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第10章 预期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10章 预期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十章预期理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它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何在?答:(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解释①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凯恩斯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通货膨胀越高,则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则越高。
②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
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
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实际得到的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
在此前提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在长期中,人们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预期。
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
(NEW)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答: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 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图1-4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 ),纵轴代表价格水平( ), 代 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 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 代表长期总供给曲 线。最初,经济在 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 ,均衡的价 格水平为 。这时 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 上,所以, 代表充分就 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在短期内,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 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 向右上方平行地移动到了
(1)经济增长模型
主要解释:经济增长的源泉;各国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经济起飞的 原因;分析投入的积累和技术进步如何导致生活水平的提高。
(2)经济波动模型: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解释物价水平与产出的决定与波动。
总供给水平: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经济能够生产的产出量。
潜在产出水平附近接近于一条垂直的直线。
4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答: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或国民收入波动,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 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 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也可以称为扩张、 持平、收缩、复苏)四个阶段。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 达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阶段,经济短时间内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 势。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 下降到最低点。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 动量高度,进入繁荣。衡量经济周期处于什么阶段,主要依据国民生产 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和收入、价格指数、利息率等综合经济活动 指标的波动。
宏观经济学笔记缩印版(全)
第十章1.五大指标及其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本国领土内新创造的价值总和。
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只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新增加的最终商品和劳务市场价值总和,表示经济活动中能够用于消费和净投资的价值总额,同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总投资和净投资之差。
国民收入NI:即狭义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额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与企业家才能)所获报酬(收入)的总和。
个人收入PI:指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从各种来源所得的收入总和。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指一个国家所有的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得到的收入总和减去个人或家庭纳税部分可以实际得到的个人自由使用的收入。
2.两部门经济正常循环的条件:投资需求等于储蓄。
C(消费)+S(储蓄)=C+I(投资支出)即S=I三部门经济正常循环的条件:漏出等于注入。
S+T(纯收入)=I+G(政府购买支出)四部门经济正常循环的条件:漏出等于注入。
S+T=I+G+(X-M)—净出口支出3.GDP国内生产总值与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①两者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的概念。
②二者的差异来自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GNP以人口为统计标准是指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GDP以领土为统计标准,只要是在本国领土上而不管是谁生产的。
因此其关系是: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收入净额。
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价值的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国外要素收入净额为正GNP>GDP,如为负值GDP>GNP。
2023年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笔记消费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四篇宏观经济学模型的扩展第八章消费理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 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 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 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 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 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 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 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 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 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 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征询进行征询。
一、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及消费之谜1. 有关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论边际消费倾向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 即当可支配收入增长1元时, 消费支出增长的数量。
可用公式表达为:=∆∆/MPC C Y凯恩斯基于对人的基本心理规律的把握, 认为随着收入的增长, 人们的消费也会增长, 但消费增量一定小于收入增量。
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1。
凯恩斯所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是结识消费与收入之间互相关系的基础。
2. 有关平均消费倾向的理论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 它反映了消费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份额大小。
可用公式表达为:=/APC C Y凯恩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递减, 认为储蓄是一种“奢侈品”, 富人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会高于穷人, 即与穷人相比, 富人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
3. 有关消费决定因素的理论(1)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凯恩斯认为收入是消费的重要决定因素, 而利率并没有重要作用, 古典经济学认为,消费与利率负相关。
凯恩斯认可, 在理论上利率会影响消费, 但他认为从经验出发所得出的结论是, 真正对消费起决定作用的是收入。
所以,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概括为以下形式:=+C a bY, 为自主性消费, 是不依存于收入的消费, 而取决于生存的基本需要;为引致消费, 是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化的消费, , 为边际消费倾向。
如图8-1所示。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笔记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笔记1.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啊,就像是一场神秘的探险之旅呢!我一翻开这章,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满是宝藏的山洞。
这章讲的是经济增长的理论。
你想啊,经济增长就好比是一个人在成长,从一个小不点慢慢变成一个强壮的大人。
比如说咱中国,几十年前还比较穷呢,现在就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这就是经济增长的魅力啊。
2. 这章里提到的生产函数可有意思啦。
就像做饭一样,你得有食材(生产要素),还得有个菜谱(生产技术),这样才能做出美味的饭菜(产出)。
生产函数就是描述这个过程的魔法公式。
如果一家工厂,有很多先进的机器(资本),熟练的工人(劳动力),再加上好的管理方法(技术),那生产出来的产品肯定多呀,就像大厨有了好食材和好厨艺,能做出一桌子好菜一样。
3. 储蓄和投资在经济增长里的角色那可不能小瞧喽。
储蓄就像是把粮食储存起来,留着以后用。
投资呢,就好比是用这些储存的粮食去开垦新的土地或者买更好的种子。
我和我同学聊天的时候,他说他把每个月的零花钱存一部分起来,以后想买个电脑搞点小创作,这就是储蓄。
然后他爸妈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投资开了个小店,这就是投资啦,对经济增长就有推动作用呢。
4.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这章的一个重点。
人口就像是一个大花园里的花朵,花朵多了,花园就热闹了。
但有时候花朵太多,土壤里的养分不够(资源有限),那花朵就长不好了。
在一些国家,人口增长得特别快,结果教育、医疗资源就很紧张,就像一个小房间里挤了太多人,大家都不舒服。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又会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像一个球队没有足够的球员,怎么能打好比赛呢?5. 技术进步简直就是经济增长的超级引擎啊!技术进步就像给汽车换上了涡轮增压发动机,一下子跑得更快了。
你看现在的互联网技术,让全世界的信息都能快速传播,做生意都方便多了。
以前我爷爷那辈,通信基本靠写信,慢得很。
现在我们随时随地都能视频通话,还能在网上购物,这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可大了。
威廉森《宏观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信贷市场缺陷:信贷摩擦、金融危机和社会保
第10章 信贷市场缺陷:信贷摩擦、金融危机和社会保障10.1 复习笔记考点一:李嘉图等价不成立的原因 ★1.李嘉图等价不成立的原因之一是信贷市场缺陷或“摩擦”。
两种信贷市场摩擦:(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指在某一特定市场中,有些市场参与者对其自身的了解要多于其他市场参与者。
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源于借方对其自身信誉的了解要多于贷方。
(2)有限承诺有限承诺指市场参与者不能提前承诺未来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
就信贷市场而言,可能出现的违约情况就是借方不能承诺偿还贷款,贷方为防止这种违约所用的一个方法是要求提供抵押品做担保。
2.李嘉图等价不成立与市场失灵有关。
一般来说,政府社会保障计划会强制适龄就业人口进行某种水平的储蓄,用以向退休者提供养老金。
因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贷市场失灵,所以政府会发挥作用。
考点二:信贷市场缺陷和消费 ★★1.消费者面临不同的借贷利率在第9章构建的基本信贷市场模型中,消费者在当期和未来的收入分别是y和y′,在当期和未来的消费分别是c和c′。
消费者在当期的储蓄是s。
消费者按实际利率r1贷款、按实际利率r2借款,其中r2>r1。
银行按实际利率r1从贷方(消费者储户)借款,按实际利率r2发放贷款,在均衡中会出现r2-r1>0的利差。
消费者的当期预算约束式是:c+s=y-t如果s≥0(消费者是贷方),未来预算约束为:c′=y′-t′+s(1+r1)如果s≤0(消费者是借方),未来预算约束为:c′=y′-t′+s(1+r2)用第9章的方法推导出消费者的一生预算约束:若c≤y-t(消费者是贷方),则:c+c′/(1+r1)=y+y′/(1+r1)-t-t′/(1+r1)=we1 (10.1)若c≥y-t(消费者是借方),则:c+c′/(1+r2)=y+y′/(1+r2)-t-t′/(1+r2)=we2 (10.2)图10-1给出了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
若消费者是贷方,其预算约束为AB,由等式(10.1)给出,斜率为-(1+r2);若消费者是借方,其预算约束为DF,由等式(10.2)给出,斜率为-(1+r2)。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总供给理论)【圣才出品】
第7章总供给理论一、名词解释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答: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即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其典型的特征是存在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替代关系。
如图7-1所示。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为:π=πe-ε(u-u n)其中,πe为预期通货膨胀率,整理得π-πe=-ε(u-u n)。
可见,当实际通货膨胀率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状态。
图7-1 短期和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二、判断题1.根据黏性工资模型,总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使利润上升的事件并不都会使工资上涨。
()【答案】√【解析】黏性工资模型认为工人与企业的合约是长期合约,在经济状况变化时,名义工资并不能迅速调整。
从而在这种黏性下分析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而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向右上方倾斜。
这样利润上升或者说产出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工资上涨。
2.只有黏性价格模型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解释是:假定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物价水平时,产出(即供给)会增加。
()【答案】×【解析】黏性工资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以及黏性价格模型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解释都是如此。
事实上,所有对于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解释,都假定当物价水平高于预期时,产出会增加。
3.价格水平的非预期上升会使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而价格水平预期中的上升则只会使均衡点沿原总供给曲线移动。
()【答案】×【解析】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方程式为Y_=Y+α(P-P e),式中只有Y和P是内生变量,Y_、α、P e均为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如实际物价水平P)的变化会导致曲线上的点沿原曲线移动;外生变量(如预期物价水平P e)的变化会导致曲线位置的改变。
因此,价格水平的非预期上升(即P上升)会使均衡点沿原总供给曲线右移;价格水平的预期中上升(即P上升)会使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4.假设一个经济有以下的菲利普斯曲线:π=Eπ-β(u-0.05),则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一条经过点(0.05,π-1)的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一条失业率为5%的垂线。
宏观经济学(第10章)
第十章 总需求Ⅰ:建立IS-LM 模型
学习要点
• 产品市场与IS曲线 • 货币市场与LM曲线 • IS-LM模型:短期均衡
IS-LM模型
• IS曲线代表物品与劳务市场的均衡。 其中I代表投资,S代表储蓄。 • LM曲线代表货币市场均衡。其中L代 表流动性,M代表货币供给。
一、产品市场与IS曲线
B
·
E =C +I +G1
G
· A
Y
E1 = Y1
Y
E2 = Y2
政府购买乘数
• 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政府购买的变动所引起的国民收入 增加或减少的程度。如果政府购买增加Δ G,那么总产 出或总需求将增加Δ Y,政府购买增加所引起的总产出 增加的乘数为:
• 政府购买增加引起经济中需求增加,使均衡国民收入 增加。 • 政府购买增加导致收入更大的增加,即政府购买乘数 大于1。
• 凯恩斯交叉图 • 财政政策与乘数 • IS曲线
• IS曲线——表示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利率 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 为得出IS曲线,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
• (1)凯恩斯交叉图 • (2)可贷资金模型
(一)凯恩斯交叉图
• 凯恩斯交叉图,是一个收入决定模型。它 把财政政策和计划投资作为外生的,并证 明存在一个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的国民 收入水平,还说明财政政策的变动对收入 有乘数效应。
E =Y
E =C +I +G
收入, 产出, Y
均衡收入
凯恩斯交叉图中向均衡的调整
E
计划支出
E =Y
假设开始时经济 处于Y1,计划支 出E1<产出Y1, 导致存货增加, 这引起企业减少 生产,这种非计 划的存货增加和 收入下降一直进 行到收入Y下降 到均衡水平时为 止。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预期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第十章预期理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是如何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围绕菲利普斯曲线的争论,它们对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分歧何在?答:(1)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解释①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
这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
凯恩斯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是对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关系的理论解释,该曲线表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具有替代关系;通货膨胀越高,则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则越高。
②货币主义者在解释菲利普斯曲线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
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
他们根据适应性预期,把菲利普斯曲线分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中,人们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实际得到的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增加就业,失业率下降。
科学出版社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课后题答案.docx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第一早关键概念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彖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冋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比较:(1)GDP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冇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牛•产总值(GNP):—国居民拥有的牛: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 GNP与GDP关系:GNP二GDP+NFP,其中NFP是净要索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GNP比GDP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GNP而不是GDP 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是以现实价格作为衡量产品和服务价值量的标准)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
(是以不变的价格为标准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GDP、GNP、NDP、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木。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12、未来值:未来值二现值+利息。
二复习思考题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耍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总需求理论)【圣才出品】
第六章总需求理论1.假定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10%,并且整个银行体系不存在超额准备金,某人向央行出售的10000元债券获得现金存入银行,试用T形账户写出前三家的存款情况。
答:假定某人将向央行出售的10000元债券所得款项,以支票形式存人第一银行,交易结束后第一银行的T形账户如下:第一银行第一银行在提取10%的法定准备金后,其余9000元全部用于贷款,按照假定借款者会将9000元款项全部存入银行。
假设存入第二银行,则第一银行、第二银行的T形账户为:第一银行第二银行同理,假设第二银行根据1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取准备金后,将其余8100元全部用于贷款,借款者将8100元全部存入第三银行,则第二银行与第三银行的T形账户为:第二银行第三银行2.如果一经济体在一年内,经济中的货币存量为10万亿元,货币的流通速度为10次,试求名义国民收入。
答:根据传统的货币数量论,货币×流通速度=物价×产出=名义国民收入,所以名义国民收入为100万亿元。
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同货币数量论在论述利率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时有何区别?答:在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三大动机中决定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的是货币收入水平,而决定投机动机的是利率的高低。
在短期内,货币收入是相当稳定的,因此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是利率的变化。
利率的变化是经常的,所以对货币的需求量不稳定。
弗里德曼则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是恒久性收入,因此利率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很小,而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因为恒久性收入是指人们在长期中的正常收入,这种收入的稳定,决定了货币需求的稳定。
4.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与流动性偏好理论有何区别?它们之间是否有共通之处?答:(1)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与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区别①对实际经济变量与利率的关系的分析不同。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由货币供求解释利率决定。
他认为货币是一种最具有流动性的特殊资产,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取得的报酬,而不是储蓄的报酬。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章节题库(通货理论)【圣才出品】
第13章通货理论一、判断题1.在治理通货膨胀时如果采用冷火鸡式,就意味着政府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来治理把通货膨胀降低到所需要的状态。
()【答案】×【解析】治理通货膨胀的方式包括:冷火鸡式和渐进式。
前者是在较短时间内把通货膨胀降下来,以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这将造成较大规模的经济衰退,又称为激进主义;后者则是以较小的失业和较长的时间来降低通胀,这种方式一般不会对经济与自然失业率偏离太远。
2.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加剧实际的通货膨胀。
()【答案】√【解析】通货膨胀可预期意味着通货膨胀有惯性。
这样一来,人们就会预期物价将迅速上升,由于短期AS曲线位置取决于预期的物价水平,则短期AS就会随时间推移向上移动;同时AD曲线也必须向上移动,以巩固通货膨胀的预期,这一切都将导致实际通货膨胀的加剧。
3.假定经济的产出为潜在产出,从而固定不变。
再假定货币的流通速度固定在3,货币供给的年增长率为3%,则年通货膨胀率将是6%。
()【答案】×【解析】当货币的流通速度不变时,通货膨胀率=货币供给增长率-产出增长率,由于处于潜在产出水平,产出增长率为0,因此通货膨胀率为3%。
4.如果你的房东说:“工资、公用事业及别的费用都涨了,我也只能提高你的房租。
”这属于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答案】×【解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成本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房东由于成本上升提高房租,这属于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
5.通货膨胀使得收入和财富从债务人手中转移到债权人手中。
()【答案】×【解析】通货膨胀对债务人有利,收入将从债权人手中转移到债务人手中,例如债务人借来10000元,如果发生通货膨胀,一年后再还10000元给债权人,但那已经不值借款时的10000元了。
6.政府控制通货膨胀一般要以一定的失业率为代价,但是如果居民采取理性预期的话,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本就可以大大降低了。
宏观经济学—第十章
程
”。
第二节
经济效率
一、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 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
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 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 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 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回答 的问题。 “是什么”的问题。
A MRS XY
=
B MRSXY
2、生产的最优条件 、 3、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 、
C MRTS LK
=
MRTS D LK MRT XY
MRS XY =
二、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
1、 ∵ ∴ 2、 ∵ ∴
A MRS XY
=
PX PY
B
MRSXY = MRSXY MRTS D LK = MRTS D LK
全面均衡分析
——是指将所有的产品与要素市场一并纳入考 ——是指将所有的产品与要素市场一并纳入考 探讨各市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虑,探讨各市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以及整个 经济体系达到均衡状态。 经济体系达到均衡状态。
为了更好地理解整个经济体系中各个不同市场的相互 作用过程,我们先考察一个简化的市场经济情况。 作用过程,我们先考察一个简化的市场经济情况。设有四 个市场如下图, 个市场如下图,现假定所有市场在刚开始的时候均处于均 衡状态。 衡状态。
一 般 均 衡 论 和 福 利 经 济 学
第 十 章
第一节 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以前章节我们讨论的全部理论均属于局部均 衡分析的范畴,这一章要将局部均衡分析发展为 的范畴, 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
——是指在其他市场不会有反馈作用的假设下, 是指在其他市场不会有反馈作用的假设下, 是指在其他市场不会有反馈作用的假设下 所进行的特定市场均衡分析。 所进行的特定市场均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十章 预期理论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预期理论的演进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使预期与不确定性问题逐步进入经济研究的视野,而理性预期学派则使预期成为经济理论中重要的研究范畴。
预期是指经济行为人对于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作出的一种事前估计或主观判断。
它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不科学向科学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推进的。
在预期理论的演进过程中,先后出现了静态预期、外推性预期、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等预期形成假设。
1.静态预期静态预期是在蛛网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静态预期借用蛛网模型建立了静态预期模型: 如果在1t -期预期t 期的价格,则:t 1e t P P -=其中,1t P -为1t -期的实际价格;e t P 为1t -期预期的t 期的价格。
这种预期称为静态预期。
生产者认为,本期的实际成交价格就是下一期的预期价格,并据此进行生产决策。
静态预期最为简单,假预期经济变量水平等于经济变量前期水平,在预期中没有随机变量的扰动。
2.外推预期外推预期是指对未来的预期不仅依据经济变量的过去水平,而且还应建立在经济变量未来变化趋势的基础上。
这种预期不仅要依赖于经济变量过去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还依赖于该经济变量所显示出来的变化方向或变动趋势。
以价格预期为例,如果预期t 期的价格水平为:()112e t t t t P P P P α---=+-其中,α为预期系数,这种预期就是外推预期。
它表明生产者对未来的价格预期不仅应以价格的过去水平1t P -为基础,而且还要考虑已经显示出来的价格变化的方向或趋势,即1t -期与2t -期的价格的变动()12t t P P ---。
如果0α>,则预期t 时期的价格将大于1t -时期的实际成交价格,以往的这种价格变化的趋势会继续下去;如果0α<,则未来时期的价格将下降,价格变动的趋势发生逆转;如果0α=,则意味着1e t t P P -=,这就是静态预期。
α的值取决于人们的情绪,乐观的人预期价格上涨的趋势将继续下去,从而0α>;悲观的人则认为价格上涨只是暂时的,从而0α<。
3.适应性预期(1)适应性预期的内涵适应性预期是说经济主体会根据自己过去在作出预期决策时所犯错误的程度来修正其在以后每一时期的预期。
同样地,如果预期t 期的价格水平为:()111e e et t t t P P P P β---=+-,01β≤≤其中,e t P 、-1e t P ,分别为生产者对t 期、1t -期的产品价格的预期;1t P -为1t -期产品的实际成交价格;而β往往被称为适应系数或修正因子。
如果1t -期的实际价格水平高于预期,则对本期的预期价格将基于对1t -期的预期价格向上调整;否则,将向下修正。
适应系数β反映了预期的修正速度,当1β=时,1e t t P P -=,静态预期是适应性预期的一个特例。
相对于前两种预期的形成机制而言,适应性预期更加复杂,更为接近现实。
(2)适应性预期的优缺点适应性预期的优点在于理论上的简洁且易于运用,预期系数β的统计估计值也很容易得到。
然而,这种预期机制完全忽略了当前存在的对未来预期可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可得信息,因而当前可得的新信息无法在预期形成过程中发挥任何作用。
这一点,在理论逻辑上违背了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前提,即经济主体的行为是理性的。
而且,预期形成机制中的权数是通过引进适应系数β,呈现几何递减的滞后分布,不足以证实这种处理信息的方式有效地反映了客观实际。
不管是静态预期、外推预期还是适应性预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人们只是凭借过去的经验对未来作出判断,没有充分利用与预期相关的其他变量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因此又被统称为非理性预期。
二、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 1.理性预期(1)理性预期的定义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为避免风险或获得最大收益而运用过去和现在一切可获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
仍以价格预期为例,根据理性预期,在1t -期预期的t 期的价格水平为:()()1|e t t t t P E P I E P -==其中,e t P 为在1t -期预期的t 期的价格水平;1t I -为在1t -期所获得的所有信息集合;()1|t t E P I -为t 期的价格水平在t 期的信息集合条件下的数学期望。
理性预期下的预期价格水平取决于1t -期所得到的信息集合1t I -。
定义预期误差为:()1|e e t t t t t t P P P E P I ε-=-=-,则理性预期价格水平又可写为:e t t t P P ε=+根据理性预期的假设,()0t E ε=,即理性预期e t P 是实际价格t P 的无偏误估计;同时,预期e t P 已充分利用了信息集1t I -所提供的信息,过去的预期误差对预期e t P 将不能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
这表明,理性预期假说认为,经济主体会充分有效地利用所有可得的信息来形成一个无系统性偏误的预期。
当然,理性预期并不意味着经济主体的主观预测必定与客观实际完全一致。
经济主体根据一定时期获得的所有相关信息取得的数学期望值将是最好的预测。
(2)理性预期学派的三大假说 ①理性预期假说。
理性预期假说认为经济主体都是理性人,而理性人在经济活动中必然会尽力去获得最充分的信息并有效地加以利用。
他们在进行理性预期时总是主动的,所作出的决策也是明智的;他们总是寻求最优化目标,即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下,总是力求获得最大收益。
理性预期假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假定消费者花钱的行为准则是从消费中换得的物品的效用最大化,而生产者以利润最大化为其行为准则。
二是“完全预期”假设,即假定任何人在进行当前决策时对未来的预测,总是完全符合于即将发生的实际情况。
理性预期假说有强、弱两种形式。
依据穆斯的强假说,人们对经济变量的主观预期将同这些变量的真正或客观数学条件期望相一致。
人们实际上了解现实世界的模型结构,并利用这一结构形成他们的预期。
理性预期的弱假说的主要含义是,在形成关于某一变量未来值的预期时,理性的人们在心目中会找到该变量的一些决定因素,会最有效地利用关于这些决定因素的所有可公开获得的信息。
②货币中性假说。
货币中性是指在货币市场上通过实际货币余额效应的作用,随着货币供给量的一定增加,相对应的均衡货币价格也将有同等比例地增加。
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只要存在理性预期,货币就是中性的。
货币中性假说表明,总产量和就业的实际水平与其自然率水平间差别的时间类型,同包含对经济周期发展的系统反应的货币行动无关。
如果货币数量的变化是规则的、可预期的,那么它就只会影响名义产出和名义就业量,而对实际量不起作用。
这就否定了规则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
③自然率假说。
卢卡斯认为,自然率范畴是与自然水平相对应的概念。
根据“自然率”假说,理性预期学派指出,即使在短期内,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无法改变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始终是一条垂直线,无论在长期内或短期内该曲线上的替换关系都不存在,任何旨在使产量、就业和物价水平超出自然率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2.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 (1)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 ①图形推导假定经济最初处于自然率的均衡状态A ,该点是垂直线N Y 、卢卡斯总供给曲线1ES 和总需求曲线1AD 的交点,此时理性预期下的价格水平e P 等于实际价格水平1P ,即价格水平被完全预期到。
在图10-1中,假定由于某种意料中因素导致总需求曲线发生移动,由1AD 增加到2AD ,与1ES 相交于B 点,对应的价格水平为P ',国民收入水平为Y '。
然而根据理性预期,B 点是不存在的。
因为理性经济主体的预期是理性的,经济主体在形成预期时会考虑到这个信息,并完全预期到货币供给量的提高对一般价格水平以及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他们对价格的预期会相应地调整到2e P P =,会预期到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同时,货币工资在一个向上的价格预期下提高,使总供给曲线从1ES 移动到2ES ,2AD 与2ES 的交点C 才是新的均衡点。
此时,总产量仍为N Y ,价格水平为2P ,均衡点由A 点沿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到C 点。
也就是说,意料中的因素造成的总需求的移动只能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或下降,并不能导致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量的变化。
图10-1 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如果这种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未预期到的变动,会使总需求曲线从1AD 移动到2AD 。
经济主体并没有意识到总需求曲线已经移动到2AD ,仍然以总需求曲线为1AD 这一基础来作出预期,即预期价格水平仍为1P ,这样,总供给曲线仍然是1ES ,产量为Y ',价格水平为P '。
此时的产量水平偏离了自然率水平N Y 。
这种产量和就业偏离自然率水平的变化都只是暂时的,一旦经济主体意识到相对价格并没有变化,产量和就业就又会回到自然率水平上去。
即一旦经济主体充分调整了他们的预期,总供给曲线就从1ES 移动到2ES ,与2AD 相交于C 点。
总之,能预期到的因素引起的总需求的移动只能改变价格水平,对实际产量和就业没有影响,只有未预期到的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总需求的移动才影响实际产量,也影响价格水平。
②数学推导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可表示如下:d t t Y P αγ=- ()se t N t t Y Y P P β=+-d s t t Y Y =d t t Y P αγ=-是t 期社会的总需求函数。
它表明,t 期的社会总需求量d t Y 是价格水平t P 的函数,价格水平越高,需求量越小。
α与γ都是既定的外生变量。
()-s e t N t t Y Y P P β=+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的总供给函数(卢卡斯总供给方程)。
β是供给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t P 与e t P 的差距越大,产量就增加越多;反之,产量就增加越小。
当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一致时,产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的产量。
而当实际价格小于预期价格时,产量就小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
d s t t Y Y =是均衡条件,在均衡时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
当总需求曲线位于1AD 时,定义此时的0αα=;当总需求曲线变动到2AD 时,设此时的1αα=,则在初始状态A 点(时期1,1t =): 101d Y P αγ=-()111s eN Y Y P P β=+-11d s Y Y =11eP P =,因此,此时的价格水平()1/N PY αγ=-,产量为N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