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规定

合集下载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一、背景说明在医疗机构中,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是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可以避免混乱和错误,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并保护患者的权益和利益。

因此,制定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二、目的和范围1.目的: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保障患者权益。

2.范围: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与患者身份识别有关的流程。

三、制度要求1.患者登记(2)登记人员应将患者的身份信息与患者本人进行核对,并将核对结果记录在登记表上。

2.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2)医务人员应将患者的身份信息与患者本人进行核对,并在患者住院记录中进行记录。

3.门诊患者的身份识别4.出院患者的身份识别5.患者信息管理(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患者信息管理系统,并确保信息安全。

(2)患者信息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密,未经患者同意,不得向外泄露。

6.制度落实(1)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确保工作人员了解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的要求和操作流程。

(2)医疗机构应进行定期的审核和评估,确保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四、责任分工1.登记人员负责患者登记和身份核对工作。

2.医务人员负责住院和门诊患者的身份核对工作。

3.监管人员负责对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的审核和评估。

五、违规处罚对于未按照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要求操作的人员,医疗机构将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罚,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警告、记过、记大过、解聘等。

六、制度宣传医疗机构应通过内部会议、培训、患者告知等方式,对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进行宣传,确保全体员工了解并遵守。

七、制度效果评估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制度效果评估,了解制度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八、附则1.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疗机构所有。

2.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修改的部分,应及时进行修订,并经医疗机构相关部门批准。

综上所述,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确保患者权益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

医院护理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护理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护理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门(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门、急诊患者就诊由患者或家属提供患者身份证办理就诊卡,以保证信息准确;未携带身份证的,由患者或家属自己书写身份信息办理就诊卡。

2、急诊留观、昏迷、危重及抢救患者等须佩戴手腕带。

腕带应字迹清晰,须包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门((急)诊号等信息,腕带须双人核对后佩戴。

3、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护理活动前、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使用如开放式询问、核对腕带等两种以上的方法核对患者身份,并使用姓名、门((急)诊号等两种以上信息认定患者身份,准确无误后方能实施操作。

4、对无法陈述姓名的患者进行身份查对时,如昏迷、婴幼儿等,可由其家属或陪同人员陈述其姓名,并按患者姓名、门((急)诊号等两种以上身份查对方式实施查对确认并及时佩戴腕带。

5、对于无法陈述姓名且无人陪伴的患者可使用患者性别、就诊月日和24小时制的时分为患者临时命名,通过临时命名和或门、急诊号等建立就诊信息和腕带,并由双人进行查对确定。

如某位身份不明男性患者于2021年12月01日上午6点30分就诊,患者识别码为“男12010630+或门、急诊号。

待患者身份确认后,由指定人员采集患者的身份识别信息,核对无误后更换腕带等相关信息。

二、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腕带,腕带应规范管理。

2、核对患者入院资料与电脑录入信息,请患者或家属确认患者姓名是否正确,住院患者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3、医务人员在诊疗、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实施仪器检查等各类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采用两种以上方法,如开放式询问、PDA扫描、核对腕带、核对床头卡等,进行患者姓名及住院号两种以上信息认定。

禁止使用床号、病房号进行身份核对。

4、医用腕带信息可以替代床头卡信息,但仍需患者以口语化方式陈述自己的姓名以确认身份。

对无法陈述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对于无法陈述姓名且无人陪伴的患者可使用患者性别、入院月日和24小时制的时分为患者临时命名,通过临时命名和住院号建立住院信息和腕带,并由双人进行查对确定。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一)为了确保医疗安全,保障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规范护理行为,医护人员给患者行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时需确认患者身份。

(二)对就诊患者实施唯一标识管理,住院患者的唯一识别为住院号、门诊患者(含抢救、门诊留观患者)医保卡或身份证号。

(三)住院、急诊抢救和留观患者使用“腕带”信息识别患者身份。

1.腕带信息至少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住院号/门诊号、入院日期等。

2.护士打印腕带并由第二人核对信息无误后佩戴。

3.腕带脱落或因其他原因造成字迹模糊时,应当重新打印,核对后佩戴。

4.患者转床、转科时,须更新腕带信息,并由第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信息一致。

5.佩戴腕带的位置应便于查对,不影响患者治疗。

若四肢均不宜佩戴(如严重皮肤病、外伤、对腕带材质过敏),可将腕带固定于患者病员服胸前明显位置。

(四)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认真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时主动邀请患者陈述自己姓名。

昏迷、语言障碍患者请家属陈述患者姓名,无家属则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使用电子设备(如PDA)辨别患者身份时,仍需口语化查对,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五)特殊情形下的患者身份识别要求1.新生儿及尚未取名的婴儿佩戴双腕带标识,诊疗前核对两条腕带信息均无误。

新生儿娩出后,手术医生或助产士将婴儿抱给产妇辨认并陈述新生儿性别,巡回护士或助产士书写/打印新生儿双腕带,信息包括产妇姓名+B(如为多胎,则为“产妇姓名+B1、B2、B3…”)住院号、床号及新生儿性别、出生时间、体重(g),经两人核对及产妇确认后,分别佩戴于新生儿手或脚上。

2.急诊入院无法知晓信息的患者标识为:姓名(无名氏1+日期)、性别、年龄(不详)、住院号、过敏史(不详)。

明确身份后,按要求更换腕带。

3.手术患者身份识别(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接送人员与病房护士用《手术预约单》《手术安全核查单》与患者腕带信息核对无误,查看手术部位标识正确,方能入手术室。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规定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规定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规定
为了加强对患者安全目标的管理,提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杜绝医疗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现对护理人员在执行各项技术操作时在患者识别管理方面作如下规定:
1.住院患者均需挂床头卡及佩戴手腕带,并完善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诊断等项目填写,便于确认患者的身份。

2.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住院患者、门诊及急诊患者均至少使用姓名及住院号(门诊卡号)进行识别。

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进行身份确认时,护士需亲自与患者沟通,要求患者陈述其姓名,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治疗。

4.对无法有效沟通且家属不在床旁的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氏、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患者,在进行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5.对于无名氏、三无人员,以“无名氏”为名建立诊疗卡,完善相关身份信息并为患者佩戴腕带,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以腕带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

6.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等各科之间转交接患者,转出科室的护士需详细填写转科交接卡,随同患者及病历一起送往接收科室,以便对方确认患者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方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方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方法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 在诊疗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等2项核对患者身份。

2. 对意识清楚患者让患者自己说出姓名;对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让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3. 全院患者实施腕带识别。

4. 对于手术病人,医生应在术前一天对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做好标识,护士必须为患者佩戴腕带。

手术当日,病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患者交接时,应查对患者腕带标识的各项内容及手术部位的标识情况。

(二)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及流程
1. 病床上的患者:(1)床号床头卡上与拟执行医嘱的患者信息相符。

(2)意识清楚患者自己说出姓名,与医嘱信息相符;特殊患者(意识障碍、七岁以下儿童、语言或听觉障碍等)通过“腕带”识别。

2. 离开病房检查、手术的患者:(1)医生所开检查或手术单与患者沟通识别,上述特殊患者与配送人员沟通识别。

(2)“腕带”识别。

3. 门急诊患者:(1)与患者沟通识别,上述特殊患者与陪送人员沟通识别。

(2)通过门急诊病历上相关信息识别。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四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四篇)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模版一、目的和范围为加强医院内患者身份的识别和管理,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相关人员的患者身份识别和管理工作。

三、定义1. 患者:指在医院就诊或住院的个体。

2. 身份识别:指通过有效的身份证件等方式确认患者的身份信息。

3.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指医院为了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通过一系列措施和规定进行患者身份的识别和管理。

四、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与要求1. 就诊患者的身份识别(1)门诊患者:患者在挂号时需提供有效的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等),由挂号人员核对身份证件上的信息与患者本人提供的信息是否一致。

若患者无身份证件,可由家属提供患者的相关个人信息,并签署确认责任的授权书。

(2)急诊患者:急诊患者身份识别可通过患者自述的个人信息进行确认,但需患者亲自签署确认相关信息的准确性。

(3)体检患者:体检患者需提供有效身份证件,体检前由工作人员核实身份信息,并登记患者所需的体检项目。

2. 住院患者的身份识别(1)住院患者首次入院时,需携带有效的身份证件,并进行身份信息的登记和确认。

同时记录患者的联系方式和家庭地址等信息。

(2)患者住院期间,如需出院或转院等情况,患者身份需再次核实和确认。

(3)住院患者每次进出病房或其他医疗区域,需出示佩戴有效的身份识别证件(如住院证、腕带等),并核对患者身份信息与身份证件上的信息是否一致。

五、患者身份识别管理1.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系统,确保患者的身份信息存储和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医院应对患者身份识别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了解和遵守程度。

3. 医院应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4. 医院应建立投诉和举报渠道,接收患者或家属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投诉和反馈,并及时进行处理和回复。

六、患者个人信息保护1. 医院应加强对患者个人信息的保护,确保其信息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规定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规定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规定一、总则为了确保医院患者的身份识别与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规定。

二、患者身份识别4.患者在住院期间,由责任护士妥善保管其电子健康卡,并严格控制使用权限。

三、电子健康卡使用管理1.患者在每次就诊前,应主动将电子健康卡递交给相关医务人员,由医护人员通过刷卡机获取其个人基本信息和病历记录,以便发起就诊服务。

2.患者就诊结束或出院时,应将电子健康卡交还给相关医务人员办理结算手续并注销。

3.患者丢失电子健康卡应及时向医院报告,并按照医院规定的流程办理补办手续。

4.若患者将电子健康卡遗失、转让他人使用、篡改、伪造等违规行为,医院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法律责任。

5.医院将建立电子健康卡使用的安全监控系统,对每一次刷卡记录进行跟踪和备份,确保患者的就诊过程和权益的安全保障。

四、患者身份管理1.医院将设定患者身份管理人员,负责患者身份的审核、核实和记录工作。

3.医院将建立患者身份信息数据库,存储患者的个人信息和就诊记录,并实施合理的保密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和非法使用。

五、患者申诉和投诉1.患者如对医院在身份识别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异议,可向医院投诉部门进行申诉,医院将及时调查处理。

2.医院将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与管理工作进行质量评估与检查,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和不断改进。

六、违规处理七、其他规定1.患者身份识别与管理的具体流程和标准将由医院另行制定。

2.患者须遵守医院的相关规定,配合医院的身份识别与管理工作,如实提供个人信息和资料。

八、附则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并由医院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解释和补充。

如需修改,须经医院相关部门审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是执行各种检查、治疗等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是确保将正确的诊疗实施于正确的患者的必要途径。

为加强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定本制度。

一、普通患者的身份识别(一) 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诊疗活动时,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

禁止仅用PDA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二)患者身份识别方法:住院患者采用姓名+住院号或应用PDA系统采用姓名+PDA扫描腕带条码,床号不得用于查对。

门急诊患者、血液透析及健康查体者的身份识别采用姓名+省、市医保卡或患者身份证或门诊一卡通。

(三)鼓励患者参与安全识别:反问式核对患者姓名,与患者或家属共同核对治疗信息。

对于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不能清楚表达自己身份的患者,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若无陪同人员,则由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腕带信息。

二、无名氏患者的身份识别(一)为无名氏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活动时,由两名医务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腕带信息。

(二)门急诊无名氏患者:采用“编号(W+就诊日期时间+顺序号,如 W2021-01-14-00:00-01) +性别”识别患者身份。

(三)病房无名氏患者:采用“床号+住院号”识别患者身份。

三、“腕带”管理(一)所有住院患者以及留观室、抢救室等患者必须佩戴腕带。

(二)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无误后,方可为患者佩戴腕带。

告知患者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保证松紧适宜,方向正确。

(三)有过敏药物的患者在腕带上贴“红色圆点”,接触隔离的患者和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在腕带上贴“蓝色圆点”。

(四)腕带出现损坏、丢失、不能正常扫码时,及时补打,并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无误后方可佩戴。

转科患者及时更换腕带。

(五)患者离院前,由护士取下腕带,按医疗垃圾处理。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门诊部门。

第三条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应当纳入到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中,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第二章患者身份识别第五条患者身份识别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通过对患者身份证件、病历、腕带等信息的核对,确认患者身份的过程。

第六条患者身份识别应当在患者入院、就诊、手术、检查、治疗、护理等各个环节进行,确保医疗活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七条医务人员应当在执行诊疗活动前,认真核对患者身份,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方法,如姓名、住院号、腕带等,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第八条对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无法自主提供身份信息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当通过家属、陪同人员或其他可靠途径核实患者身份。

第九条当患者身份存在疑问或无法确认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第三章腕带管理第十条腕带是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工具,应当统一制作、统一发放、统一管理。

第十一条腕带应当佩戴在患者手腕上,信息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病区、床号等。

第十二条腕带应当在患者入院时发放,出院时收回,并进行记录。

第十三条腕带遗失、破损、字迹模糊不清时,应及时更换,并做好记录。

第四章培训与考核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的培训,提高其识别能力和意识。

第十五条医院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的考核,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五章罚则第十六条违反本制度,造成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的,根据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罚款、降级、撤职等处分。

第十七条违反本制度,导致患者受伤或死亡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第十八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四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四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一、引言在医院中,病人身份识别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准确识别病人的身份对于提供正确的医疗服务、确保医疗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每个医院都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以保证病人身份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的具体内容和操作流程。

二、病人身份识别制度1. 确定病人身份识别的标准:医院应该明确病人身份识别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证号码、年龄、住院号等。

2. 病人身份识别的责任:确定医院内具体负责病人身份识别工作的部门和人员,明确其责任和权限。

3. 识别时限和场景:明确在哪些场景下需要进行病人身份识别,例如挂号、取药、检查、手术、护理等,以及在各个场景下识别的时限。

4. 信息准确性验证:医院应该建立一个能够验证病人身份信息准确性的机制,例如向病人核实身份信息、比对身份证明文件等。

5. 病人身份信息的保密性:医院应加强病人身份信息的保密工作,确保病人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6. 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一个病人身份识别制度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病人身份识别的整体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

三、病人身份识别程序1. 病人挂号:病人到医院挂号时,前台工作人员应核对病人的身份证明文件,例如身份证、社保卡等。

核对无误后,前台人员应将病人的个人信息录入系统,生成唯一的挂号号码。

2. 病人就诊:病人就诊时,医生或护士在询问病人基本信息的同时,应核对和确认病人的身份和挂号号码,确保就诊信息准确无误。

3. 病人取药:病人到药房领取药物时,药房工作人员应核对病人的身份信息和医嘱,确保发放的药物属于该病人并且用药剂量正确无误。

4. 病人检查:在进行各种检查项目前,医务人员应核对病人的身份和检查项目,确保将检查结果正确关联到对应的病人记录中。

5. 病人手术:在手术前,手术人员应核对病人的身份和手术项目,确保手术操作对象正确。

同时,应核对手术具体时间、手术部位等重要信息,以避免手术错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一、目的为加强医院诊疗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科室在进行诊疗、护理等活动过程中对患者身份的识别和管理。

三、患者身份识别1.患者身份的识别:(1)凡在我院就诊和住院的患者均使用身份证号作为唯一的身份标识。

(2)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依据。

(3)腕带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病区、床号等信息。

(4)腕带遗失、破损、字迹模糊不清时,应及时更换。

2.身份识别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方法:医务人员直接核对腕带信息;医务人员使用PDA机器扫描腕带上的二维码;医务人员请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与其进行双向核对;医务人员对床头卡信息进行核对;以上四种方法中选择二种。

(2)注意事项: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的身份确认:可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或医护人员使用PDA机器扫描腕带上的二维码。

四、身份识别的执行1.在实施各项诊疗活动之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尤其是在标本采集、给药(口服、肌肉、静脉、皮下、皮内)、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如治疗饮食、试验饮食等)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应至少核对两种以上的患者信息(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床号)对患者进行确认,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或干细胞采集术、深静脉置管术、血浆置换、单采术、血细胞分离术)患者、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潜力的重症患者,务必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务必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门急诊
• 1.每位来院就诊患者必须如实提供身份信 息,建卡处工作人员输入患者身份信息时 加以核对,对有疑问旳患者信息加以核实。
• 2.门急诊护士在对患者评估时需核对患者 姓名、就诊卡号、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 发觉不符合及时纠正。
住院
• 3.住院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时,以身份证、各类医保本(“医保”患者)、就诊卡作为身份辨认 旳标志。
核对
• 6.在核对患者姓名时,请患者自己说出姓 名,主动邀请患者参加医疗安全;产妇、 小朋友、昏迷、语言障碍等无法进行沟通 旳患者请家眷说出患者旳姓名,或核对腕 带上旳住院号,确保核对等形式。
介入手术室
• 严格执行核对制度,精确辨认患者身份, 使用姓名、性别、住院号三种方式确认患 者身份。
• 对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及全麻手 术患者等,在麻醉前、穿刺鞘管前由手术 医生、技师、护士三方根据病历、腕带共 同核对患者信息,精确、拟定患者身份及 穿刺部位。
• 4.住院患者必须建立、佩戴身份辨认腕带。尤其对于治疗护理时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 效核正确患者(手术、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患者和儿科病房 住院患儿等)和成批救治旳伤员(≥5人时),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辨认信息旳载体。
治疗
• 5.在为患者进行多种治疗、护理、检验及 转运前,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核对制度, 并至少同步使用2种患者身份辨认措施,禁 止床号或房间号作为辨认根据。PDA扫描 腕带条形码是患者身份辨认旳最主要形式, 同步还要采用床头(尾)卡核对、双向式 核对(开放式问询核对)、病历夹核对等 形式。
• 术后由手术医生、护士根据腕带信息将患 者精确无误旳送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共 同完毕交接工作。
3
THANK YOU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保证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医疗差错,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案规范(试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规范》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患者身份识别工作。

三、患者身份识别方法1.患者入院时,应通过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进行身份识别,并填写完整的个人资料。

2.患者住院期间,应佩戴腕带,腕带上应标明患者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等信息。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应采用两种以上的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床头卡、手腕带、身份证等,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四、患者身份识别流程1.入院时,由接待人员负责核对患者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有效证件,确保患者信息准确无误。

2.住院期间,护士应每日核对患者手腕带,确保手腕带信息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符。

3.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前,护士应再次核对患者身份,如询问患者姓名、住院号等,同时查看床头卡、手腕带等,确保操作正确。

4.手术、分娩等特殊环节,应由医护人员共同核对患者身份,确保手术、分娩等操作正确。

五、患者身份识别注意事项1.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保识别过程准确无误。

2.在患者身份识别过程中,如发现患者信息有误,应立即报告上级医护人员,及时更正。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不通等,应采用其他有效身份识别方法,如核对家属提供的患者信息等。

4.对重点患者、无名氏患者等,应加强身份识别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5.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培训,提高识别能力。

六、违反本制度的处理1.未按规定进行患者身份识别,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2.故意隐瞒患者真实情况,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3.不配合患者身份识别工作,造成医疗差错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

4.违反本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由责任人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医院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医院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防止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医务人员、护理人员、医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其他工作人员。

三、基本要求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类诊疗操作前,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2. 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 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潜力的重症患者,务必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务必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药物过敏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在患者右手皮肤完整处,佩戴时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字迹模糊、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6. 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四、具体措施1. 医务人员在接诊患者时,应主动询问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出生年月等基本信息,并做好记录。

2. 护理人员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3. 对急诊、抢救、留观、输液、住院患者等,必须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确认患者身份。

4. 对于手术、有创操作等高风险诊疗活动,应在操作前再次核对患者身份,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

5. 对新生儿、儿童、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五篇)

医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目的:(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

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一)目的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医院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了确保医疗安全,防止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医护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与患者身份识别相关的其他工作人员。

三、职责1. 医院领导: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开展。

2. 医疗科室:负责本科室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具体实施。

3. 护理部门:负责制定、完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并对全院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4. 医护人员:负责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身份进行准确识别,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四、制度内容1. 患者身份识别方法(1)使用身份证号作为唯一身份标识,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均需提供身份证原件或复印件。

(2)所有住院患者必须佩戴腕带,腕带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病区、床号等。

(3)在诊疗活动中,至少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床号等。

2. 查对制度(1)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护理操作等活动前,应至少核对两种以上的患者信息。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抢救、昏迷、神志不清等重症患者,务必使用腕带,并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等。

3. 腕带管理(1)腕带信息填写必须准确无误,字迹清晰规范。

(2)腕带损坏或字迹模糊不清时,应及时更换。

(3)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4. 交接程序与记录(1)在患者转科、转院等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交接程序,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准确无误。

(2)对患者的交接记录必须详细、完整,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诊疗项目等。

五、监督与考核1. 护理部门定期对全院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等处理。

3. 将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纳入医院年度考核,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确认病人身份管理制度

确认病人身份管理制度

确认病人身份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依据国家医疗行为规范和医疗信息安全管理相关要求,为确保医院病人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保密性,规范病人身份确认流程,保障医疗服务的合法性和可靠性,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门诊、住院等医疗服务过程中,对病人身份确实认和管理。

第二章病人身份确认流程第三条病人识别标志1.为保证病人识别的准确性,医院将为每一位就诊的病人调配唯一的病人识别标志。

识别标志可以是条码、磁卡等形式,由医院信息科技部门负责制作和管理,并在病人登记系统中进行相应记录。

2.病人识别标志应包含以下信息:姓名、性别、降生日期和其他必需的病人身份信息,以便确保病人身份的准确性。

第四条识别标志的使用1.医院全部医疗服务环节都需要使用病人识别标志进行病人身份确认,包含挂号、住院、门诊、手术、检验、取药等环节。

2.患者在挂号、住院登记、门诊就诊等环节需要自动向医务人员供应个人识别标志。

第五条病人身份确认程序1.挂号环节:患者前来挂号时,挂号员需核对患者个人识别标志和身份证件,并在病人登记系统中进行相关记录。

2.住院环节:患者入院时,接待护士应核对患者个人识别标志和身份证件,住院护士需将识别标志贴于患者病历和相关文书中,并将电子化信息与识别标志进行绑定。

3.门诊环节:患者来到门诊部就诊时,医生或护士应核对患者个人识别标志和身份证件,并在病人就诊系统中记录相关信息。

第六条病人身份信息保密1.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医疗信息保密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病人身份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2.病人身份信息仅在医疗服务需要的情况下被使用,未经病人同意不得用于其他目的。

3.医务人员应加强信息系统权限管控,确保非授权人员无法访问病人身份信息。

第七条审核与监督1.医院设立病案质量管理部门,定期对病人身份确认流程进行审核,确保规程执行的有效性。

2.病案质量管理部门应对病人身份确认流程进行定期的内部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反馈。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1、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

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城乡居民医保票据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2、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3、医院在各种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核对时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4、患者身份确认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标识:住院患者需同时使用姓名、床号两种方式。

门急诊患者使用姓名、性别核对患者身份。

医技科室核对患者身份和检查或治疗项目,保证检查正确的患者和正确的部位。

医务人员如发现发现身份信息不符之处应当与病人沟通、核实,并更正。

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应及时主动的进行协调。

5、标本采集、给药、治疗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对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患者,必须佩带标注有身份信息的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等情况,应当及时更换新腕带。

诊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不但要与病人或其家属口头核对身份信息, 而且要根据腕带 标注内容进行身份信息的核对。

身份信息不符时,应当先明确原因, 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疗活动。

7、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 就诊卡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

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8、患者转接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登记制度。

9、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1)患者交接时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认真交接病历等资料,并填写交接记录。

(2)对无名、儿童、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3)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管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医疗工作,维护医院秩序,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临床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条医院所有患者的身份信息严格保密,严禁泄露或未经患者同意擅自使用。

第四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管理机制,规范患者办理入院手续,确保医疗安全。

第五条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管理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医院相关规定,切实保障患者权益。

第六条医院应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意识,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二章患者身份识别程序第七条医院接诊患者时,应及时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

第八条患者办理入院手续时,应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工作人员应认真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第九条患者就诊时,应主动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配合医院工作人员做好身份识别工作。

第十条医院应建立患者身份信息记录档案,做到一人一档,确保患者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十一条医院应及时更新患者身份信息,保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十二条医院应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差错处理机制,对于误识别或错识别情况,应及时纠正并报告。

第三章患者身份识别管理措施第十三条医院应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患者身份识别技能和意识。

第十四条医院应建立患者信息保密制度,严格保护患者身份信息的安全性。

第十五条医院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患者身份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管理效率和准确性。

第十六条医院应制定相关激励和惩罚措施,对于患者身份识别工作中的优秀表现给予奖励,对于错误行为进行处罚。

第十七条医院应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八条对违反本管理制度的行为,医院将依法进行处罚,对情节严重的将进行相应的法律诉讼。

第十九条对于患者身份信息泄露的,医院将进行严肃处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条对于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医疗事故,医院将追究相关责任,并进行相应的赔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规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
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身份资料。

相关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

二、挂号及出入院处在输入病人身份信息时应当加以核对,并对有疑问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实。

三、医院在各种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核对时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四、患者身份确认至少使用两种身份标识:住院患者需同时使用姓名、床号两种方式。

门急诊患者使用姓名、门诊病历条形码核对患者身份。

医技科室核对患者身份和检查或治疗项目,保证检查正确的患者和正确的部位。

医务人员如发现发现身份信息不符之处应当与病人沟通、核实,并更正。

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应及时主动的进行协调。

五、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
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六、对重点科室如急诊、病房、新生儿、ICU、产房、手术室和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患者,必须佩带标注有身份信息的腕带,如有遗失或损坏等情况,应当及时更换新腕带。

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不但要与病人或其家属口头核对身份信息,而且要根据腕带标注内容进行身份信息的核对。

身份信息不符时,应当先明确原因,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疗活动。

七、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需在“腕带”上注明“无名氏+就诊卡号”作为身份识别信息。

进行诊疗活动时,需双人核对。

八、患者转接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登记制度。

九、完善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
患者转科交接时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尤其是急诊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病房之间的转接,由医护人员护送,认真交接病历等资料,并填写交接记录。

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等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虎患者姓名,如无陪同人员,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须有双人共同核对患者身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