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推荐下载】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键入文字]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主要是对第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讲解,希望大家通过对这个课时的学习,能对我们的中华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同时能对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有充分的认识。
以下是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下面是人教版的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主要是文化与社会以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点。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关于高二政治文化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
1。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知识点总结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知识点总结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形式 ------- 依法治国1 、法的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即:法具有阶级性的。
不代表全民利益】2 、统治阶级的意志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
(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人类历史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3 、关于“法”的定义解释( 特征)①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职业规范等)。
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被追究责任受到法律制裁。
】4 、法的作用:P77 ① 政治职能。
: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打击犯罪】② 社会(管理)职能。
: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调节民事纠纷】5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P77----79 ①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②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行政机关即政府简政放权依法履职;审批机关、检察机关即法院、检察院公正司法维护法律权威)③ 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④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 1 、为什么要实施法治?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了解)和法治国家3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框架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框架》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四、弘扬中华文化1.原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弘扬中华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措施-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五、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3第三单元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3第三单元政治包涵两层含义:(1)“政”指的是政府;(2)“治”指的是治理。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中学政治学问点总结必修3第三单元,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中学政治学问点总结必修3第三单元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书目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根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2.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记?文字是文化的根本载体,文字的独创,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此时此刻哪?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突出表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记之一。
(我国古代科技注意实际运用,具有管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成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开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B、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汲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③民族性-----中华之珍宝,民族之傲慢。
4.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开展作出了重要的奉献。
①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
③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珍宝,都是中华民族的傲慢。
④中华文化的意义:有利于增加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合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缘由?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重要标识。
【最新文档】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优秀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在必修三的政治课本中,我们了解很多文化知识,那么你还记得在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吗?其实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是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必修三政治第三单元知识我们的中华文化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6.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点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一中华文化基本特征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温馨提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并非一帆风顺。
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但在近代出现了衰微,落后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温馨提示】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理解二者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命题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型例题1】[2016·天津卷]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变式训练1】[2015·福建卷]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课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课知识点总结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其次课学问点1.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英勇、自强不息的宏大民族精神。
2. 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内涵:(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开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气。
使任何折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开展做出了重要奉献。
(3)勤劳英勇:勤劳英勇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正是这种勤劳英勇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行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英勇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辛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气。
3. 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发动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详细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详细内涵。
在当代中国,建立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开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旺盛、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养的势必要求。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立供应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立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加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具有凝合和发动民族力气、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说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须要。
(西方敌对势力不情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开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单元
【高二学习指导】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单元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第三单元主要是对第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讲解,希望大家通过对这个课时的学习,能对我们的中华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同时能对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有充分的认识。
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同化力、融合力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相对较封闭较隔绝,受外敌侵略的影响小。
●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 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产生了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冲击。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最具说服力。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
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自夏商时期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3、怎么样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①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②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2.法律的功能: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
3.法律的发展(1)在古代社会,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2)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
4.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1)辉煌的历史: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曲折的历程:为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
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1.法学思想创新发展的原因: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1)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
(2)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3.法的实质(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力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
(2)发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高二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
【背景材料】 2011 年 1 月 18 日至 19 日, 由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 主办、以“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为主题的第九届两岸关系研讨会在广西桂林举行。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3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会上指出: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大陆,过去60多年,文化 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在台 湾,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枝繁叶茂。台湾同胞博采众长,
人 教 版 政 治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
动建设和谐世界而不懈奋斗。
必修③
第3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问题一:抗战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 分析: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时 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丰富和发展。
人 教 版 政 治
必修③
第3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问题二:海峡两岸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分析:(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 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海峡两岸文化,既有中华文 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 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人 教 版 政 治
重筑中华文化辉煌的共同使命,应抓住历史机遇,团结
合作,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
必修③
第3单元 知识整合梳理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问题一:海峡两岸同胞肩负的文化使命是什么? 分析:弘扬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 耘,重筑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 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 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人教版必修3(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知识整合
第三单元知识整合知识概述本单元承接第二单元,全面回答了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华文化的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
从内容上看,本单元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
因此,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代的辉煌历程,汉字和史书典籍见证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使其得到了长足发展。
虽然中华文化也经历了一段衰微的过程,但现在,中国共产党正在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博大精深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发展的前列,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地方文化各具风采。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使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
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中华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本单元的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学习本单元内容,必须重点掌握以下三点:第一,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表现(1)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特的辉煌历程,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其原因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复习提纲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统编版(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九课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第一框科学立法一、科学立法的内涵1.内涵: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
2.标准(1)科学立法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立法要符合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相适应,制定出符合中国的良法。
(2)符合国情和实际。
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使每项立法都能科学合理地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使法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材97“相关链接”我国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2.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3.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4.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部门规章。
5.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6.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7.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立法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术,努力实现立法过程的科学化。
要明确划分不同法律关系的调整对象和界限,形成符合国家发展目标的法律秩序。
二、推进科学立法1.要做到依法立法(1)内涵:在法治的轨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2)依据:在我国,宪法和立法法是国家机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3)要求:所有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都应当按照法定职权、依据法定程序开展立法工作。
2.要充分发扬民主(1)必须坚持民主立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2)要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的沟通机制,开展立法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立法协商中的作用,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公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内容概括介绍
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内容概括介绍一、单元概述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涉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重要议题。
这一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培养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具体内容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本课重点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目标——人民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
通过分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人民民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保障,包括选举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
此外,还探讨了如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以及如何加强民主监督,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政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实贡献,阐述了党的基本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等核心内容。
同时,也强调了党在领导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方面。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课重点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阐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此外,还探讨了如何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阐述了这一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运作方式。
同时,也强调了各民主党派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方面。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课重点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
高二政治必修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概括
高二政治必修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概括政治学科内更加注意考察内容的综合性, 包括背景材料的综合性与考察学问点的综合性。
学生们平常要留意运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理论联系实际。
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必修三单元学问点总结概括, 盼望大家能够喜爱!高二政治必修三单元学问点总结概括1【学问点概述】(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①分析。
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 分别加以探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②综合。
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 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③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只有对各要素作出周密的分析, 才可能从整体上进展正确的综合, 从而真正相识事物;只有对事物各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 才能正确地相识整个客观事物。
要留意在综合指导下深化分析, 又要留意在分析根底上的综合。
(2)合志向象和缔造性思维。
合理的科学的想象, 立足确定事实, 依据确定规律, 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 对人们相识和改造世界极为有益。
缔造性思维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面对实际, 敢于提出和解决新问题。
分析综合过程伴随合志向象与缔造性思维, 人的相识实力会进一步发挥, 相识成果惊人。
造就想象力和缔造性思维须留意:要擅长发觉问题;要敢于超越;务必积累学问, 把握确定规律;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学问点理解】全面理解这一学问点, 需明确两对“关系”。
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确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开展起踊跃的促进作用。
科学思维方法属于意识范畴, 是对客观物质对象的正确反映, 故在人们相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起着踊跃作用。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事物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反映。
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局部的统一体。
整体与局部在含义、地位、功能等方面均有差异, 分析与综合作为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和过程, 正是这种差异的反映。
但整体与局部又不行分割, 整体由局部构成, 局部是整体的局部, 且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必须条件下)。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在必修三的政治课本中,我们了解很多文化知识,那么你还记得在第三单元,我们了知识吗?其实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是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用!必修三政治第三单元知识我们的中华文化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6.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政治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政治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政治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
那么总结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政治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政治的学习需要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紧密联系时政,结合自身特点去学习。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好高中阶段的必修课本,以下整理了人教版必修三的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你!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4. 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进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②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制造了中华文化。
③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层含义。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乐观成分。
②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沟通,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6、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7、民族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特性。
8、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进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高二政治必修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高二政治必修三单元知识点整理(2)表现:1)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构成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一般性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建筑是立体的民俗文化,凝固的艺术,被誉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基石。
4)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符包涵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已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3)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鲜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构筑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影响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饮食文化的作用传统文化的双重催化作用:在社会发展投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略,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应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伦理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积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传统性内容应与时俱进。
一、思想道德建设1、是什么?①核心:为人民服务②原则:集体主义③重点:诚信建设2、为什么?①道德建设,是健康发展中国特色工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产业发展中国特色独具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要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②道德引领者具有时代性,道德评判具有差异性。
3、怎样做?①要发挥思想道德导向性模范的指导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②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雷锋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高二政治必修三教材中提到,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一课知识点 1.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
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第6、7、8点组合)
6.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
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9. 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第二课知识点 1.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
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 爱国主义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
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
(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