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细菌培养鉴定流程与报告

合集下载

细菌培养报告总结范文

细菌培养报告总结范文

报告编号:2023-0001一、摘要本次细菌培养报告针对患者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通过严格规范的实验操作,对分离培养的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现将实验过程及结果总结如下: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临床标本、细菌鉴定试剂、药敏纸片、营养琼脂、血琼脂、生理盐水、无菌试管、无菌棉签等。

2. 实验方法:(1)标本采集:按照无菌操作原则,采集患者大便、尿液、血液等临床标本。

(2)标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适当稀释,分别接种于营养琼脂、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

(3)细菌分离:观察平板上菌落生长情况,挑取典型菌落进行纯培养。

(4)细菌鉴定:采用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方法对纯培养的细菌进行鉴定。

(5)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

三、实验结果1. 细菌鉴定结果:本次培养共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等细菌。

2. 药敏试验结果:(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万古霉素敏感,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耐药。

(2)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敏感,对阿莫西林、头孢他啶、四环素耐药。

(3)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敏感,对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耐药。

四、讨论1. 本实验严格按照微生物学检验规范进行,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通过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细菌学依据,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 在本次实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4. 针对本次实验结果,建议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五、结论本次细菌培养报告通过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成功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等细菌,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和药敏试验。

实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依据,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微生物细菌实验报告(3篇)

微生物细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

2. 掌握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

3. 学习细菌生理生化反应的检测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典型的原核细胞结构。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染色和生理生化反应,可以鉴定细菌的种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纯菌株。

2. 仪器:显微镜、接种环、培养皿、酒精灯、无菌水、生理盐水、革兰氏染色液、生理生化试剂等。

四、实验方法1. 细菌形态观察- 将细菌涂布在载玻片上,进行革兰氏染色。

- 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染色性等特征。

2. 细菌分离与纯化- 将纯菌株接种于琼脂平板,进行划线分离。

- 观察菌落特征,挑选单菌落进行纯化。

3. 细菌生理生化反应检测- 进行糖发酵试验、吲哚试验、甲基红试验、V-P试验等。

- 观察反应结果,判断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细菌形态观察- 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呈杆状,两端钝圆。

- 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呈球形,呈葡萄串状排列。

- 肺炎克雷伯菌:革兰氏阴性,呈短杆状,两端钝圆。

2. 细菌分离与纯化- 划线分离后,观察到单菌落形成。

3. 细菌生理生化反应检测- 糖发酵试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能发酵葡萄糖。

- 吲哚试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呈阳性。

- 甲基红试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呈阳性。

- V-P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呈阳性,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均呈阴性。

六、讨论与分析1. 通过观察细菌的形态、染色和生理生化反应,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种类。

2. 细菌的生理生化反应具有特异性,可用于细菌的鉴定和分类。

3. 在实际应用中,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重要环节。

七、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

2. 我们学会了利用生理生化反应进行细菌的鉴定和分类。

3. 本实验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细菌鉴定流程

细菌鉴定流程
藤黄微球菌 Micrococcus luteus
可以水解蛋白质、多肽和脂肪。通常不水解精氨酸。通常不还原硝酸盐。有些菌株能生长在含有 丙酮酸(作为碳源和能源)、谷氨酸、生物素和无机盐的培养基上。另一些菌株需要含某些氨基 酸更复杂的培养基。
专性好氧,最适生长温度约为35℃。大多数菌株可在10℃生长,有些在45℃生长。能在5%NaCl 生长,但不常在10%或15% NaCl中生长。大多数菌株对溶菌酶和新生素敏感。 对植物和动物不致病。通常存在于土壤、灰尘、水、人和其他动物皮肤上。
.
19
Group 2
THANKS
14生基一班 第二小组
.
20
.
3
形态及理化特征
形态特征:菌落特征
菌落形态
在培养基上呈黄色菌 落。菌落圆形,凸起, 光滑且有光泽,边缘
整齐。
.
4
形态及理化特征
形态特征
显微特征 圆球状,无鞭毛且不可运动
鞭毛染色
1、步骤 制片:滴菌液→倾斜玻片→室温干燥 染色:A液3-5min→水洗→B液冲残水,覆盖染色 →出现明显褐色时轻轻水洗→晾干
2、结果 受试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
6
形态及理化特征
理化特征
大肠杆菌
TITLE TITEXT
淀粉水解实验
受试菌 枯草芽孢杆菌
.
1、步骤: 固体淀粉培养基→划线接种→37℃培 养24h→滴加碘液(均匀铺满平板) →观察
2、结果: 受试菌周围未出现无色透明圈 说明不能分泌胞外淀粉酶
7
形态及理化特征
理化特征
建议新的模式菌株: CCM 169;ATCC 44698;NCTC 2665.
.
17
结果与分析

胡方芳-临床微生物标本常见细菌培养和鉴定

胡方芳-临床微生物标本常见细菌培养和鉴定

三 细菌鉴定的基本依据
• 基本结构:形态与染色 • 生长特性:培养特性 • 细菌代谢产物:生化反应: • 细菌免疫学特征:血清学试验: • 遗传特征:分子生物学实验 • 其他:质谱分析技术、色谱分析技术等
四 细菌鉴定基本步骤
• (一) 挑选可疑菌落 • (二) 涂片染色 • (三) 生化反应试验 • (四) 血清学试验 • (五) 其他相关试验
• 粪便:接种血平板、SS平板和麦康凯平板 置普通温箱 35℃孵育
• 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物:血平板 置普通温箱 35℃孵育
• 生殖道:接种血平板和淋球菌平板 置CO2温箱 35℃孵 育
一 常见细菌培养
• 培养特性: 1 适宜生长温度:大多数病原菌35-37℃,某些在
低温(李斯特菌属 4 ℃ 缓慢生长)或高温下生 长 2 气体环境:需氧菌、兼性厌氧、微需氧(5%O2、 10%CO2 如肺炎链球菌、淋病奈瑟氏菌等)、厌 氧菌
菌)、辣味(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菌落溶血特征 α溶血/草绿色溶血: β溶血: γ溶血/不溶血:
链球菌的溶血现象
2 液体培养基 (1)均匀浑浊生长 (2)沉淀生长 (3)表面生长(菌膜)
(二) 涂片染色
• 染色:革兰染色: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 形态、大小和排列:球形、杆形、螺旋形,菌体
大小,单个、成双、葡萄状等
-
迁移生长 +
洋葱 类鼻疽 巴斯特 其他
铜绿
- 靛基质
其他
沙雷 枸橼 肠杆菌 嗜麦芽 不动 沙门 其他
+
变形杆菌
大肠
革兰阴性球菌
氧化酶(+) G- Co:
脑膜炎双Co 卡他布兰汉
淋球菌
血平板 + 巧克力 + 普通平板 (除卡他)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模板(3篇)

细菌培养实验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观察细菌的生长特征。

3. 掌握无菌技术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繁殖速度快、形态多样等特点。

在适宜的培养基和条件下,细菌可以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通过细菌培养,可以观察其生长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三、实验材料1.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等。

2. 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3. 实验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移液器、无菌操作台等。

4. 实验试剂:无菌水、无菌棉签、无菌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1. 培养基制备:按照说明书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营养肉汤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

2. 细菌接种: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营养肉汤培养基中。

3. 恒温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分别于37℃和30℃下培养24小时。

4. 观察记录: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5. 无菌技术操作:在无菌操作台中,进行接种、移液等操作,防止污染。

五、实验结果1.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圆形、金黄色、表面光滑的菌落。

2. 大肠杆菌在营养肉汤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乳白色、浑浊的菌液。

六、实验分析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细菌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在不同培养基和温度下的生长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

3.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污染。

七、实验讨论1. 细菌在不同培养基和温度下的生长情况有何差异?2. 如何提高细菌培养的效率?3. 在实验过程中,如何避免污染?八、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细菌培养实验,我们了解了细菌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规律,掌握了无菌技术操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细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临床细菌常规检验方法

临床细菌常规检验方法

临床细菌常规检验方法1.样本收集:通常采用微生物标本采集套装,如采血培养瓶、骨髓培养瓶、尿培养瓶、分泌物培养瓶等。

不同类型的标本要按照不同的采集方法进行采集,以确保样本的纯度和无污染。

2.样本处理:在获得样本后,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血液样本要进行离心分离,分离出红细胞和血浆/血清。

尿液样本要进行离心去除悬浊物等。

3.细菌培养:将已处理的样本分别接种到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并在适当温度和湿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通常常规培养采用的培养基包括血浆琼脂、麦康凯琼脂等。

培养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特殊细菌可能需要更长的培养时间。

4.细菌鉴定:对培养出的菌落进行初步的形态学鉴定,如观察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

然后进行革兰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如是否革兰阳性或革兰阴性。

根据初步鉴定的结果,可以选择进一步的生化试验或分子生物学检测,如氧化/发酵试验、羟基酸钠试验、目标序列扩增等。

最终确定细菌的种类和特征。

5.药敏试验:对已鉴定出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细菌对各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药敏试验通常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肉汤稀释法,通过观察菌落的生长抑制区域大小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6.结果分析和报告:根据细菌培养和鉴定的结果以及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结果分析和判断。

最后将结果整理成报告,提供给临床医生参考,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总的来说,临床细菌常规检验方法包括了样本收集、样本处理、细菌培养、细菌鉴定、药敏试验等步骤。

这些步骤的顺序和方法都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细菌常规检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微生物三级报告流程

微生物三级报告流程

微生物三级报告流程
微生物三级报告流程如下:
1. 微生物实验室接收血液、骨髓等标本后,将血培养瓶送至微生物室进行培养和检测。

2. 如果血培养仪检测到有微生物生长,将立即报警提示。

工作人员取出报阳的血培养瓶,抽取培养物进行革兰染色。

革兰染色结果在1小时内作为初次鉴定(初鉴)结果进行报告,即血培养一级报告(危急值)。

3. 同时,接种平板进行分离培养,目的是获得单个菌落用于后续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

4. 一般细菌培养大多需十余小时,长出菌落后,通过微生物质谱检测方法进行菌种鉴定,菌种报告为血培养二级报告(本实验室暂未进行二级报告)。

5. 鉴定后根据细菌种类进行相应的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需要8-24小时,菌种及药敏结果为血培养的三级报告。

以上是微生物三级报告流程的简单介绍,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细菌培养初级报告制度 文档

细菌培养初级报告制度 文档

细菌培养初级报告制度为让临床医生及病人能够快速、准确、及时得到检验报告,是检验者、医生、病人所共同期望的,是检验医学发展的主题之一。

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操作规范》,本着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指导原则,检验科拟对微生物检验实施分级报告制度,以缩短检验时间,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争取做到快速检验、及时报告。

1.快速检验即以最快的速度、最优化的方法、最先进的设备等方面提高我院微生物学检验。

2.对于培养及药敏实验我们将采取分级报告的方式实现快速检测。

2.1早期报告,收到培养的标本先涂片,确定染色形态,球、杆菌及革兰氏阴、阳性;报告方式:电话告之主管医师本人或值班医生。

联系临床就是加强与临床医师的联系,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2.2初级报告,根据涂片结果,及抗菌素的抗菌谱,结合我院现有抗菌素种类,通过查询病历,或询问医师本人,对临床用药是否合理提出建议。

报告时间:脑脊液、胸腹水、关节液、出血斑等标本0.5-2h报结果。

培养阳性后(18-24h后)0.5-2h报结果(不能确定菌种时,先报阳性)。

报告方式:电话告之主管医师本人或值班医生。

注意:早期报告及初级报告只供医生参考,都不入病历,以免干扰医生用药治疗。

2.3终报告:即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的最后报告,为正式报告。

3.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终报告除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外,还会附有书面分析及评价(但注明不入病历,仅供医生参考),内容包括:标本是否合格、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用药评估及建议。

同时,在细菌培养及细菌培养后药敏试验方面,微生物检验人员也希望得到医生及护士的配合,按规定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正确采集标本,共同把工作做好。

为了控制医院内感染及服务于临床,实验室人员应经常指导护士或亲自采集院内感染控制标本,及时反馈临床并提出建议。

4.结果报告方式4.1阳性结果报告4.1.1初级报告:阳性血培养结果非常重要,应该立即口头报告给医生,包括革兰染色特性和形态,血培养阳性的瓶数和其他的鉴定信息(如革兰阳性球菌疑似为葡萄球菌等)。

质谱仪鉴定细菌的流程

质谱仪鉴定细菌的流程

质谱仪鉴定细菌的流程
使用质谱仪鉴定细菌的流程:(1)菌株分离与筛选:将样品的微生物中进
行培养、筛选,从而获取未知微生物的菌株;(2)DNA提取:将筛选出
的菌株进行扩增或者提取细菌的DNA,以供分子鉴定细菌株;(3)质谱
仪质量分析:将提取的DNA或者RNA分别通过液相、气相色谱,再
利用质谱仪进行质量分析,形成细菌的质量谱;(4)特异性标记与对比:采用特异性标记物,以及细菌库中有关质量谱进行比对;(5)质量谱分
析与结果判断:将质量谱和有关质量谱进行分析,以确定鉴定出的细
菌类型及部分比较;(6)结果验证:将质谱仪鉴定得到的细菌名称和细
菌培养、鉴定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以确保细菌的类型正确性。

使用质谱仪鉴定细菌的流程:
(1)菌株分离与筛选:我们首先从检测样品中分离微生物株,将其培养、杂菌混合等进行筛选,然后获取未知微生物株;
(2) DNA提取:采用扩增或者提取了染色体内的DNA,再进行分子鉴
定菌株,以便质谱仪的质量分析;
(3)质谱仪质量分析:将提取的DNA或RNA经过液相和气相色谱分离,再利用质谱仪进行质量分析,形成待测细菌的质量谱;
(4)特异性标记与对比:利用特异性标记物,与细菌库中有关质量谱进行比对,以辅助对确定待测细菌的种类;
(5)质量谱分析与结果判断:利用微生物种间质量差异特性,考察质量谱,以确定待测细菌类型以及部分比较;
(6)结果验证:通过与细菌培养鉴定的结果对比验证,来确保质谱仪鉴定出的细菌类型是正确的。

尿细菌培养实验报告

尿细菌培养实验报告

尿细菌培养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将尿液样本进行培养,从中分离出细菌,进而确定尿液中是否存在致病菌群。

实验原理:尿液是人体内代谢废物的产物,其中可能含有正常菌群以及致病菌。

为了确定尿液中的致病菌,我们采用尿液细菌培养的方法。

实验步骤如下:1. 取得尿液样本:从受试者中采集尿液样本,保持卫生和无菌操作。

2. 分离菌群:将尿液样本经过适当稀释之后,分别接种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然后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定时间。

3. 鉴定菌群:通过观察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态,进行初步鉴定。

通常我们会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色素等特征。

4. 鉴定致病菌:从初步鉴定的菌落中选取几个代表性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生化鉴定和鉴定试纸反应,以确定是否存在致病菌。

实验结果:在该实验中,我们通过培养尿液样本得到了以下结果:1. 菌群分离:尿液样本分别接种到琼脂平板上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观察到了多个不同形态的菌落。

2. 菌落特征鉴定:我们通过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色素等特征,对初始的菌落进行了初步的鉴定。

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发现了一些常见的正常菌群,如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3. 致病菌鉴定:从初始的菌落中选择了几个代表性的菌落,进行了进一步的生化鉴定和鉴定试纸反应。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确定了尿液样本中存在一些致病菌,如沙门菌和葡萄球菌。

讨论: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尿液样本中存在一些致病菌,这可能是由于受试者感染了这些细菌导致的。

尿液是体内的废物产生物,若存在致病菌,可能会引起尿路感染或其他相关疾病。

因此,通过尿液细菌培养的方法,可以及早发现尿液中的致病菌,以便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尿液细菌培养结果仅能作为初步筛查的手段,进一步的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是确诊致病菌和选择适当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此外,在进行尿液细菌培养实验时,我们也需要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避免外界细菌的污染。

综上所述,通过尿细菌培养实验,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尿液中的细菌群落,并鉴定出其中的致病菌。

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临床标本培养基选择
生殖道标本根据临床医生所写的检验项 目接种相应的平板及操作:
淋球菌培养接种淋球菌平板;念珠菌培养接 种沙保罗培养基;支原体培养则按《支原体培 养的操作规程》操作;作普通培养则接种血平 板和巧克力平板
观察细菌在平板上的生长现象
血平板:大小、形状、边缘、颜色、表 面、透明度、湿润度、黏度、溶血性 mac平板:大小、形状、颜色、透明度、 湿润度、黏度 巧克力平板:大小、形状、颜色、透明 度、湿润度、黏度
采集标本后立即送检!
标本接收原则
严格实行核对制度 :包括姓名、性别、年
龄、门诊号/住院号、病床号、标本类型、容 器、标识、检验目的等。
所有拒收或退回标本均应在登记本上登 记,登记内容包括:病人姓名、病区、床号
送检医师、送检项目、拒收 ( 退回 ) 原因、拒收 时间、经手人等
痰标本涂片染色低倍镜下分类
抗酸染色注意事项
为防止交叉感染,标本先高压灭菌后再 涂片染色 染色充分 脱色时间宁长勿短 在涂抹痰标本时严禁对载玻片进行加热
临床标本培养基选择
血: 血培养瓶 中断尿:血平板、mac平板 脑脊液:血培养瓶、血平板、巧克力平 板 穿刺液:血培养瓶、血平板、巧克力平 板、mac平板 胆汁:血平板、巧克力平板、mac平板 大便:.麦康凯、SS、血平板
革兰染色步骤
涂片包括涂片、干燥、固定三步。
涂片 干燥 固定
固定的目的:
使细菌的细胞凝固,使菌体与玻片粘 得更牢固; 可改变菌体对染料的通透性; 加热固定可杀死细菌,比较安全。
革兰染色程序
初染 媒染 脱色 复染
冲洗
冲洗
冲洗
结晶紫 1’ 1’
冲洗
碘液 1’
95%乙醇 30” 复红

微生物细菌鉴定流程

微生物细菌鉴定流程

微生物细菌鉴定流程近年来,微生物细菌在医学、环境科学、食品安全等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准确、快速地鉴定微生物细菌的种类,对于疾病的防治、环境污染的监测以及食品质量的保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以人类的视角,为你详细介绍微生物细菌鉴定的流程。

第一步:样本采集鉴定微生物细菌的第一步是采集样本。

样本的选择和采集方法直接关系到鉴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常见的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粪便、食品、土壤等。

采集样本时要注意避免污染,使用无菌工具进行采集,并妥善保存以保持样本的完整性。

第二步:样本处理在样本采集后,需要进行处理以提取微生物细菌。

处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样本类型而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食品样本,可以进行均质化和稀释,以增加微生物的浓度。

对于血液样本,可以进行离心和沉淀,以获得血浆或血清。

第三步:培养和分离经过样本处理后,接下来需要将微生物细菌培养和分离。

培养是指将样本中的微生物细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生长。

培养基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和特性来确定。

分离是指将不同的细菌分开,以便后续的鉴定。

分离可以通过涂布法、滴定法、稀释法等多种方法进行。

第四步:形态学观察在分离细菌后,需要进行形态学观察。

形态学观察包括观察细菌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

这些特征能够提供一些线索,帮助鉴定细菌的种类。

第五步:生理生化测试除了形态学观察外,生理生化测试也是鉴定微生物细菌的重要手段。

生理生化测试通过对细菌的代谢、酶活性、生长特性等进行检测,来推测细菌的种类。

常见的生理生化测试包括氧需求性测试、碳源利用测试、酶活性测试等。

第六步:分子生物学鉴定在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测试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分析微生物细菌的DNA或RNA序列,来确定其种类。

常见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包括PCR、测序等。

第七步:鉴定结果分析最后一步是对鉴定结果进行分析。

根据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结果,确定微生物细菌的种类。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细菌的培养及鉴定

染色与镜检: 首先通过革兰氏染色确定基本
的分类:(1)G+球菌(2)G-球菌(3)G-杆 菌(4)G+杆菌。此外,如果镜下发现革兰氏 染色阳性、椭圆形、有芽孢状的较大菌体,可 能是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最重要的致病葡萄球菌 血平板上菌落有明显β溶血环,颜色呈金 黄色、灰白色或柠檬色 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甘露醇 血浆凝固酶和DNA酶阳性
抗酸染色注意事项
染色充分 脱色时间宁长勿短 在涂抹痰标本时严禁对载玻片进行加热
临床标本培养基选择
生殖道标本根据临床医生所写的检验项 目接种相应的平板及操作:
淋球菌培养接种淋球菌平板;念珠菌培养接 种沙保罗培养基;支原体培养则按《支原体培 养的操作规程》操作;作普通培养则接种血平 板和巧克力平板
观察细菌在平板上的生长现象
细菌接种的基本程序
灭菌接种环
沾取标本 接种
灭菌接种环
细菌接种法
平板划线接种法: ★目的:使混合的细菌呈单个分散生长, 形成单个菌落,以便获得纯菌。 ★方法: 分区划线法:适用于含菌量较多的标本 连续划线法:适用于含菌量较少的标本


分区划线法(3区)
第一区划线 灭菌接种环 第二区划线 灭菌接种环 第三区划线 灭菌接种环
冲洗
石炭酸复红维持 3-5’
冲洗
美蓝复染1 ’
3%盐酸酒精30 ’’ ~1’
冲洗
干燥
油镜观察
抗酸染色结果
抗酸菌呈红色, 常堆积成团, 排列无序,
偶呈分枝状生长。
背景及非抗酸性细菌呈兰色。
抗酸杆菌报告
300个视野仅见到1—8条抗酸杆菌填写条 数 1+:镜检查见3-9条抗酸杆菌/100高倍镜 视野 2+:镜检查见1—9条抗酸杆菌/10高倍镜 视野 3+:镜检查见1-9条抗酸杆菌/高倍镜视 野 4+:镜检查见>9条抗酸杆菌/高倍镜视野

微生物培养和鉴定实验报告

微生物培养和鉴定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实验报告刘琳1131428 环境科学同组:陈氏秋张一、实验目的1.学习微生物(细菌)鉴定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微生物(细菌)的快速鉴定操作步骤与自动化分析技术。

3.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并掌握微生物(细菌)的鉴定思路。

4.强化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细菌鉴定是细菌分类学中最实用的部分,与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动、植物检疫,食品卫生检验,人类及动、植物病原诊断,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等领域均需要细菌鉴定方面的工作。

细菌的鉴定是确定一个新的分离物是否属于一个已被命名的分类单元的过程。

主要包括分离培养、显微镜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血清学检验和动、植物接种等环节或技术。

此外,还有噬菌体敏感性及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等。

细菌鉴定首先要有一个分类系统做基础。

根据这个分类系统,找出各分类单元间相互区分的一系列特征,构成一个鉴定系统,即细菌鉴定的检索表。

换言之,检索表由一系列有关细菌特征的问题构成,这些问题引导人们通过一个分类系统来确定一个菌株的分类地位。

检索表有双歧式和表格式两种形式。

本实验采用表格式检索表。

表格式检索表(鉴定特征表) 只对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总结。

而不给分类特征以等级化的排列。

表格式检索表往往包含较多的性状特征,因而看起来比双歧式复杂。

但比双歧式优越。

表格中记为“﹢”的结果是该分类单元中90%以上的成员为阳性的特征。

因此,允许被鉴定对象的个别特征不确定。

三、实验材料器材:ID32E接种条、6cm培养皿、接种环、火焰灯、接种台、恒温培养箱、ATB Expression仪、移液管、移液枪药剂:生理盐水、培养18~24h的接种菌、石蜡油、James 指示剂四、实验步骤1.准备好ID32E接种条、6cm培养皿、接种环、火焰灯、移液管、移液枪、接种菌、石蜡油、生理盐水等用品,放到接种台上,并打开火焰灯。

2.用移液管移取5ml的生理盐水加入到6cm培养皿中。

3.把接种环放到火焰灯上烧红(保证细菌全部烧死),之后在旁边冷却,等温度降至100°左右时放入接种菌试管中的琼脂部分再冷却至常温,之后挑取接种菌,并放到培养皿中涂布均匀。

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方法

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方法
禁止在实验室吸烟、饮食、存放食品等,以防止交叉污染和实验室事故的发生。
无菌操作技术要点
01
实验前需对实验室进行 彻底清洁和消毒,确保 无菌环境。
02
实验人员需穿戴无菌防 护服、手套、口罩等, 避免自身微生物对实验 的干扰。
03
无菌操作应在生物安全 柜内进行,确保实验操 作过程中不受外界微生 物的污染。
误差。在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时,应充分考虑误差范围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 经验分享:在进行细菌培养与鉴定实验时,保持无菌操作是关键。此外,合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
方法和试剂也是提高实验成功率和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同时,及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以便后续分析和报告 撰写。
06
前沿技术展望与挑战
新型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实验室应建立废弃物处理记录制度, 对废弃物的来源、种类、数量及处理 方式进行详细记录,以便于监管和追 溯。
05
结果分析与报告撰写 技巧
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
1 2 3
数据整理
将实验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以便后续分 析。包括菌株生长情况、菌落形态、生化反应结 果等。
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如计算平 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以评估数据的可靠 性和差异性。
支原体培养与鉴定
常用支原体培养基,37℃培养24-72小时,观察菌落形态和溶血现象 ,通过支原体特异性抗体进行鉴定。
04
实验操作规范及注意 事项
实验室安全规范
实验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如生物安全柜、防护服、护目镜等,确保实验 人员的安全。
核酸杂交技术
利用特异性核酸探针与待检细菌核酸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 号鉴定细菌种类。

细菌的生化鉴定

细菌的生化鉴定

试验三细菌的生化鉴定试验目的:掌握常用细菌生化鉴定方法和结果判定熟悉细菌生化反应的临床意义,试验仪器:电热恒温培养箱、电冰箱、蒸汽高压灭菌器、超净工作台、电子天平、普通光学显微镜、鼓风电干燥箱、电磁炉、微波炉、生物安全柜等试验材料:菌种:大肠埃希菌培养基:EMB、KIA、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蔗糖试剂:革兰染液试验步骤:1、分离培养:EMB平板制备,并分离划线;2、形态学观察:①菌落形态观察;观察比较三种细菌在EMB琼脂培养基上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加以描述。

②菌体形态观察;革兰染色,将三种细菌涂在一张载玻片上,镜下观察细菌形态3、生化鉴定:穿刺接种五糖管、双糖铁4、血清学鉴定:伤寒沙门菌、志贺菌5、结果报告①菌落形态特征描述;②菌体镜下形态画图③生化鉴定结果;以列表形式给出,KIA用 -/-或+/-或-/+表示④血清学鉴定结果6、讨论:针对试验出现问题加以讨论。

讲解:1、细菌鉴定的基本步骤:①分离培养观察菌落形态特征:大小、湿润度、边缘、特征等。

②革兰染色:观察镜下菌体形态特征及染色性。

③生化鉴定:不同系均具有各自独立的酶系统,因而对底物的分解力各不相同,其代谢的产物也各异。

这些代谢产物又个具有不同的生物化学特征,可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定这些代谢产物以鉴定细菌。

在临床细菌检验工作中,除根据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进行初步鉴定外,对绝大多数分离的未知菌的属、种的鉴定无论是应用手工鉴定还是自动化仪器鉴定,都需要通过这些生物化学试验来实现,可见掌握各种生化反应的原理和应用是细菌鉴定的基础。

因此依托前两项(特性观察和染色性)的结果,选择特征性的生化试验,是细菌鉴定的必要步骤。

④血清学鉴定:在以上结果符合所检定的目的菌时,选择相应的鉴定血清做进一步鉴定菌种。

2、培养基成分及原理、接种方法及用途:①伊红---美兰培养基(EMB):该培基中含有4%伊红和6.5%美兰两种指示剂及0.5%的乳糖和0.5%蔗糖,若被检菌能分解乳糖产酸,使培基的pH下降,则促使伊红与美兰结合成紫红色或紫黑色复合物,并附着于菌落的表面,且使菌落表面带有金属光泽;而碱性环境中二者不结合。

肠道细菌鉴定实验报告

肠道细菌鉴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肠道细菌分离和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了解肠道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提高对常见肠道细菌的识别能力。

3. 通过实验,提高无菌操作和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肠道细菌是人体肠道内的一类微生物,主要包括厌氧菌和需氧菌。

本实验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肠道细菌,通过观察菌落特征和进行生理生化实验,对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粪便样本2. 肠道细菌通用培养基3. 血琼脂平板4. 琼脂平板5. 肉汤培养基6. 生理盐水7. 稀释液8. 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培养皿、试管、试管架等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取粪便样本,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制成10^-1、10^-2、10^-3、10^-4等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2. 平板划线法分离:取血琼脂平板,用无菌接种环蘸取稀释液,在平板上划线,重复划线直至获得单菌落。

3. 纯化:将单菌落挑取至新的血琼脂平板上,重复划线直至得到纯化的菌落。

4. 菌落特征观察: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大小、边缘、表面等特征。

5. 生理生化实验:a. 观察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结果。

b. 进行糖发酵实验,观察细菌对葡萄糖、乳糖、蔗糖等糖类的发酵情况。

c. 进行吲哚实验,观察细菌是否能产生吲哚。

d. 进行甲基红实验,观察细菌发酵糖类后产酸情况。

e. 进行V-P实验,观察细菌是否能进行丙酮酸发酵。

6. 鉴定:根据菌落特征和生理生化实验结果,对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落特征观察:实验共分离得到5种菌落,其中3种为圆形、红色、光滑、湿润的菌落,2种为圆形、无色、不透明、干燥的菌落。

2. 生理生化实验结果:a. 革兰氏染色:3种菌落为革兰氏阳性菌,2种菌落为革兰氏阴性菌。

b. 糖发酵实验:3种菌落能发酵葡萄糖,2种菌落不能发酵葡萄糖。

c. 吲哚实验:3种菌落产生吲哚,2种菌落不产生吲哚。

d. 甲基红实验:3种菌落发酵葡萄糖后产生有机酸,使培养基变红,2种菌落发酵葡萄糖后不产生有机酸。

肛拭子细菌培养鉴定标本处理流程

肛拭子细菌培养鉴定标本处理流程

肛拭子细菌培养鉴定标本处理流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肛拭子细菌培养鉴定标本处理流程概述肛拭子细菌培养鉴定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用于检测肛门区域细菌感染或病原微生物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14
14
⑶标本运送 采血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 送检,需室温保存或置35~37℃孵箱中,切勿 冷藏。自动化连续检测系统虽有允许延迟上机 检测微生物生长的原理,还是应该尽量减少延 迟上机时间。
2020/11/14
15
3.分离培养
⑴血培养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生物安全防护。
⑵血培养瓶处理 传统手工法血培养每天至少检 查一次,注意微生物生长可视信号,应无菌抽 取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选择合适的培养 基转种,同时做药敏试验。
2020/11/14
25
1.尿中常见分离菌
革兰氏阳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肠球菌 A群链球菌 结核分支杆菌 念珠菌
革兰阴性菌 大肠埃希菌 克雷伯菌属 变形杆菌属 淋病奈瑟氏菌 肠杆菌属 假单胞菌属 罗威登菌属 沙雷菌属 不动杆菌属 假单胞菌属
2020/11/14
26
⒉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2020/11/14
24
(三) 尿
尿路感染是指尿道内有大量微生物繁殖 而引起的尿路炎症。从肾脏排泌出来的 尿液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的,如果在尿液 中分离出细菌(排除污染因素)即为菌 尿,同时伴有感染症状者称为尿路感染。 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 肾炎)及下尿路感染(膀胱炎),男性 还可出现前列腺炎。
12
2.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⑴ 采血指征 一般患者出现以下体症时可作为 采血的重要指征:发热(≥38℃)或低温 (≤36℃ )、寒战、白细胞增多(计数> 10000×10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 或杆状核白细胞,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 官衰竭,血压降低,CRP升高及呼吸快,特殊 患者(如血液病)出现粒细胞减少,(成熟的 多形核细胞<1000×109/L )血小板减少等, 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而临床可疑菌血症 应采集血培养。新生儿菌血症应该增加尿液和 脑脊液培养。最好在感染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 菌药物治疗之前及时采集血培养。
2020/11/14
21
⒊分离培养
(1) 痰标本培养前处理:不含或粘液很少的标本 可直接接种,遇有含大量粘液的标本,应加入 等量的液化剂(如PH7.6的10g/L胰酶溶液 等),放置35℃待充分液化再行接种 。亦可 加液化剂后搅拌混匀离心,取沉淀物接种。
⑵一般细菌分离培养:将处理后的痰标本分 别划区接种于血平板(适用于分离肺炎链球菌和 其他细菌),巧克力平板(适用于分离嗜血杆菌)和 麦康凯/中国兰平板。巧克力平板需置5%二氧 化碳环境(无二氧化碳培养箱可用烛缸),35 ℃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落形态,涂片染色,挑 取可疑纯菌落,做进一步鉴定。
2020/11/14
22
⒋结果分析及报告
⑴结果分析 痰及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易受到 定植在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污染。当从送检标 本中分离出多种细菌时,确定那一种分离细菌 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这对临床诊断 与治疗至关重要。当在同一培养基上分离出1 种以上的病原菌(复合菌)时,要结合患者的 临床症状,涂片染色镜检情况及患者近期细菌 分离培养结果等,综合判断所分离的多种细菌 中那一种细菌可能为致病菌,通常多为优势菌。 当分离的优势菌与涂片染色镜检结果一致时, 要做药敏试验。若分离培养结果与涂片染色镜 检结果不一致时,可不进行药敏试验,以免误 导,仅报告分离鉴定结果,由临床大夫定夺是 否重试。
⑶培养基的选择 一般革兰氏阳性菌选血琼脂, 革兰氏阴性球菌选血琼脂、巧克力琼脂,革兰 氏阴性杆菌再加一个中国兰或麦康凯培养基, 真菌需转种于真菌培养基。根据生长情况,挑 取纯菌落进行进一步鉴定。
2020/11/14
16
4.结果报告 ⑴阳性结果报告 初级报告:阳性血培养结果非常重要,应该立 即口头报告给医生,包括革兰氏染色特性和形 态,疑似何种菌等。同时记录报告日期、时间、 内容以及接受报告人的姓名。 中级报告:报告直接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 细菌种属的初步鉴定结果。 最终报告:报告细菌种属名和标准抗菌药物敏 感试验结果。 ⑵阴性结果报告 普通血培养3天无菌生长可报告为“72小时培 养未见细菌生长”但培养瓶要继续培养至7天, 如果发现有菌生长,可发补充报告,某些特殊 致病菌培养时间需延长。
2020/11/14
31
(2)报告方式
初步报告:在分离出细菌后,进行革兰氏 染色,作出初步报告。
最终报告:有意义的阳性结果报告,应报 告菌落计数、细菌种名及药敏结果。
无意义的阳性结果报告,报告菌落数、 革兰氏染色形态特征,并注明是纯培养 或是混合菌生长。
阴性结果报告:应报告无菌生长和菌落计 数<1000cfu/ml或 <100cfu/ml尿。
2020/11/14
32
(四)粪便
急性感染性腹泻可以由细菌、病毒及原 虫引起,实验室常规检查是细菌培养。 每种感染性腹泻的致病菌因其独特的致 病机理而引起一系列不同的典型症状, 这些症状和详细的病史能为诊断腹泻疾 病类型提供依据。因此,为了查找腹泻 病因,必须了解患者的病史即:症状、 发病时间、年龄、旅游史、进食情况和 使用抗菌素情况。
2020/11/14
9
基本接种方法
曲线划线法(又称连续划线法)、分区 划线法、棋盘格划线法、倾注平板法、 斜面接种法、穿刺培养法、液体培养基 接种法等。
2020/11/14
10
三、临床各种标本的采集、分离培养及 报告方式
▪ 血(适用胸腹水) ▪痰 ▪尿 ▪便 ▪脓
2020/11/14
11
(一) 血
2020/11/14
17
(二)痰(即下呼吸道感染标本)
临床通常将正常人喉以上部位称为上呼吸道, 上呼吸道定植有大量的正常菌群,而气管以下 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泡称下呼吸道,通常无 菌。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 及肺实质感染(肺炎、肺脓肿)等。病原体有 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真菌、立克次 氏体和原虫等。
3
一、医学微生物实验室基本条件及设备
▪ 细菌实验室 ▪ 无菌实验室 ▪ 基本设备
2020/11/144细菌实验室细菌实验室是细菌检验的场所,在此完 成标本接种、孵育、分离、细菌鉴定和 药物敏感试验。所以细菌实验室必须具 备空气及桌面消毒的条件,确保室内相 对无菌。如:足够强度的紫外线灯管, 耐酸碱的桌面等。
2020/11/14
20
⑵支气管镜采集法、防污染毛刷采集法、环甲 膜穿刺经气管吸引法、经胸壁针穿刺吸引法和 支气管肺泡灌洗法,均由临床医生按照相应操 作规程采集,但必须注意所采集标本尽可能避 免咽喉部正常菌群的污染。
⑶小儿取痰法:用弯压舌板向后压舌,将拭子 伸入咽部,小儿经压舌刺激咳嗽时,可喷出肺 部或气管分泌物粘在拭子上送检。
2020/11/14
19
2.标本采集及运送
对可疑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如SARS,肺炭疽, 肺鼠疫等)的患者采集痰标本时必须注意生物安 全防护。
⑴自然咳痰法(最常用的方法):以晨痰为佳, 采集标本前应用清水、冷开水漱口或牙刷清洁 口腔和牙齿。尽可能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标本,用力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痰液直接吐 入无菌、清洁、干燥、不渗漏、不吸水的广口 带盖的容器中,标本量要≥1ml。标本要尽快 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室温保存≤2小时。
(2)特殊培养: 对临床要求真菌、淋病奈瑟 菌及结核菌等培养者,根据细菌所需条 件接种相应特殊培养基,放置相应条件 下进行培养。
2020/11/14
30
4.结果分析及报告
⑴结果分析: 一般单种细菌菌落数> 105cfu/ml可能为感染,需要进一步鉴定 和做药敏试验;<104cfu/ml可能为污染; 在两者之间需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进 行评估。对于导尿标本>103cfu/ml即为 感染;耻骨上膀胱穿刺标本任意数目即 为感染,均需进一步鉴定和做药敏试验。
2020/11/14
13
⑵采血时间及采血量 采血培养应该尽量在使用 抗菌药之前进行,在24小时内采集2~3份血培 养(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 单份血培养)。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应在寒战 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小时,采集血液, 或于寒战或发热后1小时进行。成人采血量8~ 10ml,儿童1~5ml。血液和肉汤之比1:5 ~ 1:10。
下呼吸道感染者可有发热、咳嗽和咳痰,痰 呈脓性、粘稠或血性,是下呼吸道感染细菌检 查的主要标本。细菌学检验能明确感染病原, 并提供有关抗菌药物对分离菌的抗菌活性,有 助于疾病的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医院感 染的监测。
2020/11/14
18
1.呼吸道标本(痰)中常见的分离细菌
革兰氏阳性菌 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
⑴尿培养检查的临床指征(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应进行尿培养) a.有典型的尿路感染症状 b.有肉眼脓尿或血尿 c.尿常规白细胞和/或亚硝酸盐阳性 d.不明原因的发热而无其他局部症状 e.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出现发热 f.膀胱排空功能受损 g.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前
2020/11/14
27
(2)标本采集 a.清洁中段尿 最好是晨尿,是临床上最 常留取尿标本的方法 b.耻骨上膀胱穿刺法 是评估膀胱内细菌 感染的“金标准” c.直接导尿法 d.小儿收集包 e.留置导尿
菌,化脓性链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
萄球菌,其他葡萄球菌 微球菌,消化链球菌,消
化球菌 肠球菌 真杆菌,丙酸杆菌,乳酸
杆菌 放线菌,奴卡苗,结核分
枝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类白喉棒
状杆菌 念珠菌
革兰氏阴性菌 韦荣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其他奈瑟 菌 卡他莫拉菌 肺炎克雷伯菌及其他克雷 伯菌 沙雷菌,变形杆菌 大肠埃希氏菌及其他肠杆 菌科细菌 百日咳鲍特菌,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假单 胞菌属细菌 嗜肺军团菌,气单胞菌 流血感杆嗜菌血杆菌,付流感嗜 拟杆菌,梭杆菌
临床细菌培养鉴定流程与报告
思考题
❖ 1、血培养阳性结果如何分级报告? ❖ 2、如何根据尿液菌落计数分析尿培养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