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2课时

季风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介绍我国多种多样的气候特征,我国的季风气候及季风气候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程标准要求:

2—4 运用各种资料,描述我国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总体特征。

2—5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我们地形的多样性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形成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2、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知道我们的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

分界线;

3、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我们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及不同的自然景观。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季风的分布;

3、运用地图、降水柱状图说明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气候及气候对周围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从自己家乡发展生产的得与失中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

学习重点:

1、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自然景观;

2、我国的季风气候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学习难点:

1、从地图上读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气温和降水量图的判读和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季风气候及其影响;

难点:地图和气温降水柱状图的判读。

教学方法:

图示法、分析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展示反映中国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各地气候的差异。教师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及由此产生的气候景观。

教师板书:二、季风的影响

1、多种多样的气候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3—14 中国的气候类型,分组讨论我国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各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学生讲述:介绍各地的气候特点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

师生归纳: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景观,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教师设疑:我国各地什么气候影响最大?不同地区的气候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季风气候影响最大,受季风的影响)

教学过渡: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主要是受季风的影响形成的。

教师板书:2、我国的季风

学生活动:看图3—15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及季风的活动和图3—11 中国的地形思考活动:①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来?

②季风主要影响到我国的什么地区?

③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①夏季风主要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冬

季风主要是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吹来的偏北风(西北风和东北风)。

②季风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广大地区。

③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

山脉。

设疑过渡:那么季风对我国的气候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教师板书:3、季风的影响

学生活动:看图3—16季风的功劳和相关的文字。分组讨论季风的功与过。

教师引导:要求学生先找到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比较它们在位置上的相同点——纬度大致相同。然后介绍看气温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点红线为各

月气温曲线,蓝色柱状为各月降水量,一般以1月代表冬季,7月代表夏

季,主要从图上读出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如广州冬季低温少

雨,夏季高温多雨)

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对比两个城市可以看出夏季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此时又正值我国气温较高的时候,形成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学生阅读:“阅读卡”,从文字上进一步感受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设问转折:季风给我国带来的都是好处吗?

学生回答:不是。

教学过渡: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季风的“过”。

学生活动:看图片3—17和图3—18,说说季风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影响?(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略

师生归纳:受夏季风不稳定的影响,季风会引发涝灾或旱,从而影响以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活。

学生讨论:请学生谈谈对季风带来的好处和引发的灾害的感受。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中的讨论填空题。

课堂小结、整理知识:

课堂作业:教学后记:

夏季风:偏南风,湿润,

冬季风:偏北风,寒冷干燥

影响

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有利于

水稻的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