,卸油作业在两条输油管道同时进行。
20时左右,祥诚公司和辉
盛达公司作业人员开始通过原油罐区内一条输油管道(内径0.9米)上的排空阀,向输油管道中注入脱硫剂。
7月16日13时左右,油轮暂停卸油作业,但注入脱硫剂的作业没有停止。
18时左右,在注入了88立方米脱硫剂后,现场作业人员加水对脱硫剂管路和泵进行冲洗。
18时8分左右,靠近脱硫剂注入部位的输油管道突然发生爆炸,引发火灾,造成部分输油管道、附近储罐阀门、输油泵房和电力系统损坏和大量原油泄漏。
事故导致储罐阀门无法及时关闭,火灾不断扩大。
原油顺地下管沟流淌,形成地面流淌火,火势蔓延。
事故造成103号罐和周边泵房及港区主要输油管道严重损坏,部分原油流入附近海域。
二、事故原因初步分析
经初步分析,此次事故原因是:在“宇宙宝石”油轮已暂停卸油作业的情况下,辉盛达公司和祥诚公司继续向输油管道中注入含有强氧化剂的原油脱硫剂,造成输油管道内发生化学爆炸。
事故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分析中。
这起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大火持续燃烧15个小时,事故现场设备管道损毁严重,周边海域受到污染,社会影响重大,教训极为深刻。
事故暴露出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事故单位对所加入原油脱硫剂的安全可靠性没有进行科学论证。
二是原油脱硫剂的加入方法没有正规设计,没有对加注作业进行风险辨识,没有制定安全作业规程。
三是原油接卸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指挥协调不力,管理混乱,信息不畅,有关部门接到暂停卸油作业的信息后,没有及时通知停止加剂作业,事故单位对承包商现场作业疏于管理,现场监护不力。
四是事故造成电力系统损
坏,应急和消防设施失效,罐区阀门无法关闭。
另外,港区内原油等危险化学品大型储罐集中布置,也是造成事故险象环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