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文献综述摘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行主观幸福感的早期研究,引进了大量的国外主观幸福感理论和测评量表,开始评估国外主观幸福感量表的应用性。
本世纪初至今是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学者们开始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观幸福感。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定义及测量方法的研究提出文献述评。
1.主观幸福感内涵界定国内外学者通常认为“主观幸福感”能从心理学角度形象准确地表达“幸福感”的内涵。
Bradburn[1]认为幸福是个体较少体验负性情感、较多体验正性情感,主观幸福感是当前的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平衡结果,并假设主观幸福感由这两个部分组成。
Andrews和Withey[2]认为主观幸福感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组成,他们以Bradburn的主观幸福感结构结论为基础进行研究,并增加了物质生活维度的内容。
Diener[3]指出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按照主观标准描述对生活质量的感受,具有整体性、主观性、相对稳定性的特征,提出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某方面生活满意感、正向情绪体验及较低频率的负面情绪体验。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内涵界定的研究大多延续了国外成熟的研究理论,Diener的定义包含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内容,大多国内研究者认同Diener的定义。
刘仁刚[4]等学者都直接或间接引用了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有些学者还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方法和假设,对主观幸福感内涵进行了表述。
佟月华[5]认为主观幸福感可反映心理健康状态,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幸福与否的主观感觉;方黎明[6]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其自身生活满意度的认知评价;邢占军等[7]认为个体生成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存在差异,比如知足常乐者若感觉生活稳定、和谐,其就会感到幸福,追求自我价值的人若能充分发挥才能,就会感到幸福。
2.主观幸福感测量方法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最早测评主观幸福感的量表是Bradburn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该量表共10个题目,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关于主观幸福感与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近三十年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成果,目的在于总结经济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发展线索和成果,为中国幸福感的研究奠定基础。
文章重点讨论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效用和偏好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以及偏好对幸福感的影响,并总结了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幸福感的最新动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收入偏好自从1974年Easterlin对美国的跨期收入变化与主观幸福感变化之间关系论述的文章发表以来,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文献大量出现,并大致沿着两条主线不断向前发展。
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转向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综合研究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第二条线索是研究偏好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与差异。
主要探讨偏好如何影响幸福或者影响幸福感的偏好如何形成。
国内已经存在一些关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但大都是从心理学或社会学角度来介绍幸福感。
因此,系统总结与评述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收入、失业与主观幸福感1、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标准的消费理论认为,越多的选择意味着越高的生活质量,消费者通过选择行为来最大化其自身福利,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更高的福利与更强的幸福感。
但是,大量数据统计研究表明虽然在某一时点幸福感与收入成正比,但从时间序列来看幸福感与收入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收入增长没有带来幸福感的显著上升(Easterlin,2001)。
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这种弱的关系表现在他们之间相对的系数以及系数的拟合度比较低(Rojas,2005),新古典的绝对收入效用理论不能解释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
对此,部分经济学家从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角度进行了解释。
Easterlin(1995,2001)和Senik(2004)等学者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理论。
该假说认为,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建立在个人的预期和比较变化上。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状况满意的程度。
它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主观幸福感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综述将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衡量方法、影响因素等内容,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一、定义和衡量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命的感觉,包括情感、感知和认知方面。
其中,情感方面主要指人们对生活的感觉,包括快乐、满足、兴奋等;感知方面则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包括健康、财富、年龄等;认知方面则是人们对自身的评价,包括自尊、自信、成就等。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可能受到日常经历和生活事件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衡量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让被试者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分,常用的量表有生活满意度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正面情感量表等。
另外,也有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方法,即让被试者自己描述自己的幸福感。
二、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 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等方面。
研究表明,女性、年龄较大、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常更容易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2. 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包括住房、工作、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
住房面积较大、职业稳定、家庭和邻里关系和睦的人通常更容易感受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3.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包括收入、消费、失业等方面。
收入丰厚、不愁吃穿的人通常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4.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友谊、社交等方面。
亲密关系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
5. 价值观:价值观包括自我认知、宗教信仰、道德观点等方面。
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价值观通常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三、研究综述以往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而且因为个体和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幸福感的测量尺度:不同的测量尺度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因此当前的研究关注于建立更准确的测量尺度。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增强,其中,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述评,以期对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影响因素、测量工具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文献梳理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国内学者在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分析、测量方法的改进以及提升策略的探索等。
我们也将关注这些研究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本文的述评,我们期望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为推动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二、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测量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以及他们在情感上的体验。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Dien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逐渐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定义上,主观幸福感强调个体的主观评价和内心体验。
它不仅关注人们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满意度,还包括他们在心理、社会、精神层面的感受。
具体来说,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而情感平衡则是指个体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状态。
在测量上,主观幸福感的评估通常依赖于问卷调查法。
其中,最常用的量表是Diener等人开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简称SWLS)。
该量表通过一系列问题来评估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满意度。
还有一些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情感平衡,如《积极和消极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简称PANAS)。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感是一个个体对于自身生活从各种层面上的评价和感受。
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经历的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
主观幸福感成为学术研究的对像,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个整体评价,包括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如个人成就感、人际关系、健康、收入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如何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 1950 年代,在那个时代,精神医学家认为幸福只是一种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主观幸福感的状态下的表现。
在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学界逐渐从幸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入手,梳理了大量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
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也日趋丰富。
目前较为常用的测量方法有“幸福感量表”和“流程体验量表”两种。
其中,“幸福感量表”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工具,它包括正向情绪、满意度、意义感、自主感、哲学自我等方面的测量。
“流程体验量表”则聚焦于具体的生活体验,可帮助采集与幸福感相关的精细数据,包括情感、行动、认知等各个方面的体验。
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方面,学界目前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受人际关系、健康、经济收入、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其中,人们的人际关系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幸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健康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身体健康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正向情绪和幸福感。
与健康紧密相关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主观幸福感。
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对于维持行居安乐的生活质量有必要的保证。
除此之外,文化、教育水平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不尽相同。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中,人们之所以会感到幸福和不幸的原因也不同。
教育水平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从而提升自我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整体生活感到满意或高兴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和健康。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呈现出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从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幸福感与健康、人际关系、工作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一、定义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快乐感受以及对未来的乐观期许等主观感受。
主观幸福感不同于客观指标,比如收入、职业地位等,它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体验。
主观幸福感通常被测量为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体验和评价。
主观幸福感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整体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良好情绪状态的综合表征。
二、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内心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都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研究发现,积极乐观、善于情绪调节和自我肯定的人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质量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2. 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水平、财富积累、住房条件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物质条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条件提升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是当物质条件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会递减,甚至消失。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的完善程度、社会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会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紧张、不安全的环境则会抑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4. 文化因素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国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以主观幸福感为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属于热点话题。
通过对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和理论的回忆,了解影响民众主观幸福感的诸多因素,对提高我国国民幸福感指数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幸福;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2021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对于基层民众“你幸福吗?〞的调查采访使“幸福〞两个字成为了普通中国人关注的热门词汇。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幸福是一个“每个人都知道其含义,但却无人能够精确定义〞的问题。
从西方国家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评价,这是研究者们一直以来都企图解决的问题。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年龄一直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在研究早期,研究者们并没有获得相关的数据资料来支持这一假设。
直到Blanchflower和他的团队第一次提出U型观点,即年龄和主观幸福感相关关系呈U型分布;这一观点也被韩国研究者Hayo在对东欧地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再次得到证实。
婚姻生活同年龄一样,也被人们视为可以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者们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探索,结果也显得并不一致。
比方,Stutzer的研究发现,那些认为自己比拟幸福的个体更愿意选择和伴侣结婚。
然而在Haring和Hidore看来,婚姻虽然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但影响并不显著。
在他们的实证研究中,二者的相关系数仅为0.14,且只有2%左右的解释率。
社会经济变量在主观幸福感研究早期,学者们认为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Bradburn认为,积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高的群体,消极情感较多的往往是收入较低的群体;Campbell 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经济开展水平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那些收入较高的个体幸福指数明显高于收入较低的个体。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此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心理实验和神经科学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从而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的生理健康、经济收入、社会关系、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更高的经济收入、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较高的教育水平等正相关。
人们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往往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关注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个体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因人而异,而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
具体而言,个体的价值观、心理特质和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评价。
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评价,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更加乐于助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主观幸福感还对个体的决策和风险倾向产生影响。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决策倾向相关。
最近的研究还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脑内多个区域的活动有关,包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
这些脑区参与了个体对于情绪状态和奖赏的感受和体验。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促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幸福感的干预策略等,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
iData_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_佩德罗_孔塞桑
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综述
[ 葡] 佩德罗·孔塞桑 罗米娜·班德罗 著 卢艳华 译
[ 内容提要] 传统意义上,幸福是通过一种单一的客观维度来加以界定的,即以收 入或国内生产总值 ( GDP) 来衡量的物质上的进步。 然而,人们现在越来越广泛地 认为,幸福这一概念不能仅仅通过 GDP 来描述: 幸福是多维度的,它涵盖了人类生 活的所有方面。对多维度的幸福进行衡量的一种方式就是用客观指标来完善、 补充 或者取代 GDP 这一标准。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主观标准来衡量幸福: 即让人们报告 他们的快乐和生活满意度。本文介绍了从有关决定快乐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 文献中得出的主要研究发现。虽然从经济理论和政策制定方面来讲,快乐有着重要 影响,但本文也表明,快乐指数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 关键词] 快乐 幸福 指数 生活质量
全球问题研究 第三种超越 GDP 标准的方法是通过建 构那种能够抓住幸福的多个维度的综合性衡 量标准来代替 GDP 标准。 这些衡量标准的 建构通常使用了不同的要素,人们对这些要 素以某种方式进行加权,以形成一个单一的 指数。建构综合性幸福指数的最初的尝试之 一 发 生 在 1979 年, 当 时 海 外 发 展 委 员 会 ( Overseas Development Council ) 的大卫 · 莫 里斯 ( David Morris) 提出了物质生活质量指 数。这一指数将婴儿死亡率、 预期寿命、 成 人识字率结合起来。 另一个例子便是众所周 知而又备受争论的人类发展指数,它是 1990 年提出来的,该指数将人均收入 ( 按购买力 平价计算) 、 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成人识字 率以及入学率结合起来。 尽管这一指数作为 衡量幸福的标准远非完美无缺,但其优势在 于它的简单和透明。 尽管各种指数是获得信息的有用工具, 但在对待这些指数时,我们必须考虑对其的 诸多批评和附加说明。 指数往往会将非常复 杂的现实情况过度简单化,这些复杂的现实 情况是无法用一个单一的指数来说明的。 此 外,用于构建这些数据的方法以及对这些指 数的评估往往并不透明。 对这些指数的批评 涉及对所使用的指标的选择、 指标之间的共 线性问题、不同因素被赋予的权重以及用来 建构指数所使用的数据的质量。 另外,相关 批评还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着各 自不同的特征,有着各自侧重的问题,但是 这两类 国 家 在 建 构 指 数 时 使 用 了 相 同 的 方 法。而且,各种衡量指数可能容易被政治家 们所利用,成为一种 “伪造账目 ” ( creative accounting) 的做法,而非客观的衡量标准。 最后,各种指数的排名往往是在年复一年地 “颂扬” 同一批国家,同时被用来对另一些 国家进行 “点名羞辱” ,此外再无其他价值。 是通过主观衡量标准: 自我描述的快乐与生 活满意度。 很久以来 , “快乐 ” 这一主题一 直属于神学家和哲学家的研究领域,但最近 却进入了社会科学领域,首先是进入精神病 学领域,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进入主流社 会科学和经济学领域。 ( 一) 主观幸福感的含义 马克 · 麦吉利夫雷 ( Mark McGillivray ) 和马 修 · 克 拉 克 ( Matthew Clark ) 指 出: “主观幸福感涉及 对 生 活 的 多 维 度 的 评 价, 包括对生活满意度的认知判断以及对感情和 ” 一些经济学家将 “主观 情绪的情感评价。 幸福感” 这一术语作为 “快乐” 的同义词来 使用,但在心理学中,快乐是一个比主观幸 福感更狭义的概念。 路易吉诺 · 布鲁尼 ( Luigino Bruni ) 和 皮尔 · 路 易 吉 · 波 尔 塔 ( Pier Luigi Porta ) 对于快乐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某 : 种程度的澄清。 他们指出 “心理学家区分 了属于认知因素的生活满意度、 属于感情因 素的情感以及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是 指幸福的状态,它是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经 ” 他们还提出了另 过长时间的结合的产物。 外一些解释,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四个组成 要素: 愉悦的情感、 不愉悦的情感、 对生活 的整体评价 ( 生活评价) 、 具体领域满意度 ( 包括婚 姻、 健 康、 休 闲 等 等) 。 而 另 一 方 面,快乐是一个比主观幸福感更为狭义的概 念,它也不同于生活满意度: 虽然快乐和生 活满意度二者均为主观幸福感的组成要素, 但生活满意度反映了个人所认知到的现实与 愿望之间的差距,而快乐则来源于积极的情 感和消极的情感之间的平衡。 在这一研究方 法中,主观幸福感是 “处于快乐状态 ” 的同 义词 ( 即亚里士多德将快乐作为幸福进行研 究的方法) ,而像 “满意度 ” 和 “快乐 ” 这 样的概念被视为 “感受到快乐 ” ( 一种快乐 主义的研究方法) 。 尽管存在着以上差异,但经济学家却一 对多维度的幸福进行衡量的另一种方式 直在可互换的意义上来使用 “快乐” 和 “生 — 13 —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综述—基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理论和测量角度【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发表的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涉及到的理论,并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和对象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以后需要着重研究的方面。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概念理论测量一、引言今年全国的两会,“幸福感”成为蹿升最快的热词之一。
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发言中都反复强调,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从"幸福广东"口号的提出,到北京"十二五"规划写入"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再到重庆率先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的调控写入规划,并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及至2月27日,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将"幸福"解读为"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中国各级政府都意识到了提升居民社会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幸福是一种感觉,快乐是一种满足。
一个人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其所处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价值观念、教育程度、民主权利、参与机会、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和未来预期等。
而在学术界西方对于主观幸福感(SWB )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纪50 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 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
而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 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
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等开始介入到相关领域对幸福进行了新的界定,认为幸福更多反映的是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并在具体的研究中提出了“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
在心理学领域,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具有个人评价的主观性,认知评价及情感评价的全面性以及跨时间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特点[1] 。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我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本文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测量,并探讨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从而为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方法。
标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Diener(1984)提出的概念,即主观幸福感包括人们的情感反应、领域生活满意度以及对生活满意度的综合判断。
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其中,认知幸福感指生活满意度,而情感幸福感指积极情感体验和低水平的消极情感两个方面。
主观幸福感有三个基本特点,即主观性,它的评定主要依赖于评价者自身标准而非他人标准;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体验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整体性,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2主观幸福感的测量(1)幸福感指数量表。
Campbell(1976)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主要用于测试个体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
该量表包括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两个部分。
前者由8项组成,从不同角度叙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只有一项。
我国盖笑松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
(2)总体幸福感量表。
Fazio(1977)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用来评价个体对幸福的陈述。
该量表共33项,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该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
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
国内段建华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即采用该量表的前18项对个体进行施测。
(3)情感平衡量表。
Bradburn(1969)编制的《情感平衡量表》包含10个项目,其中5项涉及积极情感,另5项涉及消极情感。
根据个体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得分情况,就可以对其近期的情感状态做出判断,从而推测其主观幸福感状况。
近年来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资料
近年来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资料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
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吃饱喝足就是幸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富起来了,基尼系数下降,人们幸福的来源以及表现已经迥然不同。
本文根据前人研究讨论幸福感是什么、有哪些表现方面以及影响因素。
一、幸福感概述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主观幸福感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心理学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更多地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
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幸福感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口心理很多方面,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就业状况、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婚姻质量、价值观念、传统习惯、民族文化、自尊程度、生活态度、个性特征、成就动机、民主权利、参与机会等。
二、幸福感表现方面幸福感体现在经济不断繁荣,收入不断提高,房价受到控制,科技不断进步,出行愈加方便,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人均寿命延长,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谐稳定,政治权利充分体现等各个方面。
三、影响因素(一)内部因素1、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
心理学将人际交往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也称为人际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2身体健康:身体健康的人往往比身体不健康的人开朗乐观。
3心理状况:这里的心理状况指个人气质类型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稳定外向的被试幸福感分数最高,而不稳定内向的被试幸福感分数最低。
(二)外部因素1、人口因素:中国曾是封建帝制国家,受“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思想控制数百年,在中国人潜意识里有“重男亲女”看法,所以,在中国女性受到一定歧视,幸福感较低。
老年人岁月迟暮,心中担忧死亡,所以幸福感与儿童青年也不一样。
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
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探究引言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心里感受到的幸福程度的主观评判。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关注着人们的福祉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经济学探究的热点之一,许多经济学理论和实证探究都着眼于揭示和诠释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探究,以期深度理解主观幸福感对经济进步的影响。
一、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奠基人之一的亚当·斯密。
他在《国富论》中提到,“富有才是幸福的源泉”,但他同时也强调了财宝无法带来无限幸福。
这一理论奠定了财宝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干系基础。
随着经济学的进步,许多学者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更详尽的主观幸福感理论。
1.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收入水平被认为是决定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依据心理学和经济学的探究,收入对于个体的满足感有着重要影响。
但是,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非线性干系,贫困和富有都可能对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从经济学角度看,过高的收入可能带来过多的社会比较和心理压力,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
2.就业和工作满足度经济学家对就业和工作满足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干系也进行了深度探究。
就业不仅提供了收入,还能够满足个体对社会认同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经济学理论认为,就业稳定、工作环境良好和薪资合理的工作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着乐观的影响。
3.社会干系和人际交往社会干系和人际交往对主观幸福感也具有重要作用。
经济学家发现,强大的社会干系网络可以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良好的婚姻干系、家庭和睦以及友人、邻居的支持和援助,都能够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二、主观幸福感的实证探究除经济学理论外,实证探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主观幸福感的了解。
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深度探究了主观幸福感与经济进步、社会政策等之间的干系。
1.经济进步与主观幸福感经济进步被认为是提升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张文燕摘要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及测量工具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多种因素,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课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影响因素1.引言幸福是个古老的话题,伊壁鸠鲁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
”长期以来,传统的心理学以“消极”为主导的模式,专注“治疗”和修复损伤,而对幸福感的研究是从消极心理学模式走向及极心理学模式的一个标志,“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心理学理念的发展,研究人类的积极质量,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以及宗教都曾将幸福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eman博士称其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由“不幸模式或疾病模式向幸福模式或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变[1]。
Dier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研究中,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幸福感早期研究假设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结构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认为幸福感是人口统计变量的“副产品”(by-products)。
在第二阶段以Dierner(1984)撰写的《主观幸福感》为标志,研究重点是发展幸福感的理论与解释模型,研究幸福感的心理形成机制。
第三阶段的研究重心侧重幸福感测量技术完善与发展,在早期幸福感测量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幸福感测评显示出多方法、综合化的态势。
幸福感基于快乐论和现实论又分为主观幸福感(SWB,subji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WB,psychology well-being)。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具有个人评价的主观性,认知评价及情感评价的全面性以及跨时间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主观幸福感可以是对生活满意感等方面所作的概括性评定或对生活某一方面的特定评定;既涉及人的主观幸福感及主观不适感,又包含从极度绝望等消极状态到幸福完美等积极状态。
1.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概况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最多的为学生群体及教师群体,也有对城乡居民、社区老人及病残群体及医生护士等群体的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或量表等手段收集数据;研究涉及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情感因素、认知方式、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及人口统计学因素、生活行为方式、生活事件、健康状况等因素的研究。
总体来讲国内在该领域研究中调查研究居多,干预研究相对较少;横断研究居多,纵贯研究相对较少,没能注重提出中国化的主观幸福感理论。
2.国外主观幸福感理论发展近五十年来,西方在主观幸福感领域研究较为深入,创建了许多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有些理论也遭到质疑与修正。
幸福感稳定论定值理论、动态平衡理论、适应理论都体现了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思想。
定值理论认为人的主观幸福感由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或某些生物学因素所决定,个体幸福感水平在成年后基本不会变化,具有恒定的点值;动态平衡理论认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幸福感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最终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适应理论认为个体适应生活事件后,重新生成新的幸福感或不幸感标准,幸福感处于动态的平衡。
该理论因不能解释生活事件引起的幸福感长期性改变及某些类型人幸福感水平的易变性等问题而受到质疑与批评。
认知比较论目标取向论、社会比较论都包含通过现实状况与自定标准间的认知判断与比较,产生幸福或不幸感,笔者都将其归于判断比较论。
目标取向理论认为人有不同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痛苦与幸福源自目标达成程度与设定目标间的比较:若向着实现自己期望、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方向进展,人们会有幸福感,否则痛苦;当外界提供的支持与帮助利于人的自我实现时,人会幸福;当问题或困难阻止目标实现时,人会痛苦。
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
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引言主观幸福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日益增强。
因此,了解和解释主观幸福感对于制定和改善社会福祉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幸福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个体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关注。
而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也致力于探讨个体如何评估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并通过经济因素对其进行解释。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并结合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主观幸福感在经济学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经济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
第二章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2.1 经济学中的幸福感定义经济学中对于幸福感的定义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两个维度。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于自身生活状况的评估,而生活质量则是个体对于自身生活条件和资源利用情况的评估。
2.2 经济因素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经济因素在影响主观幸福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收入水平、就业情况、教育水平、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保障等因素都与个体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2.3 主观幸福感理论模型在经济学中,有多种理论模型用于解释个体主观幸福感。
其中包括效用理论、相对收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
这些模型从不同角度解释了人们如何评估和获得自身的幸福感。
第三章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3.1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为了量化主观幸福感,研究者发展了多种测量方法,包括主观问卷调查、生活满意度指数、心理学实验等。
这些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3.2 经济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影响。
收入水平、就业满意度、教育水平等经济因素与个体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
3.3 社会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除了经济因素外,社会因素也对个体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及环境等变化,人们对于生活的幸福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评价,是一个涵盖身体、心理、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概念。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被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
本文旨在综述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工具以及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定义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总体评价,包括对于生活满足、幸福感、自我满足感及生活质量等的主观体验。
主观幸福感受到外界物质、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是一种具有多维性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的构成因素包括生活的物质水平、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工作状态、文化素养等。
二、影响因素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等。
在个体因素的影响下,女性、老年人、已婚人士、受过高等教育、收入较高、身体健康的人群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很显著,社会支持、社会资本、社会比较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因素中的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3.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因素包括国家、民族、宗教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金钱往往是衡量幸福感的关键因素,而在东方文化中,亲密关系、家庭、信仰等因素更容易关联到幸福感。
三、测量工具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有很多,包括常用的生命满意度问卷(Life Satisfaction Scale)、主观幸福感量表(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正向情感量表(Positive Affect Scale)和负向情感量表(Negative Affect Scale)等。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
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目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三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六、 (4)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 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评价和感受,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观幸福感成为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进行述评,分析研究现状、优缺点及未来研究展望。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主要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具体包括心理学领域的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相关研究等;社会学领域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等;经济学领域的相关研究等。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追求逐渐增强。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压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主观幸福感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其中,问卷调查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大规模的样本调查,了解不同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实验法则是通过控制一定的变量,观察和比较实验前后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变化;案例研究法则是对个案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了解其主观幸福感的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研究者通过对不同群体(如老年人、大学生、残疾人等)的研究,揭示了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和影响因素;研究者通过对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相关变量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研究者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优点:研究方法多样化,包括问卷调查、实验和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有利于从多角度深入探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研究成果丰富,为深入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多个不同群体和文化背景,有利于拓展研究的普适性和文化特异性。
[幸福感,主观,其他论文文档]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国内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国内研究者开始运用量表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进行了一些测查,进入9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 SWB的研究扩展到对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我国研究者对SWB的本土化进行了大量探索,有研究者探讨了民间俗语中包含的幸福意蕴,在参考牛津幸福感量表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型社区的调查编制了中国人幸福感量表[4],这类研究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审视国人的幸福感,做出了有意义的期社会比较理论强调对比的结果, 即个人与周围人比较, 如果自己优于别人则感到幸福[7]。在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 人格特质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幸福的人常作向下比较, 由于优于别人而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感到不幸的人既作向上也作向下比较, 因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即中国人所讲的“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的状况;乐观者倾向于注意比自己差的人的数目, 以此评价自己在某一群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 知足常乐”,悲观者则相反。
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2]。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作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3]。
以往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针对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但是对乐观、幸福、快乐等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较少。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发现对消极情绪的研究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积极情绪,二者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为此有关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日益增多,形成了早期的积极心理学[1]。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受到格外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认为 ,~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与其渴望得到 的收入有关 , 渴
望收人完全被满足的人将 比被不完全满足的人更幸福 。渴望收 入并不完全外生于收入 ,当收入增加时渴望收入也随之增加 。
因此 , 幸福并 不必然随着收入 增加 而增加 , 入与主观幸福 感 收
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 但大都 是从 心理 学或社会学角度来介绍
要 发 展 线 索 和 成 果 , 中 国 幸福 感 的研 究 奠 定 基 础 。 文 章 重 点 为
讨 论 了影 响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因素 . 用 和 偏好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之 间 效
的 联 系以及 偏好 对 幸福 感 的 影 响 , 总 结 了从 经 济 学 角 度 研 究 并
_
壤 ≯ 探 索
■——■ o 品 嚣 葛: _
【 要 】 本文 系统梳理 了近 2十年来从 经济学角度研 究 摘 -
主观幸福感的成果 . 目的在 于 总 结 经 济 学研 究 主 观 幸 福 感 的 主
对城市与农村 居民 的主观幸福 感有不 同的影响。 r k 2 0 ) Fa (05 提 n
阶层 的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的影响 。在收入较低时绝对收入与幸
、
收入、 失业与主观幸福感
1 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 标准的消费理论认为 , 多的 越
选择意味着越高的生活质量 , 消费 者通 过选 择行为来最大化其 自身福利 , 更高 的收入意味着 更高 的福 利与更强的幸福感 。但 是, 大量数据统计研究表明虽然在某一 时点幸福 感与收入成正
T 24 《 当代经济》(o 21 年4月 上) J (
会 的效 用是失业 的减函数 , 由是失业减 少了社会财富 以及 其理
理
揉 霜
:i |
O T E O RR£ IM l e N M VC 。 s ___ P嚣 =O O S ___ A 解c_■l_ 1_
幸福感。因此 , 系统总结与评述 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
的之间也不存在强相关关系(tt r2 0 ) Suz ,04 。 e 最新 研究 表明 , 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 关陛 , 但不 是简单 的线性关系。Ki d n 20 ) n o (07 认为 , g 收入对不 同收入水平
幸 福 感 的 最新 动 向 。
【 关键词 】 主观幸福 感 收入 偏好 自从 1 7 9 4年 E s rn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美 国的跨 期收入变化与 主观幸福 a ei tl 感变化之间关系论述的文章发表以来 , 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主观
幸福感 的文献大量出现 ,并大致沿着两条主线不断 向前发 展。
福 感去 大 幅 增 加 。 口
收入 增长 没有带来幸福感的显著上升( at l ,0 1 。收入与 E s rn 2 0 ) ei 主观幸福感之 间这种弱 的关 系表现在他 们之 间相 对 的系数以 及 系数的拟合度 比较 低 ( js20 )新 古典 的绝对 收入效 用 Roa,0 5 , 理论不能解释这些看似矛盾的现 象。 对此 ,部 分经济学 家从收入 对幸福 感的影响 角度进行 了 解释。 ael ( 9 52 0 ) Snk 2 0 ) E s rn 19 ,0 1和 ei(0 4 等学者提 出了相对收 ti 入假 说理论 。该假说认为 , 收入对个人 的主观幸福感 的影响建 立在个人 的预期和 比较变化 上。假如 一个 人收入增加的同时 , 其他 人的收入也增加 , 那么绝对收入 的增加对个人 的主观 幸福
ven o e (0 6 从数据 的可获得性对 收入和幸福感之 间 e h vn 2 0 ) 的弱相关性作 了解释 。主观 幸福 感的上限值是有限的 , 因此它 的变化范 围很 小。若想观察到主观幸福感在短 时期内的波动需 要一定量的时间序 列数据 。由于大部分可得 到的时间序列数据 仅有 几十年 , 这就导致实证研究往往得 出收入和 幸福 感之 间缺
出了炫耀性消费陷阱假说理论 。该理论认 为 , 当一个人拥有炫 耀性商品时 , 的心理得 到满足 , 他 幸福感比较高。随着越来越多 的人拥有这种商 品 ,该商品作 为炫耀性 商品的功能将 逐渐丧 失, 炫耀性消费对 主观 幸福 感的正效应也逐渐消失这样 。这就 迫使 人们将资源 更多地分配到 能为其带 来为更高收入 的活动 中以获取新的炫耀性商品 , 而对 能给他 们带来更高幸福感的活 动( 例如休闲 ) 往往分配较少的资源 。社 会的依赖性可能导致人 们追逐更多的炫耀性商品 , 少的追逐非炫耀性商品 。因此 , 而较 使得收入 与幸福感之 间缺 乏强相关 联系 的关键 因素是收 入分 配而不是收入本身 。 ca s18 ) Mi l ( 95 提出渴望收入假说理论 。 ho 该
第一条线索是关于主观幸福感 的决定 因素 , 从纯粹经济学 的角
度转 向从 经济学 、 口学 、 学以及心理 学等不 同学科 的角 人 社会
度来综合研究影响主观幸福感 的因素。第二条线索是研究偏好 与主观幸福感 间的关系与差异 。主要探讨偏好如何影响幸福或
者影响幸福感 的偏好如何形成 。国内已经存在一些关于主观幸
乏相关 性的结论。不 同研究者在测度主观幸福感时所使用的调
查 问题和调查方法 可能不完全 一致 , 这样 , 即使 有限的数据 也
可能受到测度主观 幸福感方法上的限制 。 2 失业对主观幸福 感的影响。 代经济理论认为 , 、 现 个人或社
感影响甚微。 罗楚亮(05利用我国的数据研究表明 , 20 ) 收入预期
比 ,但从时间序列来看 幸福 感与收入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 系 ,
福感强相 关 , 当收 入较高时两 者的关 系将弱化 。Ven o e 但 eh vn ( 06 对 不同收入 水平 国家的研究表明 , 过去 5 , 20 ) 在 O年 富裕 国 家公 民的主观 幸福 感稍 有增加 , 而贫穷落后 国家 公民的主观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