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中国现代语言学史1、现代语言学:是对古代的语言学而言的,强调的重点是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2、语言学的现代化:指的是观点、方法的转变,指的是学科本身的革新3、语言学现代化表现在:科学化(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明确语言是一个独特的系统、明确内部专业分工)、社会化(为社会服务、社会变革推动语言学发展)、理论化4、中国语言学走向现代化的原因:语文运动的兴起、教育制度的革新、专门人才的出现、新材料的发现、新问题的提出5、中国语言学的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清末至北洋军阀时期为一个阶段,19世纪末或30年代初至1949年为一个阶段6、第一阶段的标志:1898年《马氏文通》的问世、1906年章炳麟明确提出“语言文字之学”这个崭新的学科名称7、第二阶段的标志:方言学方面——1928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语法学——1936年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修辞学——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现代语文运动一、现代语文运动:是指清末出现的白话文运动、汉语拼音运动、国语统一运动二、运动目的: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科学文化的需要,中国的语言文字必须进行调整、变革,必须向现代化方向迈进三、运动意义:在宏观上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提出了许多新鲜课题,对整个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四、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30年代大众语运动,对现代书面汉语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晚清白话文运动(代表人物:黄遵宪、裘廷梁、陈荣公)1)黄遵宪:语言文字之不相合2)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3)陈荣公:《论报章宜改用浅说》——讨伐文言的檄文4)王照:言文合一5)出现了现代报刊史上第一份白话文报纸《无锡白话报》,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最通俗的白话字典《绘图白话字汇》6)清末白话文运动弱点有二:没有把废文言与反封建结合起来;崇白话还停留在造舆论上,没有产生像样的白话文作品,甚至主张废文言的文章就是用文言写的2、“五四”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作为书面语正式登台,先锋是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刘半农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揭开白话文运动序幕●以“改良”为文学的语言形式为主要内容,一反传统观念,明确提出以白话文学为正宗●八条原则2)陈独秀《新青年》主编,发表《文学革命论》,由“改良”到“革命”标志新文学运动、白话文运动正在深化3)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4)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5)白话标准问题、基础方言问题没有解决3、30年代大众语运动1)最初提出“大众语”的,是陈子展《文言-白话-大众语》2)三个阵营:大众语(主张纯白)、文言文(主张纯文)、旧白话文(主张不文不白)3)陈望道普及大众语的三个要求:口书一致、统一土话、统一形式和内容(《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4)论战: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普通话和大众语之间是什么关系;大众语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对待方言土语;大众语和汉字改革的关系;如何建设大众语五、现代标准汉语的确立1、“国语统一”运动,提出标准语问题2、拼音运动和国语统一运动,步调一致,相互促进3、拼音文字制定者朱文熊于1906年提出了“普通话”这个名词4、黎锦熙主张费入声2、老国音:一个人在说的标准音3、新国音:《国音常用字汇》六、汉语拼音化的发展过程1、清末切音字运动1)第一个提出“造切音文字”的是宋恕2)谭嗣同主张“尽改象形字为谐声”,主张废汉字改拼音文字的第一人3)卢赣章1892年提出第一个拼音方案4)主流是汉字笔画式5)影响最大的三人:卢赣章(《中国切音新字》、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简字全谱》)6)王照方案影响全国的原因:◆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一定的优越性◆官话字母得到朝廷大员的支持◆王照本人为宣传官话字母作了许多工作7)劳乃宣分两步走的理论8)与赵炳麟、汪荣宝等人发起成立“简字研究会”,是20世纪中国民间最早的研究汉语拼音的学会之一2、注音字母四十年1)四十年是指从1918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之日算起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之时为止3、“数人会”与国语罗马字1)数人会成员: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汪怡2)发起人:刘复3)《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以便一切注音之用,简称“国罗”4)国罗影响不大,历史意义重大,意味着汉语可以用罗马字来拼写,意味着从明末以来,中外人士进行的罗马字拼音试验,开始踏上一个比较成熟的新阶段4、中国拉丁化新文字1)由翟秋白、吴玉章等人协助而制定,用于拼写北方方言,也称“北拉”2)拉丁化方案的特点:P573)北拉理论的主张有两点:●文字要拼音化,音标要国际化●拼读方言化七、普通语言学的介绍1、上半世纪在介绍、传播西方普通语言学方面的成绩:1)章炳麟:《国故论衡》的“语言缘起说”、《文始》、《新方言》传播某些语言学理论2)胡以鲁:《国语学草创》,提及一些知名语言学家,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汉语概论性质的著作3)乐嗣炳《语言学大意》4)王古鲁《言语学通论》5)三部普通语言学著作:沈步洲《言语学概论》、张世禄《语言学原理》、雷通群翻译的《言语学大纲》6)张世禄《语言学概论》7)张世禄和蓝文海合译的《语言学通论》8)各书在介绍语言学的历史时,一般都只介绍西洋近代语言学史,实际上只介绍了印欧比较语言学的历史2、关于语言起源问题1)现代语言学家对语言的起源问题很感兴趣2)西方的感叹说和摩声说影响很大3)潘文提出六类“模仿语”4)张世禄不同意模仿说,主张“身势进化说”5)章炳麟提出“触受”说6)胡以鲁认为“发声时期”和“摩声时期”是各民族所共有的,汉语的起源还有个“发语词”阶段7)起源问题争论中,关于“名词与动词哪是第一性的语词”的论争:●章炳麟、胡以鲁以印度“胜论派”提出的实德业来区分词类●章炳麟提出名词是第一性的,形容词、动词“为后起”●胡以鲁认为有形容词、动词后引申出实体名词3、关于语言分类:批判西方的三分法、试图把语法分优劣的做法4、发生学语言分类介绍、对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介绍语法学一、两个阶段的区分:1、王力的《中国文法学初探》或上海的《文法革新讨论》作为分界线,此前为第一阶段,上限为1898年,此后为第二阶段,下限为1948年2、对阶段的三种说法:1)新训诂学时期、建立汉语语法时期2)模仿时期、革新时期3)兴起时期(以马建忠、杨树达、黎锦熙为代表)、发展时期(以王力、吕淑湘、高名凯为代表)3、兴起阶段和发展阶段是由文化背景不同、语法观念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造成的1)兴起阶段:参照西洋语法著作建立汉语的语法体系,建立为这个体系服务的名词术语,研究划分词类的标准方法,解决具体词的归类分歧,对句法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一套方法,研究对象重点是古汉语(拿马建忠开刀)2)发展阶段:用西洋普通语言学理论做指导,直接研究原始材料,另起炉灶,建立自己的体系●观念上的进步:历史观点和系统观点的建立,注意区分材料的时代性,不是古今杂糅,把体系建立在一些零碎例证上,而是重视共时语法系统的平面描写●方法上的进步:更重视科学的归纳研究4、两个阶段的相同点1)各语法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过西方不同时期不同语法体系的影响,都进行过成功的或不成功的“模仿”,也都出现过生搬硬套的毛病2)各种语法著作基本以传统语法体系为基础,重视意义,重视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析句方法采用印欧语的句子成分分析法;直到赵元任的《国语入门》才真正运用结构主义分析法来研究汉语3)各家都没有解决词类划分的问题4)比较方法的运用5)语法研究与语言教育密切联系二、古代汉语语法研究1、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的四个原因:1)古典经籍是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2)文言书面语占统治地位,受教育者不仅要能读懂文言,而且要学会用文言来写作3)语法学是从小学的母体中剥离出来,虽已告别训诂学自立门户,而所研究的材料却是共同的4)研究者的目的是为了读古书、作古文2、古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中等国文典》《国文法草创》《高等国文法》3、《马氏文通》(马建忠):1)首正名,次字类,次句读2)正名是给书中出现的语法术语下定义;字类分为名、代、静、动、状、介、连、助、叹;句子成分分为词和次(词——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表词、司词、加词)(次——主次和宾次、偏次和正次、前次和同次)2)贡献:第一次为汉语草创了一个完整的语法体系(组织结构、概念模式、理论基础);第一次系统地揭示古汉语语法的特点;第一次对古汉语的语法材料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3)问题:语法理论欠完整;资料方面的问题4、《中等国文典》(章士钊)1)对“字”与“词”的区分很清楚2)改“静字”为“形容词”,改“状字”为“副词”,改“连字”为“连续词”;改“代字”为“代名词”3)某些词类的具体范围不同于《文通》4)使用了“短语”这个概念5)主张先立主格、宾辞两部,认为这两部是“句之干部”6)将句子按语气不同分类:叙述句、疑问句、命令句、感叹句7)行文简洁、条理分明5、《国文法草创》(陈承泽)(是《马氏文通》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最有意思的一部讲文言语法的书)1)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三条主张:说明的非创造的,独立的非模仿的,实用的非装饰的2)在研究任务上,提出文法上应待解决的四大悬案:字类系统问题、字类画界问题、本用活用问题、引申顺序问题3)活用之实例”的精彩之处:活用之范围、本用的活用、非本用的活用、对“致动”与“意动”的研究影响深远6、《高等国文法》(杨树达)——规模较大的古汉语语法著作7、《傅氏文典》(傅子东)1)认为当时中外研究汉语语法的人都忽视了词性的研究2)用“位次论”批判“功用论”,把句读中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按位置的不同分为四位:正位、偏位、述位、从位三、近代汉语语法研究1、把以口语为主体的白话文法著作称为“近代汉语语法研究”2、兴起时期以黎锦熙为代表,发展时期以陆志韦、王力、吕淑湘为代表3、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第一人1)首要意义是“新著”二字,完全创新2)提出“句本位”的语法思想3)确立“句成分”的语法观念4)图解法的运用5)缺点:模仿英语语法、图解法有优点也有缺点、词类理论有问题、句本位带有逻辑本位的性质、把包孕句列入复句欠妥、自相矛盾4、陈浚介《白话文文法纲要》5、陆志韦《国语单音词词汇》1)把代名词、数名词同列在指代词2)用“同形替代”法鉴别什么是词3)关于词类划分提出两条原则:◆词类的分别最主要的标准是一个词在句子里最普通的地位◆其次是它自身的意义4)扩展法6、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中国语法纲要》1)研究语法的四个阶段:妄、蔽、疑、悟2)一开始就进入了语法的根据地——句子3)按照句子谓语分类的方法:叙述句、描写句、判断句4)提出造句法中两个重要语法概念:句子形式和谓语形式5)探索汉语句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谓语三分法、八种单句句法结构特点的揭示6)缺点:一是忽视词类划分的意义;二是不成功地运用了西方某些语法理论7、吕淑湘《中国文法要略》——近代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开路人研究方法是从小处着眼,从个别虚词的研究入手,从接近口语、白话的语录、笔记问、小说、野史中搜集例句,并联系活的口语方言,追本溯源,发人之所未发8、廖庶谦《口语文法》1)研究应以口头活语法为主2)要突出汉语特殊性,不可照搬外国3)对句本位文法提出异议4)语法也要研究句子和段落、篇章的关系5)进步之处是专立“存在动词”——有6)不用“同动词”这个名称,把“是”、“像”作为动词之第二种“联系动词”7)也不用补足语这个名称四、古今语法比较研究1、古今语法放在同一框架综合比较研究始于刘复《中国文法讲话》1)对语词看法与马、黎不同,将语词分动语词和静语词2)对代词的看法与《文通》有分歧3)文白对比方面2、古今语法比较研究有深远影响的:黎锦熙的《比较文法》和吕淑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黎氏比较的重点是句式2)目的是要突出古汉语语法的八个重点,同时攻破“之、其、所、者”四个虚词的难点3)发展阶段文白比较研究的代表作是吕淑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由词句论和表达论两大部分构成●研究汉语句法结构变换关系的先驱●提出“词结”概念●句子分类有自己的特色,按内部结构不同分为“简句”和“繁句”两大类●词结和词组的转换,也就是谓语和加语的转换,是《要略》的一个重要特色●《要略》的成就和价值,主要不在体系,而是表现在对语法事实的详细描写和文白语法的精确比较上●《要略》存在的问题:采纳了三品说、分析句子时设立了两套名目、没对书中运用的名词术语进行界说、整体性系统性和历史演变的说明稍嫌不足、某些地方前后失去照应五、文法革新问题1、1938-1943历时五年的文法革新讨论,对汉语语法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讨论之所以被认为是革新,因为讨论的总倾向是反对模仿,反对马氏文通派3、主要讨论问题(最主要问题是语部(词类)区分问题)1)词分几类●两部革新语法著作:刘复《中国文法通论》、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刘复将词分为五类(实体词、品态词、指明词、形式词、感词),金兆梓雷同●王力的七类说(名词、代名词、动词、限制词、关系词、助词、感叹词)●孟起的四类说●傅东华的八类说2)一线制和双轴制之争●一线制是将词类与句子成分合为一条龙●双轴制是把词法和句法这两个部门比做“双轴”●“广义的形态”概念的提出,是这次革新讨论中真正具有理论意义的发现,为陷入困境的词类区分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3)陈望道的“功能中心说”●每一个字语都有音、形、义、能四种因素●形态是外显的,品格是内蕴的●从语在辞例中的功能探求词类区分的具体方法是运用“双轴制”(配置关系+会同关系)●功能-双轴制的意义:纠正了将词法与句法混而为一或绝对分裂的两种偏向,将词法与句法建立在辩证统一的基础之上;以功能为中心既不脱离形态,也不脱离意义,把形态与意义结合起来;和“广义形态”说一样,都受西方结构主义的影响,而功能说更进一步将结构主义中国化,克服了结构主义的片面性4)文法学的研究对象●傅与方的分歧实质在于如何看待形态,汉语究竟有无形态●陈望道建议用“表现关系”来代替“广义的形态”●傅东华重意义,方光焘重形式,陈望道兼顾意义和形式,陈望道的理论代表了这次讨论的最高水平5)语体文和文言文可否用同一架构的文法来处理●傅东华主张文白两种体系合一●刘复、方光焘、张世禄等人主张两种文体的文法体系要分开6)术语的“革新”●陈望道四条原则:讲求正确、符合历史、崇尚普通、与别科共通7)关于同动词和词尾问题●傅东华主张废除同动词8)革新的标准●好的语法体系:妥帖、简洁、完备●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科学化、口语化、中国化9)对《文通》的看法●张世禄主张打倒●陈望道主张革新和继承4、文法革新讨论的不足1)理论多于语言学的实际作业,理论有些空虚2)讨论的结果,在本质上,不曾超过旧的文法体系;把《文通》和《国语文法》笼统地并为一谈不妥当5、文法革新讨论兴起的原因:1)文学上的民族化,文体大众化、通俗化,使得语法学中国化的呼声很高;2)与国外文法革新有密切关系5、文法革新讨论意义:1)表明中国语法学家在研究汉语语法特殊规律上有了更高的自觉性和更为迫切的要求2)表明中国的语法学家已经有了一支不大不小的队伍,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可以就理论问题各抒己见、互相交锋3)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学风六、汉语语法理论研究1、三部著作:何容《中国文法论》、王力《中国语法理论》、高名凯《汉语语法论》1)何对30年代以前产生的几部文法著作中的理论做了一次总结算2)王从理论上阐述自己的语法体系3)高以法国的房德里耶斯、马伯乐等人的理论为指导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2、胡以鲁在《国语学草创》中的汉语语法观(是最早从理论上探索汉语语法特点的人)1)主张词分四类或五类2)将词语与句法混同,以句法统帅词法3)按心理原则为句子成分规定了一套名称4)认为汉语的句子不必主述二语俱全,汉语语法以心理为本,有“以心传心之法”5)实词虚化、语词复合法3、胡适《国语文法概论》1)三种必不可少的文法研究法:归纳的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4、何容《中国文法论》将《马氏文通》、《中国文法通论》、《国文法草创》、《新著国语文法》几部文法著作中的理论做了总结算1)认为这些著作用西法讲词类,用逻辑讲句法,用演绎法建体系2)词类问题上,把以往研究分两大派:词有定类、词无定类;其自己主张要根据形式上的特征来区分词类(从形式上的特征区分词类,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意义,标志汉语词类的研究进入新阶段)3)他认为语法形式分为六种:词的顺序、词的结合、重叠、音变、重音和声调、不能独立表意的依附成分4)句法问题上,推崇“三品说”(句子的词按重要程度分首品、次品、末品),主张“三步说”5)关于古代为什么无文法学问题,他认为除了汉语文法容易外,我们记录语言所用的文字,也是使文法学不能发生的一个原因5、王力《中国语法理论》1)研究汉语语法的六条原则:词汇不是语法;翻译不是语法;分类不是语法;可争论者不是语法本身;难懂的地方不一定是语法,易懂的地方不一定是非语法;中国语法学的途径2)关于三品说(先赞成,后放弃)、放弃三性说3)关于仂语:主从仂语和等立仂语、隔开法和转换法4)关于句子成分:对系词考察、批评三分法和对二分法提出见解5)关于句子形式和谓语形式6)关于“位”和“格”7)关于“有”字句8)关于语法成分6、高名凯《汉语语法论》:中国语法界第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也是中国第一部完全脱离西洋通俗语法影响的作品。

西方语言学史-第五章-系统功能语言学

西方语言学史-第五章-系统功能语言学

第五章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一、理论基础:哲学基础●二、历史发展:四个发展阶段●三、新发展:八个方面的发展●四、发展前景:几个领域的发展●五、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一、基本哲学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也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包括语言学史观和语言学观。

●(一)语言学史观●西方语言学所形成的两大对立的观点,都有其固定的根源。

●1、以普罗塔哥拉和柏拉图为代表的以人类学和社会学为思想根源的学派;●2、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以哲学和逻辑学为思想根源的学派。

(二)功能语言学的语言学观1.符号的观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social semiotic),是指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解释语言。

●(2)社会文化结构和制度本身要用符号解释,而语言是用来代表符号的载体,且其本身亦是一种符号。

是众多符号系统的一种,也是最特殊的符号系统,可以体现任何其他的符号系统,如交通信号,动物语言等。

2. 普遍性和变异性强调变异性。

索绪尔和乔姆斯基都强调语言的共性和核心(共核common core)langue,competence。

但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系统来自于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运用是语言系统的现实化,所以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它强调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系统性。

●韩礼德把语言变异分为“方言”和“语域”,立足于语言的变异性3. 语言行为语言被看作一个行为系统,是社会文化行为的一种。

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的行为系统组成的,而语言是这个系统的一种;同言语行为理论。

●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系统(“能做什么”)●行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做了什么”)●由此可见,语言行为是行为潜势(potential)在一定社会集团中通过语言符号得以体现。

4. 功能理论三个类型,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语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的功能来影响、控制、选择的。

●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1)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语言是对存在于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过程(process)和事件(event)的反映。

现代语言学流派

现代语言学流派

现代语言学流派现代语言学一百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分别是这三大时期的代表。

网络课件介绍了八个流派,我们要求重点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包括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主义学派)、转换,生成语言学,因此我们主要围绕这三大学派简要介绍有关内容要求,也就是各个学派最基本的基本情况:各学派的贡献、地位、代表人物。

更加详细的内容,同学们可以在网上本课程课程端参考《语言学概论》网络课件中“望远镜?语言学流派”。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

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欧洲商贸业和航海业的发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语言学者们通过才有可能接触到更多的语言,从而进行比较研究。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

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

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

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语言研究三个阶段的回顾和反思范文

20世纪语言研究三个阶段的回顾和反思范文

202120世纪语言研究三个阶段的回顾和反思范文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学家通过总结前人的观点,汲取研究成果,并对他们认为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设想,共同推进语言的研究和发展。

因此,语言研究必不可少的是对各个阶段的回顾和反思。

一、语言学研究发展历程 赵世开认为,语言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代:传统语言学或称“语文学”(公元前 5 世纪到 18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19 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20 世纪上半叶);生成语言学(20 世纪下半叶);认知语言学(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

1.传统语言学。

主要是对词汇的意义进行解释,只是一种前语言学时期的理论,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门学科。

2.历史比较语言学。

19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属关系,通过对各种语言进行共时和历时比较来寻找共同来源。

刘润清在《西方语言学流派》中概括了这一时期语言学研究的特点提出人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大量语言现象的研究,证明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提出了许多语言是从同一始源语演变而来的观点,而且划出了语言“谱系”. 整个19 世纪,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占统治地位 ,并得到空前的发展。

历史比较语言学着力于需找语言的规律,但由于其理论落脚点是语言成分历时变化的事实,因而不可能从整体上把握语言成分间的结构关系。

二、20世纪语言学三大革命的回顾和反思 语言学史上发展最活跃、最快速的是 20 世纪的语言学研究。

20 世纪前六十年,语言学研究主要是索绪尔倡导的结构主义倾向,以描写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特点、结构关系为主。

从 50 年代中期开始,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学派(TG 学派)从描写语言行为转为解释人的语言能力,关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这是对结构主义学派的一次变革。

之后的认知语言学从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出发,强调认知、现实、语言三者密不可分的关系,又是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另一场革命。

西方语言学流派

西方语言学流派

西方语言学流派绪论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1.古代/传统语言学(19世纪以前)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2.近代语言学(19世纪)主要是历史比较语言学3.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4.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一、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区别:1.定义: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

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

2.传统语言学的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

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

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这三个条件。

3.传统语言学的兴起传统语言学兴起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语言研究的进步都离不开社会的推动。

人类祖先在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渐渐感觉到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其他精神上的需要,比如宗教,哲学等,而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又必须克服语言(主要是书面语)的障碍,或者是思考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于是他们就开始了进行语言研究,从而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语文学。

但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促成的。

对于三大语文学传统来说,它们兴起的根本原因都是来自于社会的推动力。

而具体到各个民族来说,他们开始从事语言研究的直接出发点并不相同。

4.传统语言学(语文学)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狭窄,不重口语→经典古文语法的规定性,与现实脱节。

(2)研究目的单纯,读懂古籍→不重语言结构本身,缺乏科学认识。

(3)研究地位低下,附属地位→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所以称之为语文学而非语言学。

第一章古代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1.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西方哲学之父)、柏拉图(最先探讨了语法研究的可能性)、亚里士多德(创立逍遥学派也即亚里士多德学派)2. 重要争论:“词”“物”之争在希腊的早期语文研究的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论争,分别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以及“规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

儿童语言发展的四个阶段

儿童语言发展的四个阶段

儿童语言发展的四个阶段
本文将介绍儿童语言发展的四个阶段,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

生理需求引起的叫喊
出生后发出叫喊的声音是由饥饿或身体不适等生理需求引起的。

良好的自我感觉表现
约2-3个月时,儿童发出“牙牙学语”的声音,这些声音并不是言语,只是儿童的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的表现。

音组的表达
约半岁时,儿童开始发出音组,用不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情绪,但这仍然不是言语,只是为言语的发生准备条件而已。

词的意义发生反应
约7-8个月时,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言语活动,逐步过渡到对词的内容发生反应,词开始成为言语信号,但此时词的声音还不是言语信号或信号的信号,而仍然是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幼儿句子的发展趋势

幼儿句子的发展趋势

幼儿句子的发展趋势
幼儿语言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涉及到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

以下是幼儿语言发展的一般趋势:
1.前言语期(0-12个月):在这个阶段,幼儿主要通过听觉来认知语言。

他们会开始辨别语音,并通过模仿声音来学习。

最初的表达可能是通过哭泣、笑声等。

2.单词习得期(12-18个月):幼儿逐渐开始发出第一个单词。

这些单词可能是家庭成员的名字、简单的物体名称等。

同时,他们还能理解更多的单词。

3.词汇爆发期(18-24个月):在这个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迅速增长。

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单词,开始组成简单的短语和句子。

这个阶段被称为“说话的爆炸期”。

4.语法发展期(2-3岁):幼儿开始学习和使用更多的语法规则,构建更复杂的句子。

他们也开始使用代词、动词的不同形态,并理解简单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5.流利语言期(4-6岁):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语言表达逐渐变得更加流利和清晰。

他们能够用更复杂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开始理解抽象概念。

6.阅读和写作期(6岁及以上):随着幼儿进入学龄期,他们开始学习阅读和写作。

这个阶段包括了对书写系统的理解、拼读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更复杂语言结构的掌握。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幼儿的发展速度是不同的,这个发展趋势只是一般性的指导。

提供丰富的语言刺激、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与他们进行积极互动,都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

言语发生阶段的划分

言语发生阶段的划分

言语发生阶段的划分人类言语发展阶段的划分一、原始阶段在人类言语发展的原始阶段,人类通过简单的声音和手势来进行交流。

这个阶段的人类还没有发展出复杂的语言系统,他们主要通过模仿和示范来传递信息和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个阶段的人类主要依靠直接的感官刺激来进行交流,他们的表达方式非常简单,但也十分有效。

二、语言符号的出现随着人类智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开始创造符号来表示事物和概念。

这是人类言语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人类开始使用声音、文字和手势等符号来传递信息,并逐渐形成了更加复杂的语言系统。

三、语言的规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并开始对语言进行规范化。

这个阶段的人类开始制定语法、词汇和语义等规则,以便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个阶段的语言系统越来越复杂,人类可以用语言来进行更加精确的交流和表达。

四、书面语言的出现随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人类开始创造书面语言来记录和传播知识。

这个阶段的人类发明了文字,并开始使用文字来记录和传递信息。

书面语言的出现使得人类可以更长久地保存和传播知识,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五、现代语言的多样化随着世界的交流和互联网的普及,人类的语言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交流,并且语言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现代语言的多样化使得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六、未来言语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智力的发展,未来言语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人类可能会创造更复杂的语言系统,并使用更先进的技术来进行交流和表达。

未来的言语可能会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使人类能够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标签:语言学, 发展史阶段 ] .才小貓、 2009-07-29 15:47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满意答案好评率:85%一、传统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

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

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

“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

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

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

“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

“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

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

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

“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

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语言学发展历程

语言学发展历程

语言学发展历程
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
琼斯的发现,启发了语言研究者的想象。

此后的100多年里,除了语言历史比较研究外,其他方面的研究都黯然失色了。

20世纪初期到中叶的描写语言学
到了20世纪,语言研究的重点开始从语言变化转向语言描写。

这种转变的发起人是瑞士语言学家F·索绪尔。

索绪尔之后,结构语言学迅速发展,不久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伦敦学派和莫斯科学派。

它们分别从功能、音位、语符、控制等不同的角度发展了结构语言学。

简述普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简述普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2018年10期总第398期ENGLISH ON CAMPUS简述普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文/冯碧瑛【摘要】普通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以及当代的认知语言学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都是建立在对前者的继承和批判基础上的。

不同时代的不同学派,代表着不同的角度对语言的分析、对现象背后的规律的解释。

本文旨在对语言学发展的历史进行简要的回顾,通过历史逻辑的梳理,探寻其中的联系和异同,以期对语言学的不同学派有更好的更准确的解释。

【关键词】语言学;发展史;六个阶段【作者简介】冯碧瑛,西华师范大学公共外语学院。

一、引言早在公元前4世纪,西方对于语言就有了认识和研究,此后逐渐发展起来。

而在不同时期语言学理论有不同的侧重点,占主导地位的理论也在不断改变。

根据语言学理论的不同特色,我们可以将语言学的发展分为以下六个阶段:传统语文学时期、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转换生成语言学时期以及认知语言学派的发展时期。

各个时期的语言学理论既有独树一帜的理论创新,也有对过往语言学理论的借鉴与继承,从而不断推动着语言学的发展。

二、语言学发展的六个阶段剖析1.传统语文学时期。

这一时期的语言学通常被称作语文学(Philology),因为当时人们研究语言的目的主要在于对古文献进行讲解和注释,其关注的中心是书面的文字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语言。

语言主要被视为一种工具,是静止的、规定的。

当时的语言研究主要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进行的,哲学的中心议题是本体论问题,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倾向引起了认识对象的分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柏拉图的唯理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唯名论。

欧洲中世纪哲学是在经院中为论争宗教教义而进行研究的“经院哲学”,它被公开称为“神学的侍婢”。

在经院哲学内部同样存在两种倾向的斗争,这就是唯名论和唯实论之间的斗争。

唯实论先是以柏拉图的“理念论”、后来则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成分为基础,在认识论上是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义倾向的继续;唯名论则是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经验主义。

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标签:语言学, 发展史阶段 ] .才小貓、 2009-07-29 15:47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满意答案好评率:85%一、传统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

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

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

“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

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

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

“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

“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

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

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

“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

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语言学填空释义

语言学填空释义

□ 人类对语言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语文学阶段、历史比较语言学阶段、结构主义语言学阶段、形式语言学阶段、交叉语言学阶段。

□ 语文学的三个源头在古印度、古希腊罗马、古中国。

□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人物是威廉•琼斯;草创者是施列格尔;奠基人物是拉斯克、葆朴、格里木(格林)、沃斯拖可夫。

□ 历史比较语言学不但宣告语言学的真正独立、而且为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物是索绪尔和洪堡特。

《普通语言学教程》在语言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可以分为三派。

它们是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学派。

□ 形式语言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他认为对语言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目的在于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

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产生所有句子的语法系统。

□ 新时期语言学的最大特点是交叉性、边缘性。

□ 从语言的社会功能上看,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从语言的内部结构上看,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和文字基础上的特殊领域的辅助交际工具。

□ 思维的类型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三种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 语言符号的特点是:①任意性、强制性、②线条性。

□ 语言的结构系统是由语音、语义、词汇、语法四要素构成的□ 奥斯汀的“三种言语行为”是指说话行为、施事行为、取效行为。

□ 格赖斯的言语合作原则是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 利奇等人的礼貌原则有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

□ 言语交际的三要素是自方的因素、对方的因素、双方所处的语境因素。

□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基本过程包括言语编码、言语发出、言语传递、言语接收、言语译码。

□ 语言的稳固是由语言的基础基本词汇和词法构成决定的,语言变化的决定因素是由于语言的发展与稳固。

□ 语言发展规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个别语言的发展规律,一种是普通语言的发展规律,后者又具有渐变性和参差性两大特点。

语言学发展历程

语言学发展历程

语言学的主要发展历程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为语言本身的目的而研究语言)起始于19世纪上半叶,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而诞生的.在一个多世纪里,语言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可分别以语言研究中先后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派,转换生成语法学派和功能主义语言学派的四大学术思潮为其标志.1 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指的是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语言之间的系统对应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渊源,语言的演变规律及其亲缘关系.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工作最初是由在东印度公司任职的英国学者琼斯(W.Jones)开始的.琼斯在1786年首先提出了梵语同欧洲古希腊语,拉丁语有着共同的来源这一观点,但他并没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因此,他的研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一般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19世纪丹麦的拉斯克(R.Rash),德国的葆朴(F.Bopp)和格林(J.Grimm).这三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广泛地调查了一大批诸如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冰岛语,立陶宛语,峨特语等古代和现代语言,对它们的词形作了系统的比较,找出了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另一位影响较大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是德国的施来赫尔(A.Schleicher).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古印欧语的重建工作,并提出了所谓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 Theory).该理论认为,一个语系就好像一棵树,亲语是树干,子语是树枝,构成一个谱系树.谱系树理论的提出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一个语系从假设的原始母语逐步演变到各种语言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地展现了出来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以保罗(H.Paul)等人为代表的新语法学派(Neogrammarians),该学派的出现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又推进了一大步.新语法学派认为,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应该只是对语言变化做单纯的描写,而应该联系语言的使用者探讨语言变化的本质.他们把语言变化的规律归纳为两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一是语音规则无例外论,二是类比原则.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局限性,如孤立地研究语言单位而忽视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历史比较而忽视了语言的整体性等,便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到了20世纪初,语言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2 结构主义语言学1911年是语言学发展史上比较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和7月间,早年曾从事过印欧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在日内瓦大学系统地传授了他本人语言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静态语言学(Static Linguistics).1916年,也就是在索绪尔去世三年后,他的学生巴利(Charles Bally)和薛施蔼(Albert Sechehaye)根据讲稿和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一书.这部著作自出版以来,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在语言学史上是罕见的.美国语言学家霍凯(C.Hockett,1965)曾把《普通语言学教程》称誉为现代语言学史上的四项重大突破之一.该书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突破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性,开创了语言学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新纪元..索绪尔语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把语言看成是由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结构系统.换句话说,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大系统,其中有词汇,语法,语音三个小系统;而这三个小系统各自又有许许多多彼此有联系的成分.另外,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与历史比较语言学不同之处还体现在他的三个二分法之中,即语言和言语,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等的区分. 在索绪尔学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语言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结构主义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等.各结构主义学派在语言研究中虽侧重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是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对语言系统本身的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 在众多的结构主义派别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该学派由美国人类学家鲍阿斯(F.Boas)所始创,但最有影响的人物当推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Language)一书,对这一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规范性的描写.他主张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客观地,系统地描写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素材,以此来揭示语言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他们只注重语言形式的分析,而忽视意义的研究;认为语义不属语言研究的范围.这个学派对语言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探索出了一套相当严谨的语言描写方法,即以分布和替代为标准对语言单位进行层层切分和归类的描写方法.3 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乔姆斯基(N.Chomsky)出版了《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一书,在语言学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从而开创了语言研究的转换生成语法时期.虽然在语言研究方法和原则方面,乔姆斯基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一些特征,例如哈里斯所创造的转换理论,雅柯布逊的语言共性及在语言描写中摒除语义或功能因素等;但在语言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等问题上,乔姆斯基所持的观点与结构主义却大相径庭. 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来看,乔姆斯基区别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他不赞同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研究对象仅限于分析和描写实际话语(即语言行为)的作法.因为人们实际说出来的话语总是有限的,而人们能说出的话却是无限的;只研究那些实际出现了的有限的话语是很难解释语言的本质的.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即人们说话时的心理过程. 从语言学研究的目的来看,结构主义学派将语言结构的描写和分类作为语言学的最终目的.而乔姆斯基认为,描写和分类仅仅是语言研究的一部分;语言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种种假说,对人类认知结构中特有的语言能力作出解释.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假说,普遍语法假说等都是为试图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而提出来的. 以乔姆斯基为中心,以麻省理工学院为基地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自从1957年创立以来,经历了经典理论,标准理论,扩充标准理论,修正的扩充的标准理论和管束理论等几个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虽遭受过不同学派的批评,学派内部也屡起争端,先后产生了许多分支流派,如支配与约束理论派,普遍短语结构语法派,词汇——功能语法派等,但至今转换生成语法仍是当代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4 功能主义语言学语言本身存在着形式与功能两个不同的方面.转换生成语法侧重的是对语言的结构(即形式)作出公式化,数学化,形式逻辑化的描写.从60年代末开始,语言研究的重点逐渐由语言形式转向了语言功能,从而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视野. 语言研究中的功能主义方法最早可见于30年代的布拉格学派关于语言内部功能的研究之中,而功能主义语言学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学术思潮,是在70年代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韩礼德(M.A.K Halliday),法国的马丁内(A.Martinet)等人. 功能主义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基本功能是交际和交流思想.因此,语言研究不但要注重语言的结构意义,而且更要注重词句的社会和文化的情景意义,即语言各单位在完成交际中所体现的功能.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即描述语言被用来施行哪些社会功能,以及如何被用来施行这些功能的;二是研究语言的本质,即揭示语言的功能是如何决定语言的形式的.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语言的两种不同的路子.二者处于互补的关系,对促进现代语言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近二三十年来现代语言学发展了许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如数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都是由于在不同程度上受了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影响的结果.。

语言学纲要

语言学纲要

导言语言学发展的总脉络:“五段两线三解放”五段:是指“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交叉语言学”两线:是指贯穿语言学史的“参差论”与“整齐论”的斗争三解放:是指以“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社会语言学”为代表的三次突破性进展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希腊-罗马中国传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解读文言文典籍的需要进行的,主要是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我国最早的语法著作是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全书收录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公元前4世纪,巴尼尼的《梵语语法》是迄今为止最早的语法著作到19世纪,语言的历史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语言自身独自具有的发展规律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形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这标志着语言学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瑞士语言学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之父”,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鼻祖。

《普通语言学教程》结构主义语言学在世界形成的四个研究中心:伦敦学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赵元任是中国语言学之父,对中国普通语言学、方言学、音韵学有很大的贡献。

转换生成语言学,又称“形式语言学”。

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出版《句法结构》一书,标志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

转换生成语言学重点研究人的语言生成能力,即怎样用有限的成分和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第一章思维: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根据思维凭借的媒介分为:直观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第二章言语有两方面的含义:一、言语就是讲话,是一种行为动作。

二、言语就是所讲的话,是行为动作的结果。

语言学流派

语言学流派

语言学流派概述在现代语言学产生以前的两千多年间,研究语言的学问是规范语言学,即传统语言学,但它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语言学,是近百年发展起来的。

其过程可分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三个阶段,代表人物有洪堡特、施莱赫尔、索绪尔、萨玉尔、布隆菲尔德和乔姆斯基等。

规范语言学之所以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一门科学,是由于它既非经验的,亦非实验的。

它为自己规定的任务是制定语言规则,而不是去记录语言现实。

它以最著名的文学著作为范本来确定这种规则,认为语言系统就包含在这些著作里,需要加以保护,不应让它改变。

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位意大利文学家曾经说过:“语法的唯一目的是让人说话正确。

”这是直到今天不少传统语法著作仍一再重复的观点。

其结果,使规范语言学日益脱离语言的实际。

与规范语言学不同,德国政治家和语文学家洪堡特则把语言理解为一种过程,从而要求历史地对待和研究语言及其发展。

不仅如此,他甚至比历史比较语言学家走得更远。

他对个别语言(巴斯克语和爪哇的卡威语)进行于研究,使他的见解和现代描写语言学家非常相似。

因此,洪堡特在德国被公认为近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这是十九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的语言学派,它最早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经验科学。

它研究彼此相关的语群发展方式,在传统上和比较语文学相联系,后者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

十九世纪初,语言的谱系关系被公认为二门学科,而且发展很快,很有成就。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拉丁语是一种退化了的希腊语,它之所以和其它欧洲语有相同之处,一与拉丁文化在欧洲文化中占据优势有关,在比较语言学的最初阶段,发现了古梵语和其它印欧语言(如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有相似之处,而使用梵语的社会文化却同希腊一罗马文化和现代辛化完全无关。

这一发现,推翻了上述有关拉丁语的传统解释,从而产生了革命性的结果。

从格里姆(1785一1863)到新语法学派,十九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家做了许多工作,侠厉史比较研究方法臻于完善。

语言学问题

语言学问题

语言学1.语言研究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色?答:语言学研究的两大阶段:(1)、传统语文学——指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以前的具有附属地位的语言研究。

传统语文学三大传统:<1>、印度传统:解读经文的需要,梵语语言的研究起步早,“声明学”;《巴尼尼经》(公元前4世纪,巴尼尼著,迄今为止最早的语法著作)。

<2>、希腊-罗马传统。

哲学的巨大影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A 希腊语研究。

前一世纪狄奥尼修斯的《希腊语法》,把词分为8类。

公元二世纪阿波罗尼奥斯的《论句法》把句子分为主语和述语。

B 古拉丁语研究。

公元4世纪多纳图斯的《语法学》。

公元5世纪普里西安的《语法规范》。

<3>、中国传统——“小学”A 文字学。

(汉)许慎《说文解字》。

(南朝)顾野王《玉篇》。

(明)梅膺祚《字彙(hui)》。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B 音韵学。

(隋)陆法言《切韵》。

(宋)陈彭年《广韵》。

丁度《集韵》。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C 训诂学。

(汉)《尔雅》。

刘熙《释名》。

扬雄《方言》。

(2)、19世纪以后摆脱从属地位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语言学。

现代语言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而从传统语言学发展而来的。

19世纪语言学家用历史比较法来研究欧亚诸语言,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现代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描写各种语言的现状(结构规律)、追溯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探索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

2.语言学的分科答:(1) 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语言学的主体,理论基础,包括具体、个别的研究和综合各种语言的研究应用语言学:广义: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创立的新的语言学科,综合多种学科的研究手段狭义:语言教学,指语言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语言习得心理)(2)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和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主要看这两个)普通语言学:人类所有语言,探讨其性质、结构、功能、发展,揭示其普遍规律——语言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个别语言学:一种或几种语言,为普通语言学提供材料并接受其指导。

中古时期语言学发展简史

中古时期语言学发展简史

中古时期语言学发展简史语言学的发展史是语言学的一部分。

语言学作为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语言学的起源及书写系统的发明。

人类不断地认识自己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他们也尝试着了解语言这一交流的媒介。

关于语言的传说并不罕见。

最早的关于语言的神话出现在《圣经》里。

在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语言十分感兴趣,他们就语言的起源,词和意义的关系进行辩论。

这一辩论将他们分成两派:自然派和规约派。

语言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的发展史。

对语言学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对我们了解语言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很大帮助作用。

整个语言学的发展史共分为五个部分:上古语言学、中世纪语言学、文艺复兴时期语言学、十八世纪语言学和十九世纪语言学。

本文将对古代语言学的发展进行简要的介绍,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古代语言学发展过程中印度语言学、中国语言学、希腊语言学及罗马语言学的发展简史。

一、早在公元前1500年,印度就有了吠陀经和佛经,那是最早的语法公元八世纪,这两种经被以梵文形式口头传送。

印度人十分尊重语言,因此他们对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此后由于语言研究的需要,印度人开始编纂字典,这种字典里的字与印欧语系所使用的语言大不相同。

公元四世纪,印度语法学家帕尼尼编纂了第一本梵文语法书叫做八书。

印度人对语言的研究注重语言理论、语用、语音、音位及语法。

他们发现语言形式与语言的意思之间并没有内在的直接联系,由此得出结论:语言具有任意性。

印度学者还研究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与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

他们的这一研究同语言学家索绪尔后来提出的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这一理论有异曲同工之秒。

印度学者在语言学的研究中贡献最大的领域是语言学和音位学,他们观察和描述人们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

直到十九世纪,语言学的各种理论才开始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

印度在语言学理论与实践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二、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书写系统,甲骨文从周朝开始,写字课被纳入课堂教学当中。

语言学复习内容精简版

语言学复习内容精简版

语言学复习范围1.语言研究可以分为哪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有什么主要内容?(传统语文学的三大研究中心以及现代语言学的各个流派)(1)阶段:传统语言学或古代语言学时期,现代语言学时期。

(2)内容:传统语言学研究以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现代语言学则以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

现代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描写各种语言的现状(结构规律 )、追溯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探索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

(3)中心:中国、印度、希腊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4)流派: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知识链接:(5)古代语言学研究与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2.研究目的不同:古代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是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此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3.研究地位不同:传统语文学始终处于附属地位,因此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

现代语言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又产生了许多边沿性学科。

2.什么是语言学?谈谈语言学的基本分类?(1)语言学就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结构和发展规律。

(2)从六个方面来分。

1.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2.具体研究对象:普通语言学和个别语言学3.研究时段: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4.研究方法: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5.研究对象的状态: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6.研究角度和范围: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3.为什么动物没有人类的语言?A.动物不同于人,与人类有着本质的区别。

B.语言能力是人类特有的。

掌握语言需要发达的头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即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灵巧的发音能力。

人类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灵巧的发音能力是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的。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
• 丹麦语言学家,是新语法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 主要贡献:修正并发展了格里姆定律,论述了重音在音变中的作用以及古印欧
语和古条顿语辅音间的关系,在日耳曼语言学中被称为“维尔纳定律”。
精选ppt
保罗(Herman Paul, 1846-1921)
• 曾任弗赖堡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教授,新语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 该派的理论家。
精选ppt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中期
•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进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 这一时期的语言学家在第一阶段语言间比较的基础上开始具体“构拟”那种不
复存在的原始“母语”(urspmche),设计“树形谱系图”。 •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施莱歇尔(A.Schleicher)、施密特(J.SchrIlidt)、库
少 pauco few
精选ppt
德国人葆朴(F.Bopp 1791—1867)
•主要著作:1816年出版《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 曼语的比较》这一年在德国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年。 •在1833年至1849年他的名著《梵语、禅德语、阿尔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 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哥特语和德语的比较语法》出版,这是一本纯粹的比较 语法著作.后来他还发表了好几篇有关比较语法的论文。
• 谱系树形图又叫做施莱歇尔谱系树形图,是印欧语历史语言学乃至一般历史语 言学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精选ppt
施密特(Johannes Schmidt, 1843-1901)
• 主要著作:《印欧语言间的亲属关系》 • 主要贡献:提出了印欧语系扩散的“波浪论”——施密特企图用物理模式代替
施莱歇尔的生物学模式。他认为原始印欧语言是由许多方言组成的,其中新的 语言因素从中心向四周作波浪式的扩散。 • “波浪论”不仅适用于一种语言的诸方言和亲属语系的诸语群,而且适用于地 理分布上彼此邻近的非亲属语言。例如:“闪含语系”或“亚非语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 标签:语言学, 发展史阶段 ] .才小貓、 2009-07-29 15:47语言学发展史上的几个阶段各是什么?满意答案好评率:85%一、传统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

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

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

“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语言中的象声词是极少数,即使没有它们也不会影响语言交际。

由此,他们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这场论战持续了很久。

虽然没有得到什么结果,但它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对词的各种关系的分类产生了兴趣,可以说是开创了在哲学这个总的框架中研究语法的先河。

第二场论战与第一场论战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是在“变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的。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语法结构是否规则这一问题上。

“变则派”认为,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并以语言中许多不规则现象作为立论的依据。

“类推派”则认为宇宙间日月的运行、四季的轮转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受法则支配的,语言也不例外。

它虽然有不规则的现象,但总体来说还是规则的。

由于希腊语既有规则的成分,也有不规则的因素,所以论战的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双方都对语法理论的产生有较大的贡献。

“变则派”的贡献在于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类推派”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

其中语法学所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对传统语言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8—348年)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的论战中持中立态度。

他认为,有些词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但有许多词,其语音形式与意义之间究竟有些什么联系是无法判断的。

他在分析单词与意义的关系时,把词分为主词和述词两大类(大致相当于名词和动词),是西方语言学史上第一个对词进行分类的学者。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是位坚定的“约定俗成论”者。

他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有规则可循的。

他在柏拉图的词类两分法的基础上把那些既不属于主词又不属于述词的词自成一类(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连词)。

他还注意到名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时态变化等这样一些结构上的特征,并第一次给词下了定义。

后来的“变则论”者斯多葛学派(The Stoic School)又在亚里斯多德的词类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词分为冠词、名词、动词和连词。

后来又把名词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

他们还对动词的时态和名词的格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认为名词有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呼格之分。

在古希腊时期,对传统语言学作出较大贡献的是亚历山大里亚学派(The Alexandrian School)的特拉克斯(约公元前一世纪)。

他在名为《读写技巧》的只有15页的小册子中,把词分为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和连词八大类。

这本小册子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此后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欧洲的语法学家在分析其它语言时,仍将词分为八大类,尽管所用的术语略有不同。

特拉克斯对语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法上。

最早对希腊语句法进行全面描写和分析的是公元二世纪在亚历山大里亚从事著述的狄斯考鲁。

他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关系入手,再分析描写其它词类与名词和动词的关系。

同时,对动词与名词或代词在人称和数的一致关系、对一类词代替另一类词的替换关系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他的句法分析和描写为后来区分主语和宾语、区别主从结构等奠定了基础。

(二)古罗马语言学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希腊的统治地位逐渐由罗马帝国所代替。

到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统治已相当稳固。

在罗马帝国统治西方文明世界的年代里,研究语言的空气比较活跃,并已经了解到古希腊的两次有名的大论战,也了解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对语言问题的看法和他们的成果。

瓦罗(公元前116—27年)曾对“变则派”和“类推派”的观点进行过详细地叙述和说明,同时也对拉丁语法作过大量的分析。

他把语言研究划分为词源学、形态学和句法学三大部分。

在西方语言学史上是他首次把派生结构和屈折结构区分开来,并发现拉丁语的名词除了有希腊语名词的五个格之外,还有一个夺格。

昆提利安(公元35—95年)是一位对教育比较关心的学者,在语法方面也有过一些论述。

他认为语言的正确运用应合乎推理、应仿效权威和引经据典。

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意义比其形式重要得多,因此词汇的选用应遵循自然逻辑和类推这一基本原则,即应合乎推理。

要判断现行的用法是否正确,则应求助于那些受过教育的权威人士,看是否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

如果学者之间对某一用法意见不统一,就应在古代的经典中查找证据。

这些主张无疑对后来的传统语言学家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制定语法规则、对某一用法进行硬性规定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这些原则。

在所有的拉丁语法学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当属多纳图斯(约公元四世纪)和普里斯基安(约公元五世纪)。

普里斯基安所著的一套18卷的语法书可视为拉丁语法的代表作。

在这部巨著中,普里斯基安运用特拉克斯和阿波洛纽斯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对拉丁语法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描写。

他基本上全盘借用了希腊学者的语法体系,只是由于拉丁语没有冠词而将其改为叹词,甚至连瓦罗区分开的派生结构和屈折结构也没有被他接受。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的拉丁语法学家都同普里斯基安一样,注重用希腊语法的模式来分析拉丁语法,而对语法理论少有建树。

他们对语言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拉丁语法。

普里斯基安的拉丁语法虽然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但它对传统语法的传播却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后来的好几个世纪中,拉丁语法一直袭用这一模式。

在中世纪,其它语言的语法书相继问世,12世纪中叶就已经有希伯来语语法、阿拉伯语语法、古爱尔兰语语法等。

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几乎所有的欧洲语言都有了自己的语法。

但所有这些语法都是以希腊语法或拉丁语法为模式的。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讨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就与发展,我们不能忽视古印度语言研究在历史比较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已蓬勃发展,富有成效。

巴尼尼(约公元前四世纪)的梵语语法《八章书》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讨论问题的深入程度、自身的系统性以及表述的简练性是其他语法书无法比拟的。

在巴尼尼之后,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更加兴旺,先后出现了十多种语法派别,尽管它们或多或少都打上了巴尼尼语法著作的烙印。

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有两个方面是西方传统语言学望尘莫及的:一是对语音问题研究;二是对单词内部结构的研究。

虽然直到18世纪末西方学者才开始大量接触到古印度学者的语言研究成果,但正是因为古印度学者对梵语语音所作的准确详尽的描写才使得梵语同拉丁语、希腊语和其它日耳曼语言的比较成其为可能。

虽然语言学界公认19世纪是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时期,但早在12世纪,冰岛一位姓名不明的学者就根据词形的类似来确定冰岛语与英语的关系,进行了语言的比较研究。

14世纪初,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的《俗语论》问世。

虽然这是一本讨论方言问题的著作,但也涉及到了语言的起源问题:不同语言是同一源语经过时间的推移和说话人的移居而造成的。

16世纪的斯卡利格(1540-1609年)和17世纪的莱布尼茨(1646-1716年),都对语言的起源问题感兴趣,并试图将语言分成不同的语系。

到了18世纪,已经有人收集有助于比较研究的各种语言材料,如德国人帕拉斯的《世界语言比较词汇》就是一例。

18世纪末,西方学者开始接触并掌握古印度语——梵语。

通过比较研究,他们发现梵语和欧洲的几种主要语言在某些词汇层次和语法结构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中,英国学者W. 琼斯爵士(1746-1794年)在1786年举行的亚洲学会上宣读的论文影响最为显著。

在这篇论文中,他根据梵语、希腊语和拉丁语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的相似性断言,这三种语言源于同一原始语言。

从而正式揭开了语言学史的新的一页。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

1808年, 施勒格尔(1772-1829年)发表了题为《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的学术论文。

他强调语言内部结构方面的研究,指出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等在词汇及语法关系方面有着亲缘关系,并首次使用了“比较语法”这一术语。

19世纪初从事语言历史比较研究的学者中,最著名是丹麦的拉斯克(1787-1832年)与德国的格里木(1785-1863年)和葆朴(1791-1867年)。

拉斯克在1811年出版了一本讨论古北欧语的语法书,1830年又出版了一本讨论古英语的语法书。

在这两部书中他首次使用语音对应关系来比较不同语言中的词源形式。

后来的“格里木定律”中的各种对应关系实际上是由拉斯克首先提出并用例子加以证明的。

格里木1822年出版的《德语语法》(第二版),用较大的篇幅来讨论字母,阐述了德语与其它印欧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

他所发现的这些语音对应规律被后人称为“格里木定律”。

葆朴的语言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出语言的原始语法结构。

他在《比较语法》一书中宣称,他的目的在于对有关语言进行比较描写,探索支配这些语言的规律及其屈折变化的起源。

就是在探索原始语法结构的过程中,他发现了比较语法的原理。

有人在评价他发现比较语法原理时认为他的发现可以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媲美。

19世纪中叶的语言学家几乎都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其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是施莱歇尔(1821-1868 年)。

在他众多的著述中,最主要的当属《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

该书于1861年出版,后来曾再版过四次,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施莱歇尔根据语言的共有特点而将其分为不同的语族,并用谱系树形图来表示语言的历史渊源和体系。

他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认为语言的生命同动植物的生命一样,都有成长期和衰老期,因此语音的变化是严格按照规律进行的,这些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发展史,研究语音的变化规律。

在《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中,他用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来研究语音。

他的这种观点对后来的青年语法学派的影响尤为明显。

(三)青年语法学派青年语法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叶,并在当时的语言学界占统治地位。

其代表人物有雷斯琴(1840-1916年)、奥斯特霍夫(1847-1909年)、勃鲁格曼(1849-1919年)、维尔纳(1846-1896年)、德尔勃吕克(1842-1922年)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