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之成因分析
刍议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其法律规制
摘要近些年来,“人肉搜索”事件不断发生,“这一事件暴露出我国的网络隐私权这一法律空白地带,针对此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制订有关的法律、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另一方面还应借助道德规制和行业自律予以辅助。
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法律监管一、网络暴力的成因“以真假难辨的事实,行道德判断之高标,聚匿名不负责之群众,曝普通人之隐私”,是为“人肉搜索”或网络暴力。
“人肉搜索”最初的成因是网民道德意见的表达。
网民群体意见的逻辑是,从具体(但匿名)的人和事件上升到抽象的道德的层次,在道德上谴责当事者及其行为。
但在这个过程中,隐藏其中的一些主观或客观的问题却使得本应占领道德高点的搜索演变成一场名副其实而亟待规制的“暴力”。
首先,是搜索请求理由真实性审查机制的缺失。
人肉搜索必须激发出足够的情绪才能开始运作,但并不是所有的搜索请求都是正当的。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弱化了个体网民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约束。
在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间接的性质,在这种互相遮蔽的情况下,传统的权力和舆论监督并不能透过虚拟性有效监控个体及其行为。
而网民在失去了现实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时,很容易导致责任感消失。
第三,介入现实使得“搜索”转化为“暴力”。
当愤怒的群情突破了公众利益和公共道德的领域,以道德高地之优势扑向私人空间和现实生活。
“人肉搜索”已演变成为网络世界的一种暴力消费,网民在消费了暴力的同时,也被暴力所消费。
第四,网民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极化”的现象导致暴力的扩大化。
个体出于被群体边缘化和排斥的焦虑,常常怀疑自己而产生从众心理,形成群体极化。
而群体中成员在整个群体的影响及成员相互间不断的观念强化下愈加认定自己行为的正义性,同时进一步强化网民因身处群体中而产生的力量感和责任分散心理,从而导致暴力不断的持续和扩大化。
二、网络暴力的法律控制与监管在网络暴力愈演愈烈以及现实生活中愈来愈多的当事人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如何对网络暴力进行控制以及如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成了整个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
探析网络暴力现象—以电影《搜索》为例
探析网络暴力现象—以电影《搜索》为例探析网络暴力现象—以电影《搜索》为例内容简介:探析网络暴力现象以电影《搜索》为例在电影《搜索》中,主人公叶蓝秋因没有给一位老大爷让座而引发了 lsquo;墨镜姐 rsquo;不让坐事件。
这一事件通过媒体的爆料和后期炒作,引起社会各界轩然大波。
舆论纷纷指责这位伪社会精英沦丧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探析网络暴力现象以电影《搜索》为例在电影《搜索》中,主人公叶蓝秋因没有给一位老大爷让座而引发了墨镜姐不让坐事件。
这一事件通过媒体的爆料和后期炒作,引起社会各界轩然大波。
舆论纷纷指责这位伪社会精英沦丧的道德品质,导致叶蓝秋一夜之间成为了社会名人。
网民展开人肉搜索,叶蓝秋的个人信息公之于众。
来自网络的舆论暴力如此汹涌,让叶蓝秋在忍受病痛折磨的同时倍受打击,最后选择了跳楼自杀,事件才得以真相大白。
一、何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于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口诛笔伐的一种攻击行为。
这些恶语相向的语言文字,通常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碰了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表的言论。
这些言论尖酸刻薄、恶毒残忍,已经完全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的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当事人进行人身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
甚至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联系方式和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
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影响了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直接破坏了当事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在电影《搜索》中,《今日事件》的专家说道:只谈个人隐私这块儿,一个漂亮的姑娘遇上那么一事儿,结果她的名字、她的手机号、她的身高、体重,她的工作单位,甚至是她初恋男友的名字,这一切一切都被晒到了网上。
这正是网络暴力的体现。
人民日报曾分析过网络暴力的三大特征:一是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二是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三是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人肉搜索”侵权行为研究
“人肉搜索”侵权行为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信息流通速度越来越快。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互联网信息搜索方式,在推动信息快速流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人肉搜索”侵权行为的概念、特点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给出三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一、人肉搜索的概念与特点人肉搜索是指利用网络社交化的特点,通过互联网上的各种通道和工具来收集、整合、传播和深入挖掘某个话题或事件的相关信息的一种搜索方式,常常涉及个人隐私和名誉的猎批和追踪。
人肉搜索爆发的原因是因为大量的信息可被共享和传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创作者”,使得很多问题能够得到更快速的解决和更具针对性的反应。
人肉搜索的主要特点是信息源广泛、整合性强等,通过众多网络用户的参与,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内容和来源,对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人肉搜索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人肉搜索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强烈的个人情感诉求和情绪化倾向,参与者容易在搜寻、研究及传播过程中,重点忽视对被搜索对象的隐私和名誉等人身权益的保护。
而这种情况也在实践中出现过。
二、人肉搜索的侵权行为在人肉搜索过程中,往往要收集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
若参与者没有考虑到当事人的利益,特别是涉及到人身权利时,将给被搜素对象带来重大的损失,也有可能涉及到法律诉讼的问题。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说明人肉搜索的侵权行为。
案例一:2008年12月,湖南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规划纲要修改征求意见,但其内容遭到质疑。
在此背景下,湖南衡阳经开区二校女生王丽(假名)制作了一份署名为“衡阳市经开区二校学生建议书”,并为此写了一篇亲身经历的文章发到了网上。
她的文章、建议书和照片都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网民在她的照片中发现王丽并没有完美的牙齿,于是便以“丑女”为前缀给予王丽较高负面评价,双重打击导致王丽不堪精神上的创痛。
王丽对网友霸凌、众筹的帮助、调查沉淀、学校处理等一系列的事件与过程,以及一些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信息等,中心地区的网民和数名媒体都予以了深入追踪和研究,而这一追踪、研究及信息传播过程中,部分网络“公益人士”和学校教师涉及侵犯其个人隐私和人格尊严等侵犯行为。
_人肉搜索_网络暴力的多重解读
● 王晨岑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多重解读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的缘起
同。网络技术使网民不断接触和强化一 致或接近性信息,于是,看似多样化的
“人肉搜索”是猫扑(mop.com)在 2001 信息最终在网络的互动下形成了一种
年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从几年前的 “回音壁”,②暴力被不断强化和放大。
制。网络暴力的实质是“集合行为”,而
“人肉搜索”: 网络暴力动因机制的多重解读
要防范、控制网络暴力,也应从对集合 行为的研究着手。④
2.社会学解读:消费文化影响下的
1.传播学解读:网络传播的特殊性 “暴力消费”
在考察网络暴力的传播学动因前,
网络本身没有暴力因
首先要承认网络的技术前提:一是高互 素,网络暴力源于消费文化
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关系型网 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
络社区活动,而在人肉搜索的背后,其 态,可能招致社会制裁的危险。③能够
实是网友群体的集体声讨、铺天盖地的 真正引导网络舆论的仅仅是少数“意见
批评,还有无穷无尽的从网络到现实的 领袖”,这部分人由于表现活跃且与众
“追杀”,也标,
据事实的表征,我们将这类包括侮辱、 而其他网民则大多选择了附和或沉默。
谩骂、网上围攻、诽谤、恶意暴露个人
第三,在群体传播中,有一种非常
隐私等人身攻击、严重践踏网络文明的 态的群体行为——集合行为,它的产生
网络事件称为“网络暴力”。①
条件是现实生存中的结构性压力;某一
“人肉搜索”的流行要究根于“赏金 触发性事件,如“辽宁女”骂人激起了
猎人”,年龄多在 23 ~25 岁之间,一 般都有本职工作。除了找人的乐趣之 外,激发猎人们的最大动力,就是猫 扑网上的虚拟货币猫币(MP)。
针对网络上的“人肉搜索”现象,说说你的看法。
针对网络上的“人肉搜索”现象,说说你的看法。
“人肉搜索”是指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群体性地搜集、曝光和扩散他人的个人信息、隐私和负面信息的行为。
以下是对“人肉搜索”现象的一些看法:
1.违法和不道德:在许多情况下,人肉搜索往往违反了当事
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和人身安全等合法权益。
它可能导致
个人受到网络暴力、个人信息泄露以及在线骚扰和迫害等
不良后果,涉及到他们的个人和家庭安全。
2.盲目正义:人肉搜索往往是出于一种追求正义的心态,希
望揭露和制裁严重违法或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
然而,由
于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和短视性,人们可能对所得到的信
息进行错误解读和主观扭曲,从而可能导致个人或团体受
到无辜的诋毁和损害。
3.法律和规范的缺失:在很多情况下,人肉搜索行为缺乏适
当的法律约束和规范。
这使得行为参与者可以在没有责任
和处罚的情况下随意侵犯他人的隐私和权益,加剧社会的
不稳定和不公平。
4.需要加强隐私保护和法律监管:人肉搜索现象凸显了当前
网络环境下对个人隐私保护和法律监管的重要性。
相关的
法律法规需要明确规定和约束人肉搜索的行为,并确保对
违法行为的追责和处罚。
同时,需要加强社会对个人信息
保护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公众对隐私权的重视和尊重。
综上所述,尽管人肉搜索可能是出于某种意义上的正义追求,但其行为往往涉及到对他人隐私和权益的侵犯,应引起重视和警惕。
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教育,在网络环境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人肉搜索”侵权行为研究
“人肉搜索”侵权行为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信息获取渠道也变得愈发宽广与便捷。
其中,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搜索方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
但是,随着人肉搜索的普及,其带来的侵权行为也愈发引人关注。
本文从调查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人肉搜索侵权行为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人肉搜索侵权行为的类型人肉搜索侵权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隐私被曝光人肉搜索中的信息搜集常常会泄露个人信息,一旦涉及到个人隐私的泄露,就很容易引起侵权问题。
比如,一位名为“秦某”的女士,被曝光自己假装自杀的事情,导致其自尽。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肉搜索侵权行为的反思。
2.造谣传谣人肉搜索不仅会传递真实的信息,还可能会长期在网络上存在一些谣言、恶意造谣信息。
这些谣言不仅会造成名誉侵权,更可能带来心理伤害、恐吓、威胁等种种不良影响。
比如,一位名为“赵姓学生”的男孩曾因为被人肉搜索曝光而开始受到学校、家庭的排斥,甚至被打伤。
原因是该男孩长得有点像另一个叫做“赵姓嫌疑人”的人,而当时正值该嫌疑人在全国范围内被通缉的时候。
3.恶意攻击人肉搜索还可能会搜集、整理一些与其意见不同的个人、机构、企业、政府等相关的信息,并散布他们的缺点、漏洞、短处等,从而恶意攻击、诋毁对方。
比如,一家名为“长沙蛋糕店”的商店,就曾被人肉搜索制造的不实信息侵害,最终导致其损失惨重。
二、人肉搜索侵权行为的成因人肉搜索能够引发侵权问题,主要原因是人肉搜索平台本身的问题和一些参与者的道德水平存在问题,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1.纯粹出于八卦、好奇心理人肉搜索往往是由一些八卦、好奇心极强的人发起的,这些人想要掌握最新的鲜活资讯,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一下”自己的所谓“发现”,从而获得名气的提升,吸引更多的关注。
2.承受不了网络信息多样性这些人通常只能看到他们自己想要看到的信息,不能承受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甚至对于一些负面信息缺乏敏锐的判断力,随意地对他人进行人肉搜索,给其他人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道德分析
“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道德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北京白领姜岩因丈夫王菲有外遇而自杀,死者的同学将相关信息整理之后,陆续刊登在互联网上。
于是网络上掀起了对姜岩丈夫和“第三者”的人肉搜索,进而演化为现实中的暴力。
而后,王菲以“网络暴力”影响了他和家人的生活为由,将相关网站告上法院。
就是被称为“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
此案引发了关于网络道德与网络侵权的激烈争论。
无独有偶,2009年1月18日,《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2009年6月1日起生效。
根据这一条例。
今后未经允许,擅自在网上散布他人隐私,或在网上提供或公开他人的信息资料,对发布者、传播者等违法行为人,最多可罚款5000元;情节严重的,半年内禁止计算机上网或予以停机等。
该《条例》经过新闻媒体公布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据人民网当天调查,高达90%的网友对此条例表示反对,认为“不利于草根监督”,只有4%的网民表示赞同,认为“人肉搜索弊大于利”。
所谓“人肉搜索”,根据Google、百度等大型搜索引擎对“人肉搜索”的解释,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
它是互联网上的一种集体行为,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和发动一切可能的社会关系,追查某些事情或人物的真相与隐私,因为不同于传统的搜索引擎的纯科技性而更多地包含人为的因素,因此被冠以“人肉”的修饰词。
“人肉搜索”往往能讲一个人或某件事的各个方面细节,都事无巨细地揭露出来。
其特点首先在于其可以用来搜索个人愿意或者不愿意被人知道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其次参与人数的不确定性,决定“人肉搜索”很容易聚合起人们对某个事件的关注;最后在于搜索结果的公开性,“人肉搜索”中提问者通过网络发布问题,众多网完全公开,有别于利用传统引擎搜索的结果只有自己能看到的特点。
所以“人肉搜索”一方面发挥着正面的舆论监督作用,唤起大众的道德良知并形成道德约束,弘扬网络正气,彰显网络正义;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管,这股力量一旦失控和异化,将会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而陷入另不正当的行为,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
浅析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
浅析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摘要] 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依靠人的力量在网络上形成的信息搜索机制,在发挥着强大社会功能的同时,也滋生了日益严重的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
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对人肉搜索引发网络暴力这一机制进行剖析并探索解决暴力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 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方法网络暴力是如何形成的,下面将从多学科的角度浅析原因。
一、网络暴力的形成及含义“网络暴力”现象畅行于WEB2.0时代的中文互联网,最先进入公众视野的暴力事件当属“高跟鞋虐猫事件”,主人公虐待猫咪的行为引起了网民的公愤,在网络追缉令的强大攻势下,主人公丢掉了工作,付出了代价。
当时的人们还为网络时代的舆论力量之强大欣喜不已。
继而,网上追缉令越来越频繁,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私密,甚至涉及到私人情感(如“铜须门”事件),事件的真实客观性得不到保障,造成了一系列冤假错案(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网络声讨从正义的道德审判转变成对公民人权的践踏。
这些事件从本质上说,属于典型的“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迄今没有科学的定义,但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以上事件,概括出它们具有以下特征:1.参与受众数量成规模,事件在网络上有很强大的传播声势;2.它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是发动网民调查出当事者现实中的身份地位,对其行为进行道德审判,经常伴随侮辱、漫骂等语言暴力;3.它侵犯了当事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给其生活造成相当大的不便。
二、网络暴力的多重解读1.传播学:网络传播成为网络暴力的有力武器依据传播学相关理论,我们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传播学中“选择性接触理论”,即人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人群或内容加以接触,从而形成了群体认同。
其次,网络论坛中存在“沉默的螺旋”,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这种舆论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于孤立状态,可能遭致社会制裁。
网络暴力现象分析
网络暴力现象分析篇一:网络暴力浅析网络暴力浅析前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互联网时代产生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新问题——网络暴力。
暴力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暴力行为是一直存在的,而自从大众媒介普遍产生并发展以后,暴力文化应运而生并得到推广,它对人们的心理、认知及行为方式产生这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网络暴力问题是近年来新生的一种网络现象,它同时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网络暴力是由于网民的非理性,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传媒把关人的责任缺失造成的。
关键词: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网络谣言、人身攻击、非理性、匿名性、责任缺失主题研究归纳:(一)网络暴力定义和表现形式:网络暴力, 是指网民在网络中的暴力行为,它是现实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在网络中的延伸。
[ 1] 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暴力,网络暴力的特殊性在于借助了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 传播速度更快, 影响范围更广。
网络暴力由一开始的人身攻击慢慢发展出越来越多的形式,具体而言, 网络暴力包括侵犯别人隐私的人肉搜索,对别人进行恶意攻击的网络谩骂以及网络谣言等,对网络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
(二)“人肉搜索”的类型:(1)人肉搜索是由猫扑网的提问解答形式发展而来,如今已形成更多类型。
1. 友好帮助型。
主要是网友们自发形成的对那些国家无法进行救济的个人提供安全或利益帮助。
或者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信息,从而得到帮助。
比如某网民得了高血压,想知道吃什么药效果好,就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放到网上,会有许多人回复。
2.监督型。
它是指网友对政府官员或国家领导人的收入、资金投放、权力行使以及道德行为等的监督。
3.伦理批评型。
主要是指网友集合起来对一些违背道德人伦的事情进行调查抨击。
如虐猫事件中,网友因不满动物被虐待而对当事人进行疯狂的“人肉搜索”和猛烈的人身抨击。
4. 犯罪调查型。
主要是指网友在网上对犯罪分子进行“人肉搜索”,调查事实真相,声讨违法犯罪的行为。
“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道德分析
“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道德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北京白领姜岩因丈夫王菲有外遇而自杀,死者的同学将相关信息整理之后,陆续刊登在互联网上。
于是网络上掀起了对姜岩丈夫和“第三者”的人肉搜索,进而演化为现实中的暴力。
而后,王菲以“网络暴力”影响了他和家人的生活为由,将相关网站告上法院。
就是被称为“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
此案引发了关于网络道德与网络侵权的激烈争论。
无独有偶,2009年1月18日,《徐州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2009年6月1日起生效。
根据这一条例。
今后未经允许,擅自在网上散布他人隐私,或在网上提供或公开他人的信息资料,对发布者、传播者等违法行为人,最多可罚款5000元;情节严重的,半年内禁止计算机上网或予以停机等。
该《条例》经过新闻媒体公布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据人民网当天调查,高达90%的网友对此条例表示反对,认为“不利于草根监督”,只有4%的网民表示赞同,认为“人肉搜索弊大于利”。
所谓“人肉搜索”,根据Google、百度等大型搜索引擎对“人肉搜索”的解释,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
它是互联网上的一种集体行为,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和发动一切可能的社会关系,追查某些事情或人物的真相与隐私,因为不同于传统的搜索引擎的纯科技性而更多地包含人为的因素,因此被冠以“人肉”的修饰词。
“人肉搜索”往往能讲一个人或某件事的各个方面细节,都事无巨细地揭露出来。
其特点首先在于其可以用来搜索个人愿意或者不愿意被人知道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其次参与人数的不确定性,决定“人肉搜索”很容易聚合起人们对某个事件的关注;最后在于搜索结果的公开性,“人肉搜索”中提问者通过网络发布问题,众多网完全公开,有别于利用传统引擎搜索的结果只有自己能看到的特点。
所以“人肉搜索”一方面发挥着正面的舆论监督作用,唤起大众的道德良知并形成道德约束,弘扬网络正气,彰显网络正义;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管,这股力量一旦失控和异化,将会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而陷入另不正当的行为,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伤害。
人肉搜索
六、“人肉搜索”应进行规范和合理引导
1. 要进一步加强公民特别是网民的道德修养 和媒介素养,引导他们合法的、正确的、合情 合理的运用网络。 2. 培养“意见领袖”,提升舆论引导力,强 化主流媒体的引导和“议程设置”功能。 3. 传统媒体的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4. 加强对互联网管理的力度。 5. 国家应当重视关于隐私权的相关立法。
对“人肉搜索”概念的通常认 识
3. 起源与发展 “人肉搜索” 一词起源于猫扑论坛,原本 是一个为了挣取MP 币(猫扑虚拟货币) 而进 行的信息搜索过程, 在类似竞争的机制推动下 ,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其中, 这也就形成了 所谓的“人肉搜索” 引擎的机制。 2006 年, “人肉搜索” 事件开始引起人 们的关注。“虐猫事件” 引发广大网友愤慨, 距离在网上出现虐猫组图不过6 天时间, 网友 便齐力挖掘出“虐猫事件” 的幕后操纵者, 其效率之高不禁让人惊叹。但闹得沸沸扬扬的 “铜须门”事件经后来查实是一个假事件, 大 大伤害了热心网友们的热情, 同时也让人们对 “人肉搜索” 发展前景产生了担忧。
五、“人肉搜索”的特点
1. “人肉搜索”是人机互动与人际互动传播方 式的集合体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型网络信息搜索 方式,不再仅仅是依靠网络数据库,而加入了 更多人为主观的搜索因素。搜索目标对象在互 联网上留下的一切痕迹,与网民之间发布并交 流搜索目标的现实信息资源,成为“人肉搜索 ”常用的信息搜索手法。从这一搜索手法中我 们不难看出,“人肉搜索”信息传播互动机制 包含有人机互动与人际互动两种模式。
“人肉搜索”的类型分析
2.第二类被搜索者的言行符合网民特定兴 趣和关注,存在一定的放大价值,如南昌大学 50 美女; 3.第三类为公众人物,特别是存在舞弊、 渎职行为的政府官员,如天价烟局长周久耕; 4.第四类为泄个人私愤而恶意发起的,数 量较少,影响很小; 5.第五类,出于善意,助人寻人,如失散 多年的亲人、情人、同学等,则很少引起舆论 关注从而进入公众视野。如:“5·12”四川大 地震寻亲事件。
从“人肉搜索”看网络言论自由的合理限制
(三)人肉搜索的类型
“人肉搜索”可分为常见的三种类型,包括以周正龙造假的“华南虎照片”为典型的揭示真相型、以“虐猫事件”为典型的惩善扬恶型和以“汶川地震”为典型的助人为乐型。
每种类型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人们对“人肉搜索”的认知,人们用事实真相和个人评论来赞扬和嘲讽发布者,将其无聊的行为变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但随着“人肉搜索”的演进和升级,某些事件特别是具有公共性的事件被网友放大、传播和参与,使之高频率和高强度地暴露于大众的目光之下,成为一段时间内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何为隐私权?一般来说,隐私权属于人格权的一种,它不仅是受民法保护的私人权利,而且也是受宪法保护的公民权利。我国在民事立法方面并未明确规定隐私权,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如此一来,隐私权便成为名誉权的一个下位概念,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事权利,在司法实践中,隐私权的概念和界定还是相对比较模糊的。有的学者认为,隐私权一般指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采取披露、宣扬等方式侵入他人隐私领域、侵害私人活动的行为,就是侵害隐私权的行为。【8】有观点认为,隐私是与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生活秘密。例如隐私就是指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而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9】还有观点认为隐私就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它包括的内容就是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10】隐私权是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充分体现,公民与公共生活无关的个人信息或公共利益仍属于隐私权的范围,如未经公民本人同意,擅自将个人信息公布出去视为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如果不对“人肉搜索”加以规制,一旦个人隐私泄露出去必然引起人人自危,破坏社会公序。而宪法保护隐私权是为了保护公民免遭国家机关和国家权力的侵犯。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公民有权利通过自己的言论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提出建议、批评、进行监督,通过“人肉”来揭露事情的真相。国家工作人员的侵私权将受到一定克减,但其不得通过揭露公民的隐私对其进行报复。
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社交自媒体的快速普及,网络暴力现象在国内日益凸显。
各种形式的网络暴力,如谩骂、恶意评价、人肉搜索等,给受害者带来了无法预料的负面影响,严重威胁着网络安全和个人权益。
本文旨在探讨国内社交自媒体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以及如何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1.缺乏自我监管意识社交自媒体平台经常被一些用户用来发表不当言论。
他们甚至无视道德底线,以一些故意挑衅、攻击、辱骂等言论来引起关注。
这种行为只会带来更多的炒作效应,陷入恶性循环。
2.信息不对称国内社交自媒体贡献者主要以个人为主,容易出现声音不均衡的情况。
一些用户利用这个机会发表偏激言论,挑起争议,操纵社会舆论。
3.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人们的价值观差异是存在的,但某些用户的不同观点可能引起不满和攻击。
这种情况下,网络暴力事件很容易发生。
4.法律意识淡薄部分用户提供虚假信息、散布不实消息,但他们并不知道这种行为已经违反了法律。
相应地,一些受害者在保护自己的权益时,也缺乏法律的支持和保护。
二、对策1.强化道德自律社交自媒体平台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对不良言论进行标准化管理,强化道德自律。
2.加强用户审核社交自媒体平台应该加强对入驻用户的审核,建立完善的问责制度,员工培训,并且可定期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再进行公示,对未通过审核的账号进行注销。
3.严格法律监管未经过证实的不实消息,恶意中伤和人身攻击行为是违法的。
政府应该建立足够的法律监管机制,对违法行为给予惩罚,加强法律宣传教育,从源头上杜绝炒作的触发。
4.加强公共教育教育部门应该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社区、学校及各方面也应该进行相关的社会教育,加强公众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结论网络暴力现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各方联合起来断除它的源头。
企业要想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使用者的规范和管理,同时政府也应该借鉴现有的监管经验,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网络暴力成因及出路分析
网络暴力成因及出路分析摘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从网络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创造者,这一转变在使得网民表达更自由的同时也引发了像网络暴力等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因网络暴力自杀的人比比皆是,如何治理网络暴力成为一个难题。
现阶段的法律法规对于网络暴力的规制还存在内涵界定不明确、衔接性不强、取证难、维权成本高、惩罚力度小等问题,治理网络暴力要开展多元化、分区化综合治理,要充分发挥政府、平台、社会的作用,以事前预防、事中及时拦截控制以及事后救济为逻辑展开长效性治理。
关键词:网络暴力;专门立法;多元治理;长效治理一、网络暴力的涵义界定目前,我国对网络暴力的研究已经从法学扩展到新闻传媒专业、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关于网络暴力的内涵,我们需要从法律角度对其进行定义。
笔者认为,网络暴力是以网络空间为行为场所,以网络社交媒体为信息传播媒介,团体或个人通过网络所发布的,足以对他人身心以及精神进行摧毁、攻击的具有侮蔑性言论,导致被侵害当事人遭到非法侵害、被骚扰、被歧视的故意伤害行为。
二、网络暴力的生成原因(一)网民理性不足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第51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可知,截止到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6%,但与之相对应的是网民的素质并没有跟上网络的发展速度。
根据报告中网民年龄结构部分可以看出30岁以下网民占比32%,从学历结构来看高中以下学历的网民是主力军。
对于青少年以及低学历人群而言,由于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缺乏素质教育,道德意识低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网络上肆意泛滥的信息难以做到辩证思考,容易随波逐流,从而导致网络暴力的产生。
(二)平台管理不当网络平台作为及时发现制止网络暴力的重要环节,却并未及时认真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
有的平台表面上对用户实行实名制等严格管理措施,但实际中对于用户言论的审核极为松散,使得一些带有侮辱性、歧视性的言论得以发表出来,通过网络的发酵就产生网络暴力。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与其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相比,网络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网络语言暴力。
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网络上使用恶言恶语、侮辱他人,甚至进行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不道德行为。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原因: 1. 匿名性: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用户可以在网络上使用虚假身份进行言论,这让一些人敢于发表冒犯他人的言论。
缺乏真实身份的约束,让人们更加放纵自己的语言,不顾及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2. 社会压力和养成: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临着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家庭压力等。
这些压力使得人们情绪容易失控,而网络则成为他们宣泄情绪的出口。
逐渐地,他们形成了使用网络语言暴力的习惯,将网络作为发泄的工具。
3. 文化和教育背景: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使用粗鄙的言辞被认为是一种表达方式,而不被视为不文明行为。
不良的教育和家庭环境也会导致人们缺乏基本的网络礼仪和道德观念。
针对网络语言暴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减少甚至消除其发生:1.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应在教育和家庭中加强对网络道德的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网络言辞对他人的影响,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通过课堂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宣传等多种方式,提高人们的网络素养和道德观念。
2.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网络语言暴力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之一,因此,应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来惩治网络言辞暴力行为。
政府、互联网企业和广大网民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管的氛围,让网络成为健康、友好的交流平台。
3. 提升网络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来减少网络语言暴力的发生。
例如,建立智能过滤系统,过滤掉恶意言辞和攻击性信息,减少其传播。
同时,提供举报机制,让网民可以便捷地举报网络语言暴力的行为,加强违规信息的监控和处理。
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解读
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解读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行为成因信息传播特点道德表达[摘要]:“人肉搜索”这一网络集群行为被社会广泛关注源于2006年4月的“虐猫事件”,而同年同月发生的“铜须门事件”使它有了“网络暴力”之称,参与者被称为“网络暴民”。
但网民并未因此而进行反思,反而于2007年之后发动了范围更大、影响更广的“人肉搜索”。
何谓“人肉搜索”?“人肉搜索”为何会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本文试图分析“人肉搜索”这一网络集群行为的成因及其信息传播特点,并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
简要来说,“人肉搜索”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意见的表达。
这种网络集群行为成因包括心理、社会、媒介、技术四个方面,同时,“人肉搜索”的信息传播具有五个突出特点,一是个性化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弥补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匮乏;二是传播众主体关系提升、信息反馈得到充分表达;三是大规模自发的人工参与促使信息传播渠道有机融合;四是网络信息的把关弱化导致部分虚假信息的存在及漫延;五是与传统媒介互动日趋紧密、互设“议程”。
"Human flesh search":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et group behavior Abstract: The internet group behavior of "Human flesh search" started to attract wide attention from the society in April 2006 due to the "cat-abusing case". The "Bronze Door” case which happened in the same month made this group behavior known as "Internet violence", and theparticipants being referred to as "Internet mob." However, some internet users did not reflect on this behavior, instead, "humanflesh search” activities have been launched in a broader scale and with a bigger impact in and after 2007. What is "human flesh search"? Why "Human flesh search" happens more and more ofte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human flesh search"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Briefly speaking, the "human flesh search" is essentially an expression of moral opinions. The behavior has its psychological, social, media, technological roots. "Human flesh search" has 5 characters i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Firstly, the need of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has been met to make up for the information scarcity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Secondly, the rise of communication subject and the full express of information feedback. Thirdly, large-scale of spontaneous participation makes the convergence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Fourthly, the weakening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gatekeepers causes the existence and spread of some false information. Finally, the Internet interacts with traditional media, setting agenda for each other. Key words: "Human flesh search", Internet group behavior, causes of behavior,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characters, moral expression. 伴随着我国网民群体的逐渐壮大,诸多源发于网民的网络集群行为对我们的生活、思想、生存与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网络暴力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暴力的现状、特点和影响,本报告通过对大量网络暴力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揭示网络暴力的本质,为相关管理部门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渠道:(1)网络暴力事件报道:收集各大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平台上关于网络暴力的报道。
(2)社交媒体数据:从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上获取相关网络暴力事件的评论、转发、点赞等数据。
(3)政府及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收集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公安部等官方机构发布的网络暴力相关数据。
2. 研究方法(1)内容分析法:对网络暴力事件报道、社交媒体数据等文本进行编码、分类、统计分析。
(2)网络分析法: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对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参与者、传播路径、影响范围等进行深入挖掘。
(3)对比分析法:将不同时间、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网络暴力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揭示网络暴力的演变趋势。
三、网络暴力现状分析1. 网络暴力事件数量逐年上升根据本报告所收集的数据,我国网络暴力事件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从2016年至2020年,网络暴力事件数量增长了约60%。
这表明网络暴力已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
2. 网络暴力事件类型多样化网络暴力事件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网络谩骂、侮辱:对他人进行言语攻击,侮辱其人格尊严。
(2)人肉搜索:通过网络手段搜索他人的个人信息,公开曝光。
(3)网络谣言:散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
(4)网络暴力犯罪:如网络敲诈、网络诈骗等。
3. 网络暴力受害者特征网络暴力受害者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未成年人: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未成年人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2)公众人物:包括明星、网红等,由于公众关注度高,更容易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
(3)普通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困境,寻求网络发泄,却意外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网络暴力案例分析
网络暴力案例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
网络暴力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上发布、传播攻击性、侮辱性言论、图片或视频等不当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辱骂、恶意攻击等手段,给被害人带来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几个典型的网络暴力案例,分析其原因和对应的解决方法。
案例一:言论泛滥引发网络暴力某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校园环境问题的个人观点,但这篇观点遭到了众多网友的质疑和攻击。
网友们纷纷在公开评论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造成该大学生严重的心理伤害。
该案例中网络暴力的主要原因是言论泛滥。
互联网平台上信息的传播与分享速度非常快,并且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导致了信息的纷杂和冲突的产生。
针对这种情况,互联网平台应加强审核制度,规范用户言论,减少不当言论的传播。
案例二:网络谣言导致人际关系破裂某名人在社交媒体上被爆出携同他人通奸的消息,随后一系列关于名人的不实信息在网络上疯传。
这些谣言导致了该名人的形象受损,同时也对名人和其家人的人际关系造成了严重困扰。
这个案例中,网络暴力的原因是信息真假难辨。
网络上的谣言往往具有迷惑性和欺骗性,让人们难以分辨真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对信息的核实,减少谣言的传播。
同时,个人也应保持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以避免为谣言所害。
案例三:个人隐私曝光引发网络暴力某女子的个人隐私被网友无端曝光在互联网上,遭到大量的人肉搜索和人身攻击。
这个事件对女子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
个人隐私泄露是网络暴力的常见形式之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应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并加强互联网平台的管理,严禁发布他人的个人隐私。
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既需要从个人角度加强自我约束,提升网络素养,也需要社会、政府和互联网平台共同努力。
网络暴力原因和解决措施
网络暴力原因和解决措施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侮辱、恐吓、造谣、人肉搜索等攻击性言论和行为。
网络暴力的存在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本文将分析网络暴力的原因,探讨解决措施,以期净化网络空间,维护网络秩序和社会稳定。
一、网络暴力原因1、匿名性:网络提供了一个相对隐蔽的环境,使得施暴者可以轻易隐藏身份,不承担责任,从而肆意发泄情绪,攻击他人。
2、缺乏监管:互联网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容易形成舆论导向,诱发网民情绪激动,引发网络暴力事件。
3、道德沦丧:一些网民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线和法治观念,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对网络暴力行为置之不理。
4、社会压力: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各种压力,无法有效释放情绪,往往在网络上寻找发泄途径,选择对他人“出气”。
二、网络暴力解决措施1、法律监管: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对网络暴力行为及时处罚,加大对网络暴力的打击力度。
2、加强道德教育:加强对网民的道德建设和法治观念的教育,提高网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培养网络文明意识。
3、平台监管:网络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建立举报机制,对违规言论及时删除,预防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4、心理援助:加强对网络暴力受害者的心理援助和支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心态,克服暴力事件带来的心理创伤。
5、舆论引导:加强媒体的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引导社会各界关注网络暴力问题,共同呵护网络环境。
狮子尾声:网络暴力是互联网发展中的一大顽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唯有形成广泛的共识,加强法治建设、道德教育、平台监管和心理援助,才能有效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营造和谐、清朗的网络空间。
希望每个网民都能自觉遵守法规,保持网络文明,共同维护一个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
愿我们的网络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人肉搜索导致网络暴力之成因分析
作者:穆建刚, 刘立红, MU Jian-gang, LIU Li-hong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刊名: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7(1)
引用次数:0次
1.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 2003
2.陈秀丽网络暴力现象的内涵及原因分析[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1.期刊论文何琴人肉搜索下的"公共批评"与"网络暴力"分析-东南传播2009,""(6)
"人肉搜索"无疑是当下网络最炙手可热的名词.目前,由人肉搜索代言的"公共批评"与"网络暴力"争论不休.本文试图分析其"公共批评"的成效及"网络暴力"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引导"人肉搜索"发展的建议.
2.期刊论文张婷从"人肉搜索"看网络暴力-东南传播2009,""(3)
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新型的社会交往方式在促进社会公共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近些年来不断升级的网络暴力便是例证之一.本文试以"人肉搜索"为例浅析其与网络暴力的关系、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并从社会、网络媒体、网民自身以及法律层面探讨理性应对网络暴力的途径.
3.学位论文马云卿失范的“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现象研究2009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形态,“人肉搜索”从一出现就受到了普遍关注,对其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因为“人肉搜索”在传播技术上的独特性以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网络空间这一特殊的运行平台,“人肉搜索”这把双刃剑无疑在网络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人肉搜索”体现的是网络草根的强大力量,利用广大网民,即“人肉”的力量,从多方面对人或事进行尽可能细致的挖掘和跟踪,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人肉搜索”不仅仅是简单的提问回答而已,它的出现正是网络草根参与舆论监督的重要体现。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草根监督固然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面对同样的人和事,所谓的“草根监督”一旦过度,带来的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通过“人肉搜索”过分挖掘他人的隐私并将其曝光
,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这种从虚拟到现实的所谓的“道德审判”,就是人们常说的网络暴力或叫做舆论绑架。
类似的事件近些年来也是频频见诸于各大媒体并引起广泛关注。
“人肉搜索”虽然具有积极的一面,但为了使其能够正常发展,它的失范和消极一面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
本论文主要包括绪论、正文、结语和附录四个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三章。
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是对“人肉搜索”的基本概念界定和发展现状及特点等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针对失范的“人肉搜索”如何引发网络暴力的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对失范的“人肉搜索”的经典个案进行文本分析。
第三章是对失范的“人肉搜索”现象进行反思,具体来说就是分别从社会心理学、传播伦理学和法学等视角反思“人肉搜索”之所以会失范的原因。
结语部分就是对“人肉搜索”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进行简要分析。
最后附录为“人肉搜索”大事记。
“人肉搜索”的失范有哪些具体表现、失范的“人肉搜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正确发挥“人肉搜索”的功能等问题都将在本文中作出相应解答。
4.期刊论文王苑岭.WANG Yuan-ling"打抱不平"的人肉搜索——相关网络暴力问题探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
"人肉搜索"所引发的网络暴力问题日渐成为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失范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探讨了诱发网络暴力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及对策建议.
5.期刊论文王志永.左金辉网络"人肉搜索"暴力演变的规避策略探析-东南传播2009,""(10)
网络"人肉搜索"的发起,源于网民对道德的捍卫、对真相的追求.但目前在互联网上它更多的演变为一种非理性"惩恶"式的网络暴力,引发全社会的忧虑和争议.如何规避网络"人肉搜索"向网络暴力的演变,除了加强法律监管,更重要是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发挥网络自我净化功能,同时用权变思维发挥"人肉搜索"商业监管模式.
6.期刊论文郝璐颐浅析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暴力-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2)
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依靠人的力量在网络上形成的信息搜索机制,在发挥着强大社会功能的同时,也滋生了日益严重的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对人内搜索引发网络暴力这一机制进行剖析并探索解决暴力问题的出路.
7.期刊论文张元飞"人肉搜索"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初探-云南档案2009,""(1)
互联网"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介绍具体"人肉搜索"事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分析了"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化的成因并提出预防网络暴力的对策和方法.
8.期刊论文杜明艳.Du Mingyan从"人肉搜索"看网络舆论监督-新闻界2009,""(3)
人肉搜索体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发网络暴力等社会问题.对于人肉搜索应该不断进行规范和引导,政府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加强网络立法,依法治网,提高网民媒介素养,从而使人肉搜索健康、良性发展.
9.期刊论文钟志宏人肉搜索:道德审判还是网络暴力?-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2)
"人肉搜索"可以在第一时间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但是在道德批判的旗帜下,隐私常被不留余地的曝光,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往往被突破.应让日益完善的各种制度对其进行规范.
10.期刊论文刘昕.LIU Xin"人肉搜索"的法律思考-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23(2)
互联网的发展,让资讯传播快捷高效.一种借助互联网的人工参与搜索方式-人肉搜索,让人欢喜让人忧.人肉搜索这把双刃剑在伸张现实正义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权利侵害甚至网络暴力,我们应该通过立法规范人肉搜索行为,使其既能发挥舆论监督、弘扬正气的作用,同时又要切实保护被搜索人的合法权利,以扬长避短,实现法治的目标.
本文链接:/Periodical_nbgbdsdxxb20090100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