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课题: 数 轴(第2课时)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1.2.4第2课时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活页纸
环节2:教师讲解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1:
数轴比较法: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
想一想:有没有最大的有理数?有没有最小的有理数?为什么?
环节1:师友探究
问题:对于正数、0、负数这三类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大小关系?两个负数之间如何比较大小?
环节2:教师讲解
有理数比较大小方法2:运用法则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结论:(1)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例如,1 > 0,0 > -1,1 > -1,-1 > -2.
第三步:分层提高环节1 师友训练
例1 在数轴上表示数-3,-5,4,0,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号连接.
变式训练:如图,数轴上A,B,C三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b,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A.a>b>c
B.b>c>a
C.c>a>b
D.b>a>c
环节2 教师提升
例2. 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
(1)-(-3)和 -(+2);
35
24
)
2
(-和
7
5
-;(3)
6
5
-和)
83
.0
(-
-
第四步:总结归纳环节1:师友归纳
•这节课我学会(懂得)了……
•这节课我想对师傅(学友)说……
环节2:教师归纳
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
方法①: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方法②: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4 -3 -2 -1 0 1 2 3 4。
邵阳县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2有理数1.2.2数轴教案新人教版
【知识与技能】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2.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数轴的概念与应用.【教学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牌,汽车站牌东3m和西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牌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学生画图)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负数和正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内容——数轴.【教学说明】(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并让学生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做一做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1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1,-0.5,-2,-7/2,0吗?思考2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了多少个单位长度?小结: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吗?分数呢?教师总结.试一试教材第9页练习.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答案】①错,没有原点②错,没有正方向③正确④错,没有单位长度⑤错,单位长度不统一⑥正确⑦错,正方向标错例2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7/3,0.【答案】图中A点表示4,B点表示1.5,C点表示-3,D点表示-73,E点表示0.【教学说明】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个点与它对应,原点右边的点表示正数,原点左边的点表示负数.数与数轴上的点结合,这是一种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例3(1)与原点的距离为2.5个单位的点有个,它们分别表示有理数和 .(2)一个蜗牛从原点开始,先向左爬了4个单位,再向右爬了7个单位到达终点,那么终点表示的数是 .【答案】(1)两2.5-2.5(2)+3【教学说明】这类题的解答可借助数轴上点的移动来找到结果.例4在数轴上表示-212和213,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12而小于213的整数.【答案】-2,-1,0,1【教学说明】教师要向学生评讲并指出本题反映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2000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个数是()A.1998或1999B.1999或2000C.2000或2001D.2001或2002【分析】分两种情况分析:(1)当线段AB的起点是整点时,终点也落在整点上,那就盖住2001个整点;(2)当线段AB的起点不是整点时,终点也不落在整点上,那么线段AB盖住了2000个整点,所以选C.【教学说明】本题解答时要特别注意对题意的理解,不能忽略了分类讨论.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A.7B.-3C.7或-3D.不能确定2.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但它们分别 .3. 是最小的正整数,是最小的非负数,是最大的非正数.个,它们分别是和 .5.在数轴上,离原点距离等于3的数是 .6.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个,为;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个整数点.7.一条直线的流水线上,依次有5个卡通人,它们站立的位置在数轴上依次用点M1、M2、M3、M4、M5表示,如图:(1)点M4和M2所表示的有理数是什么?(2)点M3和M5两点间的距离为多少?(3)怎样将点M3移动,使它先达到M2,再达到M5,请用文字说明;(4)若原点是一休息游乐所,那5个卡通人到休息游乐所的总路程为多少?【教学说明】本栏目1~6题较为简单,可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再让学生回答,第7题较为新颖,教师可适当引导后仍由学生自主完成.【答案】1.C2.5在原点的两边3.1 0 04.2 3.5 -3.55.3或-36.2 -4或2 47.(1)M4表示2,M2表示-3;(2)相距7个单位长度;(3)先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8个单位长度;(4)17个单位长度.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应让学生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学生,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2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数轴是数形结合的基本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教学过程应从贴近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才易于接受和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经历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可培养抽象概括能力.教学过程可突出“情境——抽象——概括”的主线,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研究问题的方法,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9.1 不等式第2课时 不等式性质的应用一、导学1.导入课题:星期天,小明步行到6km 远的学校去参加活动,从早晨7时出发,要在9时前到达,如果他每小时走xkm ,那么如何求x 的取值范围呢?学完本节课,你就会知道如何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这种问题.2.学习目标:(1)能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和解简单的不等式.(2)知道符号“≥”和“≤”的意义及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实心点与空心圈的区别.3.学习重、难点:重点:不等式性质的运用.难点: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4.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 117例1至P 119“练习”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弄清楚如何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不等式,理解符号“≥”和“≤”的意义以及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时实心圆点和空心圆圈的区别.(4)自学参考提纲:①解不等式与解方程相类似,就是借助不等式的性质使不等式逐步化为x>a 或x<a (a 为常数)的形式.不同的是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时,要特别注意:若未知数的系数为负数,不等式两边同除以这个系数时,不等号方向改变.②把例1的第(3)、(4)小题的解集用数轴表示出来.③符号“≥”与“>”的意思有什么区别?“≤”与“<”呢?④形如a ≥b 或a ≤b 的式子,也具有不等式三个性质,即:若a ≥b,则a ±c ≥b ±c,ac ≥bc 或c a ≥c b (其中c>0),ac ≤bc 或c a ≤cb (其中c<0). ⑤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实心圆点和空心圆圈有什么区别?试举例说明.二、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学习.三、助学1.师助生:(1)明了学情:老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2)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相应指导.2.生助生:小组内同学们相互交流,纠错,互帮互学.四、强化1.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的方法与步骤.2.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注意实心圆点与空心圆圈的使用区别.3.练习:做课本P119“练习”的第1、2题.五、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代表交流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学习的感受等.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整体表现(如态度、方法、效率、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探讨了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和解简单不等式,还有就是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加深对不等式性质的更进一步的理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一、基础巩固(70分)1.(10分)不等式3-2x≤7的解集是(A)A.x≥-2B.x≤-2C.x≤-5D.x≥-52.(10分)不等式x-2≥0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B)A B C D3.(10分)小华拿27元钱购买圆珠笔和练习册,已知一本练习册2元,一支圆珠笔1元,他买了4本练习册,x支圆珠笔,则关于x的不等式表示正确的是(B)A.2×4+x<27B.2×4+x≤27C.2x+4≤27D.2x+4≥274.(20分)用不等式表示:(1)c 的4倍大于或等于8;(2)c 的一半小于或等于3;(3)d 与e 的和不小于0;(4)d 与e 的差不大于-2.解:(1)4c ≥8;(2)21c ≤3;(3)d+e ≥0;(4)d-e ≤-2. 5.(20分)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x+3>-1;(2)6x ≤5x-7;(3)-31x<32;(4)4x ≥-12. 解:(1)x>-4.(2)x ≤-7.(3)x>-2.(4)x ≥-3.二、综合运用(15分)6.用炸药爆破时,如果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cm/s ,人跑开的速度是每秒4m ,为了使点导火索的战士在爆破时能够跑到100m 以外(不含100m )的安全区域,这个导火索的长度应大于多少厘米?请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解:设导火索的长度是xcm ,根据题意,得:8.0x ×4>100, 解得:x >20.答:导火索的长度应大于20cm.在数轴上表示x 的取值范围如图右所示:三、拓展延伸(15分)7.若不等式(2k+1)x <2k+1的解集是x >1,求k 的取值范围, 并将其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解:因为不等式(2k+1)x <2k+1的解集是x >1,∴2k+1<0,解得:k <-21. 在数轴上表示k 的取值范围如图所示:【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似数的概念.2.会按精确度要求取近似数.3.给一个近似数,会说出它精确到哪一位.【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情感态度】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近似数和精确度的意义.【教学难点】由给出的近似数求其精确度,按给出的精确度求近似数.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1)七年级(2)班有42名同学;(2)每个三角形都有3个内角.这里的42、3都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3)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4)王强的体重约是49千克.960万、49是准确数吗?这里的960万、49都不是准确数,而是由四舍五入得来的,与实际数很接近的数.我们把像960万、49这些与实际数很接近的数称为近似数.近似数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①在计算时,有时只能得到近似数,如10÷3得近似商3.33;②在度量时,由于受测量工具和测量技术的局限性影响,一般只能得到近似数.如现有最小刻度分别是厘米、毫米的尺子各一把,用它们分别测量同一个人的身高就会得到不完全相同的结果;③在实际问题中,我们经常要用近似数,使用近似数就有一个近似程度的问题,也就是精确度的问题.我们都知道,π=3.14159…….我们对这个数取近似数:如果结果只取整数,那么按四舍五入的法则应为3,就叫做精确到个位;如果结果取1位小数,则应为3.1,就叫做精确到十分位(或叫精确到0.1);如果结果取2位小数,则应为3.14,就叫做精确到百分位(或叫精确到0.01);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指出下列问题中出现的数,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1)某中学七年级有897人;(2)小华的身高为1.6m;(3)一本书共有178页;(4)临园口每天的车流量大约有30000辆;(5)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0km;(6)某小区在入冬以后有38户人家向物业部门报修暖气.【分析】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数字,在有些实际问题中我们不可能得到准确数字,如(5)中地球的半径,这时我们研究问题时一般都取近似数字.解:(1)(3)(6)中给出的数字是准确数;(2)(4)(5)中给出的数字是近似数.例2按括号内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教材第46页例6)(1)0.0158(精确到0.001);(2)304.35(精确到个位);(3)1.804(精确到0.1);(4)1.804(精确到0.01).解:(1)0.0158≈0.016;(2)304.35≈304;(3)1.804≈1.8;(4)1.804≈1.80.【教学说明】教师提醒学生精确到0.1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01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精确到0.001就是精确到千分位,精确到0.0001就是精确到万分位.试一试教材第46页练习.例3下列由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1)132.4;(2)0.0572;(3)2.40万解:(1)132.4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0.1);(2)0.0572精确到万分位(精确到0.0001);(3)2.40万精确到百位.【教学说明】教师提醒学生由于2.40万的单位是万,所以不能说它精确到百分位.例4一辆卡车最多能装4吨沙子,现有沙子79吨.(1)至少需要多少辆这样的卡车才能运完沙子?(2)这些沙子能装满多少辆这样的卡车?【分析】题目中所要求的是运沙子的卡车辆数,必须取整数.解:(1)因为79÷4=19.75,所以至少需要20辆这样的卡车才能运完这些沙子.(2)因为79÷4=19.75,所以这些沙子能装满19辆这样的卡车.【教学说明】取近似数常用的是“四舍五入”法,但在实际问题中就不一定能用“四舍五入”法,而要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来取近似数.本例中(1)是采用的“进一法”,(2)是采用的“去尾法”.“进一法”和“去尾法”在小学时曾学过,所以设计本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让学生知道取近似数并不是只有“四舍五入”这一种方法.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请你列举出生活中准确值和近似值的实例.2.下列各题中的数,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1)某中学共有98个教学班;(2)我国约有13亿人口.3.用四舍五入法,按括号里的要求对下列各数取近似值:(1)0.65148(精确到千分位);(2)1.5673(精确到0.01);(3)0.03097(精确到0.0001).4.下列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1)54.8;(2)0.00204;(3)3.6万.【教学说明】上面4题都是有关近似数的题,比较简单,可由学生口答.【答案】1.略.2.(1)精确值;(2)近似值.3.(1)0.65148≈0.651;(2)1.5673≈1.57;(3)0.03097≈0.0310.4.(1)精确到十分位;(2)精确到十万分位;(3)精确到千位.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忆相关概念,并由学生表述,互相指点.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5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3.选做题.(1)下列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①32;②17.93;③0.084;④7.250;⑤1.35×104;⑥0.45万;⑦2.004;⑧3.1416.(2)23.0是由四舍五入得来的近似数,则下列各数中哪些数不可能是真值?①23.04②23.06③22.99④22.85【答案】3.(1)①精确到个位;②精确到百分位;③精确到千分位;④精确到千分位;⑤精确到百位;⑥精确到百位;⑦精确到千分位;⑧精确到万分位.(2)②和④.本课时教学应多角度选择生活事例作为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以学生身边最熟悉的数据引导学生认识概念,再在习题的解答和纠错中准确接受新知识.同时,可鼓励学生积极查阅资料,收集分析数据,形成数感.。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数轴教案三篇
【导语】规定了原点,正⽅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其中,原点、正⽅向和单位长度称为数轴的三要素。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有理数。
【过程与⽅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数轴上的点表⽰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法。
三、教学过程 (⼀)引⼊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样可以⽤来表⽰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探索新知 学⽣活动:⼩组讨论,⽤画图的形式表⽰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
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数表⽰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活动:画图表⽰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条直线上的点表⽰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任取⼀个点表⽰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0,是表⽰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向是⼈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的数。
(四)⼩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回顾:数轴的三要素,⽤数轴表⽰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篇⼆ ⼀、教学内容分析1.2有理数1.2.2数轴。
〖数学〗(第2课时)多项式同步课件 2024-2025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2024)
8火车站和机场都为旅客提供打包服务,如果长、宽、高分别为x,y,z
的箱子,按如下图所示的方式打包(打结部分可以忽略),则打包带的长
至少为( C )
A.4x+4y+10z
B.x+2y+3z
C.2x+4y+6z
D.6x+8y+6z
2x
4y
6z
9.设n为整数,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下列各数:
C.x2-2x
D.x3-2x2+1
6.多项式x2y3-3xy3-2的次数和项数分别为( A )
A.5,3
B.5,2
C.2,3
D.3,3
2 1
1
7.在代数式 x y ,3a,a-y+ , ,xyz, 5 ,x - y + z
3 π
2
y
3
中有( D )
A.5个整式
B.4个单项式,3个多项式
C.6个整式,4个单项式
C.都不小于5
B.都等于5
D.都不大于5
因为多项式的次数是次数最高项的次数.
例6
已知-5xm+104xm+1-4xmy2是关于x、y的六次多项式,
求m的值,并写出该多项式.
分析:该多项式最高次项为-4xmy2,
其次数为m+2,故m+2=6.
解:由题意得m+2=6,所以m=4.
所以该多项式为-5x4+104x5-4x4y2.
(x+28)
(2) 某班有男生x人,女生28人,这个班的学生共有______________人;
2
2ar-πr
(3)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__;
(t-5)
(4)温度由t ℃下降5℃后是_____℃;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几何图形初步《直线、射线、线段(第2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直线、射线、线段(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并会比较线段的长短.2.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用尺规画出线段的和与差.3.知道线段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定义,会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4.能够用线段中点的性质和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探究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尺规作图的操作,线段中点及其分成的各线段间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运用线段的和与差、线段的中点解决问题.教学准备直尺、圆规、透明纸.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2.直线的性质(1)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①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肯定有”,二是“只有一条”,不会有两条、三条……;②它可简单地说成“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直线的其他性质:①经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②不同的两条直线最多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线段:(1)线段AB(或线段BA);(2)线段a.射线:(1)射线AB;(2)射线m.直线:(1)直线AB(或直线BA);(2)直线l.4.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5.一个点在一条直线上,也可以说这条直线经过这个点;一个点在直线外,也可以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6.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7.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则这条直线上共有2n条射线,有112n n()条线段.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的高度或者长度的?【师生活动】小组探讨后给出结论,教师给出正确答案.【答案】1.目测(直接比较法)2.测量(数据比较法)【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比较高度或长度的实例引入线段长短比较的知识.【问题】已知线段AB与线段CD,如何比较这两条线段的长短?【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作答,然后教师讲解新知.【新知】第一种:度量法结论:AB<CD.第二种:叠合法把其中的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去,将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加以比较.注意:起点对齐,看终点.点A与点C重合,点D与点B重合结论:AB=CD点A与点C重合,点D落在B,C之间结论:AB>CD点A与点C重合,点B落在C,D之间结论:AB<CD【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两种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二、新知精讲【问题】怎么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呢?如图,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尝试用圆规作图.最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归纳,并用课件展示尺规作法.【答案】解:作图步骤如下:(1)作射线A'C';(2)用圆规在射线A'C'上截取A'B'=AB.线段A'B'就是所求线段.【新知】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可以先量出线段a的长度,再画一条等于这个长度的线段.在数学中,我们常限定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这就是尺规作图.【设计意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是几何的基本作图,也是本课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要让学生准确掌握;向学生渗透几何研究中有“数”与“形”两种不同的方法.【问题】你知道如何画线段的和与差吗?如图,已知线段m,n,用尺规作一条线段AC,使AC=m+n.【师生活动】学生先作图,教师点评纠正,然后用课件展示正确作法.【答案】解:作图步骤如下:(1)作射线AM;(2)在射线AM上截取AB=m;(3)在射线BM上截取BC=n.线段AC就是所求线段.【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线段和的作图方法,将用图形表示线段和与用符号表示线段和结合起来.【问题】如图,已知线段m,n,用尺规作一条线段AC,使AC=m-n.【师生活动】学生先作图,教师点评纠正,然后用课件展示正确作法.【答案】解:作图步骤如下:(1)作射线AM;(2)在射线AM上截取AB=m;(3)在线段AB上截取BC=n.线段AC就是所求线段.【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线段差的作图方法,将用图形表示线段差与用符号表示线段差结合起来.【问题】如图,已知线段a,求作线段AB=2a.【师生活动】学生先作图,教师点评纠正,然后用课件展示正确作法.【答案】解:作图如下:AB=2a,即为所求作的线段.【新知】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数学符号语言:AM=MB=12AB(或AB=2AM=2BM)类似地,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AM=MN=NB=13 ABAM=MN=NP=PB=14 AB【设计意图】层层递进地对等分点进行学习,既让学生掌握等分点的概念,更让学生理解等分点是怎样产生的,掌握由等分点产生的数量关系.【问题】在一张透明的纸上画一条线段,折叠纸片,使线段的端点重合,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就是线段的中点.动手试一试.【师生活动】学生先作图,然后教师用课件展示动画效果.【答案】【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线段的中点的性质.三、典例精讲【例】如图,若线段AB=20 cm,点C是线段AB上一点,M,N分别是线段AC,BC 的中点.(1)求线段MN的长;(2)根据(1)中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设AB=a,其他条件不变,你能猜出MN的长度吗?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发现的规律.【师生活动】学生作答,然后教师给出分析和正确答案.【分析】(1)先根据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得出MC=12AC,CN=12BC,再由线段AB=20 cm即可求出结果.(2)由(1)即可得到结论.【答案】解:(1)因为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所以MC=12AC,CN=12BC.因为线段AB=20 cm,所以MN=MC+CN=12(AC+BC)=12AB=10(cm).(2)由(1)得,MN=MC+CN=12(AC+BC)=12AB=12a.即MN始终等于AB的一半.【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对线段的中点的性质的掌握程度,同时使学生能够进行线段的相关运算.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比较线段的长短二、尺规作图三、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四、线段的运算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128页练习第1~3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 《数轴(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数轴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 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x xy- (2)21-a (3)z 1 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生:硬纸、剪刀.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B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部分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 [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师]很好,大家看屏幕.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 [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规范.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D CA BD CABDCA B[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则∠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1. 如图,在下列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 ∠C 的度数.答:∠B=77°,∠C=38.5°.(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D CAB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 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 三、例题分析 四、随堂练习 五、课时小结 六、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练习1.如果△ABC 是轴对称图形,则它的对称轴一定是( )E DC A B PA .某一条边上的高B .某一条边上的中线C .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D .某一个角的平分线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 ) A .80° B .20° C .80°和20° D .80°或50° 答案:1.C 2.C3.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 ,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 .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 ,则其腰长为(x+2)cm ,根据题意,得 2(x+2)+x=16.解得x=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 、6 cm 和6 cm .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 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四、随堂练习 计算:(1) xx x x x 22)242(2+÷-+- (2))11()(b a a b b b a a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a ab- (3)3 五、1.(1)22y x xy-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2.2数轴(教案)
-理解数轴上的对称性,尤其是关于原点的对称。
-掌握数轴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方法。
-理解数轴上的相反数和绝对值概念。
-解决与数轴相关的复杂问题。
举例: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数轴上对称性的概念,如-3和3在数轴上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同时,解释数轴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如点A表示数-2,点B表示数5,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是7个单位长度。此外,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相反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以及绝对值表示的几何意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数轴的基本概念。数轴是一个直线,用来表示有理数,它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数轴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数的大小和相对位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气温的变化可以用数轴来表示,零上温度在原点右侧,零下温度在原点左侧,这样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温度的升降。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用尺子在教室内创建一个数轴,并标出不同的有理数位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数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思维的火花。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出各种有趣的见解。但我也意识到,我需要更好地引导他们,将讨论聚焦于数轴的核心概念和应用上,避免讨论偏离主题。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让我认识到,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3.2 第2课时 利用公式列代数式并求值(课件)
小组展示
越展越优秀
提疑惑:你有什么疑惑?
知识点:利用公式列代数式并求值(重难点)
(1)在同一个式子或具体问题中,每一个字母只能代表一个量. (2)要注意书写的规范性,用字母表示数以后,在含有字母与数的
乘法中,通常将“×”简写作“·”或者省略不写. (3)在数和表示数的字母的乘积中,一般把数写在字母的前面. (4)含有字母的除法,一般不用“÷”,而是写成分数的形式.
例2:如图,某长方形广场的四角都有一块边长为 x米的正方形草地.若长方形的长为a米,宽为b米. (1)请用代数式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 (2)若长方形广场的长为300米,宽为200米,正方形草地的边长为10
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1)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b-4x2)平方米. (2)当a=300,b=200,x=10时, ab-4x2=300×200-4×102=60 000-400=59 600(平方米). 答:阴影部分的面积为59 600平方米.
(1)由题意得 S 阴影=S 正方形 ABCD+S 正方形 CEFG-S△ABD-S△BGF=a2+62- 12a2-12×6×a+6=a2+36-12a2-3a-18=21a2-3a+18.
(2)当 a=12 时,S 阴影=21×122-3×12+18=54, S△BGF式的值
第2 课时 利用公式列代数式并求值
1. 通过阅读课本学生可以回忆起相关计算公式,并利用公 式列出代数式进行求值,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综合应 用能力.
七年级上册 数学讲义《第3讲 数轴动点(二)》人教版 初一数学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讲义第3讲 数轴动点(二)疯狗问题知识导航疯狗问题的难度并不大,特征也很明显,即一个较高的速度动点(疯狗)不断在两低速动点间往返运动,两低速动点相遇时,高速度动点随之停止.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我们并不能清晰的分析出这里的运动状态,但可以通过两低速动点相遇所花费的时间来得到高速动点的运动时间,结合其速度求出它的路程.例题1点A 、B 、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a 、b 、c 满足:()()222240b c ++-=,且多项式32321a x y ax y xy +-+-是五次四项式.若数轴上有三个动点M 、N 、P ,分别从点A 、B 、C 开始同时出发,在数轴上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7个单位长度、3个单位长度,其中点P 向左运动,点M 向右运动,点N 先向左运动,遇到点M 后回头再向右运动,遇到点P 后回头向左运动,……,这样直到点P 遇到点M 时三点都停止运动,求点N 所走的路程.练习1已知数轴上的点A 、B 对应的数分别为x 、y ,且()21002000x y ++-=.点P 为数轴上从原点出发的一个动点,速度为30单位长度/秒,若点A 沿数轴向右运动,速度为10单位长度/秒,点B 沿数轴向左运动,速度为20单位长度秒,点A 、B 、P 三点同时开始运动.点P 先向右运动,遇到点B 后立即掉头向左运动,遇到点A 后再立即掉头向右运动……如此往返.当A 、B 两点相距30个单位长度时,点P 立即停止运动,求此时点P 移动的路程为多少个单位长度? 挡板问题到达挡板后停止例题2已知点A 、B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a 、b ,且满足2a -与()290b -互为相反数.(1)a 值为_____,b 值为_____.(2)已知电子狗P 从点A 出发,向右匀速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另一电子狗Q 从点B出发,向左匀速运动,速度为每秒3个单位长度,且Q比P先运动2秒,已知在原点O处有病毒,若电子狗遇到病毒则停止运动,未遇到病毒则继续运动.问电子狗P经过多长时间,有P、Q 两只电子狗相距70个单位长度?练习2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80、20,一电子蚂蚁P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目的地为B点;另一电子蚂蚁Q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目的地为A点.(1)运动多长时间后,P、Q两只电子蚂蚁相距20个单位长度?(2)运动多长时间后,P、Q两只电子蚂蚁相距80个单位长度?到达挡板后返回例题3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b,AB表示A点和B点之间的距离,且a、b满足++=.+a b a430(1)求A、B两点之间的距离.(2)若在原点O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两秒后另一个小球乙从点处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左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以看作一点)乙球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甲球的运动的时间为t(秒).①分别表示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用含的式子表示).②求甲、乙两小球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时,甲球所在位置对应的数.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6、-10、2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右移动,当P点运动到C点时运动停止设点P移动时间为t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点对应的数:__________.(2)当P点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A点.①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Q在由A到C过程中对应的数:__________.②当t=__________时,动点P、Q到达同一位置(即相遇).③当PQ=3时,求的值.练习32019~2020学年10月湖北武汉江岸区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初一上学期月考第24题12分已知数轴上的A、B两点分别对应数字a、b,且a、b满足()2-+-=.440a b a(1)直接写出a、b的值.(2)数轴上还有一点C对应的数为36,若点P从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C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正方向运动,点P运动到点C立即返回再沿数轴向左运动.当10PQ=时,求P点对应的数.例题4已知多项式26233---中,多项式的项数为a,多项式的次数为b,常数项为c,且a、25320m n m n nb、c分别是点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1)写出a=_____;b=_____;c=_____.(2)若甲、乙、丙三个动点分别从A、B、C三点同时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它们的速度分别是1、2、3,(单位/秒),当乙追上甲时,甲、乙继续前行,丙此时以原速向相反方向运动,问甲、乙、丙三个动点分别从A、B、C三点同时出发到乙、丙相距2个单位长度时所经历的时间是多少秒?总结归纳无论是遇到挡板后停止的动点问题,还是遇到挡板后返回的动点问题,其本质都是,在遇到挡板的前后,该动点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因此,必须以到达终点或碰到挡板的时间为界,分别表示出在不同时间段内动点的位置表达式(含t的代数式),即分段讨论,在此基础上再来研究相关点的距离关系,这样才不会漏解.同学们可以体会挡板问题和一般的动点问题的不同之处,自己归纳易错点和相应解法,这样印象更深刻,能真正理解动点问题的本质以及各题型之间的异同.练习42018~2019学年10月湖北武汉洪山区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初一上学期月考第24题12分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对应的数分别是a、b、c,且满足()2++++-=.动点a b c2410100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求a、b、c的值.(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第几秒时,P、Q两点之间的距离为4?请说明理由.例题52018~2019学年湖北武汉东湖高新区初一上学期期中第24题12分数轴上m,n,q所对应的点分别为点M,点N,点Q.若点Q到点M的距离表示为QM,点N到点Q的距离表示为NQ.我们有QM q m=-.=-,NQ n q(1)点A,点B,点C在数轴上分别对应的数为-4,6,c.且BC CA=,直接写出c的值_____.(2)在(1)的条件下,两只电子蚂蚁甲,乙分别从A,C两点出发向右运动,甲的速度为4个单位每秒,乙的速度为1个单位每秒.求经过几秒,点B与两只蚂蚁的距离和等于7.(3)在(1)(2)的条件下,电子蚂蚁乙运动到点B后立即以原速返回,到达自己的出发点后停止运动,电子蚂蚁甲运动至B点后也以原速返回,到达自己的出发点后又折返向B点运动,当电子蚂蚁乙停止运动时,电子蚂蚁甲随之停止运动,运动时间为多少时,两只蚂蚁相遇.练习52019~2020学年10月湖北武汉武昌区武昌首义中学初一上学期月考第24题12分如图,数轴上点A、C对应的数分别是a、c,且a、c满足()2a c++-=,点B对应的数是-3.410(1)求数a、c.(2)点A、B同时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A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B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若运动时间为t秒,在运动过程中,点B运动到点C处后立即以原速返回,到达自己的出发点后停止运动,点A运动至点C处后又以原速返回,到达自己的出发点后又折返向点C运动,当点B停止运动时,点A随之停止运动,求在此运动过程中,A、B两点同时到达的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直接写出答案)挑战压轴题2017~2018学年湖北武汉江岸区武汉二中广雅中学初一上学期期中第24题如图,A、B两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20、40,C点在A、B之间.在A,B、C三点处各放一个档板,M、N两个小球都同时从C处出发,M向数轴负方向运动,N向数轴正方向运动,碰到档板后则向反方向运动,一直如此下去(当N小球第二次碰到B档板时,两球均停止运动)(1)若两个小球的运动速度相同,当M小球第一次碰到A档板时,N小球刚好第二次碰到B档板求C点所对应的数.(2)在(1)的结论下,若M,N小球的运动速度分别为2个单位/秒,3个单位/秒,则N小球前三次碰到档板的时间依次为a,b,c秒钟,设两个球的运动时间为t秒钟.①请直接写出下列时段内小球所对应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当0t a≤≤时,N小球对应的数为_____,当a t b<≤时,N小球对应的数为_____,当b t c<≤时,N小球对应的数为_____.②当M、N两个小球的距离等于30时,求t的值.(3)移走A、B、C三处的挡板,点P从A点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B点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已知E为AP中点,点F在线段BQ上,且14QF BQ=,问出发多少秒后,点E到点F的距离是点E到原点O的距离的4倍?巩固加油站巩固12019~2020学年12月湖北武汉蔡甸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初一上学期月考第24题12分如图,动点A从原点出发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同时,动点B也从原点出发向数轴的正方向运动,3秒后,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已知动点A,B的速度之比为1:4(速度单位:单位长度/秒)(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按原速度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后,两动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3)在(2)中若B在A的右侧,A、B两点继续同时开始向数轴负方向运动时,另一动点C同时从B点位置出发向A运动,当遇到A后立即返回向B点运动,遇到B点后又立即返回向点A运动……如此往返,直到点B追上点A时,点C立即停止运动.若点C一直以20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那么点C从开始到停止运动,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个单位?巩固2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有理数为a、b,且()2350a b-++=.小蜗牛甲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从点B出发向其左边6个单位长度处的食物爬去,3秒后位于点A的小蜗牛乙收到它的信号,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也迅速爬向食物,小蜗牛甲到达后背着食物立即返回,与小蜗牛乙在数轴上D 点相遇,则点D表示的有理数是什么?从出发到此时,小蜗牛甲共用去多少时间?巩固3数轴上A点对应的数是-1,B点对应的数是1,一只小虫甲从点B出发沿着数轴的正方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爬行至C点,再以同样速度立即返回到A点,共用了4秒钟.(1)求点C对应的数.(2)若小虫甲返回到A点后再做如下运动:第1次向右爬行3个单位,第2次向左爬行5个单位,第3次向右爬行7个单位,第4次向左爬行9个单位……依此规律爬下去,求它第10次爬行后停在点所对应的数.(3)回答下列各问:①若小虫甲返回到A点后继续沿着数轴的负方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爬行,这时另一小虫乙从出发沿着数轴的负方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爬行,则运动t秒后,甲、乙两只小虫的距离为_____(用含t的整式表示).②若小虫甲返回到A点后继续沿着数轴的负方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爬行,同时另两只小虫乙、丙分别从点B和点C出发背向而行,乙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丙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假设运动t秒后,甲、乙、丙三只小虫对应的点分别是D、E、F,则32DE EF-是定值吗?如果是,请求出这个定值.巩固4如图,在数轴上每相邻两点间的距离为一个单位长度,点A、B、C、D对于的数分别是a、b、c、d,且214d a-=.(1)那么a=_____,b=_____.(2)点A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1秒后点B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也沿着数轴的正方向运动.当点A到达D点处立刻返回,与点B在数轴的某点处相遇,求这个点对应的数.(3)如果A、B两点以(2)中的速度同时向数轴的负方向运动,点C从图上的位置出发也向数轴的负方向运动,且始终保持23AB AC=.当点C运动到-12时,点A对应的数是多少?。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数轴》(第2课时)说课稿》优质教案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数轴》,下面我将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数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题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
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①了解数轴的概念,学会如何画数轴;②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2)过程与方法:①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②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
(三)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
二、学情分析1、从学生身心特征上分析。
2、从学生知识掌握上分析。
三、教法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1251教学模式。
(课前10分钟讲教学目标、2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总结)2、学法:“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1、观察温度计,体会数、形对应。
学生观察温度计后回答下列问题:①零上5℃怎样表示?②零下10℃怎样表示?③0℃怎样表示?2、画情境图,体会方向与距离。
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 和7.5m 处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 和4.8m 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第2课时《线段的比较与运算(线段的运算)》PPT模版
复习导入
已知线段a,请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一条线段AB 等于线段a.
a
步骤:①作直线l; ②在直线l上截取AB=a.
l
A
B
02
进行新课
进行新课
知识点一 线段的和、差
探究1:线段a和线段b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a
b
a>b
探究2:怎样通过尺规作图得到线段a和线段b的和、 差关系?
a
b
线段a与线段b的和
已知AD, 可以求出
AD、DB、 已知AB, 之间的数量 可以求出 关系
CD
AD或BD
A CD
B
例2 如图,点D是线段AB的中点,点C是线段AD 的中点,若AB=4cm,求线段CD的长度.
A CD
B
解:因为AB=4cm,且点D是线段AB的中点,
所以AD= 1 AB = 1×4=2cm,
2
2
因为点C是线段AD的中点,
4.点M,N,P,在同一直线上,MN=3cm, NP=1cm.求线段MP的长.
解:当点 P在线段 MN 的延长线上时,如 图①,MP=MN+NP=3+1=4(cm); 当点P在线段MN上时,如图②,
MP=MN-NP=3-1=2(cm). 综上所述,线段 MP 的长为 4 cm 或2 cm.
课堂小结
20XX/01/01
线段AD就是a与b的
差
记
作
AD = ab
动画展示
例1 如图,已知线段a,b,作一条线段,使它等 于2a-b.
解:①在直线上作线段AB=a;
a
②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作线段BC=a,
则线段AC=2a;
b
③在线段AC上作线段CD=b,则线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时 顺流逆流问题
1、 甲 逆流 2、题中有哪些量? s、 V顺、 t顺、 V逆、 t逆、 V 水、 未知 未知 2 小时 未知 2.5小时 3千米/小时 3、相等关系。 V静= V顺- V 水; V静= v逆+ V 水; V 水=(V顺- V逆)/2; V静=(V顺+V逆)/2; S=Vt; 顺流航程=逆流航程 等等。 乙
•
• • • • • • • • • •
分析:
顺流 1、 甲 逆流 2、题中有哪些量? 60、 V顺、 t顺、 V逆、 t 逆、 V 水、 已知 未知 2 小时 未知 2.5小时 3千米/小时 S=Vt; V顺=60÷2=30; V逆=60÷ 2.5=24 ; V静= V顺- V 水; V静= V逆+ V 水。 3、V顺、V逆、V 水、V静之间的关系。 V静= V顺- V 水; 乙
活动5:甲、乙两人共有240元钱,若甲给乙30元,则甲、乙两人的钱数相等,求甲、乙各有多少钱?
小结: 1、 V顺、V逆、V 水、V静之间的关系。 2、尝试设间接未知数。
• •
作业: 第102页:4、5、6、7。
•
思考补问:例2中,船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V静 未知数
•
• • • • •
活动4 :例2变题: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 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 时,求船顺流速度? • 分析:
• • • • • • • 1、题中有哪些量? s、 V顺、 t顺、 V逆、 t逆、 V 水、 未知 未知数 2 小时 未知 2.5小时 3千米/小时 2、学生板书。 3、设间接未知数。 如:先求静水速度或S。 4、顺风逆风问题? V静 未知
V静 未知数
•
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数轴》课案(教师用) 新人教版
(教师用)1.2.2 数轴(新授课)【理论支持】在小学的时候,学生已有这样的知识基础:温度计、位置关系图,直线和非负有理数.进入中学之后非负有理数扩充为有理数.这时候4个知识(温度计、位置关系图、直线、有理数)是彼此无关的,特别是在有理数与直线之间,差异非常显著.数轴学习的过程,就是沟通有理数与直线的联系的过程.首先由温度计、位置关系图提炼出数轴的几何结构,然后建立有理数与直线上点的对应,这就得出数轴.而这个数轴作为桥梁就把看上去无关的两个无穷集合建立起联系,一方面数的性质可以直观地表示在图形上,另一方面在图形上又可以形象而具体地研究数的性质.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数轴上表示出相应的有理数以【教学重难点】1. 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 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及答案.1. 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 吨.2. 如果4年后记作+4,那么8年前记作 .3. 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 .4. 给出下列说法:①0是整数;②312 是负分数;③4.2不是正数;④自然数一定是正数;⑤负分数一定是负有理数.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答案〗 1.-20;2.-8;3.运进货物100吨;4.①②⑤.〖设计说明〗温故而知新.通过这一题组使学生回忆已建立起来的的正、负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学生理解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打下基础,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1.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以下哪项来表示().A.一个点 B.线 C.单位 D.长度2.数轴上原点表示的数是______.3.学校、家、书店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上,学校在家南边20m,书店在家北边100m,张明同学从家出发,向北走50m,接着又向北走-70m,此时张明在__________.〖答案〗1.A;2.0;3.学校.〖设计说明〗预习能增强求知欲望,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通过这一题组训练,可以使学生对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有感性的认识,这为学生解决探索新知,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打下伏笔.课内探究一、回忆旧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前面我们通过温度计、海平面等(课件显示温度计和海平面示意图)引进了负数的概念,从而将小学学过的数扩充到有理数.请问:什么叫做有理数?学生回答后教师拿出一演示温度计,请大家看,这是一支温度计,它的用途大家是知道的.但是你会读温度计吗?请前面的一位同学们读出此时教室里的温度.师生讨论后提出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 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 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思考: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如图,我们画一条直线表示马路,从左到右表示从西向东的方向,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O表示汽车站的位置,规定1个单位长度(线段OA的长)代表1m长.于是点B表示柳树的位置,与点O距离3个单位长度.柳树可以用点O右边,与点O距离3个单位长度的点B 来表示.杨树可以用点O右边,与点O距离7.5个单位长度的点C来表示;槐树可以用点O 左边,与点O距离3个单位长度的点D来表示;电线杆可以用点O左边,与点O距离4.8个单位长度的点E来表示.(板书课题:1.2.2 数轴)〖设计说明〗创设情境,呈现温度计,位置线图等思维材料,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可用数轴来表示生活中的位置关系,非常简洁明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我们的大屏幕上的图形和这个温度计,它们虽然形状、位置、物质的构成等都很不相同,但却有共同的性质,就是通过图线从数量上表示事物,如表示温度、位置等.(板书:用图线来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为了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这些图线应该有便于表示数量的构造,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温度计,其刻度线在结构上都有些什么特点?(讨论稍事停顿)通过观察,总结出来的两个结构特征非常好.(板书:有计算的起点.(0℃;汽车站),有表示相反意义的方向.(上、下;东、西))一格就是一个测量温度的单位,叫做度,有了起点,有了单位,就可以去测量了,用测量出来的数值就可以表示温度了.所以,用图线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还要有一个单位长度.(板书:有计算的单位.(度;米)这是一条水平放置的特殊直线,可以用来表示数,其上有温度计或位置线图的那3个特征:(1)有相当于0℃或汽车的点,即图中的O点,叫做原点.(2)规定了方向.图中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中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3)选取了适当长度作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这样的直线比原先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我们给它起个新名字,叫做数轴.(板书: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三、动手操作,巩固新知有了数轴的名称和定义之后,我们来介绍数轴怎么画,然后说数轴有什么用.在数轴的定义中出现了4个词: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直线,画数轴主要就是落实这4个词,大家先对照屏幕上的图画一条数轴,然后总结步骤.教师巡视,学生画完数轴,教师点评例1 判断下列图形哪些图形是数轴.(1) (2) (3)(4) (5)解:第(1)个图不是数轴,因为它没有箭头第(2)个图不是数轴,因为它缺少单位长度.第(3)个图不是数轴,因为原点两边的单位长度不一致.第(4)个图不是数轴,因为它还缺少原点.第(5)个图是数轴.根据数轴的定义,只有具备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才是数轴,我们把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称为数轴的三要素.(板书:数轴的三要素).数轴的三素缺一不可.四、解决问题、拓展创新了解数轴不是目的,我们应该掌握两个方面的能力: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说出数轴上已知点表示的数.首先我们用数轴来表示数.分两步进行:第1步,表示整数.如图将整数放在数轴的刻度点上,0与原点对应,正整数与原点右方的刻度点对应,负整数与原点左方的刻度点对应(即将整数分为三类放到数轴上).于是,每一个整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一个刻度点;反之,每一个刻度点都可以找到一个整数.不同的整数对应不同的刻度点,不同的刻度点对应不同的整数.第2步,表示分数.由于每一个分数都一定在某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于是,我们就在这两个相邻的整数所对应的相邻刻度点之间表示分数.这样,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请看下面的题目例2 画出一个单位长度是1厘米的数轴,并在数轴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2,-1.5,0,-2,2.5.数2在原点右方第2个刻度处,我们在该刻度上画一实心黑点,并在黑点的上方记上2.数-1.5在原点左方第1与第2个刻度之间,我们取-2与-1的中点画一实心黑点,并在黑点上方记上-1.5.数0在原点处,将原点画成实心黑点,并在黑点上方记上0.数-2在原点左边第2个刻度处,在该刻度上画一实心黑点,并在黑点上方记上-2.数2.5原点右边第2与第3个刻度之间,在2与3的中点画一实心黑点,并在黑点上方记上2.5.如图,例3 如图,(1)写出数轴上的A 、B 、C 、D 、E 、F 点表示的有理数.(2)点G 使线段BG 的长度是单位长度的54,点H 使线段HA 的长度是单位长度的65,试求出点G 、H 表示的有理数.解:(1)A 点表示数-3,B 点表示数5.5,C 点表示数3,D 点表示数-1.5,E 点表示数-3.5,F 点表示数0.(2)B 点表示数5.5,而G 使线段BG 的长度是单位长度的54,由于点G 既可能在点B 的左边,也可能在点B 的右边,因此点G 表示的数应该是5.5+0.8=6.3或5.5-0.8=4.7,也就是说点G 表示的数是6.3或4.7.点H 使线段HA 的长度是单位长度的65,点H 可能在点A 的左边也可能在其右边,因此点H 表示的数是-3-65=-623或-3+65=-613,也就是说点H 也有两解,表示的数是-623或-613. 〖设计说明〗本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数轴的理解能力以及数形结合的初步认识,同时考察学生的分类讨论的思想的应用,因此问题较为复杂,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的点拨和启发,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讨论.五、课堂小结:1.掌握数轴的定义及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2.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的方法.3.数轴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正数;原点左边的点表示负数,原点表示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设计说明〗课堂小结可以使通过小结回顾新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新知识;并使有关的教学内容系统连贯和相对完整;更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跨越课堂教学和课后休闲的时空界限,课后学生还会自觉“回味咀嚼”,获得更多教益.B C D E F A六、查预习情况:明确检查方法学生口答后点评.七、课堂反馈训练:1.在数轴上原点左边的点表示_____数, 原点右边的点表示 数, 原点表示的数是 . 〖参考答案〗负,正,0.2.在数轴上与原点距离2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有 个,为 .〖参考答案〗两,2和-2.3.如图所画出的数轴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C .4.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是( )A. 正数B. 负数C. 正整数D. 非负数.〖参考答案〗D .5.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6个单位长度,这个点最终所对应的数是( )A .+6B .-3C .+3D .-9〖参考答案〗C .〖设计说明〗当堂训练,当堂反馈的这一环节的实施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和提升,同时又使得还存在模糊认识的学生得到进一步澄清,这就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时间得到最清晰的认识,这正是高效的价值所在.课后提升课后练习题及答案:1.在数轴上,表示-5的数在原点的 侧,它到原点的距离是 个单位长度.2.在数轴上,把表示3的点沿着数轴向负方向移动5个单位,则与此位置相对应的数是 .3.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个.①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② 最小的整数是0;③ 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统称有理数; ④ 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有理数.A . 0B .1C .2D .34.在数轴上,A 点和B 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1,若使A 点表示的数是B 点表示的数的3倍,应把A 点( )A .向左移动5个单位B .向右移动5个单位C .向右移动4个单位D .向左移动1个单位或向右移动5个单位5.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3,-1,212,-14,0,+3,431 . 6.在数轴上,老师不小心把一滴墨水滴在画好的数轴上,如图所示,试根据图中标出的数值判断被墨水盖住的整数,并把它写出来.0 0 0 1 1 1 2 A B C D〖参考答案〗1.左,5; 2.-2; 3.C; 4.B;5.6.-12,-11,-10,-9,-8,11,12,13,14,15,16,17.。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数轴》教学设计
-20-1001020304050课时课题:第二章 第二节 数轴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1、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认识数轴,理解数轴的三要素并会画数轴.2、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3、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二、教法及学法指导1、教法:采用“回顾旧知—情景导入—新知探索—课堂小结—过关检测”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过程。
2、学法:在课堂上,学生合作交流、引导释疑、反馈应用、总结归纳。
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教案学案、温度计、三角板四、教学过程1、板书课题:§2.2数轴2、回顾旧知师: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相关知识,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三个基本概念。
(正数、负数、有理数)生:(1)正数:比0大的数叫正数。
(正数大于0)(2)负数:比0小的数叫负数。
(负数小于0)(3)有理数:整数与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3、情景导入师:(课件呈现温度计)同学们,这个东西的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是温度计。
师:我们知道,温度计可以测定一定范围里的温度, 请同学们观察如图所示温度计,回答课件上展现的问题。
(1)点A 表示多少摄氏度?点B 呢?点C 呢? (2)温度计刻度的正负是怎样规定的?以什么为基准? (3)每摄氏度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生:(1)点A 表示0℃,点B 表示零上20℃,点C 表示零下5℃。
(2)以0刻度线为准,0以上为正,以下为负。
(3)每摄氏度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相等。
师:同学们已经完美的解决了以上问题,那么同学们可以观察到温度计上有刻度,有数字,如果我们把温度计平放,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20-10010********C生:在0℃左边的温度记作零下几度,用负数表示,在0℃右边的温度记作零上几度,用正数表示。
师:如果我们把平放的温度计抽象成一条直线,那么这一条直线具有怎样的特征?生:直线上应该有刻度,刻度对应的有数字,在数字0左边的数是负数,在0右边的数是正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数 轴(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将现实生活中的知识与教学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能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借助生活经验(温度的高低),引导学生探索:
把温度5℃、-2℃、-3℃、 0℃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3、-2、5、0的点,你能说出这几个数的大小吗?
由此引入用数轴来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二、探索新课
(1) 以例1、例2为例(板书),师生共同探讨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知识。
(2) 观察讨论:
数轴上的点的位置与所表示的数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后归纳出:
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3) 例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2与+6 0和-1.8 -1.5和-4
①学生观察、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学生归纳、交流。
③引出互为相反数的概念: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两侧,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④学生举例,交流巩固。
三、练习巩固
⑴将M 点向右移动5个单位,点M 表示什么数?
⑵将M 点向左移动2个单位,点M 表示什么数?
⑶怎样移动点M 、N 才能使它们所表示的数是零?
0 3 2 1 4 -1 -4 -5 -3 -2
四、归纳总结
让学生结合板书小结本课所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P22 习题2.2 3、4
六、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