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水肿习题

病理学水肿习题
病理学水肿习题

第六章水肿

【名词解释】

1.水肿

2.积水

3.隐性水肿

4.凹陷性水肿

5.肾小球滤过分数

【填空】

1.常见的全身性水肿有、、

和。

2.正常人体液容量和组织液容量的相对恒定有赖于机体对和的完善调节。

3.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的机制有、

、、。4.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的主要原因是;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5.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常见原因有和

6.肾病综合征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是由于。

7.慢性消耗性疾病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是由于。

8.严重营养不良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是由于。

9.淋巴性水肿液蛋白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10.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和。

11.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主要是由于

和。

【单项选择题】

1.水肿是指

A.组织间液或体腔中液体过多

B.体内体液含量过多

C.细胞内液含量过多

D.细胞外液含量过多

E.血管内液体过多

2.属于全身性水肿的是

A.淋巴性水肿

B.炎性水肿

C.营养不良性水肿

D.血管神经性水肿

E.以上均是

3.属于局部性水肿的是

A.心性水肿

B.肾性水肿

C.肝性水肿

D.肺水肿

E.营养不良性水肿

4.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均与下列哪项有关

A.微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B.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C.低蛋白血症

D.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E.淋巴回流受阻

5.下述哪项不是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的因素

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B.微血管壁通透性

C.血浆胶体渗透压

D.血浆晶体渗透压

E.淋巴回流

6.平均有效流体静压是

A.动脉端毛细血管血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之差

B.静脉端毛细血管血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之差

C.动脉端毛细血管血压与组织间液流体静压之差

D.静脉端毛细血管血压与组织间液流体静压之差

E.毛细血管平均血压与组织间液流体静压之差

7.下列哪项不属于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B.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C.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淋巴回流受阻

8.左心衰竭引起肺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A.肺泡壁毛细血管内压增高

B.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淋巴回流受阻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

9.炎性水肿产生的主要机制是

A.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B.组织间液流体静压增高

C.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淋巴回流受阻

E.局部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10.肾病综合征时水肿形成最主要的机制是

A.毛细血管内压升高和钠水潴留

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钠水潴留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和钠水潴留

D.毛细血管内压升高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E.毛细血管内压升高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11.促使抗利尿激素释放人血的是

A.有效循环血量增加

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C.细胞外液渗透压↓

D.血清[Na+]↓

E.血清[K+]↑

12.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部位是

A.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

B.近曲小管和髓袢

C.远曲小管和髓袢

D.近曲小管和集合管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13.促使醛固酮分泌最重要的因素是

A.血清[K+]↓

B.血清[Na+]↑

C.血浆渗透压↓

D.血容量↓

E.渗透压感受器敏感性↑

14.哪种激素分泌增多可导致体内钠潴留

A.心房钠尿肽

B.甲状腺素

C.醛固酮

D.抗利尿激素

E.肾上腺素

15.使肾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的因素是

A.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增高

B.醛固酮分泌增多

C.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D.心房钠尿肽分泌增多

E.ADH分泌增多

16.水肿时出现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B.淋巴回流受阻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E.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

17.下列哪项不是引起钠水潴留的因素

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B.醛固酮分泌增多

C.远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D.心房钠尿肽分泌增多

E.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18.心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是

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B.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C.醛固酮分泌增多

D.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E.以上均是

19.心性水肿最先出现的部位是

A.四肢

B.面部

C.眼睑

D.下垂部位

E.腹腔

20.肾性水肿首先出现的部位是

A.上肢

B.下肢

C.腹腔

D.眼睑

E.下垂部位

21.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全身性水肿的主要环节是

A.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B.滤过膜通透性增加

C.醛固酮增多

D.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E.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22.肝性水肿最先出现的部位是

A.上肢

B.下肢

C.下垂部

D.面部

E.腹腔【多项选择题】

1.下述哪些属于全身性水肿

A.心性水肿

B.肾性水肿

C.肝性水肿

D.营养不良性水肿

E.炎性水肿

2.下述哪些属局部性水肿

A.炎性水肿

B.肝性水肿

C.淋巴性水肿

D.血管神经性水肿

E.营养不良性水肿

3.引起组织液生成过多的因素有

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降低

B.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E.淋巴回流受阻

4.导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因素有

A.醛固酮分泌增多

B.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

C.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

D.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E.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5.导致局部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的直接因素有

A.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B.肿瘤压迫

C.静脉血栓形成

D.淋巴回流受阻

E.动脉充血

6.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的原因有

A.肝硬化

B.严重营养不良

C.肾病综合征

D.慢性感染

E.恶性肿瘤

7.导致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的因素是

A.蛋白质丢失过多

B.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C.大量钠水潴留

D.淋巴回流受阻

E.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8.烧伤导致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因素有

A.微血管壁直接损伤

B.血栓素A2的作用

C.组胺的作用

D.激肽的作用

E.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9.引起淋巴性水肿的常见原因有

A.恶性肿瘤

B.充血性心力衰竭

C.乳腺癌根治术

D.肾病综合征

E.丝虫病

10.机体的抗水肿因素包括下列哪项的增加

A.肾小球滤过率

B.肾小管钠水重吸收

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D.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E.淋巴回流

11.参与调节远曲小管重吸收钠、水的激素有

A.抗利尿激素

B.醛固酮

C.肾素

D.心房钠尿肽

E.血管紧张素Ⅱ

12.能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的因素有

A.血清[K+]↑

B.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C.血清[Na+]↓

D.血浆渗透压升高

E.血管紧张素Ⅱ增多

13.引起钠水潴留的因素有

A.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B.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C.心房钠尿肽分泌增多

D.远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E.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14.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原因有

A.急性肾小球肾炎

B.慢性肾小球肾炎

C.充血性心力衰竭

D.贫血

E.肾病综合征

15.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引起钠、水重吸收增多的机制是

A.醛固酮分泌增多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心房钠尿肽分泌增多

D.近曲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流体静压下降

E.近曲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16.直接影响全身性水肿出现部位的因素有

A.组织结构特点

B.重力效应

C.组织代谢水平

D.机体的营养状况

E.局部血流动力学

17.心性水肿的发病机制包括

A.微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B.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C.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D.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E.肾小球滤过分数升高

18.肾性水肿的发病机制包括

A.微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B.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C.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

D.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E.淋巴回流受阻

【问答题】

1.简述水肿的发病机制。

2.球-管失衡有哪几种形式?常见于哪些病理情况?

3.什么叫肾小球滤过分数?它的增加为什么会引起近曲小管重吸收增加?

4.试述引起肾脏排出钠水障碍的主要因素及产生机制。

5.简述心性水肿的发生机制

6.为什么心性水肿首先出现在低垂部位;而肾性水肿首先出现在眼睑或面部?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2.积水指水肿发生于体腔内

3.隐性水肿皮下组织液增多,达原体重的10%,用手指按压不出现凹陷,称隐性水肿。

4.凹陷性水肿当皮下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用手指按压液体流向四周而出现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显性水肿。

5.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填空】

1.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

2.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

3.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淋巴回流受阻

4.静脉压增高血浆白蛋白含量减少

5.肾小球滤过总面积减少肾血流量减少

6.蛋白质丧失过多

7.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

8.蛋白质合成障碍

9.水和晶体物质透过血管壁回收

10.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11.醛固酮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C

5.D

6.E

7.C

8.A

9.A 10.C 11B 12.E 13.D 14.C 15.A 16.D 17D 18.E 19.D 20.D 21.A 22.E

【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D

3.BCDE

4.CDE

5.BCE

6.ABCDE

7.ABCDE

8.ACD

9.ACE 10.AE 11.ABCE 12.BCE 13.ABDE 14.ABCE 15.DE 16.ABE 17.ABCDE 18.BCD

【问答题】

1.水肿发病的基本机制是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前者包括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以及淋巴回流受阻,这些因素均会导致血管内液体滤出大于回流,使组织液生成过多;另一方面是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包括GFR降低和近曲小管、髓袢、远曲小管以及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

2.球-管失衡有三种形式:①GFR降低,肾小管重吸

收水钠正常;②GFR正常,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③GFR 降低,肾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球-管失衡常见于充血性心衰、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

3.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滤过分数增加,可使无蛋白滤液增多,从而导致近曲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流体静压降低和近曲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重吸收增加。

4.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降低和肾小管重吸收增多。(1)GFR降低:①广泛肾小球病变;②有效循环血量降低。(2)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①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②肾小球滤过分数升高。(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①醛固酮分泌增多和灭活减少;②ADH 分泌增多。

5.(1)心输出量减少:①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肾小管重吸收增加;③心房肽分泌减少;④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2)静脉回流障碍,毛细血管内压增高。此外,由于胃肠道淤血和肝淤血,使蛋白质摄入减少、消化吸收障碍和血浆蛋白合成减少,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进一步加重水肿。

6.右心衰竭时,由于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受重力影响,心脏水平面垂直距离越远的部位,外周静脉压和毛细血管流体静压越高,故水肿首先出现在低垂部位。肾性水肿时,血浆蛋白从尿中丢失可使血浆胶渗压降低,组织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因此,肾性水肿不受重力影响;由于组织结构疏

松的部位容易容纳水肿液,故肾性水肿首先出现在组织疏松的眼睑或面部。

山农成人教育 动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动物病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充血是指由于___________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 2、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由血小板析出,粘集而成的血栓称为___________。 3、梗死是指由于________________,局部组织因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4、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 5、慢性炎症病变是以为主。 6、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相同来源的正常组织的不同程度的差异称为。 7、肿瘤的生长速度主要与肿瘤的性质有关。一般良性肿瘤生长,恶性肿瘤生长迅速。 8、槟榔肝形成是由于肝脏发生了脂肪变性和________________。 9、红色血栓和白色血栓交替形成红白相间的血栓称为________________。 10、心脏功能不全引起的休克称为________________。 11、出血是指血液流出__________________之外的过程,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体内称内出血。 12、脑炎根据性质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非化脓性脑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脑炎和变态反应性脑炎。 13、渗出性炎症分为浆液性炎、________________、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四类 14、根据病因肝炎可分为传染性肝炎和________________。 15、镜检坏死组织的细胞核主要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和三方面的变化。 16、肺气肿分为肺泡性肺气肿和________________。 17、栓塞的类型主要有脂肪性栓塞、气体性栓塞、栓塞和其他栓塞。 18、缺氧的类型有四种,低张性缺氧、血源性缺氧、循环性缺氧血和 ______________。 19、酸碱平衡紊乱分为四种类型,即代谢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 20、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称为脱水,脱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高渗性脱水、 ______________和低渗性脱水。 二、选择题 1、血肿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局部组织发生()

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 (1)

动物病理学试题集与答案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疾病 2 因果转化规律 二、填空题 1 生物性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是:、、 、、。 2 局部化脓菌感染时,如果机体抵抗力强病变,如果机体抵抗力弱可引 起。 3 化学性致病因素的共同特点是:、、 。 三选择题 1 缺氧时主动脉弓、颈静脉窦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引起呼吸加深加快,此机理属于()。 A.组织机理 B.体液机理 C.神经机理 D.遗传机理 2 机体反应性包括()。 A. 种属反应性 B. 个体反应性 C. 年龄反应性 D. 性别反应性 四、判断题 1 所有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 五、问答题 1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矛盾斗争过程,在此 过程中动物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患病动物表现出不同症状和体症,使役能力下降和经济价值降低。 2 因果转化规律: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结果,这种疾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 二、填空题 1 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一定的特异性;有传染性和一定的持续性; 侵入机体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机体反应性及抵抗力起着及重要作用 2 痊愈;脓毒败血症 3 化学性致病因素进入机体后常积蓄到一定量才引起发病;对组织器官选择性地毒害;在整 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作用。 三选择题 1 C 2 A、B、C、D 四、判断题 ×

五、问答题 1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是什么? 1、损伤与抗损伤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全过程 (1)一般情况下损伤对机体有害,抗损伤对机体有利,两者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 的方向。 (2)损伤与抗损伤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细菌性痢疾的初期,腹泻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抗损伤),继续腹泻引起脱水、酸 中毒、休克。 2 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及主导环节 疾病过程中第一原因引起某一个结果,此结果变为另一原因又引起第二个结果,这种疾 病过程中因和果交替出现的规律称为疾病过程的因果转化规律。 主导环节:因果转化链上不是所有的环节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起同样作用,而有一个 环节决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这个环节称为主导环节。 3 疾病过程中局部和整体的辨证关系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局部病变和全身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辨证关系,局部病变受全身的制约,同时又影响全身。 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解释 1 动脉性充血 2 静脉性充血 3 出血 4 血栓形成 5 梗死 二、填空题 1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 和。 三、选择题 1 临床上铁锈色鼻液增多是()引起的。 A.慢性肝淤血 B.慢性肾淤血 C.心力衰竭 D.慢性肠梗塞 2 充血类型有()。 A.神经性充血 B.侧枝性充血 C.贫血后充血 D.出血后充血 3 当牛、羊瘤胃鼓气,马胃扩张以及腹腔大量积液时进行胃或腹腔穿刺治疗,如果放气或抽 水速度快可引起腹部()充血。 A. 神经性 B. 侧枝性 C. 贫血后 D. 遗传性 4 引起静脉性充血的原因有()。 A. 局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B. 心脏机能能障碍 C. 胸膜疾病 D. 小动脉扩张 5 属于渗出性出血的是()。 A. 点状出血 B. 斑状出血 C. 益血 D. 出血性浸润 四、问答题 1 渗出性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2 血栓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规转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一、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教育地位 2.临床诊治地位 3.doctor’s doctor 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人体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解剖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第三节疾病概论 一、疾病的相关概念 1.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二、疾病的共同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2、因果交替 3、局部与整体 三、死亡 1、死亡:临床上传统判定死亡的标志是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 2、脑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是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其判断标准有:①无自主呼吸;②不可逆性昏迷或对外界的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管造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适应 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一、萎缩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2、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例如青春期后胸腺萎缩、老年性卵巢、子宫、睾丸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是指病理状态下发生的萎缩,可表现为全身性萎缩或局部性萎缩。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2)压迫性萎缩(3)失用性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 二、肥大 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一)类型及原因 从性质上,肥大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1、生理性肥大:是指生理状态下应激高兴奋状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

动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解释下列名词 ①疾病——疾病是动物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引起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由于稳态调节紊乱, 从而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使机体与 外环境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这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疾病。简 ②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的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机体作为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中 ③病因(致病因素)——疾病发生是有原因的,引起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简 ④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科学,称为病因学。简 ⑤诱因——能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中 ⑥分子病理学——是指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时各种形态、功能、代谢变化及疾病发生的机制,即 分子病理学或称分子医学。中 ⑦疾病的转归——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束, 这就是疾病的转归。中 ⑧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简 二、填空题 1、躯体上、社会上 2、分子水平 3、抗损伤 4、经济价值 5、机体内部因素(即内因)、诱因 6、物理性、机械性 7、特异性、持续性、潜伏期、有毒代谢产物 8、细菌、病毒、真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原虫、蠕虫等 9、损伤与抗损伤、因果转化、局部与整体 10、康复、死亡 三、选择题 1、A; 2、A; 3、D; 4、B; 5、C; 6、C; 7、D; 8、C; 9、D;10、A。 四、简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有哪些? 答:生物性因素的致病作用特点:有一定选择性、有一定特异性、有一定持续性、有明显潜伏期、产生有毒代谢产物。 2、疾病的外因有哪些? 答:生物性因素,机械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机体必需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动物病理学题库

51、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 ) 52、结核病导致的干酪样坏死属于液化性坏死的一种类型。( ) 53、凡是使动脉血流中断、血管阻塞的因素都可造成梗死。( ) 54、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 55、发生炎性水肿时,有大量的白细胞渗出。( ) 56、良性肿瘤组织学特点,分化良好,无明显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相。() 57、体温升高就是发热。() 58、肺炎是指肺组织含量异常减少而致体积过度膨大。() 59、休克是生命重要器官循环灌流量危急性锐减,使机体发生严重的机能代谢障碍和细胞损害的病理过程。( ) 60、急性肾小球性肾炎通常以增生为主。眼观肾体积肿大,被膜紧张,易剥离。表面与切面光滑潮红,俗称“大红肾”。( ) 61、蜡样坏死是特指心肌的坏死。( ) 62、动脉性充血是指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血量增多。() 63、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64、脓细胞是从血液中渗出的中性粒细胞。() 65、肿瘤的实质就是肿瘤细胞,它决定肿瘤的性质。() 66、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机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NaHCO3原发性减少,致血液pH值趋向低于正常。() 67、心脏在缺氧时出现的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和输出量增加提高全身供氧量,对

急性缺氧有一定代偿意义。() 68、外周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叫白细胞核左移现象。( ) 69、疣性心内膜炎时,其疣状物是由纤维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构成。() 70、慢性出血性贫血时间久了,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血液中有核RBC和小RBC 增多。() 7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是有一定的潜伏期。() 72、栓塞仅指血栓随着血流运行堵塞血管的过程。() 73、转移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74、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机能亢进和细胞增生、实质器官的病变可见于炎症的全身反应。() 75、良性肿瘤生长方式多取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常无包膜。() 76、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使机体散热障碍而导致的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77、当大量溶血所形成的未结合胆红素增多。胆红素定性试验为直接反应阳性。() 78、血液中白细胞从轴流进入边流,靠边的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称为白细胞附壁。() 79、支气管肺炎时,肺组织眼观变化呈现多色彩景象。() 80、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时,肠粘膜表面形成凝固的纤维素假膜,例如猪瘟。() 81、防御机能包括屏障机能、吞噬杀菌作用、解毒机能、排毒机能。() 82、血栓与血管壁黏着,死后血凝块易与血管壁分离() 83、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

病理学基础简答题知识交流

病理学基础简答题

《病理学基础》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简述萎缩的原因及类型。P6 答:萎缩一般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个类型。 生理性萎缩见于更年期后妇女的子宫和卵巢的萎缩、老年人的各器官的萎缩、青春期的胸腺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 (1)营养不良性萎缩 (2)压迫性萎缩 (3)失用性萎缩 (4)去神经性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 2、简述细胞水肿的病例变化。P9 答:肉眼观察: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切面隆起,边缘外翻,颜色变淡, 似开水烫过一样。 镜下观察:细胞体积增大,HE染色胞质内出现许多细小的淡红色颗粒(电镜下为为肿胀的 线粒体和内质网)。若水肿进一步发展,可发展为气球样变。 3、简述脂肪变性的病例变化。P10 答:肉眼观察:脂肪变性的器官体积增大,包膜紧张,呈淡黄色,切面触之有油腻肝。

镜下观察:脂肪变性的细胞体积增大,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 4、简述坏死的病理变化。P11-12 答:镜下观察:(1)细胞核的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重要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 (2)细胞质的变化:胞质中RNA丧失及蛋白质变性,致使胞质红染;胞质结 构崩解,致使胞质呈颗粒状,进而细胞膜破裂,整个细胞 完全崩解消失,溶解、吸收而消失。 (3)间质的变化:基质崩解,胶原纤维肿胀、崩解、断裂、液化,最后坏死 的胞核、胞质及崩解的间质融合成一片模糊的颗粒状、 无结构的红染物质。 肉眼观察:失活组织的特点是:1、失去原组织的光泽,颜色变苍白、浑浊; 2、失去原组织的弹性,捏起或切断后组织回缩不良; 3、失去正常组织的血液供应,摸不到动脉搏动,针 刺或清创切开时无新鲜血液流出; 4、失去正常组织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等。 5、简述坏死的类型。P12 答:根据坏死的形态变化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凝固性坏死(2)液化性坏死(3)纤维素样坏死(4)坏疽

病理学11 水肿 专项练习题

一、是非题 1.水肿和积水都是发生了液体积聚过多,没有本质的区别。( ) 答案:对 2.在水肿和积水的概念中,两者相同之处是液体积聚过多;不同之处是水肿发生在组织间隙,积水发生在体腔。( ) 答案:对 3.促进组织液滤出的力量包括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胶体渗透压。( ) 答案:错 4.微血管通透性↑和淋巴回流障碍均可引起组织胶体渗透压↑而导致水肿。( ) 答案:对 二、单4选1 1.下列( )项关于水肿的描述不正确。 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中积聚称为积水 B.过多的液体在体腔中积聚称为积水 C.水肿和积水都是发生了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中积聚 D.积水属于广义水肿中的一种 答案:A 2.Na+、水潴留引起水肿的基本机制是( )。 A.GFR↓,肾小管重吸收正常 B.GFR↓,肾小管重吸收↓ C.GFR↑,肾小管重吸收↑ D.球-管平衡 答案:A 3.肝性水肿的特点( )。 A.水肿常先出现于眼睑和面部 B.水肿常先出现于身体的下垂部位 C.常见腹水而全身性水肿不明显 D.皮肤压之不凹陷但体重可突然增加 答案:C 4.心性水肿的特点( )。 A.水肿常先出现于眼睑和面部 B.水肿常先出现于身体的下垂部位 C.常见腹水而全身性水肿不明显 D.皮肤压之不凹陷但体重可突然增加 答案:B 5.隐性水肿的特点( )。 A.水肿常先出现于眼睑和面部 B.水肿常先出现于身体的下垂部位 C.常见腹水而全身性水肿不明显 D.皮肤压之不凹陷但体重可突然增加 答案:D 6.肾性水肿的特点( )。 A.水肿常先出现于眼睑和面部 B.水肿常先出现于身体的下垂部位 C.常见腹水而全身性水肿不明显 D.皮肤压之不凹陷但体重可突然增加 答案:A 7.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水肿的主要发生机制是( ) A.毛细血管血压↑ B.血浆胶压↓ C.微血管通透性↑ D.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D 8.左心衰所致全身性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 A.毛细血管血压↑ B.血浆胶压↓ C.微血管通透性↑ D.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A

病理学名词解释(重点)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风湿小体:风湿病增生期病变,小体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有风湿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成分,此小体为风湿病特征病变。绒毛心:见于风湿性心外膜炎,当心外膜腔内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冲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故得名。 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并发症。由于肺内炎性病灶中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释放的蛋白水解酶量不足以溶解渗出物中的纤维素,大量未能被溶解吸收的纤维素即被肉芽组织取代而机化,病变肺组织呈褐色肉样外观,故得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一组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共同特点为肺实质和小气道受损,导致慢性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和肺功能不全,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等疾病。 肺气肿:指远于终末呼吸道(即肺腺泡)受损,管腔永久性膨大和含气量增多。 硅结节:硅肺的特征性病变,为境界清楚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3~5cm,色灰白,触之有沙砾感;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形成,早期为细胞性结节,以后发展为纤维性结节、玻璃样结节。 燕麦细胞癌:属肺小细胞癌,癌细胞小,呈梭形或燕麦形,胞质少,似裸核,癌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呈片状、条索状排列。 假小叶: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的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肝细胞团。 早期胃癌: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而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者;大体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

动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标准答案

动物病理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解释下列名词 ①疾病——疾病是动物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引起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由于稳态调节 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 征:使机体与外环境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这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疾病。 简 ②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的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机体作为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中 ③病因(致病因素)——疾病发生是有原因的,引起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为致病 因素。简 ④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科学,称为病因学。简 ⑤诱因——能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中 ⑥分子病理学——是指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时各种形态、功能、代谢变化及疾病发生的机 制,即分子病理学或称分子医学。中 ⑦疾病的转归——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 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中 ⑧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和机制的科学。简 二、填空题 1、躯体上、社会上 2、分子水平 3、抗损伤 4、经济价值 5、机体内部因素(即内因)、诱因 6、物理性、机械性 7、特异性、持续性、潜伏期、有毒代谢产物 8、细菌、病毒、真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原虫、蠕虫等 9、损伤与抗损伤、因果转化、局部与整体 10、康复、死亡 三、选择题 1、A; 2、A; 3、D; 4、B; 5、C; 6、C; 7、D; 8、C; 9、D;10、A。 四、简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有哪些? 答:生物性因素的致病作用特点:有一定选择性、有一定特异性、有一定持续性、有明显潜伏期、产

第一章 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病理学基础 【学习要求】 掌握:疾病的概念;充血、出血、局部贫血、坏死和炎症的概念及病理变化特征以及炎症的局部症状;发热、贫血、黄疸、水肿及脱水概念及病理过程;剖检方法与步骤。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充血、出血、局部贫血发生的原因,发生坏死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变过程及全身变化;应激、败血症的概念;剖检观察与纪录。 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萎缩、变性、组织修复的概念及病理变化特征,炎症常见类型、转归;休克、酸碱中毒的概念;采样、保存与送检。 【学习重点内容】 一、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而且有规律的斗争过程。疾病是一种自然现象。疾病表现为机体的临床症状、体征或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出现机体生命活动障碍,使畜禽经济价值降低。在损伤和抗损伤的过程中,若损伤大于机体的抵抗力,则疾病进一步恶化;反之,疾病减轻并恢复健康。 例如:当动物发生肠炎时,肠黏膜受有害物质刺激使其损伤,肠道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乘虚而入,肠道为抵御病原体的侵入而分泌增加,同时增强蠕动以排出病原体,表现为腹泻。但是,腹泻使体液的平衡遭到破坏,严重的腹泻导致脱水、口渴、血液浓稠,如果此时体液得不到有效补充,机体产热增加、散热降低,加之肠道内的病理产物吸收入血而引起身体发热,患病动物表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此时,动物生产性能下降,使役能力降低。 如果机体抵抗力强,通过免疫和神经体液等调解可缩短病程而康复;反之使病程延长、甚至死亡。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健康的标志,疾病则是体内外统一、平衡、和谐的破坏。 上述疾病概念提示我们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应查明病因,注意区别损伤和抗损伤过程的主次因素,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提高机体的抵抗力,维护、保持和恢复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谐以及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改变传统兽医以治病为主的观念,对疾病及时而尽早采取防制措施,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 二、充血的概念及病理特点 器官和组织内含血量比正常增多的状态称为充血。按其发生机理充血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病理解剖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题共10分) 1.门静脉内的栓子会引起下列哪个部位的栓塞?(B) A、后腔静脉属支 B、肝 C、脑 D、肾 E、肺 2.肝脏淀粉样变时,淀粉样物质主要沉积的部位是:(D) A、窦状隙 B、狄氏腔 C、汇管区 D、窦状隙与狄氏腔之间的网状纤维上 E、叶下静脉周围 3.血栓形成与以下哪项最密切:(A) A、血管内膜损伤 B、血管中膜损伤 C、血管外膜损伤 D、血小板损伤 E、白细胞减少4.再生能力最强的细胞是:(A) A、造血细胞 B、心肌细胞 C、肝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骨细胞 5.上皮样细胞来源于:(D) A、瘤细胞 B、淋巴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巨噬细胞 E、上皮细胞 6.恶性肿瘤的糖代谢过程中,可产生:( A) A、多量乳酸 B、球蛋白 C、肿瘤坏死因子 D、干扰素 E、白细胞介素 7.心内膜炎时,炎症常发的部位是:(A ) A、二尖瓣 B、三尖瓣 C、半月瓣 D、心壁内膜 E、乳头肌 8.关于慢性性淋巴结炎,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 A、淋巴结充血 B、淋巴细胞坏死 C、急性淋巴结炎的早期表现 D、淋巴细胞大量增生 E、窦卡他 9.下列哪项描述不符合急性猪丹毒的病变:(E) A、急性脾炎、脾肿大 B、肾肿大,见出血点 C、卡他性胃肠炎,胃底和十二指肠出血 D、皮肤丹毒性红斑 E、固膜性肠炎 10.鸡马立克氏病也可以表现为鸡的:(D) A、大肝病 B、大脾病 C、大肾病 D、灰眼病 E、白喉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题共10分) 1.槟榔肝的镜检变化主要有:(AC ) A、中央静脉、小叶间静脉和窦状隙扩张充满红细胞 B、肝细胞坏死 C、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萎缩 D、间质结缔组织增生 E、小胆管增生 2.与肝脏脂肪变性有关的病变是:(BC) A、肝脏变硬 B、肝脏变脆 C、肝脏呈红黄色 D、肝细胞内有包涵体 E、肝脏内有大量结缔组织增生 3.构成肉芽组织的主要细胞有:(CD) A、平滑肌细胞 B、骨骼肌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血管内皮细胞 E、巨噬细胞4.淋巴细胞主要见于:(BD) A、细菌性炎 B、病毒性炎 C、寄生虫性炎 D、慢性炎 E、急性炎 5.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是:(CE) A、内生性生长 B、浸润性生长 C、膨胀性生长 D、弥散性生长 E、突起性生长 6. 慢性淋巴结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AB) A、淋巴结肿大质变硬 B、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增生 C、中性粒细胞浸润 D、窦卡他 E、小血管扩张充血 7.间质性肺炎常见于:(BC) A、猪肺疫 B、猪喘气病 C、绵羊梅迪病 D、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E、马鼻疽

动物病理学1-4答案(2011)

作业查看 在线作业第一套 ? A.水肿 ? B.出血 ? C.局部 ? D.实质细胞增生 正确答案: D 您的答案: D 知识点:第一节充血 ? A.血小板 ? B.嗜中性粒细胞 ? C.嗜酸性粒细胞 ? D.单核细胞 正确答案: A 您的答案: A 知识点:第三节血栓形成 ? A.血栓 ? B.血栓形成 ? C.血栓栓塞 ? D.梗死 正确答案: C 您的答案: C 知识点:第四节栓塞

? A.肾 ? B.脑 ? C.肝 ? D.心 正确答案: C 您的答案: C 知识点:第五节梗死 ? A.脂褐素 ? B.脂蛋白 ? C.甘油三酯 ? D.类脂 正确答案: C 您的答案: C 知识点:第二节变性 ? A.痛风 ? B.尿酸盐沉积 ? C.黄疸 ? D.含铁血黄素沉着 正确答案: C 您的答案: C 知识点:第四节病理性物质沉着

? A.脂肪组织 ? B.心肌 ? C.脑 ? D.子宫平滑肌 正确答案: A 您的答案: A 知识点:第一节适应 ? A.创伤愈合是以组织的再生和炎症为基础的 ? B.创伤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主要的差异是创面是否有炎症反应? C.第一期愈合时间短,疤痕小 ? D.第二期愈合往往局部形成较大疤痕 正确答案: B 您的答案: B 知识点:第二节修复 ? A.变质性炎 ? B.渗出性炎 ? C.普通增生性炎 ? D.肉芽肿性炎症 正确答案: D 您的答案: D 知识点:第四节炎症的类型 ? A.菌血症 ? B.败血症 ? C.病毒血症 ? D.毒血症

正确答案: A 您的答案: A 知识点:第五节炎症的结局 ? A.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突性生长 ? B.只有良性肿瘤可以呈膨胀性生长 ? C.只有恶性肿瘤可以呈浸润性生长 ? D.呈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间常有明显界限 正确答案: A 您的答案: A 知识点:第二节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 A.黑色素瘤 ? B.淋巴瘤 ? C.神经鞘瘤 ? D.肾母细胞瘤 正确答案: C 您的答案: C 知识点:第三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 A.氧分压 ? B.氧含量 ? C.血氧饱和度 ? D.氧离曲线 正确答案: D 您的答案: D 知识点:第一节缺氧的原因和类型

病理学基础教案

教案首页 课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授课日期专业班级 授课类型理论课学时数 3 教学目的: 1、掌握淤血的概念和后果 2、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形态、结局。 3、掌握栓塞的概念及类型、对机体影响 4、掌握梗死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5、培养关心、爱护病人和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淤血的后果 2、血栓形成的条件 3、血栓的结局 4、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5、梗死的病变特点 教学难点:血栓形成的机理、过程及形态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课前提问:变性、坏疽的概念、坏疽的分类 主要内容及时间: 课堂引入:肺淤血病人发生梗死的病例 教学内容 一、充血 1、定义: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内血液含量增多 2、动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过多致含血 量增多;原因;病变;后果。 3、静脉性充血 ①定义: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 毛细血管中,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增多,又 称淤血 ②原因:静脉受压、静脉管壁阻塞、心衰 ③病变:紫绀、温度降低、体积增大;镜下 ④后果:组织水肿或出血;器官实质细胞损伤、间质

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 ⑤举例: ⑴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化):病变;左心衰;长 期慢性肺淤血;心衰细胞 ⑵慢性肝淤血(槟榔肝):病变;右心衰;长期慢 性肝淤血;淤血性肝硬化 二、血栓形成 1、定义:在活体的心腔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 析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2、条件: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液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 性增高 3、类型: ①白色血栓:灰白色;血小板;头部 ②红色血栓:红色;红细胞;纤维素;尾部 ③混合血栓:红白相间;体部 ④透明血栓: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微静脉内;纤维素; DIC 4、结局:溶解吸收;机化与再通;钙化 5、影响: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病;休克、出血 三、栓塞 1、定义: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 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2、栓子的种类:血栓(最常见)、脂肪、羊水、气体、寄 生虫或虫卵、细菌团、肿瘤细胞 3、栓子的运行途径:随血液方向运行 ①来自体静脉及右心的栓子:栓塞于肺动脉或其分之 内 ②来自左心及动脉系统的栓子:栓塞于心、脑、肾、 脾等器官小动脉内 ③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栓塞于肝内门静脉分支 4、栓塞举例 ①血栓栓塞:肺动脉栓塞-----下肢深不静脉(90%),肺 出血性梗死,呼吸困难、紫绀、猝死;体循环的动 脉栓塞-----左心腔的附壁血栓、心瓣膜上的血栓、动

病理学考试题库(带答案)

第一部分 第一、二章细胞的损伤、适应与修复 一、单选题(共132道) 1.外科病理学应用最广泛的病理学研究方法是 A.尸体剖验 B.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 C.动物实验 D.电镜 E.活检 2.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 A.肺 B.阑尾 C.膀胱 D.四肢 E.子宫 3.脱落细胞学可用来检查 A.痰液 B.尿液 C.胸腔积液 D.乳房穿刺物 E.以上均可 4.细胞水肿和脂变常发生在 A.肺、脾、肾 B.心、脾、肺 C.心、肝、肠 D.肝、肾、脾 E.心、肝、肾 5.病理学被视为桥梁学科的原因是A.与基础医学关系密切 B.与临床医学关系密切 C.能为临床医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D.能指导临床的治疗 E.与A、B、C有关 6.下列哪种组织再生能力最强: A.腺体 B.骨骼肌 C.神经细胞 D.软骨 E.平滑肌 7.下列哪种不是病理学的研究范畴A.病因学 B.发病机制 C.疾病的治疗 D.病理变化 E.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8.关于动物实验,下列描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可以复制某种疾病 的模型 B.动物实验的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人体 C.可以了解疾病的病理发展过程 D.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药物或其他因素 对某种疾病的疗效和影响 E.可利用动物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 制 9.“静脉石”的形成是静脉内的血栓发生 了 A.机化 B.钙化 C.包裹 D.脱落 E.吸收 10.下列哪种色素与细胞萎缩有关 A.胆色素 B.疟色素 C.脂褐素 D.黑色素 E.含铁血黄素 11.不属于细胞、组织的适应性变化的病变 是 A.萎缩 B.发育不全 C.肥大 D.增生 E.化生 12.缺碘所致的甲状腺肿大属于: A.过再生性增生 B.再生性增生 C.甲状腺肥大 D.内分泌障碍性增生 E.甲状腺增生合并肥大 13.组织发生坏死时,间质发生变化的情况 应该是 A.和实质细胞同时发生 B.较实质细胞出现更早 C.一般不发生改变 D.在实质细胞病变之后发生 E.只发生轻度变化 14.“肥大”是指: A.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B.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C.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D.是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E.间质增生 15.在坏死组织发生分离排出的过程中,下 列哪项描述的内容不够合适 A.有溶解现象出现 B.有炎性过程参与 C.可产生空洞 D.不会形成包裹 E.一定会形成溃疡 16.结核球的形成是干酪样坏死物被 A.机化 B.钙化 C.包裹 D.排出 E.吸收 17.一般来说,当坏死灶较大不能溶解吸收 或完全机化时,下列哪一项叙述较合适 A.一定形成空洞 B.最易分离排除 C.不会形成溃疡 D.大多产生包裹 E.长期不发生变化 18.在组织学上看到有细胞核固缩、碎裂、 溶解时.说明: A.细胞正开始死亡 B.细胞的功能还有可能恢复 C.细胞的功能虽然可能恢复.但已极为 困难 D.细胞已经死亡了一段时间 E.细胞浆可能还没有发生改变 19.肉芽组织是由……组成: A.吞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B.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 C.新生毛细血管和单核细胞 D.单核细胞、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的 结节 E.以上都不是 20.急性胃炎时,表浅胃黏膜坏死脱落可形 成 A.糜烂 B.窦道 C.瘘管 D.空洞 E.溃疡 21.坏死对机体的影响与下列哪项无关 A.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 B.坏死细胞的数量 C.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再生能力 D.发生坏死器官的贮备代偿能力 E.坏死灶有无形成脓肿

动物病理学复习题

动物病理----复习资料 槟榔肝:是指肝脏由于慢性淤血发生脂肪变性时,淤血处明显成暗红色,而变性处为黄色,肝脏表面和切面形成红黄相间的眼观类似槟榔切面的纹理,故称之为槟榔肝。 虎斑心:心脏发生脂肪变性时,在心外内膜下和心肌切面可见灰黄色条纹斑点,与正常红色的心肌相间,呈虎斑纹,故称为虎斑心 绒毛心:因心搏动而摩擦牵引,使沉积于心外膜的纤维素呈绒毛状,故称为绒毛心。 西米脾:局灶型的淀粉样变,淀粉样物质沉着于白髓部位的中央动脉壁与淋巴滤泡的网状纤维上,此时脾脏的切面出现半透明灰白色颗粒状病灶,外观如煮熟的西米,俗称西米脾。火腿脾:眼观脾脏切面出现不规则的灰白色区,与残留的固有暗红色脾髓互相交织呈火腿样花纹,故称火腿脾。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器官或组织动脉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分为生理性充血病理性充血(分为神经性充血、侧枝性充血和贫血性充血)】 淤血:指小静脉和静脉毛细血管扩张、血流缓慢,使局部组织含静脉血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为淤血 【分为全身性淤血和局部性淤血】 全身性淤血:主要原因是心力衰竭和胸内压升高。常见于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气胸、胸水等。

局部性淤血:主要原因是局部静脉受压和静脉管腔阻塞 梗死:指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 贫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少而呈灰白色,又称为白色梗死 出血性梗死:梗死灶含血量多而呈暗红色,又称为红色梗死 血栓形成: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份析出并凝集成固体物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血栓形成的三个条:1、心血管内膜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液性质的改变】 【血栓形成的三个阶段及其形态1、血小板粘集和白色血栓形成(头部)2、血液旋涡和形成混合血栓(体部)3、血液凝固和形成红色血栓(尾部)】 栓塞:指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物质,随血液运行,并引起血管阻塞的过程。【常见的栓子种类:1、血栓2、组织碎片和细胞3、细菌团块、寄生虫如:肺、肾小球、淋巴结的细菌栓塞。4、气体、脂肪】 【栓塞类型:血栓性栓塞、脂肪性栓塞、空气性栓塞、其他栓塞】 【栓塞的部位和途径:1、来自肺静脉、左心室和大循环系统的栓子,随动脉血流运行,可在全身各器官的动脉分支处发生栓塞。2、来自大循环静脉系统和右心的栓子,可在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栓塞。3、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的栓塞。此外,在房室隔或室间隔缺损时,心脏内的栓子可有压力高的一侧经缺损部进入另一侧心腔,再随血流引起相应动脉分支的栓塞。】 出血:指血流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即在血管或心脏之外可见到红细胞 渗出性出血:指由于小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缓慢地渗出血管外。常有示病性。 血肿:指小血管破裂时,流出的血液聚积在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并挤压周围组织。瘀点:指约针头大小或更小的渗出性出血(一般直径部超过1mm。 瘀斑:指范围较大的渗出性出血(直径由数毫米至1cm)。 【瘀点和瘀斑:是渗出性出血的表现形式。】 积血:指由血管流出的血液进入体腔或官腔内。见于各种浆膜腔和体腔。 溢血:指伴有组织破坏的出血,如脑溢血。 出血性浸润:指由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高,红细胞弥漫性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的局部组织呈大片暗红色。 出血性素质:指机体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倾向,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浆膜、各内脏器官

病理学基础A卷及答案

《病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A 卷) 一、名词解说(每小题3分,共15分) 1、休克 2、变性 3、原发综合征 4、梗死 5、原位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 栓塞的类型有 、 、 和 羊水栓塞。 2、肿瘤的生长方式有 、 和 。 3、坏死的主要类型有 、 、 和坏疽。 4、血栓形成的条件有 、 和 。 5、心源性水肿早期容易发生在 部位,肾性水肿早期容易发生在 部位。 6、大叶性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最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 。 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见的临床类型有 、 、心肌纤维化及冠状动脉性猝死 8、脂肪变性最常累及器官是 ,液化性坏死最常见的器官是 。 9、高血压病引起的脑的病变主要有 、 和脑软化。 10、心力衰竭时心脏自身的代偿方式包括 、 和 。 三、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 ) A 栓塞 B 脂肪坏死 C 坏疽 D 梗死 D 凝固 2、左心衰竭首先引起淤血的是( ) A 肝 B 肺 C 脾 D 肠 E 四肢 3、急性化脓性炎症的早期,炎症部位最多的炎细胞是( ) A 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淋巴细胞 D 嗜酸性粒细胞 E 浆细胞 4、肿瘤实质指的是( ) A 结缔组织 B 肿瘤细胞 C 血管 D 淋巴管 E 神经 5、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越低( ) A 恶性程度越低 B 恶性程度越高 C 转移越晚 D 预后较好 E 生长时间越长 6、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发生于( ) A 大中等动脉 B 小动脉 C 细动脉 D 微动脉 E 后微动脉 7、心肌梗死的好发部位多见于( ) A 左心室前臂 B 左心室后臂 C 左心室前臂心尖部室间隔前2/3 D 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壁大部 E 右心室前壁 8、休克的本质是( ) A 动脉血压下降 B 心肌收缩力减弱 C 中心静脉压下降 D 微循环障碍 E 以上都部不是 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致病菌是 ( ) A 流感杆菌 B 肺炎球菌 C 脑膜炎球菌 D 大肠杆菌 E 金黄色葡萄球菌 10、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 ( ) A 化脓性炎 B 以出血为主的炎 C 以变质为主的炎 D 以渗出为主的炎 E 以增生为主的炎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减压病是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气泡栓塞引起的。( ) 2、 引起贫血性梗死的原因是动、静脉同时受阻。 ( ) 3、 肿瘤的异型性愈大,其分化程度愈高,生长速度愈快,肿瘤的恶性程度愈高。 ( ) 4、肿瘤大多数表现为局部肿块,局部肿块并非一定是肿瘤。 ( ) 5、原发性良性高血压的特征病变是细小动脉的硬化。 ( ) 6、 风湿病是一种与草绿色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 7、DIC 是一种继发性的、以广泛微血栓形成并相继出现出血、凝血功能障碍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 8、 溃疡病特指发生于消化管的溃疡。 ( ) 9、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变为结肠粘膜的纤维素性炎,以夏秋两季最多见。( ) 10、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于胃小弯处。( )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肉芽组织主要功能是什么

动物病理学作业

动物病理作业 1、什么就是动物病理学? 答:动物病理学就是运用生化、生理、解剖、组织学等手段,探索疾病得发生、发展、转化规律及患病机体内代谢、机能、形态、结构变化得科学. 2、动物病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 答:病理学研究得对象为病畜禽得组织、细胞。 3、病理学得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⑴按内容分有:病理解剖学-疾病时组织器官形态结构变化与病理生理学—疾病得发生发展及机能、代谢变化得规律与机理; ⑵按用途分有:病理解剖学(包括病理解剖学、病理组织学、细胞病理学、分子病理学)与临床病理学(包括化学病理学、免疫病理学、遗传病理学、诊断微生物学、血液学等); ⑶按课程分有:总论—研究疾病得共同特性与一般规律,如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发热、败血症等与各论—研究各种疾病得特殊规律.如各个系统病理;各个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得病理等。 4、什么就是疾病?疾病得特点如何? 答:疾病就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平衡失调得现象。就是机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得损伤与抗损伤过程. 疾病得特点有⑴就是病因作用得结果;⑵损伤与抗损伤就是其基本矛盾;⑶就是完整机体得反应;⑷就是异常得生命活动;⑸有特定得发生发展规律;⑹生产能力下降就是其特点; 5、与疾病发生相关得内因有哪些? 答:与疾病发生相关得内因有:防御机能降低、反应性改变、应激性改变、遗传因素等。 6、疾病得发展有何规律? 答:疾病得发展规律有:一就是损伤抗损伤转化规律—-在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机体引起损伤得同时,机体也会表现为抗损伤得作用(防御、适应、修复、代偿),而这些抗损伤反应在一定得情况下,又会引起新得损伤,使损伤与抗损伤这一对矛盾相互发生转化; 二就是因果转化规律——引起疾病得原因与结果之间得关系很复杂。原始原因交替变换。因果转化就是一种螺旋式发展; 三就是局部与整体得关系—-机体就是一个统一得整体,任何疾病都就是完整统一机体得复杂反应,局部病理变化就是全身反应得一个组成部分,它既受整体影响,又影响整体,二者有着内在得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7、名词:潜伏期、前驱期、(不)完全痊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