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教学模式学案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学案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高一政治组
“学案导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精心编写“学案”,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开展的学习活动,是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和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侧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灌、学生装的费时低效的教法,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学生素质得以真正提高。
一、明确“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学案导学”遵循的理念具有超前性、先进性,富有鲜明的时代感
“学案导学”的着眼点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个性和人格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学案导学”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案导学”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改变课堂教学面貌,优化课堂模式。
(二)“教案”改“学案”,促使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学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力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
“学案导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
“学案导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编导“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它不是教案的翻版,它需要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要从主演变为导演,把主演位置让给学生,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
(三)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开展“学案导学”,有助于转变学习习惯,改革学习方式。
学生由过去依靠老师灌输,等待老师作结论、给答案,缺乏主动钻研、自主学习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自求答疑,积极参与学习实践的学习习惯。
这样,学生的等待心理、信赖习惯得到克服,自主、探究、合作的习惯逐步养成。
“学案导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因此,在政治的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法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大提高
政治课教学质量。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编写学案的特点和原则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要树立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现代课堂教学的质量观;要树立以活动
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发展观;要树立以主体地位落实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的学生观。
即让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让创新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因此,“导学学案”的编写应体现如下几个特点:(1)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以知识为载体,明确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目标。
(2)开放性——教学过程体现多维互动,教师不搞一言堂、灌输式。
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
(3)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
师生人格平等,自尊自爱,情感交流融为一体,展示个性特点。
(4)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
如课堂提问、习题设置等思维训练要
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梯度性。
关注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成功的机会。
(5)生成性——树立生命的观念。
教育即生活有不可重复的智慧生成和不可重复的情感体验。
因此,学案的编写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对学案设计者言,必须要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其主体精神;必须依靠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发挥其主体作用;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以确立其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
2.探索性原则。
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启发性原则。
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4.灵活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5.梯度化原则。
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6.创新性原则。
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案教学的操作
1.依据示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
课前下发“导学学案”后,学生据此进行预习自学,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有目的的运用导语、演示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把握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
学生以“导学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做实验,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依据疑难信息反馈,组织讨论,尝试解疑。
“自主探究,学案导学”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去试一试,并给了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
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
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
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佳的时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
3.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提倡学生自学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时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
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
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
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
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4.扣标整合,形成网络。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
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5.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
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补偿练习题,给学生消化整理的机会,面向全体教师,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创新性能力。
总之,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而有法,贵在得法。
以上环节不一定每学科每节课都机械照搬,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取舍。
三、“学案导学”教学应用中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处理好“学”和“导”的关系
“学案导学”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要像教练、导演一样对学生给以及时的引导、指正。
如果教师指导自学不得法,精讲中抓不着要领,学案导学的效果就成问题。
因此,学案导学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
(二)处理好“学”和“教”的关系
在自学前,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的学习目标应具体明确,导学提纲的设计要精练实用,这是“学案导学”的关键所在。
学生在自学和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巡视和观察,通过质疑问难、个别询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暴露出其中的疑难和存在的问题。
获取尽可能多的直接信息,为教师的精讲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要随着学生转。
优化课堂时间结构,合理安排“学”“教”“练”,要在“导学”上下工夫。
教师单向讲授的时间要适度,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同时,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准时上下课,杜绝拖堂现象。
(三)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学生的个体称为“点”,学生的全体称为“面”。
班级内部之间是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的。
因此,题目设计要有梯度,难易份量要适中,层次要分明,实用性强。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平均分到各小组,并调整好座位。
在学习小组中后进生、潜能生,承包给优秀生,关注上课整体表现,有意识开展一帮一,兵帮兵活动,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有效发挥。
这样既保证了教师能及时获得学情反馈,又利于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竞争合作精神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