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体育项目“滚山珠”发展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传统体育项目“滚山珠”发展初探

作者:黄清凯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6期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比如苗族独具特色的项目“滚山珠”。因此,笔者从探寻“滚山珠”一个项目的发展出发,来引发更多的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和热爱,以此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健康良性地发展。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从“滚山珠”的基本情况、“滚山珠”的演变、“滚山珠”的发展(挖掘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寂寞阶段、传承和保护阶段)来阐述“滚山珠”的发展概貌,进而从三方面:一加大经济的投入、二加强宣传的力度、三加快“滚山珠”的转型入手,做好“滚山珠”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使“滚山珠”转变成为纳雍县、毕节市乃至贵州省的文化品牌,为贵州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苗族传统体育项目滚山珠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音乐舞蹈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贵州省纳雍县的苗族人民以自己的才华,创造了本民族灿烂而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滚山珠”。名震中外,享誉全球。这个项目以其高超的技巧、敏捷灵活的步调、明快的节奏感等特点,深受中外观众喜爱。可以说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的一颗奇葩。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进城务工成了一股潮流,爱跳“滚山珠”的纳雍猪场苗族同胞已经失去了往日激情,觉得跳舞跳不出致富路,青年一代没有精力也没时间放在世代传承的芦笙舞蹈练习上,会跳“滚山珠”的人数已经不多,会跳的一般都是年龄偏大的。重大节日看不到人山人海的场面,更看不到“滚山珠”精彩的表演。这项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若不采取积极有效保护措施,再过十年、二十年,再也看不到“滚山珠”了。纳雍是国家级贫困县,投入资金保护“滚山珠”存在实际困难。因此,笔者为了让苗族同胞的这一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发展,收集素材,写作此文,为“滚山珠”的生存鼓与呼。

一、“滚山珠”的基本情况

苗族传统体育项目“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1],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

“地龙滚荆”以前的动作古朴雅拙,比较单一,以再现当年年轻人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为主。“滚山珠”的动作主要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一般在农闲或重大节日活动中表演,特别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花坡和花场节上,苗族同胞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拿着心爱的芦笙聚集到花坡或花场上,载歌载舞。“滚山珠”表演是花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展现自我风采,结交四方朋友,同时也能增强苗族同胞的自豪感。“滚山珠”动作古朴,刚柔相济,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技巧艺术为一体,有脚踩杆不破之功。独特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欢迎。1989年12月

赴广州参加“羊城中华博览会”。1990年进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同年11月赴广西南宁参加第四届民运会。1991年9月赴香港参加“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节”。1992年赴荷兰、比利时演出。1993年赴加拿大演出[2]。

二、“滚山珠”的演变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3]。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在毕节地区东南部,属乌蒙山系南麓,而猪场苗族彝族乡位于纳雍县西北角,距纳雍县城65公里,地处东经105°02′至105°11′,北纬26°44′至26°51′,总面积93.18平方公里,海拔最高2213米,最低1752米。全乡座落在“开门见山,出门爬山,赶场翻山,种地开山”的群山环抱之中。这里箐竹丛生,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苗族同胞的世居地。丰富的野生动植物,为“滚山珠”提供了就地取材的芦笙舞饰。

远古时期,该项目主要反映了苗族同胞的祖先在大迁徙途中来到黑洋大箐,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英勇的苗族青年为了给父老们开辟一条通道,就用自己矫健的身躯从荆棘中滚出一条路让父老们通过,到达黑洋大箐安家落户。人们为了永远纪念这些青年人的功绩,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表演时用6支长约20厘米的铁制梭镖,镖头插入地下,围成一个直径约0.7米的圆圈,或用6只对顶的饭碗装满水摆成圆圈代替梭镖亦可[4]。体现了迁徙途中苗族同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上世纪80年代初,苗族青年王景才、王景全、李飞龙在原有基础上把技巧艺术融入其中,使“地龙滚荆”的表演技艺提高了一大步。传统的“滚山珠”一人或数人均可表演。其表演特色是:不管表演动作怎样艰苦高难,表演者都要手持芦笙,口吹芦笙,保持笙不离口,曲音不断,笙与舞自始自终相位相配,协调进行。通过加工提炼后的“滚山珠”,除保留舞蹈中已有的内容,舞蹈语汇和“蜻蜓点水”(苗语称“等古东林”)、“骏马奔驰”(苗语称“朝点”、“打场、“飞冷枯”)、“地龙滚荆”即“滚地龙”(苗语称“子罗夺”)等等动作造型之外,又发展引进“二人立”、“三人立”、叠罗汉、“双飞燕”等动作造型 [5]并借鉴京剧的表演艺术加进了侧身翻、前后空翻等高难技巧,还创编了后仰空腰腹支撑二人立、三人立等高难造型。伴奏曲也由原来的不同调高改编为统一的调子。传统的“滚山珠”一般在年节、喜庆或农闲之余表演。1989年纳雍县文化局根据传说和表演艺术形式另取名为“滚山珠”。

三、“滚山珠”的发展

“滚山珠”的发展如今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党和国家有关民族问题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是传承和发展“滚山珠”的前提[6]。

“滚山珠”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历经了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上世纪80年代初的挖掘阶段、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快速发展阶段、90年代后期至2003年的寂寞阶段、2004年至今的传承和保护阶段。

1.挖掘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于神仙坡跳花节被县文化馆发现,并加以包装,使其从农村草坝走上了现代都市舞台。

2.快速发展阶段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通过加工、提炼的“滚山珠”先后出访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前苏联、加拿大等国,并在全国和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过表演项目金奖和银奖。随着荣誉的洗礼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滚山珠”走向了商业性的市场效益演出,先后在北京中华民族园、承德避署山庄、野风寨、红枫湖、黄果树、云南民族村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从事文艺演出。

3.寂寞阶段

到了90年代后期至20世纪初出现了队员分散、无人演出、无法组队的现象。再加上“滚山珠”演员由于无法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使“滚山珠”这支队伍文化水平低下,艺术表演水平难以提高,导致无法就业,使曾经辉煌一时的“滚山珠”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再是舞台的宠儿。

4.传承与保护阶段

2004年,又一次机会降临给“滚山珠”,国家西部开发的春风又吹进了苗山,也吹醒了睡眼惺忪的“滚山珠”。随着省文化厅和省民宗委关于民族文化进校园相关文件精神的贯彻,“滚山珠”这一奇葩也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课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走进了猪场乡新寨小学的校园。“滚山珠”队伍像雏鹰一样在新寨小学开始了新的征程。“多彩贵州”又为“滚山珠”的表演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得到文化的支撑,“滚山珠”的发展与原队伍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着手培养一支有文化有素质的队伍是“滚山珠”如今的发展方向。文化的气息把“滚山珠”从农村带到了城市,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使“滚山珠”重新走上舞台。全省民运会表演项目金奖、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类“银瀑奖”又光顾了“滚山珠”。

四、“滚山珠”的发展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滚山珠”的保护、传承面临严峻的形势,现就苗族“滚山珠”的发展提几点肤浅的看法。

1.解决“滚山珠”发展的后顾之忧

1.1解决教练员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