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一剪梅》
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教案教案标题:一剪梅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于经典诗歌《一剪梅》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语文课程,适用年级为高中一年级。
教学目标:1. 理解《一剪梅》这首经典现代诗的诗意和文化内涵。
2. 掌握《一剪梅》中的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水平。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和相关课件。
2. 打印或复制《一剪梅》的诗歌文本。
3. 打印或复制有关《一剪梅》的解读材料。
4. 提前预习有关《一剪梅》的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 以问题或图片的形式引入学生,并引发学生对《一剪梅》的初步思考。
2. 向学生介绍《一剪梅》的背景和作者林则徐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导读(10分钟)1. 分发《一剪梅》的诗歌文本,并要求学生默读诗歌。
2. 向学生提出一些导读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分析(15分钟)1. 解读《一剪梅》中的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韵味低回”,“寂静疏影柳斜晖”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诗句,加深学生的理解。
2. 分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内涵,如对孤独、坚持、人生意义等的思考。
讨论(20分钟)1. 小组或全班讨论,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孤独感和情感体验?- 诗歌中的一剪梅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诗歌通过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2.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并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艺术价值进行评价和欣赏。
拓展(15分钟)1. 学生分组,自主查找其他与《一剪梅》相关的文学作品或文化资源,并向全班展示和解读。
2. 学生展示后,全班一起讨论这些作品与《一剪梅》之间的关联和共通之处。
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和感受。
一剪梅教案范文3

一剪梅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剪梅》的诗意和文学价值;(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一剪梅》;(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理解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情;(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一剪梅》的诗意和文学价值;(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词中意象的深刻理解;(2)诗词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一剪梅》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一剪梅》,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剪梅》的深入探讨;(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创作:(1)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以锻炼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2)学生展示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词创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一剪梅》,深入理解诗意;3. 进行诗词创作,锻炼文学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诗歌创作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一剪梅》的诗意和文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解答。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一剪梅》的诗意和文学价值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词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能力;3. 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现手法;4.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程度。
《一剪梅》教案范例

《一剪梅》教案《一剪梅》教案范例引言:一剪梅,词牌名。
亦称《腊梅香》。
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
其中的代表作就有李清照的《一剪梅》,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一剪梅》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一剪梅》教案范例(一)【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
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二、知人论世: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李清照公开课教案(通用)

一剪梅李清照公开课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剪梅》。
该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表达了词人对远方挚爱的深厚情感。
教学时,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中的意境美,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中的意境美。
2. 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词人的情感。
3. 学习词的格律知识,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中的意境美。
难点: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词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文本、相关资料图片、词谱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宋代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古代生活的景象,为学习李清照的词作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词中的意境美。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理解词人的情感。
4. 讲解词谱:讲解词的格律知识,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5.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背诵课文,进行词的创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剪梅梅花象征思念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根据《一剪梅》的意境,创作一首小词。
答案:略2. 题目:请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挑选一首进行鉴赏。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程度较高,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较好地体会了词中的意境美。
但在词的创作练习中,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邀请专家进行诗词鉴赏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特点。
组织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剪梅》。
《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理解《一剪梅》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品味《一剪梅》中优美的词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相思之情和愁绪。
(2)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比喻、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词人情感的细腻和复杂。
(2)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词句含义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情感和艺术手法,激发学生的思维。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些秋天的景色图片,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秋思的氛围,从而引出李清照的《一剪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2、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一剪梅》大约作于词人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外出游学之时,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
(三)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四)词句解读1、“红藕香残玉簟秋”(1)“红藕”指红色的荷花,“香残”指荷花的香气已经消散。
(2)“玉簟”指光滑如玉的竹席,“秋”字点明了时节,烘托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1)“轻解”表现了词人动作的轻柔。
(2)“独上兰舟”写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1)这几句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盼望收到他的书信。
一剪梅优秀教案

一剪梅优秀教案教案标题:《一剪梅》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一剪梅》这首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一剪梅》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3. 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分析。
4. 学生合作朗读和演绎《一剪梅》。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一幅描绘梅花的图片或展示一段梅花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梅花的兴趣。
2. 向学生介绍《一剪梅》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重要性和作者的身份。
探究:3. 分析《一剪梅》的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注意每个字的音节和韵脚。
4. 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图。
实践:5. 分组让学生合作朗读《一剪梅》,注意发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6.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演绎,可以采用朗诵、舞蹈、音乐等形式,让学生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创意。
总结:7. 回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总结他们对《一剪梅》的理解和感受。
8.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喜爱和对古代文化的认识。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合作朗读和演绎表现评价。
2. 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评价。
3. 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和感受的书面反馈评价。
教学资源:1. 《一剪梅》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
2. 描绘梅花的图片或展示梅花的视频。
3. 学生分组演绎《一剪梅》的材料和道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行寻找和学习其他古诗,拓宽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梅花展览或进行户外梅花观赏活动,进一步感受梅花的美丽和文化内涵。
以上是一份关于《一剪梅》的优秀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李清照《一剪梅》公开课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一剪梅》。
课文描绘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一次别离,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离别时的哀愁。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生字词,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念。
6. 朗读练习:学生跟读课文朗读录音,模仿语气、节奏,提高朗读水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剪梅》梅花爱情离别哀愁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注意生字词的书写。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有关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创作风格。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 邀请家长参与课后阅读活动,共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剪梅》这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2.掌握《一剪梅》的基本意思及诗歌特点;3.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一剪梅》的意境与诗意;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和赏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把握《一剪梅》中的意象和用词;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引入诗歌的主题,通过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如:“你们喜欢听诗吗?”、“你们最喜欢的诗是哪一首?为什么?”等。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对于诗歌有所期待。
Step 2 了解作者与背景(10分钟)介绍《一剪梅》的作者李清照,让学生了解其生平及文学成就。
同时,简要介绍宋代女词人和诗人的地位和影响力,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背景,使他们对于《一剪梅》更有认同感。
Step 3 阅读诗歌及解析(20分钟)1.让学生自行阅读《一剪梅》这首诗,并提醒他们注意诗歌中的押韵和格律。
2.分析《一剪梅》的诗意: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生的哀愁,通过梅花的形象表明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Step 4 诗歌欣赏(15分钟)播放《一剪梅》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音乐和图像对于诗意的补充和渲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一剪梅》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 学习欣赏(25分钟)分小组进行学习欣赏,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使用相应的音乐和图像制作一个小视频,将诗歌的意境和诗意通过视听的方式呈现出来。
最后,由各小组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这堂课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并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一剪梅》这首诗及其他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音乐和图像的辅助,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意。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2)李清照《一剪梅》优质教案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2.通过这句你是如何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的?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是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
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惟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范仲淹的《御街行》就有这样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取意即如此。
李清照虽是化用此句,却化得出奇,把愁说成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
按说,愁果真能运动的话,其方向应当是由内而外,达成一致,但女词人却将这本属一致的东西说成此长彼消的东西,将由内到外的运动说成由外到内的运动。
4.句式“才――却――”的运用有什么妙处?用“才……却……”这种句式表现它运动之速。
如此造语不仅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从这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种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5.下阕小结:以抒情为主,抒发了女词人寂寞特点:㈢全词总结:红藕香残玉簟秋,→勾勒环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叙写情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神驰遐思花自飘零水自流,→借景抒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直抒胸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4、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这首词,做到借声传情。
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鉴赏词人的写作技巧,体会李清照词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新课:以郭沫若的一幅对联导入,让学生猜一猜对联中写的.是谁,进而引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让学生回忆初中学习《如梦令》时对李清照的介绍,最后教师总结、补充:号“易安居士”、前后期作品风格、“易安体”、《漱玉词》。
三、整体感知:(一)读一读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看三分钟,字面意思不懂之处做好标记,学生间互问互答。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先自读三分钟。
3、点两位同学来读,读完后师生一起点评,最后教师作朗读指导。
4、听朗读带,让学生注意朗诵家对本词节奏的划分、轻重音的处理等。
5、再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
6、点学生来读,检查同学们的朗诵水平进否有进步。
(二)找一找1、这首词中有哪些意象?(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厨、酒、暗香、西风、黄花)2、这首词中有哪些表现情感的词?(愁、凉、销魂、瘦)(三)写一写请从词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意象,根据词中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扩写成一段话。
(高考小作文训练)四、分析鉴赏(一)品一品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品一品,看它好在哪里?(让学生自己先把玩品味,然后跟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心得,最后点学生发言。
在这期间,教师巡回观察同学们的交流情况,必要时适当点拔一下。
这里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在这里只是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可以说,这首词实在是太美了,可圈可点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如首句渲染出的这种氛围;如“凉”字的双层意;“酒”这一经典意象;“暗香”的“暗”字,用得实在是太妙了;还有作者以“黄花”自喻,不仅形似,更是神似;下片:不露一“菊”字,可处处在写菊,这种“烘云托月,藏而不露”的写作妙作。
一剪梅教案设计

一剪梅教案设计教案名称:《一剪梅》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一剪梅》这首古代中国民歌的背景和意义。
2. 能够正确朗读《一剪梅》这首民歌,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一剪梅》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正确朗读《一剪梅》的技巧。
3. 理解民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1. 课件或展示板书,包括《一剪梅》的歌词和相关图片。
2. 相关资料和音频文件。
教学流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一剪梅》的背景,例如该歌曲的创作时代、作者的身份、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等。
2. 激发学生对这首民歌的兴趣,引发他们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讲解歌词(10分钟):1. 分段讲解歌词,解释其中的意思和情感。
2. 指导学生注意歌词中的押韵、对仗和修辞手法,以加深对歌词的理解和欣赏。
朗读练习(15分钟):1. 以个别学生或小组为单位,进行《一剪梅》的朗读练习。
2. 通过分角色、分段落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歌曲中不同情感的转变,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 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使朗读更加生动有趣。
配乐对比(10分钟):1. 播放不同版本的《一剪梅》音乐,让学生听得出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也通过音乐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谈论不同版本音乐中的音乐元素(如节奏、音调、乐器选用等)对整体效果的影响。
创作活动(15分钟):1. 鼓励学生以《一剪梅》为蓝本,写一段自己的歌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对某个话题的思考。
2.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押韵、对仗或其他修辞手法,使自己的歌词更具艺术性。
总结(5分钟):1. 进行课堂小结,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一剪梅》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他古代或现代的中国民歌,并进行类似的教案设计。
2. 学生可以组织小型音乐会或展示活动,将自己学习到的民歌进行演唱或朗读。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朗读练习中的表现,包括语音语调、情感表达和技巧运用。
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案两篇

在每次课堂或小组讨论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优点和不
足,提供改进建议。
调整教学策略
0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学
生的学习需求。
鼓励互动交流
03
鼓励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促进彼此之间
的学习和进步。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总结教学经验,提炼教学智慧
1 2 3
深入解读文本 通过对《一剪梅》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词 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 学素养。
创新教学方式 运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等多样化教学方 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 果。
关注学生需求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调整教学策略, 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对比阅读
将《一剪梅》与其他表达相思之情的 诗词进行对比阅读,如李白的《长相 思》、李商隐的《无题》等,体会不 同作者表达相思之情的异同。
仿写练习
选取一种表达相思之情的意象(如柳、 月、雁等),仿照《一剪梅》的句式和 韵脚,写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小诗。
04 学生活动设计
一剪梅教案范文2

一剪梅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一剪梅》的基本词牌格律和创作背景。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引导学生领悟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如爱国情怀、爱情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
(2)诗词的意境分析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古代文化背景。
(2)诗词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一剪梅》的兴趣。
2. 诗词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节奏和韵律。
(2)逐句解析诗词,解释生僻字词。
(3)分析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3.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发现诗词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讨论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诗词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诗词分析和修辞手法鉴赏方面的表现。
3. 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诗词情感的认同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一剪梅》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古代词牌格律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词相关的图片和背景音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中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体会诗人的情感。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
2. 针对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领会诗人的用词巧妙。
3. 通过分析诗词的结构,让学生了解词牌的格式和特点。
一剪梅教案设计范文

一剪梅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一剪梅》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3)学会用古典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一剪梅》的内容;(2)学会通过诗词表达情感的方法,尝试创作自己的诗词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一剪梅》的诗意和词风;2. 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一剪梅》诗句的深层含义;2. 古典诗词的创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剪梅》的原文及其注释;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李清照的生平介绍;3. 准备诗词创作的辅导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及其词作特点;(2)引导学生欣赏《一剪梅》的词牌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一剪梅》,理解诗句的意思;(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讨论诗句的妙处。
3. 课堂讲解(1)讲解《一剪梅》的诗意和词风;(2)分析诗句的表达技巧,如意象、修辞等。
4. 实践练习(1)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剪梅》的情感;(2)指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创作,分享自己的作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一剪梅》的诗意和词风;(2)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6. 课后作业(1)背诵《一剪梅》;(2)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尝试创作一首古典诗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一剪梅》的诗句理解程度,能否背诵并解释诗句;2. 学生对李清照词风的欣赏能力,能否分析并欣赏《一剪梅》的词风;3. 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能否运用古典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词风;2. 推荐其他古代词人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学习;3. 组织诗词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剪梅》教案三篇

《一剪梅》教案三篇《一剪梅》教案三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剪梅》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剪梅》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教程:一、诗画导入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屏幕显示课题)二、研习新课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提示)粗读可发现: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上片:词人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现实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语文教案《一剪梅》

语文教课设计《一剪梅》本文是由语文教课设计工作室上传的:《一剪梅》教课设计。
《一剪梅》教课设计教课时间: 1 课时教课目的:1、认识李清照的词风。
2、领会情形交融、寓情于景的特色。
3、背诵这首词。
教课要点:1、情形交融的写法。
2、背诵有关名句。
教课难点:寓情于景的、委婉的写作风格。
教课步骤:一:导入从前我们学习过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一首作品叫《如梦令》。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牵无挂的生活和爽朗快乐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味道”啊。
但是,跟着年纪的增加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可以自始自终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板书课题)。
在上课从前我们仍是有必需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李清照( 1084-1155),宋朝有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有名的金石考证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4 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定言到,“我此刻已没有能力来议论你的词,需要大家。
”,从其词做的成就中来看仍是令人置信的。
而张 15 岁时候,写就的《霸王别姬》有人已呼喊可与郭沫若论长短,不行不令人扼腕。
1127 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以后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傲,郁郁而终。
南渡从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以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三:详细研习1、“红藕”“玉簟”不单表示秋季已至,进一步挖掘,它的深故意蕴是什么呢?“红藕香残”,固然是表示秋季来了荷花凋零,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固然是暑退秋来,因此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光景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觉表达秋的到来。
景、情;主观、客观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解孤独的方法,她排解掉孤独了吗?轻:蹑手蹑脚。
李清照教学设计(共12篇)

李清照教学设计(共12篇)第1篇: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一剪梅教案一、导入。
以“愁”导入,以歌生情。
在古代的诗词中,愁绪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比如:1、(PPT)词中的“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君不见》唐·李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2、师:千古文人,有失意之愁,有思国之愁,有感叹时光之愁,有壮志难酬之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思念之愁”。
二、诵读与整体感知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词的朗诵。
(听朗诵录音)2.听了这段满含深情的朗诵之后,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之间的故事。
李清照18岁嫁予当朝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两人都喜好金石,志趣相同,婚后相敬如宾。
我们一起来看看诸葛忆兵在《李清照和赵明诚》中怎样描述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之间的日常: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可谓情投意合,相亲相敬,要是生活能这样一直幸福下去多好,但是赵明诚时为太学生,后时常因公出差,李饱受相思之苦,由此而诞下《一剪梅》、《醉花阴》等词作。
因此,《一剪梅》满含词人的相思之苦。
在了解了背景之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自己再次读读这首词,开始。
4.全班配乐齐读,边读边思考词中最能表达词人情感的是哪个词?这首词整体的感情基调是什么?(配乐《月满西楼》纯音乐)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愁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三、进入文本分析意象及所表达的情感请大家再次自由诵读这首词,并找出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意象:玉簟;特征:秋凉,凄清(玉簟秋,秋,代表了凉意)兰舟寂寞,孤独(雁孤独,寂寞(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雁”意象一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一剪梅 李清照 教案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教案标题:《一剪梅》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一剪梅》,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理解李清照的诗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一剪梅》的诗意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并准确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一剪梅》李清照的原文、翻译及注释。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梅花的画作或播放一段与梅花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梅花的兴趣和好奇,为学习《一剪梅》做铺垫。
2. 欣赏诗歌(10分钟)播放朗读《一剪梅》的音频,让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进行诗歌的解读,重点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分析诗意(15分钟)让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并回答以下问题:- 诗中的梅花是什么意象?- 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诗中的主题是什么?4. 表达情感(15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首与梅花相关的诗歌。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对梅花的情感和体验。
5. 展示和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并分享创作的灵感和感受。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发表评论。
6.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以及她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7.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通过学习《一剪梅》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一剪梅》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完成的小组创作诗歌,评价其表达情感和文学创作能力。
六、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一剪梅教案设计

一剪梅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教学内容:《一剪梅》诗词的理解和朗读•教学目标:–理解《一剪梅》诗词的基本意思–能够正确朗读《一剪梅》诗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教学时间:2个课时二、教学准备•课文:《一剪梅》•多媒体设备:电子屏幕或投影仪•音频设备:音响或音箱•教具:课件、黑板、彩色粉笔、画笔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与导入课•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梅花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梅花的兴趣。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梅花的认识和感受。
2. 诗词介绍•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一剪梅》的诗词,指导学生阅读,并解释生字词。
3. 诗词理解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与他们一起讨论:–诗词中的“一剪梅”指的是什么?代表着什么意义?–诗人通过描述“一剪梅”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分组讨论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不同观点进行解释和辩证。
4.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并引导学生跟读。
•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感受诗词的节奏和意境。
第二课时1. 复习与导入•教师提问学生关于上节课所学内容的问题,复习学生的学习成果。
2. 模仿创作•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模仿《一剪梅》的格调和味道,组织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创作类似的诗词。
3. 诗词评析•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创作的诗词,并帮助他们分析和改进。
•同学们可以相互评析,激发彼此的创意和灵感。
4. 总结与展示•教师进行课程总结,强调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创作的重要性。
•学生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诗词作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复习《一剪梅》诗词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鼓励学生进一步创作相关的诗词或画梅花的画作。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以《一剪梅》诗词为核心,通过导入课、诗词介绍、理解解读、朗读、模仿创作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剪梅》教案5篇

《一剪梅》教案《一剪梅》教案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剪梅》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剪梅》教案篇1教学目的: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
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案《一剪梅》
语文教案《一剪梅》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2、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写法。
2、背诵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写作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过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一首作品叫《如梦令》。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板书课题)。
在上课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宋代着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着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4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定言到,“我现在已没有能力来评论你的词,需要大家。
”,从其词做的成就中来看还是令人置信的。
而张15岁时候,写就的《霸王别姬》有人已呼叫可与郭沫若论长短,不可不令人扼腕。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三:具体研习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景、情;主观、客观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
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轻:轻手轻脚。
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无可奈何花落去
水流无限似侬愁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深化: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
(联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三:课文小结
本问的写作特点:
1、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
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四:作业
背诵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