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财政学第15章政府间财政关系

合集下载

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学陈共(第十版)

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学陈共(第十版)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转移支付
西方分级财政存在的理论
•最优分权理论 •依政府职能分权理论 •按受益原则分权理论 •偏好误识分权理论 •用脚投票理论
2021/7/14
Exit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制度规范
press 4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处理的理论依据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转移支付
3 模式和方式
模式 • 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 • 地区间横向转移 • 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 方式 • 有条件的转移支付 • 无条件转移支xit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制度规范
press 12
第二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规范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转移支付
分税制改革
•必要性 •指导思想 •主要内容
2021/7/14
Exit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制度规范
press 13
第二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制度规范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处理的理论依据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转移支付
• 西方分级财政存在的理论 • 财政职能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分工 • 利益关系与行为目标的差异性 • 事权划分
2021/7/14
Exit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其制度规范
press 3
第一节 政府间财政关系及处理的理论依据
press 17
第三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1 概念
财政关系理论 依据
财政关系制度 规范
转移支付
• 含义: 政府一种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 支出

第十八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学》PPT课件

第十八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学》PPT课件
一般性补助,也称为无条件拨款或非专项拨款,是一种 不带使用条件或没有指定资金用途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形 式,其作用是重点解决下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与责任不对 称的问题。
配套补助,也称为对称补助,是因在上级政府对 下级政府实施转移支付时,同时也要求下级政府 拿出相应的配套资金而得名的。
非配补助,也称为非对称补助,是指在上级政府 对下级政府实施转移支付时,并不要求下级政府 拿出配套资金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形式。
三、政府间的财权划分
(一)税收收入划分的原则
1.效率原则 2.适应原则 3.恰当原则 4.经济利益原则
(二)税收收入划分的方式
1.分割税额 2.分割税率 3.分割税种 4.分割税制 5.混合型
(三)税收收入划分的具体做法
1.将那些与稳定国民经济有关的税种以及与收入再分配有关的 税种,划归中央政府,如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当一个地方的公共产品水平太低,获得有条件补助并启 动后会激励地方公共支出更大的增长。
第四节 中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
一、中国财政体制的变迁
1.1950年实行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 2.1951—1957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3.1958年下放财权,实行“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体制。 4.1959—1970年实行“收支下放,计划包干,地区调剂,总额分
(四)地方税体系
1.房产税改革。
2.资源税改革。
(五)分税制的评价
分税制的主要优点在于保证了中央政府预算收入的相对份额(即 占全国预算收入的比重)有所增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 系在形式上比较统一和规范,因此对今后的改进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
但是,分税制保留了包干体制的基本特征,改变的只是中央政府 在收入增量分配中占了较大份额。这表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 事权和收支责任的划分并没有完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财政学11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学11政府间财政关系
可编辑ppt
11 政府间财政关系
1
可编辑ppt
目标
了解财政体制 了解政府间职责的分工 了解政府间收入权限的划分 了解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基本种类 了解中国现实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
2
11.1财政体制
可编辑ppt
政府间财政关系
规定政府各科层组织应承担的职责及其相应的财政 权力。
财政联邦制(Fiscal Federalism)
(2)现实 中国:社会保障省级统筹;义务教育存在地区差异 美国:巨富税(millionaire tax; New Jersey);并不 会撵走富人
11
可编辑ppt
11.2政府间的职责分工
经济稳定
宏观调控只能是中央政府的职责。这是因为:稳定 职能涉及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节。
全局性:避免“以邻为壑” 反周期性:须相机抉择
13
11.3政府间收入权限的划分
可编辑ppt
为什么中国地方政府至今没有发债权?
维护国家统一性
担心地方债务规模失控(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
税收划分
(1)按税种本身属性:税基流动性
(2)按受益原则
1994年分税制改革:
两个比重不断下降;(财政包干制)
无奈的财政部部长;(1991年12月)
朱副总理带队谈判,推动分税制改革。
亿RMB
%
亿RMB
%
总金额
89575
100
89575
100
中央政府支出
48323 53.95 15973 17.83
地方政府支出
41252 46.05 73602 82.17
5
11.2政府间的职责分工
可编辑ppt
事权划分

公共经济学第三版15政府间财政关系

公共经济学第三版15政府间财政关系


对家庭、企业、个人而言的。
12
15.5 中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

15政府间财政关系
税收返还算不算转移支付?财政部2005年之后转移支付 总量统计中不包括税收返还,你怎么看? 财力性转移支付规模是否合适?有必要分那么多种类吗?
杨志勇 张 馨 公共经济学


注意:2009 年之后:财力性转移支付更名“一般性转移
1980年开始“分灶吃饭”,进入财政包干制时代 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
2.中国现实政府间财政关系

事权与支出的划分 收入的划分 转移支付体系
10
15政府间财政关系
15.5 中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缺陷与出路 中国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杨志勇 张 馨 公共经济学
省直管县
杨志勇 张 馨 公共经济学
分税的结果通常会导致地方收不抵支,这样就要求中央
政府进行转移支付。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还可以促进各 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具有外部性的地方公共产品 的提供、国家的统一等功能。 按照是否附加条件,转移支付可以将之分为有条件的转

移支付和无条件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数量以较为规范的公式为基础,考虑到各地具 体的因素,促进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但是,均 等化不是说各地的公共服务水平要完全一致。
16
本章拓展
15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体制选择不仅仅是财政集权和分权问题,可以结合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加以深入探讨。 可参阅赫维茨和瑞特(2009)。 Boadway and Shah(2009)财政联邦主义的理论和现实 进行综合梳理的著作。 李萍、许宏才、李承(2010)和楼继伟(2013)系统 介绍中国财政体制现状,感兴趣者可以参阅。

财政学第十五章讲义

财政学第十五章讲义

第十五章――讲义第十五章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第一节财政政策概述(Introduction of fiscal policy)第二节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fiscal policy and the effect )第三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fiscal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 )第十五章财政政策一、本章简介主要阐述实施财政政策的重要意义,核心问题是各种财政政策工具的含义及其影响宏观经济的途径和方式;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的内涵和实施环境。

二、重要名词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工具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汲水政策补偿政策三、重点内容1、了解财政政策的含义和财政政策的主体。

2、掌握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

3、掌握各种财政政策工具。

4、理解财政政策的不同类型。

5、掌握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

6、掌握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的内涵。

7、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的作用机制和不同的“松”、“紧”搭配,以及各种搭配所适用的经济条件。

8、结合1998年的经济形势,试述积极财政政策的性质。

9、试述当前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内涵。

第一章财政政策概述一、什么是财政政策 (the definition)1、什么是财政政策?2、现代财政政策的重大转变是什么?二、财政政策主体 (the subject)三、财政政策目标 (the target )四、财政政策工具 (the instrument )1、财政政策工具是什么?五、财政政策的类型 (the types )第二章财政政策的传导和效应一、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1、财政政策传导的媒介体是什么?二、财政政策效应 (the effect of fiscal policy)三、财政政策乘数 (the multiplier of the policy )第三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一、货币政策简介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onetary policy)2、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the necessity of coordination)三、不同的政策组合(different kinds of combinations)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组合有哪几种?。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课件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课件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课件
责、权、利三者关系
财政责任是财力和财权分配的前提。 财权是完成财政权利的保证。 财力是实现财权和财政责任的基础。
所以,预算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处理好三者关系。
我国的政府预算: 中央预算由国务院直属各部门预算组成; 地方预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县(市)、乡镇
三级预算组成。
则认为,人们更关心的只是本地区穷人的状况,
不同地区对收入公平程度的偏好是不同的。如果
以分权的形式由各个地方政府在各地分别进行收
入的再分配,则可以满足各地的不同偏好,提高
社会福利。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课件
收入分配的公平不仅包括在个人之间的收 入再分配,还应包括地方政府之间的再分配。这 是因为各个地方政府由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 不同,提供相同的公共劳务水平,所需征收税收 的税率是不同的。这样,两个条件相同的人会由 于所处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的不同,承担不 同的税负,这不符合“同等福利水平税收负担相 同”的横向公平原则,因而中央政府有必要在各 地区间进行收入的再分配,以平衡地方政府的财 政能力。
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西(Tresch) 由于信息不完全,中央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过程
中存在着失误的可能性,易造成对公共产品的 过量提供或提供不足。而地方政府来提供才是 最有效的。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课件
(5)“以足投票”理论
蒂布特(Tiebout ) 个人通过迁移到能提供他们最满意的公共服务与
税收组合的区域居住,其结果是各区域之间相 互模仿、学习,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中央级机关的经常性管理事务。 7、建立风险调节基金制度,建立必要的物资储备、组织特大自然灾害
救济等事务 8、执行国家有关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民族地区及其他贫

财政学习题(上海财大)第十五章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财政学习题(上海财大)第十五章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财政学习题(上海财大)第十五章税负的转嫁与归宿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09-10-16浏览次数:771[大] [中] [小]第十五章税负的转嫁与归宿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边际成本为常数意味着()。

A.税负将全部由生产者负担B.生产者负担1/2税负C.消费者负担大部分税负D.税负全部由消费者负担答案与解析:选D。

2.下列有关税收资本化表述正确的是()。

A.税负全部归宿于买方B.税收资本化本质上属于前转C.税收资本化本质上属于后转D.税收资本化往往发生在消费品的交易中答案与解析:选C。

税收资本化是指在具有长期收益的资产交易中,买主将购入资产在以后年度所必须支付的税款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在购入资产的价格中预先一次性扣除,从而降低资产的交易价格。

3.某块土地每年的租金收入为90万元,每年财产税为租金的10%,假设折现率为10%,土地使用无限期,税收资本化后的土地价格应为()。

A.100万元B.810万元C.900万元D.90万元答案与解析:选B。

此土地的租金可视为永续年金,即土地价格为90/10%=900万元,税收资本化后的土地价格应为900-90=810万元。

4.在垄断条件下,边际成本递减时,生产者负担的税负()。

A.大于T/2B.等于T/2C.小于T/2D.等于T答案与解析:选C。

5.在下列税种中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是()。

A.增值税B.个人所得税C.消费税D.营业税答案与解析:选B。

个人所得税属于间接税,不易转嫁。

第二部分多项选择题1.影响税负转嫁与归缩的因素有()。

A.课税范围B.买方纳税还是卖方纳税C.课税对象D.供求弹性E.计税单位答案与解析:选ACDE。

对于B项,只要市场是竞争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税收不论课征于买方还是卖方所产生的税负归宿是相同的。

2.下述关于垄断条件下税负转嫁规律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从价税与从量税相比较,从价税使垄断者的税负大于从量税。

财政学11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学11政府间财政关系

8
11.2政府间的职责分工

Tiebout模型(蒂布模型)
9
11.2政府间的职责分工

Tiebout模型与现实世界的差距
(1) 不考虑外部性(省际公路等)和规模经济; (2) 完全流动的个体(无迁移成本或迁移成本很低); (3) 个体对地方政府如何提供公共品具有完全的信息; (4) 数量足够多、类型足够丰富的社区——“Tiebout sorting”
11
11.2政府间的职责分工
经济稳定
宏观调控只能是中央政府的职责。这是因为:稳 定职能涉及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调节。 全局性:避免“以邻为壑” 反周期性:须相机抉择 例子:房价调控为何不是由房价高地区的地方政 府发起?
12
11.3政府间收入权限的划分
收入:税权,债权,其他收入权限
地方政府是否应该拥有充分的财权?

21
11.5 中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出路
(1)事权划分 写入宪法;与政府转型(服务型政府)联系起来 ;一些重要的政府职能(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集 中到中央政府。 (2)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减少政府层级。 (3)规范和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 提高分类拨款(一种特定的转移支付)的比重; 规范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 注意:转移支付与转移性支出的区别。
(1)收入划分之后,地方通常入不敷出
90.00 80.00 70.00 60.00 51.56 53.80 57.97 58.36 58.77 59.44 80.50
54.23
%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49.57
44.11 44.76 33.12 34.31 34.35 31.41

《财政学》第14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学》第14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行政性分权型 经济性分权型
43
一、财政体制及其类型
(二)财政体制的类型
集权型财政体制
集权型财政体制是指财政资金分配权限主要 集中在中央的管理体制。 在集权型财政体制下,财政资金的支配权和财 政管理权由中央高度集中,地方的权限和机动 财力均很小,收支指标是指令性的,地方只有 照办,没有收支调剂权。
44
行政性分权型财政体制
行政性分权型体制是指在中央统一 领导和统一计划下,由地方掌握部分 财政资金分配权限的管理体制。
46
一、财政体制及其类型
(二)财政体制的类型
行政性分权型财政体制
特点
除中央必须集中的财政资金外,给地方或大 或小的机动财力和调剂权限。 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收支关系的 确定上,随意性比较大,且缺乏稳定性。
对同一级政府内部的事权分配应遵循公平原则,即一个政府对不同事务的事 02 权配置应相对平衡,做到权责一致,保证政府各项事权的有效使用。
政府间事权划分应保证同一政府辖区内的居民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政府服务, 03 从而缩小或控制地区间和居民间的贫富差距。
19
二、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本框架
(一)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本原则
税基分享
税基分享的方法
对某一税基分别设置中央税和地方税,由两 套税制分别征收;
对某一税基只设置中央税,地方政府在中央税 的基础上附加一定的比例;
对某一税基只设一种税,由某一级政府进行征 管,征得的收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分享。
31
三、政府间收入划分的基本框架
(二)政府间税种划分的基本准则
马斯格雷夫 (1910-2007)
39
第二节 财政体制
一 财政体制及其类型 二 中国财政体制的变迁 三 分税制财政体制 四 新时代财政体制改革

政府间财政关系

政府间财政关系

的转移支付方式--服从效率原则。
15
M公共品
M2 M1
一般性转移支付
地方财政提供两种公 共品M和N。转移支付前 的预算线为M1N1。上级拨 付一般性转移支付,不 规定资金用途。转移支 付后地方财政预算线平 移至M2N2。两种公共品 的比例不发生变化。
O
N1 N2
N公共品
16
有条件不封顶配套转移支付
促地 进方 了理 资财 源思 优路 化转 配变 置,
中 央促 宏进 观了 调财 控政 能总 力财 的力 提和 高
事 不权 清和 楚支 、出 不责 规任 范划

收 入 划 分 需 进 一 步 完 善

以 下 分 税 制 未 建
不 尽 科 学 和 完 善
转 移 支 付 制 度

13
第五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1.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2.“条条”与“块块”的关系
2
二、我国国家财政的管理级次
中央财政
国 家 财 政
地方财政
国家财政体系主体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 市(含区市、自治州)财政 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旗)财政 乡(民族乡、镇)财政
与国家政权级次相适应——一级政权一级预算 3

财力分配比例


算 管
7
二、公共物品层次性决定了分级财政体制的必要性
根据受益范围
全国性 地方性 公共品 公共品
P D2 D1
中央提供地方公共
品造成的福利损失。D1区 需要Q1,却只能得到Q3; D2需要Q2,也必须得到Q3
必须分级提供
P0
1.如地方政府提供
全国公共品,不足;
2.如中央提供地方

13-1 政府间财政关系

13-1 政府间财政关系

政府间财政关系同学们好,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十四章的内容——政府间财政关系。

政府间财政关系,也通常称之为财政管理体制。

放眼全球的两百多个国家里,只有八个微小型国家只有一级政府之外,其它所有国家都面临着政府间的事权、财权和财力的划分问题。

就中国来说,每一个省平均要管十多个地级市九十多个县级单位,每个县平均要管十三个乡镇。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间的事权、财权和财力的划分就尤为重要和艰巨。

接下来看第一个知识点,政府间职能分工和支出划分。

那么在正式讲课之前,先了解什么是“财政联邦主义”,财政联邦主义和所谓的联邦制国家有没有联系呢?在经济学文献当中,财政联邦主义和财政分权可以在大致相同的意义上来使用,泛指多级政府间关于管理分权、财政分工的制度安排,它是与政体没有关联的。

比如英国、法国、日本等单一制国家的财政体制也大多归类为财政联邦主义,有的学者也将其称之为联邦主义财政。

在学术史上,财政分权理论分为传统财政理论和第二代财政理论。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传统财政分权理论。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发展于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蒂波特、奥茨和马斯格雷夫,因为三人先驱性的贡献,人们将传统财政分权理论概括为TOM 模型,讨论政府间职能和财政工具如何在不同级次的政府间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

提到马斯格雷夫,我们就能想到他把政府职能或者财政职能分为三大职能,分别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再分配职能和宏观经济稳定职能。

接下来,讨论下TOM模型是如何在政府间进行划分三大职能的。

先看第一个职能,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的职能,因为居民的偏好区域差异决定了地方政府更适合资源配置,而反过来由于规模经济和外部性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央政府进行资源配置会更有效率。

那么不同的因素之间又是如何来平衡的呢?第一个因素是居民偏好的区域差异。

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做一个必要的假设:首先,假设经济当中只存在甲和乙两个人口子集,甲和乙它们对于公共产品的偏好是有所差异的。

第15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1

第15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1


=(标准支出需求-标准税收能力)×调整系数
具体补助数额根据国家实际可用的转移支付财 力、地区协调的需要以及激励受援地政府增加 收入、节约支出的要求等因素设定的系数进行 调整后确定。 有利于实现公共资金分配的纵向和横向公平

(二)专项补助
专项补助又称为有条件补助,是指对所拨 出的资金规定了使用方向或具体用途的转 移支付方式,受援地方必须按规定要求运 用该种资金。 具体可分为三种形式: 1.无限额配套补助。 2.有限额配套补助。 3.非配套补助。 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配置效率

(三)预算调节制度
– 各级预算间的纵向调节:纵向转移支付; – 各地区预算间的横向调节:横向转移支付。
第三节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一、分税制的内涵 二、分税制的特征 三、分税制的基本内容
一、分税制的内涵

分税制(tax distribution system)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 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 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 衡责任;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 制度进行调节。

(二)财政分权的局限性

1.难以解决因地方公共商品利益的区域外溢产生的问 题; 2.难以实现公共商品供给的规模收益; 3.难以满足税收的效率要求; 4.不利于贯彻公平原则。 5. 诸如以权谋私之类的腐败问题也困扰着财政分权。 6. 地方政府公务人员的素质与中央政府的差距可能制 约分权的预期效果。 5. 财政分权在实现宏观经济稳定上的无效或低效也是 人们广泛认同的。
一、财政集权与分权的基本问题 二、财政分权理论 三、财政分权的优劣 四、财政职能在中央与地方划分
一、财政集权与分权的基本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蒋洪财政学第15章

上海财经大学蒋洪财政学第15章
返回
第三节 垄断市场的税负转嫁与归宿
垄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有别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均 衡价格,税收对价格变动的影响会有所不同,税负 的归宿也会有所不同。 一、 垄断条件下税收 对价格的影响 二、 供求弹性与税负的归宿 三、 税收方式与税负归宿
返回
一、 垄断条件下税收对价格的影响
1.垄断市场税前的价格决定:在垄断条件下,由于垄断者
4.分析各收入组别作为该产品的生产者所承担的 税收份额,以及各组税后的平均收入状况。 5.在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就可以就这项税收对 收入分配的影响作出评价。在各收入组别的平 均收入中减去他们各自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所 承担的税负,得出税后各组的税前平均收入, 计算出税后的基尼系数。将税前的基尼系数与 税后的基尼系数加以比较,就能得知税收对收 入分配的影响。
返回
一、 税收与价格变动
1.竞争市场中税前价格的决定:生产者为了要使利润最 大化,其价格和产量决策必定由边际成本曲线(即供给 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即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 2 竞争市场税后价格的决定:如果向每单位产品征收税 额为T的税收,会使税后的边际成本曲线平行上移(如 果纳税人是生产企业)或者使税后的边际效用曲线平行 下移(如果纳税人是消费者)。生产者的价格和产量决 策由税后的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的交点决定。 3.政府取得的税收收入是税后产量与单位税额的乘积,消 费者承担的部分为价格增量与税后产量的乘积,生产者 承担的部分为单位税额与价格增量之差与税后产量的乘 积。 返回
一、 税收负担
二、 转嫁与归宿
返回
一、 税收负担


1. 由于税收不具有直接有偿性,因此,从纳税人的角 度来看,纳税就是一种纯粹的损失,这种损失被称为税 收负担(tax burden)。 2. 税收负担可分为直接负担和间接负担。1)直接负担 是纳税人所纳税款不能转嫁与他人,而由自己承受的税 收负担;2)间接负担是纳税人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而对非 纳税人形成的税收负担。 3. 税收负担又分为货币负担和真实负担。1)货币负担 就是以货币来计量的税收负担,它表示负税人因税收损 失了多少钱。2)真实负担是以经济福利衡量的税收负担, 它表明负税人因税收而造成的福利损失。

财政学第十五章

财政学第十五章

4、公债
• 公债作为财政政策工具, 不仅是弥补财政赤字的 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已 成为调节货币供求,协 调财政与金融关系的重 要的政策手段。
公债政策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效应上:
• 一是“挤出效应”,即政府发行公债使民间部门投资需求和消费 需求减少,从而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起调节作用。二是“货币 效应”,即公债发行引起货币供求的变动。它一方面可能使部分 “潜在货币”变为现实流通货币;另一方面由于中央银行直接购 买公债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起货币供求的变动。三是“收入效 应”,即公债的发行与偿还引起纳税人与公债持有人间收入转移, 以及“代际”收入与负担的转移。因为政府借款主要依靠还债年 度增加税收来偿还,这样,一方面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必然减少, 债务持有人收回本金和利息从而可支配收入增加。
平衡财政政策
• 是指运用财政收支活动 使收支平衡。从而对社 会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 效应,也不产生收缩效 应。有人称之为中性效 应,故也称为中性财政 政策或中性政策。
按财政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机制不同,
• 可分为自动稳定政策 和相机抉择稳定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 是指在经济运行中能自动地趋向于抵销总需求变化的政策。它对 总需求的调节是自动的,不需要人们预先作出判断和抉择,从而 减轻经济活动,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所以,西方学者认为它是 经济运行中的“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其自动稳 定机制主要是:第一,税收特别是累进税制。所得税的稳定机制 是起征点越低,稳定程度越高;边际税率越高,累进程度越大, 稳定程度也越大;第二,转移支付制度,一般来说,取得转移支 付的规定条件越低,转移支付水平越高,稳定程度越高。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是指在经济运行中根据 对经济情况的判断而作 出调整收支抉择的政策。 它是政府有意识干预经 济运行的行为。

《财政学课件》-政府间财政关系

《财政学课件》-政府间财政关系
▪ “同质竞争”所导致的“内耗”,使长三角 港口群不能及时形成规模效应
▪ 应提高沿江港口建设规模和等级,促进向大 型化、深水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021/3/18
15
2.2 收入分配职能分工
▪ 存在不同看法:中央——公平是全国性目标, 不同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也不能太大 地方——不同地区对公平偏 好是不同的
20XX年复习资料
大学复习资料
专 业: 班 级: 科目老师: 日 期:
第十六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s
2021/3/18
2
本章结构
▪ 1、财政体制(我国传统财政理论中将政府间
财政关系称为“财政体制”)
▪ 2、政府间职责的分工 ▪ 3、政府间收入权限的划分 ▪ 4、政府间转移支付 ▪ 5、我国的政府间财政关系
▪ 蒂布“用脚投票” (1956年)Tiebout. 1956.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4 (October): 416-424.
▪ 居民成本——税收,收益——地方公共产品
▪ “用脚投票” :1、能使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最大化; 2、促进政府间的竞争,提高公共产品提供效率。
• 单一制 • 联邦制 • (实际上还有)邦联制(邦联制是一种复合制的
国家形式,比联邦制松散,是主权国家的联盟, 通常根据条约组建,但常会随后制订一部共同宪 法。如独联体、英联邦)
• 主要区别及其影响
2021/3/18
5
2 、政府间的职责分工
▪ 请回忆第一章财政职能 P33-3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假设前提
– 有足够多的可供选择的辖区。 – 人们可以自由流动,每个人都能够无代价地迁
移到一个最能满足其偏好的辖区。 – 人员的流动性不受任何就业机会的约束或限制。 – 人们完全了解各辖区之间公共产品和税收的差
别。 – 公共产品或税收在各辖区间不存在任何外部效
应。 – 各辖区都以最低的平均生产成本提供公共产品。
4
• 在现实生活中,蒂伯特模型所依赖的各种 假设条件是很难成立的。
• 蒂伯特模型一般被人们视为关于地方公共 产品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但是蒂伯特模型的理论意义是巨大的。
– 它为人们对地方公共产品的偏好显示提供了一 种“用脚投票”的准市场办法。
– 在竞争性辖区之间,人员的流动性有助于促进 地方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提高。
9
价格 Da
Db F
P
A
C
B MC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E
O
Qa
Qc
Qb
数量
图15-1 中央政府统一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损

10
• Qa和Qb是A地区和B地区公共产品的最优供应量。 Qc是中央政府公共产品的供应量。
• 对损A失地为区三来角说形,AQCc>EQ的a 面,积此。时对A地区造成的福利 • 对三B角地形区AC来F说的,面Qc积<。Qb ,此时B地区的福利损失为 • 对于地方性公共产品来说,由各地政府进行的分
府的职责,如和社会保障制度有关的职责,应在全国
范围内实行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
14
表15-1 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的划分
内容
责任归属
国防 外交 国际贸易 金融与货币政策 管制地区间贸易 对个人的福利补贴 失业保险 全国性交通 地区性交通
中央 中央 中央 中央 中央 中央、地方 中央、地方 中央、地方 地方
13
二、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分工
•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支出责任分工的基本框

– 全国居民享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应完全由中央政府来 提供。
– 地方政府应提供适合本地居民享用的地方性公共产品 和服务。
– 对具有跨地区外溢性的公共项目和工程,主要由地方 政府之间协调解决,但中央政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参 与。
– 调节地区间和居民间收入分配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政
• 理由如下:由于不同地区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曲线有所 不同,假定由中央政府提供统一的公共产品,就会导致一 定的福利损失。由地方政府按各地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 公共产品数量,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 如果让中央政府按各地的实际需求提供不同的公共产品, 则由于在信息上中央政府较之地方政府没有优势,也非最 佳选择。
责任归属
地方、中央 地方、中央
理由
地区性服务、外部效应 地区性服务、外部效应
地方、中央 地方 地方 地方 地方 地方 地方
地区性服务、外部效应 地区性服务 地区性服务
地区性服务
地区性服务
地区性服务
地区性服务
16
• 地方各级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的框架
– 中央政府制定政策和规范,省或州政府监督和 指导,省或州以下政府具体实施。
5
二、财政分权的优势与不足
• 财政分权的优势
– 能使公共产品的供给更好满足地方居民的偏好 – 有利于促进政府间的竞争。 – 有利于推动公共服务的创新。
6
• 财政分权的不足
–辖区间外溢
• 一个辖区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影响到另一个辖区居民 的效用水平,称为辖区间外溢。
• 辖区间效益外溢 • 辖区间成本外溢
– 辖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
• 协调辖区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需要由中央政府负责。
12
• 稳定职能的分工
– 应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 第一,当某个地方政府单独行使宏观调控权时,当地
政策运作很可能无法与其他地区的稳定政策运作相配 合。由于地区间政策效应的漏损,会导致一地的政策 作用效果为其他地区得到,或其他地区的竞争影响地 方政府的宏观调控效果。第二,稳定经济的财政政策 需要政府预算周期性地发生赤字或盈余,而财政赤字, 尤其是长期性、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大体上只有中央 政府才能够实行。第三,只有中央政府才能综合运用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他们的配合稳定经济。
散决策有助于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由中央 政府进行的集中决策则可能降低社会福利。
11
• 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
– 收入分配职能应当主要由中央政府来承担。 – 居民之间的收入再分配
• 地方政府对居民之间的收入再分配缺乏影响力,居民之间收入 分配的协调需要由中央政府来负责。
• 理由如下:如果由地方政府来履行收入分配职能,地方政府之 间采取不同的做法就可能扭曲资源配置。假如有两个地区1和2, 地区1收入分配力度较强,表现为对高收入者征收更高的累进 税率,对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补贴,则高收入者会大量迁出该 地,低收入者会大量涌入该地。最终,地方政府的收入分配政 策将因融资困难无法继续,同时还产生了地区间更大的不公平, 可能导致该地经济停滞。
–规模经济 –低效的税制
7
15.2 政府间的支出划分
一、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分工 政府部门的经济职能体现在资源配置、收 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个方面。基于此,政 府间职责分工也就是在不同级别政府间, 这些职责如何分工的问题。
8
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
• 根据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全国性公共 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根据收益与成本相对称的原则, 全国性公共产品应当由中央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应 当由地方政府提供。
第15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引言
• 分级财政体制
– 指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财政,以便使每一级政府 都具备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的权力,为顺利履行 各自的政府职能创造条件。
2
15.1 财政分权的理论依据
一、蒂伯特(Tiebout, 1956)模型:用脚投票
– 假定居民具有迁移的完全自由,那么在竞争性 的地方辖区之间,居民出于最大化自身效用的 动机,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地方政府所提供的 公共产品与所征收的税收之间的最佳组合,选 择他们最喜欢的社区,并接受和维护该辖区地 方政府的管理。
理由
全国性公共产品或服务 全国性公共产品或服务 全国性公共产品或服务 全国性公共产品或服务 全国性公共产品或服务 收入再分配、地区性服务 收入再分配、地区性服务 全国性服务、外部效应 地区性服务
15
表15-1(续)
内容
环境保护 对工业、农业、科研 的支持 教育 卫生 公共住宅 供水、下水道、垃圾 警察 消防 公园、娱乐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