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70-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
![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6b57b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b.png)
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兴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当时的体制和经济发展理论和⽅法,城镇体系规划的根本⽬的就是要使国家的资本得到均衡配置。
因此,城镇体系规划的着眼点就在于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所谓性质就是可以配置何种产业和间门,所谓规模就是可以发展到多⼤的规模。
随阒中国的经济的对外开放,经济体制得到不断地改⾰与发展,中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和城镇体系规划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
1.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为落实国家和地⽅政府重点建设项⽬为主要⽬的;
2.进⼊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开发⼒度的加⼤,市场机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越来越明显,城镇的发展⽅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城镇体系规划逐渐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成为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的重要⼿段和依据;但当时,规划还带有限制资源、资本“计划外”流动的企图;
3.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酱多元化倾向促使⼈们正确地认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客观联系和城镇发展建设的客观条件,城镇体系规划开始重视城镇发展条件评价,开始研究城镇发展多重机会。
但是,⼗多年来城镇体系规划中⼀个根本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区域整体发展效益与利益的研究。
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和在这种体制的长期作⽤下形成的发展观念所决定的。
西方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探索和研究
![西方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探索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ece4ba20c22590103029d35.png)
古风时期(大移民时期)
公元前7~前6世纪
城邦开始发展,民众生活好转,宗教圣地相继定型,神庙建筑逐渐形 成了相对稳定的形式,材料发生变革,以石材代替,大约在公元前6
世纪,创造了经典柱式
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2.建造了雅典卫城 古典时期 公元前5~前4世纪 圣地建筑群
古典时期
公元前5~前4世纪
古希腊进入全盛时期,不管是经济还是思想文化和艺术等领域都达到 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出现了许多建筑珍品,如卫城神庙露天剧场、竞
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1.古希腊文化孕育成长的阶段
荷马时期(英雄时期) 公元前12~前8世纪
古风时期(大移民时期) 公元前7~前6世纪
2.建造了雅典卫城
古典时期 公元前5~前4世纪
圣地建筑群
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西方古典文明的基石、欧洲文明的摇篮
3.希腊城邦解体,马其顿人 侵入建造马其顿帝国
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4世纪末~前2世纪
2020
西方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城市 规划和建设的探索和研究
第七组:张婕 赵玥然 李仲阳
目录
CONTANTS
1 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2 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3 中世纪的城市规划思想 4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5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6 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 7 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划思想 8 二战后至1960年代城市规划的思想 9 1970-1980年代城市规划的思想
技场、广场和柱廊等
圣地建筑群
01
意义
城市守护神的居所和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
02
位置
城市高处
03
布局特色
松散、自由的拓扑结构——总体的不规则
历代城市规划思想内容总结
![历代城市规划思想内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49b735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7.png)
历代城市规划思想内容总结历代城市规划思想是指人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理论思想和实践经验总结。
历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城市发展的追求、需求和理念。
以下是对历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内容总结: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古希腊城邦和古罗马城市规划中。
古希腊城邦规划强调城市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城市布局以中心广场为核心,周围分布着不同功能的区域。
古罗马城市规划则注重交通布局和公共设施的规划,如修建大型街道和供给水道等,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中世纪城市规划思想:中世纪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宗教影响较大,城市往往以教堂为中心,城市布局呈放射状展开,象征着神圣的力量。
城市的街道狭窄且弯曲,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防卫需求和城市本身的有限空间。
此外,中世纪城市规划还注重城市市场和商业区的布局,以促进城市内外的贸易活动。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规划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追求协调、和谐和对称。
城市街道和广场布局规整,城市中心一般设置有集会广场,规划上强调建筑物的统一外观和城市整体的美学效果。
此外,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和绿地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和社交交流的场所。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工业革命以后。
此时,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规划主要着眼于交通、环境和社会改善。
城市规划开始注重交通网络的设计,道路、铁路、水路等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成为重要任务。
同时,城市环境保护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和环境绿化等。
社区规划也开始受到重视,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效益。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当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和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中。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确立使得城市规划开始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减少碳排放、节能减排、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等方面。
此外,人本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强调人的需求和权益的保护,通过提供便利的交通、良好的教育和医疗设施、多样化的文化娱乐等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全网推荐】
![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全网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a49b05f519e8b8f67c1cb939.png)
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工程类精品文档]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
城市规划工作经历长期动乱后,开始了拨乱反正,全面恢复城市规划、重建建设管理体制的新时期。
1980年10月国家建委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同年12月国务院批转《全国城市规划会议纪要》下发全国实施,第一次提出要尽快建立我国的城市规划法制,也第一次提出城市市长的主要职责,是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好。
1980年12月国家建委颁发《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两个部门规章,为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提供了法律和技术依据。
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规划专业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规是对30年来城市规划工作正反两面经验的总结,标志着我国的城市规划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该法完整地提出了城市发展方针、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制度,以及法律责任等。
《城市规划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城市规划正式步入法制化道路。
1980年代初开始,由江苏的常州、苏州、无锡等城市开始,实施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居住小区建设方式,形成生活方便、配套设施齐全、整体环境协调的整体面貌。
1982年1月15日,国务院批准了第一批共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此后分别于1986年、1994年相继公布第二、三批共7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又分别批准了山海关、凤凰县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从制度上提供了可操作手段。
1984年到1988年间,国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国家计委、建设部双重领导、以建设部领导为主的行政体制,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以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快速建设时期的需要,促进城市建设投资与城市建设的协同。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798e217af45b307e9719722.png)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读书笔记要想了解历史和理解历史,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取得并且认识这种过渡里所包含的思想。
”——黑格尔研究历史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发展演变的脉络,它是理解现在、把握未来的钥匙。
我们想借鉴国外城市规划史的先进经验,却不了解其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整体精神,仅仅注意了形似,汲取的也只是历史的种种片段,这样导致我们的指导极少成功。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背景及思想,以便于正确地吸取教训、学习经验、去之糟粕、取之精华。
这本书对西方两千五百多年来的城市规划形成、发展演替中的庞杂离理念、思想和主流精神,按十个阶段进行系统地梳理,从总体上理清了西方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一章文明基石—古希腊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在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使人文(人本)主义、公正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善于理性思辨、交流争论的人们更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
于是,公共建筑及建筑群成为公共活动的中心,它们追求人的尺度、人的感受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代表的是雅典卫城,其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布局手法,在规划史上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随着古希腊美学观念的逐步确立及自然科学、理性思维的发展,一种典型的城市规划模式产生了——希波丹姆模式。
该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道路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
该模式后来被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重建及罗马的营寨城。
这种模式为城市专制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条件,和现代建筑运动所推行的机械城市的“秩序美”异曲同工,1960 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城市机械理性缺陷的批判就在于此。
第二章帝国理想—古罗马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在罗马由共和制转变为帝制的漫长过程里,国家扩张、财富积累,人们挥霍奢华、物质生活腐朽,此时形成了享乐主义、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风气及信仰。
罗马的城市建设也世俗化(大规模奢华的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剧场等)、军事化(坚固的城墙、大跨度桥梁、远程输水道等)、君权化(帝王宣扬政绩的铜像、凯旋门、纪功柱、广场等),重要公共建筑的布局、城市中心的广场群乃至整个城市的轴线体系,投射出王权至上的理性与绝对的等级、秩序感。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2b5831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05.png)
《雅典宪章》、《马丘⽐丘宪章》基本上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些重要的⽅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件,从中我们可以追踪城市规划整体的发展脉络,建⽴起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基本框架。
1、《雅典宪章》(1933年) 背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在建筑学的领域内达到发展的,甚⾄可以说,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追随现代建筑运动⽽展开。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的《雅典宪章》也是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运⽤了近代理性主义的观念。
理论思想:⼈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以⼈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的分区和布局,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为本的⽅向。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法: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地使⽤进⾏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效果和空间⽓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对城市活动进⾏分解,在揭⽰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起复原成为⼀个完整的城市。
(在印度新城市昌迪加尔的规划中,得到了具体实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案,建⽴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和“最合适的关系”。
城市看成⼀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例题』《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 A.以⼈为本,功能分区 B.物质空间决定论 C.综合多功能 D.⼤众参与 答案:B 2、《马丘⽐丘宪章》(1977年) 背景: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修正。
于1977年在秘鲁的利马召开了国际性学术会议,在马丘⽐丘⼭上签署了《马丘⽐丘宪章》。
(1)强调⼈与⼈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2
![城市规划的发展与思想变革-2](https://img.taocdn.com/s3/m/24edc912fad6195f312ba62f.png)
1 1900年代至二战前的城市规发端于20世纪的艺术思潮。1909年意 大利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马里内蒂 (F.T.Marinetti)发表的《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 一文,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未来主义对现代生 活的运动、变化、速度、节奏表示欣喜,否定一切 文艺规律和传统。他们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 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宣称要创造一 种全新的未来的艺术。
朗香教堂是现代主义建筑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是一座位于群山之中 的天主教堂,它突破了教堂的所有形制,超常变形,怪诞神秘,表现了柯布西 耶后期对建筑艺术的独特理解、娴熟的驾驭体形的技艺和对光的处理能力。
三、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柯布西耶的功能理性主义规划思想 1922年,柯布西耶在《明日城市》(The City of Tomorrw)一书中提出了 “光明城”(Radiant City)理论,对城市人口密度、交通、绿化等城市问题 的解决进行了探索,阐述了他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的对现代城市的基本认 识,以及从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潮中所引发的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构思。 他认为现代城市的恶魔就是它的高密度开发,对此的策略就是反其道行之, 去进一步提高城市密度。 现代城市规划方案 在《明日城市》中柯布西耶提供了一个300万人口的规划图,追求由严谨的 城市格网各大片绿地组成的充满秩序与理性的城市格局,通过城市中心富有 雕塑感的摩天大楼来换取公共空地,并体现几何形体之间的协调与均衡,透 射出几何秩序“美”和功能理性“美”,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空间与运动交 互影响的现代艺术观。规划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尤其是 提高中心区的密度来改善交通,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以形成新的 城市发展概念。
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91a09b0c77da26925c5b0e8.png)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业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在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主要职能。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用地、建筑、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规模的综合。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用地规模: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
用地性质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土地的实际使用用途,如绿地、广场等;而是附属于土地上的构筑物的使用用途,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
大部分用地的使用性质需要通过土地上的附属建构筑物的用途来体现。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的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化S型曲线: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力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的时候,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以及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国内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中国城市规划理论】1.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2.战国时期:各国都城开始向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如吴国国都阖闾城被规划成水乡城市,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齐国临淄城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赵国的国都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彰益。
总结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
![总结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c59ae37a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9.png)
总结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城市建设,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的主要里程碑和重要思想。
18世纪至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迅速扩展,工人阶级的产生引起了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关注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增加道路、供水和排水系统。
此外,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的美学和卫生环境。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城市成为国家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开始让步给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例如,波城市计划在法国提出,试图通过道路和大型开放空间的布局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健康。
此外,19世纪晚期的芝加哥市规划展示了大规模城市扩张的规划,引入了大型公园和市中心道路的设计。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城市规划开始受到社会主义和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关注于社会公正和平等,例如莫斯科的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在其中逐渐建成了大型集体住宅区和公共交通系统。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强调城市功能分区、汽车交通和功能性建筑。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城市规划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强调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规划试图通过关注社区需求和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例如丹麦哥本哈根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
21世纪初至今,城市规划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使城市规划师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样的需求。
城市规划开始更加注重弹性、适应性和包容性,例如新加坡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和梅德斯昆的可持续社区规划。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从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到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划逐渐从以建筑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包括全球化、气候变化和社会不平等。
未来的城市规划需要寻找平衡,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以创造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e499c133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f.png)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从鸦片战争到现在,中国经历了亡国到自强的历史性飞跃。
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也发生了由“建物不建人”到“以人为本”的质的飞跃。
这是由当时社会的各种因素造成的,也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值得思考的东西。
(一)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近代城市的发展变化,与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按其发展特点,可以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一.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型的。
绝大部分是地主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一些商人、手工业者的聚居地。
城市在政治上统治着乡村。
城市集中着官府,地主宅第,以及商业、手工业及其他劳动人民,城市大部分是消费性的。
城市的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封建社会的城制,建筑面貌也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形式。
由于封建经济的闭塞,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沿海及长江这一带城市化的程度较高。
因此近代城市的分布及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不平衡。
鸦片战争前的城市,由于在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经济条件及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封建统治的都城(北京)、地区封建统治的中心(省会等)、一般府县、工商业城镇等。
其规模虽然不同,形式也各异,但均发展缓慢,变化微小。
二.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社会经济开始逐渐解体,逐渐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城市史社会经济的产物,这种变化必然使原有城市发生不同内容和不同形式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签订了《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中国土地上开始出现了“租界”,使一些城市中的某些地区畸形发展起来,其中以上海、天津最为突出。
而由于洋务运动,中国这一时期的工业有了一定的进步。
这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全国并未进入一个工业化的进程,这时只是以国家政权的名义建立了一些国营的重工业企业,并未与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
三.由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20年代(1895年至1914年):《马关条约》中规定外国人可以再中国设工厂,使帝国主义的侵略进入了另一个新的阶段。
城市规划思想史2
![城市规划思想史2](https://img.taocdn.com/s3/m/d121784a2b160b4e767fcf83.png)
Howard 认为田园城 市是“把积极的 城市生活的一切 优点同乡村的美 丽和一切福利结 合在一起”。
Howard田园城市 的图解 田园城市兼有城 市和乡村优点 的理想城市。
田园城市是一个 “无贫民窟无
与早期探索
第一节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现代城市的形 成与发展奠基于 中世纪后期的城
市文明
中世纪——黑暗年代(dark times) 基督教对世俗社会的全面统治。
中世纪的城市特免观念、所有权意识、有 限君主和契约关系、财产与责任观念为 现代城市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世纪后期城市文明的崛起源于两股力量的推动: • 意大利城市文明的兴起;
工业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在国家经济中占据了主
导性地位,城市的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 城市人口爆发性增长。如:伦敦的人口在十九世纪中 增长了六倍,从1801年的100万左右增长到1901年的 650万,而一些工业集中的城市人口增长更为明显,曼 彻斯特在同期增长了八倍,从7.5万人发展到60万人。 • 城市设施严重短缺,导致出现区域性的流行疾病。 • 城市管理手段落后,工人保障严重不足,社会矛盾加 剧。
进而认为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由一定的规律决定。
普遍主义与决定论意识发展的决
定性推动力来自两个重要人物, 一个是笛卡尔,一个是牛顿。 拉普拉斯将此原则推至极限。 斯宾诺莎的一个著名命题就是: “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 西……”,因此,“应该运用
普遍的自然规律和法则去理解
一切事物的性质”。
四、勘天役物的进步论观念强化了对发展
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
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 城市中的所有土地必须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 必须交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 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4ba2b22428ea81c759f57812.png)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1。
前言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
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2.1初期实践探索2.1。
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
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
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
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
1.2 城市美化运动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
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
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
![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48caf0dbd15abe23482f4d48.png)
城市规划理论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西方的城市规划起源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事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社会。
同时,城市规划也在逐步为社会所改造,其中城市规划思想的几个重要转变是:第一、城市规划从“物质形体设计”转变到崇尚系统分析方法(Systematic analysis)的理性决策过程(Rational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的科学性规划。
第二、规划从“蓝图式”实质性规划逐步变为“过程中”规划,经过70—80年代的发展,诸多学者认为城市规划师并非仅仅是扮演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角色,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价值体系来进行城市规划;规划的这种技术性角色应该转变到在公共事务中,扮演汇集群众意见和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角色。
后来的“联络性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以及“倡导性规划”(A dvocacy planning)等就是在对城市规划的反省中出现的城市规划新思路。
第三、以后现代主义规划思潮占主导地位的多元论规划思潮对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起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城市规划思想处于划时代的转变时期”。
一、由“艺术”到“科学”:城市规划的“物质形体设计”传统转向系统理性的城市规划二战后到60年代的20多年的时间里,城市规划被视为是建立在“物质主义”之上的“形体规划设计”。
好的形体环境可以增进幸福,而形体环境则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来加以改造和控制,只要加强设计和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形体环境。
事实上,这种观点可一直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甚至更远。
城市规划历来被视为是建筑师的份内之事,城市规划不过是基于城镇层面上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单体建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战后的城市规划大多是建筑师规划,城市规划的工作建筑师完全能够胜任。
在传统的这种“物质形体设计”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城市规划中,“美学观念”成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和出发点,和建筑设计一样,城市规划被视为一门“艺术”。
西方近百年城市规划思想及其脉络
![西方近百年城市规划思想及其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f1ef3314aa00b52acfc7caf1.png)
西方近百年城市规划思想及其脉络摘要: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需要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本文选取西方城市规划学的演变历史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重要理论,即霍华德的“田园城市”,《雅典宪章》,《马丘丘宪章》,后现代主义和精明增长进行分析。
力图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西方百年来的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梳理。
关键词:城市规划田园城市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后现代主义1、引言城市规划是怎样一门学科,这对于学习研究城市规划学科的人来说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但是它又是一个很抽象的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完备的框假和脉络来梳理它。
作为一名学习城市规划的学生,本文我想借用西方近百年的规划历史中的几个重要理念来阐述,也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看问题。
2、对城市规划发展及其脉络的认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有许多的转变,这主要是由于城市规划这门学科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受到同一时期的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城市规划是一门主要解决城市问题的学科,城市在各个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问题,而城市规划自然要随之发展、转变。
下文就城市规划理论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的几次重大转折时期的代表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对城市规划的发展及其脉络进行梳理。
2、1霍华德与“田园城市”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总结了城市美化运动、公共卫生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这三大运动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同时受到当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影响, 对城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之后著述了于1989 年出版了《明日: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后改为《明天的田园城市》一书,他因此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山鼻祖。
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三大目标即空间目标,社会目标和管理组织目标。
在《明天的田园城市》一书中霍华德把古希腊关于任何集体或组织的生长发展都有其天然限制这一概念重新介绍到城市规划中来,并在他设想的城市规模中恢复了人类的尺度, 为了引进了希腊城市建设的做法, 他用社区去移民开拓城市, 这些社区从一开始就配备有能行使城市一切重要功能设施。
城市规划思想史最新课件
![城市规划思想史最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a95834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b1.png)
1968年英国通过了新的城乡规划法。提出了两种类型的规 划形式:
• 结构规划主要处理有关城市发展战略重要性的事务,主 要包括土地使用政策的陈述和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其 中图表只具有说明和示意作用。
• 地方规划用来处理一些较小规模和较短时期的规划问题, 在内容上与原来的发展规划比较接近,但无需中央政府 的批准。
城市规划思想史最新课件
现代系统思想就是将世界视作系统与系统的集合, 它将研究和处理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 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层 次性、动态性和目的性。
系统方法则是以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运筹 学等为手段以及电子计算机为工具来研究事物 整体规律。
城市规划思想史最新课件
五十年代初,美国RAND公司运用系统方法从事 军事系统的研究。
城市规划思想史最新课件
这一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不需要高深的 理论和多学科的知识,也不需要对战略 问题和可能方案的反复探讨、比较和评 估。
也不必陷于繁重的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工作。 规划决策的基础相对比较可靠。
城市规划思想史最新课件
Lindblom通过与系统综合方法的比较,提出了渐 进方法的优势主要在于: :
➢ 决策者集中考虑那些对现有政策略有改进的政 策,而不是尝试综合的调查和对所有可能方案 的全面评估;
➢ 考虑数量相对较少的政策方案; ➢ 对于每一个政策方案,只对数量非常有限的重
要的可能结果进行评估;
城市规划思想史最新课件
➢ 决策者对所面对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再定义, 通过无数次的目标—手段和手段—目标调整以 使问题更加容易管理;
城市规划思想史最新课件
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形成了: ➢ 集中在物质空间方面; ➢ 将物质空间的设计与城市发展目标
30.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发展新思潮(下)
![30.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发展新思潮(下)](https://img.taocdn.com/s3/m/9b7f53ac284ac850ad0242c0.png)
四、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五、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的两次根本转型
• 第一次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传统的象征性构图、艺术创作为主体 活动的古典城市规划运动,转变为面对现实社会、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科学 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形成现代城市规划。
特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 新城的概念:一种规划形式,其目的在于在大城市以外重新安置人口,设置 住宅、医院和产业,设置文化、休憩和商业中心,形成新的、相对独立的社 会( 《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
─ 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
• 新城建设的目标: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平衡的和独立自足的新城,
─ 公众参与
四、二战后至196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特大城市空间的疏散与新城运动
• 1937年英国政府为了研究、解决伦敦人口过密的问题,成立了以巴罗爵士为 首的巴罗委员会。1940年提出的《巴罗报告》中建议:要通过疏散工业和人 口来解决大伦敦的环境与效率问题。
─ 艾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及其影响
• 1942年英国皇家学会MARS小组提出规划报告:将伦敦由一个封闭的形态转
利于高效率的运行和管理
五、1970至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 西方社会发展的巨大转型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诞生 • 1970年代至1980年代西方城市研究的主要思想流派 • 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的两次根本转型 • 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总结——《马丘比丘宪章》
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81435c06964bcf84b9d57b28.png)
我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发展历程
1.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1952.9 第一届城市建设座谈会,决定各城市要制定城市远景发展的总体规划,参照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制城市规划设计与修建设计程序(初稿)》
----1953-1957,生产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
----1958,大跃进
----1966-1971,文革,城市建设遭受严重破坏
2.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规划思想与实践
----1978.3,《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管理机构相继恢复
----1980。
10,国家建委召开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
----1980.12,《全国城市规划会议纪要》,城市规划龙头地位,城市发展的指导方针、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规划管理都做了重要阐述,国家建委颁发《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1984,国务院《城市规划条例》,30年的总结,步入法制化,第一部基本法规 ----1990.4.1,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完整提出城市发展方针,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制度,以及法律责任,正式进入法制化
----80中期,大部分城市基本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常州、苏州、无锡实施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小区建设,温州、上海。
规制性详细规划雏形
----1982,24个。
1986、94,75个历史文化名城
----1984,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布局规划纲要
3.1990年代以来的规划思想与实践
----2006.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008.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美不仅要求构图与形式方面的和 谐,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人的生理、心理的切身感受,因 此他将城市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各种空间特征,建立了 空间环境与人的知觉意象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著名的 “城 市认知地图”概念,强调要通过路径、边界、区域、节 点、 标志来组织人们对城市的意象体系。
三、城市更新运动与社区发展
拼贴城市,认为城市的生长、发展应该是由具 有不同功能的部分拼贴而成,它反对现代城市规 划按照功能划分区域、割断文脉和文化多样性的 做法。
2、从“地点”到“场所”
城市形式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构图游戏,在空间形式的 背后蕴涵着某种深刻的涵义,这种涵义与城市的历史、 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这些主题赋予城市 空间以丰富的意义,使之成为市民喜爱的“场所”。
2)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 改变 混合功能区
3)从终极静态的思维观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改 变
1、市场公正:美国“区划法”的兴起 在城市规划领域,由于追求市场公正问题而出现的重 要实践是美国的区划法。 主要目的和内容是在土地私有占主体的情况下,保证必 要的公共利益和其他业主的利益,控制建筑高度并部分 限制商业区、零售区、居住区等的范围。 我国1990年代初开始推行“控制性详细规划”
2、社会公正:一个新的城市规划命题
四、未来学思潮与“未来城市”的探索
未来派,20世纪初,对技术极度崇拜和对技术时代的 极度憧憬。 19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未来学思潮,重点探讨科学 技术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前景,提出人类社会走向未来可 供选择的各种可能性“为科学时代设计新世界蓝图”。 未来城市的探索以美国和日本成果最丰富。
五、社会公正思想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
3、后现代城市规划的视角与重心
1960年代末以后,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过程 中,城市规划由单纯的物质空间塑造逐步转向对城市社 会文化的探索;由城市景观的美学考虑转向对具有社会 学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及城市生活的创造;由巴洛克式 的宏伟构图转向对普遍环境感知的心理研究。
1)对规划中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 2)对社会多元性的重视 3)人性化的城市设计 4)对城市空间现象背后的制度性思考
1970年代美国的城市规划重心开始由纯粹的物质性规 划,转向对城市社会问题和对策的综合研究。
3、公众参与思想的兴起与发展
六、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
《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世界是复杂的,人类一切活动 都不是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所能覆盖的。
从两个宪章的比较看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1)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思想基石的改变 认为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城市中各类人群的文化、 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它特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关系对于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并将理解和 贯彻这一关系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二、文脉、场所理论与现代城市设计
1、文脉主义与拼贴城市 文脉就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 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内 在的、本质的联系,城市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挖掘、整理、 强化城市空间与这些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 探讨如何通过城市形象使人们对空间的感知能够融入到 城市文脉中去。
பைடு நூலகம்
3、现代城市设计的思想
将城市视作一个包括时间变化在内的四维空间,强调 人与空间的内在互动,强调景观设计对人们活动、心理 感知的重要意义。 按照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的主张,从人的文化心理出 发,研究人在城市空间与城市环境中的经历和意义并以 此作为城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这构成了现代城市设计 思想的基本原则。
2、从现代城市规划到后现代城市规划
二战结合后,西方城市规划总体延续了以理性主义与 物质规划为主的思想路线。随着各种现代城市问题的出 现,1961年美国学者雅各布斯出版《美国大城市的生与 死》要求城市规划者重新思考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制度的 合理性,这是战后城市规划开始由工程技术向关注社会 问题转型的重要标志。
1970年代后,西方现代城市更新运动趋向: 1、城市更新政策的重点从大量贫民窟清理转向社区邻里 环境的综合整治和社区邻里活力的恢复振兴。 2、城市更新规划由单纯的物质环境改善规划转向社会规 划、经济规划和物质环境规划相结合的综合性更新规 划,城市更新工作发展成为制定各种不可分割的政策纲 领。
3、城市更新方法从急剧的动外科手术室的推倒重建转向 小规模、分阶段和适时的谨慎渐进式改善,强调城市更 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更新过程。
混沌交锋: 1970-1980年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一、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规划思想史上的第二 次根本转型
1、城市规划的两次根本转型 第一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传统的以象征性构图、 艺术创作为主体活动的古典城市规划运动,转变为面 对实现社会、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意义上的城市 规划,并导致了近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 第二次:1960年代末、70年代初,强调从功能理性的现 代城市规划转变为注重社会文化考虑的“后现代城市 规划”,人本主义成为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