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三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 “文景之治” 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三单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 “文景之治” 精品教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高祖及继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教学难点: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为后来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刘邦即位之初,重武力,轻诗书,自以为是“马上得天下”。

儒生陆贾质疑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他提出“逆取顺守,文武兼用”的统治方略。

刘邦听后面有惭色,便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

随后陆贾援引历史,以商周和秦朝的兴亡为例,向刘邦说明行仁义的重要性。

那么,汉初统治者是如何面对困境,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导学一:西汉的建立(一)西汉的建立1.【图片展示】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西汉是何时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提示: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长安。

(二)西汉初年的经济形势和首要任务1.【材料展示】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2.设问:材料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其首要任务是什么?提示:(1)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土地荒芜,人民得不到温饱。

(2)首要任务: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2.【活动设计】(主要人物:汉高祖和大臣。

场景:在大殿召见群臣)汉高祖:我们已经打下了天下,现在首要问题是如何坐稳天下。

大臣甲:如今天下初定,社会动荡。

臣以为要加强法治,严加管理,使天下太平。

汉高祖:是啊,维护社会秩序也是当务之急啊!大臣乙:严刑峻法会使天下更乱,短命的秦朝就是活生生的事例啊!臣以为要推行黄老之学,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面对此种情景,如果你是汉高祖,你该采取哪种措施?目标导学二:休养生息政策(一)何为休养生息?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1.材料展示,引导学生知道休养生息政策的内涵和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掌握:
1.知道西汉的建立
2.掌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3.了解“文景之治”
4、通过对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学过程:
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刘邦取得最后的胜利。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即“汉高祖”俗话说“得天下易,守天下难”,刘邦(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探究问题一】:“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这位平民皇帝在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
继他之后,汉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探究问题二】
1.以上史料说明什么问题?
2.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讨论,广泛发言。

归纳:
(1)反映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2)由于勤的残暴统治,秦末的农民战争以及楚汉战争造成
【探究问题三】
(1)什么是修养生息政策?
(2)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主要是什么?
(3)政策的根本目的?
(4)这一政策的结果和影响?
学生回答:
目的:巩固政权和社会局势
措施:士兵返乡务农
影响: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
学生归纳整理文景之治的要点
军事:
经济:
文化:。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让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

此外,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的特点。

2.难点: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史料等,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培养史料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图片、图表、史料等辅助教学材料。

3.网络、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史料等,介绍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认为,西汉建立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呈现文景之治时期的史料,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了解文景之治的特点。

提问:“文景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文景之治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1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内容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政策,文帝和景帝的治理,文景之治的表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特点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文景之治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归纳文景之治的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

4.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历史地图:展示西汉疆域变迁的地图。

4.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如秦朝的衰落、楚汉争霸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介绍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重点讲解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3)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4)“文景之治”。
小结: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历史时期。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相继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至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历史上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这种盛世局面的形成,为我国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框题2“文景之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表明不受献礼。对修建他的陵墓,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问题导学】
(1)材料反映了汉文帝的一种什么思想?
(2)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导入2:(叙述式导入)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位暴君。秦王朝没能像秦始皇期望的那样“传之万世”,仅仅十余年就被一个新王朝——汉朝取代。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即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怎样形成的?其表现如何?该局面的形成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教学目标
1.知道西汉的建立。
2.了解“文景之治”。
教学重点
西汉的建立;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1:(复习式导入)问题:秦朝是何时由谁建立的?最终又是怎样灭亡的?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朝的历史,认识了千古一帝秦始皇,知道了秦的灭亡在于秦朝的暴政。秦朝灭亡后,西汉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西汉初年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困难?汉初的统治者对此是如何应对的?结局如何?学过本课,你将会了解到这些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文景之治对国家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3. 文景之治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景之治的特性和历史影响。
过程:
选择“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等典型政策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到现代社会治理中。
在当堂检测环节,我通过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等多种题型,检测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他们对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②从文景之治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以指导现代社会治理?
③谈谈你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理解,以及在本节课中的应用。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提高历史素养。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论述题:请论述文景之治时期“轻徭薄赋”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分析、现实启示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西汉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基本概念和案例分析。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案例分析题:
分析“轻徭薄赋”政策对汉初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4)论述题:
请结合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论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分析历史事件中的运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我国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结合已学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2.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西汉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拓展知识面。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3.史料实证:通过马王堆汉墓、相关文献等史料、图片,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做到论从史出。
4.历史解释:正确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等历史概念,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内在的因果关系。
5.家国情怀: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是以史为鉴,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爱惜民力、以德化民、勤俭治国、以身作则、家国情怀等。通过对马王堆汉墓等文物的了解,体会我国古代辉煌的成就,形成对国家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的历史认同感。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汉并天下●百废待兴
二、反秦之弊●休养生息
三、文景之治●盛世序曲
四、以史为鉴●感悟今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马王堆汉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师:马王堆三座汉墓的主人是长沙国丞相利仓和他的妻儿。以上是三座汉墓出土的部分文物。
问:猜一猜,哪一个是长沙国丞相利仓的墓?
七上《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教学立意
唯物史观认为: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本课设计以马王堆汉墓、素纱襌衣作为线索,理解汉朝建立后,实行符合国情的休养生息政策,经几代人的治理和发展,编织了“文景之治”这个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本单元的主题: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朝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制度先进,但由于暴政,导致速亡。而汉朝建立后,改变国家治理政策,经几代人的治理和发展,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内容上承下启,共设有“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个子目,三个子目互为因果关系,西汉建立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是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在统一国家的巩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地位突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新人教版
补充:除了同学们提到的情况之外,当时百姓的骡马栓满了大街小巷,官吏们的官职比较稳定,有的甚至做了一辈子。一些官吏由于任职时间太长,干脆把官号变成姓氏。如管仓库的姓仓,管庾的姓庾。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是比较安定富足的。
三、布置作业
思考: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认识到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的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难点】
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重点】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过程设计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授课与活动
(课件显示标题: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一)西汉的建立Biblioteka 1.引导: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全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出汉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地点和刘邦的称谓。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出示“汉并天下”瓦当图片,该瓦当于陕谣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争夺统治权的楚汉之争。经过大小数十次战役的较量,最后于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汉并天下”瓦当就是为了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
秦朝的残暴统治以及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破坏。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引导:请同学们继续看书,回答:汉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文帝、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戒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树立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这种措施叫作“休养生息”政策。我们来总结这种政策的内容,①吸取秦亡的教训;②让士兵还乡务农;③将奴婢释放为平民;④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⑤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文帝景帝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2)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及增加了农业劳动力,又增加了缴纳赋税的人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3)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稳定了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减轻了人们的负担,安心的进行农业生产,百姓可以温饱,经济逐步恢复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四、合作探究
材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政策 C.推恩令 D.盐铁专卖
2.下列关于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西汉吸取秦亡的教训而采取的措施~ B.内容包括减轻赋税、徭役等 C.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D.文景之治时开始实行
3.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下列属于其措施的是( )
A.统一货币 B.统一度量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分析导入:
材料:《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问:结合以上材料想一想,刘邦建立西汉后,遇到了哪些烦恼?这些烦恼的原因是什么?他是怎么解决的烦恼的呢?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休养生息政策的概念解析
你知道休养生息的含义吗?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认识到秦的暴政导致秦的灭亡,但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分析能力不高,很难分析秦的暴政与休养生息政策的因果关系,并对于休养生息政策这样抽象概念不易理解。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指导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材料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学科历史年源自/册七年级上册教材版本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设计说明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初期的历史。

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逐步强盛和后来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汉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分析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3.体会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的作风。

重点难点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读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源:《中国通史》(纪录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在反秦浪潮中,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中逐渐壮大。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刘邦趁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

最终,谁取得了胜利?新王朝的统治者又是如何治理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的?二、预习检查1.说说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从“汉服”“汉字”“汉语”“汉学”引出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汉朝,介绍汉朝的建立,并以记者采访的方式,引导学生模拟记者采访汉朝建立者刘邦的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3页的内容,梳理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学生回答:(1)背景: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侯,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说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文献资料,进行讲解和分析。
3.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期的政治举措和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互相交流,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4. 巩固练习(5分钟)
练习题目:设计一些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练习题目,如选择题、填空题等,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 西汉的建立过程及“文景之治”的出现。2. 西汉初期各帝王的政治举措和经济政策。3. “文景之治”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影响。
难点:1. 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 “文景之治”出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3. 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解决办法:1. 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2. 利用历史文献和史料,详细分析西汉初期的政治举措和经济政策。3.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景之治”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影响。4.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探索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教师进行指导和解答。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讲授新课时,我可能过于注重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今后,我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其次,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可能过于依赖练习题目,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今后,我应更多地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最后,在课后作业环节,我布置了一篇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小短文。然而,在批改作业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仍然存在模糊之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巩固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精品教案一、课程标准: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第三节课。

西汉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全面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本课简要介绍了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块内容互为因果关系,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文景之治”又是前两块的结果。

汉初七十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下一课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三、学情分析在认知能力上,七年级学生感性思维得到较快发展,但对于抽象概念不易理解透彻,例如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故而要化抽象为具体,利用直观的图片、视频和生动的故事帮助其掌握知识。

在知识现状上,学生对“楚汉之争”及有关汉朝的课外书籍的学习对汉高祖刘邦有所了解,但对于汉朝建立初期的社会现状、政策稍显陌生,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学习。

四、教学目标了解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知道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学习、发扬他们的这种简朴作风。

五、重点难点重点:“文景之治”的原因、表现及影响难点: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及影响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学生:齐声朗诵《大风歌》,体会刘邦此时的心情。

教师:这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

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最后一句却也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担心,惆怅。

坐着刘邦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心情?让我们通过这节课学习来了解刘邦和他的子孙是如何安邦定国,将大汉王朝推向巅峰,最终实现大一统的。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刘邦创作的诗歌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这节课。

七上历史新教材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七上历史新教材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第11课《⻄汉建⽴和“⽂景之治”》教案课《⻄汉建⽴和⼀、新课标标准⼀、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休养⽣息政策、“⽂景之治”,知道⻄汉从建⽴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秦亡后,项⽻、刘邦⼜进⾏了历时4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建⽴了我国历史上有⼀个统⼀的封建王朝——⻄汉。

⻄汉建⽴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涨,社会动荡不安。

汉⾼祖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产,改善⼈⺠⽣活,实施了休养⽣息政策,将他新建的王朝稳定下来。

汉⾼祖的⼉⼦⽂帝和孙⼦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施休养⽣息政策,减轻⼈⺠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发展阶段,⼈⺠⽣活更加安定,史称“⽂景之治”。

汉初70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统奠定了基础,也为此后2000余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核⼼素养⽬标三、三、核⼼素养⽬标1.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结果,掌握汉初“休养⽣息”政策和“⽂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唯物史观、家国情怀:认识到休养⽣息政策适应了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了⽣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恢复。

教学过程四、四、教学过程(⼀)新课导⼊【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吸引学⽣注意⼒,开展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1.楚汉之争与⻄汉建⽴(1)教师活动回答楚汉之争的基本概况。

(2)学⽣活动(3)教师活动楚汉之争与秦末农⺠起义有何不同?(4)学⽣活动(5)教师活动阅读教材阅读教材P63第⼆段,概况⻄汉建⽴的信息。

(6)学⽣活动2.汉⾼祖的休养⽣息政策(1)教师活动根据材料概括⻄汉建⽴时的社会景象。

材料1:(汉初)⺠失作业,⽽⼤饥馑。

凡⽶⽯五千,⼈相⻝,死者过半。

——东汉·班固《汉书·⻝货志》材料2:(汉初)⾃天⼦不能钧驷,⽽将相或乘⽜⻋,⻬⺠⽆所盖藏。

——⻄汉·司⻢迁《史记·平准书》(2)学⽣活动①⽥地荒芜;②⼈⼝锐减;③国库空虚;④⼈⺠流离失所。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及“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学生能够掌握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文景之治”对后世的影响,树立历史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及“文景之治”的史实。

•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相关史料、图片。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所需材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景之治”的影响进行讨论。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西汉初期的历史人物,体验历史情境。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汉时期的文物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这些文物属于哪个历史时期?你知道这个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吗?”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西汉的建立•讲授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强调其历史意义。

•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西汉建立的原因。

•结构图示:西汉建立(刘邦→原因→意义)。

•“文景之治”•讲授“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人物、政策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组织小组讨论:“‘文景之治’为什么被称为西汉的盛世?”•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汉文帝、汉景帝等历史人物,模拟“文景之治”时期的政策制定过程。

•结构图示:“文景之治”(时间→人物→政策→状况→影响)。

部编版【整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版【整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的基本情况,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通过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

秦亡后,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汉朝。

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

对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 西汉的建立1.根据课本,概括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 材料研读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西汉刚刚建立时,是一幅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历史原因是什么?景象: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

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根据上述经济状况,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于是,汉高祖采取了以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到底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又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二.休养生息政策1.材料研读材料一颁布军队复员令,凡复员的军吏卒,可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赋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课堂小结
西汉统治时间长达220多年,这与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是分不开的。本课通过刘邦建国、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等内容,反映了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概况。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2.引导:请同学们看书回答:汉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后取得怎样的结果?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使社会局势稳定下来。出示图片介绍汉代耧车(模型)。这是当时的先进农具,使用这种播种农具,省工省力,播速提高,行距统一,便于锄以及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破坏。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引导:请同学们继续看书,回答:汉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文帝、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戒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树立榜样。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文帝在位20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我们把西汉初年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们这种措施叫作“休养生息”政策。我们来总结这种政策的内容,①吸取秦亡的教训;②让士兵还乡务农;③将奴婢释放为平民;④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⑤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及兵役。文帝景帝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
西汉的发展:“文景之治”
【教学反思】
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这里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问题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2.引导:刘邦好不容易坐上了皇帝,心里兴奋之情言溢于表,可是没过多久,汉高祖却眉头紧皱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时全国上下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段的内容,描述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那么,汉初出现这样一片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呢?
了解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原则: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让学生回顾历史知识,培养情感,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以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历史学习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总结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刘邦建国
2.出示材料: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3.引导:联系司马迁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对比汉初残破的情景,引导学生知道休养生息政策前后执行了六七十年,不仅巩固了西汉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补充:除了同学们提到的情况之外,当时百姓的骡马栓满了大街小巷,官吏们的官职比较稳定,有的甚至做了一辈子。一些官吏由于任职时间太长,干脆把官号变成姓氏。如管仓库的姓仓,管庾的姓庾。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是比较安定富足的。
三、布置作业
思考: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1.提问:那么,这种政策的推行,有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呢?如果有,具体表现在哪里?
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文景之治”。经过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会和国家都已经比较富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认识到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带来的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难点】
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重点】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朝开国的基本情况。
2.知道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等基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2.通过阅读《史记》中有关“文景之治”繁荣景象的描写,将设想的当时情景与汉初呈现的残破景象作一番比较。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同学们还记得秦朝是在哪一年被谁领导的农民军推翻的吗?残暴的秦王朝被推翻后,刘邦是不是马上就建立了汉朝呢?不是,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终于打败项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开创性的王朝——西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汉朝的历史。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授课与活动
(课件显示标题: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一)西汉的建立
1.引导: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全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指出汉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地点和刘邦的称谓。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出示“汉并天下”瓦当图片,该瓦当于陕谣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争夺统治权的楚汉之争。经过大小数十次战役的较量,最后于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汉并天下”瓦当就是为了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