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物学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生物学

中国古代生物学

中国人对生命的认识是从实际生活经验而得的。

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自身的生存,早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作为食物、医药和日常生活所需。

这样就开始了古人对各种动植物的探索历程。

中国古代生物学的知识是在这样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得以积累。

古人十分重视生物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分类记录。

普遍的分类是将动植物具体地分为草、木、鸟、兽、鱼、虫等,因此生物学在古代被称为“鸟兽草木之学”,就是现代所谓的普通生物学。

他们将这些观念记录下来,并最终成为了今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生物学的萌芽时期。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诗经》(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就包含了大量的植物学知识。

为了认识和辨别各种生物,古人很早就注意生物的形态。

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朝甲骨文(距今三千多年)是典型的象形文字,它生动地展现各种生物的特点。

例如“草”字,形象地表现了植物茎上长着两片叶子。

“果”字则表现为一棵树上长着一些圆形的果实。

古人认为动物是相对于植物而言的、会运动的生物。

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认为,动物的生物级别比植物高,因为二者虽然都有生命,但动物有知觉。

因此,古人把鸟、兽、虫、鱼归类为动物。

“动物”一词与“植物”一样,最早见于《周礼》(距今二千多年前)。

至于菌类,由于未能凭肉眼观察菌的孢子繁殖和菌丝繁殖,因此古人认为这类生物是由“气”或“精气”生成。

古人的“化生说”(一种生物由其他生物变化而来)也与此有关。

中国人很早也注意到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据说早在夏朝时,农业政事记述的著作《夏小正》便记载了动物迁徙的规律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正月(夏历)的时候,大雁向北飞行,雉鸡振羽鸣叫,鱼类游上水面,鹰去鸠来等等,人们注意到生物繁殖和迁徙与气候的关系,并通过观测物候来安排生产活动。

对生命的认识,古人是从实际生活经验而得的。

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初步总结了一些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以说明疾病的缘由及其变化的原因。

古人对遗传现象的认识也是很早的,因为这种现象很容易从人类本身的繁衍和周围其他生物的繁衍过程中看出来。

我国历史上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成就

我国历史上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成就

我国历史上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发展和成就同样举世瞩目。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对生物世界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的草木医学和养生学为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大量关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中医药学也是中国古代生物科学的瑰宝,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药物资源,对于研究生物多样性、药物开发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生物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初,中国的生物学家们开始跟随西方的科学思维,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生物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

他们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学习和汲取外国生物科学的先进经验,为中国的生物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遗传学领域,中国的科学家们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遗传学家赵忠尧等人通过对稻谷的杂交育种研究,成功培育出了高产、抗病的优质水稻品种“广东六号”,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粮食产量,解决了当时的粮食短缺问题。

此外,赵忠尧还在遗传变异和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细胞生物学领域,中国的科学家们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细胞生物学家成千上万次地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揭示了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特点和分裂过程等重要信息。

他们的工作不仅为细胞生物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为细胞病理学、细胞工程学等应用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中国的生物科学研究还涉及到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等多个方向。

中国的植物学家发现了许多珍稀植物物种,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国的动物学家发现了一批新的动物物种,为动物分类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微生物学家研究了许多重要的微生物物种,为微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生物学发展史

中国生物学发展史

中国生物学发展史中国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生物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草药的研究与运用上,这些中草药既有治疗功效,又有调理作用。

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逐渐积累了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进而开启了生物学的探索之路。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生物学开始逐渐接轨西方,受到了现代生物学的影响,科学方法也逐渐被引入生物学研究中。

19世纪末,中国的生物学研究逐渐走上正规化的轨道,先后成立了许多生物学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

1905年,北京大学成立了生物学系,标志着中国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发端。

20世纪初,中国的生物学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的生物学家开始关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新兴领域,引入了现代生物学理论和技术。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中国生物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后期,中国的生物学研究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机遇。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生物学研究逐步走向国际化,与世界各国的生物学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中国的生物学家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国生物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等各个领域。

中国的生物学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动植物基因组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中国的生物学研究正朝着更加多样化、深入化的方向发展。

在生物技术、生态环境保护、遗传工程等领域,中国的生物学研究正迅速崛起,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中国将继续加强生物学研究力量,探索更多未知的生物领域,为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历史上知名生物学家的探索

中国历史上知名生物学家的探索

中国历史上知名生物学家的探索摘要本文档旨在回顾和总结中国历史上在生物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的生平、成就以及他们的重要探索。

通过了解这些生物学家的贡献,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的发展历程,还可以激励新一代的科研人员继续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引言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许多杰出的学者对生物学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他们在动植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知名生物学家的探索1.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 - 公元前286年)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最早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中国学者之一。

在《庄子》一书中,他提出了“逍遥游”的理念,并通过对生物多样性的观察,推测生物是通过自然选择和演变逐渐发展起来的。

2. 贾思勰(约公元533年 - 公元602年)贾思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他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中国乃至世界农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书中详细记载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以及家畜、家禽的饲养技术,对后世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 苏颂(1020年 - 1101年)苏颂是中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他在生物学方面的重要贡献体现在对植物学和动物学的系统研究。

他所著的《新编古今医宗》中包含了大量的动植物药物学知识,为后世的医学和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 宋应星(1587年 - 1661年)宋应星是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其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书中详细记载了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形态、习性以及用途,是当时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文献。

5. 陈世骧(1896年 - 1981年)陈世骧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生物学家,主要研究昆虫学和生态学。

他对中国昆虫种类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类,为昆虫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他还提出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对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

6. 童第周(1902年 - 1979年)童第周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生物学家,被誉为“中国细胞生物学之父”。

中国生物学发展史

中国生物学发展史

中国生物学发展史中国人民从远古以来,在长期的农、林、牧、副、渔和医、药(本草)等研究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植物、微生物、动物、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生物学知识萌芽于原始社会,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已积累了不少形态、分类和生物起源及其演化等方面的知识,虽然还局限于直观的描述和思辨性的臆测,但却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隋唐以后,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日益商品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在农艺、医药和酿造等实践中得到了新的发展,例如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对医药学和动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而生物形态图和人体形态解剖图的大量出现,也成为中国古代生物学的一大特征。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生物学知识逐渐传入中国,民国年间,赴欧、美、日学习的留学生陆续回国,并相继在各分支学科中开展了研究,现代生物学开始在中国生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生物学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医书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

《黄帝内经》并非出自少数人之手,也不是成书于某一时代,它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多医家之手编撰而成的。

其基本成书年代在战国时期,但在它传抄之际,也掺入了一些后人补撰的内容,因此也出现了多种不同传本。

《内经》原为18卷,其主要归结为《素问》和《灵枢》二大部分。

《素问》着重论述基础理论,汇集了各家医论,故有些理论有不同论述。

原书9卷,81篇。

魏晋以后失第七卷。

该书论述了人和自然、阴阳、五行、脉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多方面的内容,较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我国医学的成就,特别是以朴素的辨证法为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

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灵枢》又名《灵枢经》、《针经》,古称《九卷》、《九灵》,着重论述针灸理论。

原书在晋、唐时流传不少,至南宋后逐渐广泛流行。

该书分为24卷,81篇,其内容与《素问》所论述的相近,尤其在经络和针灸方面有详细论述,并着重研究了经络和腧穴的分布。

古代生物学著作

古代生物学著作

在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生物学,但一些古代学者通过观察、实验和文献研究,也对生物现象进行了一些探讨。

以下是一些古代生物学著作的例子:
1. 《神农本草经》:也称为《神农草木经》,是一部古代中医草药学的经典著作,最早的版本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该书记录了大量的草木、矿石、动物等,描述了它们的性味、功效和用途。

2. 《尔雅》:《尔雅》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事物名称和分类的著作,虽然不是专门的生物学著作,但其中包含了对动植物的一些描述和分类。

3.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和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虽然主要用于卜辞,但也包含了一些关于动植物的记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周围自然的观察和认识。

4.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也有一些贡献。

他的著作包括《动物历史》和《植物历史》,尽管其中包含了一些误导性的观点,但也是古代生物学的一部分。

5. 《黄帝内经》:这是一部古代中医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虽然主要涉及中医理论,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观察和论述。

这些著作虽然不同程度上涉及了生物学的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代人对生物现象的认识受到时代、技术水平和文化传统的限制。

古代的生物学观点与现代生物学有很大的不同。

生物学的历史和科学发展

生物学的历史和科学发展

阐述了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对人们认识自然界和生命
现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遗传学的诞生
03
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为现代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生物学在近代科学体系中地位
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
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 进。
引领科技进步
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和理论突破,不断引领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 展。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意识觉醒
01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认识
揭示了生物群落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0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推动了全球
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03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应对
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发展了环境监测、生态修复等技术手段
分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崛起
20世纪以来,分子生物学等新兴学科迅速崛起,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这些新兴学科的 发展,为揭示生命本质和解决生物学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生物学在近代科学发展中地
02

近代自然科学革命背景
01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解放
强调人的价值和自然探索,为自然科学发展奠定 基础。
合成生物学的兴起
通过设计和构建人工生物系统,实现对生物过程 的定制和优化,为生物制造和生物能源等领域提 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生物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包括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生物药物等在内的新 型医疗技术不断涌现,为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提 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
04
当代生物学前沿问题及挑战
基因编辑与伦理道德问题探讨
生物学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等。

中国生物学发展历史及前景

中国生物学发展历史及前景

中国生物学发展历史及前景中国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

在中国古代,一些古代哲学家、医生和农业专家对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古代哲学家老子和孟子都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在医学领域,黄帝内经这本古代医学经典书籍对生命的产生、发展和治愈给予了深入的研究。

此外,古代农业专家颜之推在植物学和农业科学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现代中国生物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西方科学的引进和中国教育体系的,许多中国学生有机会到国外接受先进的生物学知识和实验技术。

这些学生回到中国后,开始在教育机构建立生物学教育和研究的基础。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的生物学研究逐渐得到了国际认可。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生物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中国的科研经费持续增加,科研设施和实验室也不断改善。

中国的生物学家在基础研究、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此外,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也在迅速发展。

中国在农业领域的转基因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成功培育出多个转基因作物品种,如抗虫蛋白水稻和抗倒伏水稻,这些品种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和改善耐盐碱土地利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国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的生物医药公司正在开发一系列新药和生物诊断工具,如基因治疗和免疫疗法。

中国科学家还在研究肿瘤生物学和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的生物学前景非常广阔。

中国政府已经将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列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领域。

中国在投资和培养生物学人才方面持续加大力度。

中国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也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技术能力。

中国还加强了与国际科学界的合作,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和科学交流活动来促进生物学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中国的生物学发展历史丰富多样,从古代哲学家到现代科学家都对生物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生物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在基础研究、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历史生物知识点总结

历史生物知识点总结

历史生物知识点总结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生物的起源、形态结构、生理功能、遗传规律、种群与生态、进化与分类等方面。

在历史上,人类对生物的认识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本文将从古代生物学知识的起源到现代生物学知识的发展,对生物学史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1. 古代生物学知识的起源古代生物学知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埃及文明中,人们已经对蝗虫、蜜蜂、青蛙等动物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且在农业生产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生物分类学的基本观念,他把生物界划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这为后来的分类学奠定了基础。

而在古代中国,草木虫鱼等生物也得到了系统的分类和描述,形成了独特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2. 进化论的发展进化论是生物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进化论的经典之作,他提出了物种起源于共同祖先、物种间存在变异、适者生存的进化观点,为后来的生物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进化论的支持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遗传学的理论成果为我们解释了生物的遗传规律、性状遗传规律等问题,分子生物学为我们解释了生命的基本单位、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等问题。

3. 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平衡与稳定性等内容。

19世纪末,生态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蒂尔曼斯是生态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世纪以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态学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生态学的研究也逐渐向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方向发展。

4. 细胞学的发展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学则是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17世纪,赫歇尔首次发现了植物细胞,之后发现了动物细胞。

19世纪,施莱顿提出了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命现象都是从细胞出发的。

20世纪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细胞学的研究也进入了分子层面,我们不仅能够解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还能够解释细胞信号转导、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等重要问题。

中国古代生物学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生物学的发展过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早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作为食物、医药和日常生活所需。

这样就开始了古人对各种动植物的探索历程,中国古代生物学的知识也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得以积累。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生物学的萌芽时期。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诗经》就包含了大量植物学知识。

孔子认为学习《诗经》可以了解各种动植物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各诸侯国学者间广泛的学术交流使生物学知识迅速积累。

《禹贡》、《管子‧地员》、《周礼》和《山海经》、《吕氏春秋》等著作都包含了许多有关生物分布和生态学方面的知识。

此外,《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还包含了一些解剖学方面的知识。

秦汉以后,国家版图不断扩大,出现了一些影响深远的生物学著作。

其中一类是地方官员在新地域考察时,记述当地生物资源和社会风俗的作品,一般以“异物志”、“水土记”等称之。

这类著作细致地介绍各种各样的新生物的形态、习性和分布等。

另一类是对《诗经》中出现的生物种类的别名、形态、习性和产地作解说的著作。

三国时期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其中的代表作,它是中国古代第一本纯粹的综合性生物学著作,还有一类是药物学著作,最早的作品成书于东汉年间的《神农本草经》。

这类著作集中记述可用于治病和食用的动植物。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生物学的分化和孕育时期。

随着园林艺术和学术的发展,开始出现一些比较专门的生物学著作。

如东晋戴凯之的《竹谱》和作者不详的《魏王花木志》。

唐宋是中国古代生物学发展的形成时期,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生物学著作都在此时出现,如《庭园草木疏》、《茶经》、《平泉山居草木记》,以及《酉阳杂俎》、《岭表录异》等博物学著作。

唐宋时期的本草著作,如《新修本草》、《图经本草》和《本草衍义》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描述生物形态和绘图方面所达到的水准。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生物学的发展时期。

元代李行的《竹谱详录》是一部兼具科学与艺术价值的作品。

而明代则出现了《救荒本草》、《闽中海错疏》等出色的地区性动植物志,还有《谭子雕虫》等综合性动物学著作和《华夷草木鸟兽珍玩考》、《群芳谱》等资料汇编性质的集大成著作。

中国古代生物学史3篇

中国古代生物学史3篇

中国古代生物学史第一篇:中国古代生物学史的概述中国古代生物学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卜筮和神话传说,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则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韩非等人。

这一时期的著作中有很多有关人类、动植物的生命、繁衍、发育、适应等方面的论述,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自然观、生命观、社会观等。

此后,汉代的医学、动物园、清代的植物志等科技文献也为中国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古代科学技术的大量手工操作和知识积累都埋没在了时间长河中,手抄本难以保存,通俗的言语形式传承下来的知识缺乏系统性。

由此,我们尚且无法确定古代中国生物学成果的具体范畴与发展轨迹。

自20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关于中国古代生物学的研究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广泛研究古代书籍、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我们逐渐厘定了中国古代生物学的研究范畴与内容。

经过几千年的生物观察和积累,中国古代生物学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比如,人们通过对天文观测和植物、动物生命规律的研究,形成了中医理论;经过长期的植物观察和实践总结,产生了茶道、药材等领域的知识体系;对于动植物的饲养、加工、保存等经验技术,也形成了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也对后代人类的自然科学有着重大意义。

虽然中国古代生物学发展程度远比不上现代,但其古老而丰富的历史是不容忽视的。

如今,中国古代生物学也成为了西方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为世界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因此,掌握中国古代生物学知识,不仅可以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能对现代生物学研究产生启示性的影响。

第二篇:中国古代动物学探秘中国古代动物学主要集中在对动物形态、习性、饲养、生态、内脏、奇异之处等方面的研究。

如《尔雅》、《释名》、《爱莲说》等经典中详细记载了各种动物的名称、特征、图像、俗称、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许多古代著作也探讨了对动物的识别、分类和命名问题。

中国古代生物学史

中国古代生物学史

中国古代生物学史中国古代生物学史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中国在古代就有着独特的生物学传统。

早在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祖先就开始从事捕猎、种植和养殖等活动,逐渐积累了一部分经验和知识。

古代中国的生物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药物学和保健学;二是负载人文思想体系的神话、哲学和文学;三是封建皇权下的动植物分类、图谱和研究。

生态农业中国古代就有着富有特色的生态农业,这是在长期的农耕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农民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根据四季气候、土质水分等条件,进行科学的管理,来获得高产和保护土地的目的。

例如《尚书》中记载:“春耕则必有用产,春禾则必有嘉稼,夏华则必有桑麻,秋实则必有丰垦。

”这些经验不断积累和传承,在《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中有详细记载。

药物学中国有着悠久的中药文化,早在古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详细记载了各种植物草药的性味、功效和使用方法。

《本草纲目》更是全面记录了大量的中药方剂和药材。

中国的中药学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归经论”、“药性论”等,既注重药物的疗效,又把握药物的特性和规律,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药学体系。

保健学中国古代保健学重视疾病的防治,注重养生和保健。

《黄帝内经》中有关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重要的健康理论,推崇“不治已病,治未病”,提倡饮食起居、音乐舞蹈、气功养生等方式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健康程度。

古代医家还研究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系统、神经结构等,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神话、哲学和文学古代中国的生物学思想是紧密结合着人文思想体系的。

典籍中的神话和传说关注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如《山海经》、《搜神记》等,记录了大量神话中出现的古代动植物生态和习性,成为后人研究生物学的重要资料。

另外,哲学和文学也对古代中国的生物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道法自然”的观念、“物我两忘”的境界等,都是对自然界和生命保持敬畏和平衡的体现。

古 生 物 学

古 生 物 学

生物与其生活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切相关的,各种生物都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如水生或陆生。运用现代海洋环境和大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生物控制的知识,推断地质时期生物的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古生态学的内容。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讲,一部生物发展史就是不断适应,扩展生存空间的历史过程。
为了便于研究,古生物学与生物学一样,必须建立一个反映生物界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发展的自然分类系统。根据生物之间异同程度和亲缘关系,划分为等级不同的若干类群或单位。物种是古、今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般从低级的原核生物到高级的真核生物,共包括五个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古生物学与生物学不同,有一些现已绝灭的疑难化石,分类位置不易确定。进行古生物系统分类研究的学科,称为系统古生物学。
意大利达·芬奇在地层中发现了海生贝壳化石,认为这些化石是过去生活在海滨的生物遗骸。18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创立了“双名法”,并建立了生物的系统分类,但他坚持物种不变论。19世纪,自然科学随着工业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认为,物种不是不变的,而是逐渐进化的,并指出环境变动是物种进化的原因。他首次把动物界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并提出了“用进废退”学说。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发生、发展、分类、分布、进化等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化石。通过研究,可阐明生物界生物的发展历史,确定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了解地壳发展的历史,推断地质史上的水陆分布和气候变迁,以及指导对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和开发利用。
在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战国时代的《山海经》中,已有关于脊椎动物化石的记载。公元5世纪,东晋沈怀远的《南越志》中有关于鱼类化石的记载。唐代颜真卿从贝壳化石联系到沧海桑田,韦应物正确地解释了琥珀中昆虫化石的形成过程。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除对化石作了科学说明外,还论证了古地理、古气候的变迁问题。

中国古代生物学史

中国古代生物学史

落 叶 松 山 柳 灌 楸 山 杨 灌 楸
榆枢
榆枢
——《管子·地员篇》
生态学成就
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 有草物。……叶下于 ; 下于莞;莞下于蒲 ;蒲下于苇;苇下于 雚 (huán) ; 雚 下于蒌 (lóu) ;蒌下于 荓 (píng) ; 荓 下于萧;萧下 于薜 (bì) ;薜下于 蓷 (tuī) ; 蓷 下于茅。凡 彼草物,有十二衰,各有所归。 ——《管子·地员篇》
山林,其动物宜毛 物 , 其 植 物 宜 皁 (zào) 物。 水蓑衣生水 泊边,叶似地消 瓜叶而窄,每叶 间皆结小青蓇葖 ,其叶味苦。
——《周礼·地官司徒》
蓇葖
——《救荒本草》
历史的浪花
世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著书不明脏腑,岂不 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 腑,何异盲子夜行。
历史的浪花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 奏:“《诗》云:‘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诏曰: ‘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 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 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 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 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 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今袄不胜德。 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 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 得蝗十四万石。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庸儒泥 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东蝗, 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 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 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 帝然之,蝗害讫息。……

中国生物学史之三古代生物学的发展

中国生物学史之三古代生物学的发展

中国生物学史之三: 古代生物学的发展〔自隋至清代中叶以前(6世纪末~19世纪中叶)〕隋代(581~618)在北周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再统一的局面。

隋、唐(618~907)两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中外交通等方面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其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两汉。

宋代(960~1279),农业和手工业日益发展,城市商业经济也空前繁荣。

明代中叶以后,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海外贸易和造船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

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重大发明均出现在这一时期,天文、历法、地理、医药、农学,也有较大进展。

生物学也由于医药事业、种植业、园艺业、养殖业、酿造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大了视野,积累了更为丰富的动植物知识,出现了大量的动植物专谱和著作。

其中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1031)、蔡襄的《荔枝谱》(1059)、韩彦直的《橘录》(1178)、陈仁玉的《菌谱》(1245),以及专门研究鸟类的《禽经》(相传春秋时期师旷撰、晋张华注,实为唐宋时人所作)。

清代吴其 (1789~1847)的《植物名实图考》 (1846)是一部科学性较强的植物学专著,记述了大量的植物学知识。

稍后,方旭的《虫荟》则是一部动物学专著。

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和对西南地区的开发,段公路的《北户录》(869)、刘恂的《岭表录异》(约 9世纪末、10世纪初)记述了不少岭南地区的动植物。

宋代范成大(1126~1193)《桂海虞衡志》记述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的一些动植物。

宋初 (998~1061)《益部方物略记》则是一部描述四川动植物的专书。

明、清时期,以朱木肃的《救荒本草》(1406)和屠本的《闽中海错疏》(1596)为代表的地区性的动植物志相继出现,前者记载了不少河南的植物,后者则记述了福建沿海的水产动物。

在它们的影响下,先后出现鲍山《野菜博录》(1622)、王磐《野菜谱》、郝懿行的《记海错》(1807;记述山东的海洋动物)、郭柏苍《闽产录异》等。

我国历史上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成就

我国历史上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成就

我国历史上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中国的生物科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我国历史上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成就的一些重要阶段和代表人物:
1. 古代(公元前2000年-公元220年):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开始有关于农业、畜牧和药物的记载。

《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古代医学经典奠定了中医药的基础。

著名的神农氏是中国古代农业和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2. 中古时期(公元220年-公元960年):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中。

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药物学著作之一,系统地收集了各种药物,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用途和疗效。

3. 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这一时期是我国生物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宋代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农桑辑要》是对中国农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著作。

而元代医学家和药学家李时中的学生朱震亨则编写了《本草备要》,详细介绍了许多药物的用途和性能。

4.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911年):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生物科学进一步发展。

明朝医学家李时中的《本草纲目拾遗》和清朝医学家陈省身的《本草纲目》都是重要的药物学著作。

此外,著名的农学家袁隆平也在近现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开创了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

总的来说,我国历史上生物科学的发展和成就是丰富多彩的,从农业和畜牧到医药和生物技术,中国的科学家和学者为生物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1/ 1。

中国生物学发展史

中国生物学发展史

中国生物学发展史古代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养殖方面。

早在商朝和周朝时期,人们开始观察和记录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并开始研究农作物的播种和养殖技术。

在古代农业文献《诗经》中,就有关于植物的描述和记录。

古代生物学的研究也渗透到医学领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研究草药的药理作用和治疗方法。

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体系。

在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中,中国的贡献不容忽视。

清朝时期,清代科学家李时中开创了中国昆虫分类学的先河,他将中国的昆虫物种进行了分类和命名,为中国昆虫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与国际接轨,中国的学者开始结合国际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开展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涉及到细胞学、遗传学和生理学等方面。

当时,中国的科学家徐中约、陈寿梅等人在细胞学和遗传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生物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科学家裴李峰首次提出了动物起源于海洋的学说,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据支持了这一观点。

此外,中国还率先发现了古老的化石动物,为生物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中国的现代生物学研究在20世纪后半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科学家谭家蔚开创了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在蛋白质和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另外,中国的生态学研究也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生物学研究得到了更大的重视和支持。

中国政府提出了“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纲要”,并在科研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力支持。

这种支持使得中国的生物学研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总的来说,中国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从农业和养殖到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中国的学者为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中国将继续在这个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生物学发展史

中国生物学发展史

中国生物学发展史中国人民从远古以来,在长期的农、林、牧、副、渔和医、药(本草)等研究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有关植物、微生物、动物、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生物学知识萌芽于原始社会,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已积累了不少形态、分类和生物起源及其演化等方面的知识,虽然还局限于直观的描述和思辨性的臆测,但却为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隋唐以后,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日益商品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在农艺、医药和酿造等实践中得到了新的发展,例如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对医药学和动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而生物形态图和人体形态解剖图的大量出现,也成为中国古代生物学的一大特征。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生物学知识逐渐传入中国,民国年间,赴欧、美、日学习的留学生陆续回国,并相继在各分支学科中开展了研究,现代生物学开始在中国生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生物学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医书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

《黄帝内经》并非出自少数人之手,也不是成书于某一时代,它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多医家之手编撰而成的。

其基本成书年代在战国时期,但在它传抄之际,也掺入了一些后人补撰的内容,因此也出现了多种不同传本。

《内经》原为18卷,其主要归结为《素问》和《灵枢》二大部分。

《素问》着重论述基础理论,汇集了各家医论,故有些理论有不同论述。

原书9卷,81篇。

魏晋以后失第七卷。

该书论述了人和自然、阴阳、五行、脉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多方面的内容,较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我国医学的成就,特别是以朴素的辨证法为指导思想,综括了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

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灵枢》又名《灵枢经》、《针经》,古称《九卷》、《九灵》,着重论述针灸理论。

原书在晋、唐时流传不少,至南宋后逐渐广泛流行。

该书分为24卷,81篇,其内容与《素问》所论述的相近,尤其在经络和针灸方面有详细论述,并着重研究了经络和腧穴的分布。

我国生物学发展历程和生物学家成就

我国生物学发展历程和生物学家成就

我国生物学发展历程和生物学家成就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科学的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在科学的路上走过了很长一段路,而且有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探讨我国的生物学发展历程和生物学家成就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一、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过程、生命规律以及生命机制的科学。

它不仅研究单细胞生物,还研究多细胞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

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

二、我国生物学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开始,中国人就开始将观察自然和研究各种生命现象融入到生活中,例如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一部专门研究动物生态及其分类的《山海经》问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生物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下是我国生物学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1、古代在古代,我国的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民间的草药治疗和养生保健方面。

此外,在汉朝时期,我们还有一些伟大的医学家和生物学家,例如扁鹊和华佗。

他们有着卓越的医学和生物学知识,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医疗和生物学著作。

2、现代初期我国的现代生物学始于20世纪初。

1914年,沈开石在南开大学创办了生物化学科学,这是我国第一个生物学专业。

这个时期,我国的生物学家主要进行生态学和植物学方面的研究。

3、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成立后,生物学研究得到了大力发展。

在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方面,我国科学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

4、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科学家积极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促进了我国生物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生物基础和应用的科学研究取得了许多破解重大生物问题的新成果。

5、21世纪进入21世纪后,我国生物学研究继续发展上升。

我国在遗传学、基因工程、生物多样性、生物技术应用、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和突破。

中国古代生物学史

中国古代生物学史
一种认为生命是天神赐予的 。
另一种认为生物是由另一种生物 变化而来的。称“化生说”或“自 然发生说” 。
(《国语· 郑语》)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国语· 郑语》)
二、逐步形成较系统的生物学知识
从春秋中叶至南北朝时期
秦汉之际(公元前 3世纪),释经的词书 《尔雅》有“释草”、“释木”、“释 虫”、“释鱼”、“释鸟”诸篇,记述植 物200余种,动物100余种。
虎(拉丁学名: Panthera tigris)
《本草纲目》著成后、先后刻印数十次, 具有多种版本,并流传至许多国家,《本 草纲目》中的一些资料,直接影响达尔文 的生物进化论的形成,对世界医学和生物 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粱粟种类甚多,相去数百里,则 色味形质随方而变,大同小异,千百 其名” 遗传与变异 (《天工开物》)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前 771年)
设置了一些官吏,从 事动、植物资源调查、辨 名物、察地形,从事农田 管理等事项,也积累了不 少有关动植物的知识(《周 礼· 地官· 司徒》
年轻时舜当 过司徒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诗经》中记载了黄河流域中、下游和 长江以北地区的植物约130种,动物约90种 。
夏周商时期两种不同生 命观:
三、古代生物学的发展巅峰
自隋唐至清代中叶以前
其中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 蔡襄的《荔枝谱》 韩彦直的《橘录》 陈仁玉的《菌谱》
大量的动植物专谱和著作涌现。
李时珍《本草纲目》
理论与实践的 完美结合
《本草纲目》记载了植物药1094种。 对药物的分类学,尤其是生物的分类法, 采用了划时代的“双名法”,这种分类法 虽不及目前应用的拉丁系统的双名法那么 精确、但在当时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唐书·姚崇传》
历史的浪花
夫瘟病之为病,非 风、非寒、非暑、非湿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 气(戾气)所感。
——《瘟疫论·序》
为病种种,是知气 不一也。
——《瘟疫论》
一点感悟
一点感悟
闻呦呦鹿鸣 寻那缕芳香
谢谢聆听~
生态学成就
蜈蚣能制蛇,卒见 大蛇,便缘而啖其脑。
——陆佃《埤雅》
鹳、鹤、鹰、鹃、 鹙 (qiū) , 皆 鸟 之 食 蛇 者也,虎、猴、麂、麝 、牛,皆兽之食蛇者也 。蛇所食之虫(虫,古 为动物的总称),则 …… ; 所 食 之 草 , 则 ……。 ——李时珍《本草纲目》
生态学成就
动植物分类学成就
茅 蓷 薜








地形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植物的垂直分布
生态学成就
瓜性弱,苗不独生 ,故须大豆为之起土。
——贾思勰《齐民要术》
桂枝之下无杂木。
——《吕氏春秋》
生 化他感现象
然桂之杀草木,自 是真性,不为辛螫 (shì)故也。
——沈括《梦溪笔谈》
生态学成就
鸟鼠同穴,其鸟为 鵌 (tú) ,其鼠为鼷 (xī) 。 ——《周礼·地官司徒》 寄居,壳似蜗,一 头小蟹,一头螺蛤 (gé) 也,寄在壳间常候蜗开 出食,螺欲合,遂入壳 中。 ——段成式《酉阳杂俎》——《图经本草》源自看看北宋苏颂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今有山林处皆有 之。 ——《图经本草》
看看北宋苏颂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尔雅》云:“南 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 焉。”今多出交趾,潮 、循州亦有之。彼人捕 得争食其肉。
——《图经本草》
生态学成就
生态学成就
山之上,命之曰縣 (xuán) ;其地不乾,其草 茹茅与 蔖 (cuó) ,其木乃 樠 (mán)…… 山 之 上 , 命 之曰㠅 (fú)蒌,其草鱼肠 与获,其木乃柳……山之 上,命之曰泉英,其草蕲 (qí) 、 白 昌 , 其 木 乃 杨 ……山之 (chái),其草 莶 (xiān) 与蔷,其木乃椴 ……山之侧,其草 葍 (fú) 与蒌,其木乃枢榆……
动 植物地理分布
生态学成就
著作 分界线
[西晋]稽含 南岭——南北 《南方草木状》 植物分界线 [南朝刘宋]戴凯 之 淮河、秦岭 《竹谱》 沙岭——冀北 [元]周伯琦 森林牧场与草 《扈从北行前 原牧场的南北 纪》 分界线
生物分布界线
看看北宋苏颂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鲮鲤,旧不著所 出州郡,今湖、岭及 金、商、均、房间, 深山大谷中皆有之。
闻呦呦鹿鸣 寻那缕芳香
——探寻中国古代(传统)生物学 生命科学史 第三小组
一场预言?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诗经·小雅·鹿鸣》
一场邂逅!
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绞 取汁,尽服之。
——葛洪《肘后备急方》
一段箴言——
发现青蒿素是传统中 医药献给人类的宝贵礼物 。毫无疑问,不断探索和 发展传统医药,将会给世 界带来更多的药物。我主 张中医和其他传统医学展 开一项全球合作研究,最 大限度地造福人类健康。
追寻历史
中国生物学史的时间轴
先秦时期
汉朝至明代
明末至1949
1949年后
中国古代生物学史的“版图”
生态学成就
以士会之法,辨五 地之物生。一曰:山林 ,其动物宜毛物,其植 物宜 皁 物……二曰川泽 ,其动物宜鳞物,其植 物宜膏物……三曰丘陵 ,其动物宜羽物,其植 物宜 覈 (hé) 物……四曰 坟衍,其动物宜介物, 其植物宜荚物……五曰 原隰 (xí) ,其动物宜 臝 (luǒ) 物 , 其 植 物 宜 丛 物。 ——《周礼·地官司徒》
落 叶 松 山 柳 灌 楸 山 杨 灌 楸
榆枢
榆枢
——《管子·地员篇》
生态学成就
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 有草物。……叶下于 ; 下于莞;莞下于蒲 ;蒲下于苇;苇下于 雚 (huán) ; 雚 下于蒌 (lóu) ;蒌下于 荓 (píng) ; 荓 下于萧;萧下 于薜 (bì) ;薜下于 蓷 (tuī) ; 蓷 下于茅。凡 彼草物,有十二衰,各有所归。 ——《管子·地员篇》
山林,其动物宜毛 物 , 其 植 物 宜 皁 (zào) 物。 水蓑衣生水 泊边,叶似地消 瓜叶而窄,每叶 间皆结小青蓇葖 ,其叶味苦。
——《周礼·地官司徒》
蓇葖
——《救荒本草》
历史的浪花
世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著书不明脏腑,岂不 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 腑,何异盲子夜行。
历史的浪花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 奏:“《诗》云:‘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诏曰: ‘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 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 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 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 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 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今袄不胜德。 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 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 得蝗十四万石。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庸儒泥 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东蝗, 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 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 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 帝然之,蝗害讫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