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程论文《关于鼠疫的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鼠疫的研究

摘要: 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1992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等9个国家,共1582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病死率为8.7%。我国29例,集中在西双版纳。中国证实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7个省(自治区)、216县,动物鼠疫不断。人间鼠疫由1985年二个省区(青海、西藏)扩大至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六个省区。1994年毗邻的印度暴发鼠疫693例。我国防治鼠疫的工作仍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当前鼠疫的研究进展做出分析,以探讨当前鼠疫的研究状况和展望未来鼠疫研究的前景。

关键词: 鼠疫;发病机理;流行病学

一概述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

性传染病。啮齿类动物(特别是野鼠和家鼠)和它

们的蚤类携带该病菌,并传播给人或其他动物。临

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

特殊炎症等。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属

于耶尔森氏菌属(Yersina)。是引起烈性传染病鼠

疫(Plague)的病原菌。也是帝国主义使用的致死性

细菌战剂。

二生物特性

生物学特性鼠疫杆菌为短小的革兰氏阳性球杆菌,新分离株以美兰或姬姆萨染色,显示两端浓染,有荚膜(或称封套)。在病灶标本中及初代培养时,呈卵园形。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呈短链排列。本菌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最适温度为27~28℃,初次分离需在培养基中加入动物血液,亚硫酸钠等以促进生长,在血平板上,28℃培养48小时后,长成不透明的,中央隆起,不溶血,边缘呈花边样菌落,这种菌落形态为本菌的特征。在液体培养基中24小时孵育逐渐形成絮状沉淀,48小时在液表面形成薄菌膜,从菌膜向管底生长出垂状菌丝,呈钟乳石状。鼠疫杆菌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寒冷、潮湿的条件下,不易死亡,在-30℃仍能存活,于5~10℃条件下尚能生存。可耐直射日光1~4小时,在干燥咯痰和蚤粪中存活数周,在冻尸中能存活4~5个月,但对一般消毒剂、杀菌剂的抵抗力不强。对链霉素、卡那霉素及四环素敏感。

鼠疫杆菌毒株有下列抗原成份和毒素。

(一)荚膜FI(Fraction I)抗原在荚膜中存在两种抗原成份,一种是多糖蛋白质(F~I),另一种为蛋白质。只在37℃培养时产生,有抗御吞噬作用。(二)毒力V/W(Virulcnce)抗原在细菌表面,V抗原是蛋白质,有保护作用;W抗原为脂蛋白,不能使豚鼠获得保护力,V/W抗原结合物有促使产生荚膜,抑制吞噬作用,并有在细胞内保护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因此,与侵袭力有关。(三)鼠毒素(Murine toxin)鼠疫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毒性蛋白质),主要作用是抑制辅酶还原,损害心肌细胞内线粒体呼吸,毒害末稍血管系统及淋巴管内皮细胞,造成血压下降及休克,又可使肝、肾及心肌组织变性、出血、坏死。鼠毒素抗原性强,可制成类毒素。

(四)内毒素与一般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内毒素性质相同,但毒性较强,耐热,能引起发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中毒性休克 .

三病原学

鼠疫杆菌属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为多形性,

革兰阴性兼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

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需培养72小时以上。

我国鼠疫杆菌共17个型,均以地方命名,如祁

连山型、北天山东段型等。

本菌抗原结构复杂,已证实有18种抗原,即A~

、T及W

K,N、O、Q、R、S、T及W等,其中F

1

为荚膜抗原,可用于

最重要,为特异抗原。F

1

诊断;131T抗原为鼠毒素,存在于细胞内,菌体

裂解后释放,是致病及致死的物质。V/W抗原可

使细菌在吞噬细胞内保持毒力,抗拒吞噬。T

抗原具有外毒素性质,可作用于血管、淋巴内

皮系统,引起炎症、坏死、出血等。

其他毒性因子包括鼠疫原(pesticin)、纤维蛋

白溶酶、凝固酶与脂多糖内毒素等。

鼠疫杆菌在脓液、痰中和蚤粪、土壤中能分别

存活10~20天和6个月至1年以上。细菌于煮

沸后1~2分钟、55℃15分钟或日光照射4~5

小时可被杀灭。5%来苏或石炭酸、0.1%~0.2%

升汞等在20分钟内可将痰中病原菌杀死。

四发病机理

病菌由蚤类叮咬而感染,细菌在引流的淋巴结内,被单核细胞吞噬,但不被杀灭,且能繁殖,形成含Ⅰ蛋白的荚膜及其他毒性物质。淋巴结乃呈出血性坏死,细菌可沿血循环及淋巴管扩散,波及浅表淋巴结及纵膈、肺门淋巴结。

10%至20%的患者发生多叶性肺炎,可为大叶实变及出血性坏死,脓肿。吸入染菌尘埃时主要引起肺部病变,但也可仅累及扁桃体及颈淋巴结。如未及时治疗,

各型鼠疫均可发展为败血症,并波及肝、脾等脏器及其他淋巴结。

基本病变为血管和淋巴管的急性出血和坏死,局部淋巴结有出血性炎症和凝固性坏死,内有大量病原菌,邻近淋巴结也可累及。肺充血水肿,偶见细菌栓子所致的散在坏死结节。气管、支气管粘膜高度充血,务腔内充塞大量含菌的泡沫状血性、浆液性渗出液。各器官均充血、水肿或坏死。血多呈黑色,浆膜腔常积有血性渗出液。

五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主要为鼠类和其他野生啮齿动物,其

中以黄鼠属、旱獭属等尤为重要,借鼠蚤传播。肺鼠

疫患者是人传人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人鼠疫流行前每先有鼠间鼠疫流行,

一般先由野鼠传家鼠。家鼠死亡后鼠蚤另觅宿主。鼠

蚤吮吸病鼠血液后,病原菌在蚤前胃大量繁殖而发生

壅塞,受染蚤再附人体吸血时,除散布含病菌的粪便

于皮肤外,含菌血栓常因反流而侵入人体内。蚤粪中

的病菌偶也可被擦入创口而使人受染,当人将蚤打扁

压碎时,蚤体内病菌也可经创口进入人体。此种“鼠-蚤-人”是人鼠疫(腺型)的主要传播方式。

腺鼠疫可并发败血症而导致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飞沫或气溶胶以“人-人”的方式传播,造成人鼠疫的大流行。此外,直接接触患者的痰、脓液,病兽的皮、血、肉,吸入染菌尘土、以口嚼蚤、进食未煮熟野生啮齿动物等,也有感染患病的机会。最近研究发现,本病有由蜱类传播的可能性。

(三)易感者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预防接种使易感性降低,患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流行季节与鼠类活动(黄鼠与旱獭能带菌冬眠)和鼠蚤繁殖有关,南方多始于春而终于夏,北方则多起于夏秋而延及冬季。肺鼠疫以冬季为多。

六传播途径

(一) .间接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1)家栖鼠→家鼠蚤→人;

(2)人→人蚤→人(肺鼠疫、咽喉鼠疫、扁桃体鼠疫);

(3)人→人(肺鼠疫、咽喉鼠疫、扁桃体鼠疫);

(4)野鼠→野鼠蚤→家鼠→家鼠蚤→人;

(5)野鼠蚤→半家栖鼠蚤→家鼠蚤→人;

(6)野鼠→野鼠蚤→人;

(7)野鼠→人(直接接触野外病死动物);

(8)野鼠→家、野栖食肉动物→人;

(9)野鼠→野外放牧时的家畜→人(接触和宰杀病畜)。

(二) .直接接触人与感染鼠疫的动物、媒介昆虫、鼠疫患者及其尸体的带菌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