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语言学史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
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
我国境内除汉藏语系外,还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⑴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
⑵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
⑶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
⑷词序很重要,且词的次序比较固定。
⑸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
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
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
秦汉魏晋:◆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
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
古代语言学与文字学
古代语言学与文字学语言和文字是人类的重要交流工具,它们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人类的语言和文字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悠久得多,从古代的语言学和文字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从原始语言、图案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甲骨文等各个时期中经过不断的演化和创新,最终发展出了如今所用的各种语言和文字。
下面将对古代语言学和文字学进行一番探讨。
古代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古代语言学是指对古代语言的研究,古代语言从最早的原始语言、母语到后来的小语种、大语种逐渐演化。
在古代,人们对于语言的研究主要以语音、语法、词汇为主,不过每个时期和地区的语言特点千差万别。
在古代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涌现出了三种学派:传统语言学派、波斯耳语学派和马来语言学派,这三种学派对于语言的分类和研究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传统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为印度梵语学家巴达维奴卡(Pāṇini),他是古代印度语法学派的奠基人。
其主要成就之一是归纳出了梵语的所有语音规律和94个语法规则,这些规则对其它印欧语系的语言(如英语、西班牙语、希腊语等)的语法规律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波斯耳语学派则由德国学者弗朗茨·克鲁斯柏(Franz Bopp)创立,并在19世纪英国的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的推动下发展起来。
波斯耳语学派以印欧语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印欧语系各语言的词根、语法、结构等,揭示出了印欧语系成员的共性和差异性,其成果对于后来的语言对比研究和分类学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马来语言学派则以荷兰语学家斯内尔特(C. Snouck Hurgronje)为代表,主要研究马来语系的语言。
他们的研究表明马来群岛以及马来汉族在社会、文化及言语方面都具有卓越的贡献与重要性,深刻反映出了东南亚各族群之间的语言联系、文化交融以及传统符号等的演变。
总的来说,古代语言学的发展至今仍在不断地积极探索中,从传统语言学到现代语言学的历程中,我们可以一窥人类智慧的流芳之美。
西方语言学流派
西方语言学流派绪论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1.古代/传统语言学(19世纪以前)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2.近代语言学(19世纪)主要是历史比较语言学3.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4.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一、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区别:1.定义: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
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
2.传统语言学的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
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
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这三个条件。
3.传统语言学的兴起传统语言学兴起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语言研究的进步都离不开社会的推动。
人类祖先在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渐渐感觉到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其他精神上的需要,比如宗教,哲学等,而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又必须克服语言(主要是书面语)的障碍,或者是思考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于是他们就开始了进行语言研究,从而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语文学。
但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促成的。
对于三大语文学传统来说,它们兴起的根本原因都是来自于社会的推动力。
而具体到各个民族来说,他们开始从事语言研究的直接出发点并不相同。
4.传统语言学(语文学)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狭窄,不重口语→经典古文语法的规定性,与现实脱节。
(2)研究目的单纯,读懂古籍→不重语言结构本身,缺乏科学认识。
(3)研究地位低下,附属地位→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所以称之为语文学而非语言学。
第一章古代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1.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西方哲学之父)、柏拉图(最先探讨了语法研究的可能性)、亚里士多德(创立逍遥学派也即亚里士多德学派)2. 重要争论:“词”“物”之争在希腊的早期语文研究的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论争,分别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以及“规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目录《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 (3)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3)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4)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5)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 (6)第六章元明语言学 (8)第七章清代语言学 (9)《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 36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程,是为了对语言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为建立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语言学科学体系服务。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课程性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在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实用性很强。
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后续课程,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这门的学习就是要打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库,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科学地揭示中国自古以来语言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和气派的语言学科学体系。
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对语言学的未来走向有一定认识,以期达到对语言学有一总体把握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现代语言学。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能够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能够做到古为今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明确语言学术史观问题;2.了解如何处理好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的五种关系;3.掌握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语言的历史演变:追踪语言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用语、汉语中的日语敬语等
迁、现代社会的语言变化等
用语、汉语中的日语敬语等
语言联盟:历史语言学中的语言关系
语言联盟的类型
• 词汇联盟:如印欧语系中的同源词、汉藏语系中的同源词等
• 语法联盟:如印欧语系中的动词形态、汉藏语系中的量词等
• 语用联盟:如印欧语系中的礼貌用语、汉藏语系中的敬语等
语言联盟的历史
• 宗教语言:如梵文、希伯来文等
• 人工语言的拓展:如梵文对印度
往需求
• 文学作品:如史诗、小说等创造
语言的影响
• 认知因素:人类思维的发展和表
的语言
达需求
早期语言的分类与演变
01
02
03
早期语言分类
语言演变
语言接触与融合
• 按语系分类:如印欧语系、汉藏
• 语音变化:如元音推移、辅音变
• 借用:如英语中的法语词汇
• 文化交流:语言融合中的文化互动
• 艺术创新:如跨文化绘画、雕塑、建
筑等
• 科技交流:如跨文化发明、实验、理
论等
04
语言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语言标准化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01
语言标准化的历史背景
• 国家的形成: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罗马
帝国的征服等
• 宗教的普及:如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
传播
• 教育的普及:如学校的设立、书籍的印
语系等
化等
• 变异:如方言的产生
• 按语族分类:如日耳曼语族、罗
• 词汇变化:如新词的产生、旧词
• 融合:如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和同
曼语族等
的消亡等
化
• 按语支分类:如英语、德语等
• 语法变化:如语序变化、词性变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目录上篇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绪论加强中外语言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代前言) /1第一章上古语言学——先秦两汉时期的语言学(?— 3 世纪初)概况 /1第一节先秦诸子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讨论及荀子的语言学理论 /3 第二节中国第一批字书及《急就篇》简介 /7第三节训诂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训诂学专著——《尔雅》 /8第四节方言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方言学专著——扬雄的《方言》 /12第五节文字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 /18第六节词源学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第一部词源学专著——刘熙的《释名》 /30本章小节 /35第二章中古语言学——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语言学( 3 世纪— 13 世纪)概况 /36第一节语音研究的兴起与反切法、四声说的产生 /38第二节韵书的产生与发展 /43第三节唐宋时期的字母之学 /60第四节唐宋时期等韵学的兴起 /64第五节中古时代文字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69第六节中古时代训诂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84第七节修辞学的产生 /88本章小结 /100第三章近古语言学——元明清时期的语言学( 13 世纪— 19 世纪末)概况 /102第一节音韵研究的发展——北音韵书的产生和发展 /103第二节《切韵》系韵书的继续和发展 /110第三节等韵学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14第四节古音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128第五节近古时代文字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51第六节近古时代训诂和方言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71第七节修辞学研究的继续和发展 /181第八节语法研究的兴起 /191本章小节 /202下篇中国现代语言学史第四章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建立与建国前的语言学( 1898 — 1949 )概况/205第一节汉语语法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209第二节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251第三节中国现代语音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285第四节现代文字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292第五节现代方言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303第六节现代词汇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310第七节普通语言学的建立与在建国前的发展 /314本章小节 /319第五章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与建国后的语言学( 1949 — 2000 )概况 /322第一节汉语语法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323第二节汉语修辞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341第三节现代语音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361第四节现代文字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388第五节现代词汇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411第六节汉语方言学在建国后的发展 /431第七节普通语言学与语言学理论在建国后的发展 /445第八节应用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 /453第九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488第十节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 /508第十一节语言学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533本章小节 /534。
中国语言学史的意义
中国语言学史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二、中国语言学史的定义与重要性1.语言与语言研究的起源2.中国语言学史的范畴3.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意义三、中国语言学史的主要内容1.古代汉语研究2.中古汉语研究3.现代汉语研究四、中国语言学史的里程碑事件1.重要著作与学者2.学术流派与争论五、中国语言学史的未来发展趋势1.跨学科研究2.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3.国际交流与合作六、结论正文:在中国语言学领域,语言学史的研究一直备受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语言学史的意义:定义与重要性、主要内容、里程碑事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语言学史的定义与重要性。
语言学史是一门研究语言发展历程、探讨语言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在我国,语言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经典,如《诗经》、《春秋》等。
这些经典中包含了古人对语言的观察和思考,为后世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语言学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与语言研究的起源: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表达方式。
研究语言有助于了解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演变。
2.中国语言学史的范畴:中国语言学史既包括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也包括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研究。
这三个阶段的语言研究相互衔接,构成了中国语言学史的整体框架。
3.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意义:研究中国语言学史,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汉语的发展脉络,挖掘汉语的内在规律,提高汉语教学和研究水平,推动汉语的国际传播。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中国语言学史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古代汉语研究、中古汉语研究和现代汉语研究。
1.古代汉语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以甲骨文、金文、文献典籍等为对象,探讨古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问题。
2.中古汉语研究:中古汉语研究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代表,着重研究音韵、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
3.现代汉语研究:现代汉语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为依据,关注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现象。
古代语言学史学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
《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
《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它是一部以研究字的形体结构和字的本义为目的的字典。
《说文解字》所收小篆达九千多,是保存秦篆最为完整的一部字典。
《说文解字》为研究上古音提供了两种材料:一是谐音资料,一是声训资料。
《说文解字》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一些字的释义太笼统、太粗疏,如以属概念释种概念、几个字辗转相训、甲乙两字互训。
二是对字的本意解释有误。
三是用封建说教代替词的释义。
词源学:词源学也叫语源学,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部分。
它的任务就是要探索词的形式及意义的来源和演变历史。
古代语言学家关于词的来源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词和它所反映的事物具有一致的本质的联系,这是本质论者:一种意见认为词和客观事物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用某一词指称某一事物,乃是约定俗成所致,这是约定论者。
本质论者对词源的认识往往是某种社会意识特征和个人主观心理感受的反映,可信程度不高。
我国古代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探求词源的方式。
刘熙的“声训”法是一种类型,王圣美的“右文”说是一种类型,戴震的“转语”又是一种类型。
声训,古人也叫“谐声训诂”。
它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去说明背释的词的来源,也就是以词的语音形式(声音相谐)为先决条件来说明两词之间的语源关系。
这种探求词源的方式导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集大成于《释名》。
《释名》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源学性质的专著。
转语既不像刘熙的“声训”那么泛滥无边,又不像右文说那样仅局限于文字的声旁。
戴震企图通过语音内部的对转规律说明词义之间的联系,他这个办法较之前两者都进步。
浅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分期
发展 不仅 有它的创新性 , 还有连续性和传 承性 。要 研究好 中 国古代语 言学 史 , 就要有掌握 全局 的概念 , 要从 这些不 同时
期 的研究成果 中找 到其研究究也进一 步发展 , 修辞学和语法学 萌芽也产生 了; 第 四部分是 隋唐宋 时期 , 汉 语语音研究 趋于稳 固统一 ; 第 五
【 关键 词】中国语言学史 ; 古代 语言 学; 语 文学 ; 分期 中图分 类号 : H 0 — 0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6) 9 - 0 0 3 3 — 0 2
解, 下面探究 的这 四部书籍 , 在分期上就有所不同。
语 文 学 刊
浅谈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分期
。朱 彤
( 辽 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 , 辽 宁 大连 1 1 6 0 3 3 )
【 摘 要】中国语言 学史 即研究古代语 言学家 、 语 言学著作 以及 不 同时期语 言学发展 的历史。 以王 力先
生 的《中 国语 言 学 史》 、 何 九 盈 先 生 的《中 国古 代 语 言 学 史 》 、 濮 之珍 先生 的《 中 国语 言 学 史 》 、 王 功 龙 先 生 的 《中 国古 代 语 言 学 简 史 》 这 四部 书 为 主要 评 述 蓝 本 , 对 这 四位 语 言 学 家 的分 期 观 点 进 行 简 单 分 析 。
的程 度 。
3 3
中国古代语言学进行分期 的同时 , 非常注重通过考察不 同时
珍先生 的《 中国语 言学史》 、 还有辽海出版社 出版 的王 功龙 先 生 的《 中国古代语 言学简史 》 。因为才疏学浅 , 还没有 能力 提
出有关分期的新探 , 所 以只能是 对各 位老师的论述观点进 行 系统性的学习 , 在此之上 , 简单地做归纳总结 , 谈一下 自己的 理解 , 以勉励 自己能更用心研究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
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经”。秦始皇焚书的时候,有些人把书藏
在墙壁中或者埋在地下,汉朝建立,这些 书籍一批又一批被发现,它们是用战国文 字写的,称为“古文经”。按理说,今文 经和古文经本来只是书写时用的文字不同, 没有什么重大的差别。但是在当时却成了 对立的学派,互相攻击,争论不休。经过 了一段时间,形成了各自的研究风格。 今文经学派解释经典的特点在于阐明微 言大义,以便把经书联系到当时的政治, 解经是为了汉代的统治服务。因此常漠视 文本意义,着眼于阐述个人的见解,经文
于学官,给予合法地位。但他的这一建议
遭到今文经学博士的强烈反对,他们给刘 歆扣上了“颠倒五经”、“变乱师法”的 罪名。刘歆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他本人 也离开了首都长安。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两千多年的经学今古文之争,则由此开始, 刘歆也被称为古文经学的奠基人。 从表面来看,今古文之争主要表现在文 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一般来 讲,解经时,今文学派注重阐述经文中的 “微言大义”,而古文学派则注重文字训
今文经学有欧阳高、大小夏侯(夏侯胜“大
经学则有孔安国《尚书》。 经学从西汉开始,两千年来书籍众多, 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归纳起来,主要有三 派,即西汉今文经学、东汉古文经学、宋 学。
夏侯氏学”,夏侯建“小夏侯氏学”),古文
第四,汉代的客观条件也比较利于学术 发展。汉代社会比较稳定,政治环境也比 较宽松,物质生活也较前有所改善,这些 条件都比较适合各种学术(包括经学、小 学)的生存和发展。
《尔雅》是代表作。此外,《说文解字》
《方言》《释名》以及经书传注中都有辨 析同义词的资料。训诂学中的所谓“直训” (以字释字),基本上都是以同义词作释 的。 (四)方言研究具有开创性 扬雄的《方言》本质上属训诂学著作。 它开创了从地域角度观察、研究词汇的先 例,是汉语方言学史上第一部研究专著。
中 国 语 言 学 史
中國語言學史主講:侯小英hxy49@参考书目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巴蜀书社)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小学』的发展过程初级学校↓文字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小学』的基本内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分期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一、训诂为主的时期¡ª¡ª大致从汉代初年(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年(五世纪),是语义研究为主的阶段二、韵书为主的时期¡ª¡ª大致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以语音研究为主的阶段三、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ª¡ª清代四、西学东渐的时期¡ª¡ª清末到解放以前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1.先秦时期(以研究实物名称为特色。
如《尔雅》)2.两汉时期(以研究文字、词汇为特色。
如《说文》、《方言》、《释名》)3.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4.隋唐宋时期(汉语语音研究趋向稳固、统一的阶段)5.元明时期(《中原音韵》是其中的代表作)6.清代(以研究古音古义为根本特色)第一章训诂为主的时期何为“训诂”?第一节语言研究的萌芽语言、文字研究的萌芽借字义、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对古书字义的解释先秦古籍中一些有关语音分析的材料值得注意先秦诸子的语言学理论孔子(“正名”思想)墨子(《墨经》)荀子(《正名篇》)第二节一、童蒙识字课本我国早期的文字整理工作:上古时期,黄帝史官仓颉周代,西周周宣王史官籀,《史籀篇》秦代,“同书文字”,李斯二、训诂书之祖《尔雅》《尔雅》的名称意义内容、体例释诂、释言、释训—————————————普通语词释亲—————————人的家族关系释宫、释器、释乐———人的日常生活释天——————————————天文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地理释草、释木———————————植物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动物《尔雅》的性质为两个目的服务的教科书:1. “正名命物”2.解经《尔雅》的价值与局限价值:1.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2.对词义进行解释时,态度比较实在,故释义较科学;3.是一部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的好书;4.保存了一些天文、历法、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局限:p15《尔雅》的注释晋郭璞《尔雅注》宋邢昺《尔雅疏》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现代周祖谟《尔雅校笺》(整理校勘)《尔雅》的影响“雅学”(主要包括广雅之作、仿雅之作、雅书注释研究之作)第三节方言学的兴起相关历史背景作者“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赍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
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标签:语言学, 发展史阶段 ] .才小貓、 2009-07-29 15:47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满意答案好评率:85%一、传统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
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
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
“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
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
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
“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
“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
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
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
“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
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50本名著简介
1、《尔雅》据何九盈考定,编定于战国末年,是解释古今方国之言的大汇编,“正名命物”是《尔雅》的第一个目的,《尔雅》的正名有两个内容,一是辨名物,二是释方语,以雅言为标准,比较各地有关的方言词汇,有的是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方言名称;《尔雅》作为一本教科书的第二个目的是解经。
《尔雅》的地位和作用:①《尔雅》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它把2000来个词条分成19个义类,基本面貌是清楚的;②释义科学,“不语怪力乱神”③是一部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的好书④《尔雅》保存了一些天文、地理、历法、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战国时代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某些成果,这一方面使历代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它产生兴趣,另外也为后来的训诂学家、词书编撰者注意这方面的研究做出了榜样。
《尔雅》的缺陷是A有些把不是近义的词混为一条;B有些把实词和虚词混为一条C把假借字当本字2、《方言》作者西汉扬雄,字子云,四川成都人,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他用27年的时间从事方言研究。
“凡九千字”,共十五卷,今本《方言》共分十三卷。
《方言》所记载的都是古代不同地区的词汇,还掺杂少数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
它的体例是先列举词条,然后分别说明通行情况。
《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意义:①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用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词汇调查的一本书。
②《方言》为我们了解汉语普通话的词汇提供了重要证据。
扬雄明确提出了“通语”这个概念。
③在词汇研究方面,《方言》是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上可以了解先秦古词,下可以用来研究现代词汇。
④在方音研究方面,扬雄提出了“转语”、“代语”来说明方音演变关系,对于我们了解当时古音有重要意义。
⑤《方言》对所记词汇大都说明通行区域,可从中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
⑥《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世树立了优良传统。
3、《说文解字》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中国语言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语言学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奠基人是()。
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许慎答案:D2. “六书”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许慎答案:D3. 以下哪部著作是汉代语言学家扬雄的作品?A. 《说文解字》B. 《方言》C. 《尔雅》D. 《法言》答案:D二、填空题1. 古代汉语中,“之乎者也”被称为______。
答案:虚词2. “文言”和“白话”的区别主要在于______。
答案:语言风格3. 宋代语言学家陆游的《______》是研究古代汉语方言的重要文献。
答案:《老学庵笔记》三、简答题1. 简述《说文解字》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字字典,对后世的汉字研究和字典编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请简述“六书”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六书理论是汉字构字的六种基本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四、论述题1. 论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词汇、语音方面的主要差异。
答案: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上,古汉语词序较为灵活,而现代汉语词序较为固定;在词汇上,古汉语词汇较为丰富,现代汉语词汇更加简化;在语音上,古汉语声调较少,现代汉语声调较多。
五、翻译题1. 请将以下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之后,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3.中国语言学史(三)秦汉魏晋(1)
——簸箕 ——腋窝 ——日暮 ——汝水
“形训”的适用条件
本字是据词义而造的,只有根据本字的形 体才能探求词义。但是,文字在使用过程 中同音借用的现象很多。如用“其”“汝” 记录人称代词,用“亦”“莫”记录副词, 都是因为声音相同而被借用,这些地方用 的都不是本字。我们把读音相同而借用的 字,称为同音借用字,简称借字。
美也。从口含一。 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
形训的方式
会意字:用离析字形的方法解释字义。
饶也,从水皿,皿,益之意也。 捋取也。从木,从爪。 追也。从辵,从豚省。 禾束也。从又持禾。 并也。从又持秝。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养牛人也。从攴,从牛。
(一)只有本义才直接与字形切合,近引 申义与字形的关系只能见其端倪,远引申 义与字形的关系则模糊不清。 本义是与字形相贴切的,可以用文献来证 实的词义。 ——树木 ——照镜子 ——满溢 ——止息
“形训”的适用条件
词义在应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出发,沿着本义 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民族心理和习惯, 不断引申出许多新的引申义。
“形训”的适用条件
早期汉字,例如甲骨文、金文、小篆,还 保留着汉字的构造意图,是形义统一的, 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探求词义。
从艸、从日、屯声。 捣粟也,从廾持杵临臼上。
“形训”的适用条件
汉字经过隶变,进入今文字阶段,书写单 位演变成笔画,字形的象物性消失,汉字 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形析义需要 追溯到“笔意”阶段的形体。 《说文》主要是根据小篆说解字形,但小 篆已经是比较晚的文字,有的字形已经成 为“笔势”,许慎根据变化了的字形去分 析字义,必然会出现错误。
论述语言学发展的历程
论述语言学发展的历程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它研究语言的结构、使用和演化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学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语言学的起源、主要发展阶段以及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论述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语言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
人类最早的语言是口头语言,用于交流和表达。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并开始对语言进行系统的研究。
最早的语言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古代文明,他们对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和语法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在19世纪,语言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发展,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学者们开始通过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来研究语言的历史演变和亲缘关系。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马克斯·穆勒和法国学者弗朗茨·鲍亨斯基等。
20世纪初,语言学进入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语言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涉及到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等方面。
同时,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也不断涌现,如结构主义、生成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使其成为一门更加系统和科学的学科。
当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言学的跨学科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语言学不仅与语言学科相关,还与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相结合,形成了诸如认知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新的分支。
其次,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不断更新和完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语言学家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来研究语言,这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再次,语言学研究越来越关注语言使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还承载着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中国语言学史
中國語言學史『小学』的发展过程初级学校(周)《大戴礼记·保傅》:“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
小者所学之宫也。
”卢辩注:“古者太子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太学也。
”↓文字学(汉)↓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五代)——即中国传统语言文字之学◆纵观历代,“小学”始终主要指研究文字的学问。
而究其实质,可以说,“小学”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位一体的一门学科。
章太炎·论语言文字之学“合此三者(按:指文字、训诂、声韵),乃成语言文字之学。
……然犹名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
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方为确切。
……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
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
”(1906年发表于《国粹学报》)『小学』的基本内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1)说文学(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2)字样学(唐·颜元孙《干禄字书》)3)六书学(元·戴侗的《六书故》)4)古文字学音韵学1)“今音学”(中古音)(《切韵》、《广韵》)2)古音学(上古音)(清代戴震、段玉裁、钱大昕等)3)北音学(近音学)(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4)等韵学(宋《韵镜》)训诂学1.雅学(郭璞《尔雅注》、郝懿行《尔雅义疏》)2.方言学(钱绎的《方言笺疏》);3.词源学(语源学)(汉·刘熙《释名》、清·程瑶田《果蠃转语记》、王念孙《释大》);4.俗语学(清翟灏《通俗编》、钱大昕《恒言录》)5.虚字辞例之学(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分期·例王力·《中国语言学史》:一、训诂为主的时期——大致从汉代初年(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年(五世纪),是语义研究为主的阶段二、韵书为主的时期——大致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以语音研究为主的阶段三、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清代四、西学东渐的时期——清末到解放以前邓文彬·《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一、上古语言学(先秦两汉)二、中古语言学(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三、近古语言学(元明清)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1.先秦时期(以研究实物名称为特色。
简述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及语言学的分类
简述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及语言学的分类一、传统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
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
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
“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
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
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末期的荀况(公元前335—255年)曾在其《正名篇》中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者就持有与“约定俗成派”相类似的观点。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
“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
“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
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
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
“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2008级)
1、方言调查
在汉代扬雄给刘歆的信以及应劭的
《风俗通义· 序》里都谈到:周秦时 代,每年的八月,中央王朝都要派出 “輶轩之使”到各地调查方言。这些 调查资料“皆藏于周秦之室”。可惜 秦王朝覆灭时,这些珍贵的语言资料 “遗脱漏弃”了。
2、词义辨析 在先秦古籍中,已经开始词义的
辨析了。如《左传· 庄公二十九 年》:“凡师有钟鼓曰‘伐’, 无曰‘侵’,轻曰‘袭’。”
第一章 上古语言学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语言学
一、概况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期。在这个时期内, 出现了大批杰出的人物,如史学家司马迁、 文学家司马相如、数学家张苍、天文学家张 衡、医学家张仲景、华佗等。而在语言学方 面,也出现了语言学家扬雄、许慎、刘熙等。
《语言学史》课包括古今中外的语言学 史,内容多,任务重。但是本学期作为 选修课,教学计划中每周只有4个学时, 总共只有4周,16个学时,课时很少,因 此我们只能侧重于介绍中国语言学史, 其中又以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为主。
整个教学内容的介绍只能是提纲挈领式的, 更为详细和具体的内容需要学生课外阅读 教材、教师推荐的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课程学习只能以教师讲授和辅导为主,学 生课外自修为辅。因为只有通过课堂讲授、 课外辅导、学生自学相结合,才能弥补课 时的不足,使学生对语言学史的了解尽可 能全面和深刻。
二、先秦诸子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 讨论
先秦诸子在对自然、社会、人生、政治等诸 多问题进行思考和论述时,不可避免地要对 语言文字这样的重要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也 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言论。 请同学们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归纳。
三、中国第一部字书的出现和先 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古希腊,罗马哲学家,语文学家对于语言 古希腊,罗马哲学家, 的看法和语法分析。 的看法和语法分析。
5.1古代希腊哲学家关于“词”与“物”的讨论很多 都是先验的和抽象的,所以许多结论也是错误的。 许多都是从思想方面解释的,并没有从语言现象去 分析。 5.2希腊古代语文学家亚里士塔尔库斯和盛诺多图斯。 到了古代语文学家才从思想领域转移到语言方面。 里士塔尔库斯和盛诺多图斯着手分析语言,在语言 科学的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2.3 阿拉伯语文研究的特点及影响 1)阿拉伯语文学家在研究语文的时候,很精确的分 出了闪族语言的三个辅音组成的词根,并注意到了 元音变化和个别辅音所起的作用。 2)在语音方面,阿拉伯人区分了语音的类型,如清 音和浊音、紧张音和非紧张音等。 3)阿拉伯语文在书写上用一种很特别的阿拉伯字母。 4)阿拉伯语文研究的巨大成就不是在语音和文字、 语法方面,而是在词汇、修辞和词典编纂方面。词 汇丰富多彩,编成了不同类型的词典,在存在一些 缺点如没有注意到哪些是文学语言词,哪些是方言 词或古词语等。
墨子:重实际,所以攻击当时“誉义之名而不察其 实”。 公孙龙:“名”与“实”本来是相应的,要“正其 实”,必须“正其名”。名正则彼此相应而不乱。 一切“名”都是由人定出来的。 荀子:“名”可以按实物的同异而分为“大共名” 和“大别名”,而且知道“名”是有社会性质的。 事物与名称之间本来没有自然的和必关系,用什么 名称来指什么事物完全决定于的自由选择。这是语 言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巴 施 拉 学 派 格 达 苦 法 学 派 派 期 学 末 期 时 巴 典 古
巴施拉学派的领导者是西巴维希,他根据亚里斯多 德的逻辑学和印度的语法体系写出了第一步有系统 的阿拉伯语语法《书》,该书一开始就谈词类,然 后陈述主格、属格、宾格、呼格的形式,助词、代 词、数词的用法及名词的构词法,最后还提出了句 法,和阿拉伯语的语音现象和词源现象。 哈里尔是巴施拉学派的一个代表,他编出了第一部 阿拉伯语词典,并建立了阿拉伯诗律的体系。
5.3 希腊古代语法学家特拉克斯《希腊语语法》 希腊语的第一本语法书,其中包含六个纲目:一、 音乐论,二、叙述,三、词的重叠,四、语源研 究,五、动词变化表,六、文学批评。这本书对 后世有很大影响。 5.4 古罗马的希腊语文教师克拉特斯 5.5 古罗马语法学家瓦罗和多纳图斯 瓦罗著《拉丁语研究》,多纳图斯著《语法术》。
三、欧洲中世纪关于语言的研究
3.1耶稣会士关于语言翻译和文献搜集的工作 最先把基督教圣经翻译成地方方言的是神父斐拉士。 搜集古代文献的工作中最有名的是《艾达》。 3.2 关于原始世界和天堂语言的拟测 哥洛庇乌士主义者和刚伯主义者
5.6 古希腊、罗马语文研究中的缺点。 古希腊、罗马人对于语言的看法和语法的学说对于 后世的影响很大。可是因为他们那时研究的只限于 他们自己的语言,认为其他的语言都是“野蛮人” 的语言,因此对于语言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没有交流 和比较的机会,所以金展得特别慢,错误也特别多。
二、中古时期
一、我国魏晋时期音韵学的兴起及以后的发展
我国的韵书始终不是以某一地的实际语音为根据 而编成的,这些韵书对于“赏知音”虽然很有价值, 但是在实用方面却会有很大妨碍。 1.3 等韵学和韵摄图 我国音韵学有古韵学、今韵学和等韵学之分。 等韵学是指以审音为主,以靠人声自然之声的。等 韵学始于宋朝。 等韵书现存的有《韵镜》、《七音略》和《切韵指 掌图》等。
2) 语音、字母的研究和分类 按发音时声门的开闭分成无声音和有声音;按口腔 开合的程度分成元音、半元音、紧缩音和闭塞音; 按发音部位分成喉音、腭音、头音、齿音和唇音。 这对于我国韵学和西欧语音学的建立起很大作用。 3) 历史比较法的萌芽 历史比较法早在伯尼尼的《梵语语法》中就已有萌 芽。
三、古代中国人对于语言文字的看法和解释
《广韵》和《集韵》 《广韵》是宋朝景德祥符间由陈彭年、邱雍等重 修的,正名是《大宋重修广韵》,它是承袭隋朝 陆法言等的《切韵》和唐朝诸家的韵书而作的。 现在因为《切韵》、《唐韵》等都已残缺不全, 所以《广韵》在音韵学史上显得特别重要。为了 解决“广文路”和“赏知音”之间的矛盾,《广韵》 采取了一些措施,即注明哪些韵是“独用”的,哪 些是“同用”的。指的是各韵之间是否可以同用, 不能的叫做“独用”,可以的叫做“同用”。
古代语言学史
一、上古时期 二、中古时期
一、初民神话和宗教故事中关于语言的问题
1.1 代表作品: 圣经《旧约》中的巴别塔Babel。 古埃及的希罗多图斯《史记》中的故事。 1.2 结论: 语言虽然是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的,但是由于认识简 陋,所以对于语言怎样来的只能猜想,毫无认识。
二、古印度对语言的看法和语法分析
苦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一位外号基赛的学者,他 留了许多阿拉伯语文学的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 的是《阿拉伯语语法简明指南》。 巴施拉学派和苦法学派的比较
巴施拉学派
巴施拉学派治学的态 度比较严谨,偏重于 古典阿拉伯语语法的 研究。
苦法学派
不仅研究古典阿拉伯 语,而且研究了很多 活的、游牧部落的语 言。
巴格达学派的主要代表是古太巴,代表作是《口语 句法指南》,他不仅研究语文,还研究诗歌和文学。 古典时期的末期,其特点是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语 法和词典的编纂上,代表作品有《阿拉伯·波斯语词 典》,《阿拉伯语词典》,《漫浪》,《阿拉伯语 词典》等。还有一些有关语法和修辞的著作,如 《标准修辞学课本》,《简明语法》。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2)《尔雅》 共十九章,前三者释诂,释言,释训约占三分之一。 第四章到第九章释畜约占三分之二。《尔雅》是我 国训诂学方面的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其优点是调理 分明,分部严密,不相杂厕。缺点是解释的出处及 用法没有说明。 3)《方言》 扬雄 《方言》和《尔雅》类似,但是有其极其宝贵的地 方,即不仅把许多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汇集起来加 以解释,而且还分别注明各地的说法。缺点是之搜 集方言的词汇,不讲方言的声韵。
二、阿拉伯语文学研究
2.1阿拉伯语语法的奠基者是阿尔布·阿斯帕德,主 要研究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即用符号标记出 《古兰经》中元音的性质,并且研究某些符号和句 号的问题。 比较杰出的还有萨卡费,他企图对阿拉伯语的语法 规律做出有系统的阐述,对以后的研究工作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2.2古阿拉伯语文学学派
2) 词的分类 词
动词
名词
前置词 小品词
古印度人认为一 切有实际意义的 词根都是由动词 词根变来的,动 词有人称、态、 式等变位。名词 有八个变格形式。 这对于西欧历史 比较语法研究有 很大的帮助。
副词
代词
3类
2) 关于词源解释和词典编纂的工作。 3)《梵语语法》用诗歌体写成简练的规则,讲述 各种语言现象,如形态、语音及其在句子中的相 互作用。 2.3 古印度语文学的特点及影响 1) 构词法原则 古印度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知道把各个词分成 词根、后缀、词尾几部分,并从其中分出原始词 根和派生词根等,对阿拉伯和西欧各国曾产生很 大的影响。
4)《释名》 刘熙 从声音方面去解释意义,推究事物得名的来由的, 可以说是我过古代的一部词源学的著作。由于词的 意义与声音的演变不平衡,许多解释都是牵强附会 的。 5)古书的注释 后来有很多人做了相关方面的注释,如《尔雅注》、 《广雅》、《方言注》等。总得来说,秦汉时期是 我国语言文字研究的开创时代,但只注重整理文字 而忽略字音,构成了我国文字学和训诂学的基础, 对后来的影响很大。
2.1 代表作品: 《吠陀》,梵文典籍,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体现 了印度的万物有灵的观念。 《诠释篇》,六种有关仪礼、天文、语音、语法、 词源和诗律的补充学问,编成的便于记忆的歌诀 或指南。 伯尼尼的《梵语语法》。 2.2 结论: 1)古印度关பைடு நூலகம்语言的研究中最先分出的是语法, 方法是“分析法”,因此语法也叫“语法分析”。
四、我国秦汉时代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
4.1 秦汉时期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着重于文字的搜 集整理和词义的解释,即文字学和训诂学。 4.2 代表作: 1)《说文解字》许慎 我国第一本最完备的字书 共收录了9353个字,按照他们的结构举一个简单 的形体做部首,公分540部。始“一”终“亥”, 同一部首的字列在一起,每一个字先列字形,后 解字义,有些并注明其读音,解释其结构。由许 慎开创的方法,以后许多字书都沿用此方法。但 是许多解说并不能验证正确与否。
1.1 我国反切法的兴起 反切法大约起于汉朝中叶,到了魏晋才风行起来。 反切法即用两个字切一个字的音,上子但求与所切之 字双声,下字但求与所切之字叠韵。 1.2 我国的韵书 我国第一本韵书是魏朝李登所作的《声类》,其次是 晋朝吕静的《韵集》。 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本韵书《切韵》。 我国以“声”的次序排列的一本韵书,即韩道昭的 《五音集韵》。 。
3.3 我国古代字书的编纂和对于古书的训释 至少从周代的时候起,文字的教学就已经成为一种 正式的科目。为了适应这种需要,于是有人把搜集 起来的字体加以整理,最著名的就是周宣王的太史 所编的《史 篇》 我国古代做过类似“训诂”的工作,例如《春秋》。 我国训诂学的主要目的就词义方面的解释古书的, 所以不得的牵涉到语法上的问题。 古代汉语的动词不仅有主动被动的分别,而且有及 物不及物的分别,能分出一些词类的现象等。我国 古书中有许多已经注意到古代汉语的各种现象,可 惜只限于难懂或有疑义的词句,并且没能就其表现 现象加以整理,使之成为有系统的研究。
3.1 仓颉造字 3.2 我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名” “实”问题的讨论。 “名实”的问题就是“名称”与“事物”间的关系 问题。 老子:认为万物有生于无,在原始的时候是没有 “名”的,后来有了“名”才有万物,通过名知道 万物 的本原。从古至今,事物虽然有生死存灭,但是 它的名字没有消失,我们通过这些名而知道万物 的本原。 孔子:主张正名主义。 杨朱:主张无名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