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研究概况综述

合集下载

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概况

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概况

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概况蛋白质组学(Proteome)一词是澳大利亚Macquie大学的Wilkins和Williams 在1994年首次提出,最早的文献是在1995年7月《Electrophoresis》杂志上,定义是微生物基因组表达的整套蛋白质[1]。

随着人们深入研究,蛋白质组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现在的蛋白质组的概念是在一种细胞内存在的全部蛋白质[2],人们利用图谱和图象分析技术,在整个蛋白质组水平提供了研究细胞通路、疾病、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有所提高,本文就蛋白质组学在药物研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1 药物蛋白质组学由于蛋白质是生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各种代谢和调控途径的主要执行者,因此蛋白质不仅是多种致病因子对机体作用最重要的靶分子,而且也成为大多数药物的药靶乃至直接的药物。

蛋白质组学正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强有力的发现药靶的技术平台,这是一个新的学科发展领域。

以药物发现为起点,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间的相互协调运作,将有助于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鉴定新的药靶,以及新的生物标志物,并用于指导临床试验。

一项科学统计表明:在90 年代中期,全世界制药业用于找寻新药的药靶共283个,它们主要是蛋白质(受体占45%,酶占28%等);而当时全世界正在使用的药物总数大约有2 000 种,其中85%都是针对上述483种药靶。

从功能基因组学的角度看,人们认为每种疾病平均与10种左右基因相关,而每种基因又与3~10种蛋白质相关。

如果以人类主要的100~150种疾病进行计算,则将有3 000~15 000种的蛋白质可能成为药靶。

药物蛋白质学研究的内容,在临床前应包括:发现所有可能的药物作用靶点,以及针对这些靶点的全部可能的化合物有人称此为化学基因组学(chemogenomics),也应包括应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和毒理学[3];在临床研究方面应包括:药物作用的特异蛋白作为患者选择有效药物的依据和临床诊断的标志物,或以蛋白质谱的差异将患者分类并给予个体化治疗。

蛋白组学技术和低丰度蛋白检测

蛋白组学技术和低丰度蛋白检测

蛋白组学技术和低丰度蛋白检测一、蛋白组学研究概述1994年Williams和Wilkins首先提出蛋白组学(proteome or proteomics)的概念,这是由英文“蛋白”和“基因”组合而成的新英文名词,表示由基因组或一个细胞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是研究细胞、组织和生物体蛋白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阐明生物体全部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及功能模式。

自2001年Nature和Science同时公布人基因组,意味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包括蛋白组学的后基因时代。

蛋白组学为生命科学中的新领域,成为研讨、检测蛋白质的平台。

蛋白质组学概念提出以后,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深化,显示了人们对蛋白质认识不断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临床蛋白质组更多指蛋白质群,一组蛋白质成为某些疾病的诊断标志,将提高临床实验诊断效果和准确性,使治疗目标更明确,帮助判断预后。

人类细胞约有3万个基因,重要的蛋白质约2万~10万种,蛋白质种类繁多,物理特性不一,生理作用广泛,且分子量差别很大,在体内浓度不一(从102g/L~10-18g/L)。

在上万种蛋白质中,全部血浆蛋白质含量为60~80g/L,血浆中最高丰度蛋白质(浓度>g/L)有10种:清蛋白、IgG、转铁蛋白、纤维蛋白原、IgA、α2巨球蛋白、IgM、α1抗胰蛋白酶、补体C3和触珠蛋白。

占所有血浆蛋白质的90%,次高丰度(浓度>10-1g/L)蛋白质有12种:载脂蛋A1、载脂蛋B、酸性-1-糖蛋白、脂蛋白、H因子、铜蓝蛋白、补体C4、补体因子B、前清蛋白、补体C9、补体C1q和补体C8;血浆其他1%蛋白质浓度约在0.1pg/L~0.1g/L之间,目前,临床上常规方法的最低检测限>10-14mol(约0.01ng/L),能检测的蛋白质约1000余种,见图-1。

图-1 蛋白质检测水平当前技术水平只能检测到实际存在的蛋白质的10%,大量的可能携带疾病信息的蛋白无法检出。

综观现代医学,其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实验诊断医学。

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一、本文概述蛋白质组学,一门专注于研究生物体内所有蛋白质的表达、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方法学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蛋白质组学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生命科学、医学、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我们将首先回顾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重点介绍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最后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的概览。

二、蛋白质组学技术进展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蛋白质组学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蛋白质组学技术主要包括蛋白质分离、鉴定、定量以及相互作用分析等关键技术环节。

在蛋白质分离技术方面,二维凝胶电泳(2D-PAGE)仍然是经典的蛋白质分离方法,但其分辨率和重现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液相色谱(LC)和毛细管电泳(CE)等新技术逐渐崭露头角,这些技术具有更高的分离效率和分辨率,为复杂样品中的蛋白质分析提供了有力工具。

蛋白质鉴定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传统的质谱技术(MS)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新一代质谱仪器如质谱成像技术(MSI)和单分子质谱技术(SMS)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蛋白质鉴定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生物信息学和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蛋白质鉴定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数据支持。

在蛋白质定量方面,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SILAC)和同位素编码亲和标签技术(ICAT)等定量方法的出现,使得对蛋白质表达水平的精确测量成为可能。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定量的准确性,还能够在复杂样品中同时检测多个蛋白质,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

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

传统的酵母双杂交技术和免疫共沉淀技术仍然是常用的方法,但近年来,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技术(如亲和纯化质谱技术)的发展,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蛋白质组学,听起来好像个高深的学问,实际上呢,它就是研究蛋白质这个“小家伙”的一门学问。

咱们都知道,蛋白质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没了它,咱们可就没法运转了。

想象一下,蛋白质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小工人,负责着各种各样的任务,比如说修复受损的细胞、推动新陈代谢、甚至调节咱们的情绪。

是的,情绪!那可不是开玩笑的,很多时候,咱们的心情波动跟体内的蛋白质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说到蛋白质组学,首先得提到它的主要内容。

它就是要搞清楚各种蛋白质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细胞里是怎么工作的,怎么互相配合的。

想想一场大合唱,歌手们得配合得天衣无缝,才能唱出美妙的旋律。

而在身体里,这些蛋白质就像是合唱团里的每一个成员,各自有各自的角色。

如果有哪个成员跑偏了,整个合唱就得打折扣。

所以,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目的,简单说,就是要弄清楚这些小工人们的工作状态,看看谁在忙活,谁又在偷懒。

再说方法,蛋白质组学的工具可真是五花八门。

有的像个大魔法师,能把成千上万种蛋白质一锅端;有的则像个细心的小侦探,能分析出每个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提到的就是质谱分析,这玩意儿就像是一台超级放大镜,能把蛋白质拆得干干净净,然后告诉你它们的分子量。

你想啊,这就好比是你去市场买菜,摊贩告诉你每种菜的价格,哪个贵哪个便宜,心里就有数了。

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叫做二维电泳。

说白了,就是把蛋白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按照电荷,另一部分按照分子量。

就像是把水果按颜色和大小分类,最后你就能清楚地看到每种蛋白质的“长相”,多有趣啊!还有西方印迹法,也就是我们俗称的“WB”,这玩意儿就像是在给蛋白质做个身份登记,看看它们是不是干净,是否有被污染的可能。

再说说蛋白质组学的应用,真是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咱们可以通过研究某种疾病的蛋白质变化,找到新的治疗方案。

这就像侦探破案,蛋白质的变化就好比是罪犯留下的线索。

比如说,研究癌症的蛋白质组学,科学家们就能从肿瘤细胞中找到异常蛋白,进而开发出靶向治疗药物,真是了不起!想想看,这不仅能拯救无数生命,还能让患者重拾希望,太神奇了。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和进展蛋白质是细胞中最重要的一类生物大分子,不仅构成生物体的大部分物质,而且参与多种生物过程。

在生物学的研究中,蛋白质组学就是广泛用于研究蛋白质及其解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一种技术。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一、蛋白质分离技术蛋白质在细胞中有着多种不同的类型和数量,分离这些蛋白质对于进一步的研究至关重要。

凝胶电泳是一种最早应用于蛋白质分离的技术,在这一技术中,蛋白质被分离到一条凝胶条中,并且能够根据其分子量进行鉴定。

近年来,液相色谱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以逆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为主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富集和纯化中。

二、蛋白质鉴定技术现代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特点是高通量、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准确率。

鉴定样品中的所有蛋白质非常复杂,多组学技术的整合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

代表性的鉴定技术是质谱法,可将蛋白质析出后离线或在线进行鉴定。

其中,MALDI-TOF 质谱技术是蛋白质鉴定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技术使用激光脱附离子化(MALDI)策略以减少化学修饰和分离过程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

三、蛋白质表达技术从DNA转录到蛋白质翻译的过程,是生物体逐步实现功能的一个重要环节。

蛋白质表达技术是在外部体系中重现这一过程的有效方法,在研究中应用极为广泛。

常见的蛋白质表达系统有大肠杆菌、酵母、哺乳动物等,其中,大肠杆菌是最常用的单细胞表达体系。

近年来,蛋白质表达与修饰的转化药学已经成为一个热门领域,各种新型表达体系也层出不穷。

四、蛋白质数据分析鉴定蛋白质,只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第一步,有关数据分析和解释的关键环节,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由于蛋白质比较庞大并且互相之间联系复杂,因此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就格外重要了。

从最初的数据搜索和标识,到后来的蛋白质序列分析、结构预测、功能预测和网络分析等,蛋白质数据分析技术已经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组织或整个生命体内蛋白质组成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鉴定特定细胞、组织或器官的蛋白质种类(蛋白质组全谱鉴定)、特定条件下蛋白质的表达量变化研究(定量蛋白质组学)、明确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执行的功能(功能蛋白质组学)、揭示蛋白质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机制(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描绘蛋白质的精确二维、三维以致四维结构(结构蛋白质组学)、以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研究(修饰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首先,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对蛋白质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其次,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提供大规模、系统化的蛋白质特性数据,以期望在蛋白质水平上解释控制复杂的生命活动的分子网络。

此外,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对于新药研发、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以及重大疾病防诊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蛋白质组学研究

蛋白质组学研究
蛋 白 质 的 非 离 子 去 垢 剂 一 般 选 用 OB ( — l— G B D gu cp rn a e 。OB 分 子 量 较 小 , 于 与 S oyaoi ) d G 易 DS交
换, 而且在 溶解难溶 蛋 白质 如膜蛋 白中有独 到效果 。 在 蛋 白质 组 的早 期 研究 中, 般用 Wetr 一 sen印
表达 的大量信 息_ 此后 + 白质组 学研 究逐 步扩展 1 _ 蛋
到 翻译后 修饰 、 白质相互 作 用 及蛋 白质 在胞 内的 蛋
移位 等所 有 与 蛋 白质 有关 的研 究 , 生命 科 学 中 的 在
应 用 E益 广 泛 t
1 蛋 白质 组 学 的主 要 研 究 内容
1 1 蛋 白 质 细 胞 ( 组 织 ) 达 谱 . 或 表
乎所有方 面 . 如蛋 白质相互作用、 翻译后修饰 、 白质结 构和蛋白质胞 内移 位等 , 以理解 为大规模研 究蛋 白质相 蛋 可
关 问 题 的学 科 。 关键词 蛋 白质 组 ; 因 组 基
人类基 因组计 划的顺 利实施 及 向功 能基 因组学 的过 渡 . 很快改 变 了整个 生物学 研究 的面貌 . 生命 科 学 研究进 人 了规模 化 、 厂化 的新时代 。然而 . 白 工 蛋 质 才是 生命 活动 的直 接体 现者 , DNA 和 R NA 并 不 能 准确 反应 蛋 白质 的 表达 、 饰 及 相互 作用 等 生命 修 科 学 的重 要 问 题 .因 此要 真 正 阐释 生命 的奥秘 , 需 要 对 蛋 白质 进 行 大规模 的全面 研究 , 就 是蛋 白质 这 组 学 的 目标和任 务 。 白质组 虽早是指 细胞 ( 蛋 或单 细 胞 生物 ) 组织 内全部 蛋 白质 . 或 现在 也把某 些 细胞 器 ( 如线 粒体 、 核孔等 ) 内的所 有蛋 白质 称为蛋 白质 组 。 早期 对蛋 白质组学 的经典定 义是 以双 向凝 胶 电泳 分

蛋白质组学研究内容和相关技术

蛋白质组学研究内容和相关技术

一、什么是蛋白质组?与基因组差别?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体系?答:蛋白质组:Proteome,源于蛋白质(protein)与基因组(genome)两个词的组合,意指“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蛋白质组学本质上指的是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的修饰,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Marc Wilkins 在1994年提出的。

基因组:Genome,一个细胞或者生物体所携带的一套完整的单倍体序列,包括全套基因和间隔序列。

可是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发现基因编码序列只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很小一部分。

因此,基因组应该指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

二者区别:蛋白质组研究和基因组研究依然是形影相随的两个重要领域,它们之间既为互相补充又能互相帮助,但二者之间仍有一些区别:蛋白质组:多样性,无限性,动态性,空间性,互相作用。

基因组:同一性,有限性,静态性,周期性,孤立性。

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表达蛋白质组学(expressionproteomics):是对蛋白质组表达模式的研究,即检测细胞、组织中的蛋白质,建立蛋白质定量表达图谱,或扫描表达序列(EST)图谱。

在整个蛋白质组水平上提供了研究细胞通路、疾病、药物相互作用和一些生物刺激引起的功能紊乱的可能性,对寻找疾病诊断标志、筛选药物靶点、毒理学研究等具有重要作用。

(2)细胞图谱蛋白质组学(cellmapproteomocis):是对蛋白质组功能模式的研究,即确定蛋白质在亚细胞结构中的位置和鉴定蛋白质复合物组成等,便于研究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行为、运输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关系,它对确定蛋白质功能和疾病诊疗的靶位极有价值。

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1)蛋白质组学分离技术,在整个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分离技术是最基础的部分。

蛋白质综述

蛋白质综述

生物医学工程导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班级:生物医学工程101班姓名:潘浩学号:1011082021关于蛋白质的综述摘要: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新兴学科,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新的增长点,本文根据所查阅的资料就蛋白质组学中的分离和鉴定技术包括双向凝胶电泳、色谱和质谱等技术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色谱;质谱;生物信息学1、概念及相关内容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对基因的功能性产物即蛋白质的研究,并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组”一词是1995 年由澳大利亚科学家Marc Wilkins 和Keith Wil2liams最早提出的,是由蛋白质和基因组派生而来。

被定义为“一个细胞或组织所表达的所有蛋白质产物或某一特定时期内所表达的所有蛋白质产物”。

蛋白质组研究与以往的蛋白质化学研究不同,它着重于全面性和整体性,研究的对象不是单一或少数的蛋白质,而是从细胞整体水平上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包括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表达水平、位置、功能和调节以及翻译后的修饰、剪接等加工信息。

蛋白质组研究使人们对生命系统与活动分子机制的认识由间接的基因、核酸层次深入到生命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水平。

蛋白质组研究已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主要任务。

2、蛋白质组研究的主要技术相对于基因组的研究,蛋白质组的研究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缺乏像基因组研究那样成熟的技术。

当前蛋白质组研究的主要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蛋白质组的分离技术,包括双向电泳、双向高效柱层析等;另一类是蛋白质组的鉴定技术,包括质谱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

蛋白质组的分离技术双向凝胶电泳技术(2-DE):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研究蛋白质组学的方法之一。

这项技术是O′far2rell 、Klose 和Scheele 等于1975发明的。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利用蛋白质的等电点和分子量差别将各种蛋白质区分开来。

蛋白质组学(论文)

蛋白质组学(论文)

蛋白质组学【摘要】当今分子生物学领域内,蛋白质组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基因组相对较稳定,而且各种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组结构有许多基本相似的特征;蛋白质组是动态的,随内外界刺激而变化。

对蛋白质组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容易接近对生命过程的认识。

蛋白质组学是在细胞的整体蛋白质水平上进行研究、从蛋白质整体活动的角度来认识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新学科,简要介绍蛋白质组学的科学背景及其最新发展。

【关键词】蛋白质组实验技术差异蛋白质组学应用前景【正文】1、蛋白质组学产生的科学背景众所周知,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庞大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业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几个物种(包括人类)的基因组序列已经或即将完成。

生命科学已实质性地跨入了后基因组时代,研究重心已开始从揭示生命的所有遗传信息转移到在分子整体水平对功能的研究上。

这种转向的第一个标志是产生了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这一新学科,即从基因组整体水平上对基因的活动规律进行阐述_如在RNA水平上通过DNA芯片技术检测大量基因的表达模式。

而第二个标志则是蛋白质组学的兴起。

蛋白质组(proteome)一词是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的Wilkins和Williams在1994首次提出,最早见诸于文献是在1995年7月的《Electrophoresis》杂志上【1~4】。

它是指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及其存在方式。

蛋白质组学旨在阐明生物体全部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及功能模式,其内容包括鉴定蛋白质的表达、存在方式(修饰形式)、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_国内已有多篇综述文章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的产生背景与科学意义,从蛋白质组的定义上就可以清楚看出,蛋白质组学不同于传统的蛋白质学科之处在于它的研究是在生物体或其细胞的整体蛋白质水平上进行的,它从一个机体或一个细胞的蛋白质整体活动的角度来揭示和阐明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2、概念及相关内容蛋白质组用来描述一个细胞、组织或有机体表达的所有蛋白质,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则是研究特定时间或特定条件下这些蛋白质表达情况的科学【5】。

蛋白质组学综述

蛋白质组学综述

蛋白质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摘要:随着人类基因组全序列草图的完成,从基因水平向蛋白质水平的深化,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迫切需要和新的任务。

蛋白质组学的建立为研究蛋白质水平的生命活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提供了新型有效的研究手段。

从蛋白质整体水平上研究肿瘤的发生与转移,寻找与肿瘤发生及转移相关的新的蛋白质、肿瘤特异性的标志物及肿瘤药物治疗的靶标,对肿瘤的诊治将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对肿瘤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蛋白质组肿瘤研究进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标志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其主要任务是分析细胞全部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即蛋白质组学。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的主要疾病之一,但其发生发展机制仍不清楚,诊断、治疗效果也不理想,而蛋白质组学方法可望为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和防治带来新的突破。

本文将蛋白质组学基本概念、研究技术和肿瘤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蛋白质组和蛋白质组学概念蛋白质组(proteome)的概念最早是由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的Wilkins等于1994年在意大利的一次科学会议上提出的,他们对蛋白质组的定义:“蛋白质组指的是一个基因组所表达的蛋白质”;即“proteome”是由蛋白质的“prote”和基因组的“ome”字母拼接而成。

它是对应于一个基因组所有蛋白质构成的整体,而不是局限于一个或者几个蛋白质。

由于同一基因组在不同细胞、组织中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细胞,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不同的生理病理条件下甚至不同的环境影响下,其蛋白质的存在状态也不尽相同。

因此,蛋白质组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动态变化着的整体。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指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与活动规律。

蛋白质组学研究主要包括:①表达蛋白质组学(expression proteomics),研究细胞或组织中蛋白质表达的质和量的变化,以及不同时间基因表达谱的改变;②功能蛋白组学(functional proteomics),研究在不同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细胞中各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调控网络,以及蛋白质的转录后修饰等;③结构蛋白组学(structure proteomics),以阐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特性为目的[1]。

蛋白质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蛋白质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蛋白质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蛋白质工程是指利用基因重组、蛋白质化学修饰等手段对蛋白质进行改造、设计的学科。

这一领域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体现了生物科技的进步,也为人们的健康和医疗治疗提供了极具前景的展望。

蛋白质工程的研究现状蛋白质工程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基因工程的兴起和技术的进步,蛋白质工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从最初的改造单一酶的活性,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涉及到多种蛋白质工程技术,包括:1.基因工程:利用克隆技术,通过重组DNA序列,将多个给定基因片段组合起来,使其表达新的许多有用的蛋白质。

2.蛋白质化学修饰:对蛋白质分子进行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修饰,如酶促反应、剪切、磷酸化等,从而改变其结构和功能。

3.抗体工程:利用重组DNA技术和旋转期中门方法,通过克隆C型肠道毒素等毒素或抗体,使其表达更为稳定和有效。

4.结构生物学:通过X射线晶体学、中子散射、核磁共振等手段,解析蛋白质三维结构,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以上这些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蛋白质工程成为目前生物科技领域中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蛋白质工程的发展趋势未来,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将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高通量筛选技术:针对现有的大规模抗体库,将高通量筛选技术与生物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对抗体结构和性能的筛选效率。

2.蛋白质多样性:为了满足疾病治疗的个性化需求,蛋白质工程将会向着更为多样化的方向进行发展,例如群体序报送、共表达优化等技术的进一步开发。

3.定制化蛋白质制造:蛋白质工程将会向着定制化蛋白质制造的方向发展,例如通过蛋白质组合、化学合成等手段,制造出更加高效、纯净、高活性的蛋白质。

4.蛋白质疫苗:随着人们对传染病等健康问题的关注,蛋白质疫苗越来越受到关注。

蛋白质工程领域将会关注生产量、稳定性与安全性等问题,进一步提高蛋白质疫苗的研究效率。

结语蛋白质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们喜闻乐见利用生物技术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蛋白组学研究内容

蛋白组学研究内容

蛋白组学研究内容蛋白组学是一门研究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通过分析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蛋白组学可以揭示蛋白质与生物过程之间的关联,从而为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和生物技术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为重要的分子之一,它们在细胞中扮演着各种功能的角色。

蛋白组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蛋白质进行全面的鉴定和定量分析。

通过现代高通量技术,科学家可以在细胞或组织中同时检测上千种蛋白质,从而建立起全面的蛋白质谱库。

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蛋白质的种类和丰度分布,还能够发现潜在的蛋白质变化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在蛋白组学研究中,蛋白质的结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蛋白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因此了解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对于揭示其生物学功能至关重要。

通过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等技术,科学家可以解析蛋白质的结构,从而深入研究蛋白质的功能机制。

蛋白组学还包括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研究。

蛋白质往往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这些相互作用在细胞内调控着各种生物过程。

通过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科学家可以揭示蛋白质之间的协同作用和信号传递路径,进而深入理解生物系统的调控机制。

蛋白组学在疾病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许多疾病都是由蛋白质功能异常引起的,因此通过蛋白组学的手段,可以发现潜在的疾病标志物,并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在癌症研究中,通过分析肿瘤细胞中的蛋白质组成和变化,可以发现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相关的蛋白质,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蛋白组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研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药物的靶点和作用机制,从而为药物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指导。

此外,蛋白组学还可以帮助科学家研发新的生物技术应用,如蛋白质工程和蛋白质组学数据库的建立。

蛋白组学的研究内容涵盖了蛋白质的鉴定、结构分析、相互作用网络研究以及在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和生物技术应用中的应用。

通过蛋白组学的研究,科学家可以深入了解蛋白质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为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重要支持。

蛋白质组学研究(完整版)

蛋白质组学研究(完整版)

蛋白质组学第一课概论一、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9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经过各国科学家近10年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不仅完成了十余种模式生物(从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到线虫)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工作,还有望在2003年提前完成人类所有基因的全序列测定。

那么,知道了人类的全部遗传密码即基因组序列,就可以任意控制人的生老病死吗?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基因组学(genomics)虽然在基因活性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为人类提供了有力根据,但实际上大部分疾病并不是因为基因改变所造成。

并且,基因的表达方式错综复杂,同样的一个基因在不同条件、不同时期可能会起到完全不同的作用。

关于这些方面的问题,基因组学是无法回答的。

所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逐步完成,科学家们又进一步提出了后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proteome)研究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那么,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到底有什么联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命,遗传信息从DNA(基因)转变为一种被称作mRNA的中间转载体,然后再合成各式各样的结构蛋白质和功能蛋白质,构成一种有机体,完成生命的功能。

基因→ mRNA→蛋白质,三位一体,构成了遗传信息的流程图,这即是传统的中心法则。

现在已经证明,一个基因并不只存在一个相应的蛋白质,可能会有几个,甚至几十个。

什么情况下会有什么样的蛋白,这不仅决定于基因,还与机体所处的周围环境以及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有关。

并且,基因也不能直接决定一个功能蛋白。

实际上,往往是通过基因的转录、表达产生一个蛋白质前体,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加工、修饰,才成为一个具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这样的蛋白质还通过一系列的运输过程,到组织细胞内适当的位置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

基因不能完全决定这样的蛋白质后期加工、修饰以及转运定位的全过程。

而且,这些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发生微细的差错即可导致机体的疾病。

纽约Rockefeller大学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家Günter Blobel博士就是因其“蛋白质内在的信号分子活性,调节自身的细胞内转运和定位”研究上的卓越成就,获得了1999年诺贝尔医学奖和生理学奖。

蛋白组学综述

蛋白组学综述

蛋白组学综述蛋白组学是在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的是一个生物体内所有蛋白质的表达情况,以及这些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关系。

蛋白组学的出现,为我们深入了解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参与了几乎所有生命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蛋白组学通过研究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修饰状态和相互作用关系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为我们揭示生物体内复杂的调控网络和分子机制。

通过蛋白组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蛋白质在细胞发育、疾病发生和治疗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蛋白组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质谱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等。

其中,质谱技术是目前最常用的蛋白质分析方法之一。

质谱技术可以通过分析蛋白质的质量和序列来确定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修饰状态。

蛋白质芯片技术则可以高通量地检测和分析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相互作用关系。

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则可以通过构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揭示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蛋白组学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蛋白组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特定蛋白质的异常表达和修饰,从而提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靶点。

在药物研发方面,蛋白组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物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提高药物的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在农业和食品安全方面,蛋白组学可以帮助我们检测和鉴定转基因作物中的蛋白质,以及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然而,蛋白组学研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和修饰状态非常复杂多变,需要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技术来进行准确检测和分析。

其次,蛋白质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功能调控机制也非常复杂,需要建立全面和准确的蛋白质互作网络来进行深入研究。

此外,蛋白质样品的制备和分离也是一个关键的技术环节,需要高效和可靠的方法来获得纯净的蛋白质样品。

总的来说,蛋白组学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它为我们深入了解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方案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方案

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与实验方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了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蛋白质组学是指通过对细胞或组织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来探究这些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功能。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详细介绍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方案。

一、蛋白质组学的理论基础1.1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其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蛋白质的结构决定了其功能的实现,而蛋白质的功能又反过来影响其结构。

因此,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蛋白质组学的本质。

1.2 蛋白质的分离与鉴定蛋白质的分离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

目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方法有凝胶过滤、亲和层析、电泳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的混合物中的蛋白质分离出来,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

1.3 蛋白质的定量与分析蛋白质的定量与分析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核心环节。

目前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方法有比色法、荧光法、电化学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测定样品中蛋白质的数量,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蛋白质组学的实验方案2.1 实验材料与设备在进行蛋白质组学实验时,需要准备一系列的实验材料和设备,包括:(1)细胞样本:如人类血液、尿液、组织切片等。

(2)试剂:如酶、抗体、色谱柱等。

(3)仪器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质谱仪(MS)、核磁共振仪(NMR)等。

2.2 实验步骤与流程蛋白质组学实验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样品处理:将细胞样本进行固定、脱水、去盐等处理。

(2)蛋白质提取:利用各种试剂从样品中提取出目标蛋白质。

(3)蛋白质纯化:通过柱层析、电泳等方法将目标蛋白质纯化至一定程度。

(4)蛋白质鉴定: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目标蛋白质进行鉴定,如比色法、荧光法、电化学法等。

(5)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3 结果解读与讨论在完成实验后,我们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与讨论。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全集及其功能的科学领域。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功能分子之一,参与了几乎所有生命过程,包括细胞机能、信号传导、代谢调控等。

蛋白质组学的发展为我们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生理与病理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蛋白质组的鉴定、定量和功能研究。

首先,蛋白质组学致力于全面鉴定生物体内的蛋白质。

通过使用质谱仪等高通量技术,可以对生物体中的蛋白质进行高效、高通量的鉴定。

这些鉴定工作能够揭示细胞中存在的各种蛋白质,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蛋白质组学还关注蛋白质的定量。

在生物体内,不同条件下蛋白质的表达量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与生物过程的调控密切相关。

蛋白质组学通过使用定量质谱技术,可以对蛋白质的表达量进行精确测量。

这种定量工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体在不同状态下蛋白质的变化规律,进而揭示生物过程的调控机制。

蛋白质组学还包括对蛋白质功能的研究。

蛋白质的功能多种多样,包括酶活性、结构支持、信号传导等。

蛋白质组学通过结合生物信息学和实验方法,可以对蛋白质的功能进行预测和验证。

例如,通过对蛋白质序列的分析,可以预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域。

通过实验手段,可以验证这些预测结果,并深入了解蛋白质的功能机制。

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蛋白质组学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研究蛋白质组的变化,可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蛋白质组学有助于揭示生物体内复杂的生物过程。

通过对蛋白质组的研究,可以了解蛋白质在细胞中的相互作用、信号传导等机制,进而揭示细胞的生理与病理过程。

此外,蛋白质组学还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策略。

通过研究蛋白质组的变化,可以发现新的药物靶点,并开发相应的治疗策略。

然而,蛋白质组学研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蛋白质组学需要高度精细的实验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

蛋白质组学的实验操作涉及到多个环节,包括样品制备、质谱测量等,需要研究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

水稻种子萌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水稻种子萌发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1、实验材料
本实验选用某品种水稻种子作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进行种植,分别在 萌发0天、1天、2天、3天和4天时取样。每个时间点设置3个生物学重复。
2、蛋白质提取
2、蛋白质提取
将水稻种子不同萌发时间的样品分别研磨成粉末,按照蛋白质提取试剂盒说 明书的方法提取蛋白质。
3、蛋白质组学分析
3、蛋白质组学分析
水稻种子萌发的蛋白质组学研 究
01 摘要
03 研究问题
目录
02 研究背景 04 文献综述
目录
05 实验设计
07 结论与展望
06 实验结果分析 08 参考内容
摘要
摘要
本次演示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了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蛋白质变化, 揭示了参与该过程的若干关键蛋白质及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组学在研 究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 问题、文献综述、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与展望等方面的内容。
油菜种子萌发是指从种子吸水膨胀开始,经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形 成幼苗的过程。种子的萌发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水分、温度、土壤酸碱 度等。在盐碱环境下,如NaCl胁迫,油菜种子的萌发过程会受到显著抑制。
三、NaCl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的 影响机制
三、NaCl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机制
NaCl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渗透胁迫, 高浓度的Na+和Cl-导致种子细胞内外的水势差增大,影响种子的吸水能力;二是 离子毒害,Na+和Cl-过量积累对种子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产生干扰;三是氧化胁 迫,盐胁迫条件下,活性氧的过量积累会对种子细胞造成损伤。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揭示了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关键蛋白质及其 变化规律和可能的调控机制。这些蛋白质不仅参与了新陈代谢、信号转导和细胞 骨架构建等基本生物学过程,还涉及胁迫应答和光合作用等与萌发密切相关的重 要生物学过程。互作网络分析表明,这些蛋白质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 调节着水稻种子的萌发过程。这为未来研究水稻种子萌发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益 的参考,也为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质组研究概况综述姓名:任滨学号:04002003 日期:2005年12月14日摘要:蛋白质组从蛋白质整体水平上研究其作用模式、功能机理、调节调控以及蛋白质组群内的相互作用,从而为临床诊断、病理研究、药物筛选、新药开发、新陈代谢途径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

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组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简单地回顾了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些进展,并对该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蛋白质蛋白质组0.引言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以来,公共媒体不断向大众勾画着一幅幅美丽的图景,使人们认为,一旦科学家把各种生物基因组的全部碱基排列顺序测定清楚,生命的遗传奥秘就会显露无余。

但是,真实的图景远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样简单。

遗传信息并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形成间接地指导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也就是说,一个基因所含的遗传信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最终导致了相应的蛋白质形成,蛋白质再参与到生命的各种活动中去。

所以,要想真正揭开遗传的奥秘,仅仅了解基因组的碱基排列顺序是很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基因的产物——蛋白质。

1.正文1.1.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已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

在这个时代,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包括结构基因组研究和蛋白质组研究等。

尽管现在已有多个物种的基因组被测序,但在这些基因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

目前功能基因组中所采用的策略,如基因芯片、基因表达序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等,都是从细胞中mRNA的角度来考虑的,其前提是细胞中mRNA的水平反映了蛋白质表达的水平。

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从DNA mRNA 蛋白质,存在三个层次的调控,即转录水平调控(Transcriptional control ),翻译水平调控(Translational control),翻译后水平调控(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

从mRNA 角度考虑,实际上仅包括了转录水平调控,并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质表达水平。

实验也证明,组织中mRNA丰度与蛋白质丰度的相关性并不好,尤其对于低丰度蛋白质来说,相关性更差。

更重要的是,蛋白质复杂的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或迁移、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则几乎无法从mRNA水平来判断。

毋庸置疑,蛋白质是生理功能的执行者,是生命现象的直接体现者,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将直接阐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的变化机制。

蛋白质本身的存在形式和活动规律,如翻译后修饰、蛋白质间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构象等问题,仍依赖于直接对蛋白质的研究来解决。

虽然蛋白质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等特殊性质导致了蛋白质研究技术远远比核酸技术要复杂和困难得多,但正是这些特性参与和影响着整个生命过程。

传统的对单个蛋白质进行研究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后基因组时代的要求。

这是因为:(1)生命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影响的,必然涉及到多个蛋白质。

(2) 多个蛋白质的参与是交织成网络的,或平行发生,或呈级联因果。

(3) 在执行生理功能时蛋白质的表现是多样的、动态的,并不象基因组那样基本固定不变。

因此要对生命的复杂活动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必然要在整体、动态、网络的水平上对蛋白质进行研究。

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它是以细胞内全部蛋白质的存在及其活动方式为研究对象。

可以说蛋白质组研究的开展不仅是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里程碑,也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1.2.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蛋白质鉴定:可以利用一维电泳和二维电泳并结合Western等技术,利用蛋白质芯片和抗体芯片及免疫共沉淀等技术对蛋白质进行鉴定研究。

2.翻译后修饰:很多mRNA表达产生的蛋白质要经历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糖基化,酶原激活等。

翻译后修饰是蛋白质调节功能的重要方式,因此对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研究对阐明蛋白质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蛋白质功能确定:如分析酶活性和确定酶底物,细胞因子的生物分析/配基-受体结合分析。

可以利用基因敲除和反义技术分析基因表达产物-蛋白质的功能。

另外对蛋白质表达出来后在细胞内的定位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蛋白质功能的了解。

Clontech的荧光蛋白表达系统就是研究蛋白质在细胞内定位的一个很好的工具。

4.对人类而言,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最终要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主要指促进分子医学的发展。

如寻找药物的靶分子。

很多药物本身就是蛋白质,而很多药物的靶分子也是蛋白质。

药物也可以干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1.3.研究方法蛋白质组研究需要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如质谱分析(MS),酵母双杂交系统,蛋白质微阵列技术以及能够进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等。

现阶段蛋白质组的研究可分为3个主要步骤:应用双向凝胶电泳、“双向”高效柱层析分离蛋白质;应用氨基酸组成分析、C2或N2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及质谱分析鉴定所分离的蛋白质;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对鉴定结果进行存储、处理、对比和分析。

1.4.研究进展国际上蛋白质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不论基础理论还是技术方法,都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相当多种细胞的蛋白质组数据库已经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联网站也层出不穷。

1996年,澳大利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组研究中心:Australia Proteome Analysis Facility ( APAF )。

丹麦、加拿大、日本也先后成立了蛋白质组研究中心。

在美国,各大药厂和公司在巨大财力的支持下,也纷纷加入蛋白质组的研究阵容。

去年在瑞士成立的GeneProt 公司,是由以蛋白质组数据库“SWISSPROT” 著称的蛋白质组研究人员成立的,以应用蛋白质组技术开发新药物靶标为目的,建立了配备有上百台质谱仪的高通量技术平台。

而当年提出Human Protein Index 的美国科学家Normsn G. Anderson也成立了类似的蛋白质组学公司,继续其多年未实现的梦想。

2001年4月,在美国成立了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研究组织(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HUPO),随后欧洲、亚太地区都成立了区域性蛋白质组研究组织,试图通过合作的方式,融合各方面的力量,完成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uman Proteome Project)。

1.5.发展趋势在基础研究方面,近两年来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已被应用到各种生命科学领域,如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

在研究对象上,覆盖了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范围,涉及到各种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如信号转导、细胞分化、蛋白质折叠等等。

在未来的发展中,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领域将更加广泛。

在应用研究方面,蛋白质组学将成为寻找疾病分子标记和药物靶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对癌症、早老性痴呆等人类重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蛋白质组技术也有十分诱人的前景,目前国际上许多大型药物公司正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蛋白质组学方面的应用性研究。

在技术发展方面,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将出现多种技术并存,各有优势和局限的特点,而难以象基因组研究一样形成比较一致的方法。

除了发展新方法外,更强调各种方法间的整合和互补,以适应不同蛋白质的不同特征。

另外,蛋白质组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也将日益显著和重要,这种交叉是新技术新方法的活水之源,特别是,蛋白质组学与其它大规模科学如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交叉,所呈现出的系统生物学(System Biology)研究模式,将成为未来生命科学最令人激动的新前沿。

2.结语如果说未知世界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海洋,那么我们的知识就是这海洋里一个小小的岛屿。

随着科学的进步,知识的岛屿会不断地扩张。

但我们同时会发现,环绕着知识岛的未知领域也在增长。

我们的研究可以逐渐地扩大人类知识的领地,但永远不能穷尽宇宙的奥秘。

基因组也好,蛋白质组也好,都不会是人类认识生命的终点。

参考文献:[1]甄朱.蛋白质学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01,17(15):491-493.[2]俞利荣,曾嵘,夏其昌.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及其进展[J].生命的化学,1998,18(6):4-6.[3] Mee -Jung Han, Sang Sun Yoon, Sang Yup Lee. Proteome Analysis of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Escherichia coli Producing Poly (3-Hydroxybutyrate) [J]. J. Bacteriol, 2001 183: 301-308.[4]袁泉,赵辅昆.蛋白质组研究新前沿:定量蛋白质组学[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1,33(5):477-487.[5] Washburn M. P. , Wolters D. et al. Large-scale analysis of the yeast proteome by multidimensional protein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J]. Nat. Biotechnol, 2001, 19 (3): 242-247.[6] Gygisp. R. Gerber S. A. , Turecek 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omplex protein mixtures using isotope -coded affinity tags [J]. Nat. Biotechnol, 1999, 17: 994-999.[7] 陈章权,彭世清,陈守才.蛋白质组学在感染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1,21(5):410-411.[8] 李峰,关勇军,陈主初.蛋白质组学及其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1,28(2):164-1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