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一)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新的 教学 计划 模式 ,而且 还 引导 基础 课 教 师 了解 职业 实 际 ,参与 教学基 本要 求
的制 订 ,还能 在教 法 、学 法以及 考核 方 法方 面得 到启 迪 ,对 基础课 程改 革可 以 起 到推 进 作 用 。 3.2 对基础课程教材和课程 内容进 行必要的整合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 社会需要的 高 质量的 、实用 型技 术人 才。 为保证专
业 课基础课程 实验 教学 内容陈 旧, 实验手段落后 基础课 实验大都以验证性为主 ,缺少 应用性 、研究性 、综合性 ,缺乏有针 对性 的技能训练 ,实验 内容陈 旧,与高职教育
设想 ,并对 基础 课程教 材和 教学 内容 的 整合
维普资讯


对职 业资 格鉴 定标 准进 行分析 ,确定 衔
接的 工种 和级 别 。对 知识 、能 力 、素 质 结构 异 同点分 析 ,找 出知识 、能 力 、素 质 结 构 整 合 的 结 合 点 。对 课 程 作 出描 述 ,开 发 课 程 和 实 践 环 节 教 学 基 本 要 求 。同时 要避 免学 科体 系和 传统教 育观
堤 电襄体 做法 堤 缸改 车教 肆方 法 誊戗 溉教
哮 段 改 车 评 债 方 式 j 寻 基斌课 程 教津&车 I 鼍 | ?
人才培养 目标 脱节 ,无法很好地达到强化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提高操作技能和培养
学生综合素 质的 目的。
为专 业 课 “ 让路 ” ,而 学 生 学 好专 业 课 又需 要 以一 定的 基础课 为依 托 ,基 础课
提 高 课 程 的 综 合 化 水 平 ,提 高 课 程 效 能 。 改变教 师 角色 ,要 求教 师 由知识 的
传 授 者 转 变 为 学 生 学 习 的 引导 者 , 由学

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I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N O .31C hi na Educa t i on I nnov at i on H er al d 科教创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而培养高等技能应用性人才必须以质量为保证。

这种质量不仅包括技能素质,还应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

而这些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它要有一个量的积累,没有这个量的积累,恐怕难以有质的保证。

下面就我院的情况进行分析,学制改制可能影响教学质量。

1从地处状况来讲我院地处新疆南疆边,是全国占土地面积最大的地州市,地域辽阔,工业区少,产业不发达,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有的地区通讯电力覆盖率很小的。

此情况要进行网络教育恐怕没有一个相当时间是难以进行的。

2从学生来源状况来讲学生来源范围还较广的,从北疆到南疆的和田地区。

但学生的基础、思想理念、认识理念和学习是有很大差距。

尤其是针对民考民的学生的汉语水平来讲,要达到听、说、写能力,没有一年多的时间的积累,恐怕是难以进行下面的课程。

现国家教委提议课堂上采用“双语”授课,这种情况下压缩课时,怕是讲到专业课,用到专业术语,如同听“天书”一般,则必然影响教学质量。

将这样不合格的学生推向社会,社会是不接纳的,这样必影响家庭、学生,甚至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3对民族文字教材来讲其专业量、信息量远不如汉文的多、广,而翻译专业人员少,难以在短时间翻译完大量的教材,这必将影响学生掌握新型、大量的学识。

我们不能象英国那样,教师与学生采取“一对一”的模式去手把手的教,因为经费、教师是有限的。

4对思想道德,社会理念的形成来讲虽然学生的思想品德理念在他们的中小学已经形成,但在这些基础上拔高不是一夜间形成,也不是让他们做一件好事,或对社会的某种事情做出评判就能说明他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将他们道德、社会、理念衡量出来,它是一个养成习惯,也需时间的积累。

教育部强调,输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材,社会上也需求,当然职业教育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培养这类心理素质高、技能强的这方面人才。

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 的得失和高职教
育 改革 的兴 废 。虽 然 高 职 教育 课 改 在 业 内 和社 会
呼声 很高 , 待殷 切 , 却虚 多实少 , 期 但 实施艰 难 。


高职 课改的热与冷
只有 建立 在企 业 ( 人 单 位 ) 程 参 与 下 的高 职教 用 全 育课 改才 是课 改 的正 道 。没有 企 业 的先 期 介 入 , 高
“ 程是 教 育 的 主渠 道 , 内容 的选 择 受 教 育 课 其 对象 及人 才 培养 目标 的 制 约 。 … 高 职 教 育 课 改 是 ”
以明确 的社 会 岗位指 向为对象 的教 育 教学 改 革 , 职 业 岗位决 定专 业建 设 , 业 建设 决 定 学业 ( 程 ) 专 课 。
( ) 二 从实践 上看 , 高职课 改很冷 其 阻力 是 公共 基 础 课 。 目前 的 高职 课 程 由公 共基 础课 、 业基础 课 和专 业课 构成 。专 业课 与专 专 业基 础课改革 比较容 易操作 , 重点是 及 时更新 教 其
习 。2 c3


是 “ 2+1 , 2+ ” 还是别 的什 么模式 , 大多数 都 留于形 式 , 际教学 仍沿袭 学科 教学 的模 式—— 课堂 为 中 实
心, 书本为 中心 , 教师 为 中心 , 论考 试为 中心。我 理
低一 高 ” 矛盾 状 态 下 , 能 要 求 教 师 改 变 只
W U a —z o Xi n — h u
( ha x R i a stt, 10 0 Wenn S an i C ia S an i al yI tue 7 4 0 , ia , hax, hn ) w ni
Absr c :Th u rc l eo m fv c t na du a in c n eni g r q ie n f e tr ie r ta t e c riu a r f r o o ai l e c t o c r n e u r me to n eprs s o o o i u tis a d te d v l p n fv c t na ol g s,o l n rt e s se o olg nd sre n h e eo me to o a i lc le e o n y u de h y tm fc le e—e t r rs ne i e p c r o ai n a d i o a i n a c s o ‘ o ta t o a in le uc t n c riu a rf r ,c ul l o r t n nn v t a c e st c nr c ’v c t a d a i u rc l eo m p o ng o o o d a—

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2年10月第31卷第10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Oct.2012Vol.31No.10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0.026收稿日期:2012-04-19作者简介:石冬喜(1984-),男,江苏苏州人,讲师,苏州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钱志良(1957-),男,江苏无锡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石冬喜1,钱志良2(1.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江苏苏州215009;2.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00)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快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高职教育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

基于此,在指出目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的建议,以期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措施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2)10-0062-02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依据和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6]16号)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一、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

从1996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逐年提高,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到21世纪20年代,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中心,而人才紧缺是不争的事实。

培养人才靠教育,而培养制造业应用型人才主要靠高职教育。

毋庸置疑,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形势喜人,但透过繁荣表象的背后,可以发现当前高职教育实则存在诸多问题,而且不少问题与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已经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不小的影响,必须引起各方高度的关注。

高职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与评价
分析表的构建
课程 构建
(4)形成课程
(3)课程内容的
体系
重构与序化
能力与职业岗位的分析
构建通用 能力平台 以职业生 涯为背景 构建通用 能力平台 以职业岗 位为框架 重构与序 化教学内容 以工作任 务为项目 设计教学 方法与手段 以工作过 程为标准
返回
课程的实施: 课程评价:
“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突出技能,强调“过程+结果”,并有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1. 高职课程开发的主流模式: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 程开发。
主流模式 特点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 发展潜能”为主导思想。 以促进个人发展为主的课 程目标。 以“任务”组合为特点的课 程结构体系。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构建
(1)能力与职
业岗位的分析
(5)课程实施 (2)工作任务
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利益。
(2) 工学结合课程的特点 ① 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体现以学生就业为 导向; ② 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整合重构教学内 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构 建职业能力体系,体现以职业生涯为背景; ③ 灵活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式, 体现以工作情景为支撑; ④ 灵活采用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等教学方法和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体现以能力培养为 主线。
企业参与评价与考核。
(三)高职课程建设需重视 的问题
教学 方法 改革 课程团 队建设 校企 合作 考核 方法的 改革
课程 教学内 容改革

谢!
高职课程建设的精品不够精
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不规范
题问
主 要 原 因
1. 高职教育者对高职教育的课程、课 程模式、课程开发的内涵与本质的 认识缺少准确、深刻的把握; 2. 高职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重大隐患使 课程建设成为无根之木; 3. 课程方法论启蒙和普及不到位影响 了高职课程开发的建设。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学生 是学 习 的主体 , 有体 验性学 习 、 参与 性学习 、 观察 性学 习 、
探究 性学 习 、 设计 性 学习 、 操作 性学 习等 , 通过 学生 自主 的学
习, 不断巩 固、 强化所学 职业 技能 , 显示 出学 习主体性 , 而实 从 现 由教程 向学 程转变 。
要战略机遇 期 , 走新 型工业 化道 路 、 建设创新 型国家、 建设社会
程中 , 以课程 建设 和改革 为重 点 , 建突 出职业能 力培养 的 要 创 力 的培养 。
4在课程导向上 , . 由教学专家 向消费者需求转变。高职院校 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市场 的导 向作用 , 高职院校 在专业设置 、 课
程改革 的时候要紧紧抓住市场的脉搏 , 对市场有敏锐 的感受力 , 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 , 市场上需要什 么样 的人才 , 我们就培
维普资讯
(第8 ) 总 4 期
20 0 8年 6 月

8 U Z H IJ I o Y U IU N T A N A -
旁 论坛
N0. 2 o 6。 o 8
( u ua vtN . ) C m l ie O 8 t y 4
关于高职 院校课 程 改革 的若 干思考
主义新农村 、 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 , 需要 培养一大批高技能 都 人 才。当前我们所面 临的严峻 问题 是面向生产 、 建设、 管理 和服 务第 一线 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 高技 能人 才严重不 足。党 中央在 制定“ 十一五” 发展规划的建议 中指 出“ 大力 发展 职业 教育 , 提高 高等教育质量” 的重大战 略决策 , 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指 明了方 向。 为此 高职 院校在课程改革过程 中要适应社会需求 , 紧密联系 经济发展实际 , 走工学结合 、 企合作、 校 产学研相结合 的道路 , 使 高职教育成 为“ 企业眼 中的教育一 反 映企业需求 , 业手 中的 企 教育——实 现企业参与 , 企业心 中的教育——达到企业满 意” 。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摘要]文章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及存在的问题尝试了几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了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教学一、高职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材的不足。

(1)教材内容没有层次差别,无法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职院校所用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忽略了高职教学的特点。

近两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高职高专的数学教材,虽比过去的教材有较大优化和提高,但与当前高职数学教学的需要仍有一定距离。

高职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而高职院校所用教材都是统一的,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更忽视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渠道的多样性。

(2)教材偏重逻辑性,忽略应用性。

现行高职数学教材偏重知识,强调结构严谨,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等不够重视。

相关的数学背景介绍不多,例题多是“故事性问题”的例题。

这样的教材结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教学方式的落后。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许多高职院校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教学活动主体,学生只能当被动的听众,师生间的互动性差。

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无法及时将自己的疑问传递给授课教师;教师无法实时了解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为学生解惑,上课效果不佳。

3.教学课时相对不足。

高职教育强调学生应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

这使得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职前实训上,基础理论课教学课时较少。

据调查,目前高职基础理论课时一般占总课时的20%左右。

由于教育部对数学教学课时没有明确要求,且数学课没有考级压力,数学课的教学课时不断被减少,部分专业的数学课时不足总课时的5%。

4.考核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数学考试模式仍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形式单一。

数学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是纯粹的数学题。

考试无法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数学应用能力的考核。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考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高职院校相继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均以课程建设和改革为重点,开发突出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其中心思想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建设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中,构建理实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集中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新体系。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一)教学观念上的改革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教师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学生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主动权,以强制的方式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不管学生喜不喜欢,只能是被动地接受。

新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兼顾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愿望,充分了解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来制定学习任务。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从旁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遇到的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完成相应学习任务。

这个改革过程,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学习,从思想深处彻底摆脱过去传统观念的束缚,只有从观念上实现了改革,才会着手进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二)教学模式上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阵地、以书本为基础、以黑板为教具,教学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环节,纸上谈兵,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岗位能力需求。

而新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课程设置要面向实际的工作岗位,将课堂设置到实训室,做到理实结合,理论内容为实践服务,即实际生产中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就讲解什么样的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实践训练,实践训练围绕企业具体的工作岗位,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零距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三)教学体制的改革传统的教学体制是一门课程由一个教师来讲授,而这个教师只注重自己所讲授的课程的内容,对其他课程的讲授内容不甚了解。

存在一种故步自封的现象,这就导致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可能存在脱节现象,也可能会出现知识的重复与中断现象。

关于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几点思考

第16卷第2期2009年6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sha S ocia l Work Colleg e Vol 116No 12Jun 12009关于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几点思考付艳枚(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摘 要]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借助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着力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关键词] 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09)02-0073-03 [收稿日期] 5 [作者简介] 付艳枚(),女,湖南安化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教务干事。

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已经引起我国高职院校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其操作层面的工作也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势必会碰到重重困难与疑惑。

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与近期所参加的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杭州论坛所获取的一些信息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高职课程体系改革 在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已开展两年的全体教师职业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训及考核工作的基础上,要启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体系开发”工程,研究并制订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范式和具体建设内容的开发手册,明确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置课程,形成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体系。

下面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为例加以说明。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岗位细分化、规模非集约化的发展趋势,该专业与企业通力合作共同制定新的专业培养目标,从单纯培养技能、技巧,转向注重学生设计思维、空间设计能力与项目独立整合能力的训练,构建了“课证一体、项目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围绕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现状、未来趋势以及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未来的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渐行渐远。

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改革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二、课程改革的现状近年来,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课程设置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个性化的教学;实践环节不足,导致学生实践经验不足;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等。

三、未来趋势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变革,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需要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未来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实践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应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

2、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例如,引入互联网+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开展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个性化教学的推广。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

4、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

四、实施方案为了推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加强政策引导。

有关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项目教学”的启示

有关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项目教学”的启示

高 职 教 育 中无 疑 是 一 个 亮 点 , 对 提 升 学 的 方 法 差 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也 大 , 样 学 生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上 , 在 编 程 , 要 的 不 是 教 会 学 生 会 做 某 它 这 而 重
生 的 专 业 技 能 和 岗 位适 应 能 力都 具 有 巨大 的 思 维 极 易 产 生 混 乱 , 师 难 以 把 握 教 学 教 的 促 进 作 用 。 是 , 程 改革 仍然 是 各 高 职 但 课 院 校 讨 论 的 热 点 问题 , 高 职 院 校 均 有 自 各 内容 的深 浅 度 。
工作 任务 来达 到提 高学 生专 业技 能 的 目 的 , 得 了比 传 统 教 学 好 得 多 的 教学 效 果 。 取
1 3 南洋 理工 学 院 “ 目教 学 ” . 项 的启 示
鉴 于 新 加 坡 南 洋 理 工 学 院 的 成 功 经
1有关“ 目课程改革” 项 的思考
问 题

生 如 何 应 用 自己 的 专 业 知 识 。 比如 上述 好
三 是 这 种 “ 目教 学 ” 式 在 一 定 程 度 的 积 木玩 具 , 了积 木 以 后 , 项 模 有 先教 孩 子 做 一 不 己的 理 解 与做 法 , 谓 是 百 花 齐 放 , 家 争 上 僵 化 了 学 生 的 创造 思 维 , 利 于 将 来 的 个 房 子 模 型 , 后 孩 子 会 用 积 木 造 出 其 他 可 百 然 各 种 模 型 来 ,项 目教 学 ” 象 教 孩 子 做 房 “ 应
教 育 的核 心 问题 一 一 课 程 改 革 成 已为各 高 维 容 易 产 生 错 位 。 同一 学 期 , 论 课 程 与 立 数 据 库 , 在 理 即先 传授 系统 的专 业 理 论 知 识 , 职院校普遍关注 , 理论 界 亦 为 此 出谋 献 策 ,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改 革为抓手 , 提高教学质 量 , 是 实现人 才培养 目标 的必然 在 广 泛 开 展 职 业 教 育 思 想 大 讨 论 的基 础 上 ,采 取 多 种 途 多种形式加强教 师的培训、 交流和学 习, 鼓励教 师积 极 选择。随着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 育教学质量 径、 参 与 课 程 改 革 , 在 改 革 的 过 程 中转 变 观 念 、 统 一思想 、 提 高 的若干 意见》 和 国务 院《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 育的决定》 的
e n s u r e t } l a t t h e e u r r i c u l u m r e f o r m a c h i e v e s a c t u a l e f f e c t ,we h a v e t o r e ar m e d u c a t i o n t h o u g h t a n d e d u c a t i o n c o n c e p t a s t h e g u i d e ,t a k e s b u i l d i n g a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r e a s o n a b l e c u r ic r u l u m s y s t e m a s t h e k e y p o i n t ,t h r o u g h t h e f u l l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c u r r i c u l u m r e f o r m, p e r f e c t t h e me c h a n i s m t o e n s u r e t h e h e a l t h y a n d o r d e r l y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c u r i r c u l u m r e f o m . r

关于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与优化的思考

关于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与优化的思考

so gpata a i yc m aa vl vd io n i q at" t zt no rcnu ,ee i e ec i t r li t n rccl bl ,o p r ie ie s nadh曲 u l . i ai fur clmsrn wn t ahn ma is s r i i t t y vi i Op mi o y c i ght g e a
以指 向一 门课程 内部知识 的组织方式。对于高职高专院校 ,
o u e d k l n p l a in n e e n a t a e v c ,i t e r s “r i i g p o e so as wi d q ae b i n wld e fs d n ss i sa d a p it o e d d i cu l r ie n o h rwo d , t n n r fs i n l t a e u a c k o e g , t l c s a h t s
图 1 课程 体系结构
2 .课程结构体 系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改革 种新 的教育思想总是在社会发展对现行教育 提出质

疑的时候产生 的, 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培养人 。 而达成人 的成长的要件是特定的教育内容与特定的教育方法。其 中, 教育 内容 具有 决 定性 的意 义 。 因为 方 法或 者 说途 径 总 是可 以 不断寻找和开拓的 , 当教育的内容确定之后, 教育的起点 和
更 新教 学 内容 ,是 增 强 学 生社 会 适应 性 的 必 由之 路 。
【 关键词 】 高职教育 课程 结构 改革
Po e i n t eRe o m nd Optmiato nd rng o h f r a i z i n ofCur iui m si c ton lCo lg s rc u n Vo a i a le e

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思考

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思考
≯赣 骧《 秘 曩 譬誓 垂 警 薯 ≥ 誊曩 墨 矗 糍
毒 誊 蕊 囊 蠢 蠹 毒
圈 睡
一 囊I 誊
高职 院校 专业核心课 程 改革 的思考
口 广 西经济 管理 干部学院 熊远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摘
要】 课程 改革是 学校教 学改革
表 1本 科与高职 高 专工 商 ( 企业 ) 管理专 业核 心课程开设情况统计 表
因此 , 高职 院校课 程 的开发 、 实施 、 管理

6 6 7 7
1 2
1 0 1 】 1 0 1 0
【 关键词 】 高职 院校 专业核心课程
就 业 技 能


高职 院校专 业核心 课程 改革 的
与评价都 应 围绕培养 学生掌握 特定职业
岗位 能力 ( 合 职业 能力) 一 中心来 进 综 这 行。 课程 改革 , 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 改革
必 要性
高职教育具有 技能性 、操作性 和岗 位性 的特 点。与本 科教育相 比, 高职教育 的教 学应该是轻理论 、 实践 , 重 主要 是将 专业操作与 岗位技 能传授 给学生 ,培养 学生 的动手能力 。 然而 , 目前许 多高职院
校, 特别是 一些 经济类 高职院校 , 在教 学 过程 中或多或少地偏 离 了高职教育 的特
间展 开 ,而且还会 在高职 院校 和一些本
科 院校之间展开 。
点 , 在着 两种 明显 的现 象 : 是“ 职 存 一 高
偏本 ” 现象 。一 些高职 院校的课程 , 其专 业 计划 、 学大 纲 、 程设置 与 教材 等 , 教 课 几 乎与本 科院校一样 。二是 “ 高职非 职 ”
( 企业 ) 理 专 业 ( 业 方 向不 完 全相 管 专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

量 、保 证 人 才 培 养 规 格 起 着 关 键 的 作 用 。 因 此 ,面 对 上 述 问题 ,高 等职 业 院 校只 有 把课 程 建设 作 为提 高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的 抓 手 和 保 障 , 以 课 程 建 设 带 动 其 他 教 学建 设 ,才能 把人 才培养 质量 扎扎 实实地 抓上去 。
大纲。在原有课程大纲 的基 础上 ,在知识 、能力 、技 能 、素质 等方 面提 出了更进一 步 的明确 、具 体要求 。 它 的 主 要 特 点 是 突 出 能 力 标 准 和 职 业 技 术 标 准 ; 强 调 教育 标 准与 职业 标 准或企 业 标 准的 融合 ;突 出理 论 知识 的 应用 及科 学 原理 向技 术原 理 的转化 ,突 出 有 助于 技术 应用 能 力形 成 的技 术原理 ;将 职业道 德 与职 业 素养 的培 养 纳入课 程标 准。 6 教材开发 。这一环节是依据科 目课程标准 ,制 . 订 教材 体例 ,编写 教材 文本 以及 开展 教 材辅 助资 源 建设 的 过程 。工 作 过程 导向课程 教材 的 编写是 一 种 全新 的 教材模 式 ,它 将 把专 业知 识与 工作 任务 之 间 的科 层 关系彻 底 改变 成 焦点 与背 景 的关系 ,工作 任 三 、工作 过 程导 向课程 改革 的 思维 与 方法 务处于 焦点 位置 ,而 专业知 识处 于背景 位置 。 ( )树 立 新 的课 程 建 设 理 念 一 7. 教学 实施分 析 。课程 的实施 即将选择 并组织 基 于工作 过程 导 向的 课程 改革 是在 相应 的 课程 好的内容付 诸实践 。这 是课程 中的重要一环 ,没有实 理论 指导下的实践行为 ,新 的课程建设理念是 :以工 施 的课程 只 不过 是 空 中楼 阁 。这 一环 节 的主要 任务 作为导 向,以职业 能力 为本 位 ,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 是明确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形式、师资 、教学设备和 准为依据 ,建立 以任务 引领 型课程 ( 目课程 )为主 教 学 场 所 等 。 项 8. 程 评 价 体 系 设 计 。 课 程 评 价 就 是 通 过 将 课 课 体 的现 代职 业教 育课 程体 系 。将该 课 程体 系 的核心 思想概 括为 以下八 个方 面 : 程 教学 所取 得 的各 种绩 效 与课程 目标所 规定 的质 量 1. 以职 业需求 为教学 目标 以及课程 开发 的基本 标准作 比较 ,从而判断教学质量 的最 终效果 。 以工作 过 程 为 导 向 的课 程 决 定 了其 教 学评 价 具 有 多样 性 , 依据 ,并 与经济社 会发展 保持 良好 的互动 。 2. 按照 工作过程 中活动 与知 识的 关系来设 计课 因此 ,要建立 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 、过程 评价和结果 程 ,按照工作过程 的需要来选择知识 ,并为学生 提供 评价 、课 内评 价和课 外评价 、理论评 价和实 践评价 、 校 内评价和 校外 评价相 结合 的课 程评价 体 系。 体验完 整工作 过程 的学 习机会 。 基 于 工作 过程 导 向的 课程 改革 ,是高 等 职业教 3. 据工 作任 务体 系结 构确 定 课程 体系 结构 、 根 划分课程 门类 、排 列课程 顺序 ,以实现课程体系结构 育理念和 模式 的重要转 变 ,是 一项复 杂的系统 工程 , 会面临很多 困难和 问题 ,如教师问题 ,课程改革最大 从学 科结 构 向工作结 构的转 变 。 4. 以职业 能力 作为 教学 目标 ,分 解到课 程体 系 的动 力来 自教师 ,但最大 的阻力 也来 自教师 。 目前高 的各部分 ,落实 到课程 内部的行动化学习项 目,努力 职 院 校教 师 的工 作量都 很 大 ,而且 课程 改革 的教学 要 求超 越 了教 师 的现有 整体 水 平 。如何 转变 教师 的 实现 知识 与应用 、理论 与实 践的有 机结 合 。 5. 早 让 学 生 进 入 工 作 实 践 过 程 ,促 进 他 们 从 教学理念 、教学模 式 、教学行为 工作是 艰巨的 ;教材 尽 问题 ,不成 规模 ,不成系列 ;教法 问题 ,有关项 目课 学 习者到工 作者 角色的 转换 。 6. 于工 作任 务构 建一 系 列行 动化 学 习项 目, 程 的教学 研 究 活动开 展 得不 够 ,许 多课 改实 验学 校 基 实现 理论 知识 与实 践知 识 、职业 能 力与 职业 态度 的 的 教 师 还 不 知 道 项 目课 程 怎 么 教 ;专 业 差 别 问题 ,不 同类型 、不 同专业 口径 的专业各 有其特点 ,课程模 式 综合 。 不可能是单一 的,即使就 一个专业而言 ,课程模 式也 7. 充分考虑 工作 情境对 教学过程 、教 学结果 的 支撑作用 ,营造具 有真实工作情 境 ( 职业环境 )特 点 必 然 有多 元化 的成 份 。对 于工 科 和面 向具 体职 业 岗 位 的专业 ,课程开 发具体 而易于 操作 ,对于文科和面 的教学环 境 。 8. 重视与学 生终生 职业 生涯发展 密切相 关 的能 向职 业群 的专 业 ,课程 开 发 的标 准和 技术 路径 难 以 力 和素质 的培 养 ,为 学生 获得 更 加宽广 的职业 生涯 把握 ;实训配套问题 ,校 内外实训场所 的开发与利用 怎 样服务于 理论教 学和 工作实践 ,服务 于校外培 训 , 发展 空 间奠 定基 础 。 服务于社 会考证 ;制度安排 问题 ,工作过程 导 向课程 ( ) 应 用 新 的课 程 开 发 方 法 二 1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行业 、企业 、劳动力 市场 、 打 乱了传 统的学 校教学秩序 ,班级 制度 、教学管理制 . 学校调查 ,了解 专业人 才需求情 况和专业 教学情 况 , 度和教 学评价 方式 等也要发 生重大 变化 。这 些 问题 , 都 需 要 通 过 深 入 的教 育 教 学研 究 、师 资 培 训 、 广 泛 合 以确 定总体 目标和对 教学基 本 内容 的具体要 求 。 2 职业 ( . 工作 )分析 。通过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 作 、政策保 障等 措施 来渐进 解决 。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进 行认定 , 对 课程综 合规划 ,课程 目标等因素进行设计 。高等职业 教育 课 程改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思想 ,首先要对课程 主体 思路清 晰,改 变 教 师的角色定位 和向学生传授 知识 的传统教学 。高等职业 教育课程 内容 与实际工 作结 合紧密 ,改进 在实肠 ; 教 学中却缺乏方法 ,没有固定的标 准 的弊端 , 要解决 这种 思想就必须转变 观念 ,逐渐弱化教师 传授知识 的角 色 ,与学生共 同探讨实 际问题 的解决方案 。 课程 改革 的 目 标就是要建立 以就业导 向的职业教育课 程体系 ,不仅 包括理论教学体 系,实践教学体系 ,也包括对素质教育系 统的能力和素 质 ,知识 的培养 。只有在这一思想 的指导下 ,高等职业教育课 程改革才 能培养适应经济 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 能型人 才。课程 改革要建构新 的课程体 系,课程应充分结合行业需求 ,岗位 能力 ,体现 职业教育 的特点 。需要 改革 所有 相关 的 方面 ,如 教 学 内容 ,方 法 ,手 段 ,作业和考试 ,甚至包括管理。课程 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 的选 择课程 内容 ,职业活动融人整个教学活动的工作过程 ,在教学 中体现从 学习到


前 言
分析当前形势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 程改革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 ,但 现
阶段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仍存 在以下 问题 : 1 . 高 职 院校 课 程 体 系结 构 不合 理 高职院校课程 体系结 构不合理 , 不能反 映现代职业 教育的特点 。在 课程组织方 面强调其 完整性 , 过分强调学科体系 ,重 理论 ,轻实践 ,造 成 了相 当一部分学生学 到了很多知识 ,但是他们不知道该 怎么做 ,往往 忽视 了学生能力 的培养 。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停 留在 概念层 次 ,以专 业发展为课程标准 的课程体 系和形式仍未落实 ;从实际效果 来看 ,学生 动手能力较差 ,而我们 的教学 内容和方法几乎没有达到高等职业 教育培 养 目标 的基本要求 ,这实际上就是简单的课程体系。 2 . 课 程 改 革 不能 与 时俱 进 课程改革不能与时俱进 ,程改革只停留在表面 ,内容陈 旧 , 学 生在 学校所学在职场上派不上 用场 ,缺 乏可持续发 展 ,学生不 受企业欢 迎 。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赴泰国易三仓大学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赴泰国易三仓大学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神 州教 育
对州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的几点思考 赴泰 国易三仓大学学 习的收获和体会
武莉 莉 孙 丽 杰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出众 。 当前我 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 战略机遇期 , 走新 型 工业 化道路 、 建设创新 型国家 、 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 村 、 构建社 会 主义 和谐社会 , 都需要培养一大批 高技 能人才 。 当前我们所 面临的严 峻问题是 面向生产 、 建设 、 管理和服务第一线 的技 能 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为此在“ 十二五” 的第一 年, 高职院校在课 程改革过 程中要适 应社 会需 求 , 紧密联 系经 济发展实 际 , 走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 、 产学研相结合 的道路 , 使 高职教育成为 “ 企业眼中的教育—— 反映企业需求 , 企业手 中 A s s u m p t i o n U n i v e r s i t y( 中文: 易三仓 大学) 位 于 泰国首都 的教育——实现企业参与 ,企业心 中的教育——达 到企业满 。 曼谷 , 是泰 国第一所 国际大学 , 也 是泰国最早采用全英语教学 意 ” 的高等学府同 时也是泰 国最大 、 声誉最高 的私立大学 。2 0 1 2 3 . 与就业市 场接轨。易三仓大学与美 国 、 英国、 澳大利亚 年1 月。 本人随黑龙江省 1 1 所 高职院校的学习 团来 到泰 国易 等国家的众多大学和教育机构保持者合作关系 , 包括教师交 三仓大学学 习 , 历时 1 0天 , 学习 了易三仓大学 的办学 理念 , 教 流 , 访问学者 , 学生交换和联合培养项 目 等 。高职教育就是就 高职教育要 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育教学全过程 , 企业 学模式 , 课程设置 , 了解 了该 校的师资队伍情况 以及学生 在校 业教育 。 的学 习情况 , 感受颇深 , 就现 在我 国高职院校课程建设 与改革 参与 到人才培养 的全过程之 中,企业要与学校共 同组织好学 这一话题谈谈 我 自己的几点 看法 。 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动 手能力 , 为学生就业 、 创业服务 。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实现“ 四个转变” 1 . 在理念上 , 易三仓 大学坚持 的办 学理念 是教 育学生 尊 三、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做到“ 三个融合” 1 . 课程设置 与岗位群的职业标准相 融合 。易三仓大学共 重 国家的宗教 , 尊 重 自己的国家 , 尊 重 国王 , 尊重 民主 自由的 三十七个学科, 尤其工商管理 、 计算机专业在 生活 , 培养人们通过高尚的劳动证明自 身存在的信仰, 承担引 设十二个学院, 导人们获得知识 和理解 生活真谛的义务 。 亚洲影响较大 。 学校采用学分制 , 以修满学分和完成毕业论文 2 . 在价值 取向上 , 易三仓大学坚持为 国家服务 的原则 , 为 作为毕业条件 , 并保证符合 国际标 准 , 所获学分 和学历世界各 人 民提供 自 然科学 和人 文科 学方 面的知识 ,特别是商业 教育 国都予 以承认 。 和管理科学领域的跨学科方法和研究。高职教育应该由学科 2 . 课程 内容 与相应 的职业 资格证书 内容 相融合 。易三仓 知识本位 向职业能力本 位转 变。 大学获得泰 国教育部高校办公室完全认证 ,毕业生 和国立大 3 . 在教学方式上 , 易三仓大学在课 堂教学的基础上 , 穿插 学毕业生享有 同等待遇 。有课程设计 , 实 践学习等等 。我们 也应 业委员会认可 。我 国教育部《 关 于以就业 为导向 , 深化高等职 该 由老三 中心( 课堂 、 教师 、 书本 ) 向新 三 中心 ( 学生 、 在做 中 业教育改革 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 “ 高等职业 院校必须把培 学、 经验 ) 转变 。 传统 的教学模式是 以课堂为阵地 、 以教师为主 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 突出的地 体、 以书本 为本位 , 教学 过程重理论 轻实践 , 培养 出来 的学 生 位 , 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 。 3 . 课程教学 中的知识 传授与能力培养相 融合。高等职业 难 以适应 岗位能力需求 , 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 高职院校教 学过 程具有实践性 、 开放性和职业性。 教育要按照职业 岗位对应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学 , 基 础知识 、 基 够用 为原 则 , 不强调理论 的系统性 , 而要强调 4 . 在课程导向上, 易三仓大学努力培养具备以下素质的 本理 论 以必需 、 熟练性和服务的规范性, 强调知识的传授与能 毕业生 : 品行端正, 具有开放意识 , 持续性成长, 重视言论 自 技术的先进性、 在传授理论的同时,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 由。 通过在伦理学, 自 然科学 , 商业管理学和语言方面的学习, 力的培养相融合。 即培养学 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 岗位适 应能力 、 可持 吸收正确思想和意识。 对于高职教育要求学生通过刻苦学习, 职业 能力 , 认真思考 和有效 的决 断 , 在学业上取得优秀成绩 , 由教学 专家 续发展能力 。 向消费者需求转变 。 四、 结束 语 综上所述 ,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一项 复杂的系统工程 , 我 二、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做到“ 三个接轨” 标, 根据 我国的国情 , 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本 1 . 与 国际教育接轨 。当今社会 , 经济 全球化 已成 为发展趋 们必须 明确改革 目 势, 国际分工越来越精细 , 人 才竞 争越来 越激烈 。作为泰 国首 身 的特点 和课程改革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从而选择正确而 屈一指 的著名学府 , 易 三仓 大学 以其卓越 的声望和严谨 的教 有效 的改革策 略 , 使改革走 上有领导 、 有计划 、 有 步骤的 比较 学原则 吸引 了美 国 、 英国、 澳洲 、 比利时等众 多 国际 著名 国际 稳妥 的发展道路 。 大学 的注意 。我 国加入 了 WT O, 高职教 育培养的人才实 际已 黑龙江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十二五” 规划课 面临国际性的竞争 , 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充分利用国外 题 : 基于“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高职院校《 电工电子技术> 课 优质教 育资源 , 培养外 向型 、 复合型人才 , 高职院校课 程改革 程项 目化建设 应与 国际教育接轨 ,把行业或 国家 以及 国际上认可的职业资 课题编号 : H G J X HB 1 1 1 1 0 3 8 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引入学校的教学过程之中,提高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 : 质量标准 的国际化水平 ,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 国际教育接 轨 , 武莉莉 。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技术学院。 从而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全球就业能力 , 提升国家的竞争 专任教师 。 副教授 ; 力。 孙丽杰 .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督导 办公室 . 酣教授 。 2 . 与社会经 济发 展接轨。易三仓大学 已经成 为泰 国商务 、 管理和信息技术类学校的中流砥柱。其毕业生在工业 、 政府、 银行 和跨 国公 司中 , 无 论是 在管理层 还是在技术方 面都表 现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之思考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之思考
推 动 高职 院校 课 程 改革 。
关键词 : 高等教育大众化 ; 高职 院校 ; 课程改革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4 4 3 7 ( 2 0 1 3 ) 0 1— 0 0 5 1 — 0 2
引 言
优势 : 能 够 提 高 大众 或 全 民 的 整 体 素 养 和 职 业 能 力; 适 时地 为公 民 提供 新 兴 的 技术 应 用 ; 满 足人 们
高 职 院 校 课 程 改 革 之 思 考
王பைடு நூலகம்艳
2 3 6 8 0 0 ) ( 毫州 职业技术学院 , 安徽 亳州
摘要 : 中国高等教 育步入 大众化进 程 , 根据近几年的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是无可争议 的。 那么在这个进程 中, 高职教
育处于什 么样的地位 , 如何 通过高职课 程改革提升 受教 育者的职业 能力, 从 而完成时代赋 予高职教 育的使命 , 是现 阶段 高职 院校急 需探讨 的问题 。本文 即在对上述 问题分析的基础上 , 提 出高等教 育大众化进程 中, 高职院校课程改 革要 正确 处理好 两对关 系: 学科课程与项 目课 程之问的关 系; 实训基 地与项 目课 程之 间的关 系, 从 而依 此为 突破点
也应 把高 职教育作 为 主 阵地 。
( 二) 大众化要 求 高职教 育 多样化发 展
候, 高等教育就处 于大众 型发展阶段。近年来 , 我 国高等教育 的毛人率连年攀 升 : 1 9 9 8年 为 9 . 8 %, 2 0 0 1年 为 1 7 %, 2 0 0 4年 为 1 9 %, 2 0 0 5年 为 2 1 %。 因此 , 从 定 量上 分析 , 我们 自2 0 0 1年就 步人 大 众化 进程 , 而从定性上分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 , 不仅是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一)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院校当前所面临的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职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以课程建设和改革为重点,课程改革应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做到“三个接轨”、“三个融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当前所面临的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职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以课程建设和改革为重点,创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把课程设在职业岗位的“缺口”和岗位能力要求上,正确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

按照淡化专业、强化课程、弃旧图新、紧跟时代的思路,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中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成果。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实现“四个转变”
1.在理念上,由教程向学程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是单向传授的教学观,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当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重塑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师,而是“导”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尽可能地尝试进行确立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相应岗位任务,内化和固化职业技能,完善职业素养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总结评价和反思活动的过程
与结果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体验性学习、参与性学习、观察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设计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等,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不断巩固、强化所学职业技能,显示出学习主体性,从而实现由教程向学程转变。

2.在价值取向上,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纵向为主的框架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科学创造潜力为目标。

而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其核心要素是以职业岗位技能的专项性和操作性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再现能力为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与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立足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面向市场、面向就业,重视和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

3.在教学方式上,由老三中心(课堂、教师、书本)向新三中心(学生、在做中学、经验)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本位,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岗位能力需求,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在教学过
程中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在做中学为重点、以掌握经验为目标,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在课程导向上,由教学专家向消费者需求转变。

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的时候要紧紧抓住市场的脉搏,对市场有敏锐的感受力,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课程导向上改变学科型教学专家设计的传统单一学科课程模式,瞄准市场,反馈信息,向消费者需求转变。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做到“三个接轨”
1.与国际教育接轨。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国际分工越来越精细,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又加入了WTO,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实际已面临国际性的竞争,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与国际教育接轨,把行业或国家以及国际上认可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引入学校的教学过程之中,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教育接轨,从而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全球就业能力,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