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教案第1篇
活动目标
1.阅读图书,熟悉读本内容,能准确指读书中的句子。
2.围绕图画和文字,结合自身经验,进行主题讨论。
3.在讨论中进一步丰富读书的知识,认识读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积极的阅读情感。
活动过程
1.教师示范指读图书上的文字,孩子模仿跟读。
2.读完文字后,结合每页图画,师生做如下交流:
小姑娘在给谁读书?在哪儿读书?你觉得她读的是什么书?
她为什么要读给妈妈(爸爸、奶奶等)听?妈妈(爸爸、奶奶等)为什么不自己读呢?
妈妈听了心里是什么感觉?妈妈可能会对小姑娘说什么?
如果是你,你还会给谁读书?在哪儿读?读什么书?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
讨论涉及到如下内容:
关于读书的对象:除了书中提到的人物以外,孩子们还想给哥哥姐姐、邻居家的爷爷、眼睛不好的婆婆、老人院的奶奶、上次来讲安全知识的消防员叔叔、家里的鹦鹉……
读书的地点:孩子们提到书店、老人院、公园、院子里、图书馆……
读书的内容:有英语、故事、儿歌、童话……
位什么给他们读:妈妈上班很辛苦、婆婆眼睛看不见字、邻居家的爷爷不认识字、老人院的奶奶很孤单、爸爸要检查我学到本领、妹妹不认识字、朋友没有听过这个故事、消防员叔叔教给我们很多知识对我们很好、我想教鹦鹉学本领……
他们为什么不自己读:“太累了”、“不认识字”、“看不见”、“身体不好不能出去买书”、“我的声音很好听”、“我会边表演边讲故事”……他们的感觉如何:“故事很好听”、我“很有本领”、我“很乖很懂事”、“哥哥太厉害了”、“小朋友真有爱心”、“这本书不错我也去买一本”……“我还要给他们读书”、“我想多买一些书”、“我以后还
要把更难的书教给妹妹”、“我明天把我的书带来幼儿园给大家看”、“我自己学了很多很多知识”、“我也想去老人院给他们表演讲故事”、“我想把自己画的分享阅读书送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他们看我会读书、爱读书,都特别高兴,总是夸我”、“我也觉得自己特别能干”……
活动小结
孩子们通过讨论,了解了读书对于自身、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意义,特别是从情感上真正认可读书的价值,并为自己设定不同的读书目标。我把孩子们关于读书的讨论以及他们各自的阅读理想记录下来并张贴在教室中。后来围绕孩子的阅读理想组织各种活动,如“好书推荐会”、“为孤寡老人送故事”、“我是小老师”、“我的阅读档案”等活动,让孩子们体会成为“读书人”的乐趣,体会自己作为“读书人”带给别人乐趣时的成就感。
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教案第2篇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切实过好认读关。体会文中的感情和语气。
3.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了解课文中的意思,并乐于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针对目标,我们又以怎样的策略去应对?
(一)加强认读,逐步提高
大家都知道,学生入学前认识的字还很少,入学一段时间后,逐渐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为阅读奠定了基础。但由于低年级缺乏注意分配能力,所以,即使课文中没有生字,好多学生也会一字一顿地读,或者反复重复或回读,难以形成连贯的语流。因此教师应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课上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可采用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对于较难读的句子,教师可做朗读示范甚至领着学生读。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体悟,习得经验,切实过好认读关。如从一字一字地读到以词或词组为单位进行阅读,扩大认读单元。
(二)感受乐趣,引发对话
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和课文作者对话交流,接受课文丰富内涵的.影响。于是学生体会到阅读可以跨越时空,将世界各地的风光尽收眼底,将古今中外的伟人一一道来,多有乐趣。渐渐地,这种阅读的乐趣转化成一种需要,而需要又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然而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对初学的儿童来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自主阅读,感悟语言
兴趣,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成为可能。因为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在教育影响下与客体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又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成为可能。因为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学生是阅读主体,是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的目的、任务、方式和效果,应当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地位。
如何引领学生畅游在符号世界“体验”其中的乐趣呢?
首先,应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像。儿童的语言特征是词语概念总是和事物表象紧密结合。教师针对这样的特点可利用插图、多媒体等模拟再现生动的生活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这是因为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生活场景,使学生情不
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脑子想,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受到感染。
其次,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正是教师彻底摒弃了刻板的指令,丢开了标准答案,学生的潜能才得到释放,对课文的再创造成为可能。长此以往,学生
探究的愿望会被激发,良好的学习方式便得以形成。
此外,熟读成诵是加深体验、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一篇文章,若能读出抑扬顿挫、神情语调来,就表明受到了感染。为此,要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语言文字中多走几个来回,多角度、多层面的触摸语言、揣摩浯言,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这样可引起学生相关生活体验的联想,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体验。当然这是师生共同参与、多向交流的过程。
(四)培养习惯,持之以恒
在阅读实践中,以语感为核心的阅读能力在逐步提高。同时,不管你是否意识到,阅读习惯也在逐步养成,好的或不好的。阅读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进行有关阅读操作的行为倾向。正确的读写姿势;认真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拼渎音节,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地多读几遍,边读边想:爱护图书……都应该在起始年级受到重视。教师应从“习惯关乎学生一生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习惯的培养是体现在细节处的,教师要讲清具体要求。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反复抓,抓反复。有的学生领悟得慢,有的学生今天掌握了,第二天又回到原位。这就需要老师平时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善意提醒。同时教师的示范作用、与家庭沟通配合都不应忽视。从方法上看,应该变枯燥的说教为有趣的活动之中,如讲故事、编儿歌等。希望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习惯的主人。
四年级上册语文阅读教案第3篇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
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三、课前准备: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