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11课教案导学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名师导学案)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名师导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习目标】①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②知道西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及表现,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秦亡汉兴,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学习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课前预习】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封刘邦为。

双方为争夺展开争战,史称“”。

刘邦注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

最终,刘邦通过取得最终胜利。

2、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1、背景:由于和,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的景象。

如何,巩固,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2、目的:为了和,汉高祖吸取的教训,主张清静无为,采取政策。

3、措施:让部分士兵,将奴婢释放为,以增加。

实施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位,相应地减免。

4、效果:经济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

5、边境:对匈奴采取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

三、“文景之治”1、措施: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进一步把田租降到,有的年份朝廷还下令免去田租。

国家积极,保障民众温饱。

提倡,反对。

2、经济发展:、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纺织技术,丝织品。

漆器造型美观。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成为。

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汉景帝时开通,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3、效果:文景时期,政治,经济,人口,人民生活安定。

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课中探究】探究一:问题:【唯物史观】根据材料说一说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探究二:问题:为什么统治者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可从国家和个人角度思考)探究三:问题:【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秦汉的墓葬对比,你可以看到其背后统治者什么样的统治作风?对此你有何启示【课后检测】1.(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汉武帝的“大一统”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汉武帝的“大一统”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

第11课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目标: 1、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

2、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3、理解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

阅读课文做下题 1、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

在中央,设立________,监督和检举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____________”,每州部派____一人,监督地方官员,进一步强化了监察制度。

2、汉武帝任用___________、_________,制约丞相的权力,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汉武帝时期,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公元前______年,________称帝,建立西汉,定都_______。

5、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统治者采取宽松的政策,。

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__________”的繁荣局面。

6、汉武帝采纳了的主张,推行“___________ ”政策,同时还大力推行______教育,在长安设立_______,教授___________,把_________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8、汉景帝接受______的建议,实行削藩,从而导致了以吴王_____为首的七国之乱。

大将_________临危授命,平定了叛乱。

9、汉武帝采纳_________建议,颁布“________”,巧妙的削弱了封国势力。

10、“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达标训练:1. “盖有非常之功,必有非常之人。

”汉武帝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与“非常之功”是( ) A.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蔡伦改进造纸术C.张仲景编著《伤寒杂病论》 D.华伦发明麻沸散2.右侧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

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 )A.实行“削藩”B.推行分封制C.颁布“推恩令”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下列属于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是( )A. 统一文字B.统一度量衡C.建立皇帝制度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第。

3.12《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2《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共课时第课时一、清(复习知识)知识点一秦的暴政1.秦始皇的统治①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推行巩固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对的管理,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秦始皇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统治。

2.秦朝的暴政(1)赋税沉重: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2)繁重:四大工程——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

(3)法律残酷: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

(4)焚书坑儒。

(5)秦的统治更加残暴: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穷奢极欲,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3.结果:矛盾激化,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

知识点二陈胜、吴广起义1.概况:(1)爆发:公元前_______年,_______、_______在_______领导农民起义。

(2)发展:攻占_______后,_______称王,建立了“_______”政权。

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不断壮大。

陈胜派主力向西进攻,直逼咸阳。

(3)结果:最终_______,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2.影响: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鼓舞了后世农民阶级反抗_______残暴统治的斗争。

知识点三秦朝的灭亡陈胜、吴广起义处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前期;项羽和刘邦的起义处于秦末农民起义的后期。

1.概况: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

2.巨鹿之战:①指挥者、地点:项羽,巨鹿。

②特点:的战役。

③战果:将秦军的歼灭。

3.巨鹿之战后,秦朝统治者内部矛盾加深,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

4.秦朝灭亡:公元前年,秦朝统治者子婴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

强盛一时的秦朝,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

二、展(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1、历史解释: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史料实证:通过阅读文献史料,了解汉初的赋税、徭役等情况;结合史料,分析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部编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部编人教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

【学习重点】“文景之治”【学习难点】休养生息政策利用缇萦救父故事导入,解读学习目标,采取圈点批注,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让学生认真阅读第一模块,从教材中提取信息,培养学生归纳要点的能力。

方法指导二:学生认真阅读第二模块,教师适当补充相关资料,助力学生解读本课难点。

方法指导三:采用比较学习法,比较汉高祖与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异同及发展,准确把握重要内容。

方法指导四:歌谣记忆本课内容“文景之治”谋发展,社会面貌大改观,轻徭薄赋得民心,奖励农桑重生产。

带头节俭把事办,“以德化民”民心安。

文帝景帝治江山,国库钱粮都丰满。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你听说过缇萦救父的故事吗?汉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罚还是相当严厉的,除死刑外还有肉刑,不是刺面削鼻就是剜膝砍脚。

有一次,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按法当判肉刑。

汉文帝下诏把他逮捕到长安治罪。

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下决心拼死救出父亲。

她到长安后给汉文帝写了封信,说:“我的父亲是齐国的一个小官吏,齐国的百姓全都称赞他为官廉明。

如今触犯了法律,当被处以刑罚。

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父亲很想悔过自新,但人死了不能复活,被损毁了的肉体就不能再恢复,即使想悔过自新却不可能了。

因此我愿意把自己卖入官家当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罚,使父亲有个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见到这封信后,觉得缇萦小小年纪竟这样懂事,便赦免了淳于公,并且下令废除肉刑。

文帝景帝注重“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汉的建立自主阅读课本P51内容,完成第1题。

1.西汉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导致这种形势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怎样?(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皇帝出行无同色马等。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

2、刘邦3、长安4、残暴统治秦末的战乱5、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秩序休养生息6、兵皆罢归家平民轻徭薄赋7、休养生息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8、汉文帝和汉景帝9、农业生产以农为本以德化民勤俭治国10、清明发展安定增强文景之治自主检测:1.西汉都城位于()A.咸阳B.长安C.镐京D.殷2.汉初首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皇帝是()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3.下列哪一措施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A.让士兵还乡务农,免除若干年徭役B.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C.减轻刑罚,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D.把田租定为“什五税一”4.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是()A.“文景之治”B.百家争鸣C.秦始皇统一六国D.汉武帝的大一统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的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

材料二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材料三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殷实,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因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盛世与乱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社会状况?(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者为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状况?6.经典诵读是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A.秦—西汉B.西汉—东汉C.东汉—三国D.三国—东晋7.“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这里被称作“高祖”的是()A.陈胜B.吴广C.刘邦D.项羽8.今天我们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A.高祖时期B.文景时期C.汉武帝时D.光武帝时9.诗人李商隐的千古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道出了勤俭对于持家、兴国的重要性。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一.西汉建立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

二.文景之治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

(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投影课本“读一读”:教师解释其大意:因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丞相萧何顺应民情,全部废除,重新开始。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准确说出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

3.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事,归纳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评价任务】1.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2.完成任务二(检测目标2)3.完成任务三(检测目标3)【学习过程】第一篇章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一段,楚汉之争的基本概况。

(指向目标1)【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一段,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指向目标1)【探究学习】你能说出与楚汉之争有关的成语典故吗?【拓展探究】刘邦、项羽先后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任务一】阅读教材P63第二段,准确说出西汉建立的信息。

(指向目标1)【任务二】阅读教材P64第一段,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汉初的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指向目标2)材料1:(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2:(汉初)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所盖藏。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及目的【任务二】阅读教材P64第二、三段,结合表格材料,总结汉高祖刘邦采取怎样的措施及影响?(指向目标2)材料一:“兵皆罢归家”材料二:“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材料三:“今天下已定,令(流民)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材料四:“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材料五: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11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11课)

1、 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 分析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第三子目: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 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 讨论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解决 动脑筋 三、达标检测:公元前209年,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

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 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

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

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 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请回答:(1) 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2) “两个小队长”分别指谁?(3) 如果他们没有遇到大雨,起义还会爆发吗? (4) 这个次起义有什么意义? 四、重点点拨:1、 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各种刑法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刑戮相望于道”一一《过秦论》贾谊。

《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罚的残酷说: “赭衣(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圄成 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天下秋怨,溃而叛之。

”2、 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 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 。

3、 总结陈胜、吴广这次起义的特点就是:揭竿而起,斩木为兵。

4、 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5、 陈胜、吴广起义是反抗暴秦,而楚汉之争是为了争夺帝位,他们的战争性质是截然不同的。

6、 指导学生将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整理成大事年表(如下图),训练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的水 平,教会其1.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①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 ②每年有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 ③制炮烙之刑惩罚犯法的人 ④实行族诛⑤实行连坐A .①②B .②③C .①②③④2 .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影响是()A .阶级矛盾尖锐 C.人民生活痛苦3 .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D .①②④⑤ A.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4 •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的人是(A.陈胜5 •秦朝灭亡的标志是(A.陈胜吴广起义 C.刘邦攻占咸阳6 .识读下列材料和图片B .吴广)C .城濮之战 )C .项羽B .政局动荡不安D.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D •马陵之战D •刘邦B .巨鹿之战 D .西汉建立。

七上历史 导学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七上历史 导学案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精讲-----强练------当堂达标”课堂教学导学案七年级历史学科课题: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及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学习重点】秦末农民战争【学习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预习案】1.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________._________ 领导的农民军继续反秦斗争2.巨鹿之战:_________年,项羽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大败秦军。

3.___________年,秦朝统治者向__________投降,秦朝灭亡4.___________年,_________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_,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刘邦就是___________。

【合作探究案】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1)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为什么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这给我们什么启示?(组内讨论)(2)秦朝灭亡之后,出现了“楚汉之争”,即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

那么,楚汉之争仍属于农民战争吗?楚汉之争的结果如何?【当堂达标案】1、秦始皇修建豪华的________和巨大的骊山陵墓,再加上修___________,修驰道等,每年服役不下三百万人。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_______,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是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军。

㈡精挑细选:3.秦帝国建立不久,有一块陨石从天而降,有人趁机在上面刻了诅咒秦始皇的话:“始皇帝死而地分”。

秦始皇派御史严查,未果,便将陨石附近的住户全部处死,但是这丝毫不能挽救秦朝灭亡的命运。

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有()①滥用民力,徭役沉重②刑法苛严③常年征战,兵役严重④沉重的赋税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①②④4、元旦晚会上,小明给大家出了一个谜语:白菜不要心(打一开国君主),王伟说:“我也给大家出一个谜语,谜底跟小明的一样。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导学案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导学案
材料一:秦始皇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材料二:“第一次农民起义失败后,各地反秦农民斗争仍在继续,项羽大败秦军,而刘邦趁机攻取咸阳,秦朝灭亡,之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当皇帝展开了楚汉战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学习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
学习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自主预习,自我提高
问题归纳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
2.依据导学案进行知识梳理,勾画教材并写上提示语。
4、对一个生活在秦朝的人来说,下列哪种情况不可能出现( )
A.修长城B.将三分之二的收获上缴政府
C.参加长平之战D.若犯罪,家族和邻里都受牵连
5、比较一下,秦朝的灭亡和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失去民心B.骄傲自大C.不善用人D.刑法严酷
6、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争是()
A.长平大战B .巨鹿之战C .城濮大战D.马陵大战
人教版中国历史上册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班级:姓名:
【教师寄语】以史为鉴,感知人民群众对历史发 展的推动作用。
课型
新授
设计人
李红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 间、地点和历史意义 ;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探 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11课教案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11课教案导学案

学法指导
活动设计
学生 疑惑
问:陈胜、吴广为什么起义?
二、探 究 案

一、秦的暴政 [教师提问] 现在给两分钟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老师之前提到的问题:为什 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 [学生回答]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 [引导] 那农民为什么要发动起义呢? [学生] 秦朝推行暴政,迫使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 [引导] 很好。那么秦的暴政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 为了修宫殿、陵墓、长城和驰道等,秦朝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 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将收获 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刑法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 要受到牵连。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归纳] 回答得很全面,现在我们在黑板上归纳一下: 1、徭役繁重 2、赋税沉重 3、刑法残酷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酷 二、秦末农民战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 209 年) [引导]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个字目的内容,看看陈胜吴广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1) 起义过程(2)意义[提问] 这次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却历来都本人 们所称道。现在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它的意义。[学生]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 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过渡] 不错,这次起义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陈胜、吴广虽然死了,但各地的农民并没有从此 而屈服。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 项羽、刘邦起义 (1)巨鹿之战 (时间 公元前 207 年) [过渡]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在这过程中, 有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是巨鹿之战。请同学们看课文 65 页的动脑筋部分,看看这个 故事里包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成语? [学生] 破釜沉舟。 (2)秦朝的灭亡 (公元前 207 年) 三、楚汉之争 四、汉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 202 年 大的项羽呢? [学生] 刘邦进入咸阳后,废除苛政,“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项羽进入咸阳湖,大肆杀 掠,火烧阿房宫,丧失民心。 [引导] 从项羽和刘邦不同的结局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吗? [学生] 得民心者 三、 小结 1、总结秦亡教训及刘邦能建立起汉朝的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都:长安) [设问]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小字部分,想一想,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原本比他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导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公元前180年即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患病卧床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用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刘恒在位期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农业发展,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西汉的建立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西汉建立的时间是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提示: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长安。

2.教师讲述: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3.图片展示:“汉并天下”瓦当“汉并天下”瓦当,直径17厘米,是西汉瓦当,陶质。

此瓦正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

“汉并天下”有称耀之意。

4.材料研读:《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建立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按:醇驷即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所驾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提示:说明了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粮食奇缺。

5.历史再现:“与民休息”(1)主要角色:汉高祖、大臣甲、大臣乙(2)剧本:汉高祖:(坐牛车出场,愁眉苦脸状)今朕已得天下,然面临诸多困难,不知采取何种政策治理天下?大臣甲:大王莫愁。

臣以为可对刁民使用强政,严刑酷法,严加管理,使天下太平。

大臣乙:施暴政,天下更乱!秦朝灭亡就是最好的历史教训!只有休养生息,方能稳定局势,终使大业持久不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导学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导学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西汉建立的史实, 了解汉初的社会景象, 掌握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的原因、措施。

2.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社会背景, 知道和理解文帝、景帝所采取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3.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 认识到改革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重点难点】1.重点: 西汉的建立 , “文景之治”。

2、难点: 休养生息政策。

【自主学习】1.西汉的建立: _______年, ________建立汉朝, 定都________, 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采取__________的政策, 减轻农民的赋税, 相应地减免_______及_______。

汉高祖死后, 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__________政策, 注重________生产,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文景之治”:________和________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注重农业生产, 提倡以_______为本, 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把田赋降到了__________。

文帝和景帝时期, 重视“__________”, 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 提倡__________, 反对奢侈浮华。

文景时期, 政治清平, 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安定。

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 国家府库充盈。

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__________”。

[【合作探究】1.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2.想一想, 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3.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 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4.文帝和景帝的“勤俭治国”和“以德化民”给我们什么启示?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当堂达标】1.西汉的都城是()A. 咸阳B. 镐京C. 长安D. 洛邑2.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A.稳定社会巩固政权B.安定天下发展生产C.人心思安以民为本D.借鉴前朝收揽人心3.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 再强国”的道理后, 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A. 力倡节俭B. 大兴文治C. 休养生息D. 平抑物价4.西汉初年, 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士兵还乡务农②提倡勤俭治国③奴婢释放为平民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5.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A.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B. 下令士兵回乡务农C. 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D.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来源:ZXXK]6.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准确是的 ( )A. 指刘邦统治的时期B. 指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统治C. 前后近40余年D.“吏安其官, 民乐其业”7.“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①吸取秦亡的教训, 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奖励耕作的农民, 劝诫百官关心农桑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 并以身作则④重视“以德化民”, 社会比较稳定⑤“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8.阅读材料, 结合教材, 请回答。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导学案

乾安县第一中学“136有效教学”导学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学习重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学习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预习案】1.导学引航研读教材(一、)秦的暴政:1、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二、)陈胜吴广起义12345(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1、秦朝灭亡:(122、西汉建立:2.预习反馈自主探究选择题1.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是()A.公元前221年B.公元前209年C.公元前230年D.公元前206年2.“楚汉之争”是为了()A.争夺土地B.争夺人口C争夺帝位D.收揽民心3.与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长平之战B.秦末农民战争C.楚汉之争D.秦统一六国4.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秦军主力的人是()A.陈胜B.吴广C.项羽D.刘邦5.西汉的建立者是()A.项羽B.刘彻C.刘邦D.刘秀列举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探究案】3.分组合作讨论解疑1. 史料: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各种刑法无所不用其极,以致“刑戮相望于道”——《过秦论》贾谊。

《汉书·刑法志》描述秦朝刑罚的残酷说:“赭衣(秦时罪犯皆着红褐色的囚服)塞路,囹圄成市(监狱像市场一样拥挤),天下秋怨,溃而叛之。

”上述史料反映了秦的什么情况?导致什么爆发?2、有人认为如果陈胜、吴广等人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

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3、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性质一样吗?4.展示互评深化理解十一、“伐无道诛暴秦”(一)秦朝暴政民愤激,戍卒大泽揭竿起,势如破竹建政权,陈吴败后项刘继。

(二)项羽领兵创奇迹,巨鹿大败秦主力,刘邦率兵逼咸阳,短命秦朝就灭亡,楚汉之争又四年,刘邦长安建政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一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一课导学案

第十一课汉武帝的“大一统”【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怎样治理天下?)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教授新课(一)根据学习目标,找出本节课的知识点板书:(二)讨论合作1、课本68页“动脑筋”。

2、汉武帝和秦始皇分别是怎样对待儒家学说的?3、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三)展示提升学生……(四)教师精讲1、解释休养生息的含义。

2、通过学习,给我们的启示:文景两帝----节俭治国----盛世秦始皇-----奢侈残暴----亡国3、汉武帝摧尊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以儒家学说为主,又经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从此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局面,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五)综合测评一、单项选择题:1.西汉第一个皇帝是()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景帝2.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原因是()A.吸取秦亡的教训B.重视“以德化民”C.经济困难D.人心思安3.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4.西汉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项是()A.中央实行盐铁专卖B.平定“七国之乱”C.颁布“推恩令”D.发行五铢钱5.下列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A.汉高祖B.汉景帝C.汉武帝D.光武帝6. 阅读下列材料:“到这个时期(西汉),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1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1课

棋源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11)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习目标:1.知道西汉建立的史实,了解汉初的社会景象,掌握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的原因、措施。

2.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社会背景,知道文帝、景帝所采取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3.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认识到改革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点:1、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2、休养生息政策自主学习阅读本课完成下列题目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分别是什么?2、西汉之初呈现出什么样的社会景象?是怎样造成的?西汉统治者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二、休养生息政策1、汉高祖刘邦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什么?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2、“休养生息”政策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影响)?三、“文景之治”1、西汉文帝和景帝在位时如何进一步强化休养生息政策?2、什么是文景之治?合作探究(课本P55“教材研读”和P56的课后活动)当堂测试1.“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这首诗描写了哪一朝代的建立过程() A.西汉B.东汉C.西晋D.东晋2.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

于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了什么政策()A.严刑峻法B.重视农业发展C.优先发展商业D.休养生息3.下列哪一措施不是汉高祖刘邦时期采取的措施()A.让士兵还乡务农B.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C.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D.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4.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吸取秦亡教训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5.“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D.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十一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十一课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备课:张月平杨文波学习目标: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教学重点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宋金和战与岳飞等人的抗金斗争;金革旧俗和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金战争的性质和议和的积极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一.靖康之变1.女真兴起:⑴女真族原生活在和流域,以生活为主。

⑵11世纪时,女真受到的控制和压迫。

⑶后来,女真中统一女真各部,继任女真首领后,继续领导抗辽斗争。

2.金政权的建立:1115年,称帝,建立政权,后来定都 .3.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辽灭亡。

4.靖康之变:1127年,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

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二.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1.南宋的建立:时间开国皇帝即定都2.岳飞抗金:⑴概况:岳飞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他的军队称“岳家军”⑵过程:1140年,岳飞率军取得大捷。

⑶评价:①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②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③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3.宋金和议:⑴时间:1141年,宋金和议。

⑵内容: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⑶影响: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形成三.金朝变革女真习俗:1.原因:为了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统辖管理。

2.内容:⑴政治: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机构。

⑵经济:将女真人迁至中原地区,恢复发展农业生产,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⑶社会生活:鼓励女真族与汉族通婚,在生活习俗上向汉族靠拢。

3.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课堂练习:1. 宋金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南宋与金的战争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战争相同,只是战争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金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维护了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2. 岳飞死于谁人之手?高宗的疑忌秦桧的陷害金人的离间3. 如何评价宋金议和:宋金议和虽是南宋以屈辱的条件换来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使社会较为安定,南、北方交流密切,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进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出示与本课相关的史料,学生阅读史料提炼要点。

小组合作,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多媒体播放视频短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和发展,是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学情分析】学生对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的思想主张有了初步的了解,因而,认识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材料研读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西汉初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治理天下,实现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联系所学,首先要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回忆: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的暴政)思考: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由此导入新课一、西汉的建立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4页的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句子。

学生回答: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

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教师讲解:确实如此西汉初年,有三大社会问题非常突出:一是经济凋敝;二是边境不安;三是诸侯王割据称雄。

其中经济问题最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案

2022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西汉建立的史实,了解汉初的社会景象,掌握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的原因、措施。

2.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社会背景,知道和理解文帝、景帝所采取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3.通过学习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认识到改革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重点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 ,“文景之治”。

2.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自主学习】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建立: 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 ,定都。

2.汉初的社会状况: 遭到严重的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

3.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 ,巩固新的王朝。

二、休养生息政策1.背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的政策。

2.措施(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还乡务农。

(2)将奴婢释放为 ,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3)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3.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1.原因:汉文帝、景帝时期,继续实行政策。

2.措施(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

(2)重视“”,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3)提倡 ,反对奢侈浮华。

3.结果: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

史称统治局面为“”。

【当堂达标】1.“人生不是一锤子买卖”。

屡败屡战的刘邦,信心满满地做着自己的皇帝梦,最终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衣锦还乡。

刘邦建立的朝代,史称()A.西汉B.东周C.东汉D.西周2.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中,既提高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增加了农业劳动力,又缓和了社会矛盾的措施是()A.士兵还乡务农B.轻徭薄赋C.释放奴婢为平民D.提倡节俭3.(聊城中考)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史“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导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楚汉之争、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发展的变化及原因1.了通过分析秦亡前后刘邦、项羽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了解楚汉之争及其过程。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2.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掌握推动“文景之治”出现的措施,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认识“实行仁政”的重要性。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自主学习任务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设问1:什么是楚汉之争?西汉是怎样建立的?1、时间: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年。

2、争霸双方: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

3、目的:争夺帝位4、结果:之围,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5、项羽失败,刘邦成功的原因:①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②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6、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7.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定都;刘邦就是汉高祖。

自主学习任务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设问2:什么是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初年为什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1.原因——西汉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①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②是巩固新的王朝二、休养生息政策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①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②释奴为民,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增加农业劳动力;3、作用:经过多年的治理,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巩固了新王朝。

自主学习任务三“文景之治”设问3:什么是“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了那些措施,影响是什么?“文景之治”的出现是西汉统治者长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对“文景之治”的出现做出贡献的1.时期: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2.表现举措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可以概括为: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

)①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缓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方法
第 11 课“伐无道,诛暴秦”导学案
课题
第 11 课“伐无道,诛暴秦”
课型
新授
教具
多媒体
学习 目的
秦朝的暴政;灭亡及汉朝的建立
学习 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习 难点
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一、预 习 案
预 习 过 程
秦的暴政 1、暴政表现 2、暴政后果 陈胜吴广起义 1、起义原因 问:陈胜、吴广为什么起义? (从这个问题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起义六要素①时间:公元前 209 年;②地点:大泽乡;③领导人:陈胜、吴 广 ④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戍边误期,误期将斩 ⑤经过:杀押送官→连攻几县→建立政权→陈胜立王→各地响应→咸阳进发→ 寡不敌众⑥结果:最后失败 3、大泽乡起义的历史意义 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秦末农民战争分几个阶段? 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领导;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领导。 4、楚汉之争 5、汉的建立
课后 反馈
三、训 练 案
训 练 过 程 及 内 容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 A、秦的暴政 B、焚书坑儒 C、修建宫殿和陵墓 D、法律残酷 2、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地点是(C ) A、陈 B、沛县 C、大泽乡 D、渔阳 3、推翻残暴的秦朝统治的(C)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的起义军 C、刘邦的起义军 D、刘邦项羽起义军 4、秦朝灭亡的时间是(B) A、公元前 209 年 B、公元前 207 年 C、公元前 206 年 D、公元前 202 年 5、下列消灭秦军主力的是(C)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6、项羽和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是(C)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楚汉之争 D、城濮之战



教法及活动设计
作业布置
第 11 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1、徭役繁重 2、赋税沉重 3、刑法残酷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酷 二、秦末农民战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 209 年)
板书 设计
(1)起义过程(2)意义: ①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他们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2、项羽、刘邦起义 (1)巨鹿之战(时间公元前 207 年)(2)秦朝的灭亡(公元前 207 年) 三、楚汉之争 四、汉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 202 年都:长安
学法指导
活动设计
学生 疑惑
问:陈胜、吴广为什么起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探 究 案

一、秦的暴政 [教师提问] 现在给两分钟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思考老师之前提到的问题:为什 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 [学生回答]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 [引导] 那农民为什么要发动起义呢? [学生] 秦朝推行暴政,迫使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 [引导] 很好。那么秦的暴政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 为了修宫殿、陵墓、长城和驰道等,秦朝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繁重的徭役,迫 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将收获 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刑法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等十多种,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 要受到牵连。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归纳] 回答得很全面,现在我们在黑板上归纳一下: 1、徭役繁重 2、赋税沉重 3、刑法残酷 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酷 二、秦末农民战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 209 年) [引导]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个字目的内容,看看陈胜吴广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1) 起义过程(2)意义[提问] 这次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却历来都本人 们所称道。现在请同学们归纳一下它的意义。[学生]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 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过渡] 不错,这次起义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陈胜、吴广虽然死了,但各地的农民并没有从此 而屈服。接下来是谁接过了起义的大旗呢? 项羽、刘邦起义 (1)巨鹿之战 (时间 公元前 207 年) [过渡]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在这过程中, 有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就是巨鹿之战。请同学们看课文 65 页的动脑筋部分,看看这个 故事里包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成语? [学生] 破釜沉舟。 (2)秦朝的灭亡 (公元前 207 年) 三、楚汉之争 四、汉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 202 年 大的项羽呢? [学生] 刘邦进入咸阳后,废除苛政,“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项羽进入咸阳湖,大肆杀 掠,火烧阿房宫,丧失民心。 [引导] 从项羽和刘邦不同的结局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吗? [学生] 得民心者 三、 小结 1、总结秦亡教训及刘邦能建立起汉朝的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都:长安) [设问]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小字部分,想一想,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原本比他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