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My dear Mr Bennet',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 have you heard that Netherfield Park is let at last?"在译文一中,译者把“My dear Mr Bennet"译成“我的好老爷”,个人觉得用的不是 很恰当,“老爷”这一词太偏中式化了;而在二 三四五六七中,则均译为“亲爱的本内特先生”, 给人一种太正式化的印象,夫妻之间的谈话更应 亲密些;译文五译得比较好些;而在叙述句中, "said his lady to him one day"译文一四五把此译 文放在了第一句,其他的则放在原句位置,个人 认为放在句首更加贴切。
• "'Do you want to know who has taken it?',cried his wife impatiently."译文一二三四六七前半句都 译成“难道你不想.......”;而译文五略逊一筹, 译文七中则添加了“究竟”一词,增强语气。 "cried his wife impatiently"在译文中均译为“不 耐烦的嚷到”,“嚷”字用得非常传神。 • "You want to tell me, and I have to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译文一至七各不相同,在译文一三 中,前半句译为“既是......”,这句比较拗口, 咋一看也比较难懂;译文二六七中则用“既然”, 比较贴近一些;译文四五中直译了使译文缺乏生 气。
A Brief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Pride and Prejudice(Excerpts)
09级英语(1)班
张田田 罗亚 杨晓菲 任廷军 陶永江
• 《傲慢与偏见》是简· 奥斯 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 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 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 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 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 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 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 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 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 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 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 特的艺术享受。
•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在本文中"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在七个译文中,大多译为“一条举世 公认的真理”。在译文一二三六中,几乎无差;但在 译文四中,则直接译为“一条真理”;而在译文五中 则译为“这条真理无人知晓”;译文七则为“谁都知 道;在其余部分"single man"通常被译为“单身男人” 或者“单身男士”。七篇译文各有千秋,译文一和二 译为“娶位太太”;三译得颇有文采“娶妻室”;而 四中而贫乏无味又显得庸长;五用的是“娶妻”用的 不是很妥当,且与“单身汉”不呼应;译文七也是如 此。
• 王科一(1925--1968),文学翻译家。安徽太平(今 黄山)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英国文学系。先后任上 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 分社编辑。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主要译文:〔英〕雪莱 《伊斯兰的起义》 ,〔美〕朗费罗《海华沙之歌》,奥 斯丁《傲慢与偏见》,狄更斯《远大前程》 ,薄伽丘的 《十日谈》与方平和译。文中译文一的译者。 • 孙致礼,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首席教授(将军级)、博 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导师组组长,我国著名翻译家及 翻译理论家,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翻译理论和教学 研究委员会会员,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1979 年开始翻译英美文学作品,已发表译作约30部,其中包括 《傲慢与偏见》在内的奥斯丁的全部六部小说,艾米 丽· 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哈代的《苔丝》,海明威的 《永别了,武器》等;出版专著2部,编著国家“十一五” 规划教材一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
在《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和 其他外语类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计约600万 字,其理论研究和英美文学翻译实践(尤其是翻译英国 著名作家简· 奥斯丁的作品)在我国翻译界享有极高的威 望和知名度。荣获了总参某部专业技术突出贡献奖、首 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两次荣立三等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译文二的 译者。 • 张玲,笔名, 菱紫、鲁汉; 女;,生于1936; 汉族。北 京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北大校刊《未 名湖》主持人,《宁夏日报》编辑、记者、副刊主持人、 通讯刊物主编,宁夏大学外语系英文讲师,北京《翻译通 讯》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 译丛》编审。国际哈化学会北美分会副主席,伦敦狄更斯 博物馆中文顾问。1988年曾赴英、加、美等国及香港讲学, 曾获优秀编辑奖2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加入中 国作家协会。及张扬,文中译文三的作者。
• 义海,本名陈义海,江苏东台人,比较文学博士(博士后)、 教授。先后就读、工作于盐城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 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英国沃里克大学、扬州大学等 高校。20世纪80年代初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专心于新诗 创作、文学翻译、文学教学、文学(文化)研究。 近20年来, 坚持用中、英两种文字从事文学创作,在海内外发表中文 诗歌600余首;其第一本个人英文诗歌集Song of Simone and Seven Sad Songs于2005年在英国出版。先后获得英 国沃里克大学40周年校庆英文诗歌竞赛第二名、英国领事 馆英文诗歌竞赛第一名。同时,他还翻译出版了大量的外 国诗歌及西方古典名著,先后翻译出版过葡萄牙、美国、 英国等国诗歌,以及《傲慢与偏见》、《鲁滨逊飘流记》、 《苔丝》等世界名著。 这是他的第一本个人中文诗歌集。 诗歌与学术让他生存于强烈的感性和强烈的理性的张力当 国。作为学者,他主要致力于中外文学文化关系研究和教 学,特别在基督教与儒家文化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在国内 外发表成果多种。主要学术专著有《明清之际:异质文化 交流的一种范式》(2007)等。系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 骨干教师,江苏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文中译文四的 作者。
译文五则为“当真租出去了”;译文六与七则 译为“确实租出去了”。在此七句中,我认为 译文五译得比较贴切。"returned she"大多数译 文则译为“她接着说道”。"all about it"有些译 文译得比较繁琐,尤其是译文一;译文二三四 六七比较恰当;译文四用了“原委”二字,非 常生动形象。 • "Mr Bennet made no answer."译文对此也有不同 译法,在译文一中,“班内特先生没有理睬她”; 其余六句都采用了意译的手法,译文二“答话”; 三“搭腔”;四“回答”;五“吭声”;六“答 话”;七“搭理”。个人译文五比较好。
对"have no objection to hearing it".七篇译文 各有千秋,都用意译的方法,译文三译成“洗 耳恭听”与原文有不谋而合之处;译文五译得 平淡无味;译文四更为贴切;一二六七都用了 “无妨”二字,非常接近原文。所以觉得最佳 译文为“既然你非要告诉我,我岂能不洗耳恭 听”。 • "This was invitation enough."译文均采用了意译 的手法。译文四中,一个短句译成了两个句子, 认为过于繁琐,啰嗦。而译文二三六七用了“逗” 一词,十分到位。说明上句的影响力足以逗得 Mrs Bennet提起兴趣而继续下去;译文五中“这 一次本内特太太上了劲”译文的出发点是使其更 加贴近原文,我认为将“上”换成“来”更加精 彩。
•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在这七则译文中,文 字上各有不同的修辞,修饰。在译文二三六七中, 译者把"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families"这 句提放在句首,句式结构很具有逻辑性;而译文 一则比较繁杂,啰嗦;在译文四中则把这句放在 了句尾,没有起到强调作用;在译文五则译得比 较贴切而又不失逻辑。
• "Why, my dear, you must know......."*七位译者对 均对"Why"这个单词进行意译,译文一二译成了 “哦”;译文三六则为“嗨”;译文四则为 “咳”;译文五则为“哼”;译文七则为“喂”。 个人认为五更好。所有译文除了四没有遵循句式 结构,译文七省略了这一句"Mrs Long says"对原 文的归纳总结稍欠妥当。 • "What is his name?",“她姓什么?”。根据"Mr Bingley"这一说法,在此译作姓什么会更加妥当。 而在英国历史上,人们更注重别人姓什么,因为 能反映一个家族的地位。因此在这里翻译成“姓 什么”能突出本内特先生的地位。
• 张经浩,湖南长沙市人。196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外语 系英语专业本科。先后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 学、上海理工大学。1993年评定教授职称。1986 年出席 第一届全国翻译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全国翻译工作 者协会理事。1997 – 1999年任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 院长,主管教学工作。文中译文五的作者。 • 张隆胜,1952年11月生,湖北恩施人,教授,硕士生指 导教师,从事应用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毕业于华中师范 学院外语系;曾在澳大利亚拉特罗布大学教育学院学习两 年多,获外语教学法硕士学位;后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语 言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半年。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 津贴。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公外系主任;现任华中师范大学 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北省大学外语教学研 究会顾问。先后发表论文4篇,出版著作12部(其中个人 编著、译著各1部),审校10部。文中译文六的作者。 • 张小余,译文七的作者。
• 简· 奥斯汀(Jane Austen 1775年12月16日~ 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 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汀没有 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 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汀一家爱读流 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20岁左右开 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 《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 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 花园》(1814)和《爱玛》(也译《艾玛》) (1815)。《诺桑觉寺》(又名《诺桑觉修道 院》)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 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真名。
• "Mr Bennet replied that he had not."这句简单的 译文七句也各不相同。"replied"这词在译文一二 三六七中均译成了“回答”,而that从句后后的 "he had not"原句应为"he had not heard that", 所以则译为“他还没听说”或是“他还没知道”, 个人认为这句,在译文一至七都译得比较不错, 贴近原文意思。 • "But it is,returned she.For Ms Long has just been here,and she told me all about it."*译文"But来自百度文库it is"一至七中,译文二三译为“的确租出去了”; 译文三则“可确是租出去了”’译文四则为“但 的确已经租出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