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医养生学导论的资料共46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生,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
2020/4/22
养生
9
《黄帝内经》养生观
❖ 第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 ❖ 第二,对生命的起源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唯物的,
是符合实际的。 ❖ 第三,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
自然界的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 第四,重视对衰老的探索。 ❖ 第五,明确提出治未病,把预防提到战略高度来认
5、 常喝水、 少饮酒、不抽烟、利身体。
6、 米面好、 杂粮优、吃得香、睡得实。
2020/4/22
养生
23
苹果
性味:酸甘、平。 归经:入脾、胃。 功效:补心益气,止渴
生津,润肺化痰。 主治:中焦诸气不足,
消化不良,口干咽燥, 便秘,高血压,慢性腹 泻。
2020/4/22
养生
24
验方参考:
1、苹果干粉10克,空腹时温开水调服,一日两
三次,治轻度腹泻。
2、每日早晚空腹吃苹果一两个,治大便燥结。
3、每日饭后食苹果一个,对消化不良,反胃有效。
4、每日食苹果三次,每次250克,连续食用,治
高血压。
5、炖苹果泥:苹果一个(削皮切片),隔水炖熟
喂幼儿服食(可用汤匙捣成泥状)。有和脾生津,涩
肠止泻作用。可治幼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2020/4/22
养生
20
二、辨证论治
❖ 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 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 和部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 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 的治疗法则。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 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 检验。

中医养生学-第一、二章绪论

中医养生学-第一、二章绪论

东晋医家葛洪 “养生以不伤为本” 南朝养生家陶弘景
著《养性延命录》一书,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 书中论述的养生法则和方术有:顾四时、调情志、节饮 食、宜小劳、慎房事、行气吐纳等。
马王堆中发现的养生资料



如彩绘的导引图,《养生方》、《却谷食气》、《 十问》等 《导引图》主要介绍了44幅导引身姿,包括呼吸运 动,徒手运动和一些利用器械的运动; 《养生方》是一部以养生为主的方书; 《却谷食气》、《十问》也介绍了一些养生理论和 技艺。
(三)《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东汉),共载中药365种, 分为上、中、下三品。 其中,上品药物为补养之品,计120种,多 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之功效,提倡以药物增 强身体健康,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 枸杞等,均为强身益寿之品。后世医家据此而创 制了不少抗老防衰的方药。
(四)其它
四、魏晋南北朝充实期
1、嵇康《养生论》: “上药养命,中药养性”“清虚静泰,少私寡欲” 节色欲,弃厚味,服补药,饮清泉,沐朝阳,调五弦 2、葛洪《抱朴子》 “养生以不伤为本”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 “不欲多睡”“目不久视”
四、魏晋南北朝充实期
3、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根据葛洪、彭祖等养生家论述,并结合自身经验 饮食起居 精神调摄 服气疗病 导引按摩 药物补益


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 “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 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 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明确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 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 生的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
养生
华佗



《后汉书》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年 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 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 “人体欲 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三国 志· 方伎传》)。 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这种仿照虎、 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 方法,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

中医养生学ppt课件

CHAPTER 06
中医养生学案例分享
个人养生经验分享
1 2
坚持锻炼
通过适当的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
饮食调理
注重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平衡。
3
精神调养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有助于身心健康 。
中医养生成功案例展示
案例一
01
通过中医养生方法,改善了长期失眠的问题。
案例二
Hale Waihona Puke 02发展现代中医养生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 的增大,各种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中医养生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现代人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保障途径。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要点一
原则
要点二
方法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包括顺应自然、形神共养、动静结 合、平衡阴阳等方面。其中,顺应自然是指要顺应四季变 化、昼夜更替等自然规律来调整作息和生活习惯;形神共 养则强调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还要注重心理健康;动静 结合则是说要有适当的运动和休息;平衡阴阳则是要通过 调理饮食、起居等方面来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体质调理
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中医养生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调理和药物调理等。
CHAPTER 03
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术
饮食养生
01
02
03
饮食调整
根据季节、体质和病情需 要,适当调整饮食,如冬 季多吃温性食物,夏季多 吃寒性食物。
饮食规律
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避 免暴饮暴食,以减轻胃肠 负担,保持身体健康。
运动锻炼
根据个人兴趣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 、瑜伽等,注意不要过度劳累和受伤。

中医养生学基础精品

中医养生学基础精品


生命观

生命的运动变化观

生命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过程——生、长、壮、
老、已

精、气、神运动的和谐性和有序性

——依赖于脏腑的功能的和谐有序。〔〈素
问-经脉别论〉〕

运动形式——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
基本形式。
• ? 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那么神机化灭;升降息, 那么气立孤危。故非出入,那么无以生、长、壮、老、 已;非升降,那么无以生、长、化、收、藏〞。
残率。 新的传染病的出现
时代意义
• 社会竞争的激烈 精神性疾病的增加 睡眠障碍 亚健康状态 慢性疲劳综合征 ……
中医养生
• 影响健康生命的因素 10%为遗传因素 30%为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条件 和社会条件。 10%为卫生医疗条件。 50%为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的庄严提醒
21世纪对人类的最大威胁是什么? 是瘟疫?是核扩散?是爱滋病?都不是! 21世纪对人类最大的威胁是生活方式病! 生活方式病将成为全世界的头号杀手! WHO提出:大约到2015年,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的死亡原因大致相同,都是 生活方式病。
清热、化痰、消积、润肠的作用,对痰 热咳嗽、痞积胀满、小儿积滞、大便燥 结者,食之最宜。
科学养生
谨和五味:酸、苦、甘、辛、咸。各种食物合理 搭配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素问 脏气法时 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 五菜为充。〞表达了全面均衡的营养和食物的 多样化。以五谷杂粮为主食,以各种肉类、蔬 菜为副食,再辅以瓜果之类,杂食以养,这是 “谨和五味〞的基本要求。
那么血行,…… • 阳气 • 风气?
生命三宝
• 神——生命的主宰 • 神有三义:1、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资料(此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结合书本)绪论养生学:是以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为目的,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保健措施。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任务:是从中医的基础理论出发,通过脏腑盛衰及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揭示人类生、长、壮、老、死的规律,探索防老抗衰的原则及方法。

在中医养生史上《内经》的成书是一个里程牌,它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内经》在养生学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明确了人类的自然寿限,提出了以肾为中心的多元性衰老理论。

(2)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较系统的养生准则及方法。

《内经》中记载的养生方法是:顺四时、适寒温;节饮食、调脾胃;和喜怒、养心神;慎起居、勤锻炼。

其养生方法具有形神兼备、动静结合、顺应自然、常变统一的特点。

(3)创立经络学说,为气功养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4)提出老年病的防治原则。

孙思邈对养生学的贡献:1.保存了唐代以前大量的养生学文献2 提倡综合的养生方法3 创造、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术《养老奉亲书》是我国最早的“养生”专著。

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营养学著作。

《遵生八笺》旁征博引,集明代以前养生之大成,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养生专书。

《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是清代乾隆年间民间隐士曹慈山所著,是老年人养生保健专书。

养生学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及综合调理、因人而异等方面。

顺应自然养生法是指顺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的方法。

形神合一指脏腑、精、气、神之间的有机联系、形体与精神的结合,形态与功能的辩证统一。

动静结合: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形式。

动中有静,静中寓动,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协调阴阳、保精、益气、养神。

中医养生学(全套课件403页)

中医养生学(全套课件403页)
(3)衰老是生物的基本内在特征,同一种生物 具有共同的衰老过程。
衰老的形态特征:
(1)毛发变白和脱落; (2)皮肤干枯,肌肉萎缩; (3)髓(骨)变、齿脱落; (4)体态改变;
衰老的自我判断指标:衰老早期表现是慢性疲劳
1.清晨起床就感觉身体不适;2.搭乘公共汽车时, 不愿跑步去赶车;3.上楼或行走时,容易摔交;4. 不愿接触周围同事或上级领导;5.写文章速度减 慢,且感文笔苦涩;6.讲话经常出错,有时前言 不接后语;7.对别人的讲话或工作不放心;8.记 不住至亲好友的名字、住址和电话号码;9.厌恶 油腻食物;10.饭菜中喜爱加入浓厚的调味品; 11.双手觉得发紧、发硬;12.双眼经常好像睁不 开;13.精神不振,总想喝茶、咖啡提神;14.经 常不由自主地打呵欠;15.不由自主地用手托腮; 16.习惯于把脚放在椅子或桌子上;17.吸烟和 (或)喝酒多;18.体重下降或超重;19.经常便 秘或腹泻;20.晚间难以入睡。
《灵枢•天年篇》记载:“人之寿百岁而 死”。
《老子》则提出:“人生大期,以 百二十为限”。
中国古代医家、学者与现代研究不谋而和!
(二)寿命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 老化以至死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 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寿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 在比较某个地区或某个社会的人类寿命时,通 常采用平均寿命。
二、以预防为主为理论核心 临床医学的任务是促进疾病向健康转化,而 中医养生学的任务是“治未病”,体现了 “预防为主”的理论核心,包括“未病先 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
三、以综合施养为原则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 养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针对不同的个体及同 一个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 以恒地进行综合施养,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未删减版)限时免费

中医养生学(未删减版)限时免费

中医养生学(未删减版)名词解释:1.养生:保养生命运动不息。

养,扶持、保护、生养、培养;生,生命运动不息。

又称养性、摄生、道生、保生、卫生。

老年养生又称寿老、寿亲、寿世、养老。

2.中医养生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及养生原则和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3.生命: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

4.天命: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

5.寿命: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及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6.禀赋:子女从父母那得到的先天素质,包括体质和气质。

7.衰老:指机体各器官功能普遍的逐渐地降低的过程。

8.生理性衰老: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以后出现的生理性退化。

9.病理性衰老(早衰):指由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导致身体脏器提前出现道德退行性改变,使衰老现象提前发生。

10.情志:又称情感,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精神心理活动的综合反应。

11.精神养生法: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颐养心神和性情、调摄情志等方法,保护和增强心理健康,达到形神兼养、预疾病、延缓衰老的一种养生方法。

12.节制法:就是调和、节制情感,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平衡。

13.疏泄法:是指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

14.情志制约法:又称以情胜情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

15.环境:指空气、水源、阳光、土地、植被、住宅、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外部环境。

16.运动养生法:又称传统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通过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和调脏腑,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

17.饮食养生法:是指科学配膳,合理摄取饮食物中的营养,以增进健康,强壮身体,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资料讲解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资料讲解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
为什么要养生? 中医养生有何优势? 如何养生?
一、概 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
《庄子》内篇。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 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就是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 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 进行的保健活动。
一、概 念
三、中医养生学简史
(一)萌芽(上古时期):火的应用 (二)奠基(春秋战国时期) 1.《周易》养生说 2.道家养生说 3.儒家养生说 4.杂家养生说
三、中医养生学简史
(三)形成(秦汉时期) 1.《黄帝内经》的成书——中医养生学
的确立 2.养生理论与实践的深化——中医养生
学的支撑 3.道、儒家养生思想的深化 4.《神农本草经》重药补之养生
三、中医养生学简史
(四)完善(晋隋唐时期) 1.道家学说与道教养生术 2.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 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道、儒、佛、医思想的汇通
三、中医养生学简史
(五)突破(宋金元时期) 1.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 2.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 3.食养方法的丰富 4.“金元四民”对养生学的主要贡献 (1)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 (2)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 (3)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 (4)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
养生学: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和研究生命 的规律,以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 病的理论和方法为宗旨,进行综合性 养生 保健活动,从而达到强身防病防变防复, 以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学科。
二、养生学特点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和谐适度的宗旨 (三)以预防为核心 (四)综合、辨证的调摄 (五)适应范围广泛
三、中医养生学简史
(六)发展(明清时期) 1.藏象学说与养生理论的结合 2.综合调养法的全面发展 3.防病保健强调动静结合 4.动形养生提倡导引武术健身 5.老年养生保健的再度兴盛

中医养生学讲座课件资料

中医养生学讲座课件资料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理论认为自然界中的木、火 、土、金、水五种元素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对人体健康产生影 响。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调理
中医认为五脏(心、肝、脾、肺、肾 )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 胱、三焦)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通过 调理脏腑功能,维持身体健康。
经络通畅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保持 经络通畅对于调节身体机能、预防疾 病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词
食物寒热温凉,需合理搭配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食物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不同性质的食 物对人体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应根据季节和体质情况合理 搭配食物,以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运动养生
总结词
适量运动,强身健体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适量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强 身健体。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 锦、散步等,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
总结词
晨起睡前,按摩身体
详细描述
中医提倡晨起睡前按摩身体,如按摩腹部、捏脊、搓脚心 等,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免疫力。
总结词
顺应自然,调整作息
详细描述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时 间,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以维护身体健康。
精神养生
总结词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详细描述
面临挑战
中医养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问题、人才培养问 题、政策支持问题等。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这些挑战,推动中医养生的健 康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体质学说
体质分类
中医将人体体质分为九种类型,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 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txt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txt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txt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中医养生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规律,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心态等方面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大家巩固学习成果。

一、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养生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五行理论则是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分类和归纳,将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联系起来,进一步指导养生实践。

了解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二、调理饮食饮食调理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

根据中医的分类方法,食物可以分为寒热温凉四性,不同性质的食物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

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和季节变化来选择适合的食物,保持阴阳平衡,达到养生的效果。

三、适度运动适度运动是中医养生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年龄,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运动时要注意不要过度,避免受伤,同时也要避免在过于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剧烈运动。

四、调节心态心态调节是中医养生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影响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冥想、放松训练等方法来调节心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五、草药养生草药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草药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在中医养生学中,常用的一些草药包括人参、黄芪、当归等。

然而,在使用草药养生时,我们需要根据自身体质和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草药,同时也要注意草药的用量和使用方法。

六、养生禁忌中医养生学中也有一些养生禁忌需要我们注意。

中医养生学导论

中医养生学导论

三、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形神合一(2)
2.四气调神
• 春天,顺应阳气升发,万物俱生的特征,要心情舒畅,精神活泼,不
要扼杀生机,尽量使精神放松; • 夏天,要使精神焕发; • 秋天,要使神气内敛含蓄,不让自己的意志外驰; • 冬天,要让意志潜藏,不要向外显露。
辨 证 施 养
持 之 以 恒
三、中医养生基本原则——天人相应(1)
顺应自然变化 “天”------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内经》“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秉天地之气而生,法四时而 成”。 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人既是天地的产物,就不可能跳出天地这
个圈。
顺四时补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内经》:“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
2.食养:药补不如食补,食疗重于药疗。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
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
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
少盐的膳食;如饮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3.动养:
形神合一构成了人体的生命, 形神共养,身心健康。
应用:
养形——形为神之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形体健康,精神情志活动正常。
1.药养:吃补药,用中药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补益正
气而养形。提倡吃天然药物、天然保健品。
三、中医养生基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 道”。 • 春夏养阳:一方面要顺应生长之性而养阳,另一方面保护阳气免受伤害。 • 秋冬养阴:一方面要顺应收藏之性而养阴,另一方面保护阴精免受伤害。 •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中医养生学复习资料

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3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4 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明解1 养生: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生发展规律,学习防病保健的知识和方法,主动进行能够保养身心,适应环境,增强体质,增进智慧,延年益寿的实践。

这种自觉的强身益寿保健活动叫做养生。

2 天年: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兽,即自然寿命。

3 饮食养生:是指科学配膳,合理摄取饮食食物中的营养,以增进健康,强壮身体,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4 药饵养生:~ 就是指通过口服具有调和阴阳,补精益气,通补学脉的药物以达到延年益寿、涵养精神、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效果的养生方法。

5 起居有常:“起居”是指生活作息,也包括平常对各种生活细节的安排,古代文献中“起居”包含行动、饮食寝兴、居址和大便等含义;“有常”是指有一定的规律。

因此,起居有常是指生活作息合理、有规律。

6劳逸失度:是指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过劳,即劳累太过,也成劳倦所伤,包括体劳、神劳、房劳。

过逸;即过度安逸,包括体力和脑力俩方面。

7 中医传统养生:~ ,又称为传统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通过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来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和跳脏腑,增强体质,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