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史观

合集下载

唯心主义的历史演变

唯心主义的历史演变

唯心主义的历史演变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

又称唯心史观。

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历史观。

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点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掩盖历史发展的真相,通常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

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以前,历史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统治的地位,这是因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而生产规模的狭小又限制着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认识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

只有到了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才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历史演变历史唯心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

奴隶主思想家为了论证其阶级统治的合理性,宣称奴隶制符合天命,是按最完善的理念创造的社会。

这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在古代只涉及到国家、政治等某些领域,还不是对人类社会整体的认识。

那时人们还未把社会和自然明确地区分开来,关于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浑然一体地包含在一般世界观之中,也未形成独立的系统的理论。

历史地位历史唯心主义用主观臆造的、人为的联系代替社会历史的真实的联系,本质上是对社会历史本来面貌的歪曲,对人类的认识、真理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但是,作为人类探究社会历史本质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它的存在又有其历史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

历史唯心主义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曾为人类认识社会积累了一定的思想资料;它从反面提出的种种问题,也推动着人们深入思考;在历史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中,还包含着可贵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和某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或萌芽。

这些都为科学历史观的产生作了准备。

历史唯心主义宣扬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一直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蒙骗劳动群众的思想工具,这是它的社会政治作用的基本的、主导的方面。

历史观的哲学原理方法论

历史观的哲学原理方法论

历史观的哲学原理方法论
历史观的哲学原理方法论指的是关于历史观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哲学原理。

它主要关注历史的本质、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观的哲学原理方法论:
1.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历史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推动的。

2. 唯心史观:强调思想、意识、理念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们的意识和观念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因素。

3. 辩证法: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并且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辩证法强调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对立统一的规律。

4. 归纳和演绎:历史研究中常用的两种方法。

归纳是从个别现象中总结出普遍规律;演绎是从普遍规律中推导出具体结论。

5. 理论与实证:历史研究需要既有理论指导,又要有实证研究作为支撑。

理论可以提供研究的框架和思路,实证研究可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6. 文本与实践:历史研究既要关注历史文献、史料的研究,也要关注历史实践、
历史事件的研究。

文本和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7. 跨学科方法:历史研究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比如,历史与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的相互交叉研究,可以促进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全面。

这些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共同构建了不同学派和学者的历史观。

不同的历史观也会选择和强调其中的某些原理和方法,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乔治·黑格尔提出的原则,即“客观”关注发生在人们智力领域的历史过程,而“唯心”只关注人们心理层面的历史过程。

由此,它的主张之一就是历史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之上的。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以精神因素为主,认为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是人们的意识和精神的产物。

例如,历史的变迁是由社会斗争和爱国主义激发的,因而是源自人类本能和精神活动的结果。

此外,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也认为,历史发展归根结底要归结于人类精神活动,主观意识如思想、理念和宗教等,是历史演化的重要动力。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指出,所有历史变迁都是以人类精神活动为基础的,即历史发展本质上是人类精神进化的进程。

它关注的是历史变化的根源,并认为它仅仅是人类心灵的产物。

同时,它还指出,历史的发展也受到社会的影响,有时会受到客观环境和物质变迁的影响,同样影响着历史变迁的方向和结果。

总之,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发展受到社会精神活动的影响,是人类群体精神进化的延续,也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这将影响历史的发展方向和形态,最终反映出弱小群体的意愿,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唯物主义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念,它们在解释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而唯心主义历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人类意识和精神活动的变化所决定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两种历史观的特点和影响。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制度、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等都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变化的。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是由生产力的矛盾和冲突所驱动的。

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认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意志的影响。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上层建筑的变化则是在经济基础的决定下进行的。

经济基础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从而引发了社会制度和政治形态的变化。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客观规律性的过程,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因此,唯物主义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客观规律。

二、唯心主义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强调人类意识和精神活动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在唯心主义历史观中,人类的观念、信仰、价值观念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类意识和精神活动的变化所决定的,是由人类主观意志的选择和行动所引发的。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主观意志和精神活动的变化所推动的。

人类的信仰、观念、价值观等对社会制度和政治形态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类主观意志和选择所决定的,是由人类精神活动的变化所引发的。

因此,唯心主义历史观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和个体性,认为历史是由人类主观意志的选择和行动所决定的。

三、比较与分析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在历史观念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三章

• • • • •
2、下例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的有() 、下例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人们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 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 D.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风俗、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风俗 习惯、 传统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 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 作用; 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 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 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单选
•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 、马克思主义认为, 史活动是() 史活动是() • A.吃喝穿住 吃喝穿住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 D.社会关系的生产 社会关系的生产
• (2)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 • 社会心理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不 社会心理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 定型、不系统的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 定型、不系统的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 如情绪、情感、风俗、习惯、信念等; 如情绪、情感、风俗、习惯、信念等; • 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意识, 是规范的、系统的、自觉的会意识, 是规范的、系统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如 哲学、法律、艺术、宗教、科学等; 哲学、法律、艺术、宗教、科学等;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
推动; (1)适应 推动; )适应→推动 (2)不适应 阻碍 )不适应→阻碍 • 现实意义: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现实意义: 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 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 •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 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 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

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亦称“唯心史观”。

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否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有两种理论形态:一种是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发展的客观唯心主义,例如,黑格尔用“绝对观念”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另一种是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发展的主观唯心主义,用个别人物的意志来解释社会发展的“英雄史观”“天才史观”“超人哲学”等都是其表现。

列宁指出,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历史唯心主义歪曲了历史发展的真相,通常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是一种非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引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人们在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来的。

对于历史的认识,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物质力量的决定所决定的,而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人的意识所主导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的决定所决定的。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的方向发展的。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认为生产力的提高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二、唯心史观的基本观点唯心史观是对立于唯物史观的另一种历史观点。

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的意识所主导的。

在唯心史观看来,社会的变革是由人们的意识、思想和行为所推动的。

唯心史观主张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的意识和观念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比较和分析1.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

唯物史观注重分析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作用,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

相比之下,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意识和思想。

唯心史观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唯心史观强调人的意识对于社会变革的引导作用。

2. 社会结构的变化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的方向发展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的基础,而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表现形式。

对于唯心史观来说,社会结构的变化是由人的意识和行动所推动的。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依据对社会历史基本问
题的回答,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存在=物质,社会意识=意识。

扩展资料:
唯物史观就是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它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历史发展观的重要论述,它对唯心史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重点分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并认为,唯心史观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使得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更加具有可信度。

唯心史观是以人的意识为中心的历史观点,它认为历史的发展完全由人的思想活动和意识构成,并且唯心史观否定世界历史的物质基础,强调人的意识、思想和价值观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提出的历史发展观强调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他认为历史发展的本质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活动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而人的意识只是一种“次要地位”。

这就是《德意志
意识形态》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唯心史观忽视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以及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于人的生产活动以及社会经济关系,而不是人的意识。

唯心史观有着一定的缺陷,它忽视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盲目地把历史发展归咎于人的意识,并且忽视了历史发展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而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也存在着自己的问题,他强调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却忽略了人的思想和意识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但总的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是有理由的,它提出了一种更加完备的历史发展观,使得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更加具有可信度。

总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心史观的批判,指出了唯心史
观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强调了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使得马克思的
历史发展观更加具有可信度。

因此,唯心史观仅仅只能从一定角度上解释历史发展,而不能准确解释历史发展的本质。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不懂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
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这一段话深刻地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我们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基本原理第三章

• • • • •
5、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是() A.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B.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C.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D.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 6、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 的是() • A.政治法律思想 • B.道德规范 • C.哲学思想 • D.文学艺术
• • • • •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规律
•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1.生产力 • 含义: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 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实体性因素)
(1)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基础设施、能源 设施 (2)劳动对象: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 东西。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 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 (1)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又称以神为中心的神 学历史观 :用“神意”、“天道”解释历史; (2)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 历史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 (1)仅仅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 考察思想动机后面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 (2)把社会历史归结为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否 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 (3)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 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 历史的主宰。 • (4)忽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 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 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 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 可能是先进的。
•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 性。 •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 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 反作用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叫唯心史观。

与“唯物主义”相对。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

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精神决定物质;人的认识是先天就有的或在头脑中自己产生的。

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决定力量
历史发展动力
有无规律
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基本矛盾

人民群众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
主客观精神

少数英豪
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宿命论主张历史发展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而少数英雄人物则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体现者。

(2)唯意志论主张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英雄
马克思主义由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包括两个理论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用辨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尽管辩证唯物主义也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但不能因此就说是包含关系。

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而是自成一体。

就像我们说哲学是人类一切学科的总和,但它和政治学、历史学、物理学、生物学并不是包含关系,而是不同的学科一样。

什么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的本质

什么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的本质

什么是唯⼼史观唯⼼史观的本质 唯⼼史观是指历史唯⼼主义是关于⼈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你对唯⼼史观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唯⼼史观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唯⼼史观的简介 历史唯⼼主义是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

⼜称唯⼼史观。

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的历史观。

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点出发,把⼈们的思想动机、杰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然的神秘⼒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承认社会发展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揭⽰社会进步的规律,强调⼈的⼒量在历史上的决定作⽤。

历史唯物主义揭⽰历史发展的真相,通常代表科学客观的观点。

在马克思创⽴历史唯物主义以前,历史唯⼼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统治的地位,这是因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理解历史,⽽社会发展⼜拓展着⼈们的眼界,使⼈们对于社会历史的认识只能限于kg的了解。

只有到了伴随着⽣产⼒的巨⼤发展⽽出现近代社会学的时候,才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才深⼊到理论层⾯把社会历史的研究建⽴在分析的理论的基础之上。

唯⼼史观的本质 历史唯⼼主义⽤客观的、真实的联系代替社会历史的真实的联系,本质上是对社会历史本来⾯貌的呈现,对⼈类的认识、真理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

但是,作为⼈类探究社会历史本质过程的⼀定发展阶段,它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

历史唯⼼主义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曾为⼈类认识社会积累了⼀定的思想资料;它从反⾯提出的种种问题,也推动着⼈们深⼊思考;在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中,还包含着可贵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和某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或萌芽。

这些都为科学历史观的产⽣作了准备。

唯⼼史观的主张 历史唯⼼主义的种种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种理论形态:主张⼈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主义历史观和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主义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西方史学思潮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史学观点,它们截然不同,有着明显的对立性。

“唯物史观”是一种源自于唯物主义的史学观点,它把历史发展看作是物质基础、形式和意义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换句话说,它把历史看作是物质基础对社会形式和精神内容的驱动和影响。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驱动了社会分工的变化,从而促使了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唯心史观”是一种源自于唯心主义的史学观点,它把历史发展看作是人的思想、行为和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换句话说,它把历史看作是人的思想对社会形式和精神内容的驱动和影响。

例如,在某些时期,政治家们可能会将自己的政治思想融入文化,从而促使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化。

因此,“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对历史发展的不同解释。

“唯物史观”把历史发展归因于物质基础,而“唯心史观”则把历史发展归因于人的思想、行为和意识。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这两种史学观点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首先,“唯物史观”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因为它把历史发展归结为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有很多规律可循;其次,“唯心史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丰富性,因为它把历史发展归结为人的思想、行为和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更加复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丰富性。

总的来说,“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是史学界有价值的观点,它们可以互相补充,它们的整合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相互作用。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点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点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点
列宁揭露了以往以唯心史观为指导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一切历史理论,至多是考究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有些思想家虽然不怀疑有意识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则把人的思想动机当做原初的东西,这就使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半途而废,成为“半截子”唯物主义。

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其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

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历史的精确性去考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卡尔.马克思》,《列宁全集》21卷,P38)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观,不能揭示出社会历史是“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

唯心史观的概念

唯心史观的概念

唯心史观的概念1. 哎呦,各位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一个听起来挺高大上的话题——唯心史观。

别被这个名字吓着啦,其实它就像是用一副特殊的眼镜看历史!2. 说白了,唯心史观就是认为历史发展全靠人的思想、观念在起作用。

它就像是在说:"嘿,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是因为某些了不起的人物想出来的好点子!"3. 打个比方啊,要是按照唯心史观的说法,古代的皇帝们想让老百姓过好日子,那是因为他们脑子里有了仁义道德的想法,而不是因为当时的经济发展需要这么做。

这想法是不是有点意思?4. 唯心史观的支持者们特别推崇伟人的作用,在他们眼里,历史就像是一出大戏,而那些名人伟人就是主角。

要是没有这些主角的聪明才智,历史就不会往前发展啦!5. 这种观点还挺有意思的,它把历史说得像是一本童话书,里面的英雄们靠着自己的智慧和想法改变世界。

但是,这样想是不是有点太简单了呢?就像是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6. 按照唯心史观的说法,要是没有孔子想出了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的文化就会完全不一样;要是没有牛顿想明白了万有引力,科学就不会发展。

听起来是不是觉得这些伟人简直太厉害啦!7. 不过啊,这种观点有点像是戴着墨镜看世界,看不到全貌。

它忽略了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好像以为种子发芽只需要阳光,却忘记了土壤和水分的重要性。

8. 唯心史观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强调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在他们看来,一个朝代的兴衰,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思想品德好坏,这想法是不是有点太天真啦?9. 举个生动的例子吧,要是按照唯心史观的逻辑,一个国家发展得好不好,全靠领导人想得对不对,就像是打游戏全靠操作,却忽视了装备和等级的重要性,这显然不太靠谱!10. 有趣的是,很多历史剧都喜欢用唯心史观的方式讲故事,把历史说得跟武侠小说似的,好像皇帝一拍脑袋想出个好主意,整个国家就能马上变好,这也太夸张啦!11. 其实啊,历史的发展就像是做一道复杂的菜,需要各种材料配合才能做好。

唯心史观名词解释

唯心史观名词解释

唯心史观名词解释
唯心史观一般指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叫唯心史观,其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

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其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世界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精神决定物质;人的认识是先天就有的或在头脑中自己产生的;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心史观唯心史观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叫唯心史观。

与“唯物主义”相对。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

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精神决定物质;人的认识是先天就有的或在头脑中自己产生的。

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目录简介演变本质地位主张根源形态代表展开编辑本段简介历史唯心主义(historical idealism)是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

又称唯心史观。

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历史观。

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点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掩盖历史发展的真相,通常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

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以前,历史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统治的地位,这是因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而生产规模的狭小又限制着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认识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

只有到了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才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编辑本段演变历史唯心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

奴隶主思想家为了论证其阶级统治的合理性,宣称奴隶制符合天命,是按最完善的理念创造的社会。

这种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在古代只涉及到国家、政治等某些领域,还不是对人类社会整体的认识。

那时人们还未把社会和自然明确地区分开来,关于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浑然一体地包含在一般世界观之中,也未形成独立的系统的理论。

编辑本段本质历史唯心主义用主观臆造的、人为的联系代替社会历史的真实的联系,本质上是对社会历史本来面貌的歪曲,对人类的认识、真理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但是,作为人类探究社会历史本质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它的存在又有其历史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

历史唯心主义在长期演变过程中曾为人类认识社会积累了一定的思想资料;它从反面提出的种种问题,也推动着人们深入思考;在历史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的理论体系中,还包含着可贵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和某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或萌芽。

这些都为科学历史观的产生作了准备。

编辑本段地位历史唯心主义宣扬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一直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蒙骗劳动群众的思想工具,这是它的社会政治作用的基本的、主导的方面。

但当着一种形态的唯心史观作为进步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思想武器,去反对腐朽阶级及其精神支柱时,它除了具有欺骗性外,也还有一定程度的进步性。

资产阶级在其上升时期宣传的人道主义的唯心史观,就具有这种两重性。

编辑本段主张历史唯心主义的种种表现,可以归结为两种理论形态: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这两种形态的唯心史观实质相同,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都是用历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释历史。

它们共同的基本主张是:①把社会历史归结为意识史,无视物质生产活动,颠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

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由此把精神的力量看作社会发展的最后动因,以为只要改变人们的观念即可达到改变社会的目的。

②认为只有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全部世界历史不过是英雄人物实现其思想、意志的过程,就是至高无上的意旨也只能“启示”他们并通过他们表达出来。

这种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无视人民群众的活动。

认为人民群众是“惰性的物质”、消极被动的“群氓”,只配充当英雄人物实现其目的的工具。

③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它或者把历史的变化归结为由个人主观随意活动所造成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或者把历史运动的秩序说成神的有目的的安排或某种神秘理念的逻辑规定。

归根结柢,它们都否认历史本身具有客观规律。

编辑本段根源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产生前,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中长期占统治地位,其原因有三个方面:认识根源社会历史观的认识对象是人类社会,它与自然现象有很大不同。

自然界的变化纯粹由无意识的、盲目的自然力量所引起,在社会历史中活动着的则是赋有思想和意识的人,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领域、任何事件都和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相关。

人们的认识如果停留于人的活动的表面动机上,就会得出“意见支配世界”的结论。

历史根源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以前,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发展速度缓慢,人们之间直接的经济联系封闭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并且被政治等级的外衣所掩盖,使社会的本质关系、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不能充分显露出来。

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超经济剥削占优势,被剥削者直接感受到的是剥削者个人意志的支配,这也是历史观上的精神决定论能够广泛传播的重要历史原因。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长期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垄断着精神生产及其成果,劳动群众则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文化上处于无权的地位。

剥削阶级及其思想家从自己的阶级利益出发,必然要歪曲社会历史,夸大精神作用,贬低物质生产和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劳动人民。

编辑本段形态历史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的理论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历史现。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主张人的意志、愿望决定历史变迁。

如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他的“统治和奴役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

”我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梁启超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

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所谓“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主张某种客观精神,超自然的神秘的力量决定历史的发展。

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是“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外化的产物。

孔子认为上天主宰人世,各民族的伟大历史人物不过是“客观精神”的体现者。

历史唯心主义的两种理论形态的共同特点是:第一,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把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归结为精神因素,否认历史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第二,在对待人民群众的作用问题上都表现为英雄史观,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人民群众的作用排除在历史之外。

[1]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就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

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部分分支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同宗教常常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客观唯心主义的部分分支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理想形式。

编辑本段代表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英国:贝克莱(1684年—1753年);德国:费希特(1762年—1814年);中国:孟轲(约前372年—289年)、王守仁(1472年—1528年)。

主观唯心主义的杰出代表:门格尔、帕累托、希克斯门格尔认为不同的商品效用可以互相比较,并且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边际效用。

在门格尔等人思想的基础上,艾奇沃斯、帕累托、希克斯等得出了无差异曲线。

门格尔、希克斯等人实际上认为,2件棉衣加上3个面包,同1件棉衣加上5个面包可以“无差异”。

也即物理、化学等客观状态不一样的东西给人带来的感觉可以是一样的。

进一步而言,人的主观感觉可以脱离物理、化学状态而独立存在,并成为决定人们行为的源泉——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的精神症状。

可恨的是,希克斯、门格尔等人糟蹋了经济学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概念,效用和函数。

门格尔、希克斯等人糟蹋了效用的概念。

效用本来可用于描述商品满足人某种需要的能力,可是希克斯等人出世以后,效用就成了人的主观感觉,从而“商品具有的满足人某种需要的客观的能力”这一重要的内容就没有了合适的概念去表示。

希克斯等人还糟蹋了函数。

学过数学、物理等的人都知道,一般而言,函数都是指变量之间的固定的统一的关系。

一旦上升到了函数,必将是一个客观的、精确的规律。

可希克斯等人的效用函数却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环境而已。

同样的2件棉衣和3个面包,张三的效用函数的取值今天为8、明天为10,李四的效用函数取值明天30、后天50。

这哪里还是函数?当然,严格而言这也可称为函数,不过是没有任何规律的函数。

人类创造函数这一概念,是专门用来解释规律的,而到了经济学家这里,函数却是没有任何规律的函数。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他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为“理念”;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年—1200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1831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

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哲学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也是柏拉图哲学的基石.他的"回忆说"认为认识就是回忆,坚持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他的理念论承继了旧氏族时代的"因袭的观点和思想方式",带有许多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因素。

“物极必反”是贯穿于《老子》整个思想中的一个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