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背景介绍: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不同面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下面将介绍一种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

案例描述:教师通过构建一个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地理知识相结合的案例,促使学生思考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案例进行讨论。

学生将了解到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资源利用问题以及社会发展问题等。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将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起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步骤:1. 引入案例:教师通过图表或图片等形式引入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 学生探究: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案例,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全班讨论: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汇报并进行全班讨论,一起探究案例中的道德问题。

4. 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讨论的收获和体会,并与学生探讨继续完善方案的可能性。

评估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案例中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进行评估。

结论: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案例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可以让学生在地理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例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中学课程资源ZHONGXUE KECHENG ZIYUAN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噎摘要: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有着重要意义。

教师要积极探索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与策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提升学生综合地理素养的同时也使学生获得德育情感体验。

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实例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地理德育价值、拓展地理第二课堂这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初中地理德育渗透情感体验教学策略德育是素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课题,初中地理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德育的融入与渗透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对义务教育领域要求加强德育的要求,初中地理教育要结合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环境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获得情感体验。

一、初中地理教育中渗透德育的价值初中地理教育中渗透德育,有助于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生的价值取向同社会价值观及潮流有着密切关系。

初中地理涉及诸多乡土、国家及世界地理知识,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巧妙渗透德育,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类环境政策,加强对家乡、祖国地理国情及环境的关注,培养学生对家乡与祖国的热爱。

初中地理教育中渗透德育可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全球意识,学会尊重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与传统,增强个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爱国情感,理解开展国际合作的意义和全球共同开展环境保护的价值。

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接触各类地理文化,进一步了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与意义,使学生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认知与行为习惯。

二、初中地理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教学策略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内容可以涉及很多方面,教师要整合地理教材内容,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教学。

为此,我根据实际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融德育于无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各类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德育渗透提供有效途径。

(完整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完整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完整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概述
本文探讨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和途径。

德育渗透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方式。

重要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具有以下重要性:
1.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渗透通过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地理学科紧密联系着现实社会,通过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的责任感和积极行动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地理教学中往往包含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等活动,通过德育渗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途径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可以采用以下途径:
1. 借助案例分析:通过引入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伦理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如社区环境整治、社会调查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融入价值观教育:将地理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等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国家观念。

4. 组织团队合作活动: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团队竞赛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协作技巧。

结论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

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五年级地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五年级地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

五年级地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知识的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 掌握地理知识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知识渗透德育教育的概念。

2. 地理知识与德育教育的联系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地理问题与德育教育的解决办法。

三、教学重难点1. 掌握地理知识渗透德育教育的核心思想和方法。

2. 理解地理知识与德育教育的联系与作用。

3. 分析并解决地理问题中的德育教育难题。

四、教学方法1. 前期知识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地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2. 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案例中的地理问题,并结合德育教育角度寻找解决办法。

3.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地理知识和德育教育的探究和合作实践。

4. 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总结地理渗透德育教育的要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对地理问题和德育教育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小组合作的成果,包括对地理知识和德育教育的探究和实践。

六、教学资源1. 地理教科书和教学PPT。

2. 具体地理问题的案例素材。

3. 小组合作实践所需的研究材料。

4. 教师准备的评价工具和记录表。

七、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导入地理知识渗透德育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 第二课时:介绍地理知识与德育教育的联系和作用。

- 第三至五课时: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办法。

- 第六至八课时:安排小组合作探究和实践活动。

- 第九课时:总结归纳并进行学生评价。

以上是《五年级地理渗透德育教育教案》的基本框架和教学安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需要,请随时向我提问。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地理学科知识与技能外,更着重于德育的渗透。

地理学科不仅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知识,更蕴含了丰富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等德育元素。

因此,教学任务是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现代公民。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此基础上,通过德育渗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过程中需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德育素养也能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地理现象,提高地理信息素养。

(3)能够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表达地理信息,具备一定的地理数据解读能力。

(4)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法,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特点,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3)结合地理学科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关注可持续发展,提高环保意识。

(3)通过地理学习,认识到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化视野。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小学地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课件

在小学地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课件
在小学地理课堂中 渗透德育教育课件
目录 引言 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案例分析:渗透德育教育的示 范课堂 总结
引言
引言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地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 义
引言
本课件旨在探讨在小学地理课堂中如何 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渗透德育教育 的方法
渗透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育的方法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选择与 学生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关 的地理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 道德情感和价值观。
案例分析:渗 透德育教育的
示范课堂
案例分析:渗透德育教育 的示范课堂
选择一个地理知识点: 比如水 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设计课堂活动: 包括观察实验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引 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重要性、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 及个人应承担的责任。
案例分析:渗透德育教育 的示范课堂
培养学生德育素养: 强调团队合作、共 享资源、尊重他人意见等价值观,培养 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 来发现和思考地理现象,并培 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
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创设具有德育特点的教学环境: 营造尊 重、关爱、合作、和谐的教学氛围,培 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团队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比如参加社区 环保活动、设计地理实验等,帮助学生 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 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心。
总结
总结
地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 观。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培养观 察和思考能力、创设德育特点 的教学环境以及引导实践活动 是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
总结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地理课堂中 渗透德育教育,强调了重要的地理知识 点和德育素养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应该有意识地将德育元素渗透进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将介绍一个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案例。

案例一:地球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讲授地球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每个人应该如何为保护地球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引入相关的数据统计和案例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危害,并且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案例二: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在讲授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生态城市的概念和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和辩论活动,让学生展开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三: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应对在讲授自然灾害的防治与应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并思考如何有效防治和应对自然灾害。

通过研究相关的知识和案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和防治措施,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模拟演练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组织和合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可以看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通过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责任感,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地理》课程下思政教育的优胜教案(一等奖)

《地理》课程下思政教育的优胜教案(一等奖)

《地理》课程下思政教育的优胜教案(一等奖)《地理》课程下思政教育的优胜教案(一等奖)1. 教学背景1.1 课程定位《地理》课程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核心课程,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还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通过地理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1.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对自然景观、地理现象产生浓厚兴趣,但地理学科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不易把握。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1.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 学会运用地理视角分析问题,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 学会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人生观;2.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 教学内容3.1 教学模块1. 地理与可持续发展;2. 地理与生态环境;3. 地理与人口、资源、环境;4. 地理与历史文化;5. 地理与科技创新。

3.2 教学要点1. 地理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2. 案例分析与实际应用;3. 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 教学策略4.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现象背后的道德价值。

4.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中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升道德素养。

4.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4.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5 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图书、实地考察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5. 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实践能力、道德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分析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分析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途径分析摘要:当今,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与发展成了当下教育的重点内容。

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理应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发展平台,在丰富学生地理知识的前提下,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近年来,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同时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

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教学目标要与新时期的思想相适应,如此才能实现地理教学在新时期的创新,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发展。

所以,加强对立德树人在地理教学渗透的研究非常重要。

关键词: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引言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视程度不够、理论实践脱节、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合理安排四个方面,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制约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分析总结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策略。

1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新课改后的高中地理知识面较广,囊括了多个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的理解压力和记忆压力增大。

为了避免学生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教师要结合基本学情、教学环境和育人要求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紧密融合教学内容与核心知识点,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科学创设教学情境,逐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德育渗透做好铺垫。

明确可行的德育目标能够为教师的德育渗透工作指明方向,避免课堂教学偏离主干道,保障最佳的德育融合质量和效果。

教师要主动总结经验教训,围绕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德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让学生全程参与地理学习,实现高效学习和快速吸收。

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观”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为目标,在简单讲解基本地理概念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观、环境观及资源观,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确保学生始终保持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

在这一教学目标的导向下,教师要将德育元素与基础知识融为一体,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搜集与保护环境、空气污染和资源滥用相关的素材,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相结合,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利用形式新颖、趣味十足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德育元素的全面渗透。

初中地理渗透德育教案

初中地理渗透德育教案

初中地理渗透德育教案课程名称:初中地理《我们的地球》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和构造,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面貌: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尺寸、地球的构造。

2. 地球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构造。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我们的地球》。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和构造。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尺寸和构造,引导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

2. 教师讲解地球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现象。

四、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地球环境,提出具体的措施。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教师强调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环保措施的看法,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我们的地球》。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地球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保的重要性。

2. 教师讲解保护地球环境的具体措施,如节能减排、节约用水、保护植被等。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环保措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教师强调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球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环保措施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对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和建议。

高中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以下是一个高中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案例名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环境问题的表现: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2. 环境问题的原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等。

3. 环境保护的措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原因,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环境问题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 讲解:讲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原因,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措施的具体实施方法。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情况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环境保护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能力提升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环保意识是否得到提高。

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

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

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人格的学生。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德育的渗透,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的渗透,以期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一、注重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地理学科是一门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的学科。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域文化、历史、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

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壮美和伟大。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美丽和独特,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污染、大气污染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动,如植树节、环保宣传等,让学生亲身参与环保行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初中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国际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让学生认识到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机遇,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者:郑建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47期摘要:德育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课堂是渗透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本着教导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原则,通过挖掘教材内容,从各方面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本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的意义及主要目标进行总结,并以人教版为蓝本列举了高中地理德育教育的典型案例,为高中地理德育渗透构造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教育渗透途径教学案例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的意义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进行了全面指导。

德育不单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职责,任课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大纲中关于德育的要求,开拓思路,按照各自学科的特点,有目的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度渗透德育教育。

最终使学生不仅能掌握学科知识,还能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

高中地理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

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贯穿众多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过程方法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德育教育。

二、高中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新课标)规定的德育教育目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二)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初中地理有关德育教案

初中地理有关德育教案

初中地理有关德育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和谐发展观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道德品质。

3. 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地理知识,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2. 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

3. 人与自己的关系:通过学习地理,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生活的地球,导入新课。

2. 提问: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哪些自然环境和资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二、人与自然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的环境破坏等。

3. 教师总结:人类应该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人与社会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

2. 学生通过交流分享,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讨论如何尊重和包容文化差异。

3.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四、人与自己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教师总结: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有价值的人。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德育教育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地理德育渗透教案

地理德育渗透教案

地理德育渗透教案教案标题:地理德育渗透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2. 通过地理德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实践技能。

教学内容:1. 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性:a. 介绍地理学科的定义和作用,以及它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b.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知识如何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不同文化和解决环境问题。

2.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a. 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b. 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可持续发展。

3. 地理德育的渗透:a.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德育的概念和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b. 分析地理德育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例如通过研究地理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a. 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科的定义和作用。

b. 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重要性的思考,例如通过提问:“你认为地理知识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步骤二:地理知识的重要性(15分钟)a. 分享一些实际案例,展示地理知识如何帮助解决问题,例如通过讲述一个环境问题的解决过程。

b. 引导学生讨论地理知识如何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不同文化和解决环境问题。

步骤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20分钟)a. 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b. 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可持续发展。

步骤四:地理德育的渗透(20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德育的概念和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b. 分析地理德育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例如通过研究地理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a.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地理德育的渗透。

德育渗透教案初中地理

德育渗透教案初中地理

德育渗透教案初中地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特点;2. 使学生掌握爱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 运用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特点: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2. 爱护自然资源的方法:节约使用、合理开发、保护环境、循环利用等;3. 爱护自然资源的意义: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与发展、地球家园的繁荣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些自然资源的图片,如森林、河流、矿产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特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爱护自然资源?”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爱护资源的方法和策略,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关于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的原因和后果,从而加深学生对爱护自然资源的认识。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设计爱护自然资源的宣传标语、制作保护环境的简易装置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爱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自然资源种类和特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爱护自然资源方法和意义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创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爱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地理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地理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地理德育教育教学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地理德育教育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与道德情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例,展示地理德育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案例背景:某中学地理教师王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较为淡漠,对于地球资源的珍惜和保护缺乏认识。

为了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地理道德素养,王老师决定开展一次地理德育教育活动。

活动设计:第一阶段:主题讲座王老师邀请了一位环保专家来到学校,为学生们进行一场关于环境保护的主题讲座。

专家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案例,向学生介绍了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专家还向学生讲解了环保的重要性和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地球资源做出自己的努力。

第二阶段:实地考察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活动,选择了学校周边的一片湿地作为考察地点。

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观察湿地生态环境的现状,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对环境保护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三阶段:社区服务为了让学生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王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环保社区服务活动。

学生们在周末的时候,带着环卫工具和垃圾袋,到社区附近的公园进行清洁。

他们不仅清理了公园内的垃圾,还在公园门口摆放了环保宣传牌,提醒市民爱护环境,共同维护美丽的公共空间。

成果展示:通过这次地理德育教育活动,王老师发现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明显提升,他们不再随意丢弃垃圾,而是会主动捡起来并投入垃圾箱。

学生们也对环境保护问题表现出更加关注和积极的态度,愿意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周围的环境。

学生们的团结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他们意识到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

结语:地理德育教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地理知识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和道德情操。

地理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地理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地理德育教育教学案例标题:探索火山地理——地理德育教育教学案例简介:本文通过探索火山地理的教学案例,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德育教育活动。

正文:第一节:火山的基本概念和地理意义火山是地球上特殊的地质地貌,它与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火山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向学生介绍火山的形成和活动原理。

通过讲解火山地理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生了解火山对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对地球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第二节: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空气污染、土地破坏、植被破坏等。

通过引入相关案例和数据,让学生意识到火山喷发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减轻火山喷发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

第三节:火山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具体的火山灾害案例,例如庞贝古城被维苏威火山灰埋没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火山灾害对人类的巨大威胁。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是否会增加火山灾害的概率和危害性。

通过讨论,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个人或集体行动,减少对火山地质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火山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火山地区常常拥有独特的地质、地貌和文化资源,成为吸引游客的热门景点。

然而,过度的旅游开发可能对火山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实际的火山旅游案例,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在火山旅游开发中平衡保护环境与满足人类需求的关系。

鼓励学生提出可持续的旅游开发方案,以实现火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通过本次火山地理德育教育教学案例,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火山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地理意义,还能培养对地球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同时,通过引入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火山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火山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等话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行动,为未来的地球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德育渗透教学案例《巴西》
庞桂凤
一、背景:
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

本节以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热带雨林的保护为主要内容,突出巴西的特色。

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读图、析图、讨论、阅读等方式,在学习本章前五个国家的基础上,形成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刚好班级学生中有会舞蹈的,事先让其准备了3分钟的桑巴舞,一个学生负责巴西国旗的绘制于讲解,2个学生为一组分别代表“当地居民”、“世界环保组织官员”、“政府官员”、“开发商”的角色,事先调查相应的材料,且准备一段情景对话以便在课堂展示。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知道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的影响;
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读国旗,了解巴西概况;
通过分角表演设身处地的站在角色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培养了学生看待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说明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情景对话帮助学生在情景氛围中获得知识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巴西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巴西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
了解巴西的工农业生产特色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热带雨林的危机等难点:理解巴西的工业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的原因;亚马孙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四、教具准备:国旗图、巴西地形图、桑巴舞音乐、
五、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1]桑巴舞蹈的表演
[学生2]展示巴西地图并提问讲解:“国旗中的黄色(丰富的资源)和绿色(广阔的雨林)各代表什么含义?”“白色飘带(象征着赤道)以及分布在两侧的星(象征着州)代表什么?为什么星绝大部分在白色飘带的南部(巴西主要位于南半球)?”
[开发商由学生3和学生4扮演——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3:哇,这里好热啊,怎么这么恐怖,你知道吗?
学生4:你问我,我问谁?(问台下同学)你们有谁知道,帮忙解答一下?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3:咦,那里有一片深林,好像还有一条大河,我们去那里乘凉一下吧!
学生4:在一些人眼里它是阴森恐怖的荒蛮之地,并把它称为“可怕的绿色坟墓”,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又是最美的世外桃源。

在这片森林中间流淌着一条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水量最大的河流,在它的入海处,只见汪洋一片,已分不清是海是河,它被称为“海河”。

这里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植物和鸟类品种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生活着2000多种淡水鱼,是资源的宝库…
学生3:这里的森林这么茂密,这么大,把它们全砍了去,我们就发财了,哈哈
学生4:是啊,做家具,盖房子,干什么都行,别给这些人留着
[当地居民由学生5和学生6扮演——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5:我们的国家面积和人口居世界第几位?你们知道吗?我们这个国家非常热爱足球,足球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6:我的爷爷(由台下较黑的男生配合)像木炭一样黑,我的奶奶(由台下较白的女生配合)像牛奶一样白,就有了我的爸爸(学生5),我爸爸的皮肤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呢?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6:我的爸爸又遇到了来自中国的一位小姐,就生下了我,而我应该是属于什么人种呢?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5:在我爷爷的那个年代,我们都是靠打猎捕鱼为生,后来通过烧荒,我们有了自己的一块田地,经过我们三代人的辛苦努力,我们的农田规模越来越大。

学生6:没错,现在我一个人,就可以管理几百亩的田地,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世界环保组织官员由学生7和学生8扮演——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7:热带雨林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容纳了地球上现存物种的一半以上,不但有巴西木、红木、乌木等珍贵木材,而且有许多独特动物,如哺乳类的树獭、大食蚁兽,鸟类的巨嘴鸟等,是人类珍贵的生物资源宝库,有“世界动植物王国”的称号。

学生8: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光合作用时,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为全球提供了新鲜空气,因此也被称之“地球之肺”“空气清新机”。

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热
带雨林来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增加,从而导致全球变暖。

会引起很多危害,你们知道有哪些吗?
[其他学生回答]略
学生7:热带雨林有如此重要的环境效益;但是,巴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

巴西政府称,2008年新年前后几个月巴西来马孙雨林的破坏正在急剧增加。

每月破坏的速度已从之前的234 平方米增加到948 平方米。

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坏境也受到严重的威胁,气候恶化加剧。

[政府官员由学生9和学生10扮演——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学生9:我们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咖啡和蔗糖生产国。

可可生产居世界第二;烟草生产居第四;棉花生产居第六。

现在大豆的出口已经居世界第一。

我们国家拥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得益于我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学生10:是的,我们巴西是一个重要的汽车生产国,但巴西的石油不能自给,45%依赖进口。

而天才的国人根据本国实际,采用酒精作为燃料代替汽油,生产了大量酒精汽车。

当汽车块不能动时,我们不识开往加油站,而是往商店门口一停,买瓶高度酒倒进去,就可以走了,所以当你站在巴西街头,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酒气十足”的汽车,你信吗?
学生9:我们国家能源矿产不多,但是我们通过与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电站,这是世界上规模仅次于中国长江三峡的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在巴西和巴拉圭两国的交界处。

学生10:当然经济发展让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我们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向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交了一些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问题的报告,表明了改变以往以环境为代价的开发方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开发方式的决心。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也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

[教师总结]巴西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农业工业的分布特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让部分学生当老师来教学,实现了课堂导入的问题化和教学氛围的愉悦使全体学生更有学习的主动性,学的更有趣味,课堂教学效果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层层深入到豁然开朗,加深学生对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分析探究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

对于表演的学生在课前还应该加强指导,才不至于出现错误信息,当然我有即时纠正。

在本节课的结尾显得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没有多大的升华,这跟自身了解巴西的人文地理方面还不够广有关系。

本节课注重表演形式,忽略了读图的指导,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够广。

只局限在十几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更多的学生只是听的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