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巢湖规划旅游路线

环巢湖规划旅游路线
环巢湖规划旅游路线

051.基于公共资源保护的旅游休闲区规划方法初探——以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为例.docx

基于公共资源保护的旅游休闲区规划方法初探 ——以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为例 秦梦迪,李京生,刘来玉 摘要:我国国家旅游休闲区的提出,给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从公共资源保护的角度,对国家旅游休闲区的规划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公共资源是全民共享的资源,也是旅游休闲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对其资源品质和共享性的保护是国家旅游休闲区规划的重要前提。本文以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为例,对基于公共资源保护的国家旅游休闲区规划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规划基于对公共资源的分类梳理,首先对公共休闲空间进行分级保护控制并针对不同类型公共资源的特征提出了不同的保护与发展策略,进而通过公共休闲产品的策划,充分挖掘公共资源价值的同时保护全民共享资源的权利,最后提出公共资源的管理策略以保证运营过程中公共资源人人共享的权利。 关键词:公共资源,国家旅游休闲区,规划方法,环巢湖 1背景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与升级,大都市区居民近中程旅游需求日益旺盛,传统的景区旅游逐渐向多样化的休闲旅游转型。2013年国务院制定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健康发展,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环巢湖地区面向合肥大都市区旅游市场,拥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核心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休闲业的优势条件和必然趋势。2015年8月,国家旅游局批复同意合肥创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旅游休闲区试点。 国家旅游休闲区是面向大都市圈,介于自然保护地和城镇型开发地域之间,以释放近、中程日常休闲需求为目标,以休闲产业为核心,提供面向公众的旅游休闲服务为主要内容,兼具国土主体功能区和产业经济专项功能区特征的复合发展区域。国家旅游休闲区的提出,主要以落实“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合理引导旅游休闲要素配置和产业发展,促进国民旅游休闲福利供给,提升全体国民休闲品质为目标。强调了对旅游休闲区内各类资源要素的合理利用,注重区域发展与保护的平衡,鼓励旅游休闲的福利化供给,关注大众休闲的均等权利。而在我国目前的旅游发展过程中,在生态保护规划建设中存在着保护与开发“一刀切”的惯式思维,形成了保护与发展的对立,造成旅游区域潜在价值的遗失。此外,旅游开发对区域内社区“搬迁式”的思维也激化了旅游活动与居民生活之间的矛盾(王应临,2014),而旅游发展对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让旅游区失去了其最本真的文化和风貌特色。更严峻的是,一些旅游开发对本应是公众共有的资源进行垄断独利,出现了公共岸线变私人海滩、旅游景区门票高昂、圈地建造高端别墅等一系列反共享利用和反共享经营的现象,损害了大众享有旅游休闲资源的平等权利。

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五大措施集合

《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 规划》五大方案 国际招标方案<一) 设计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 迈向创新、多元的长三角第四极 合肥,一座绿水绕城而令人自豪的城市,近几年日新月异的大发展更是增添了城市的优越感。今天,新机遇、新起点和新使命让我们对未来的新合肥充满期待。作为长三角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水绿交融的历史名城和唯一拥有大湖的省会都市,我们对合肥的期待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第四极和生态宜居的大湖名城。 巢湖市区与庐江县划归合肥这一重大战略举措,赋予合肥新的历史使命—— 整合省会经济圈与沿江城市带,引领全省加快融入长三角!未来的合肥,将成为长三角西翼的现代服务中心,国家创新基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国际知名的休闲旅游基地。为了实现从一个新兴的工业经济强市迈向长三角继沪杭宁之后的中心城市,从“中部增长极”到“长三角第四极”的崭新跨越,创新驱动、多元发展应是合肥的战略追求! “城湖联动,多元发展”战略意在强化城市与巢湖的共生联动发展,完善和提升都市区空间功能结构,实现由“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 “1331” 市域空间战略。 在“一心两带、环湖一体”的空间格局下,优化提升中心城,创新发展巢湖、庐江和长丰三个城区,打造空港新城、庐南循环重化基地和巢北产业新城三大产业增长点,建设环湖一体新型城乡空间。 创建城湖共生的生态宜居名城 基于巢湖保护流域化、生态化和城市功能多元化、品质化的理念,合肥都市区将大量增加内城和滨水公共绿地,形成以“三环九廊”为骨架的湿地绿带网络,强化服务职能和优化产业布局,构筑 “双心两扇两翼”的功能空间形态,以传承和发扬环城公园的精彩,打造“园城一体、城水交融”的生态宜居都市。

环巢湖旅游资源调查分析报告

环巢湖旅游资源调查分析报告 一、巢湖景区资源概况 巢湖风景名胜区作为全国五大淡水湖湖区之一,是皖中地区的区域生态基础和重要农渔之乡,是以巢湖辽阔水域风光为背景,以较为原生态的湖岸环境为基础,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底蕴,以“湖光、山色、岛景、林秀、洞奇、文萃”为特色,以环境保护、人文观光、休闲度假、运动体验为主要功能的环绕大湖类、作为城市近邻的综合性特大型国家公园,未来将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度假、休闲疗养胜地。 巢湖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绚丽多姿,人文景观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区位、交通十分优越。风景名胜资源构成全,品位高、特色明、容量大。揽湖光、山色、温泉、溶洞、奇花、朝霞、林海等自然景观于一体,融名人、故居、名作、古庙、古塔、古墓、古人类文化遗址等人文景观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 二、环巢湖资源调查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了解、开发环巢湖地区旅游资源,并为环巢湖地区发展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意见,促进环巢湖区域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升环巢湖区域形象,塑造环巢湖区域国家级品牌,从而更好的促进安徽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此,在合肥学院旅游系郑老师的带领下成立了五人调查小组,专门对环巢湖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作出相应的分析与评价。调查组成员由于是学生,所以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同时,调查时间比较分散,基本上是隔几天才会统一去某地进行实地调查,因为环巢湖地区面积比较大,所以我们调查小组基本上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完成此次调查。调查完成之后,我们开小组会议针对此次调查进行总结分析,并根据一、二手资料写成调查报告,这一系列过程中我们的指导教师郑老师参与点评、纠正与审核,尽心敬业! 三、环巢湖旅游资源调查分析与评价 (一)环巢湖旅游资源分类概况 旅游资源分类是资源评价的前提,是环巢湖地区旅游业找准发展突破口的

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2003

前言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合肥、巢湖两市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合巢旅游联动开发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联动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日趋成熟。2003年3月22日,合肥市与包括巢湖市在内的周边城市初步达成了联手开发区域旅游的协议:其次,以交通建设为基础,围绕环巢湖旅游的公路网及南淝河水上旅游线路工作已经启动a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在省旅游局的牵头组织和具体指导下,受合肥市旅游局、巢湖市旅游局的委托,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具体承担《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的编制任务。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得到省旅游局、省建设厅及合肥市、巢湖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在规划调研阶段,省旅游局多次牵头召集两市旅游局和规划编制单位就规划范围及编制内容、文本、框架、图纸等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许多好的思路和指导性意见,在此基础上,我院和两市旅游局通力合作,在充分借鉴和吸取国内外滨湖地区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区域性旅游规划理念,于2003年5月中旬编制完成规划方案(初稿)。5月下旬分别征求了省旅游局、合肥市旅游局、巢湖市旅游局的意见,并于5月26日在省政府召开的合肥、巢湖旅游联动开发工作座谈会作了汇报。根据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第53号)以及省旅游局“关于合肥、巢湖两市联手开发环巢湖旅游第三次联席会议纪要”,规划编制组进一步深化完善规划方案,于8月上旬形成《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第二稿,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本规划的评审稿。9月2日,省旅游局在合肥大厦主持召开了《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专家评审会,会议对本规划初步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同意通过评审。会后根据专家们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形成本规划的正式成果。根据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局及合肥、巢湖两市人民政府关于本规划报批稿的意见,规划编制组作了进一步完善。2004年9月25日,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旅游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合肥市、巢湖市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实施。 根据省旅游局“关于合肥、巢湖两市联手开发环巢湖旅游的第二次工作会议纪要”,商定安徽省环巢湖旅游开发规划的主要任务和丁作范围如下: 1.规划任务 对环巢湖滨湖地段的旅游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在省旅游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在合肥、巢湖市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相关规划成果,突破行政区划的约束,针对合肥市、巢湖市制定环巢湖旅游区联手开发战略,重点策划一批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制定联手开发的政策、措施与对策。 2.规划工作范围 (1)规划区范围:西以合铜黄高速公路、肥西县界,南以距湖(丰水期)岸线2公里、包括银屏牡丹景区,东以巢湖市区(包括半汤)为界,北含义城、大圩两乡镇,沿湖滨大道2公里以内,规划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 (2)外围资源依托区及辐射点范围:合肥市区、肥东、肥西、庐江(主要是汤池温泉度假区)、无为、含山等旅游资源分布区、点。

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

合肥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 合肥市科技局 2017年4月1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合肥当前正站在一个新的创新历史起点上,省市领导提出建设合肥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是一项大的战略举措,对提升合肥、安徽创新驱动有着重大意义。 一、建设意义 合肥定位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是省会省城市中唯一完整拥有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城市。大湖与创新是合肥两张靓丽的名片。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在科技创新的成果、主体、平台、生态环境等方面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体系,这为建设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与生态正呈现出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从全球范围看,当前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两者之间面临一种两难境地,而科技创新为治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模式;生态环境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的物质和材料,更成为科技创新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关键领域。科技与生态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看,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为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促使其获得更多的创造性成果,从而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迅速发展。 现代科技与生态文明的融合是合肥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合肥科教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同时,合肥是全国唯一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会城市,生态环境本底良好,具有优越的发展空间。当前,合肥在科技创新与生态、生活、生产的关系上存在融合深度不够、共生形态不强的现象,这已经制约了合肥在国家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因此,建设合肥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不仅是推动安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合肥全面加速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的重大战略举措,更是探索构建科技与生态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径、引领科技与生态实现双赢发展的关键抓手和空间载体,其将为合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转换和质量效益持续提升提供重要的科技创新支撑,这对于合肥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实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发展目标、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建设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有利于将合肥创新、生态、产业三大优势有机整合。合肥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对资源、能源平衡和环境承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等将面临更多考验,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加速科技与生态的融合已经迫在眉睫。合肥在继续夯实“创新高地”的同时,必须研究和探索环巢湖区域的开发利用,在确保巢湖“一湖清水”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找出一条科技与生态有机融合的创新发展之路。

环巢湖旅游大道规划(黄麓镇)

黄麓镇

据世界旅游组织(WT0)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要使这一预测结果变为现实,中国必将建设大量的旅游精品工程及其相应的支持体系,环巢湖旅游带应当争取成为国家旅游精品工程的荟萃和先导示范区。但是,目前环巢湖带旅游产品仍以传统的观光旅游景点为主体,且观光旅游深度开发不够,非观光型(如度假型、商务型、会议型、文化型等)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市场(尤其是海外旅游市场)份额太小。因此,应该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加强旅游深度开发,努力把环巢湖带建成21世纪中国旅游精品工程荟萃区。 环巢湖旅游大道指的是环绕巢湖一周,串起沿途旅游风景区和城市的公路。环巢湖旅游大道总长154.041公里,这条大道从巢湖东岸的巢湖市区湖光路起,沿着湖北面堤岸一直向西,经过中庙,穿过滨湖新区,再向南,经过肥西,过了三河、庐江,再利用湖南岸的现有316省道改造,再回到巢湖市湖光路,形成一个围着湖的“心”形道路。 环巢湖旅游大道不仅是一条普通的公路,而且还将是巢湖的生态防洪大堤和沿线旅游连接线。无论是道路、桥梁,还是沿途的观光农业、特色古镇,环巢湖旅游大道处处透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环巢湖生态示范区的一条“金项圈”。 作为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巢湖旅游大道将建成兼顾生态、环保、防洪、旅游、交通等众多功能的精品道路,成为一条生态旅游大道。环巢湖大道将合肥到巢湖城区、庐江城区的距离缩短到40分钟车程以内,可以有效推进“城湖共生、重点开发、以点串线、整体推进”的环巢湖综合治理开发利用战略。 环巢湖旅游大道上,还将建设四座大桥,自北向南分别是派河大桥、杭埠河大桥、白石天河大桥和兆河大桥。目前,派河大桥和白石天河大桥已经开工建设,杭埠河大桥和兆河大桥已经开工建设。这四座桥梁,不会降低所跨河流的通航标准,而且各具造型,将成为环巢湖大道上的四道“彩虹”。 环巢湖大道滨湖新区段根据计划,今年国庆环巢湖旅游大道有望全线通车,届时合肥市民可自驾环巢湖跑一圈。此外,环湖大道还将串起肥西三河古镇,打造巢湖黄金旅游圈。 根据《安徽巢湖旅游发展规划》: (1)总体目标 以环巢湖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巢湖作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的旅游潜力,利用合肥、巢湖的城市功能和优良的区位优势,辐射周边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组织省内外的精品旅游线路,将环巢湖区域建成皖中拳头、全省名牌、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滨水风景名胜旅游地,将合肥、巢湖市逐步建成国际滨湖旅游城市和国内外有影响的休闲、疗养健身基地。 (2)旅游市场的开拓目标 根据合肥、巢湖两市的旅游总体规划,环巢湖旅游区的客源市场首先抓核心客源市场:以合肥市、巢湖市为中心的省内和周边客源市场,包括淮南、巢湖市、芜湖市、马鞍山、铜陵、滁州、蚌埠、六安、安庆、南京等市的客源市场,2005、2020年潜在的城市人口分别为1250万、2050万人:二级客源市场以安徽周边山东、河南、湖北以及江苏、浙江、上海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客源;机会市场以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为主,抓全国范围的会务、商务、文化、度假市场。入境市场以港澳台为核心,东亚、东南亚为基本市场,欧、美、澳为机会市场。 (3)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环巢湖旅游开发应该发挥旅游的高关联性,充分带动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在环巢湖旅游开发的同时,带动皖中第三产业的发展、加速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刺激商贸繁荣、主导皖中旅游形象。 近期 (2003~2007年):加快合巢两市旅游资源整合,使环巢湖旅游联手并发取得实质性进展,作为安徽省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将皖中建成全省知名旅游胜地; 中远期 (2008~2020年):进一步深度开发、开放,把巢湖大旅游发展壮大,使皖中旅游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合肥、巢湖两市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滨湖旅游城市和国际有影响的休闲度假、疗养健身基地。

论合肥环巢湖地区旅游与文化发展建设战略规划 2

论合肥环巢湖旅游发展建设战略规划 【摘要】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合肥市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但城市的文化建设与旅游开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合肥靠近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发展环巢湖旅游与文化建设势在必然,对于合肥城市总体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巢湖地区生态保护旅游资源空间布局战略目标 【引言】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被列为全国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山水秀丽,周边还有众多的文化古迹,发展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基础。近几年来,巢湖周围的旅游业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低水平的初级阶段,加快发展环巢湖旅游业是当务之急。为此,对环巢湖旅游资源作出适宜性评价,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制定开发战略是合肥、巢湖两市联手开发环巢湖旅游面临的重大课题,也对加快合肥、巢湖两市及周边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安徽经济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 一、环巢湖旅游背景及基础 1.城市旅游发展背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休闲时间的增多。近年来,特别是国家旅游局确定旅游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后,又引发我国旅游业的第三次高速发展,全国几乎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明确旅游业的重要产业地位和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旅游业被列为新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合肥,一座绿水绕城而令人自豪的城市,近几年日新月异的大发展更是增添了城市的优越感。今天,新机遇、新起点和新使命让我们对未来的新合肥充满期待。作为长三角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水绿交融的历史名城和唯一拥有大湖的省会都市,我们对合肥的期待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第四极和生态宜居的大湖名城。 2.环巢湖旅游发展基础

临海市灵湖景区环湖线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工作)081109

《临海市灵湖景区环湖线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 规划核心内容提要 一、规划思路 系统梳理前期规划,以恰当的主题整合规划中的优质项目,在维持原有资金平衡的基础上,通过三大系统(旅游解说系统、慢行系统、文化景观系统)强化地块的旅游功能,提升休闲服务功能,并以系统性的文化渗透赋予原有规划项目以和谐统一的文化主题,使灵湖地块整体成为具有临海地方特质的城市休闲综合体。 二、规划目标 1、提升临海城市品味; 2、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3、丰富居民生活体验。 三、总体定位 依托灵湖自然化湖泊景观,以临海城市特色与本土文化为主题,以生态环保技术为保障,综合休闲、旅游、商务、运动、餐饮、娱乐等多种现代城市服务功能,旨在打造临海的城市客厅。即为当地居民和各种机构服务,也为旅游者、会议商务人士等提供多样化服务。 四、总体创意 主题形象:城市客厅,生活驿站 四区一带两环,八大项目节点:

四区:灵湖时尚休闲区; 灵湖文化休闲区; 民俗特色餐饮区 芳香林生态休闲区; 一带:柳堤风情休闲带; 两环:环湖亲水慢行道、环湖游船线路 八大项目节点:灵湖新天地 灵湖休闲广场 灵湖生态湿地 曹家肆水上花卉园 芳香林汽车野营地 薰衣草养殖基地 灵湖美食园 灵湖文化园 五、规划的起点问题: 1、灵湖能否成为临海城市休闲生活的中心? 2、灵湖能否成为临海城市发展的里程碑? 3、灵湖如何协调现代城市功能与传统文化内 涵的关系? 4、在当前经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灵湖规 划的前瞻性如何体现? 5、细节问题:

a、桥梁是否保留 b、自由式驳岸的比例 c、文化在细节中如何体现

第一部分项目背景 一、相关规划定位解读与理解 (一)《浙江省临海市南湖风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北京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理解: (1)本规划以南湖水面为中心;以两条空间主轴和两条功能带进行功能布局和景区整体空间控制;构建周边重要标志性景观和主要的视觉景观轴线等基本规划结构。 (2)概括为"五大特色风格景区"和“十大景点” 五大特色风格景区:现代城市风格景区、民俗文化风格景区、西洋古典风格景区、江南园林风格景区和乡野田园风格景区; 十大景点:扶玉观峰、渔人码头、碧波灯影、琼岛飞虹、灵江锁月、凌波映麓、柳堤春烟、临湖邀月、悠院闻蝉。 (3)主要项目:游艇俱乐部、曹家肆江南水乡水街、临湖轩、南湖游乐园等 2、问题: (1)从内容上来说本案是一个很完善的规划(从现代到民俗,从西洋到中国古典园林),都规划的比较有深度;总体上感觉内容很多,但主题不是很明确;概况来就是“有内容缺主题”; (2)从资源上来说,也利用到了临海的人文(比如曹家肆水街、临湖轩等);但总体上感觉资源是有,形象却不是很明确;概况来就是“有资源缺形象” (3)本规划规划的几个项目是不是可以重新定位:比如曹家肆江南水乡水街,南湖的游乐园和临湖轩等项目,才能更利于灵湖景区的发展, 3、总体评价: 灵湖开发区具备一定的潜力,前期的开发均没有一个整体的策划思路。无法满足二十一世纪休闲体验游的要求,但为满足世纪性的旅游要求必须有整体的策划思路。 (二)临海湖滨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上海蓝线景观设计公司) 1.调整的内容 绿地的宽度比原规划宽了,广场的面积小了,增加了很多自由式的公园空

环巢湖踏青线路全方位图解

环巢湖踏青线路全方位图解! 羊年春节前,杭埠河大桥建成通车,这意味着全长约155公里的环巢湖大道全线贯通。从合肥驱车到巢湖城区、庐江城区,不到40分钟就能抵达!这条大道串起环湖12个乡镇、上百个景点。 三月春暖花开, 是时候“环抱”巢湖了, 晚报君带你看一看瞧一瞧, 值得去的地方太多了! 第一站长临河镇清末民初江淮民居古色古香国际慢城 青砖小瓦马头墙,木雕门窗冬瓜梁 环巢湖大道开通后,从滨湖新区开车只要15 分钟便可抵达,可以从环巢湖大道北侧的南街入口上桥进入,走上石桥是俯瞰老街整体风貌的最佳位置,也可以驾车由环巢湖大道入镇,在东街牌坊处下车,丁字街全程都是步行游览。 这是一条最能体现长临河古镇风貌的老街。距离老街百米之遥的万家湖口曾经是巢湖北岸一个重要的码头,因为水运的繁荣,渐渐在码头不远处形成了这样一条商业发达的、号称“小上海”的商贸街。 沐浴着春光,记者漫步在老街上,踩着长长的青石街面,目睹着两边的青砖小瓦和高耸的风火墙,一袭古风迎面而来。 “老街保留下来的街道和建筑的风格,都以清末民初江淮民居为主。”1954 年、1991 年两次大水,导致古建筑70%以上遭到了破坏,加上后来不少住户翻盖新式住宅,也破坏了老街的历史风貌。

到长临河看什么?记者探访发现,有几处景点不可不去。 百年邮政,那是肥东最早的三个邮政局之一。旧式邮政局的门檐很高,有马头墙但没有瓦头雕。现在,这里经常会举办画展和摄影展。 吴氏旧居,是“测绘将军”吴忠性的旧居,吴忠性是新中国测绘地图专业的奠基人。 长临河民俗文化博物馆,这里陈列了上世纪初人们所用的洗澡桶、咸菜缸、果品提篮、马灯、储油罐、糖果盒等生活物件,以及牛车、牛笼嘴等安徽长江北岸的劳动工具。 第二站盛桥镇三国文化丰富多种美食让人垂涎

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

3.4旅游规划 3.4.1重估巢湖 3.4.1.1规划范围界定 本规划范围包括两个层次: (1)规划核心层 以巢湖780平方公里水域为核心,包括合肥滨湖新区、巢湖市区、庐江县城以及大圩乡、长临河镇、中庙街道、黄麓镇、烔炀镇、中焊镇、柘皋镇、银屏镇、槐林镇、散兵镇、盛桥镇、白山镇、同大镇、三河镇、严店乡等环湖周边乡镇,面积2600平方公里,是环巢湖旅游发展的主体区域(以下统称“巢湖国际旅游度假区”)。 (2)规划联动层 以巢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统筹考虑巢湖流域及周边旅游资源状况,范围涵盖合肥市区、肥东县、巢湖市、庐江县、肥西县、长丰县以及周边的和县、含山县、无为县等县市,面积12500平方公里,是环巢湖旅游发展的联动区域(以下统称“泛巢湖”)。 3.4.1.2发展背景解读 (1)融入“长三角”——融入、对接、转型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 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 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 角区域发展分工”。具体说来,安徽要着力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能源 原材料基地、产业集聚基地、劳务输出基

地、旅游休闲五大基地。凭借区位优势和自身发展,2010年合肥被正式吸收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跻身“长三角俱乐部”,为合肥承接产业转移,分享中国最活跃、中国最大城市经济带内群体增长的要素资源和经济机会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为承接旅游业发展,建设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创造了条件。 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将为合肥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平台和巨大的客源市场。在此环境下,合肥应积极发挥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产业体系,提高宣传营销水平,重点培育生态休闲、人文体验、红色旅游等新产品,率先在旅游产业层面实现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积极打造成长三角地区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结论】新平台,要求合肥融入长三角旅游发展大格局,与沪、宁、杭等旅游名城等高对接,实现合肥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 (2)缔造“大合肥”——整合、优化、提升 2011年7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 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 复》,撤销地级巢湖市;撤销原地级巢湖 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以原居巢区 的行政区域作为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的行政 区域,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 合肥市代管;庐江县划归为合肥市管辖。 行政区划的调整,丰富了合肥旅游资 源的内涵,改变了合肥旅游发展的空间。 大合肥旅游体系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 变。 1)发展重心:从“滨湖”到“环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