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古董在骗局中泛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董造假、字画仿冒,古已有之。东晋时,康昕仿冒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连他儿子王献之也辨认不出来;宋朝皇帝宋徽宗喜欢造假,仿制了一大批商代的青铜兵器,摆在宫廷里,乐此不疲。在古董斑驳的纹理中,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时代的风貌,它的价值,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但可怜的人类却只会用金钱去衡量它。
字画、青铜、金石、瓷器,每一件古董背后,都是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而每一件仿冒品背后,都是机关算尽的机巧和匪夷所思的圈套。而本来一文不值的东西,精心涂抹一番,就可以价值连城;巨大的利益,令无数人铤而走险,更有一些家族,父传子,子传孙,世世代代在这个晦暗不明、凶险万状的江湖上营生。
北京城琉璃厂许多古董店,有的靠家传的鉴宝书混饭吃,青铜玉器、字画金石一眼就断得出真伪说得出渊源传承,靠绝活过着平静而滋润的日子。有的被带进做梦都想不到的阴谋中,传说、双簧、欺诈、挖坑、下套、布局、珍宝、黑白道、编排、命运。北京一家拍卖公司精心组织的一场拍卖被北京市文物局紧急喝止,4件总估价超过7000万元的“国宝”将被拍卖。经过文物部门专家鉴定后,4件“国宝”中有3件为赝品。在之前举行的专家论证会上,很多专家都认为是真品。
拍卖公司不是第一个受骗者,也绝不是最后一个,类似
的“古董骗局”不断上演,学者、富豪、贪官都上当。张五常在美国广为人知不是他的经济学成就,而是一起“假古董案”与他有牵连,该事件让这位经济学者颇为难堪。有人到张五常在美国开设的古董店以约17500港元购买一个唐朝陶瓷茶壶及一块明朝瓷砖,但不久两家国际知名机构均断定“古董”不足一百年历史。事后,该古董店股东之一的张五常表示有关古董被人“做手脚”。最终,古董店向曾在该店购买物品的顾客做出赔偿,金额在10万至20万美元之间,并向政府支付35万美元作罚款及诉讼费。国内一些爱好收藏古董的富豪损失更为惨重。
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叶佩兰,这位71岁的老人是中国瓷器鉴别最权威的人。曾经有个深圳的女士找到叶佩兰,她丈夫是一个搞房地产的大老板,喜欢搞古董收藏,收来的“古董”堆得他的楼房里到处都是,前后花了1000多万元。夫妻俩为此发生争吵,以致妻子把他轰出家门,并通知公司财务,非正经业务,绝不能再支钱给他。为了平息家庭矛盾,这位妻子只好求助于叶佩兰,鉴定那些古董的真伪。叶佩兰一到深圳,这位老板就指挥着人把藏品一个个往她眼前的桌上搬,叶佩兰说:二三百件瓷器全是高仿真的赝品,毫无收藏价值。
还有一位全国“500强”的企业家。他的藏品,瓷器、玉器、铜佛、石佛、玉佛……多达上万件。他的初衷是想把散
落在民间的文物古董收集起来搞个博物馆。请来故宫专家鉴定后,发现绝大多数都是假的。其中许多瓷器是由叶佩兰鉴定的,几百件瓷器找不出一件像样的真可谓损失惨重。家有财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一位南方人曾特意来北京找到叶佩兰,揣着一件“汝窑洗”寻求鉴定。叶佩兰看过他的“汝窑洗”后没说什么,周围的人快言快语,都说他的东西不对。这位收藏者精神受了很大刺激,据说他是准备等把那件“汝窑洗”卖了给女儿买嫁妆,但梦想就此破灭。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安徽省阜阳市原市长肖作新等贪官的赃物拍卖会上,超过大半的古玩字画证实都是赝品。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利用古董一夜暴富的神话就比比皆是:什么一个乡下老太喂鸡用的家什被懂行的人意外发现,一看是哪一朝代的古董了;什么废品堆里意外发现非常值钱的古籍或字帖等等。古董收藏的初衷是把玩和欣赏,但现在却成为股票一样的投资渠道,成为许多人赖以发财的方式。随着收藏热带来各地电视台的“鉴宝节目”如火如荼,“发财梦”通过现代传媒无限夸大。节目制片人兼主持人罗晰月主创了“艺术品投资”及其周末版“鉴宝”,她开始做“艺术品投资”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是个边缘题材,并不看好。三年后推出了有观众参与的《鉴宝》,节目一出来收视率就进入了前三名,效果非常好。王刚疯狂炒作古董,赵忠祥的古董价值5个亿。如同“选秀”的泛滥一样,各家电视台纷纷上马所谓
的“收藏鉴宝类节目”: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吉林卫视《找你》、昆明电视台《盛世典藏》、凤凰卫视《投资收藏》、天津都市频道《艺品藏拍》、湖南娱乐频道《艺术玩家》、浙江电视台《宝藏》……节目中,主持人必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渲染文物值多少钱,还要问其主人当时是多少钱买的,对方一说只花很少几个钱,引来一片羡慕。节目的过分夸张对当下的好古之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些专家们为假古董拍照、发表评论、写序,是自身水平不够,不能判断玉的真假,还是利益链条上的演员。
有一个奇石收藏协会的副会长,有一块几十元的赝品石头,节目组把他请去当作专家,自己给自己的石头估了100多万元,事后还真给人买走了,1个月后,买家来算账,说是假的,要求退钱,以诈骗罪将副会长告入狱中,最后副会长在狱中自杀。如果说人类本能的贪婪是罪恶根源,那层出不穷“鉴宝”类节目则扮演了不光彩的“皮条客”。一对知名的歌唱家夫妇担任节目嘉宾,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们结婚时收藏到的两把紫檀木椅子的故事,这两把椅子被专家估价5万元。节目录制结束后,一位中年男人说他才是这两把紫檀木椅子的真正主人,1996年买的时候就花了18000元。后来才知道,这两把紫檀木椅子的确是那位男子的。而歌唱家是名人,于是“鉴宝”节目以他们为主角编写了收藏故事。节目中还曾出现过一幅吴作人《牧牛图》,被专家现场
鉴定为真迹,估价25万元。后来,吴作人的妻子、著名书画家萧淑芳,萧淑芳的关门弟子、画家曲赫东,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法人代表、吴作人的女婿商玉生均认为该画是伪作。此事在收藏界引起巨大反响。专家为一套赝品齐白石“通景屏”估价上百万元。仿造水平仅比地摊货略强,竟被认为是真品,让人大跌眼镜。
北京一位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被一家著名的电视台请去他们的收藏节目做嘉宾,但是去之前他们要求到那里估价的时候必须得说11万,其实那件东西,也就值三五万,就拒绝了他们。他的一位同行被邀参加电视台的“鉴宝节目”,上节目前曾被暗示要把一张在拍卖会上估价10万元的字画估出70万元的价格。这种做法干扰了市场的正常秩序,也助长了老百姓的投机、暴富心理。
既然是…鉴宝‟,那就要一定是…宝‟,类似节目办得太多了民间哪有多少…国宝‟啊?不少电视台节目上卫星,外国人看到这么随便会做何感想?不管什么…宝‟,都要让观众猜,轮流猜,反复猜,观众哪懂什么价格?忽悠就是欺骗,成心把人们对文物的注意力吸引到金钱上来。”很多当代的画家和书法家,其作品价钱逐年下跌,如果一年前有人按当时的市价买入的画作,一年后按当时的价钱卖就不会有人理睬。现在股票类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都反复强调“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有的还在屏幕下方打出上述字样。而反观各电视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