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课堂PPT)
合集下载
202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ppt
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 单独独立出了信息科技和劳动两门学科。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 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提高了科学学科的比例,
这说明对科学技术类学科的重视度是提高了,这也是符合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 化设计。解析:大白话是,以后小学和初中都用一个课本,“道德与法治”,教学和考试会更 加系统,难度或许也会有所提升。 2、改革了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 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解析:这是要把“美育”贯穿到全年段呀。以往,小学阶段的艺术 类课程更多,由于孩子课业不重,家长也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音乐或者美术等兴趣 爱好。但随着升学逼近,学业加重,艺术类课程基本都会被砍,课外时间全被学科类辅导 填满。新课改,把这一块做了细化并硬性规定,说明,“美育”势在必行,家长做好准备。
5
三、考试命题变化
1、识点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展现,减少知识点裸考现象。 这里,家长尤其要注意的是,试题会越来越多地与新闻时事或具 体生活进行结合。倒逼孩子,多实践,不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 耳不闻窗外事了。
6
三、考试命题变化
2.强化过程性评价。 即对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测量和评价,减少对知识 死记硬背及理解的考察,也就是说,标准答案不再那么重要。
2022小学科学课程 标准解读
202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ppt
202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 4月21日,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 上次调整,是在十年前。
• 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执行20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
这说明对科学技术类学科的重视度是提高了,这也是符合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 化设计。解析:大白话是,以后小学和初中都用一个课本,“道德与法治”,教学和考试会更 加系统,难度或许也会有所提升。 2、改革了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 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解析:这是要把“美育”贯穿到全年段呀。以往,小学阶段的艺术 类课程更多,由于孩子课业不重,家长也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音乐或者美术等兴趣 爱好。但随着升学逼近,学业加重,艺术类课程基本都会被砍,课外时间全被学科类辅导 填满。新课改,把这一块做了细化并硬性规定,说明,“美育”势在必行,家长做好准备。
5
三、考试命题变化
1、识点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展现,减少知识点裸考现象。 这里,家长尤其要注意的是,试题会越来越多地与新闻时事或具 体生活进行结合。倒逼孩子,多实践,不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 耳不闻窗外事了。
6
三、考试命题变化
2.强化过程性评价。 即对思维过程、探究过程和做事过程的测量和评价,减少对知识 死记硬背及理解的考察,也就是说,标准答案不再那么重要。
2022小学科学课程 标准解读
202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ppt
202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 4月21日,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布。 上次调整,是在十年前。
• 就课程方案而言,这是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执行20年来的首次系统修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ppt
谢谢观赏
9
二是科学课程教育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人的科学素养形成起 着决定性作用。
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 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 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 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 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的科学学习打好 基础。
2020-11-18
谢谢观赏
6
对《科学课程标准》的理解
“一个中心”
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四个提倡”
❖ 提倡科学探究 ❖ 提倡多元目标 ❖ 提倡用教材教 ❖ 提倡过程评价
2020-11-18
谢谢观赏
7
对一个中心的认识
认识小学科学学科的性质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 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谢谢观赏
11
对一个中心的认识
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 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 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 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的有机整体。
2020-11-18
谢谢观赏
12
对一个中心的认识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 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 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 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 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 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 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 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 及对科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 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 ❖ 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2020-11-18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四个“提倡”
➢提倡科学探究 ➢提倡多元目标 ➢提倡用教材教 ➢提倡过程评价的一般过程
组织科学探究的形式
提倡科学探究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原本是科学家研究 自然界,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 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
什么是科学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指的是:基于 探究的教学和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对一个中心的认识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 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 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 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 要表现形式,其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 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 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 学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什么是科学探究
学生的以探究为本的学习的探究活动— —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 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 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 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什么是科学探究
老师的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 开展一个个探究的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 师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教师的教是一种手 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内容、 科学方法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郝京华
科学探究活动的 一般程序
对周围的世界的观察 提出探究问题 形成假设预测 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数据资料 整理分析资料 得出探究结论 发表和交流探究过程 后续延伸活动
组织科学探究的形式——小组探究
➢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 ➢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2022年版小学科学新课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注重评价体系的改革,强调多 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全面反 映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
02
总体结构人导向
新课标更加注重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增强了指导性
新课标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建议和案例 ,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科学课 程。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开 展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尊重事实 、乐于探究、积极实践、合作分享的科学态 度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与技能要求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
01
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
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培养实验与探究技能
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
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经费、师资、设施等方面的保障,推动小 学科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提供资金支持、资源共享、志愿服务等 方面的帮助,共同推动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08
挑战、机遇及发展趋势预测
面临挑战分析
教学内容更新
01
新课标背景与意义
背景介绍
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各国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强调培 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国科学教育现状
在过去的科学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 维的培养等。
新课标的制定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 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2022年版的新课标。
探究性原则
小学义务教育人教版科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解读ppt课件
教学实践案例分享
案例一
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案例二
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
案例三
观察昆虫的生命周期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效 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改进教 学方法和策略。
VS
改进
针对反思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更 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使用多媒体 技术、实验演示等,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
新版课程标准旨在适应新时代 的发展需求,提高小学科学教 育的质量和水平。
课程理念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和主动 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注重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 的科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强化科学探究和实践
通过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等科学 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内容设置
注重基础性
课程内容应注重自然科学、社 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为
学生提供全面的基础知识。
强调探究性
课程内容应突出探究性学习,培 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 践能力。
关注时代性
课程内容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引 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社会热点问题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动 态。
课程结构安排
强调科学与技术的融合
注重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和融合,培养 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精神。
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
具体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了 解科学与社会、技术的关系,具备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 新精神。
02
课程设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课堂PPT)
工作单位
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工程院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 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央教科所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天津市教研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12
4. 在课程总目标中首先明确小学科学课程 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 为他们继续学习和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 础”,并据此就小学生的科学素质要求展开 具体描述。在分目标上,为了与国际标准和 评测体系的框架接轨,除“科学知识”和 “科学探究”外,将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修订为“科学态度”,并补充第四条“科学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较全面的阐述科 学课程的目标。
学科
电子学 生物医学工程
应用光学 医学分子遗传学
地球物理 工程学
物理教育 化学教育
教育学 化学 科学教育教研员 科学教育教研员 地理 环境科学 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
职称
院士
院士 院士 研究员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研究员 小学特级教师 高级教师 研究员 教授 教授 研究员
6
2008年4月,形成《送审一稿》; 2008年10月,形成《送审二稿》,由组长韦 钰同志及各位委员审核修改,综合后形成《送审 三稿》; 2008年12月形成《送审四稿》再次提交工作 组审核;主要意见:课程内容总量与难度的把握、 内容标准采用“核心概 念与分解概念”的表述方 式、内容标准不能进行分阶段划分的做法等,未 经实践检验。在此基础上,专家工作委员会提出 了“继续修订小学科学课标”的建议,得到了教 育部党组的认可。 2010年 2月,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 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送审新稿)》
最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PPT
教师应灵活分析、处理教材,教材的逻辑结构 和内容呈现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过程,教 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教学。
(五)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伸。
开展科学技术小组活动,参观博物馆、科学技术 馆、动植物园、农业生产基地、工厂等。
学”,则知识概念分布结构为:
科学领域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科学 技术科学
具体概念条目数 52 32 38 19
百分比 37% 23% 27% 13%
第三层次 现象与实例
体现具体概念内容的现象与实例——用举例表示。
以声音的产生、高低、大小为例
实验稿:
(1)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具体目标
方案一 1.理解科学知识 2.掌握科学方法 3.弘扬科学精神
(方案二 ) 科学知识 科学能力 科学态度
方案三 科学知识 科学能力 科学态度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科学内容标准所涵盖的内容变了
修订稿: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 学和技术四大领域的相关知识。
二、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7个) 三、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8个) (技术领域是新增加的内容, 下面是具体的内容分解)
技术领域内容的分解:
一、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4个)
1.有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加工物品 如:锤子、刀子、锯子、钻头、刨子、机床、切割机
2.人们设计工具时需要选用特定的材料 如:钢铁、木材、塑料等
二、基本理念
核心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 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过程,教 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教学。
(五)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延伸。
开展科学技术小组活动,参观博物馆、科学技术 馆、动植物园、农业生产基地、工厂等。
学”,则知识概念分布结构为:
科学领域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科学 技术科学
具体概念条目数 52 32 38 19
百分比 37% 23% 27% 13%
第三层次 现象与实例
体现具体概念内容的现象与实例——用举例表示。
以声音的产生、高低、大小为例
实验稿:
(1)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具体目标
方案一 1.理解科学知识 2.掌握科学方法 3.弘扬科学精神
(方案二 ) 科学知识 科学能力 科学态度
方案三 科学知识 科学能力 科学态度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科学内容标准所涵盖的内容变了
修订稿: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 学和技术四大领域的相关知识。
二、人们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7个) 三、人们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8个) (技术领域是新增加的内容, 下面是具体的内容分解)
技术领域内容的分解:
一、人们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来满足各种用途(4个)
1.有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加工物品 如:锤子、刀子、锯子、钻头、刨子、机床、切割机
2.人们设计工具时需要选用特定的材料 如:钢铁、木材、塑料等
二、基本理念
核心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 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交往能力。
第30页/共75页
强调科学探究 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1页/共75页
关于建构主义的一些观点
建构主义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 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 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 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 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 发展。
第32页/共75页
第11页/共75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 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
第12页/共75页
对《科学课程标准》的理解
对一个中心的认识
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 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 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 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的有机整体。
第18页/共75页
对一个中心的认识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 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 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 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 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 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 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 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 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 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对产生于学生经验的、 真实问题的探究是科学 教学的核心策略”
——郝京华
第28页/共75页
科
对周围的世界的观察
学
提出探究问题
探 究
形成假设预测
活
第30页/共75页
强调科学探究 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1页/共75页
关于建构主义的一些观点
建构主义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 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 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 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 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 发展。
第32页/共75页
第11页/共75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 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小学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
第12页/共75页
对《科学课程标准》的理解
对一个中心的认识
科学素养的五大要素
科学素养由科学知识、科学能 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 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 要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的有机整体。
第18页/共75页
对一个中心的认识
在这五大要素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 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载体;科学 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 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 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 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 中科学意识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 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 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 的兴趣、情感、动机等内容。
“对产生于学生经验的、 真实问题的探究是科学 教学的核心策略”
——郝京华
第28页/共75页
科
对周围的世界的观察
学
提出探究问题
探 究
形成假设预测
活
人教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途径
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和学 术交流活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
理念,提高专业素养。
积极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反思教 学行为,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
学技能。
阅读专业书籍、期刊和网络资源 ,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拓宽知识
面。
教师培训内容和形式设计
表现性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特定任务中的 表现,评价其知识掌握情况和 能力发展水平。
差异性评价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每个 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评
价。
05 教材编写特点与使用建议
教材编写理念和特点介绍
强调科学探究
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注重培养学 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大量的 实验、观察、思考等活动,引导
多种方式。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关注教师的教学过程、方法和效
果。
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 重要依据,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提供指导和支持。
THANKS
系完整。
螺旋式上升
教材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 难的原则进行编排,同一知识点 在不同年级段重复出现,但深度 和广度逐渐增加,形成螺旋式上
升的知识结构。
图文并茂
教材采用大量的图片、图表等直 观手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教材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 2 3
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同时给 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开展 科学探究活动。
掌握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创新等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4.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5. 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
引导者。 6. 小学科学课程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
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19
(四)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
9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 订的原则
(一)充分依托专家学者。确保课标修订 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
(二)充分吸收已有成果。确保课标修订 工作的连续性、继承性。
(三)充分拓展工作视野。确保课标修订 工作的前瞻性、先进性。
(四)充分听取基层意见。确保课程标准 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10
(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 订的主要内容
17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2.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 课程。
3.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4.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 的课程。
18
(三)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小学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2. 小学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
景、课程的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 路。这些都是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依据。
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 目标和四个分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 学态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各部分 目标的相互联系。
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是说明 课程要求学生学什么以及达到的程度,共分三 个部分: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科学探究。
工作单位
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工程院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 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央教科所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天津市教研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学科
电子学 生物医学工程
应用光学 医学分子遗传学
地球物理 工程学
物理教育 化学教育
教育学 化学 科学教育教研员 科学教育教研员 地理 环境科学 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
职称
院士
院士 院士 研究员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研究员 小学特级教师 高级教师 研究员 教授 教授 研究员
6
2008年4月,形成《送审一稿》; 2008年10月,形成《送审二稿》,由组长韦 钰同志及各位委员审核修改,综合后形成《送审 三稿》; 2008年12月形成《送审四稿》再次提交工作 组审核;主要意见:课程内容总量与难度的把握、 内容标准采用“核心概 念与分解概念”的表述方 式、内容标准不能进行分阶段划分的做法等,未 经实践检验。在此基础上,专家工作委员会提出 了“继续修订小学科学课标”的建议,得到了教 育部党组的认可。 2010年 2月,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 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送审新稿)》
7
2011年3月,最终韦钰修订组完成《小学科 学课程标准(新修批注稿)》,送教育部审定。
2012年12月-2013年11月,调研、实验、征 求意见、撰写修订稿;
2014年2月19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8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 级)课程标准》的完成,历时14年,10 易其稿,期间有20多位院士、教授、专 家参与,先后召开了10多次会议和分领 域主题研讨,同时分别以座谈、问卷、 实验、听课、建立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 深入调研,广泛征求采纳各方面意见, 最终面世。
21
(五)教学中要把握好各分目标之间的 相互关系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把各分目标作 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可以而且常常 需要在某一堂课、某一个教学环节上对某一个 分目标比较侧重,但在另一堂课、另一个教学 环节上又会体现另一个分目标,所以从总体上 来说,四个分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22
23
2.为何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调科学探究?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 (2)探究是学生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重要途径。 (3)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不 仅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 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 (4)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 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 十分关键。 (5)探究过程中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 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 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 (6)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 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 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
1. 教师所应具备的开放的教学观念。 2. 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课程资源的
关系
30
(十一)关于教学评价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 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3.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4. 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31
(十二)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原则
1. 科学性原则:制止反科学和伪科学理论。 2. 基础性原则: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基础的科 学理论、概念、模式和原理、具有社会意义并属于人类文 化财富的基础研究成果,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 3. 可接受原则:在学校教育各个阶段必须考虑到学生领 悟、消化和掌握教学信息的实际能力。 4. 连续性原则:由于儿童心理的特点,中断学习会导致 迅速遗忘。 5. 历史真实性原则:体现科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强调科 学发展在各阶段的延续性,要求指明某些学者在科学发展 过程中的作用。 6. 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实现跨学科联系,为用不同科 学观点观察自然过程和现象建立统一的方法论基础。
(六)小学科学课程必须重视科学探究
1.什么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 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 两个层面上的涵义:一是科学探究活动,二是科学探 究技能。 科学探究活动又可以区分为科学家(泛指一切科学工 作者)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两 者在对象、方法和结果上存在差异。 科学探究技能是指使人能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 动作方式或操作顺序。
2007年3月,教育部启动课程标准第二 轮修订工作。由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 工程院院士韦钰同志为组长,共15名成 员组成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 组,名单如下:
5
姓名
韦钰
母国光 沈岩 张少泉 禇福磊 叶善专 林长春 郝京华 郁波 喻伯军 刘唐育 韦志榕 王红旗 伍新春 施建农
性别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女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13
5. 调整和修改内容标准部分框架和 内容。选取物质、生命、地球与空间科 学的主要概念及分解作为“科学知识的 内容标准”,以对概念的陈述语句为呈 现方式,并对每条分解概念附以举例和 学习内容目标 。
增加“设计与技术”作为内容标准 的第三部分。
14
6. 实施建议部分基本保留原框架, 吸收和体现国际上科学教育研究的最新 共识,对教学、评价、教材等建议内容 作重点修订。
24
3. 如何处理探究中学生自主与教师 指导的关系?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 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 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 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25
4. 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
(1)目标的双重性。 (2)活动的过程性。 (3)方法的针对性。 (4)工具的有效性。 (5)证据的重要性。 (6)结果的可重复验证性。 (7)结论的开放性。
12
4. 在课程总目标中首先明确小学科学课程 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 为他们继续学习和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 础”,并据此就小学生的科学素质要求展开 具体描述。在分目标上,为了与国际标准和 评测体系的框架接轨,除“科学知识”和 “科学探究”外,将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修订为“科学态度”,并补充第四条“科学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较全面的阐述科 学课程的目标。
11
3. 将原课程基本理念修订为以下六点:“面 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 旨”,“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过程 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 发展和科学素质形成的观、评测 观诠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去除了原课标中 对科学探究课程的某些错误理解。
1. 实施年级段由原来的3~6年级修订为1~6 年级,并在课程性质中突出其作为“一门以培养 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的重要地位 。
2. 在课程性质中增加三点:“小学科学课程是 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小学科学 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科学课 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以全 面阐述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性质。
20
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 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 师队伍建设建议、构建科学课程支持系统等六个 部分组成。解决如何进行教学实践的问题。
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 说明、示范案例(一个案例采用观察的方法,另 一个案例采用单变量实验的方法收集实证)两个 部分。
3
• 课标修订专家组名单: • 顾 问: 甘子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
理系教授 • 组 长: 郑光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
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 副组长:郝京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
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 事长。
4
2004年4月-2007年3月,受教育部的委托, 成立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小学科学课程 标准(修订稿)》的审议工作。审议结论是建 议“先行试点,暂缓颁布”。
引导者。 6. 小学科学课程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
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19
(四)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
9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 订的原则
(一)充分依托专家学者。确保课标修订 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
(二)充分吸收已有成果。确保课标修订 工作的连续性、继承性。
(三)充分拓展工作视野。确保课标修订 工作的前瞻性、先进性。
(四)充分听取基层意见。确保课程标准 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10
(三)《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 订的主要内容
17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2.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 课程。
3.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4.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 的课程。
18
(三)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小学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2. 小学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
景、课程的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 路。这些都是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依据。
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 目标和四个分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 学态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各部分 目标的相互联系。
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是说明 课程要求学生学什么以及达到的程度,共分三 个部分: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科学探究。
工作单位
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工程院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 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央教科所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天津市教研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学科
电子学 生物医学工程
应用光学 医学分子遗传学
地球物理 工程学
物理教育 化学教育
教育学 化学 科学教育教研员 科学教育教研员 地理 环境科学 教育心理学 儿童发展与教育
职称
院士
院士 院士 研究员 教授 教授 教授 教授 研究员 小学特级教师 高级教师 研究员 教授 教授 研究员
6
2008年4月,形成《送审一稿》; 2008年10月,形成《送审二稿》,由组长韦 钰同志及各位委员审核修改,综合后形成《送审 三稿》; 2008年12月形成《送审四稿》再次提交工作 组审核;主要意见:课程内容总量与难度的把握、 内容标准采用“核心概 念与分解概念”的表述方 式、内容标准不能进行分阶段划分的做法等,未 经实践检验。在此基础上,专家工作委员会提出 了“继续修订小学科学课标”的建议,得到了教 育部党组的认可。 2010年 2月,形成《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 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送审新稿)》
7
2011年3月,最终韦钰修订组完成《小学科 学课程标准(新修批注稿)》,送教育部审定。
2012年12月-2013年11月,调研、实验、征 求意见、撰写修订稿;
2014年2月19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
8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 级)课程标准》的完成,历时14年,10 易其稿,期间有20多位院士、教授、专 家参与,先后召开了10多次会议和分领 域主题研讨,同时分别以座谈、问卷、 实验、听课、建立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 深入调研,广泛征求采纳各方面意见, 最终面世。
21
(五)教学中要把握好各分目标之间的 相互关系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把各分目标作 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可以而且常常 需要在某一堂课、某一个教学环节上对某一个 分目标比较侧重,但在另一堂课、另一个教学 环节上又会体现另一个分目标,所以从总体上 来说,四个分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22
23
2.为何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调科学探究?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 (2)探究是学生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重要途径。 (3)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不 仅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 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 (4)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 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 十分关键。 (5)探究过程中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 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 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 (6)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 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 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
1. 教师所应具备的开放的教学观念。 2. 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课程资源的
关系
30
(十一)关于教学评价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 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3. 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4. 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31
(十二)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原则
1. 科学性原则:制止反科学和伪科学理论。 2. 基础性原则: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基础的科 学理论、概念、模式和原理、具有社会意义并属于人类文 化财富的基础研究成果,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 3. 可接受原则:在学校教育各个阶段必须考虑到学生领 悟、消化和掌握教学信息的实际能力。 4. 连续性原则:由于儿童心理的特点,中断学习会导致 迅速遗忘。 5. 历史真实性原则:体现科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强调科 学发展在各阶段的延续性,要求指明某些学者在科学发展 过程中的作用。 6. 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实现跨学科联系,为用不同科 学观点观察自然过程和现象建立统一的方法论基础。
(六)小学科学课程必须重视科学探究
1.什么是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 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 两个层面上的涵义:一是科学探究活动,二是科学探 究技能。 科学探究活动又可以区分为科学家(泛指一切科学工 作者)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两 者在对象、方法和结果上存在差异。 科学探究技能是指使人能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 动作方式或操作顺序。
2007年3月,教育部启动课程标准第二 轮修订工作。由原教育部副部长、中国 工程院院士韦钰同志为组长,共15名成 员组成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工作 组,名单如下:
5
姓名
韦钰
母国光 沈岩 张少泉 禇福磊 叶善专 林长春 郝京华 郁波 喻伯军 刘唐育 韦志榕 王红旗 伍新春 施建农
性别
女
男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女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13
5. 调整和修改内容标准部分框架和 内容。选取物质、生命、地球与空间科 学的主要概念及分解作为“科学知识的 内容标准”,以对概念的陈述语句为呈 现方式,并对每条分解概念附以举例和 学习内容目标 。
增加“设计与技术”作为内容标准 的第三部分。
14
6. 实施建议部分基本保留原框架, 吸收和体现国际上科学教育研究的最新 共识,对教学、评价、教材等建议内容 作重点修订。
24
3. 如何处理探究中学生自主与教师 指导的关系?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 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 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 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25
4. 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
(1)目标的双重性。 (2)活动的过程性。 (3)方法的针对性。 (4)工具的有效性。 (5)证据的重要性。 (6)结果的可重复验证性。 (7)结论的开放性。
12
4. 在课程总目标中首先明确小学科学课程 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 为他们继续学习和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 础”,并据此就小学生的科学素质要求展开 具体描述。在分目标上,为了与国际标准和 评测体系的框架接轨,除“科学知识”和 “科学探究”外,将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修订为“科学态度”,并补充第四条“科学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较全面的阐述科 学课程的目标。
11
3. 将原课程基本理念修订为以下六点:“面 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 旨”,“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过程 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 发展和科学素质形成的观、评测 观诠释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去除了原课标中 对科学探究课程的某些错误理解。
1. 实施年级段由原来的3~6年级修订为1~6 年级,并在课程性质中突出其作为“一门以培养 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的重要地位 。
2. 在课程性质中增加三点:“小学科学课程是 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小学科学 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科学课 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以全 面阐述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性质。
20
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 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 师队伍建设建议、构建科学课程支持系统等六个 部分组成。解决如何进行教学实践的问题。
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 说明、示范案例(一个案例采用观察的方法,另 一个案例采用单变量实验的方法收集实证)两个 部分。
3
• 课标修订专家组名单: • 顾 问: 甘子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
理系教授 • 组 长: 郑光美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
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 副组长:郝京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
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 事长。
4
2004年4月-2007年3月,受教育部的委托, 成立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小学科学课程 标准(修订稿)》的审议工作。审议结论是建 议“先行试点,暂缓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