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有关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有关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又名心理分析疗法,产生于34世纪末传播于20世纪初,创始人是著名的奥地利精神科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5.678+9:1089)。在众多心理治疗的理论流派中,精神分析理论不仅是历史最悠久的,而且也是影响最深刻的一个理论流派。甚至有人断言,没有精神分析理论的创立,心理治疗和辅导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也不会有今天各具特色的心理治疗和辅导理论流派的涌现。
一、精神分析疗法的人性观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在本质上是消极的,是受力比多所控制的。人类同时具有生存和死亡之本能。人生的目标其实就是死亡,生活不过只是朝向死亡过程中的迂回曲折而已。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享乐和避免痛苦两个原则决定的。人的行为受潜意识而非意识决定。意识相对于潜意识而言,不过是冰山的一角。人的行为基本上是由6岁前的早期经验所决定的。可见,该理论对人性持负面取向,认为人是机械性的个体。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是一个能量系统,能量系统本身是有限的,因此在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配中,当其中之一操纵控制权的时候,就会阻抑其他两个系统的作用,打破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
的平衡,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活动的动力:心理能量
(二)意识与潜意识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的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
(四)人格的发展
(五)神经症与焦虑
焦虑是一种紧张状态,会激励我们去做某些事情。焦虑来自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争夺可用的精神能量而起的冲突。焦虑有三种:
(1)现实性焦虑:害怕外部世界中存在的危险,此时焦虑的强度和威胁的程度成正比。
(2)神经质焦虑:害怕控制不住本能,而导致一个人去做某些他会遭到惩罚的事情。
(3)道德性焦虑:害怕自己的良心受谴责,高良知的人,在做了违反自己道德规范或父母训诫的事情后,往往会有罪恶感。
神经质焦虑和道德性焦虑都是因为内心的“力量平衡”受到干扰引起的,它们会告知自我:除非采取适当的措施,否则危险会持续升高,直到自我崩溃为止。当自我无法借助理性而直接去控制焦虑时,就会采取不实际的方法———自我防卫行为。
(六)自我防卫机制
自我防卫机制是协助个体应付焦虑,即避免自我受打击的心理机制。自我防卫并非病态,而是正常的行为。
(1)否定:对不愉快的事加以否定,当作根本没有发生,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2)隐抑:把一些不能忍受或会引起冲突、矛盾的念头、感情、冲动,在未发觉前即做抑制,存入潜意识,获得一种“安宁”。
(3)仪式或消除:自己有意或无意出错而波及他人受累后,用象征性的或别出心裁的仪式性行为来抵消,以处理自己的情绪,从内疚、自责中获得解脱。
(4)自居:以选择性的模仿来弥补理想的我所映射出的自己的不足、缺陷、挫折,获得自我确认。
(5)补偿:在生理、心理上有缺憾而不适时,设法以种种方法予以弥补,以减轻不适。
(6)合理化:以表面上合理的理由来解释不良或错误行为。
(7)投射:把自己具有的所不能容忍的性格、特征、态度、意念和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批评别人的恶劣。
(8)置换:又称转移,以一种精神宣泄替代另一种精神宣泄,以满足个人欲望,又不至引起明显的内在精神冲突。
(9)升华:将个人的本能动机,借助一些有益于社会、他人的活动得以实现。
(10)酸葡萄和甜柠檬:贬抑自己追求不到的东西或美化自己的不如意。
(11)反向形成:用体现相反欲望、冲动的行为来抑制内心的真实欲望和冲动。
(12)压抑:潜意识地以异乎寻常的表现方式对待那些使自己不舒服的遭遇。
(13)退化:在以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方式难以满足需要时,为避免失望和挫折,重新以孩童式的方式来获取满足。
(14)幻想:在无法处理现实困难或无法忍受情绪困扰时,将自己抽离现实,在幻想世界中获取心理平衡,
三、精神分析疗法在当代的发展———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为弗洛伊德曾经使用的概念,指满足需求的事物,或指一个人的感觉或驱动力的对象或标的物。“客体”可和“他人”互换,“他人”则指被儿童认定重要,而且在长大后会有密切关系的人。客体关系就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客体关系理论强调,人格的形成来源于个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特征。
(1)出生后前三四个星期,是“正常性儿童自闭”阶段。
(2)出生后第三个月至第八个月,是“共生”阶段。
(3)开始于出生后第四或第五个月,与共生阶段有重叠,是“分离*个体化”阶段。
(4)三岁时才开始的“稳定”阶段。
因此,人的最佳状态应该是能同时有独立与依附感。
四、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
(一)治疗目标
与其人格理论相一致,精神分析疗法的治疗目标就在于通过各种
方法,使个体的潜意识浮现于意识中,从而扩展对自己的知觉和认
识。在此过程中,要强化个体的自我,弱化或消除超我过分的控制,
从而使个体的行为能更顾及现实情况。
(二)辅导员的角色
在传统的精神分析中,辅导员要保持中立的非评判态度,不能在
辅导中袒露自己的任何信息,只是供来访者投射的一面客观而冷静的
镜子。但在后期的发展中,辅导员也常使用一些支持性干预,例如显
示同感与支持、提供建议、自我袒露、促使来访者恢复信心等。
(三)治疗中经常使用的技术
1.结构化
2.自由联想
3.解释
4.梦的分析
5.阻抗
6.移情的分析
第二节阿德勒疗法
一、阿德勒疗法的人性观
阿德勒强调人格的统一,认为应该把人格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他强调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认为我们未来的方向比过去更重要,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与创造者,并以独特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