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解读

合集下载

《三峡好人》的美学价值研究

《三峡好人》的美学价值研究

《三峡好人》的美学价值研究
《三峡好人》是一部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人民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其美学价值
凸显在表现形式、情感主题和社会意义方面。

首先,在表现形式方面,该作品以情节交融、叙事流畅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三峡地
区群众的生活状态和人性美。

作者通过对小人物的刻画,展现出他们敬业爱岗、乐观向上、助人为乐、勇于担当等优良品质,弘扬了人间正气和道德情操。

尤其是在细节描写方面,
作者精心塑造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人物形象,打破了传统文学对于城市、知识分
子等的刻板印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其次,在情感主题方面,该作品具有强烈的亲情、友情、爱情、人道主义情感,贯穿
始终。

作者通过对于生离死别、团圆乐福、相互扶持的描写实现了情感共鸣和人心感悟。

在这些温馨、感人的背后,蕴含着对于生命的敬畏和珍惜,对于人类关系的尊重和重视,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最后,在社会意义方面,该作品是一部有温度、有情怀的文学作品。

它刻画出了生活
中真实的困境和挑战,并描绘了人民群众勇于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通过对人类社
会的感性把握和深入思考,作者亲身体现了对于社会文明进步、国家繁荣富强的积极呼吁
和关注。

因此,《三峡好人》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启示意义和思想意义的文学佳作。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它以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三峡工程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百态和命运沉浮。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华丽的特效,却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电影的主角是韩三明和沈红,他们从山西来到三峡寻找自己的亲人。

韩三明是为了寻找多年未见的妻子麻幺妹,沈红则是为寻找两年未归家的丈夫郭斌。

他们的寻亲之旅,也是对生活的追寻和对自我的找寻。

韩三明一出场,给人的印象就是木讷、老实。

他操着一口山西话,带着简单的行李,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当他终于见到麻幺妹时,两人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是默默对视,眼神中却包含了多年的思念、无奈和沧桑。

韩三明看到妻子如今的生活状况,决定留在三峡打工赚钱,只为了能让妻子过上好一点的日子。

他的坚持和执着,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最朴实的爱情和责任。

沈红则是一个更加现代、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在寻找丈夫的过程中,逐渐认清了自己的婚姻状况。

面对丈夫的冷漠和疏离,她选择了平静地离开。

沈红的故事,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情感和生活中的迷茫与抉择。

影片中的三峡,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

拆迁的废墟、忙碌的工地、迁移的人群,构成了一幅充满动荡和不安的画面。

那些即将被淹没的房屋,承载着人们的回忆和情感。

而新的生活还未完全展开,人们在这过渡的阶段,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

电影中的人物,无论是韩三明、沈红,还是那些在三峡工地上打工的工人、茶馆里的老板、拆迁户等等,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但他们依然坚强地活着,努力地寻找着生活的希望。

比如那个在废墟中坚持开茶馆的老人,他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地方,尽管周围已经一片荒芜,但他的茶馆依然是人们相聚、交流的场所。

还有那个在工地上受伤的工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带着伤痛继续工作。

《三峡好人》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变迁对普通人的影响。

三峡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但在这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分离和重新组合,是无数人的生活被彻底改变。

《三峡好人》分析——见证变的静默

《三峡好人》分析——见证变的静默

见证变的静默——《三峡好人》作品分析秉承贾樟柯的一贯风格,《三峡好人》用它的写实见证三峡的这段变迁,用讲述情感的故事来反映来自社会底层的声音。

从影片一开始的那个长镜头,就注定整部电影的情感基调。

那水声和穿上嘈杂的喧闹声,镜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们的动作,镜头都用一个横摇尽收其中,这也让它在整部片子中那么多长镜头中显得更惹人眼球。

镜头最后停在主人公——韩三明的身上。

这个长着大胡子的男人,用一种似乎深邃的眼光注视着身后的长江。

之所以讲深邃,是因为从他那里看到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那种“忍”。

整部电影中,可以说韩三明没有其他的表情,面部一直很平静。

我不习惯去讲那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因为他心中还承载这很多。

之所以没有形于色,只是他知道没有人能理解他的痛楚,只有自己默默地承担。

所以不论面对敲诈还是等待,抑或是朋友的丧生,他只是用他那温厚的表情来表示一种无奈。

虽然镜头给了韩三明的面部一个特写,但是从那一个个大全景衬托人物的镜头,不难走入人物的内心。

镜头似乎是在用韩三明的视角,为我们展示这三峡奉节库区底层生活的百态。

这种平静展示中暗示的是那种变迁的背景下的无奈。

正如,那个出现很多次的数字“156.3”就是一个不平静的变的象征。

沈红是片子的另一个线索,她也是寻找。

整部片子用了两个来自山西的人物,代表不同的社会层面的人物,同样是寻找一段感情,却是不同的结果。

两个不同的主人公,却很巧合的联系着,就好像他们共同看见的那个UFO的暗示一样,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地在不知不觉中静静地消逝,就好像沈红的爱情。

还记得这样一个镜头,沈红这在一个废旧的厂房中,有很大的一个窗可以看到外面,她在打电话寻找一个号码。

很静很寂寞的镜头,这样的镜头似乎就是一个两年未见丈夫归家的女人心中的写照。

其实,片子很流畅很朴素的手法却是蕴藏这极其不平静的变化。

“烟”、“酒”、“茶”、“糖”,这四个贾樟柯认为中国人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在片子中被特意强调。

那种强调,更重要的是用着四种静物为载体展现静中无奈的变化。

《三峡好人》的三层结构分析

《三峡好人》的三层结构分析

《三峡好人》的三层结构分析《三峡好人》是贾樟柯的经典电影作品之一,整部影片以三峡工程的移民搬迁为大背景,一两个主人公寻找自己的爱人主线,描述了三峡工程修建引起人们方方面面的变化。

本文对此作品进行一定文本分析,认为这部电影步步深入的体现了三层结构。

正如题所述,对于这部充斥着太多写实、深描、批判与隐喻的电影,我想提一些自己的想法,即对于剧情所表现的三层结构的分析与思考。

第一层:人物的情感,什么是人的真情?韩三明与麻幺妹、沈红与郭斌的婚姻是贯穿电影的两条主线。

韩三明到奉节来寻找她十六年前买来的却又被“解救”而离开他的妻子麻幺妹,面对与一些船老大“一起过”的有实无名的婚姻,他最终决定回山西老家挖煤以挣够三万元钱把妻子赎回来;沈红到奉节来寻找离开自己到三峡闯天下并发了家,却两年没有跟自己联络的丈夫郭斌,最终以“爱上别人”为理由,与已有新欢的丈夫断绝了婚姻关系。

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却发人深思的事实:韩三明与麻幺妹是非法婚姻,是法律一直明令禁止的拐卖妇女结婚的行为,然而在这里,这种被“解救”的非法婚姻,却有了实实在在的情感,虽然可能不能称之为爱情,但这种依赖却是双方都无法摆脱的;而沈红与郭斌二人明显比前者有着更高的文化水平,他们俩是自由恋爱,从他们在一起的镜头中,特别是他们和着音乐跳起交际舞的场面里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他们当时是怎样的恩恩爱爱、亲亲密密,离别时又是怎样的依依不舍。

然而就是这样法律支持着的合法婚姻,两人最终却貌合神离,分道扬镳,我们不禁思索:为什么所谓强迫结合却有着长存的情感,而自由恋爱却无果而终?人的真情到底是什么?第二层:两种人物的纠结,我们的社会将如何发展?在韩三明和沈红两个主人公为线索的剧情下,我们看到了许多和他们相关的人,这些人又是在同一个大背景下上演自己的故事,这个背景就是三峡工程的建设。

在这些人里,我们看到两种人,一种因为三峡工程而利益受损,另一种因三峡工程而获利。

在第一种人中,我们看到了拆迁办的工作人员“当然不正常,两千多年建起来的一个城,两年就拆完了!”;有旅店老板,自己的旅店没收到任何通知就被拆了;还有那个不知名的十六岁小女孩,因为生活的各种变故,不得不远离家乡去做保姆;有一个例外就是小马哥,他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为郭斌打工,一开始时好像因此得到了一些利益,但实际上就是被一些以三峡工程坐收渔翁之利的人利用,然而他最后却因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仿佛做着无声的抗争。

《三峡好人》的美学价值研究

《三峡好人》的美学价值研究

《三峡好人》的美学价值研究《三峡好人》是一部以中国三峡为背景的电视剧,通过讲述在三峡工程建设中涌现出的一批英雄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展现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这部电视剧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触动了许多人的心灵,展现了令人感动的美学价值。

从剧情的情感表达角度来看,《三峡好人》通过描写英雄人物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勇敢无畏等精神品质,表达了对于人性善良的崇敬和肯定。

在电视剧中,每一个好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

这种情感表达激励了观众对美好品质的认可和追求,也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三峡好人》在刻画主人公形象的过程中注重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内心品质。

在电视剧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注重了他们的外在形象和行为举止,更着力于展示他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使观众能够对主人公有更加深入和真实的了解,也让观众更容易与他们产生共鸣和情感联系。

从叙事手法和艺术表现手法来看,《三峡好人》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叙事手法和艺术表现手法。

镜头的运用、音乐的搭配、剪辑的处理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

这种叙事手法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使《三峡好人》呈现出了一种更加真实和感人的艺术魅力,让观众感受到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从文化价值传递的角度来看,《三峡好人》通过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文化价值。

在电视剧中,主人公们展现出的无私奉献、勇敢无畏、忠诚敬业等精神品质,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美德和品质。

这种文化价值传递不仅使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

电视剧《三峡好人》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情感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手法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文化价值传递的方式,展现了其在美学价值上的独特魅力。

三峡好人

三峡好人

浅析《三峡好人》一.一次生命的突然燃烧2006年,有一部名为《三峡好人》的影片,与《夜宴》同台竞争,最终以其独特的人文关怀赢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殊荣;影片导演贾樟柯,也成为继张艺谋以后,第二位获得金狮奖的大陆导演,同时他也是首位获得三大影展最高荣誉的第六代导演。

在《三峡好人》之前有很多部影片,像《小武》《站台》等,它们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而对于《三峡好人》这部影片,贾樟柯则称,这是一次生命的突然燃烧。

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老城奉节,很快就要被淹没了,这里是充满悲情色彩的。

那么少的资源,那么贫穷的生活。

可是近距离去看他们的生活,每一天每一个人,都让人感受到了激情、茁壮的生命力。

他们是一株株被石头压着的小草,生活的磨难压迫着他们,可是却不能打倒他们。

区别于他的以往的作品,《三峡好人》里的人物并没有被生活压迫得“窒息而死”,而是狂欢地死去。

二.二个人物的故事整部片子用了两个来自山西的人物,代表不同的社会层面的人物,同样是寻找一段感情,却是不同的结果。

两个不同的主人公,却很巧合的联系着,就好像他们共同看见的那个UFO的暗示一样,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地在不知不觉中静静地消逝。

韩三明,一个山西挖煤的民工,十六年前花三千元钱从四川奉节青山镇5号“娶”了媳妇回家,在生了一个女儿以后,他的妻子被“公安”当做拐卖人口解救回了四川,那时的幺妹还很年轻,心里还存在很多爱情、生活的美好梦想,依然抛弃了与韩三明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十六年以后,韩三明为了见自己的女儿一面,在三峡建设高潮时期、在移民拆迁高潮时期坐船到奉节寻找奉节青石镇5号的“麻幺妹”和“女儿”。

在知道幺妹随着货船到宜昌运货,要很久才能回来,便加入了拆迁民工的队伍,在奉节住了下来。

当他见到麻幺妹的时候,一对曾经的苦命夫妻在破旧的帐篷前简短的沟通了十六年的生活,十六年的女儿到比四川还南方的广东东莞打工去了。

韩三明决定带麻幺妹回山西,但是得知麻幺妹替哥哥还三万元债务把自己送给了船主,于是带着拆迁民工兄弟一起回到山西挖煤挣钱回来赎幺妹。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三峡好人》影片分析这部电影的题材并不新鲜,“寻找”的故事在影史上比比皆是。

但贾樟柯聪明的是,选择了“三峡”拆迁这样一个大背景,来讲故事。

如果影片不在三峡拍摄,比如换成在贾的故乡,变成“汾阳好人”,也行的通,但信息量会少很多。

不可否认,“三峡”工程不仅在表现巨变中的中国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而且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所提供的丰富视觉与社会信息,也令影片事半功倍。

贾氏电影特有的动人细节、状态描绘,镶嵌于三峡搬迁的社会变动图景中,虚构与真实纪录的融会,令电影的震撼力倍增。

其次,选择“寻找”的故事题材对于表达贾樟柯一贯的“变化”主题也是很恰切的。

在《三峡好人》中,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伴随这个变化的主题或不确定性的主题的,就是对于不变或确定性的追寻。

但到头来,寻找到的东西也在变质,“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说,“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

于是,沈红找到了丈夫,却决定了结这段爱情和婚姻。

而韩三明的非法婚姻却因为寻找获得了破镜重圆的可能。

主题及意义:我们为什么喜欢贾樟柯?好些人提到贾樟柯的电影意义时,常说他发现了“县城”。

把这作为他的一种创举。

而我觉着贾樟柯影像更大的价值,在于他把目光投向了生活于社会边缘,城市边缘的人们。

在中国,对底层、边缘人物的书写并不是从贾樟柯这开始的,但没有谁用了他这么集中的目光。

我们的电影里对底层人物的书写,也往往要提炼,要升华其英雄性。

如果他们有幸成为一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断然不会以普通人的面目得以呈现的。

而更多时候他们仅仅以配角的面目出现,在镜头前一晃而过,带着统一的、程式化的表情,像是城市的一道配景。

对他们的世界,我们全无了解,尽管那个世界就在都市繁华脚下,在盛世华章的背面,但许多人选择了看不见,而看见的人,将接受来自内心的疼痛。

捏着火炭,一言不发。

谁也不说,说出来的人,我们不能不向他致敬。

三峡好人观后感善良与正义的力量

三峡好人观后感善良与正义的力量

三峡好人观后感善良与正义的力量三峡好人观后感 --- 善良与正义的力量观看电影《三峡好人》后,我被其中展现的善良与正义的力量深深触动。

影片以真实的故事为基础,通过情节的展开以及人物的塑造,深刻地呈现了三峡移民拆迁过程中的困境和艰难选择。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影片所传达的善良与正义的力量。

首先,影片展示了三峡移民面临的困境。

在拆迁过程中,很多原本生活在山区的居民被迫迁往城市,重新开始他们的生活。

他们失去了家园,面对着失去亲人、失去就业机会以及生活困境等一系列问题。

然而,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被这些困境打垮,相反,他们保持了善良和乐观的心态。

其次,影片中的好人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在困境中,有许多人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了整个社区的居民,彰显了善良和正义。

比如,影片中的李善忍,一位在新工地上当起了搬运工的老人,他工作勤奋,用心对待每一位同样遭遇困难的人。

他自己虽然只是个普通的农民,但是他用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对待工作。

他在影片中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正义,成为了整个社区的榜样。

另外,影片中还展现了善良与正义战胜邪恶的力量。

在许多拆迁过程中,由于利益的驱使,出现了许多违法乱纪的行为,甚至有人为了谋取私利而不择手段。

然而,有一些人却选择了站出来,用自己的善良与正义击败邪恶势力。

他们坚守底线,为正义而奋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影片中的善良与正义给予了观众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是否也能像影片中的好人们一样,坚守善良和正义的底线呢?对此,我深信答案是肯定的。

善良和正义是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当我们主动选择善良与正义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环境。

通过观看《三峡好人》,我明白了在面对困境时,善良与正义可以为我们提供力量和勇气。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守善良和正义的原则,我们都能够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三峡好人》激发了我内心对善良与正义的敬意与追求。

三峡好人电影鉴赏

三峡好人电影鉴赏

电影《三峡好人》赏析影片《三峡好人》,是贾樟柯导演拍摄的著名的影片之一。

该片主要以长镜头为主,这都是跟贾樟柯导演的个人风格息息相关的。

下面,我将对这该影片的剪辑、拍摄、蒙太奇应用、叙事手法,导演的个人风格的表达,还有时代背景对该片的影响作出赏析。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缓慢的移动,刚进入眼前的是模糊的一片,逐渐的变得清晰,这样能够让观众慢慢的接受。

长镜头的缓慢移动就好像导演在控制观众张望的速度,扫视了一下船里的人,再慢慢的让男主角慢慢的展示在我们的眼前。

我想,可以说《三峡好人》这部影片都是用长镜头拍摄出来的,也正正是长镜头才能在同一银幕画面内保持了空间、时间的连续性,统一性,能给人一种亲切感、真实感;在节奏上比较缓慢,故抒情气氛较浓。

该片中也有很多远景,空镜头,在朦胧的山水间又有一种苍茫的感觉,就好像把人逼近长江与消失的城镇之中,让观众好像要置身于其中。

在这,其实这影片的镜头的转接显得有点粗糙,都是慢慢的进入模糊,然后就接入下一个镜头,或许真有点让人不知所措。

这种突兀的剪接方法,是贾樟柯导演一贯的风格,就是为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正如他所说的,现实里没有平滑的过场!这影片几乎没有用到什么蒙太奇手法,却突显出画面的朴实无华,富有生活得气息,没有过多的造型装饰,但故事镜头的背后却发人深思。

《三峡好人》运用的叙事结构是顺序,里面的两个故事似乎没关联却能发现一点点的交集,最后同时到达一个顶点,而《三峡好人》则是从生活体验的角度出发,自始至终都是两个独立的故事,但在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处理上还是有一交代与处理,在不为因果的情况下按照人物故事的时间顺序自然而然地安排在一起。

这两个故事的第一次交集就在,韩三明向远处眺望时目光追随这空中的一个亮点,然后镜头随着光点的移动与沈红的目光重合,这样的转接虽有一点直白却还是能让观众接受的。

该影片也没有少用时空的压缩,多用的都是一种错觉的镜头,让画面模糊化,或者进入黑暗,慢慢的转接到另一个场景。

《三峡好人》读后感

《三峡好人》读后感

《三峡好人》读后感
《三峡好人》是一部描绘中国现代社会风貌的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三峡地区的
人物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困境。

这部小说以三峡大坝的建设为背景,通过描绘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在三峡大坝工地上工作的普通农民工,他们在艰苦的环
境下艰难生存,但却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执着。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引发了读者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描绘一些“好人”角色,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直。


些“好人”在面对社会的险恶和诱惑时,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为他人奉献和帮助。

他们的形象给予了读者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也让人们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和选择。

通过《三峡好人》这部小说,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刻观察
和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无法自拔。

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让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引发了对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总的来说,《三峡好人》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和品味的小说,它不仅展现了中
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也让人们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的阅读不仅可以带给读者愉悦的阅读体验,更能让人们对自己和周围世界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愿我们能从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成为更好的人。

《三峡好人》的声音世界

《三峡好人》的声音世界

《三峡好人》的声音世界《三峡好人》是一部由中国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著的长篇小说,描绘了三峡移民的艰辛历程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所展现出的善良和勇敢。

这部小说以其鲜明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而闻名于世,其中的声音世界更是丰富多彩、感人至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三峡好人》中的声音世界,探究其所传达的情感与价值。

我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中感受到其声音世界的饱满和立体。

小说以三峡大坝的兴建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三峡移民代表刘西派和他的家人在搬迁、安置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磨难。

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充满温情的世界。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听到移民们对故土的深情眷恋,他们对新生活的期盼和努力,以及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

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声音世界,使人们对三峡移民的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为声音世界的构建提供了丰富而立体的元素。

刘西派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形象,在面对困境时总是不屈不挠,坚定地为自己和家人争取生存的权利。

他的声音是顽强和勇敢的,让人深受鼓舞。

与此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移民形象,他们各有个性,却又都在生活中散发出一种勇敢坚韧、善良纯真的声音。

这些声音构成了一个鲜活的群像,为小说的声音世界增添了更多的精彩与厚重。

小说中的语言和叙事方式也为声音世界的呈现增添了魅力。

作者贾平凹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观察力,以一种写实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三峡移民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

他的叙事充满张力,富有节奏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的声音世界之中。

在这个声音世界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刘西派一家人的哀愁与悲喜交织,可以听到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冀,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坚韧和善良。

这些声音如潺潺的流水般轻柔而深沉,给人以无尽的思索和感慨。

小说中的主题与价值观也为声音世界的建构提供了内在的支撑。

《三峡好人》通过讲述三峡移民的命运,呈现了一个生而真实的世界,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一种深刻思考。

《2024年《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范文

《2024年《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范文

《《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篇一《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是贾樟柯导演的一部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电影。

它以其对故里与变迁的细致描绘,以及对现实主义的独特解读,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佳作之一。

本文将从电影的主题、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导演手法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主题与故事情节《三峡好人》以中国长江三峡地区为背景,通过主人公们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命运和心态。

影片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一个“寻找”的线索展开,描绘了人们为寻找故里与自我所经历的曲折过程。

其中,电影的主题深刻地体现了在巨大社会变迁中,人们如何面对失去与寻找的矛盾心理。

二、人物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鲜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贾樟柯导演通过对人物性格、命运和生活经历的细致刻画,将观众带入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中。

无论是为了寻人而背井离乡的男子,还是因故土即将消失而情绪复杂的居民,他们都是三峡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变迁的见证者。

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奈。

三、导演手法贾樟柯导演以其独特的导演手法,将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生动地展现出来。

他善于运用镜头语言,将社会现象与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凉和无尽的思考。

此外,电影的音效和配乐也十分出色,为影片营造了恰到好处的氛围,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情感。

四、现实主义《三峡好人》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依托,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命运和心态。

影片中的情节和人物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受到社会的真实面貌。

同时,电影也揭示了社会问题,如故土的消失、人的迷失等,引发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五、艺术价值《三峡好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电影在主题和情节上具有深刻的内涵,通过对故里与变迁的描绘,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命运和心态。

三峡好人电影赏析

三峡好人电影赏析

《三峡好人》赏析《三峡好人》以纪实手法讲述了两对普通中国夫妻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故事是,山西的一个普通煤矿工人,16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生下孩子,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了。

16年天各一方之后,煤矿工人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而因三峡工程的缘故,前妻家所在的县城早已被淹没在水底,前妻的家人对他也不怎么友善。

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两人决定结婚。

另外一个寻找的故事,结局没那么皆大欢喜,赵涛演的护士虽然找到了自己的丈夫,但心知感情不再,终于还是黯然分手。

在影片的开头先是一段很嘈杂的声音,然后通过一组“摇镜头”来慢慢让观众看清了现在是在一个拥挤嘈杂的船舱里面,最后导演使用了一个对比蒙太奇,画面变成一个船外的空旷的画面,并同时用一个空镜头定格在了那个站在安静地船舱外看着外面空旷的男人身上,告诉观众这个导演要讲述这个男人的故事。

而在男人去码头找他的妻子的时候,摄像机用了全景,让观众感觉就像我们看到的是男人眼中的景象,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

此外,在影片的结尾的的位置,在男人带着他在这里认识的一群兄弟离开那里的时候,男人看着远处的走钢丝的人,然后和他的兄弟离开那个地方。

这个片段使用了平行蒙太奇,告诉了我们他们这些人要去做的事情就像是高空走钢丝一样危险,但他们还是去做了。

表达了这个男人对与他妻子在一起的义无反顾与坚定。

全片在镜头的选择方面,《三峡好人》用了很多的长镜头,同时也有很多的远景,空镜头,主要采用客观的视角,尤其运用了一些长镜头,在写实的基调上讲究构图,影象与主题环境密切配合,包括灯光的细致处理,画面上不留痕迹。

应当是天气的缘故,一拍远景,便是灰蒙蒙的一片,看不真切。

这朦胧的山水之间,给人苍茫的感觉。

山苍苍,水茫茫,宏阔的背景又使得人物在画面上很渺小,往往置于边缘。

而且背后往往是正在消亡的城市和船舶漂停的长江水面。

镜头把人几乎逼进长江和消失的城镇之中,人却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

这同样也加深了观众的在场感。

三峡好人的观后感

三峡好人的观后感

三峡好人的观后感《三峡好人》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纪录片,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和感人的画面,展现出了三峡人民的善良、勇敢和无私奉献精神。

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人性的美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整部纪录片以“三峡好人”为主线,通过各个具有代表性的事迹,生动地展现了三峡人民在建设三峡工程过程中的艰辛与奉献。

他们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在工作岗位上,都展现了出非凡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片中讲述的烈士杨雪峰的事迹。

杨雪峰,在建设三峡工程时,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在一次意外中不幸身亡,但他的事迹却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他用自己生命的付出,诠释了什么叫做忠诚和无私。

在他身后,人们纷纷传颂他的英雄事迹,将他奉为榜样,甚至有人给予了他“三峡好人”的称号。

除了杨雪峰,纪录片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英雄人物。

他们或是船员、或是工程师,或是普通的百姓,但他们的事迹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他们以自己微薄的力量,为三峡工程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的真谛。

通过观看《三峡好人》,我认识到三峡人民所展现的善良与勇敢,并非仅限于纪录片背后的故事,而是融入了每个三峡人的血液中。

他们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也能悄悄地为他人付出,帮助他人,传递着爱与温暖。

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得三峡人民不仅创造了伟大的三峡工程,更构建了一个充满人间之爱的社会。

纪录片中所展现的故事,不仅令人动容,更给予了我们每个人深思。

我们应该学习三峡人民的奉献精神,尽己所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无论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具备一颗善良的心,帮助他人,传递爱与温暖。

此外,《三峡好人》还反映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峡人民中的深入人心。

作为一部纪录片,它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三峡人民中的实际应用。

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行为准则中,形成了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优良品质。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

三峡好人观后感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是一部令人深思且触动心灵的电影。

这部影片以其真实而质朴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三峡工程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让我深受触动。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三峡工程进行中的奉节县城,这个特殊的时期和地点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独特的舞台。

随着工程的推进,整个县城面临着拆迁和重建,人们的生活被彻底打乱。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影片的两位主人公韩三明和沈红从山西来到这里,各自寻找着自己心中的“好人”。

韩三明,一个朴实憨厚的山西矿工,为了寻找多年未见的妻子麻幺妹来到奉节。

他的形象让人感受到一种坚韧和执着。

他话不多,但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妻子的牵挂。

当他终于见到妻子时,那份深沉的情感在平静的外表下暗流涌动。

他面对生活的困境没有丝毫的抱怨,只是默默地接受并努力去改变。

韩三明代表了无数在社会底层默默打拼的普通人,他们虽然生活艰辛,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情感。

沈红则是一位较为现代的女性,她为了挽回与丈夫的感情来到三峡。

与韩三明不同,沈红显得更加独立和果断。

当她发现丈夫已经变心,她没有过多的纠缠,而是选择了勇敢地离开。

沈红的经历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情感困惑和抉择。

电影中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破旧的房屋、杂乱的街道、忙碌的拆迁场景,以及人们迷茫而又充满期待的眼神,都构成了一幅极具现实感的画卷。

导演通过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变革给普通人带来的巨大影响。

那些即将被淹没的家园,承载着人们太多的回忆和情感。

而新的生活又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让人感到既兴奋又恐惧。

影片中的人物关系也十分真实和动人。

韩三明与工友们之间的友情,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温暖。

他们一起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沈红与丈夫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让人感受到爱情的脆弱和无奈。

而韩三明与妻子麻幺妹之间那份历经岁月考验的感情,则让人相信真爱的存在。

在这部电影中,我还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尽管生活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但人们依然保持着善良和互助的品质。

《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

《三峡好人》_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导言: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以及由此带来的物质文化变迁,为电影艺术提供了充分的创作题材。

三峡好人解读

三峡好人解读

高亢的沉吟——解读电影《三峡好人》《三峡好人》(英文片名为StillLife)是一部令人耐人寻味的影片,甚至可以称之为“经典”——它获得了2006年第六十三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由它而引起的轰动和研究时至今日依旧热烈。

一、关于导演和作品《三峡好人》的编剧和导演贾樟柯是中国第6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与第5代的沉重华丽主题不同的是,第6代把镜头对准了小人物,把平民老百姓的生活搬到了银屏上——写实,或者说是稍微放大。

《三峡好人》突出人性,用底层人民的光辉和苟且,反映中国在巨变之中超越西方所能想像的人的成本的透支,观照并试图唤起大众在精神、物质层面(先精神后物质)对弱势人群的关注,是贾导演对“民本”概念的影像化。

二、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三峡好人》有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山西煤矿民工韩三明在三峡库区寻找妻子和女儿。

在奉节县城轰隆隆的拆迁背景上,矿工韩三明来寻找与他分别十六年的非婚妻子麻幺妹和刚生下来就被带走的女儿。

十六年前,他从奉节买回了麻幺妹,但被警察解救回乡。

麻幺妹的哥哥麻老大欠一个船主三万元钱,麻幺妹被抵押给了船主。

她长年在长江上跑船,女儿则在东莞打工。

为了见到妻子和女儿,韩三明留在三峡,加入拆迁民工的行列。

最后,他见到了妻子,决定带她回山西,但他必须付给船老大三万元钱才能带她走。

他在奉节结识的拆迁民工愿意跟他一起回山西挖煤,一行人向长江码头走去。

第二条线索是山西护士沈红来寻找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郭斌。

她无法联系上郭斌,只好找到丈夫过去的战友、现在的考古学家王东明,让他帮忙寻找。

她觉得郭斌可能有了新的女人。

最终,沈红见到了郭斌,却向郭斌撒谎说自己喜欢上了别的人,要和他离婚。

她孤独地乘船向上海而去。

两条线索以郭斌和小马哥联系在一起。

郭斌是沈红的丈夫,小马哥是“斌哥”的手下,三明是小马哥新认识的朋友。

三、关于影片的隐喻手法《三峡好人》中,有一个充满了隐喻的超现实场景:在长江边,韩三明和赵涛同时看到了不明飞行物,眼见它低啸着在阴云间盘旋,然后倏忽消失。

解读《三峡好人》中三个特殊镜头

解读《三峡好人》中三个特殊镜头

解读《三峡好⼈》中三个特殊镜头【镜头⼀】三峡景⾊前,韩三明矗⽴凝视。

⼀个飞碟突然划过天际,随着它的飞⾏路线,赵涛饰演的⼥主⼈公出现,影⽚的另⼀半故事开始了。

【镜头⼆】赵涛饰演的⼥主⼈公晒出了⾃⼰换洗的⾐服,远处那幢难看的烂尾纪念碑突然如⽕箭,点⽕,升空了。

运⽤长镜头,⼥主⾓赵涛完全不化妆,还有很多的断壁残垣,《三峡好⼈》的镜头是朴实的,其间发⽣故事的⼈物也是最平凡的。

⽽在这样⼀部应该也确实“现实”的电影⾥,出现了以上超现实的桥段,让许多看⽚者笑场之余,更有很多问号。

“我觉得中国如今呈现出的就是⼀种超现实的状态。

两千多年的城市,在两年内全部拆掉,这本⾝就是⼀件很超现实的事情。

”对于⽚中两处让⼈疑惑的特技运⽤,在贾樟柯的解释⾥都有双重寓意。

“飞碟”本⾝起到了将男⼥主⼈公的两段⽆关的感情故事,能够衔接起来。

⽽想到“飞碟”,贾樟柯是有些天马⾏空:“那次站在北京的路上,周边是⼀个动⼯中的建筑⼯地,我踩在不平的⽯头上,想着如果这时候天上有个飞碟飞过多好?”烂尾纪念碑的点⽕升空则是因为贾樟柯在拍摄中,⼀直觉得这幢建筑物与周边景⾊太格格不⼊,于是在影⽚⾥设计让它消失。

“不过下⼀个镜头也交代了,这个庞然⼤物的飞⾛,其实是⼥主⾓⼼头的⼤⽯头放下了。

”烟酒茶糖?计划经济的产物【镜头三】“烟、酒、茶、糖”韩三明第⼀次去看买来的⽼婆的家⼈,临⾛拿出两瓶家乡带来的汾酒让对⽅收下。

⽽他与⽼婆的感情也是通过⼀颗⼤⽩兔奶糖两⼈分来表达。

贾樟柯说“烟酒茶糖”这四样东西,凡是经过计划经济时代的⼈,都⼀看就⼼领神会。

“这是那个时代⼈与⼈之间沟通的⽅法,参与到⼈际关系的运转中的。

”贾樟柯的这个解读引发了另⼀个讨论,如今肯在电影院消费的⼈,⼤半是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如何让他们去明了或者说接受《三峡好⼈》?“其实电影⾥的讯息很多,它还是⼀个发⽣在当下的现实电影。

只不过《三峡好⼈》在现在的中国电影⽽⾔,可能有点不合时宜。

我们还不习惯接受带刺痛感的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亢的沉吟——解读电影《三峡好人》《三峡好人》(英文片名为Still Life)是一部令人耐人寻味的影片,甚至可以称之为“经典”——它获得了2006年第六十三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由它而引起的轰动和研究时至今日依旧热烈。

一、关于导演和作品《三峡好人》的编剧和导演贾樟柯是中国第6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与第5代的沉重华丽主题不同的是,第6代把镜头对准了小人物,把平民老百姓的生活搬到了银屏上——写实,或者说是稍微放大。

《三峡好人》突出人性,用底层人民的光辉和苟且,反映中国在巨变之中超越西方所能想像的人的成本的透支,观照并试图唤起大众在精神、物质层面(先精神后物质)对弱势人群的关注,是贾导演对“民本”概念的影像化。

二、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三峡好人》有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山西煤矿民工韩三明在三峡库区寻找妻子和女儿。

在奉节县城轰隆隆的拆迁背景上,矿工韩三明来寻找与他分别十六年的非婚妻子麻幺妹和刚生下来就被带走的女儿。

十六年前,他从奉节买回了麻幺妹,但被警察解救回乡。

麻幺妹的哥哥麻老大欠一个船主三万元钱,麻幺妹被抵押给了船主。

她长年在长江上跑船,女儿则在东莞打工。

为了见到妻子和女儿,韩三明留在三峡,加入拆迁民工的行列。

最后,他见到了妻子,决定带她回山西,但他必须付给船老大三万元钱才能带她走。

他在奉节结识的拆迁民工愿意跟他一起回山西挖煤,一行人向长江码头走去。

第二条线索是山西护士沈红来寻找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郭斌。

她无法联系上郭斌,只好找到丈夫过去的战友、现在的考古学家王东明,让他帮忙寻找。

她觉得郭斌可能有了新的女人。

最终,沈红见到了郭斌,却向郭斌撒谎说自己喜欢上了别的人,要和他离婚。

她孤独地乘船向上海而去。

两条线索以郭斌和小马哥联系在一起。

郭斌是沈红的丈夫,小马哥是“斌哥”的手下,三明是小马哥新认识的朋友。

三、关于影片的隐喻手法《三峡好人》中,有一个充满了隐喻的超现实场景:在长江边,韩三明和赵涛同时看到了不明飞行物,眼见它低啸着在阴云间盘旋,然后倏忽消失。

二人丝毫没有感到惊奇,低下头走自己的路,就像刚刚飞过天空的是一只麻雀。

这个场景可以视为整部电影的点题:一个在强力推动下急剧变革的时代,和普通人对变革的漠然与疏离。

除了飞碟,《三峡好人》中还有一个引起讨论的超现实镜头:凌晨时分,烦乱的赵涛来到阳台上晾衣服,阳台对着一个丑陋的塔。

在赵涛转身离开之后,塔竟然在晨曦中如同火箭一样腾空而起。

对此,贾樟柯的解释是,那是一座未竣工的移民纪念塔,他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觉得该飞走。

这是否说明了导演对政府所谓“面子工程”的厌恶呢?几处超现实的镜头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出现,并没有给观众特别突兀的感觉,正如贾樟柯所说,电影里的超现实并没有什么,因为我们的现实比电影还要超现实,奉节的建筑以每7天一栋的速度消失,2006年上半年拍摄时的场景,到了电影上映时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时代变化的速度超出了人的把握能力,剧变的奉节是变化的中国的一个缩影。

但有些东西仍旧保持着静止。

《三峡好人》的英文名是Still Life,是一个美术名词,意为静物,当然也可以理解为静止的生活与生命,这个名称比中文名更好地传达出社会的变与一些人的静之间的对比。

静止表现在韩三明身上。

他是中国底层劳动人民中有代表性的一员,他沉默,他隐忍,他卑微,他跟不上这个时代。

电影一开始,一个长达5分钟的长镜头慢慢扫过船上的每个人,最后定格在船头的韩三明身上,他漠然地坐在那里,目光空洞,这是纯粹的纪录片,没有油画感,就是素描。

来到奉节寻找前妻麻幺妹儿,韩三明手上唯一的线索是16年前写在烟盒上的地址,上面写的还是四川省奉节县,而奉节早已经划归重庆了。

他的信息没有经过更新。

《三峡好人》不但呈现了动与静的对比,而且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社会的剧变与底层人物的静止之间深刻的疏离。

从宏观统计数据上反映的形势一片大好(据初步的统计数字,2006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又突破了10%),反映在普通民众切身福祉上的效应却小得可怜。

在大城市中,可以感受到物质的极大丰富,但韩三明是物质丰富的受益者吗?电影用“烟酒糖茶”标记了四个段落,上一个时代,这四样东西是中国人感受到幸福的重要要素,但如今韩三明们还是从这些基本的东西中得到满足。

在这个意义上说,韩三明们还静止在上一个时代。

贾樟柯一向敏锐地把握着流行音乐的要素,并在电影中使用,巧妙地起着象征的作用。

韩三明和“小马哥”在小饭馆里交换电话号码,音乐铃声成了片子的点睛之笔。

韩三明的手机铃声是《好人一生平安》,这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曲,呼唤着一种美好的人性。

《好人一生平安》隐喻着韩三明至今还停留的那个年代,那是个变化让不同的社会阶层普遍受益的时代,也产生过被城乡各阶层普遍接受的歌曲。

如今,可还有这样的歌曲能够如此广泛地被传唱?当大城市的流行文化前沿被宣扬“个性”的R&B与嘻哈占据,韩三明们还安守着“好人”。

韩三明们已经被这个变动中的社会甩出去了,成了这个时代的局外人,不仅在物质层面,同样也在精神层面。

“小马哥”的铃声是《上海滩》的主题曲:“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

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

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未有。

”镜头一转,对准了在江上正在乘船离去的移民,他们在挥手告别,在默默哭泣。

三峡工程被潮水般的形容词包裹着,但光环之下,给奉节人带来的是什么?他们被滚滚江水带往他乡,只能说是剧变的被波及者,而不能说是受益者。

当变革带来的总量扩张不再能泽被每个群体,当某些群体与时代的沟通被切断,对他们而言,变革就成了单方面的驱使力量,于是他们对发生着的一切变得冷漠,保持沉默并坚守自己的生活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最好的选择。

当韩三明对象征着主宰力量的飞碟无动于衷时,便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所谓的大好形势跟我有什么关系?这里是不是导演本身的一种高亢的沉吟呢?四、影片中的影视语言1.关于镜头影片大量使用景深镜头,在镜头内部呈现对比关系。

众多的横移镜头像正展开的一幅幅山水画,把三峡奇幻美丽的自然风光呈现得淋漓尽致,大江奔涌,山峰险峻,云舒雾绕,宛如仙境。

但它和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风光片不同的是,无论多么美丽的自然,它都只是背景,人以及人生活过的痕迹才是前景,残垣断壁和行走在残垣断壁中的普通人才是前景。

于是自然之美和人生存条件的恶劣形成鲜明对比。

贾樟柯在北大放映会上的演讲中说:“如果我们作为一个游客,我们仍然能看到青山绿水,不老的山和灵动的水,但是如果我们上岸,走过那些街道,到街坊邻居里面,进入到这个家庭,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古老的山水里面有这些现代的人,但是他们家徒四壁,这个巨大的变动表现为100万人的移民,包括两千多年的城市瞬间拆掉。

”他的这些感受以恰到好处的视听语言表达了出来。

沈红在三峡大坝前和郭斌告别一场戏中,前景是沈红和郭斌,景深处是断桥上成双成对的恋人,前景是情感破裂即将离婚,后景是断桥相会双双起舞,前景和后景也形成对比关系。

难以相信如此大的景深也在导演的控制之中。

景深运用上,除了对比关系,还有隐喻。

比如,前景是人民币上的夔门,后景是真实的夔门,隐喻美丽的自然被商品化。

最后一场戏中,三明看见一个高空走钢丝的人,隐喻这些前往山西挖煤的民工未来的命运。

在《三峡好人》里,景深的运用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直接对比,是抒情和纪实的巧妙结合,是直截了当的镜头内部蒙太奇。

再来看直接的抒情镜头。

随着故事的进展,导演在银幕上打出了烟、酒、茶、糖四个字,它们就是英文片名所谓的“静物”。

首先是烟,“烟”这个字幕打出时,接下来的画面是电视中的周润发用美钞点烟;小马哥死了以后,三明在他照片前点上了三支香烟,镜头推上去,停留在香烟上,停留在小马哥的照片上。

三明和小马哥之间的感情,由一支烟进展到了三支烟。

其次是“酒”,当三明拿出他从山西带给麻老大的酒时,镜头长久停留在那瓶并不高档的白酒、三明和麻老大身上。

再次是“茶”,当沈红砸开郭斌柜子的铁锁时,镜头推上去,停留在郭斌留在柜子里的那盒明显已经过期的“巫山云雾”茶上,后来,沈红泡了一杯茶喝。

奇怪的是,没有对“糖”的凝视。

烟是三明在陌生人中打造人际关系的手段,酒是三明表达对麻老大尊敬的手段,过期的茶代表着沈红和郭斌过期的婚姻,糖代表着三明与麻幺妹之间的关怀与爱。

烟、酒、茶、糖所代表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由疏远到尊敬,再到亲近、亲密,镜头停留在烟、酒、茶上,意味着对它所代表的情感的凝视,我把它称为“凝视长镜头”。

没有对“糖”的凝视,是不是意味着导演并不相信爱呢?2.声音最简单有效的抒情手段莫过于电影声音。

贾樟柯在电影声音的使用上一向非常有特色,被称为“声音纪实”,主要用来营造真实感,同时用有声源流行歌曲帮助抒情。

《三峡好人》在音响处理上独具特色,流行歌曲的运用也更大胆,还用上了神秘梦幻般的配乐。

音响方面,民工拆墙的声音、市井喧闹声、工厂工人敲打铁管的声音、轮船的汽笛声等等,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民工和工人的敲击是富于节奏感的,也就是说,那些大远景中的民工并不是真的在拆墙,工人并不是真的在敲铁管,他们是在奏乐!流行歌曲则用到了《好人一生平安》、《上海滩》、《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酒干倘卖无》、《潮湿的心》。

其中,《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潮湿的心》切合男女主角“寻找”的故事线,表达爱的主题。

前两首由一个与剧情无关的小男孩唱出,在中间转换为无声源配乐。

贾樟柯称那个小男孩为天使,相当于古希腊戏剧中的歌队。

在放映会上,贾樟柯多次提到,他想让小男孩唱邓丽君的《如果没有你》,但小男孩始终学不会,只好用《两只蝴蝶》。

《潮湿的心》则直接表达沈红对爱情婚姻的伤心。

《上海滩》由小马哥的手机铃声引入,中途转换为无声源配乐;《酒干倘卖无》则由小镇歌手从头唱至尾,它们切合山西人在三峡,三峡人去远方的境况,用于表达影片的漂泊主题。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富于地方特色的歌曲,略过不表。

最后是影片配乐,为了和三峡迷人的自然风景配合,为了营造一定程度上的非现实色彩,影片使用了大量梦幻般的电子音乐。

在同时拍摄的纪录片《东》里也用了同样的音乐。

音乐起来的时候,现实就被抽空。

它使三峡不再是三峡,奉节不再是奉节,它们是中国的缩影五、结语《三峡好人》这部影片从立意、镜头应用和声音处理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处理。

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三峡好人以至于全中国下层民众的生活场景。

影片没有激烈的镜头和声音,但这安静的一切其实都反映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导演的勇气真的让我钦佩,实乃高亢的沉吟!也许正是这种勇敢、这种对中国底层社会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才让这部影片获得了国际大奖的殊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