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_周晓燕
鼠类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及治疗
鼠类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及治疗在医学领域中,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新药或治疗方法的必经之路。
而在癌症领域中,鼠类白血病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研究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鼠类白血病模型的建立以及针对该模型的治疗方法。
一、鼠类白血病模型的建立1. 研究鼠的选择建立鼠类白血病模型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合研究的鼠种。
不同鼠种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差异,选择恰当的鼠种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常用的鼠种有小鼠、大鼠和裸鼠等。
2. 白血病模型的建立方法建立白血病模型的方法有多种,如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病毒和基因改造等。
其中,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是比较经典的建模方法,常用的有四氯化碳、苯酚和X射线等。
3. 白血病的诊断和评估建立鼠类白血病模型后,需要对其进行诊断和评估。
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流式细胞仪、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
二、鼠类白血病的治疗方法1. 化疗化疗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基于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案,白血病的化疗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化疗的原理是通过杀死快速分裂的白血病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常用的免疫治疗方法包括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细胞治疗等。
3.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改变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目前,基因治疗在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还处于研究阶段。
4. 热疗热疗是一种通过高温杀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
热疗需要利用高温对白血病细胞进行有效杀灭。
该方法在一些难以手术切除的白血病中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鼠类白血病模型治疗中的关键问题1. 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是治疗中的关键问题。
目前,研究人员在开发新的化疗药物时需要考虑如何降低副作用和改善耐药性。
2. 治疗方案的选择针对不同类型的白血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基于基因、肿瘤标志物和治疗反应等因素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制备及生姜挥发油抑癌作用的初步探究》范文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制备及生姜挥发油抑癌作用的初步探究》篇一一、引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一种常见的白血病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且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为了更好地研究CLL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建立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生姜挥发油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制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并初步探究生姜挥发油的抑癌作用。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制备1. 实验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选用健康的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
(2)白血病细胞株:选用适合制备CLL小鼠模型的细胞株。
(3)模型制备方法:通过特定方法将白血病细胞株注射至小白鼠体内,模拟CLL的发病过程。
2. 模型制备结果经过多次实验,成功制备出稳定可靠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三、生姜挥发油抑癌作用的初步探究1. 实验材料与方法(1)生姜挥发油提取:采用适当的提取方法从生姜中提取挥发油。
(2)实验分组:将小鼠分为模型组、生姜挥发油治疗组和对照组。
(3)治疗方法:对治疗组小鼠进行生姜挥发油治疗,观察其对CLL小鼠模型的抑癌作用。
(4)评价指标:通过观察小鼠的生存状况、白血病细胞数量、肿瘤大小等指标来评价生姜挥发油的抑癌作用。
2. 实验结果与分析(1)生存状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发现治疗组小鼠的生存状况明显优于模型组,且肿瘤生长速度较慢。
(2)白血病细胞数量:通过检测小鼠体内的白血病细胞数量,发现治疗组小鼠的白血病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模型组。
(3)肿瘤大小:通过观察肿瘤大小,发现治疗组小鼠的肿瘤明显小于模型组。
(4)分析:上述结果表明,生姜挥发油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具有显著的抑癌作用。
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凋亡以及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等。
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研究生姜挥发油的抗癌机制及开发新的抗癌药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小鼠模型对白血病的研究
小鼠模型对白血病的研究白血病是一种危险的疾病,不仅影响人类,同时也影响着许多动物。
小鼠作为常用的动物模型,已经被广泛用于研究白血病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方法。
一、小鼠模型在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小鼠模型是进行白血病研究的理想选择,因为它们具有以下特点:1.受到人们长期的人为繁殖和筛选,对实验室的环境适应性好,繁殖周期短,数量可控。
2. 小鼠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有高度的相似性,而且小鼠与人的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模拟人类白血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3.小鼠模型在进行基因敲除、基因编辑、药物筛选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基于这些优点,小鼠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白血病研究。
研究者们利用小鼠模型,在模拟某些人类白血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从细胞水平到整个器官、整个个体的水平来开展研究,不断地去剖析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二、小鼠模型研究白血病的方法1. 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构建小鼠白血病模型是开展白血病研究的第一步,在基因水平、蛋白水平等方面对小鼠进行改变,从而引发白血病。
2. 分析小鼠模型的病理生理表现:利用小鼠模型去分析白血病的发病机理,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白血病小鼠的病理生理表现进行尽可能详细的描述。
3. 基于小鼠模型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小鼠模型还可以被用于药物筛选、基因敲除、基因编辑等方面的研究,如CRISPR/Cas9技术在小鼠模型上的应用,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方便。
三、小鼠模型在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举例1. 利用小鼠模拟人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者使用胸腺技术去删除小鼠中的成熟T细胞,再通过转染技术将癌细胞植入体内,以此模拟出人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过程,并通过各种研究手段去分析白血病的机制。
2. 小鼠模型应用于白血病免疫治疗的研究:研究者发现CD19抗原能够被淋巴细胞所识别和进攻,于是他们利用CRISPR技术去制造出携带抗癌基因的淋巴细胞,再将这些细胞注射入到小鼠体内,发现注射后患小鼠的存活率更高。
小鼠微小残留白血病模型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鼠微小残留白血病模型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白血病是一组危及人类健康的异质性疾病,其起因来源于白细胞的不断增殖和分化障碍。
小鼠微小残留白血病是一种由感染造成的肿瘤型疾病,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白血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目前尚无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因此,建立小鼠微小残留白血病模型,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小鼠微小残留白血病模型,探讨其生物学特性,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三、研究方法
1、动物模型的建立:选用小鼠为实验对象,按照一定的方法制作肿瘤模型。
2、病理学研究:用病理学方法观察小鼠的病情变化。
3、分子生物学分析:采用PCR方法分析小鼠肿瘤组织中的分子遗传学变异,并测定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表达情况。
4、药物治疗:选用体外筛选方法,防治小鼠微小残留白血病。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构建小鼠微小残留白血病模型,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探讨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治疗小鼠微小残留白血病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上清感染6~10周龄C57BL/6供者小鼠的骨髓细胞,移植给致死量射线照射的同种同型受者小鼠,建立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监测移植小鼠的体质量,生存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有核细胞GFP表达(代表有核细胞表达BCR/ABL1)和细胞分型;观察小鼠脾脏、肺脏和肝脏等器官大体形态和HE染色变化.结果:移植20d后,移植小鼠表现弓背、活动性减少、精神萎靡的状态,体质量明显降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出现GFP+细胞,并且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GFP+粒细胞明显增多.移植小鼠的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移植小鼠发病后表现脾脏显著增大、肺出血、肺脏及肝脏出现白色结节和HE染色表现大量细胞浸润,且小鼠脾脏中有核细胞的80%为GFP+Gr-1+细胞,即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结论:利用此方法成功建立了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为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平台.【关键词】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BCR-ABL1;小鼠;生存率;逆转录病毒载体0引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idleukemia,CML)是一种以粒细胞失去分化水平,过度增殖为特征的骨髓增生性疾病,是一种伴有t(9;22)(q34;q11)染色体易位的恶性增生性疾病[1].该易位染色体由位于9号染色体的原癌基因ABL1部分序列从其正常位置易位至22号染色体的BCR区(breakpointclusterregion,BCR)形成[2],其编码的蛋白具有高度异常酪氨酸激酶活性,造成了CML细胞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抵抗[3].所以,研究CML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显得尤为重要,而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是研究机制和药理的基础.研究[4-5]发现,虽然我们能够利用将CM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移植给NOD/SCID小鼠构建的小鼠模型来研究白血病细胞是否导致并维持了CML,但是这种模型不能造成致死性CML且耗时较长;而BCR-ABL转基因小鼠模型因为不能完全发展成为髓系增生性疾病且具有潜伏期长的局限性,不利于治疗药物的研究[4-5].逆转录病毒感染骨髓细胞的移植模型则是一种稳定高效的诱导方式[6],能够为研究CML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提供协助.本研究在逆转录病毒感染骨髓细胞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加省时、高效且易于监测病程和鉴定疾病类型的方式,成功建立了容易监测及鉴定的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为CML的机制和药物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1资料和方法1.1材料1.1.1载体和试剂pMSCV-BCR/ABL1-IRES-GFP、pkat-ampac逆转录病毒包装载体由本实验室保存.5-Fluorouracil(5-Fu,Cat#6627)、HEPES和polybrene来自Sigma.抗小鼠Gr-1-APC(Cat#553129)流式抗体来自BD.SCF、IL-3、IL-6来自Peprotech.1.1.2实验动物6~10周龄的C57BL/6小鼠购买并饲养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SPF级动物房.1.2方法1.2.1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的制备用293T细胞培养基(DMEM培养液含有10%FBS、1%青链霉素,200mM谷氨酸和1%MEMnon-essential氨基酸)将293T细胞于10cm培养皿培养至密度为80%时,利用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293T细胞,48h后收集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上清液立即使用或储存-80.1.2.2采集和体外培养供者小鼠骨髓细胞要求供者和受者小鼠属于同一品系.通常情况下,10只供者小鼠可提供2~3107骨髓细胞.第1天,取6~10周龄SPF级C57BL/6小鼠20只,尾静脉注射0.6mL5-Fu/只,按200mg/kg计算.第4天时,处死小鼠获取4~6107骨髓细胞,将供者骨髓细胞分为两等分,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用48mL骨髓细胞刺激培养基(含有77%DMEM,20%FBS,1%青链霉素,200mM谷氨酸,18ng/mL小鼠重组IL-3,20ng/mL小鼠重组IL-6以及100ng/mL小鼠重组SCF)分别悬于两个六孔板中,在CO2培养箱内培养24h.1.2.3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感染供者小鼠骨髓细胞第5天,向实验组的六孔板加入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第一次转染骨髓细胞培养基(含有50%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上清,18ng/mL小鼠重组IL-3,20ng/mL小鼠重组IL-6,100ng/mL小鼠重组SCF,1%HEPES和20μg/mLpolybrene),每孔2mL,对照组的六孔板加入骨髓细胞刺激培养基,每孔2mL,轻柔混匀后,室温2300rpm离心90min,继续在CO2培养箱中培养3~4h.室温下1500rpm离心10min,丢弃上清液,各加入24mL骨髓细胞刺激培养基,过夜培养.第6天,向实验组的六孔板加入pMSCV-BCR/ABL1-I RES-GFP逆转录病毒第二次转染骨髓细胞培养基(含有50%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上清,18ng/mL小鼠重组IL-3,20ng/mL 小鼠重组IL-6,100ng/mL小鼠重组SCF,1%HEPES和20μg/mLpolybrene),每孔2mL,悬浮第一次转染后的骨髓细胞,向对照组的六孔板加入骨髓细胞刺激培养基,每孔2mL,轻柔混匀后,室温2300rpm离心90min,CO2培养箱培养3h.最后用Hank's缓冲液悬浮两组骨髓细胞,准备注射受者小鼠.1.2.4致死量射线照射受者小鼠并实行骨髓移植第6天,采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英国Eiekta)照射6~10周龄SPF级的C57BL/6小鼠12只,辐射剂量920cGy.将上述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感染后的供者小鼠骨髓细胞,尾静脉注射给6只受照射后的受者小鼠作为实验组,同样,将未使用逆转录病毒感染后的供者小鼠骨髓细胞,尾静脉注射给6只受照射后的受者小鼠作为对照组,细胞用量为1106/0.4mL/只.SPF级动物房饲养移植后小鼠.每隔一天观察小鼠存活情况、称取体质量;每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者小鼠外周血GFP阳性细胞数量,即代表表达BCR-ABL1的细胞.大约15~20d可建立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1.2.5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鉴定1.2.5.1移植小鼠体质量和生存率监测每隔一天称取并记录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体质量,计算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生存率.1.2.5.2流式细胞仪检测每周取移植受者小鼠内眦血于抗凝剂中,经红细胞裂解液裂解8min去掉红细胞后,1PBS洗2次,检测外周血有核细胞中GFP+白血病细胞的百分比并计数.将濒死的移植受者小鼠处死后观察小鼠脾脏,尽快收集病鼠的骨髓细胞及脾脏细胞,经红细胞裂解液裂解5min去掉红细胞后,1PBS洗2次,利用抗小鼠Gr-1抗体对移植受者小鼠的骨髓和脾脏细胞避光孵育20min,1PBS洗2次,1PBS悬起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实行免疫分型.以Gr-1+GFP+表示粒细胞白血病细胞.1.2.5.3移植受者小鼠肺脏和肝脏HE染色将濒死的移植受者小鼠处死后观察小鼠肺脏和肝脏,将肺脏和肝脏组织标本经石蜡包埋,切片和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白血病细胞的浸润情况.2结果2.1移植小鼠体质量和生存率变化将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感染后的C57BL/6供者小鼠骨髓细胞,尾静脉注射给受照射后的C57BL/6受者小鼠作为实验组,以接受同样剂量照射并移植未感染病毒的供者骨髓细胞的C57BL/6受者小鼠作为对照组,每隔一天称取体质量,监测小鼠体质量变化.因为致死量照射,移植后的C57BL/6小鼠体质量表现照射性降低,随后在一周之内恢复体质量并且持续平稳,在移植后3周时,实验组小鼠体质量连续降低,而对照组小鼠体质量保持平稳(图1A),C57BL/6实验组小鼠与C57BL/6对照组小鼠的体质量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移植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监测情况C57BL/6受者小鼠接受供者的小鼠骨髓细胞后,每周取移植受者小鼠内眦血,监测受者小鼠外周血中GFP+白血病细胞的水平.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后发现,C57BL/6实验组小鼠7d后外周血中即出现GFP+细胞(图2A),并且随着移植时间推移,GFP+粒细胞明显增多(图2B).至白血病细胞占外周血有核细胞80%时,小鼠迅速死亡.C57BL/6对照组小鼠外周血中始终未出现GFP+细胞.2.3移植小鼠粒细胞白血病建模成功骨髓移植20d左右时,实验组小鼠表现弓背、活动性减少、精神萎靡、进食减少的状态(图3A).当实验组小鼠体质量连续减轻且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持续增高时,处死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观察肺脏、脾脏及肝脏,发现实验组小鼠脾脏较对照组体积增大显著,且出现肉眼可见大小不一数个白色突起(图3B),实验组小鼠肺脏表现出血、粗糙且布满白色点状结节(图3C),肝脏布满白色结节(图3D).将肺脏和肝脏实行HE染色,观察到实验组小鼠肺脏和肝脏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图3E、3F).将脾脏实行HE染色,同样观察到实验组小鼠脾脏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图3G),收集实验组小鼠的骨髓细胞及脾脏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脾脏中主要为大细胞(图3H),且脾脏中GFP+细胞占有核细胞的90%(图3I),利用抗小鼠Gr-1抗体对实验组小鼠的骨髓和脾脏细胞实行免疫分型(以Gr-1+GFP+表示粒细胞白血病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脾脏中有核细胞的80%为GFP+Gr-1+细胞,进一步证实是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3讨论CML是一种因为粒细胞大量增生却失去分化水平的髓系增生性疾病,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并且因为含有致癌基因BCR-ABL而获得增殖快速于正常造血干细胞的优势[7-8],因为致癌基因产生的蛋白具有高度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持续活化其下游信号分子通路,促动了CML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水平,造成CML细胞的恶性转化[9].在CML进程中CML-BP(blasticphase)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性药物、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者联合化疗效果均较差,死亡率极高[10].此外,相对于CML-CP(chronicphase)期,CML-BP期基因组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均更高[11].虽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对CML 的治疗有革命性的突破,但是BCR-ABL1基因的突变产生了伊马替尼的耐药问题[12-13].所以,研究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耐药机制以及新的药物对治疗CML至关重要.虽然我们能够利用CML细胞异体移植小鼠模型和BCR-ABL转基因小鼠模型来研究CML的发病机制,但是因为这些小鼠模型构建潜伏期较长,均不利于CML治疗药物的研究.本研究利用逆转录病毒感染骨髓细胞的移植模型具有稳定且潜伏期短的优势,在其基础上对照射方式实行了改进,使得照射一次性成功,耗时大大缩短,为实验过程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此外,本研究还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有核细胞中GFP+白血病细胞数来监测整个病程周期,能够准确地了解移植受者小鼠的移植成功率和病程进展,为CML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精确的控制窗口,使得便捷地观测到药物的治疗效果成为可能.这种容易监测及鉴定的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能够为CML的机制和药物研究提供极大的协助.BCR-ABL1逆转录病毒感染骨髓细胞移植模型能够诱导出3种疾病:类似于CML的髓系增生性疾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单核细胞性白血病,表明BCR-ABL1逆转录病毒感染后的骨髓细胞表现出一种混乱的造血方式[14-15].5-Fu为细胞周期特异性化疗药物,主要杀伤分裂期细胞,从而富集髓系多能干细胞,所以,本研究利用5-Fu处理供者小鼠的骨髓细胞,能够提升骨髓中髓系多能干细胞的百分比,使转染效率极大提升,然后使用粒系干细胞所需的细胞因子培养供者骨髓细胞,能够导致髓系干细胞向粒系发展,最终发展为CML小鼠模型[16].本研究利用细胞因子体外培养5-Fu处理后小鼠供者骨髓细胞,再利用BCR-ABL1-GFP逆转录病毒感染供者的骨髓细胞,并移植给致死量照射后的同种系受者小鼠,通过监测受者小鼠的体质量、生存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受者小鼠外周血有核细胞表达GFP的情况来判定小鼠的病程进展,简单且高效,此外,利用抗小鼠Gr-1抗体对发病后的受者小鼠的骨髓和脾脏细胞实行免疫分型,进一步证实了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的小鼠模型建立成功,利用流式检测技术能够高效地监测整个建模过程,且容易判定模型类别.此外,通过观察受者小鼠脾脏和肺脏等器官,我们发现白血病细胞于肺脏和肝脏均有浸润,这显示我们的模型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且具有多器官浸润的水平,这与人的CML较为相似,能够作为较理想的CML小鼠模型,为CML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易观测、易控制的平台,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较大的协助.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导读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俗称血癌。
据统计,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的头号原因,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发病率位居第一[1]。
同时也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目前,白血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建立合适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为大家综述了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及小鼠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白血病基本常识白血病是常见液体瘤白血病是常见的液体瘤,与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不同的是,它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导致,因此肿瘤细胞会遍布全身,会侵犯身体的每个脏器,造成全身衰竭。
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能力。
如下图为造血干细胞可分类形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类血细胞(图片来自网站)白血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呢?现阶段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有关。
白血病主要分为四类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白血病共分为四大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儿童白血病90%以上是急性的,其中急性白血病中70%~80%是ALL。
第二章:实验研究所用白血病模型首先,来了解一下常用的细胞株白血病中常用的小鼠品系用于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小鼠可分为近交系和突变系。
根据不同类型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小鼠品系,具体如下图所示:最后说说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一、异种移植模型异种移植模型是最常用的淋巴瘤动物模型。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小鼠品系和细胞株后,通常细胞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操作简单,很快在接种部位形成肿瘤或腹腔内形成多发性肿瘤,适合筛选针对白血病的药物。
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诱发的白血病: 用来诱发动物白血病的化学致癌剂 包括多环碳氢化合物如 9, 10 二甲苯并蒽和亚硝基 脲类如丁基亚硝尿 等。褚建新 等应用马利兰 诱发 615 系小鼠产生 L7811 系小鼠发生腹水型白血病; 丁顺利等利用 7, 12 一二甲基苯蒽诱发 BA LB/ C 小 鼠产生红白血病。( 3) 放射辐射诱发的白血病: 目前 主要用 X 线、r 射线等照射小鼠全身, 或用同位素于 动物体内积蓄诱发动物白血病发生。C3H 、C57BR 和 C57BL 等近交系小鼠对全身 X 射线照射非常敏 感, 其照射后白血病的诱发率可高达 90% 。( 4) 转 基因产生的白血病: 随着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出现, 研 究者将人类白血病相关基因转入小鼠体内而复制出 了小鼠转基因白血病模型。如 Carr on 等[ 2] 将 TEL 基因与胞浆激酶 JAK2 融合的基因( TEL JAK2) 的 cDNA 置于 EmuSRalpha 增强子/ 启动子转录调控 的下游产生转基因小鼠白血病模型。( 5) 基因剔除 产生的白血病: 是指利用外源 DNA 与受体 细胞染 色体 DNA 上的同源序列之间发生重组, 使 之整合 到预定位点上, 并替代原有基因, 从而改变细胞遗传 性的 方 法。如 通 过 胚胎 干 细胞 打 靶 技术 建 立 的 ATM( A T 突变基因) 白血病淋巴瘤动物模型[ 3] 。 1. 3 可移植性白血病 是指来自诱发或自发白血 病动物的白血病细胞如外周血、脾、骨髓等, 移植给 同基因或同种动物的皮下、腹腔、静脉或脑组织等而 建立起来的白血病细胞动物移植模型。这种方法移 植成功率高, 可连续传代, 不能自发缓解。因此, 该 模型在抗癌药物筛选和白血病的实验治疗研究方面 具有广泛用途。目前, 常用的可移植性白血病模型 有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 L1210 和 P388, EL9611 红 白血病模型, 小鼠网织细胞白血病 L615, F riend 病 毒白血病, Dunning 白血病, 白血病 L5170Y, P1534 淋巴细胞白血病, P315 白血病等。使用可移植性白 血病细胞株在同种移植建立白血病动物模型的优点
关于白血病小鼠模型创建的研究进展
关于白血病小鼠模型创建的研究进展引言白血病是一种由异常增殖的白血病细胞引起的恶性血液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有限。
为了深入了解白血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研究人员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开发了多种白血病模型。
其中,白血病小鼠模型是最常用的模型之一,能够很好地反映白血病的发病过程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对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创建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创建白血病小鼠模型的方法1.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最常用的创建白血病小鼠模型的方法之一。
通过介导基因敲除、基因敲入或基因突变等方式,使小鼠体内产生白血病相关基因的改变,从而模拟人体白血病的病理过程。
例如,可以通过操纵白血病相关基因如FLT3、BCR-ABL等来使小鼠产生白血病。
2.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是另一种创建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常用方法。
将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中的白血病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使小鼠产生由白血病细胞引起的白血病。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人体白血病的发病过程,并用于研究白血病细胞的特性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1.病理特点的模拟白血病小鼠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白血病的病理特点,如骨髓增殖、脾脏和淋巴结的增大等。
通过观察小鼠模型中的病理变化,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白血病的发展过程,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2.药物治疗方法的研究白血病小鼠模型也被广泛用于研究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给小鼠注射抗白血病药物,观察其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和疗效,从而评估潜在治疗药物的效果。
这种方法能够快速筛选出具有抗白血病潜力的药物,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3.免疫疗法的开发免疫疗法是目前白血病治疗的前沿领域之一。
白血病小鼠模型被广泛用于开发免疫疗法。
研究人员通过改编小鼠的免疫系统,使其产生特异性的抗白血病免疫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杀灭白血病细胞,提升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
结论白血病小鼠模型是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评估药物疗效和开发免疫疗法的重要工具。
通过转基因技术和骨髓移植等方法创建的白血病小鼠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人体白血病的病理过程,并为白血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突破口。
小鼠模型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
小鼠模型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癌症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之一,而小鼠模型作为癌症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模型,其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小鼠的生理、解剖、代谢等方面与人类较为相似,因此它们能够模拟人类体内的疾病状况,为癌症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小鼠模型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建立瘤模型和穿刺模型来研究癌症。
建立瘤模型需要将人类癌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观察其生长、转移等情况,并进行各种治疗手段的试验。
穿刺模型主要是为了研究癌症病理机制,通过对小鼠肿瘤组织进行组织学、免疫学等分析,来确定癌细胞的生长规律和细胞分化状态。
小鼠模型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可以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结果,能够更好地模拟人类体内的疾病状况,可以对各种治疗手段进行评估和改进。
此外,小鼠模型的建立和操作也相对容易,在各种实验室中已经成为了标配。
然而,小鼠模型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小鼠与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的差异性较大,其基因型和遗传背景都与人类有所不同,也就意味着它们对特定治疗手段、药物等的反应也与人类有所不同。
其次,小鼠的体积和肝脏大小相对较小,对肝脏毒性影响的研究结果也难以直接转化到人类。
此外,小鼠的寿命较短,研究时需要考虑到其生命周期。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提高小鼠模型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造出一些改良后的小鼠模型,以更好地模拟人类体内的疾病状况;同时,也在设计更多的实验策略和治疗方案,以提高小鼠模型的研究价值。
总的来说,小鼠模型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其未来在癌症研究和治疗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在不远的将来,小鼠模型可能会成为癌症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癌症研究的进展和治疗效果的提升。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作者:胡燕宁刘小高董敏来源:《中外医疗》2019年第15期[摘要] 临床上针对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案的探索一直都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白血病细胞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及手段。
在该次研究中首先介绍了白血病的致病因素及其分类,接着阐述了建立白血病模型的小鼠类型以及白血病细胞小鼠白血病模型的构建方法,最后探讨了白血病细胞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应用前景,以供参考。
[关键词] 白血病;小鼠模型;致病因素;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 R733;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5(c)-0196-03[Abstract] The clin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leukemia has always been a common concer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leukemia cell leukemia model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means to achieve this goal.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first introduced the pathogenic factors and classification of leukemia, and then described the mouse type of leukemia model and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mouse leukemia model of leukemia cells.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of mouse leukemia model in leukemia cells was discussed for reference.[Key words] Leukemia; Mouse model; Pathogenic factors; Application prospects白血病屬于目前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类型,该病症以人体中的造血细胞失控性增殖为主要特点,该病属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凋亡受阻、分化障碍以及增殖失控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对骨髓中的造血细胞的造血功能具体显著的抑制性作用[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制备及生姜挥发油抑癌作用的初步探究》范文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制备及生姜挥发油抑癌作用的初步探究》篇一一、引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一种常见的白血病类型,其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大挑战。
为研究CLL的发病机制和筛选有效的治疗方法,动物模型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
近年来,有研究指出生姜挥发油(Ginger Oil)在抗癌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因此,本实验旨在制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并初步探究生姜挥发油的抑癌作用。
二、方法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制备本实验选用BALB/c小鼠,采用特定化疗药物进行诱导,同时进行必要的生活环境和饲养管理,成功制备了CLL小鼠模型。
2. 生姜挥发油的提取与处理选用新鲜生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并进行必要的纯化处理。
3. 实验分组与处理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CLL组)和实验组(CLL+生姜挥发油组)。
模型组和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处理,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4. 检测指标与方法(1)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2)病理学检查: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骨髓及脾脏组织形态;(3)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及脾脏中淋巴细胞比例;(4)生存期观察:记录各组小鼠生存情况。
三、结果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制备成功通过化疗药物诱导及必要的生活环境和饲养管理,成功制备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模型组小鼠血常规、病理学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均符合CLL特征。
2. 生姜挥发油对CLL小鼠的抑癌作用实验组小鼠在接受生姜挥发油治疗后,血常规指标有所改善,病理学检查显示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淋巴细胞比例降低。
同时,实验组小鼠的生存期较模型组有所延长。
四、讨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为CLL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
同时,初步探究了生姜挥发油的抑癌作用,发现其对CLL小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进展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进展马畅;郭健敏;谢松强;杨威【摘要】白血病又被称为\"血癌\",其发病的根本特征是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呈恶性、无限制地增生,浸润全身各组织和脏器,产生不同症状,使患者易发生严重的感染或继发性的败血症、引起出血、肠功能衰竭、高尿酸血症等,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白血病治疗的研究至关重要.利用实验动物进行各种疾病、药物疗效实验的研究,是医药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白血病的研究,小鼠在生物学、遗传学、造血系统等方面与人类相似,因此是较为理想的动物白血病模型.本文对近五年来国内外研究常用的小鼠白血病模型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中国实验动物学报》【年(卷),期】2019(027)002【总页数】5页(P266-270)【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小鼠;模型【作者】马畅;郭健敏;谢松强;杨威【作者单位】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州 510260;河南大学药学院,河南开封475000;广东莱恩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990;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州 510260;广东莱恩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990;河南大学药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州 510260;广东莱恩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9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331 白血病的分类和发病机制急性白血病是由造血干/祖细胞在分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发生分化阻滞、凋亡障碍、恶性增殖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两大类。
类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实验技术·
类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潘 勤 ▲ , 金 红 ▲ , 李 婧, 姜支农, 姚云斌, 胡金飞, 李 达, 金 梅, 潘宏铭 △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 浙江 杭州 3 1 0 0 1 6 )
[ 摘 要] 目的:为了进一步阐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 h r o n i cm y e l o i dl e u k e m i a , C M L )的发病机制、 寻找新 的治疗靶点, 有必要建立 C M L动物模型。方法:首先改进逆转录病毒包装技术,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 改变以下条件 之一, 如质粒的质量、 包装细胞的状态、 转染当天包装细胞的密度等, 进行病毒滴度的测定, 优化实验条件后进行后 C R / A B L ( 含B C R / A B L 融合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组小鼠。供体小鼠经 5 氟尿嘧啶( 5 F U ) 续实验。实验组为 B 预处理后, 骨髓细胞经 p 2 1 0B C R / A B L 逆转录病毒上清感染, 感染的骨髓细胞经尾静脉注射给经致死剂量 X光照射 的受体小鼠。观察移植后 B C R / A B L 组小鼠的活动情况、 发病鼠外周血和骨髓的细胞形态、 肝脾病理改变等。同时 观察 M i g R 1 ( 逆转录病毒空载体) 组小鼠。结果: 通过提高质粒的质量、 改善包装细胞的状态、 优化转染当天包装细 C R / A B L 组小鼠均于移植后 1 9~ 2 5d 发病死亡。发病 胞的密度等, 提高了病毒的滴度, 用于小鼠移植模型实验。B 时外周血及骨髓均见中晚幼及成熟粒细胞大量增生, 肝脾肿大伴正常结构破坏及大量粒细胞浸润。 M i g R 1组小鼠 均无发病。结论:通过改进逆转录病毒包装技术, 提高包装病毒的滴度, 我们在体外将 B C R / A B L转入小鼠骨髓细 胞并移植入受体小鼠, 成功建立了类人 C M L小鼠模型。 [ 关键词] B C R/ A B L融合蛋白;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模型, 动物 [ 中图分类号] R 3 6 3 [ 文献标志码]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4 7 1 8 . 2 0 1 3 . 0 8 . 0 3 5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细 胞 性 白血 病 模 型 , 发现 酪氨 酸激 酶抑 制 剂 snt i u in i b可缓 解抗 原
引起的过敏反应。
()5 B  ̄C 7 L小 鼠对化学致 癌物诱导作用敏感性低 ,而对 G a 化 , 为 一 类 新 的 抗 肿 瘤 药 物 。 i sZ roa等I T、 — L系 rf i f 成 Vl — onz a 】 将 B AL
体 联 合 H A D 抗 体 或 抗 C 7 单 克 隆 抗 体 治疗 , 现 较 三种 单 L —R D 1 发
1建 立 白血 病 模 型 的 小 鼠种 类 和 生 物 学 特性
近 交 系 和 突 变 系 小 鼠是 目前 最 为 常 用 的建 立 自 血病 模 型 鼠 。
11近 交 系小 鼠主 要 包括 B L / . A B c小 鼠和 C5 B 7 L小 鼠等
缺 陷 , 用 于 白血 病 细 胞 移 植 。但 荷 瘤 白血 病 模 型 在 裸 鼠 体 内 很 常 难构建 , 即便 成 功 构 建 , 白血 病 细 胞 也 很 少 会 累 及 骨 髓 与 表 现 弥 和减 小肿瘤 大小 作用 , 时发现 L H 8 同 B 5 9新 的凋 亡 途 径 是 通 过 R I D 激 活 引 起 。Z o AD h u等 【通 过 建 立 A 1 0 1 ML动 物 模 型研 究 A T B一
延 长 。同时 发 现 L H 8 B 5 9联 合 长 春 新 碱 和 地 塞米 松 治 疗 效 果 更 明
显 , 而 为 A L白血 病 临床 治 疗 提 供 参 考 价 值 。 aea a等【】 从 L H sgw 9通
小鼠模型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小鼠模型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小鼠是研究动物中被广泛应用的实验动物之一。
因为体型小、生长快、繁殖能力强、习性稳定、易于饲养等特点,小鼠已经被广泛用于药物研究、肿瘤研究、免疫学研究、神经学研究等领域。
其中,在疾病治疗方面,小鼠模型的应用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药物筛选、疾病研究、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介绍小鼠模型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一、小鼠模型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药物开发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众多药物中,需要筛选出具有较好疗效和较少副作用的药物,这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后才能得出。
而小鼠模型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可以大大缩短药物开发的时间和成本。
以肿瘤治疗为例,小鼠模型可以用于筛选针对特定肿瘤的药物。
研究人员可以将小鼠注射肿瘤细胞,然后根据药物治疗的不同效果,来筛选出适合治疗的药物。
除此之外,小鼠模型也可以在其他疾病治疗中起到同样的作用。
例如,在心血管药物的筛选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测量小鼠的血压、心率等指标,来判断药物的疗效。
二、小鼠模型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小鼠模型在疾病研究中,可以模拟很多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为人类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基础。
例如,在炎症和免疫反应研究中,小鼠模型可以用来研究炎症、免疫反应的机制,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在神经学研究中,小鼠模型可以用来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损伤等等。
在代谢疾病研究中,小鼠模型可以用来研究葡萄糖代谢、脂质代谢等等。
除了上述疾病,小鼠模型还可以被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肾脏疾病等疾病的研究中。
可以说,小鼠模型已经成为了人类疾病研究中不可替代的实验动物。
三、小鼠模型在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治疗效果,而小鼠模型可以用来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估。
例如,在针对肿瘤的治疗中,小鼠模型可以用来评估药物对于肿瘤的抑制率、肿瘤体积、生存时间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用来判断药物的疗效,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在神经学研究中,小鼠模型可以用来评估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上清感染6~10周龄C57BL/6供者小鼠的骨髓细胞,移植给致死量射线照射的同种同型受者小鼠,建立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监测移植小鼠的体质量,生存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有核细胞GFP表达(代表有核细胞表达BCR/ABL1)和细胞分型;观察小鼠脾脏、肺脏和肝脏等器官大体形态和HE染色变化.结果:移植20d后,移植小鼠表现弓背、活动性减少、精神萎靡的状态,体质量明显降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出现GFP+细胞,并且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GFP+粒细胞明显增多.移植小鼠的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移植小鼠发病后表现脾脏显著增大、肺出血、肺脏及肝脏出现白色结节和HE染色表现大量细胞浸润,且小鼠脾脏中有核细胞的80%为GFP+Gr-1+细胞,即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结论:利用此方法成功建立了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为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平台.【关键词】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BCR-ABL1;小鼠;生存率;逆转录病毒载体0引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idleukemia,CML)是一种以粒细胞失去分化水平,过度增殖为特征的骨髓增生性疾病,是一种伴有t(9;22)(q34;q11)染色体易位的恶性增生性疾病[1].该易位染色体由位于9号染色体的原癌基因ABL1部分序列从其正常位置易位至22号染色体的BCR区(breakpointclusterregion,BCR)形成[2],其编码的蛋白具有高度异常酪氨酸激酶活性,造成了CML细胞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抵抗[3].所以,研究CML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显得尤为重要,而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是研究机制和药理的基础.研究[4-5]发现,虽然我们能够利用将CM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移植给NOD/SCID小鼠构建的小鼠模型来研究白血病细胞是否导致并维持了CML,但是这种模型不能造成致死性CML且耗时较长;而BCR-ABL转基因小鼠模型因为不能完全发展成为髓系增生性疾病且具有潜伏期长的局限性,不利于治疗药物的研究[4-5].逆转录病毒感染骨髓细胞的移植模型则是一种稳定高效的诱导方式[6],能够为研究CML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提供协助.本研究在逆转录病毒感染骨髓细胞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加省时、高效且易于监测病程和鉴定疾病类型的方式,成功建立了容易监测及鉴定的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为CML的机制和药物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1资料和方法1.1材料1.1.1载体和试剂pMSCV-BCR/ABL1-IRES-GFP、pkat-ampac逆转录病毒包装载体由本实验室保存.5-Fluorouracil(5-Fu,Cat#6627)、HEPES和polybrene来自Sigma.抗小鼠Gr-1-APC(Cat#553129)流式抗体来自BD.SCF、IL-3、IL-6来自Peprotech.1.1.2实验动物6~10周龄的C57BL/6小鼠购买并饲养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SPF级动物房.1.2方法1.2.1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的制备用293T细胞培养基(DMEM培养液含有10%FBS、1%青链霉素,200mM谷氨酸和1%MEMnon-essential氨基酸)将293T细胞于10cm培养皿培养至密度为80%时,利用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293T细胞,48h后收集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上清液立即使用或储存-80.1.2.2采集和体外培养供者小鼠骨髓细胞要求供者和受者小鼠属于同一品系.通常情况下,10只供者小鼠可提供2~3107骨髓细胞.第1天,取6~10周龄SPF级C57BL/6小鼠20只,尾静脉注射0.6mL5-Fu/只,按200mg/kg计算.第4天时,处死小鼠获取4~6107骨髓细胞,将供者骨髓细胞分为两等分,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用48mL骨髓细胞刺激培养基(含有77%DMEM,20%FBS,1%青链霉素,200mM谷氨酸,18ng/mL小鼠重组IL-3,20ng/mL小鼠重组IL-6以及100ng/mL小鼠重组SCF)分别悬于两个六孔板中,在CO2培养箱内培养24h.1.2.3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感染供者小鼠骨髓细胞第5天,向实验组的六孔板加入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第一次转染骨髓细胞培养基(含有50%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上清,18ng/mL小鼠重组IL-3,20ng/mL小鼠重组IL-6,100ng/mL小鼠重组SCF,1%HEPES和20μg/mLpolybrene),每孔2mL,对照组的六孔板加入骨髓细胞刺激培养基,每孔2mL,轻柔混匀后,室温2300rpm离心90min,继续在CO2培养箱中培养3~4h.室温下1500rpm离心10min,丢弃上清液,各加入24mL骨髓细胞刺激培养基,过夜培养.第6天,向实验组的六孔板加入pMSCV-BCR/ABL1-I RES-GFP逆转录病毒第二次转染骨髓细胞培养基(含有50%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上清,18ng/mL小鼠重组IL-3,20ng/mL 小鼠重组IL-6,100ng/mL小鼠重组SCF,1%HEPES和20μg/mLpolybrene),每孔2mL,悬浮第一次转染后的骨髓细胞,向对照组的六孔板加入骨髓细胞刺激培养基,每孔2mL,轻柔混匀后,室温2300rpm离心90min,CO2培养箱培养3h.最后用Hank's缓冲液悬浮两组骨髓细胞,准备注射受者小鼠.1.2.4致死量射线照射受者小鼠并实行骨髓移植第6天,采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英国Eiekta)照射6~10周龄SPF级的C57BL/6小鼠12只,辐射剂量920cGy.将上述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感染后的供者小鼠骨髓细胞,尾静脉注射给6只受照射后的受者小鼠作为实验组,同样,将未使用逆转录病毒感染后的供者小鼠骨髓细胞,尾静脉注射给6只受照射后的受者小鼠作为对照组,细胞用量为1106/0.4mL/只.SPF级动物房饲养移植后小鼠.每隔一天观察小鼠存活情况、称取体质量;每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者小鼠外周血GFP阳性细胞数量,即代表表达BCR-ABL1的细胞.大约15~20d可建立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1.2.5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的鉴定1.2.5.1移植小鼠体质量和生存率监测每隔一天称取并记录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体质量,计算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的生存率.1.2.5.2流式细胞仪检测每周取移植受者小鼠内眦血于抗凝剂中,经红细胞裂解液裂解8min去掉红细胞后,1PBS洗2次,检测外周血有核细胞中GFP+白血病细胞的百分比并计数.将濒死的移植受者小鼠处死后观察小鼠脾脏,尽快收集病鼠的骨髓细胞及脾脏细胞,经红细胞裂解液裂解5min去掉红细胞后,1PBS洗2次,利用抗小鼠Gr-1抗体对移植受者小鼠的骨髓和脾脏细胞避光孵育20min,1PBS洗2次,1PBS悬起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实行免疫分型.以Gr-1+GFP+表示粒细胞白血病细胞.1.2.5.3移植受者小鼠肺脏和肝脏HE染色将濒死的移植受者小鼠处死后观察小鼠肺脏和肝脏,将肺脏和肝脏组织标本经石蜡包埋,切片和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白血病细胞的浸润情况.2结果2.1移植小鼠体质量和生存率变化将pMSCV-BCR/ABL1-IRES-GFP逆转录病毒感染后的C57BL/6供者小鼠骨髓细胞,尾静脉注射给受照射后的C57BL/6受者小鼠作为实验组,以接受同样剂量照射并移植未感染病毒的供者骨髓细胞的C57BL/6受者小鼠作为对照组,每隔一天称取体质量,监测小鼠体质量变化.因为致死量照射,移植后的C57BL/6小鼠体质量表现照射性降低,随后在一周之内恢复体质量并且持续平稳,在移植后3周时,实验组小鼠体质量连续降低,而对照组小鼠体质量保持平稳(图1A),C57BL/6实验组小鼠与C57BL/6对照组小鼠的体质量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移植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监测情况C57BL/6受者小鼠接受供者的小鼠骨髓细胞后,每周取移植受者小鼠内眦血,监测受者小鼠外周血中GFP+白血病细胞的水平.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后发现,C57BL/6实验组小鼠7d后外周血中即出现GFP+细胞(图2A),并且随着移植时间推移,GFP+粒细胞明显增多(图2B).至白血病细胞占外周血有核细胞80%时,小鼠迅速死亡.C57BL/6对照组小鼠外周血中始终未出现GFP+细胞.2.3移植小鼠粒细胞白血病建模成功骨髓移植20d左右时,实验组小鼠表现弓背、活动性减少、精神萎靡、进食减少的状态(图3A).当实验组小鼠体质量连续减轻且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持续增高时,处死实验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观察肺脏、脾脏及肝脏,发现实验组小鼠脾脏较对照组体积增大显著,且出现肉眼可见大小不一数个白色突起(图3B),实验组小鼠肺脏表现出血、粗糙且布满白色点状结节(图3C),肝脏布满白色结节(图3D).将肺脏和肝脏实行HE染色,观察到实验组小鼠肺脏和肝脏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图3E、3F).将脾脏实行HE染色,同样观察到实验组小鼠脾脏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图3G),收集实验组小鼠的骨髓细胞及脾脏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脾脏中主要为大细胞(图3H),且脾脏中GFP+细胞占有核细胞的90%(图3I),利用抗小鼠Gr-1抗体对实验组小鼠的骨髓和脾脏细胞实行免疫分型(以Gr-1+GFP+表示粒细胞白血病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脾脏中有核细胞的80%为GFP+Gr-1+细胞,进一步证实是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3讨论CML是一种因为粒细胞大量增生却失去分化水平的髓系增生性疾病,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并且因为含有致癌基因BCR-ABL而获得增殖快速于正常造血干细胞的优势[7-8],因为致癌基因产生的蛋白具有高度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持续活化其下游信号分子通路,促动了CML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水平,造成CML细胞的恶性转化[9].在CML进程中CML-BP(blasticphase)患者对酪氨酸激酶抑制性药物、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者联合化疗效果均较差,死亡率极高[10].此外,相对于CML-CP(chronicphase)期,CML-BP期基因组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均更高[11].虽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对CML 的治疗有革命性的突破,但是BCR-ABL1基因的突变产生了伊马替尼的耐药问题[12-13].所以,研究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耐药机制以及新的药物对治疗CML至关重要.虽然我们能够利用CML细胞异体移植小鼠模型和BCR-ABL转基因小鼠模型来研究CML的发病机制,但是因为这些小鼠模型构建潜伏期较长,均不利于CML治疗药物的研究.本研究利用逆转录病毒感染骨髓细胞的移植模型具有稳定且潜伏期短的优势,在其基础上对照射方式实行了改进,使得照射一次性成功,耗时大大缩短,为实验过程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此外,本研究还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有核细胞中GFP+白血病细胞数来监测整个病程周期,能够准确地了解移植受者小鼠的移植成功率和病程进展,为CML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精确的控制窗口,使得便捷地观测到药物的治疗效果成为可能.这种容易监测及鉴定的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能够为CML的机制和药物研究提供极大的协助.BCR-ABL1逆转录病毒感染骨髓细胞移植模型能够诱导出3种疾病:类似于CML的髓系增生性疾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及单核细胞性白血病,表明BCR-ABL1逆转录病毒感染后的骨髓细胞表现出一种混乱的造血方式[14-15].5-Fu为细胞周期特异性化疗药物,主要杀伤分裂期细胞,从而富集髓系多能干细胞,所以,本研究利用5-Fu处理供者小鼠的骨髓细胞,能够提升骨髓中髓系多能干细胞的百分比,使转染效率极大提升,然后使用粒系干细胞所需的细胞因子培养供者骨髓细胞,能够导致髓系干细胞向粒系发展,最终发展为CML小鼠模型[16].本研究利用细胞因子体外培养5-Fu处理后小鼠供者骨髓细胞,再利用BCR-ABL1-GFP逆转录病毒感染供者的骨髓细胞,并移植给致死量照射后的同种系受者小鼠,通过监测受者小鼠的体质量、生存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受者小鼠外周血有核细胞表达GFP的情况来判定小鼠的病程进展,简单且高效,此外,利用抗小鼠Gr-1抗体对发病后的受者小鼠的骨髓和脾脏细胞实行免疫分型,进一步证实了BCR-ABL1+粒细胞白血病的小鼠模型建立成功,利用流式检测技术能够高效地监测整个建模过程,且容易判定模型类别.此外,通过观察受者小鼠脾脏和肺脏等器官,我们发现白血病细胞于肺脏和肝脏均有浸润,这显示我们的模型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且具有多器官浸润的水平,这与人的CML较为相似,能够作为较理想的CML小鼠模型,为CML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易观测、易控制的平台,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较大的协助.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孙轶然【摘要】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恶性增殖性疾病,小鼠白血病模型可以为研究白血病发病机制、相关诱发因素以及评价白血病治疗药物和方法提供帮助。
本文综述了小鼠白血病模型的研究意义、分类、模型建立方法和模型的应用。
【关键词】白血病,小鼠,疾病模型,动物,活体动物光学成像1、研究意义1.1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和分类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组织的恶性增殖性疾病,患者的骨髓以及其他造血组织大量无核细胞出现无限增值,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临床表现为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的白血病细恶性增生肿大,并浸润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中,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骨骼疼痛。
根据统计,白血病约占肿瘤总发病率的3%左右,是儿童和青年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1]。
白血病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中,欧洲和北美发病率最高,其死亡率为3.2~7.4/10万人口。
亚洲和南美洲发病率较低,死亡率为2.8~4.5/10万人口。
白血病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又可根据白血病细胞系列归属各自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1]。
其中淋巴细胞恶性增值引发的癌症又称为淋巴癌,可以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在过去几十年里,非霍奇金金淋巴瘤(NHL)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美国NHL占癌症发病率的4%。
1.2小鼠白血病模型的研究意义近几年来,癌症的实验动物学模型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针对各种不同癌症的动物模型被研究人员不断地建立出来,这些癌症动物模型能够帮助人们研究癌症的生物学性质、生化免疫学特征、病理生理状态变化、发病机制,特别是抗肿瘤药的研究包括肿瘤的放射敏感性研究和抗肿瘤药、抗化学致癌剂体内试验等。
小鼠属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动物,在遗传学与造血系统等方面和人类十分相似,人类血液系统的髓系、淋巴系等恶性肿瘤均可在小鼠身上获得相应的模型供研究;小鼠易饲养,用近交系小鼠做实验,其遗传背景均一致,实验结果可比性强,实验所需时间短,可进行动态性和前瞻性研究[2]。
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_周晓燕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增生,进入外周血液,临床表现以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的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与肿大,并浸润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中,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骨骼疼痛。
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居35岁以下青少年恶性肿瘤的首位。
小鼠(mouse,musculus)属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动物,在遗传学与造血系统等方面和人类十分相似,因此建立小鼠白血病模型以研究人类白血病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特性、生化免疫特征、病理生理改变、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1 建立白血病模型的小鼠种类目前最常用于建立白血病模型的有近交系(inbred strain)和突变系(mutant strain)小鼠。
1.1 近交系(inbred strain)小鼠主要包括:BALB/c小鼠、C57BL小鼠、AKR 小鼠、L615小鼠等。
1.1.1 BALB/c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白色,其特征是肝、脾等富于网状内皮细胞的器官所占与体重比值较大。
BALB/c小鼠的白血病发病率雌性为12%,雄性为10%,对放射线极度敏感,常用于单克隆抗体和免疫学研究,在白血病研究中较常使用。
1.1.2 C57BL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黑色,对Graffi白血病因子较敏感,而对化学致癌物诱导作用敏感性低,但全身经放射线照射后,淋巴瘤发生率可达90%~100%。
Noren nystrm等[1]用C57BL/6小鼠建立了T淋巴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来评价血管形成抑制因子TN P2470的抗肿瘤效应。
1.1.3 AKR和 C58自发白血病小鼠:其它近交系小鼠还有AKR和 C58自发白血病小鼠。
AKR小鼠最早由洛克菲勒大学随机交配而得,后获得“淋巴瘤病”原种,继而选择培育成白血病高发品系,基因型为aaBBcc,带Thy-la基因,缺乏补体C5,容易诱发免疫耐受性,对白血病因子敏感。
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在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
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在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
周斌
【期刊名称】《国际免疫学杂志》
【年(卷),期】2005(028)005
【摘要】本文综述了白血病细胞在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SCID)小鼠体内的增殖、分化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在白血病发病学、白血病细胞生物学、临床诊疗措施和病人预后判断等方面的可能性应用价值,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为白血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总页数】4页(P266-269)
【作者】周斌
【作者单位】215007 苏州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苏省临床免疫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2;R557
【相关文献】
1.SCID系列小鼠-人白血病模型在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J], 陈慧慧;陈飞虎
2.人白血病-NOD/SCID小鼠髓外浸润模型的建立 [J], 杨文华;于文俊;史哲新;杨向东;高宏;汤毅;吕俊秀
3.建立非肥胖型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的实验研究 [J], 费小明;汪承亚;缪扣荣;吴雨洁;杨慧;周小玉;潘芹芹
4.SCID小鼠—人类白血病模型及其应用 [J], 陈国强;朱军
5.雷公藤红素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凝血功能的影响[J], Wang Li;Qin Guifang;Ke Hong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4_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人源化小鼠模型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人源化小鼠模型第一部分人源化小鼠模型简介 (2)第二部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概述 (4)第三部分小鼠模型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6)第四部分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方法 (9)第五部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模型的应用 (11)第六部分模型的优势与局限性分析 (15)第七部分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方向 (17)第八部分结论与展望 (21)第一部分人源化小鼠模型简介人源化小鼠模型是近年来在癌症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种实验工具。
这类模型通过将人类细胞或基因移植到免疫缺陷的小鼠体内,从而构建出具有人类特征的疾病模型,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它们主要来源于造血干细胞或其祖细胞的恶性增殖。
这些肿瘤通常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复杂性,因此需要精准的人体模型来模拟其生物学特性。
人源化小鼠模型因其独特的优势,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成功构建依赖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免疫缺陷小鼠:为了确保人类细胞在小鼠体内能够存活并正常生长,研究人员通常选择免疫缺陷小鼠作为宿主。
常用的免疫缺陷小鼠品系有 NOD/SCID(非氧化型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NSG ( NOD.Cg-Prkdcscid Il2rgtm1Wjl/SzJ)和 NOG( NOD/Shi-scidIl2rgtm1Yok+/+)等,这些小鼠缺乏 T、B 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等功能性免疫细胞,降低了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
2.人类细胞移植:研究人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将人类细胞移植到小鼠体内。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骨髓移植,即将人的造血干细胞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注入免疫缺陷小鼠的骨髓腔内,使其分化为各种血液细胞。
此外,还可以通过尾静脉注射将人类细胞输送到小鼠体内,实现全身性的分布。
3.人类细胞与小鼠组织的相互作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的人类细胞不仅可以在小鼠体内增殖和分化,还能与小鼠的组织结构相互作用,形成具有人类特征的肿瘤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增生,进入外周血液,临床表现以骨髓、脾、肝等造血器官中的白血病细胞恶性增生与肿大,并浸润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中,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骨骼疼痛。
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居35岁以下青少年恶性肿瘤的首位。
小鼠(mouse,musculus)属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动物,在遗传学与造血系统等方面和人类十分相似,因此建立小鼠白血病模型以研究人类白血病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特性、生化免疫特征、病理生理改变、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1 建立白血病模型的小鼠种类目前最常用于建立白血病模型的有近交系(inbred strain)和突变系(mutant strain)小鼠。
1.1 近交系(inbred strain)小鼠主要包括:BALB/c小鼠、C57BL小鼠、AKR 小鼠、L615小鼠等。
1.1.1 BALB/c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白色,其特征是肝、脾等富于网状内皮细胞的器官所占与体重比值较大。
BALB/c小鼠的白血病发病率雌性为12%,雄性为10%,对放射线极度敏感,常用于单克隆抗体和免疫学研究,在白血病研究中较常使用。
1.1.2 C57BL小鼠:基因型为aaBBCC,毛黑色,对Graffi白血病因子较敏感,而对化学致癌物诱导作用敏感性低,但全身经放射线照射后,淋巴瘤发生率可达90%~100%。
Noren nystrm等[1]用C57BL/6小鼠建立了T淋巴细胞白血病动物模型来评价血管形成抑制因子TN P2470的抗肿瘤效应。
1.1.3 AKR和 C58自发白血病小鼠:其它近交系小鼠还有AKR和 C58自发白血病小鼠。
AKR小鼠最早由洛克菲勒大学随机交配而得,后获得“淋巴瘤病”原种,继而选择培育成白血病高发品系,基因型为aaBBcc,带Thy-la基因,缺乏补体C5,容易诱发免疫耐受性,对白血病因子敏感。
当AKR小鼠发育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现状周晓燕 邹琳★[摘 要] 小鼠是白血病研究中最重要的动物模型,本文主要综述了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建模方法和研究进展,以及白血病小鼠模型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关键词] 白血病;小鼠;动物模型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leukemia mouse modelZHOU Xiaoyan,ZOU Lin★(Center for Clinical Molecular Medicine at Children's Hospital,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14, China)[ABSTRACT] The mou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imal models in the leukemia study. Here, wemainly reviewed the establishment methods,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eukemia mice model in themedical filed.[KEY WORDS] Leukemia; Mouse; Animal mode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919013,30871103);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08BB5072,CSTC2010BA500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CET)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分子医学中心,重庆 400014★通讯作者:邹琳,E-mail: zoulin_74@•综述•至6~9月龄时,其淋巴细胞白血病自发率为80%,多为胸腺来源的淋巴细胞白血病;C58小鼠是1921年MacDowell用Abby Lathrop的近交系雌鼠与雄鼠交配而来,基因型为aaBBCC,当其生长至6月龄后白血病的发生率>85%,多为淋巴细胞白血病。
1.1.4 L615品系小鼠:1961 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和血液研究所将普通小白鼠与C57BL鼠杂交所生的子代经近亲交配20代而成,基因型为aabbCC,广泛用于抗癌药物的筛选以及肿瘤免疫与机理的研究。
在这个品系基础上我国又陆续培育出L7212、LS783、RS615、AL771、L6565和津638等品系小鼠,主要用于淋巴细胞白血病方面的研究。
1.2 突变系(mutant strain)小鼠主要包括:nude小鼠、SCID小鼠和NOD/SCID 小鼠。
1.2.1 nude小鼠:即裸小鼠,是1962年英国在非近交系小鼠中发现的无毛小鼠。
该小鼠第11对染色体上的第Ⅶ连锁群内裸体位点的等位基因发生纯合突变,导致先天性无胸腺和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常用“nu”表示裸基因符号,将“nu”导入其他品系小鼠中可获得不同的突变系,如BALB/c-nu、NC-nu、C3H-nu、Swiss-nu小鼠等。
纯合子裸小鼠(nu/nu)无毛,无胸腺。
成年裸小鼠较普通小鼠的NK细胞活性较高,但其粒细胞数量和活性均比普通小鼠低。
裸小鼠的发现为肿瘤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模型材料,该小鼠已成白血病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实验动物之一。
1.2.2 SCID(severe combined imnuno-deficiency mice)小鼠:即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1983年由美国Bomsa 在近交系CB-17小鼠中发现,由位于第16对染色体的Scid单个隐性基因突变所致。
SCID 小鼠被毛白色,体重正常,但胸腺、脾、淋巴结的重量不及正常的30%,体内T和B淋巴细胞联合缺陷,是建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有效模型。
1.2.3 NOD/SCID(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tcient mice)小鼠:即非肥胖糖尿病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是SCID小鼠与糖尿病小鼠的杂交产物,它不仅有SCID小鼠的V(D)J重排缺陷,还缺乏功能性NK细胞及循环补体,抗原呈递细胞分化及功能不良,并且不发生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因而是一种免疫缺陷更严重、更易于异种移植成功并可稳定应用的动物模型。
NOD/SCID最易于建立AML模型。
近年又有研究者在NOD/SCID 小鼠模型的基础上导入IL-2受体γ链缺失突变,建立了NOD/scid IL-2 Rgamma(null)小鼠。
已有报道NOD/scid IL-2 Rgamma(null)鼠在人类淋巴造血系统移植和功能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明显优于普通的NOD/SCID小鼠[2]。
NOD/SCID鼠的人类血液系统肿瘤模型能够研究造血微环境、白血病细胞的分化调控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并且建立在此平台上的体内药敏实验,在指导临床化疗方案设计已显示突出的疗效,所以NOD/SCID小鼠逐渐成为血液学实验研究的有用工具[3]。
NOD/SCID小鼠目前被认为是动物模型中用来研究淋巴造血系统移植的“金标准”[2]。
但该小鼠价格比较昂贵,不利于开展大规模的动物实验研究。
2 白血病小鼠模型建立方法目前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方法主要有移植小鼠肿瘤模型、自发和诱发小鼠肿瘤模型和基因修饰小鼠肿瘤模型3种。
2.1 移植性小鼠白血病模型移植性小鼠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又可分为同种移植和异种移植。
2.1.1 同种移植:指将可移植性肿瘤细胞移植于同系或同种动物中连续传代而成。
如小鼠白血病模型L615,先用T638病毒给新生的L615近交系小鼠皮下或腹腔接种,发生白血病后,取白血病小鼠的脾或骨髓制成单细胞悬液给正常成年L615小鼠皮下或腹腔接种,发病后再以同样的方法在L615小鼠中连续传代建模。
该种方法的建模周期短,重复性好,移植的肿瘤细胞生物特性较稳定,故成为国内外常用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复制方法之一[4]。
自体式同系动物肿瘤移植不产生排导现象,同种移植时可结合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适量放射等方法,降低宿主免疫排斥反应,提高建模成功率。
2.1.2 异种移植:指将人体或其他种属的动物肿瘤移植到另一种属动物身上使其存活并生长。
移植性小鼠白血病模型建立首先对实验鼠进行预处理,方法一般分为两种,放射线照射(γ射线4.5 Gy 或者137Cs 2.0~4.0 Gy亚致死剂量全身照射)或者化疗药物腹腔注射,使小鼠的全身免疫功能受到抑制,预处理24小时后经过尾静脉或腹腔注射1×106~2×106个瘤细胞,一般4~6周左右成模。
李丽霞等[5]通过对裸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预处理,24小时后注射Nalm-6细胞,成功建立了B-ALL小鼠模型,用于药物体内靶向杀伤的研究。
Johannes等[6]用γ射线450 cGy预照射C57BL/6鼠,24小时后尾静脉注射携带AML1/ETO融合蛋白的原始粒细胞成功建立了AML小鼠模型,用于研究AML的化疗作用。
Bertilaccio等[7]通过皮下或静脉注射CLL 细胞系MEC1细胞到NOD/scid IL-2 Rgamma鼠,建立了CLL小鼠模型,评估CLL的发生和散播。
Ishikawa等[8]用纯化的人干细胞静脉注射到NOD/ scid IL-2 Rgamma幼鼠尾静脉,建立了人类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老鼠模型,研究人的造血功能和免疫能力。
周斌等[9]将不同密度的人白血病细胞SHI-1注射至SCID小鼠腹腔,成功建立了M5-AML系SHI-1/SCID小鼠模型。
2.2 诱发性白血病模型诱发性白血病模型一般是利用致癌物质通过口服、注入、埋藏和涂抹等方式使动物发生肿瘤。
主要分为自发性动物模型(spontaneous animal models)和诱发性动物模型(induced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2.2.1 自发性动物模型:取自动物自然发生,或由于基因突变的异常表达通过定向培育而保留下来的疾病模型。
AKR自发白血病小鼠出生时即带有致癌的RNA病毒,对药物的治疗反应类似儿童ALL。
这类小鼠白血病模型的自发性肿瘤通常比用实验方法诱发的肿瘤与人类所患的肿瘤更为相似,有利于将动物实验结果推用到人;且其肿瘤发生的条件比较自然,有可能通过细致观察和统计分析而发现原来没有发现的环境的或其它的致癌因素,可以着重观察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上的作用。
但是该类方法也存在肿瘤的发生情况参差不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肿瘤学材料,观察时间可能较长,实验耗费较大等缺陷。
2.2.2 诱发性动物模型:研究者通过使用理化和生物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时的功能与代谢紊乱,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可诱发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