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yw10—30
《墙上的斑点》(英国·伍尔夫)导学案
教师用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弗吉利亚·伍尔芙的生平、创作以及“意识流”的等文学常识。

2、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3、把握本文的结构形式和思想意义。

4、弄清本文的叙事角度和人称。

学习方法
默读——品味——讲解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见《优化设计》)。

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家,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被誉为现代小说高贵的女祭司、意识流文学的创始人、伟大的女权主义者。

代表作有小说《奥兰多》《一间自己的房间》《三个基尼》。

2、写作背景(同上)
3、介绍“意识流”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派小说的流派之一,20世纪初出现在欧美文坛上,它以法国现代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为哲学背景,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的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心理学基础,创作上侧重于人类意识流动,解释人类精神存在。

代表作品有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英国作家弗吉利亚·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等。

意识流这个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来的。

他认为人的意识像河流一样处于一种斩不断的自然流动的状态,是混沌一片的,没有先后,没有次序,无头无尾。

后来一些西方小说家接受了他的思想,生成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

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组合作品。

意识流手法:
内心独白:主人公以独白方式展示自己意识或潜意识的精神活动。

自由联想:睹物生情,有感而发,不断产生新的思考。

蒙太奇:改变现行叙述放肆,以跳跃、穿插的方式展示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视角转换:联想过程中时空视角不断转换。

学习过程
1、阅读课文,查字典完成下面的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簇拥(cù)赝品(yàn)别墅(shù)铁裙箍(gū)芜菁(wújīng)古冢(zhǒng)箭镞(zú)都铎(dūduó)鳍翅(qí)怂恿(sǒng yǒng)噩梦(è)凛冽(lǐn liè)鸟窠(kē)(2)多音字注音组词
哄(hòng)一哄而散塞(sè)充塞壳(qiào)地壳甲壳虫外壳宿(sù)宿营(hǒng ) 哄骗(sāi)塞子(ké)花生壳(xiù)星宿
(hōng)哄抬物价(sài)边塞(xiǔ)住一宿
中(zhòng)中风中肯行(xíng)人行道
(zhōng)中间(háng)行辈
(héng)道行
(3)成语积累
从容不迫一瞬即逝节衣缩食
2、阅读小说,请列出小说结构形式的提纲。

提示:小说采用了“发散式结构”,由斑点诱发无限思考,主题包罗万象,涉及文明、历史、文学、宗教、人生等,时空关系错综复杂,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

主人公的思绪不是传统小说合乎理性、合乎逻辑的内心思考,但也并非荒谬之极的意识流动,貌似漂浮不定的思绪中仍呈现出一定的方向性。

对精神世界的不断涉足,恰恰反映了物质世界的空虚与不定性,主人公不断被拉回无法摆脱的现实,最后发现唯一固定物却是一只会动的蜗牛,由此反思精神世界存在和现实意义的存在。

例子:课文第一自然段意识流动的形式:
回忆看到斑点的时间:
(1)炉子里的火——菊花、冬天——城堡的旗帜——红色骑士
(2)像钉子的痕迹:油画——赝品——房客——铁道别墅——老太太、年轻人
(3)不像钉子: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遗失的东西——生活的速度——来世——绿色的茎条——投生——树——玫瑰花形状的斑点
(4)玫瑰花:特洛伊城——树枝——莎士比亚——历史的虚构——朵花——查理一世——人的本能——小说家——概括——伦敦星期日——规矩——惠克特尊卑序列表
(5)凸出的圆形:古冢——白骨——一部书——收藏家——退役上校——牧师——文章——知识、学者——可爱的世界——惠克特尊卑序列表
(6)一块木板:具体、真实的东西——树——树的生存——报纸——战争
(7)一只蜗牛。

3、这篇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表现在哪里?
(1)意识流小说不注重传统小说的情节的塑造,只注重意识中的思维的流动。

也就是说,传统小说以情节结构文章,意识流以意识的流动组织文章。

(具体分析见第2题的结构梳理)
(2)心理描写的方法不同。

传统小说心理描写一般以现实为核心,描写当事人在当时的心理变化。

意识流小说的心理活动一般表现人物“头脑里接受着的千千万万各印象”,在思维流向上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一下子想到很多的事情。

(3)不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

传统小说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意识流小说不注重这一点。

意识流小说只注重心里流向,在描写人物意识流动中,推进小说的发展,完成对人物的整体勾画。

4、内容与题旨探讨
提示:关于本文的主题的探讨,历来众说纷纭。

下面的几种观点是大家基本认可的。

你能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或是段落来印证它吗?试试看。

(1)它宣扬和贯彻了伍尔芙自己认同的小说理念。

——小说的第二段的第一句堪称解读整个小说的引子:“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着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儿,又把它扔在那里……”这是小说的出发点,从思绪出发,从源源不断的意识流动出发来结构整篇小说。

伍尔芙反对传统的小说写作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反对巴尔扎克式的“唯物主义”写作,认为描写心灵的而真实此案时小说的目的。

在她眼中,主观世界才是最真实的,而将自己变化多端、无从定界的精神世界传达和描述出来,才是她所认为的小说的任务。

(2)它显示出作者女性主义观点以及对世界既有秩序的挑战。

——“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是她嘲讽和批判的对象,她反对“规矩”,“崇尚”非法的自由感。


认为由于男性的观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准,订出了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从而产生出了无数死板的规矩:排在坎特伯理大主教后面的是大法官,而大法官后面又是约克大主教。

每一个人都必须排在某人的后面,最要紧的是知道谁该排在谁的后面,这是惠特克的哲学。

而作者呼唤的正是它的终结:“大战后它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了幻影的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像幻影、红木碗橱、兰希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的东西一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
(3)它通过暗示来反映世界大战时期的现实,以斑点象征战争,表达作者对战争的而厌恶、憎恶,对安宁和平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例如“据我猜想,大战后它(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对于许多男人和女人已经带上了幻影的味道,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像幻影、红木碗橱、兰希尔版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的东西一样遭到讥笑,被送进垃圾箱,给我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如果真存在自由的话……”
联系这段话的前后,作者在暗示我们,因为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激烈进行之中,所以有许多森严的规矩束缚着人们,没有平等、没有自由,惠特克只能被序列表就是其中之一。

又如:大战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会受到哪些影响呢?“我”与正在谈论艺术品的客房“就突然一下子分手了”“下个坐火车一样”“在火车里看见”“一晃而过”,而且一去就“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战争期间,“私有物品是多么无法加以控制”,诸如“装着订书工具的浅蓝色罐子”“鸟笼子、铁箍群……全都丢失了,还有一些珠宝,也遗失了”。

人们无意识中就会忍不住发出“到底为什么人要投生在这里,而不投生到那里,不会行动、不会说话、无法集中目光,在青草脚下,在巨人的脚趾间摸索?至于什么是树,什么事男人女人,或者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东西,人们再过五十年也是说不清楚的”之类的慨叹。

可见,几乎所有的而普通老百姓都处在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民不聊生的状态之中。

又如:“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然而不论怎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

”“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

”这里清楚地表明,作者用“蜗牛”来比喻战争,因为它们一样令人厌恶,因为ie“我”的心中感到,战争像“不应该让一只蜗牛爬在墙壁上”一样,不应该让它继续进行下去。

这里再一次暗示,斑点象征着战争。

所以,《墙上的斑点》虽然把时间的交代隐含在主人公的心灵体验之中,也没有交代具体的地点,全文始终没有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而直接描写,但是小说的反映的现实社会却清楚滴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厌恶战争、憎恶战争的住址也已经明确地表达出来了。

5、阅读“知识链接”中的“意识流手法”,你能否从课本中找出例子来解释一下。

(1)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写作的主要技巧之一。

“内心”即持续不断的无声的语言或心理意识活动;“独”则是单独一人,寂静的心理空间;“白”即表白,以来语言。

概括起来说,“内心独白”即无声的语言意识。

在内心独白运用的过程中,作者退居幕后,一切皆由人物的意识来展现,使读者感到真切、深刻,仿佛直接进入人物的灵魂。

《墙上的斑点》一文通篇都是主人公的思想过程,这里除了主人公以外没有别人,也没有任何情节。

作者所写的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心灵的写照。

(2)时序的颠倒与溶合。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以时间为顺序的结构,在心理变化和意识的流动中,常常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彼此颠倒、交叉,相互渗透,使人物的视觉、回忆、向往三种现象交织、重叠在一起,根据“心理时间”创造出异常的结构,从而展现人物意识的跳跃、穿插的复杂性。

本文在结构上采用了发散式的形式,由斑点展开联想,想到过去,想到未来,最后又回到斑点上来,以跳跃的方式,在“现在——幻想、现在——未来—、此生——来世”之间跳动,真实地表现了人类认知过程的即时性和不可捉摸性。

6、请阅读教材P8的“叙述腔调”,完成下面的问题。

(1)解释“叙述腔调”: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

(2)请说说《孔乙己》与《祝福》的叙述腔调。

——《孔乙己》的叙述腔调是一个十多岁的店小二的腔调,作者以这个不谙世事的小伙子的口吻来讲述故事,从中可以看到“我”对孔乙己不幸遭遇的同情与对这个社会炎凉、冷酷的憎恶。

——《祝福》的叙述腔调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青年学生的腔调,作者以这个小知识分的口吻来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也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对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诸多看客也进行了描写,看到作者对这群冷酷、自私、虚伪之人的批判态度,揭示了祥林嫂悲剧产生的根源。

(3)延续下面的这段话的叙述腔调写一篇文章,不超800字。

每当想起童年,便能记起这句话:“回首往事,既喜且忧。

”不知有多少次我在梦中又把自己变成了可爱的小姑娘(小男孩儿),同儿时的伙伴在老地方玩耍。

……
7、完成《优化设计》相关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